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天数: 89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五品郎中
|
推荐

楼主 |
发表于 2015-7-6 14:16:25
|
只看该作者
姚尚明 发表于 2015-7-6 14:16$ _ w6 a% x( t6 Q1 t
田姓家族的源流
^% @4 U, s- O5 F* M 田姓在当代中国百家姓排名榜中列第58位【编者注:2011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数据表明 ...
, h; p( Y6 n% G+ b 袁姓的历史源流
( L1 l, O3 l! ^% y 袁姓在中国百家大姓排名录中居第33位。袁姓在历史上的源流在古代的书籍中均有记载。《名贤氏族言行类稿》:袁姓出自妫姓,舜后陈胡公的后裔,胡公生申,申生靖伯甫,甫七代孙庄爰,伯诸生涛,涛以王父的字为爰氏,代为上卿,爰或辕,其实同一个字。《唐.世系表》:出自妫,是舜帝的后代,胡公满生申,申生靖伯庚,靖伯庚第九世孙名诸,字伯爰,其孙涛涂,以祖父之字为姓,成为爰姓,古时爰、辕、袁、援字同音相通,并互相混用,《东夷源流史》:袁、援、爰、辕四姓皆出于爰涛涂,但汉代已分出四姓,互不相混了。
* \! X+ j3 `* k; \3 E0 W, h9 n5 C- p, p) Z. J8 {# V+ \: _; {. l
0 X! T8 v. I; s 《唐书.宰相世系表》:胡公满裔孙诸,字伯爰,其孙涛涂,以王父字为氏。《通地氏族略》:“袁姓,妫氏,舜后”。《袁枢年谱》:“袁通爰、辕、援、媛、瑗 ,一姓六字五族之异”。
6 u/ ]+ O- U. ?: {) N6 Y* Q
8 A2 \) u: X* a- V4 r3 B$ k2 Y2 `- F8 D7 y
《姓氏考略》:“望出陈郡、汝南、彭城”。《明方九灵四明姓氏谱图》:“袁盖舜之后也,周封其裔孙胡公满于陈,满之十一世孙诸伯爰,子孙以为氏,望出陈郡、汝南、彭城”。9 k4 y! f! y4 G8 C) r1 n8 w
' `/ I' g# W l' i3 l# T
+ u& F6 D9 F0 G! W/ I" o+ U) ^ 从以上的这些记载,对于袁氏之姓源流可以获得这样的结论:他们是上古圣君大舜的后裔,被周武王封为陈侯的妫满公传到了十三世孙涛涂的时候,以其祖父庄爰(诸伯爰)的字为姓,并且世代都是陈国的上卿。同时由于爰字和袁、援、媛、辕 等字古义是相通的,所以后来的子孙就分别以这六个字为姓,这就是《袁枢年谱》上所谓的一姓有六字五族之异,而妫满公的十支后代繁衍到后来,算起来要以袁为姓者人数最多,成就也最辉煌。* l& X1 c; `/ q" i' S" c
5 q9 i7 w; e* v# B0 o6 o
; r% V) q9 D% h0 m+ @: `7 \ g t 袁姓的播迁和繁衍
1 P, f) r/ b) g a. k. Z* c7 n3 i$ a+ r
7 X# I2 I4 [5 K. l
9 e4 w9 Z8 Y' \2 Z$ v+ ] 妫满公是中国陈姓的始祖,而袁姓义源妫满公的第十三世孙,则认真推溯起来,陈袁两氏在千年前岂非是一家人?同时陈姓的最初发源地是周武王所封的宛丘,则袁姓人士的最早来处,当然也就是这个地方了,不过袁姓繁衍到后来,却成为了陈郡、汝南、彭城等地的望族,以后全国各地的袁姓人家大多数是从这三个地方分出去的,而其中又以河南、汝南的袁家最为神气,从两千年以前,便一直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举足轻重的重要角色,隋唐以后,袁姓人口迅速增多,分布更为广泛,从南到北,几乎无处不在,大约在明清时期,袁姓开始迁居世界各地,使自己的姓族有了更为也广阔的发展空间。& q. c% B% ~$ I* Z6 K
' v# M$ t/ `* U7 h* l
$ O$ m) w8 s$ X. ^2 y& P 袁姓在历史上的重要名人和贡献; {/ {1 v! V# y- Z4 O) R* z
5 p5 W) E+ U6 V' V
l8 f: \1 ^' h# q0 [* Q 袁姓在中国历史上悠久,因而出色人物很多,没法一一阐述,只摘自历史上较有影响名人简述之:4 r! l3 N1 Q9 q0 B/ k' `7 l
2 ?8 L7 M1 a1 m6 g# n
! P. V/ N- M# g" u4 \/ c2 { 袁氏始祖涛涂公,春秋时为陈国大夫,食邑阳夏,袁氏得姓以后,在汝南、汝阳、阳夏、彭城等地形成望族,成为三大郡望。东汉时,祖籍汝南汝阳的袁安为汉章帝的司徒,袁安子袁敝官至司空,袁敝从子袁汤官至司空。袁汤子袁逢及袁逢弟袁隗,分别官至司空、司徒,这便是袁姓最引为自豪的“四世五公”,其“权之重,势之威,天下莫得而比”。一门的显耀和权势绵延不断,一直被后世研究中国门阀政治的学者,当作最典型的研究对象,从光前裕后的袁安开始直至汉末三国初期叱吒风云的袁绍等等,都是中国人所熟悉的人物,这样,袁这个姓氏在人们的心目中,也就变成了一个十分响亮的大姓。
1 ], a0 P: ^" ^; I7 `# T* l: G% B" X1 X) |7 G
% [ j. d4 k2 e' t- \! ^/ y2 f
扬名于史册的袁姓杰出人物是《史记》《汉书》有详尽记载的袁盎,字丝,汉楚人,他在汉景帝七国之乱时,曾因平七国之乱有功,被封为太常,显贵异常。汉和帝时,唯一能与当时飞扬跋扈的外戚窦氏相抗衡的名臣是袁安,《后汉书》:袁安字邵公,东汉汝南汝阳人,为人严谨,州里敬重,洛阳县令举为孝廉,永平年间,拜楚郡太守,时因楚王英谋反事,株连数千人,死者甚众,袁安到郡理狱,平反冤案,获释者四百余家。和帝时,外戚窦氏窦宪兄弟擅政,袁安守正不阿,弹劾不避权势,当时的天子大臣,都恃赖于他,真可以说是国之栋梁。
b! j Z. @" y1 ~/ S* x
1 I4 q9 A8 Q) O$ j/ u ?6 Z$ k7 d/ p: n8 S4 i6 _
《后汉书.三国志》:袁绍,字本初,东汉汝阳人,自袁安以后,四世三公,绍为袁逢庶子,灵帝时,为佐军校尉,灵帝死后,劝大将军何进诛宦官,太后不从,何进乃密诏董卓率兵入京,卓未至而事泄,何进为宦官所害,袁绍起兵入宫尽杀宦官。卓至,议废立,绍不从,出奔冀州,献帝初平元年,袁绍起兵讨卓,各州推绍为盟主,及卓死,绍据河北,破公孙瓒,,并其众,真可以说威风八面,不可一世。袁术,字公路,父逢,绍从弟,灵帝时为虎贲中郎将,献帝初平四年据寿春,僭称帝号,自称“仲家”。江西的宜春地方,有一座袁山,其得名,也跟汝南袁家有一段渊源,原来袁安有一个儿子叫袁京,少年时无意仕途,隐居江西的一座山中,想来大概是由于当时袁氏的声誉正如日中天,大家就把这座山命名为袁山。当时的豫章太守并曾为袁京立高士坊,由此可见袁氏的子弟想要隐居,不求闻达于世也是不太可能的,最后袁京还是出了山,曾经官任侍中。袁京的儿子袁贺,也曾出人头地,官拜彭城令,后来袁氏在江苏彭城为望族,跟袁贺不无关系,袁贺的儿子袁闳,更以孝行与高节见称于世,曾被赞誉为“隐不违亲,贞不绝俗”,可谓至贤矣。此外历史上袁姓人才枚不胜举。晋阳夏人袁宏,史载有逸才,文章绝美,太元初年任东阳太守,撰集后汉记三十集。袁牧,清浙江钱塘人,乾隆四年进士,以才运精笔力,横逸而闻名。袁山松,晋阳夏人善音乐,著有汉书百篇,人称“三绝”。袁崇焕,明广东东莞人,字元素,万历四十七年进士,慷慨有胆略,好谈兵,《明史》:天启二年,擢兵部主事,后金兵攻宁远,崇焕激励士卒死守,卒解围,擢右佥都御史,巡抚辽东,捍卫京师,保疆卫国,立下丰功伟绩,是我国著名民族英雄。然为魏忠贤所厄,乞归。崇贞立,流放魏忠贤于凤阳道中死亡,复起用崇焕为兵部尚书,督师蓟辽,厄守山海关。崇贞二年,金兵越长城,陷尊化而西,崇焕急引兵入护京师,遭诬其通敌,下狱含冤被杀,袁崇焕之死,导致明王朝的迅速瓦解和最后复亡。袁崇焕的爱国主义精神直薄云天,为后世所景仰。 R; Y1 J8 _& U+ R$ ^
( L+ J# T4 h4 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