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许多我们自以为耳熟能详的历史典故,如果细细究其本源,完全不是我们想的那么回事。有时候,当了解了它本来的故事,就会对这些典故有“原来如此”之感。, C+ c4 W8 t+ s2 P% L
比如说“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这个成语,乍一看,很好理解。可如果翻开汉朝人应劭写的《风俗通》“辨惑”一章,里面却明明白白写道:“城门失火,祸及池鱼。俗说司门尉姓池名鱼,城门火,救之,烧死,故云然耳。”闹了半天,池鱼不是池塘里的鱼,而是个大活人,负责看城门,因公殉职。
& ~0 L# F, e! \1 n- n' @( i" Y 再比如说,“我见犹怜,何况老奴”这个故事,也是人人皆知的典故:说东晋名臣桓温娶了一个小妾,桓温老婆听说以后大为恼怒,前去兴师问罪。可桓夫人一看到那小妾,就大发感慨,说你这姑娘长得真好看,我看了都忍不住要怜惜,何况那个老东西。遂接纳她入家门。
8 D$ q8 ~- c6 V, ~# Z7 r+ L3 } 可这个故事,最初根本不是这么回事。“我见犹怜”典出《世说新语》贤媛篇,主角确实是桓温。他娶的小妾,是成汉末代国主李势的妹妹。桓温娶她,其实带了点政治婚姻的味道,绝不是“中年大叔包养‘小三’”这么简单。而桓温的夫人,心高气躁,听说自己老公娶妾,立刻拔刀杀奔而来。咱们熟知的场景,是这位李姑娘泪光盈盈,夫人一见她楚楚可怜,审美之心大起,立刻心软。而实际情况呢?“正值李梳头,发委藉地,肤色玉曜,不为动容,徐徐曰:‘国破家亡,无心至此,今日若能见杀,乃是本怀。’”桓夫人一听,把刀一扔,把她搀扶起来说:“阿姊见汝,不能不怜。”
/ j4 p7 V" ^ i8 u 可见桓夫人之怜,并非是可怜她的漂亮,而是可怜她的身世。后世传颂的“我见犹怜”,根本是会错夫人之意了。那不是对美学的鉴赏,实在只是同情心旺盛而已啊。
& B# [! ~, P6 [8 S1 u 与“我见犹怜”有关的,还有一个更有趣的意思。故事有一个主角,叫诸葛亮,另外一个主角叫做谯周。刘禅刚登基的时候,川中百废待兴。于是诸葛亮就任命谯周为劝学从事,掌管教化之职。谯周这个人学问很大,但口才很差,去跟诸葛亮汇报工作的时候,笨嘴拙舌,惹得周围的人一阵讪笑。等他离开以后,有人看不下去了,跟诸葛亮请示说那些笑的人太失礼了,要不要治个罪?
) e; c' S; B* Q+ V) V2 r 没想到诸葛亮却摆摆手:“我自己都忍不住,何况那些人,算了罢(孤见犹怜,尚不能忍,何况左右)”,与桓夫人有异曲同工之妙。陈寿在《三国志》里说他这位老师“无造次辩论之才”,显然是想替他遮丑文饰。你想啊,在办公室上班时间,能把诸葛亮这么严肃的人逗乐,这辩论之才得“无”到什么程度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