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和云谱--姚网专业修家谱,姚家修谱找姚网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查看: 1753|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姚勉侄儿-元代诗僧天隐圆至考论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2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4]七品知县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7-3-3 14:41: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姚家修谱找姚网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元代诗僧天隐圆至考论
作者简介:李舜臣,江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教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佛教文学研究。
5 v, h) y) P2 `0 ^. W
& ^* z+ ?/ ?: V+ |2 d7 O  内容提要:天隐圆至是元代著名的诗禅三隐之一,他不仅以遗民身份遁迹佛门,而且一生远权要,避名誉,以道味自尚,是三隐中最当得起之名者。圆至所著《牧潜集》,元明凡经三刻,是元代诗僧重要的别集。圆至虽不乏儒者忧生嗟世之想,但在禅心的作用下,却少了一般文士的哀戚、悲鸣。他的诗歌多写行旅胜迹、山川景物和酬答赠别,较少反映社会现实,风格清婉可味。
# T1 H3 s& W8 f4 P: o7 _6 q3 N7 n9 S& U, |9 }
   词:元代诗僧/天隐圆至;《牧潜集》/“诗禅三隐

) ^: F0 \+ S1 c  _: G7 W+ N/ H( X( M! t
  诗禅三隐是元代诗僧中响亮的名号,犹如唐之国清三隐、宋之九僧。这个名号,源于元人高士明将觉隐本诚、天隐圆至、笑隐大诉三人的诗文稿,荟萃成编,曰三隐集,黄溍又为之鼓吹,三隐之名,遂不胫而走[1]。不过,这三位诗僧,除字号中均含一外,个性、诗风并不相仿。觉隐本诚长于绘画,性诙谐,行踪莫测;笑隐大诉为显赫僧官,善交游,笃忠孝;天隐圆至则远权要,避名誉”[2],怡然以道味自尚,实际最当得起之名。圆至还是以遗民身份隐迹佛门的,这在宋末元初颇具有代表意义。
7 E0 x6 w$ T4 R" u6 _1 F* D& f" E5 f+ z  p" z9 [  b* S, f/ s
  一、天隐圆至的生平事迹
! E3 b% @* w1 z4 X1 y

9 o5 W5 Z$ I* @- ^, {
  天隐圆至,俗姓姚,江西高安人。著有《牧潜集》七卷存世。最早记载其生平事迹的材料,盖为大德三年(1299)前后方回、戴表元为他的诗文集所作之序。后来,释明河《补续高僧传》参稽其他史料,又作了一篇相对完整的传记:  k- G1 d' G' ?0 K/ W; r% N

' U8 X' P7 M. b) S4 f  圆至,字天隐,高安姚氏子。季父勉,父文,叔兄云,皆中显科,为宋名臣。师按窥世相,深有所感悟于中,以咸淳甲戌出家,依仰山慧朗禅师钦公脱发,时年十九。务静退,寡交识,怡然以道味自尚。喜为文章,志弘护,非炫饰知见以自售也,故其文日益进。至元元贞间。住建昌能仁寺,说法一禀于钦,不两年弃去。师行止不恒,所居斯其最久耳。大德二年戊戌,卒于庐山,年四十三,惜无修期,以究其道之所归、化之所及,为可哀耳!有文集一卷,吴门碛砂魁上人所藏,以示紫阳方虚谷,读而醉心,叙其首刻焉[3]& t) ]( `+ R, W# T1 b
8 c' h) w0 {  o1 b7 P
  据此,圆至的一生略可分为出家之前、仰山学道、游历吴越、庐山晚境四个阶段。
  n! M1 s# X. L2 y
+ S' t$ q( O9 [: X( L6 j1 J8 ^  由卒年(大德二年,1298)可以推知,圆至生于南宋宝祐四年(1256),世代业儒,季父姚勉更以词赋拔得宝祐占元年廷试第一。十九岁,至宜春仰山依临济宗雪岩祖钦出家。关于其出家的因缘,戴表元说:江上兵事起,即去依袁州仰山雪岩钦禅师。[4]方回也说:咸淳甲戌年十九出家,依慧朗大师钦公脱发,有所迫而堕于浮屠欤?抑有所为而隐于浮屠也?”[5]甲戌,即咸淳十年(至元十一年),陈得芝先生说:是年襄樊已陷落一年多,元世祖以伯颜丞相为统帅,总蒙、汉诸将及吕文焕等降将,沿汉水而下,连破诸城……宋守臣或降、或逃……一些官员见国事已不可为,或辞职而去,或径挂冠归。圆至于此时按窥世相,选择了消极避祸的道路,遁入空门,盖亦情理中事。”[6]# m$ c4 `: l% {* F% C/ A
& _0 _, e- F* p# J( V
  圆至此种遗民身份,还可从他日后的交游得到确认。他虽一生寡交识,但所交中故宋遗民却不少。《牧潜集》卷三《建昌州福圣院方蛟峰祠堂记》提到的方逢辰:先生姓方,讳逢辰,其文学廷策第一,所试以能称。至元中召宋遗臣,先生微服入富春山,莫知所终。”①入元后长年隐居不仕的戴表元,亦颇熟识圆至。他说:圆至师在天童、育王时,余适授徒郡郭,屡相遇于亲友袁氏舍。”[4]这里所指袁氏乃四明袁洪,字济源,咸淳九年出任建康府通判。元军至建康,辞职归家。《延祐四明志》卷五载:“(至元)二十七年,侍御史程钜夫奉旨求江南贤士,征以应诏,辞不起。”[7]袁洪之子袁桷撰有《师友渊源录》,罗列了其父交游的名录,其中称:谢翱,南剑人;僧圆志(志为至之误),瑞州人,俱能古文,尚严简,气郁不自舒,困死。”[8]袁桷将圆至与南宋遗民谢翱并列,当别有深意;而称他们气郁不自舒,则更点出了二人内心隐蔽的情绪。圆至作为故宋士人,虽未必直接抗元,但托身佛门,介然独立,与故宋遗民声气相投,实际也为大宋保存着元气。
- O+ _5 V8 x. h8 Y. z; K! v- J' i* b9 Y4 _8 D
  圆至参雪岩祖钦的具体情形,因史料缺失,很难考实。雪岩祖钦提倡看话禅,常让门人参赵州狗子无佛性无字,并努力融合儒释而教,说儒之与释,虽门户不同,道之所在,只一也”[9]。释明河说,圆至住建昌能仁寺,说法一禀于钦。可惜圆至的说法语录未见传世,无从窥见他是否接续了雪岩祖钦的门风;倒是祖钦不摒弃外学、融合儒释的主张,对他影响颇深。圆至尝说:佛、儒、老氏均以性为学、为教于天下,其导物之方、权巧之径不同,至于成性以通乎至神,则说之宗、学之序一也。”(《牧潜集》卷三《饶州梁山资福禅寺记》)这与祖钦的持论显然是一致的。8 ]( Q( v- \: I) l0 L# K8 F
! s+ |( J: h& R
  根据一些史料,可推断圆至入浙约在至元十七年(1280)前后。圆至《书定慧院海书记壁》(《牧潜集》卷六)称:东云与余偕去乡,并途而游,迹半天下。余留鄮山,东云自太白先余归,后三年,乃相见受业定慧院。据《延祐四明志》卷七《鄞县志》,鄮山在县东三十里。东云,生平不详,殆为圆至同乡。圆至与他出游,当是指自淮入浙之事。又《书定慧院海书记壁》有余一去一来,十年之间云云,可见圆至在行游江浙的时间长达十年左右,而他至元二十七年,复归庐山,则圆至出游江浙必在至元十七年前后。
: v: H$ J+ @: a/ o" l. i6 P1 W- {4 ~$ `: w+ k! F' \7 E
  圆至的吴越之游,对其禅学修养以及人格的完善极有帮助,其中以横川如珙对他的影响最为重要。如珙(1222—1289),号横川,俗姓林,浙江永嘉人。《续灯存稿》称:其住育王、能仁皆自公选,不依阿苟荣。”[10]后来,圆至为他所撰《塔记》还特地提及此事:盖有奏于上者而不以告。其迁能仁亦然。自公选道废,位以求得,惟师皆自至,时论荣之。师既引宗据祖,屏遏今学,年渐岁灸,以取慕信,当教法衰残,诸老师物故,学者无所往,皆聚于师。”(《牧潜集》卷三《横川和尚塔记》)所谓公选,是元代一种特殊的选举寺院主持的方式,一般先由诸山保举三名候选者,然后上呈行宣政院,由主管官员拈阄选出,故又名公会拈选,是一个相对公平的选举僧官的制度[11]。但后来此制渐废,很多僧人为谋私权,竟阿附权贵,奴颜婢膝。横川如珙能通过公选而成为浙东名刹育王、能仁寺的主持,可见其道法孚众,品格独立,故圆至对此深表赞赏。
4 V. N! t. n) A- t) z+ v2 G- J5 E4 q7 J/ a! E
  在承天(即平江,今苏州)的碛砂禅院,圆至结识了挚友天纪行魁。据方回《次韵吴僧魁一山十绝》自注云:僧行魁一山上人,朱姓,咸淳戊辰生,年三十二,求予序其(圆至)文,且赋十绝。”[12]戴表元《魁师诗序》云:师所居吴中,有良父兄别业,藏书致客,规模风指,凡皆出人意表。师所以能纵游博交,耳目肺腑,豁无鄙滞者,亦有以成之而然也。”[4]行魁是一位富家弟子,交游甚广,藏书颇富,诗才卓越。后来圆至返归庐山,行魁经常寄书问候,甚至还尝南泛长江,问其安否
: x+ x: Q; E  r* x. B: P. ]) }6 }+ o" x" u/ r5 N/ J* h
  在碛砂禅院,圆至还注解了南宋周弼所编的《三体唐诗》。都穆《南濠诗话》曰:长洲陈湖碛砂寺,元初有僧魁天纪者居之。魁与高安僧圆至友善,至尝注周伯弼所选《唐三体诗》,魁割其资,刻置寺中,方万里特为作序。由是《三体诗》盛传人间,今吴人称《碛砂唐诗》是也。”[13]圆至此本唐诗选注,又名《唐诗说》、《碛沙唐诗考》,后来颇为世人诟责。清人高士奇认为它笺注语多纰缪”[14];四库馆臣称其书诠解文句,颇为弇陋”[15](卷一九一唐诗说提要)
4 g" F! b8 q$ e5 [# s% Z$ d1 T) R% N2 o" I( B- o" F% K2 l& e8 H) e
  圆至回到庐山所住寺院,均已失考。据戴序称:既不得已,居庐山,愈多病。圆至一直体弱多病,在嘉兴时就称余病眩弛,思虑务瘖”(《牧潜集》卷四《淦明甫诗集序》),在给袁桷的信中又称比年衰势益迫,去夏大疫不食半月”(《牧潜集》卷五《与袁伯长》)。至元三十一年(1294),他应建昌路(今属江西南城)总管赵巩之请,住持能仁寺,但两年后遂辞去,重归庐山,大德二年去世,享年四十三岁。
. S$ o: w% c$ V  e" r8 F( q3 ]) e) h5 q, o
  圆至人生的重要阶段,基本是以游方僧的身份行游于吴越禅林,这一定程度影响到在丛林中的地位。元代僧人地位的升降,往往不仅需要丛林印可,还要得到官方认可。因此,尽管戴表元称今世言禅者亦多推天隐”[4],但他法嗣不显,与同门高峰原妙、及庵信等相比,声名暗淡不少。不过,圆至似乎亦并不措意于此,他很少藉师门以抬高自己的声誉。因此与笑隐大诉等声名显赫的僧徒相比,圆至之显得更为纯粹。! P; i5 x6 T7 ^5 d; m: U( ~
8 u; b; D6 v% g9 c% f+ c) O2 Z
  二、《牧潜集》的刊刻及流传
0 Q: G; s8 ]( Z6 N: X9 x

6 _3 u4 x% c; o7 F. q  圆至的诗,在生前即已结集。《牧潜集》卷一《寄海书记》:著纸过寒如著锦,近诗成集有人偷。兴来吃尽百杯酒,直上大蒙山顶头。此处谓成集,未必刊刻付梓,或仅为稿本。
  A, V- h5 E+ y& V# m2 Q7 a
0 B0 [9 }. R$ c" s* H$ ?% J: Y: d  戴表元称:魁师尝南泛长江,问其安否。今死,又惧遗稿散坠,为掇拾刊木碛砂,以传其气义,可谓能始终。而天隐为少慰矣。”[4]天纪行魁是圆至诗文集最早整理刊刻者。现存最早的《牧潜集》版本为元大德年间的刻本,藏于国家图书馆。此本卷首有《天隐禅师文集序》,署“(大德)三年己亥十月初九日丙辰紫阳方回万里序。卷末有跋,署大德三年天目云松子洪乔祖拜手敬跋。此本分七部分,依次为碑记杂著榜梳,各部分题筠溪牧潜集,署高安释圆至。七部分又分别次以,版心则间次天集牧集等字样,双鱼尾,四周双边。( h+ m6 |5 i4 T  z4 |5 C% }
% ^) S% ?: m. ?: ?' M# u( `
  黄仁生《日本现存稀见元明文集考证与提要》中亦著录了牧潜集,从他的描述看,日本藏本与国图藏本当为同一版。方回序不见载于四库本《牧潜集》和方回的《桐江集》,陈得芝先生亦没有注意到其中的材料,因而显得比较重要。
: W" x: _/ L8 r! p2 n: F* l% l! k# D* x
  《牧潜集》在至正年间,或重刻过。杨维桢作《雪庐集序》中云:+ m7 b3 P' ]; h, m' K* R

( Y( F, N6 I# n% H  宋南渡后,大夫无文章,乃得于高安上人圆至者,方严陵有是言也。始予怪其言之自薄。及取至文览之,则于江子、参寥辈诚有过之者,其修辞有古作者法。至后未有接之踵者,阅七八十年,而得江左外史新上人,余老友刘海持《雪庐》一编过我,征序言,观其修辞几近至,而论道亦似之。于是命笔胥录其编,凡若干首,使与至文同梓于肆云。至正丙午夏五月朔日抱遗道人书于云铁史藏室[16]9 o& E8 s, D0 ^$ P' d4 L3 F! L
9 X: U" l9 y2 u3 I$ o5 a
  杨维桢的愿望是否得以实现,尚不能遽然断定,因为包括克新《雪庐集》在内,目前还未见到有至正年间刊本。据杨铸先生披露,现存《雪庐集》目前仅日本有两种刊本,即南北朝刊本和江户前期刊本,南北朝刊本前有周伯琦序,当中未提及《牧潜集》[17]
6 k5 G- V1 [) c; V8 P0 D" J$ x, b( z
  《牧潜集》在明初曾重刻过。释明河《书姚序后》:前有方虚谷序,后有洪居士跋,二老皆极口称许,而少师此序,集无有也。予得之会稽祁侍御家,仍知此集国初已经翻刻。道开法友近又得残破刻本,亦无少师此文,知是元板,校对无不同者,但多诗数首耳。恨空囊萧瑟,不能梓公同好。适海虞毛子晋社兄,入山见访,合前所得,举畀之。”[18]毛晋刻本后来为《四库全书》所取,《四库提要》称:前有崇祯己卯僧明河书姚广孝序后一篇,称初得抄本于武林,前有方回序,后有洪乔祖跋,又有姚广孝序,序为《逃虚子集》所不载。后又得见刻本,多诗数首,因校付毛晋刻之。此本即毛晋所刻。仅有乔祖跋,及明河此文,无方、姚二序,殆偶失之。今与大德刻本互校,二者篇目、卷数乃至编排均无大异,惟无方回序,而增加了明河的《书姚广孝序后》。; L% N+ p" z3 ~  E2 c9 s6 e
2 l& v( S' [1 n. k0 Z  @* u9 y( v
  四库本《牧潜集》共七卷,卷一为,收各体诗50首。卷二为,共7篇;卷三碑记,共16篇;卷四为,共20篇;卷五为,共6篇,卷六为杂著,共25篇,卷七榜梳15篇。$ F/ f3 l  u# Y; [: X$ L0 e

+ N+ x3 M# h! V& F" Z  Z8 L  目前,我们尚未发现《牧潜集》未收的佚诗,但此集非为全帙。四库馆臣曾指出:明河又称,尝读《虎丘旧志》,见圆至《修隆禅师塔记》,叹其文字之妙,今此记不见集中,则不知何以不补入也。圆至虽是方外禅者,创作诗文却极为勤勉,甚至有诗癖”(《牧潜集》卷一《次韵答许府判见嘲诗癖之什》),而且这种诗癖还不轻,难医最是狂吟病,我恰才痊又到君”(《牧潜集》卷一《赠魁天纪》)。对于这种有诗癖的诗僧来说,仅存50余首诗显然不符合实际的。4 {& y5 }4 v. p% a- i9 R1 f; ^
! L; d1 E! N1 t
  三、圆至的诗歌创作7 Z, `+ j+ E$ ^7 p1 b
* f5 g/ c. I+ k! \) c
  从《牧潜集》所存的50余首诗作看,圆至似乎还称不上严格意义上的诗僧。因为他的诗很少刻意摭拾禅语话头来表达抽象的佛理,也较少用佛教常见的意象以营构澄澈的禅境。但圆至的诗又绝不能与文人诗等而观之,因为像圆至这样既洞悉世相,复能以出世间法磨砺自我心性的诗僧,是需要认真地挖掘其诗歌背后的意义的。
% S# c2 U, F+ V* A, J) p! m5 \( i, I: ^3 `. L9 ]# X( P
  圆至论诗,主张性情的雅正、平和,反对像贾岛那样的苦吟诗风。他说:盖诗之用与乐合,皆所以宣民风而畅其壅,故必有和平之音,然后能养其和平之性。而孟郊、贾岛之徒,抉肝厮肺,务为险艰奇苦,以角其能,既以穷其身,又以愁于人,使读者忾然不愉,如处呻冤号痛者之侧,则亦何乐于诗而为之而读之耶?”(《牧潜集》卷四《淦明甫诗集序》)孟郊、贾岛等人的诗风,本与衲子崇尚苦行、蹇涩、贫寒的生活形态极为相类,历来为诗僧们所追摹。然而,圆至特别反感这种创作态度,以为诗歌当与音乐一样,都是宣民风而畅其壅,故必和平雅正,而非苦吟诗人那样呻冤号痛,呕心沥肝。他所赞赏的诗人也大多是这种和平雅正者,如称淦明甫诗丰融畅茂,虽备其刻绘之巧,然终无艰难困窘之态,称赏友人行魁的诗文皆清丽雅正”(《牧潜集》卷五《答魁首座》)
5 A3 W2 u3 l, z+ [8 @& S% e* d; o4 Q: }0 S* ?. O) j# m1 m% M2 E
  然而,圆至本人却非平和之人。戴表元说他:每见但好弈棋,劳形苦心,拈子移时,嗫嚅不即下,骨貌素癯,不善饮啖。”[4]从这一描述看,圆至的形象与苦吟诗人,倒有几分相似。圆至亲历宋季陵谷变迁,目睹了战火硝烟,他自己亦承认:余奔走天下,遇厄穷困苦,虽激于中苦若羹火之沸、征鼓之考,终不能以哀思怨愤噍杀之言。”(《牧潜集》卷四《淦明甫诗集序》)他何以不将自己的哀思、怨愤一吐于诗?这可能与他长年作为僧人的身份相关。他说:穷于物者剥其庐,息于外者安其居。物之接于人也,枞然擉然,峥嵘胶葛于目视耳听之间,若风之激、火之灸,所以感心动性者,日新而无穷。然君子居之,泊然无起于中,犹槁橛朽株,沃之雨露而不蘖,灭之至也。所以,他批评柳宗元、韩愈之徒,噭讙朝野之间,狂奔怪号,至为危言”(《牧潜集》卷六《灭堂字说》)
1 \: l1 f& x" I* `& M
3 `# D7 h# w4 d/ M0 Z5 o  n# J  不过,圆至内心的矛盾亦隐然透露在他的诗作中。譬如,这首最能反映他遗民色彩的《逢故人》(《牧潜集》卷一)3 M$ f5 I4 i- ?# O7 i# j! B# d; I7 A
! Q+ p$ @4 j$ a3 w2 }
  共看成淳上苑花,锦笺彩句敌春华。白头相见钟陵寺,我亦如君未有家。
, K& i+ Q0 s8 {, Q2 K2 g: L
. v7 r+ [* d. j9 N9 @9 N  h" d) G9 Y  正如陈得芝先生说,这种稍露愤懑之声音者,在圆至诗文中极少出现。但即便这样,圆至的故国之思、陵谷沧桑之感,也冲淡于上苑春花、锦笺彩句之中,而不是像通常士人那样,多以山河凋零、杜鹃啼血的萧瑟景色烘托出来。所以,读来也非类于哀思怨愤噍杀之言
) k3 i- P) M, c( ^; f5 w
& u$ i( X% W) Q* m: S) J3 d; B  圆至的诗,更多的是与他长年的游历有关。他一生游历甚广,遍历荆、襄、吴、越。作为一位游方僧,他与同道一起问学参禅,畅游山水,故于所见之人、所到之处,皆寓之于诗。因之,集中写行旅胜迹、山川景物和酬答赠别,无虑大半。例如写山川胜迹者,就有《重登牛头峰》、《雪后荆林道中》、《吴王庙》、《暑途树下偶成》、《福圣院宽阴阁》、《晓过西湖》、《憩青莲寺》。长年奔走在外,免不了羁旅行役之苦,但圆至并未像江湖诗人那样表现出寒艰、苦涩的况味,而是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待之。例如《暑途树下偶成》(《牧潜集》卷一)云:
1 r* m$ g2 n' D+ }: b- G0 ^8 P) P) i7 u, A) x, G, @8 Q
  火云腾焰土生烟,谁种清阴满水边。借与闲僧眠半日,免教劫烧坏禅天。
2 M8 J( R1 X4 v+ _# f  c: S& U9 R
5 [# O% b0 |- o4 w: w  酷暑墺热,旅途漫漫,但诗人并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借水边的树荫休憩,表达了禅宗随缘任运、平常心是道的修行态度。, g2 x. ]5 ]2 ]4 M7 x
3 ^( D$ [* I: j$ g5 V
  圆至在行旅途中所记录下的山川风物,虽然很少用佛家常见的意象,以刻意表达自己作为一位禅者的心境,但细读之,却颇具禅味。如《退药山能仁憩荐福观化亭》(《牧潜集》卷一)云:解衣樟木影中坐,露榻藕花风上眠。绝喜此身今属我,兴来随处得萧然。写夏日樟荫婆娑,藕花散香,诗人解衣坐禅,独自眠去。此身者,《金刚经》云:佛言此身相者,不因圣凡而有异同,一切幻化非实,如来者,法身也,但一切众生同具法身,何以不成如来耶?”诗人于坐禅后,忽悟此身今属我,实意味着他悟到佛性即自性,故称绝喜,末句兴来随处云云,则是触目菩提,满目心光,心境圆融。
$ Y% K- \& [, S' ^7 U- j$ a' p. L3 y
  长年的行脚参方,也使圆至与很多朋友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因此,集中写寄赠、离别的诗作占有很大分量,而所赠对象多为珣上人、勤灭宗、建昌黄绮秀才、冯君玉、魁天纪、宗岳、宗杰等中下层文士和禅林僧人。圆至尝说:惟岩穴之士,无慕求于世者,止则与俱,游则与适,取诸左右而逢焉,岂友之道必其同乃合,不可以贵富强取欤?”(《牧潜集》卷三《友石轩记》)可见,他慎于交友,绝少攀权附贵,所交多为志同道合者。在诗中,圆至常表达与朋友的相交之情,例如《送勤灭宗》(《牧潜集》卷一)出家旅殊乡,同里为骨肉。况乃情所厚,而兹忽分躅。《送建昌黄绮秀才逾淮教授》(《牧潜集》卷一)秋风白下沾巾别,落日青淮照影过。莫对饭盘嗔苜蓿,桑榆虽缓易蹉跎。再如这首《送才上人再往湖南》(《牧潜集》卷一)
: _) Y# `0 T; {& Y# ~! o
. p4 d4 z& U' m3 k& ~& Z, g  近闻归又出,何事迫身忙。春路晴犹滑,山亭晚更长。竹枯湘泪尽,花发楚魂香。旧日曾行处,因君思不忘。, z7 S$ o, R4 t4 L- Y; e
; R% K- Y3 N$ ^8 r! q$ L# ?6 j
  《四库提要》称此诗尚不免凡语,含不屑之意。其实,禅林中人不必非得终日傍守古殿青灯、耽于寂灭空化之想,他们同样也生活于世间,内心存有忠孝节义,只要非出于攀权附贵、阿谀奉承之态,与世俗之人的交结当然亦值得珍重。圆至此诗所赠才上人,我们无法考知他的生平、品格,但内中所表达的情感却十分真挚,尤其颈联竹枯湘泪尽,花发楚魂香,构思巧妙,既关合了才上人此去之地,又表达离别时的惆怅之情。5 ]4 R3 G9 E, B+ h. Y9 D

" T4 e/ \* K% X7 t8 m) q  大体而言,圆至虽不乏儒者忧生嗟世之想,但在禅心的作用下,却少了一般文士的哀戚、悲鸣,甚至没有写出一首具有强烈现实感的诗作。从这一层面上看,圆至的诗时代感并不鲜明。当然,这样的评价,对一个方外僧人来说,是略显苛刻的。不过,相比于大诉等诗僧多将自己的诗才消耗在与文士的酬答上,圆至的诗仍很真实地描写出一个普通行脚僧的生活境遇,表达自己对现实和人生的体悟。
( K- j& w/ V! S* d0 X% S# ?8 m, ?1 O
7 e& d; o, L8 T  圆至亦工文,所获之赞誉甚至高于他的诗。释明河称:读之青球古瑝,层出叠见,光怪陆离,直令人应接不暇,千古绝唱,自有鬼神呵护,终不可磨灭也。”[17]从圆至的诗文创作和这些评价看,我们很疑心他在元代更可能是以文而显的。四库馆臣就说:自六代以来,僧能诗者多,而能古文者少,圆至独以文见,亦缁流中之元臣卓然者。其诗亦有可观。即突出了圆至散文创作的成就及在僧史中的意义。

: `+ {' j- ^7 Q# j" J) w
' n8 t. h( a9 _+ l( b* ?/ R. c  注释:
" e) H/ y" [8 l

$ [, X4 e' l/ _" y( w- l  以下所引《牧潜集》皆为《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不另注。
# K: k+ P4 E. ^& y. U' h0 i3 g8 Y  [' F& i$ U
  释明河《书姚序后》亦云:天隐既得法仰山钦师,则与天目高峰妙公为同门昆弟,何笔墨间不少及之?是犹庄子不谈孟子,此尤见天隐之品高出古今。* V) A+ J1 C/ M& x6 O, N, i$ f

5 k4 [) H0 a( t; E  参考文献:# H8 d( v  c+ H, l8 \
! U0 |: y( m1 \, Z3 h( s4 w  I
  [1][黄溍.黄学士文集·卷十九·觉隐文集序[M]//续修四库全书:第1323.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274.2 p. N% V7 A7 @. z: |

  S+ k2 O3 z0 l. _  [2][洪乔祖.天隐禅师文集序[释圆至.牧潜集·卷末[G]//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98.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157.
. e0 u$ y& O3 p9 t
0 g& L3 W; n. a  [3][释明河.补续高僧传·卷二十四·元筠高安圆至传[M]//卐新纂续藏经:第77册,No.1442525.
# L3 A) w' |7 N' K* }6 w) K$ L7 g: O: f& f
  [4][戴表元.剡源文集·卷九·圆至师诗文集序[M]//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94册:123-124.' n4 a3 f( p5 I; @: f0 V
; n+ G, U; ^: v  F  ~
  [5][方回.天隐禅师文集序[G]//[释圆至.牧潜集·卷首.大德刊本.
- \2 e7 q5 z7 W- T8 d  k- c2 F* ^" |0 k+ }4 ?& s0 q: k
  [6]陈得芝.论元代的诗禅三隐”[G]//陈得芝.蒙元史研究丛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506-523.
+ ^+ N+ B* |6 h- r( t% x1 P3 ?7 u/ j3 W3 H+ f
  [7][袁桷.延祐四明志·卷五·人物考·袁洪[M]//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91册:424.
. f, c# V! e" ^5 G( c
, L+ O' m* v7 H" x% Z$ H# ?  [8][袁桷.清容居士集·卷三十三·先君子早承师友晚固艰贞习益之训传于过庭述师友渊源录[M]//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03册:448.9 Z$ k" z( w! c/ I8 W

5 r+ b) E& }5 [4 d' V  T$ A  [9][雪岩祖钦.雪岩祖钦禅师语录·卷四·荆溪吴都运书[M]//卍新纂续藏经,第70册,N0.1397636.2 l, p% p; u! x5 L

# I" l1 I& X' \& |* w$ M  [10][释通问,施沛.续灯存稿[M]//卐新纂续藏经,第84册,No.1585696.* }- ?% _+ }# c, K3 y1 B" P
- J4 P: @4 C" y$ d  l
  [11]郑群辉,庄万翔.阄选住持:一个独特的选举僧官的现象[J].宗教学研究,2003(3)62-69.
, u3 }: y! {- S# d) |0 R$ a" _. p( M& X: _
  [12][方回.桐江续集·卷二十五[M]//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93册:543.
' ]4 f+ w+ U/ [/ S
8 P# |, ?% `, _  O3 s+ p  y5 P  [13][都穆.南濠诗话[G]//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831349-1350.7 H3 U( w  G2 g& m
& y: R. T0 ~2 U5 F1 j% O+ d  e
  [14][高士奇.三体唐诗原序[G]//高士奇辑注,周弼编.三体唐诗·卷首.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58册:3.
3 Y2 e: j+ M* @; O3 T3 O  V$ ]* e3 g$ C0 i! J$ k% S5 t. p
  [15][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1996.
( C8 s0 U) A4 X6 H" u
& Z8 K* ?" ~" ?! j) Y  [16][杨维桢.东维子集·卷十[M]//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21册:466.1 Z/ B. v; I  d

* }6 S; n+ s/ Y$ A+ M  [17]杨铸.和刻本稀见中国元代僧人诗集叙录[M]//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八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88-197.; `- z- V2 p- {

8 M6 V: k; i+ |" E# r! k4 @  [18][释明河.书姚序后[G]//圆至.牧潜集·卷首.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98册:109.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签到天数: 2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4]七品知县

2#
 楼主| 发表于 2017-3-3 14:53:06 | 只看该作者
姚家人有出家的遗风,明华公后裔姚源芳,90年代初大学生,那时候大学生包分配工作,他却出家当了和尚。曾经的家族娇子,本来算是光宗耀祖,选择这样的路,没人理解。前段时间回家据说他为兄弟姚源宝出钱盖了栋两层楼的房子。

该用户从未签到

3#
发表于 2017-3-3 15:01:38 | 只看该作者
       标题不干脆,读了半篇才知元代诗僧圆至是【宋】状元姚勉的侄子。) V$ Z- U: z3 i
0 ?( ?2 h0 O$ v! y3 ]1 A8 {
——由卒年(大德二年,1298)可以推知,圆至生于南宋宝祐四年(1256),世代业儒,季父姚勉更以词赋拔得宝祐占元年廷试第一。十九岁,至宜春仰山依临济宗雪岩祖钦出家。关于其出家的因缘,戴表元说:江上兵事起,即去依袁州仰山雪岩钦禅师。[4]方回也说:咸淳甲戌年十九出家,依慧朗大师钦公脱发,有所迫而堕于浮屠欤?抑有所为而隐于浮屠也?”[5]甲戌,即咸淳十年(至元十一年),陈得芝先生说:是年襄樊已陷落一年多,元世祖以伯颜丞相为统帅,总蒙、汉诸将及吕文焕等降将,沿汉水而下,连破诸城……宋守臣或降、或逃……一些官员见国事已不可为,或辞职而去,或径挂冠归。圆至于此时按窥世相,选择了消极避祸的道路,遁入空门,盖亦情理中事。”[6]
' Y0 K  ^+ k% K4 |! [, Z
, e" B9 B/ P* L: h- C$ E

该用户从未签到

4#
发表于 2017-3-3 15:07:09 | 只看该作者
     在宜丰灵源2派姚氏(姚克保族;姚建刚族)族谱中,能查到圆至(字天隐,高安姚氏子。季父勉,父文,叔兄云)吗?
0 H3 q& t- @  s5 j2 y+ W
4 J& \' Q- f: Q" `7 O4 x
9 O" [, k4 a, Z3 e: _9 B    天隐圆至,俗姓姚,江西高安人。著有《牧潜集》七卷存世。最早记载其生平事迹的材料,盖为大德三年(1299)前后方回、戴表元为他的诗文集所作之序。后来,释明河《补续高僧传》参稽其他史料,又作了一篇相对完整的传记:& t3 S- J" |# C% Y9 G
     圆至,字天隐,高安姚氏子。季父勉,父文,叔兄云,皆中显科,为宋名臣。师按窥世相,深有所感悟于中,以咸淳甲戌出家,依仰山慧朗禅师钦公脱发,时年十九。务静退,寡交识,怡然以道味自尚。喜为文章,志弘护,非炫饰知见以自售也,故其文日益进。至元元贞间。住建昌能仁寺,说法一禀于钦,不两年弃去。师行止不恒,所居斯其最久耳。大德二年戊戌,卒于庐山,年四十三,惜无修期,以究其道之所归、化之所及,为可哀耳!有文集一卷,吴门碛砂魁上人所藏,以示紫阳方虚谷,读而醉心,叙其首刻焉[3]
7 y; U5 M3 X: w- j% O/ d
, `6 ?" K6 J" ^# M. e, d6 |+ ^% # S' x1 K+ O% q: q: Y$ C

签到天数: 2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4]七品知县

5#
 楼主| 发表于 2017-3-3 15:13:51 | 只看该作者
pszyyao 发表于 2017-3-3 15:07
! V5 e1 U6 t, p4 X在宜丰灵源2派姚氏(姚克保族;姚建刚族)族谱中,能查到圆至(字天隐,高安姚氏子。季父勉,父文,叔 ...
4 u' ?  X+ t. w* @
以前留意过,姚建刚宗亲的《灵源姚氏族谱》是能查到的,还有进士姚龙起等。家谱不在手边,不能上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5-11-4 16:49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