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天数: 89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五品郎中
|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来源:作家摇篮日报8 E4 F3 F$ d" Y* x/ \6 E8 |
6 f( c e- U, i+ F: f
中国的日本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但作为研究专著的出现,则始于受倭冠困扰的明代。迨至清代,产生了翁广平《吾妻镜补》(一名《日本国志》,1814年序)那样的力作,但与前代相比,由于日本的闭关锁国等因素,日本研究热渐趋消逝。其间,诞生了陈伦炯的《海国闻见录·东洋记》(1730年自序)、童华的《长崎纪闻》(1735年自序)、汪鹏的《袖海篇》(一名《日本碎语》,1764年自序)等著作,它们的描写多囿于长崎一隅,且含有不少“第以供一噱”的色彩。
& r$ j, O9 i2 c* `# }
6 q9 l) F* `* U7 w+ r6 [ 1868年,明治维新,日本开始撩开神秘的面纱,大量接纳外人的访问。自此,以首届驻日公使何如璋为首,中国官民踏上东瀛岛国,留下了无数研究、介绍日本的著作。这些著作的产生一方面反映了国人对西方文明的浓厚兴趣,扩大了人们的视野;但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些参差不齐的作品,其中有些作品存在一些雷同,甚至抄袭的现象。例如王之春的《谈瀛录》(3卷,1879年刊)就是如此。该书第三卷“东洋琐记”中,记日本之分野、疆域、险要、户口等,几乎均抄自黄遵宪《日本杂事诗》。王的抄袭之作,不一而足。其享誉晚清的《国朝柔远记》(一名《通商始末记》,20卷,1891年刊)的卷十九抄自陈伦炯的《海国闻见录》,卷二十“借”自张自牧的《瀛海论》。, e" n3 |9 n# y! h, U: O
# t# w, m) g( w6 t/ y: R 除了王之春外,黄遵宪的《日本国志》(40卷,1887年著)和姚文栋的《日本国志》(10卷,1884年自序,稿本)也存在明显的雷同现象。
' H( [ l% Z* g1 Y$ k9 ~( j6 O$ z' x& E) e6 {2 P4 X4 a
“姚志”指姚文栋的《日本国志》(南京图书馆藏),“黄志”指黄遵宪的《日本国志》(光绪二十四年浙江书局重刊本)。
4 i6 p/ ?' x; |/ G0 S6 c
, `; p1 T( k' k) d) F 姚文栋作为第二届、第三届驻日使团随员,积极开展日本研究,留下了《琉球地理志》、《日本地理兵要》、《日本会计录》、《日本师船表》、《海外同人集》、《归省赠言》、《墨江修禊集》、《重九登高诗》以及《日本国志》等有关日本的著作。他的名声虽不及黄遵宪,但研究日本著作之多,无人可出其右。《日本国志》非常忠实于《日本地志提要》,不但篇章结构、遣词造句,就连行款——小字、小标题也悉依原文,并且,译文流畅,文字炼达。纵观全文,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一部学风严谨、水平上乘的译著。6 Z7 f1 p% e3 t6 ]( ^& P# |+ \
$ l. L/ {0 m7 V$ R% |2 M! j
《日本地志提要》为当时日本最高修志机关 —— 地理寮地志课的权威塚本明毅领衔,历经寒暑,几易其稿,比较全面、准确地反映日本地志情况的地理著作。
6 P0 e3 f& Y7 a6 k+ k3 Y: M2 K
; H% t0 a' I* b4 J% Y% U7 F 黄、姚二人能将如此优秀的著作介绍到中国,这充分说明他们独具慧眼。黄遵宪将《日本地志提要》以及其他日本的有关资料有机地采纳到《日本国志》中,1895年出版后,对于开启民智,全面、客观地认识日本、了解日本,促进改革开放产生了极为广泛、深远的影响。姚文栋的《日本国志》送交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后,虽然杳无音信,未见刊行,流布不广,但和黄遵宪一样,筚路褴褛之功不可抹,他为翻译此书历经二年九个月的艰辛努力值得高度评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