|
|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从河洛大地走出的一代名相
! S* j5 A" ~" x2 B0 e7 x, p" p B6 [$ I# p- S- F
按:9月30日上午,姚学谋先生受洛阳《河洛文化论坛——梦想之旅》邀请,作《从河洛大地走出的一代名相》的学术交流。全文转发。) H! K! ~: J' {0 f
从河洛大地走出的一代名相 m. q; k- S, g1 |: G- K/ J
各位老师、各位朋友:大家上午好!& c0 V/ \0 L! ]) o5 t- ^
我今天和大家交流的题目是《从河洛大地走出的一代名相》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 q8 p9 [0 O4 x; B$ U0 | S! D" M 说起中国古代历史,最让中国人骄傲和自豪的朝代是唐朝。经济的繁荣,文化的璀璨,国力的强盛,在五千年文明史上树起了一座巍峨壮丽的丰碑。大唐帝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超级大国,国际影响很大,至今有外国人能把中国人称为唐人,在美国等地还有唐人街。说起唐朝,人们都非常怀念那个朝代的有两个时期,前有唐太宗朝的贞观之治,后有唐玄宗朝的开元之治;其中经济最发达,国力最强盛、文化最繁荣当属开元时期;说起开元时期,人们津津乐道的是开创开元盛世的政治明星——大名鼎鼎的一代名相姚崇!0 P* b) ~% k1 C: D
姚崇,字元之,陕州硖石人。唐朝的陕州硖石县就在今天三门峡市陕县东部。他出生于公元651年,谢世于公元721年。他少习武功,长乃好学,以孝敬挽郎入仕,后来又中下笔成章制举,曾在十几个州干过地方官,先后在武则天、睿宗、玄宗三朝担任宰相兼兵部尚书,尤其是他以十事要说辅佐唐玄宗李隆基,独当重任,拨乱反正,大刀阔斧地整顿朝政,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最鼎盛的时代开元盛世而被记入史册。
( M! q- t% x# @# j 唐代大诗人、史学家杜牧称赞他“首佐玄宗成中兴业”。宋代大史学家司马光在他的煌煌巨著《资治通鉴》中则说:“唐世贤相,前有房杜,后有姚宋,他人莫得比焉。”把姚崇称为唐代四大贤相之一。9 m' B& k9 n/ Z) N- t' W% w9 ]
共和国的开创者、当代伟人毛泽东喜欢读史。读唐史对姚崇情有独钟,在读《新唐书·姚崇传》时,在天头上批注就有4条,赞扬姚崇为“大政治家、唯物论者”,称赞他的治国纲领十事要说为“如此简单明了的政治纲领古今少见”。9 ^0 I6 P0 J( P# Y1 K" ~+ f
作为封建时代的一个政治家,姚崇是一个皇权主义者,忠君爱国,主张为政以公,廉勤从政。他一身正气,赤胆忠心,多次遭到贬斥而百折不挠,以天下为己任,不改初衷。
! n3 d F, M1 w4 w$ G 姚崇是一个善应变成务的改革家。面对复杂多变的政治局面,善于随机应变而成功处理军国大事。武则天时百口保百官,促使废除酷吏政治;睿宗时整顿吏治,罢免中宗朝几千名掏钱买来的斜封官。玄宗朝以十事要说全面整顿朝政,废除前朝种种弊政,勾画出开元盛世蓝图。# B- q3 f& V, k8 g8 Z8 c
他又是一个脚踏实地的的实干家。他身在朝堂,心系苍生。开元年间,山东蝗害严重发生,多数人主张靠祈祷消灾,他舌战腐儒,说服皇帝,发动农民自救,灭蝗救灾,人不甚饥。
1 l/ O# d8 B6 a9 T% G9 S. L% o 他又是一个哲人,他的政治智慧,使他在多少次政治危机中,都能化险为夷,智以周身。他身系家国,但国事家事身后事,事事处理妥帖,不愧为智者!唐玄宗赞扬他:“诸类而长之,天下固受其惠矣!”
% {: X$ |+ l: g! ]* u; s 今天,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面临的国内国际的环境和问题更加复杂,在机遇和挑战中,我们需要借鉴古人的政治智慧。因此,研究大唐贤相姚崇有其主要的现实意义。
8 c% X7 f* w* H; | 今天我们探讨的内容是一代名相姚崇和洛阳的关系。我们说,姚崇从少年起,就受河洛地区壮丽山川及深厚的文化底蕴的熏陶,受荟萃于洛阳的英贤俊才的感染,胸怀大志,折节读书,走上仕途。姚崇一生的和洛阳结下了不解之缘(yuan),可以说,洛阳是姚崇青少年时代生活、学习和成长的地方;洛阳又是姚崇走入中央政府、成为武则天朝代的重量级人物、在政治上逐渐走上成熟的地方;洛阳又是姚崇最后的归宿之地,在河洛大地上留下了一些可让后人凭吊的古迹,还在洛阳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歌和文章。一句话,姚崇是从河洛地区走出的一代名相。
, B8 ~. f! L0 C4 D 下面,让我们共同对这些问题来进行探讨交流。先讲第一个大问题:
& n7 h- e0 i0 T# H一、洛阳是姚崇青少年时代生活、学习和成长的地方。6 ]3 z3 Y* W1 Z8 S+ ?1 o2 U2 ]/ s- |2 J
据两《唐书》记载,姚崇是陕州硖石人,故里遗址在今陕县张茅乡张茅中学,那里有姚崇故里遗址碑。但是,在伊川万安山姚崇家族墓地出土的姚崇父《姚懿墓志》上却说:“君讳懿,字善意,其先吴兴郡,因官北徙,今为洛阳人也。”古籍《越中杂识》也说:“姚崇,字元之,洛阳人也。景龙中,出典越郡,治尚简肃,不树威而民化之。及去,百姓送至钱塘江岸者,望崇远去,皆号泣而返。”在记载姚崇任越州都督去职时老百姓送别场面时,也把姚崇说成是洛阳人。2 ^! v, H' K. [) H/ v {+ \) h
姚崇,史书明明记载他是陕州硖石人,为什么在这里却成了洛阳呢?
+ m& X# u5 p. M% ` 张説为姚崇写的神道碑上也这样说:“公讳崇,字元之,姚姓有虞之后,远自吴兴,近徙于陕,今家洛阳焉。”
8 i, \& _+ W( S3 s) q' v1、生于陕州,长于河洛& A0 @: b8 T0 {" w7 C
根据姚崇家族的原有和新近出土墓志碑石记载,姚崇家族属于江南吴兴望族,北魏时有一个姚家人到北方做官,他叫姚仲和,官拜步兵校尉、秘书监、封吴兴公,定居在陕州硖石,是为陕州姚姓之祖。到姚崇时,已定居陕州八代。姚崇的高祖叫姚宣业,北周征东将军,吴兴郡公;姚崇的曾(zeng)祖叫姚安仁,隋朝青州、汾州刺史;姚崇的爷爷叫姚祥,隋朝怀州长史检校函谷关都尉;姚崇的父亲叫姚懿,隋末唐初时做过陕州硖石县令,在唐军平定洛阳地方势力王世充时,曾任水路道副总管,立有大功,但王世充平定后,遭人诬陷,说他曾经和王世充有往来,受到了排斥。于是姚懿就隐居山林达30多年,一直到唐高宗时才又出来做官,任峡州(今湖北宜昌市)刺史。, j/ n6 d. K4 p* ~8 `2 m
就在姚懿任职峡州刺史期间,他把全家搬迁到伊阕之南居住,也就是说在今龙门石窟以南的地方居住。有什么根据呢?有碑为证。龙门石窟的南部有一个石窟现今被命名极南洞,洞南有一块造像碑,碑名为《长沙都督姚意(懿)妻造像记》上写道:“(夫人)者,嶲州、幽州二州都督姚懿之妻也。龙朔年中,居于阙南之别业也。”碑上记载姚崇母亲刘氏和全家人龙朔年间居住在龙门之南的别业中。
" ^. t5 s' q5 _. m. ] 那么,这个“别业”在哪里呢?2006年有一个汝州的朋友为我们提供了线索。那是一本清道光十八年《汝州志》,其中在《汝州志·伊阳县古迹二》上写道:“梁国公姚崇宅,在石家岭村东北,摩天岭迤西百余步,相传为古梁公庄,有遗井,今废。”我曾经翻阅史书,并且到这个地方考察过,这个地方唐朝时属于汝州梁县管辖,现在属伊川县白沙乡。过去叫石家岭村,现在叫石岭村,地理位置描述和古《汝州志》描述完全一致,在龙门石窟南40华里。$ j6 _5 s: M$ k# W
那么,我们可以说,龙朔年间也就是公元661年到663年,姚家就迁居到今伊川县白沙乡石岭村,姚家开始在洛阳生活了。因为,姚崇出生于高宗永徽二年,即公元651年,那么说也就是说姚崇10岁左右时,就开始在洛阳地区生活了。 s( E8 P5 @' w
2、少不读书,长乃好学4 L0 v0 q# F; P4 |) r2 c7 M; c# v ^
《新唐书·姚崇传》记载:姚崇“少倜傥,尚气节”,也就是说青少年时代的姚崇潇洒豪放,无拘无束,而且崇尚志气和节操。《大唐新语》卷之六又载: “姚崇初不悦学”。这些现象的出现和他当时的家庭背景有大的关系。
0 I+ }7 @: O& y: f0 R9 X 姚崇在洛阳开始刚刚开始新的生活时,他家出现了大的变故。公元661年,由于嶲州少数民族作乱,朝廷派他的父亲姚懿任嶲州都督去平乱,嶲州安定了,73岁的姚懿也由于劳累过度而去世了。年仅13岁的姚崇失去了父亲的管束,大家想想会是一个什么情况!“初不悦学。”不喜欢读书,喜欢什么呢?喜欢打猎,喜欢游乐。姚崇在63岁时对唐玄宗说:臣20岁时“居广成泽,目不知书,唯以打猎为事。”
: n% b( y/ f6 \9 r6 R: D% E 后来,姚崇遇见了一个高人,这个高人的出现,改变了姚崇的人生。这个人叫张憬藏,唐代长社(今长葛)人,是当时全国著名的相学家,据说,他当时相人,百相百准,很有声望。姚崇大约20岁时遇到了张憬藏,当然不会放过这个明星啦!张憬藏仔细地了解了他后,就对他说:你这人面相很好,将来是要辅佐君王,做到宰相的高位上的。希望你不要自暴自弃,攻读经书,博取功名啊!这可是一个最权威的预言。姚崇于是就改变只知道打猎玩耍的坏习惯,下决心读书。史书上说:姚崇“长乃好学”。人常说,浪子回头金不换。子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几年后,姚崇的学识文章大见长进,“以文华著名”,成为河洛间有名的饱学之士。% v# _; i" F$ r* w& R6 B# V
3、文化著名,步入仕途
* ?( {9 K/ a4 C$ y' }7 e 唐高宗李治上元二年(公元675年)4月25日,唐高宗和武则天的长子皇太子李弘,病死在东都洛阳合璧宫依云殿。高宗和武则天特别伤心,为了寄托他们的哀思,就把儿子追封为“孝敬皇帝”,“制度一如天子之礼”,决定埋葬于洛阳附近的缑氏县景山,陵名定陵。5 Z3 C$ P/ h5 W) a& q1 a' @
葬礼既然按照皇帝的级别进行,就需要选拔一批挽郎。挽郎是干什么的,就是给皇帝送葬时牵引灵车边行边唱的人。大概需要80个到120个。这挽郎大家不要轻视,选拔要有三个条件,一是出身高贵,必须是贵族家庭;二是仪表英俊,名声佳美;三是博通才艺,富于才情。姚崇当时在河洛地区已小有名气,于是被人推荐并被朝廷批准为挽郎,史称“孝敬挽郎”。所以,姚崇又到洛州缑氏定陵参加了李弘的隆重葬礼。但是,这个孝敬挽郎可不是一个临时的差事,他是一个正式的官职名称。在当时的社会,作挽郎也是入仕的一种途径。《新唐书》姚崇传上就这么写:姚崇“仕为孝敬挽郎”。( W; d3 V" s+ F# p
但是,姚崇并不满足于这种做官的途径。他要以自己的真才实学来显示自己的能力。机会终于到来了。唐高宗仪凤二年(公元676年)12月,高宗皇帝下了一个《访孝行德行诏》,命令山东(崤山以东),江南的官员向朝廷推荐人才,通过制举考试,来选拔国家高级公务员。
0 w( E5 m/ k( G; y9 T 这制举考生,需要州县官员推荐,但条件较宽,可以是平民,也可以是中举的明经、进士科及第者,也可以是现任官员。统称为制举,“皇帝亲为观之”。
! I2 P/ n. u/ V1 ]* s. o. H: b 仪凤二年(677)的春天,在高宗皇帝的亲自主持下,27岁的姚崇通过洛阳官员的举荐,和山东、江南的几百名考生一起,来到了长安,参加了制举。在考场上,姚崇才思敏捷,下笔千言,如行云流水,高中“下笔成章”科的制举。考上制举的,可谓凤毛麟角,就拿考上“下笔成章”科的人来说吧,只有张鷟(音卓zhuo)、王无竞、韩思彦等人,都是当时的佼佼者,文章高手。
! o3 c6 r( G2 y4 L2 N3 r 姚崇高中制举之后,被朝廷任命为濮州司仓参军。濮州的州治在今天山东的鄄城北的旧城,管辖的范围相当于今天山东鄄城和河南濮阳的一部分。司仓参军是一个从七品官,相当于地市级财政局局长,但管的事比财政局局长还要多。7 U5 b) p+ G4 r/ s& M4 d
我们可以看到姚崇从10岁左右即到河洛地区生活,学习,一直到27岁那年,离开了洛阳到濮州去走马上任。这期间大约有16、7年的时间。所以,姚崇的青少年时代大多数时间是在洛阳地区渡过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