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天数: 3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2]九品芝麻官
|
推荐

楼主 |
发表于 2014-6-11 06:23:32
|
只看该作者
百度搜索得下列介绍. Z3 q9 ^9 m# S4 o! S
: m I- T- F0 W8 \8 \; d! {
* y2 h! c1 v: L9 k% D祖宗十八代:指自己上下九代的宗族成员。6 V: D. ^4 w) e; V
4 K2 s, ^3 f% Y6 }
% h3 F- [# u9 ? F# K e L+ V; A' j- m& }' |+ ^
目录▪ 上九代▪ 自己▪ 下九代/ h$ b+ A4 h3 Z w
5 d% Z0 {$ c7 h' U$ N% d
" q( P0 n1 ^+ p, M" S7 [; i5 X! k: G) q2 y
1 读音编辑拼音:zǔ zōng shí bā dài$ @: o/ X, k9 d( q0 A
注音:ㄗㄨˇ ㄗㄨㄙ ㄕㄧˊ ㄅㄚ ㄉㄞ" d/ h B* v9 I4 L
+ t& V z% A9 Q5 X3 T$ K3 k! [
2 次序编辑上序依次为:父母,祖,曾祖,高祖,天祖,烈祖,太祖,远祖,鼻祖。 Q5 r t& Y- m$ m2 v
下序依次为:子,孙,曾孙,玄孙,来孙,晜[kūn]孙,仍孙,云孙,耳孙。
, k. K9 C3 i c" Z, g1 H5 P1 n从小到大为:耳、云、仍、晜、来、玄、曾、孙、子、父、祖、曾、高、天、烈、太、远、鼻。
! ^: b% e! t0 g: |3 I* f( |0 q1 z& n. K M! v! {
3 称谓编辑上九代鼻祖(始祖):九世祖
8 }( I- a6 A! ]! s6 w远祖:八世祖$ |5 U* I; n8 \8 x
太祖:七世祖
" X Y) f. ?1 D M8 @- l* t烈祖:六世祖
' L/ d, J3 G. s9 \) d# X天祖:五世祖
# ^- b# U3 {0 s Y" @5 ?8 O高祖:四世祖, H. @8 b+ b s5 k1 G: I
曾祖:三世祖
% T# A% f' E/ V# ?+ t祖父(爷爷):简称“祖”,二世祖! C- l( g* G6 _' l d
父亲(爸爸):简称“父”,一世祖8 I- h% I X9 y7 B; R9 ]! k
自己自己,简称“己”。“自己”是上九代与下九代的分水岭,不包含在“祖宗十八代”之内。
. Y% i% w# x$ j4 b: O$ O下九代儿子:简称“子”,一世孙
# Q- r' c, X, z0 l, t! I! `! F孙子:简称“孙”,二世孙% ~ C+ l9 t; p0 o
曾孙(重孙):三世孙4 c% H7 ?& B8 E6 R+ a J% X* b5 H2 R
玄孙(元孙) :四世孙. V5 a# ?, b" d( B5 y* M
来孙:五世孙6 o G8 x! j4 @) m2 |* L3 c
晜孙:六世孙% u, L! N8 m( k$ |' Z5 x
仍孙:七世孙
* E8 a8 d( H* [# \/ \9 g云孙:八世孙
! q7 V! l+ m, i" ?耳孙:九世孙' d! W; v* ] D" b; j" j/ Q0 ~
( ^$ y! h5 S( h Z
4 探源编辑
9 Z8 A3 D2 M- i, H. ]所谓祖宗十八代是指自己上下九代的宗族成员:
/ D+ t, U0 r, M4 W4 M* X上序称谓:生己者为父母,父之父为祖,祖父之父为曾祖,曾祖之父为高祖,高祖之父为天祖,天祖之父为烈祖,烈祖之父为太祖,太祖之父为远祖,远祖之父为鼻祖。即:父、祖、曾、高、天、烈、太、远、鼻。书中说:因人怀胎,鼻先受形,故鼻祖为始祖。
# U" O1 h" r* h4 J1 ?+ q" p下序称谓:父之子为子,子之子为孙,孙之子为曾孙,曾孙之子为玄孙,玄孙之子为来孙,来孙之子为晜(读kun)孙,孙之子为仍孙,仍孙之子为云孙,云孙之子为耳孙。即:子、孙、曾、玄、来、晜(kūn)、仍、云、耳。书中说:耳孙者,谓祖甚远,仅耳目闻之也。“远祖者,几世乎,九世矣。”为证也!
@2 y3 A! K5 H( }# e1 M远祖:远祖、太高、太尊、先、祖先、先君、先人、祖考等,皆可称远祖。
; Q( G4 W3 @: l始祖:始祖、鼻祖,皆可称始祖。) \7 V8 x( z' B' E8 c) A$ x7 Z# O, _
高祖:曾祖的父亲。高祖、高祖王父、显考、长祖、高门等,皆可称高祖。7 a! x+ [' A' o4 g! ^% b0 _5 i+ Z, z! V
高祖母:曾祖之母,亦可称高祖王母。
# v' H+ y* `/ Y4 ~曾祖:祖父的父亲。曾祖、曾祖王父、曾祖父、皇考、府君、太翁、次长祖、曾翁、曾门、曾大父、曾父、曾太公、大王父、王大父等,皆可称曾祖。
. y: T) V" i5 ]! M* ]+ D' v" n/ M曾祖母:祖父之母,亦可称曾祖王母。 K8 x4 k* J' F+ l8 a: q
(曾祖的兄弟及兄弟之妻,称“族曾王父”“族曾祖父”,“族曾王母”“族曾祖母”)
7 G F: E( s" I祖父:父亲的父亲。祖父、王父、大王父、祖王父、大父、祖君、祖翁、公、太公等,皆可称祖父。对人称其祖父曰“家公”。称人之祖曰“尊祖父”。称已故祖父曰“亡祖”“亡考”“皇祖考”“府君”“先祖”“先子”“先亡丈人”等。称人之已故祖父曰“大门中”。
! w( \+ Z- {/ I( E7 g' d( t(祖父的兄弟称“从祖祖父”“从祖世父”“从祖叔父”“从祖王父”“伯翁”“叔翁”). l" r' S! o/ R0 {+ g f; j
祖母:父亲的母亲。祖母、王母、大母、太母、祖婆等,皆可称祖母。称人祖母曰“尊祖母”。称已故祖母曰“皇祖妣”。祖父之妾称“季祖母”“妾祖姑”。从祖祖父之妻称“从祖祖母”“从祖世母”“从祖叔母”“从祖王母”“从祖母”“季祖母”“伯祖妣”等。' w7 c j9 Y8 b, ~1 d
中国人“三姑六舅”,对本祖一脉上下或亲戚关系称谓有严格的规定,在现实中曾经出现过这样一个难题,一个上下差7代的晚辈不知道如何称呼比自己大8辈的长辈,出现令人难堪的场面。现在依据中国《汉语大辞典》、东汉的《尔雅·释亲》和《春秋公羊传·庄公四年》等史书考证,才确定了中国人本族内“上下九辈”的称呼。
0 P1 p$ L4 I: N+ C* `5 o& i附:《尔雅·释亲》:
' @9 |- c7 }0 G- a$ V3 |01 父为考,母为妣。$ i( g, a* W) K( T% A/ ^1 W
02 父之考为王父,父之妣为王母。2 j6 C. {9 Z I+ T
03 王父之考为曾祖王父,王父之妣为曾祖王母。
: h4 E8 n- s( J7 p04 曾祖王父之考为高祖王父,曾祖王父之妣为高祖王母。
. ]- u- m% g0 I/ b2 X05 父之世父、叔父为从祖祖父,父之世母、叔母为从祖祖母。5 t4 b$ `. Y9 \+ y4 t
06 父之晜弟,先生为世父,后生为叔父。
7 V/ B5 f% o/ {8 H$ r! [( H, H07 男子先生为兄,后生为弟。' u: }; E, W$ V6 ?$ w
08 谓女子,先生为姊,后生为妹。
1 W+ o y" t9 l! F09 父之姊妹为姑。
, e- ^9 B M0 a, }0 Q10 父之从父晜弟为从祖父,父之从祖晜弟为族父。
# y/ M4 J( m; K( ]11族父之子相谓为族晜弟。
6 e2 d9 K0 T0 G* Y12 族晜弟之子相谓为亲同姓。
; H# N% }; s# |, x13 兄之子、弟之子,相谓为从父晜弟。![]() 男人的宗族称谓(拟)
l& C5 b8 L( _! K( J- ]7 B1 `14 子之子为孙,孙之子为曾孙,曾孙之子为玄孙,玄孙之子为来孙,来孙之子为晜孙,晜孙之子为仍孙,仍孙之子为云孙。
- J# F$ g7 ]* M2 F7 `& a15 王父之姊妹为王姑。9 _/ E: f2 `4 u* B1 e8 {& {
16 曾祖王父之姊妹为曾祖王姑。
! m) V! s' q7 S$ |, P5 A: U17高祖王父之姊妹为高祖王姑。2 {2 J/ M7 J5 `$ ^
18 父之从父姊妹为从祖姑。
5 b0 R' x) I* V* R6 \( @8 B19 父之从祖姊妹为族祖姑。
! y" c9 Z# s$ X' X20 父之从父晜弟之母为从祖王母。" j9 e3 k* h0 X% e
21 父之从祖晜弟之母为族祖王母。
/ E# c4 r$ x) z- `4 ~1 F22 父之兄妻为世母,父之弟妻为叔母。![]() 现代版亲属称谓表(请斧正) " B7 ]; \5 S9 T
* m! A$ {, b7 V+ R) I5 R23 父之从父晜弟之妻为从祖母,父之从祖晜弟之妻为族祖母。
4 \0 Y3 F& f" a) A6 r8 p24 父之从祖祖父为族曾王父,父之从祖祖母为族曾王母。
8 u: o8 i2 X* T K1 ^, L7 `25 父之妾为庶母。
* o9 s/ g) t+ k: E, M5 M26 祖,王父也。
) {: w# n% U, V' u2 b27 晜,兄也。──宗族( K1 {8 i {0 d9 @
28 母之考为外王父,母之妣为外王母。' s, t/ K) v1 Q; ^7 V2 A% f
29 母之王考为外曾王父,母之王妣为外曾王母。$ c7 D0 Z6 _8 Z/ ~
30 母之晜弟为舅,母之从父晜弟为从舅。( Y" g8 v. `$ d& \% L$ i2 O
31 母之姊妹为从母。
/ s! _! s; T2 ]- l1 {32 从母之男子为从母晜弟,其女子子为从母姊妹。──母党3 v; C) M) v5 o" b3 n% h
33 妻之父为外舅,妻之母为外姑。7 h2 D/ {# r* f% n; s
34 姑之子为甥,舅之子为甥,妻之晜弟为甥,姊妹之夫为甥。/ T8 V: f0 _- f P, s F+ K' t
35 妻之姊妹同出为姨。
( c* |; v6 A0 ^& A. r8 T1 b36 女子谓姊妹之夫为私。
$ s6 Y9 D. h8 N7 {! M/ ^4 w7 ~37 男子谓姊妹之子为出。7 r+ v" J% }0 s9 R5 b! t: h' k
38 女子谓晜弟之子为侄,谓出之子为离孙,谓侄之子为归孙。1 N+ Y I9 O: l) z( R: _
39 女子子之子为外孙。. M, Z& A) y7 d& T
40 女子同出,谓先生为姒,后生为娣。
5 I. C O0 W) r* n41 女子谓兄之妻为嫂,弟之妻为妇。
+ m, [3 v- {- Z# i; h42 长妇谓稚妇为娣妇,娣妇谓长妇为姒妇。──妻党
& ]; f: O) X% _# ~43 妇称夫之父曰舅,称夫之母曰姑。( p& @7 w4 Z, ~% v
44姑舅在则曰君舅、君姑;没则曰先舅、先姑。, H$ y4 T7 F" W
45 谓夫之庶母为少姑,夫之兄为兄公,夫之弟为叔,夫之姊为女公,夫之妹为女妹。
: S. M" d% i0 s46 子之妻为妇,长妇为嫡妇,众妇为庶妇。2 C# ]; @: w# d1 t B( p1 G, ?; ]) n
47 女子子之夫为壻,壻之父为姻,妇之父为婚。0 J# k& c2 j. G5 Q* F! j9 P
48 父之党为宗族,母与妻之党为兄弟。7 K) \4 `2 B% i' {
49 妇之父母、壻之父母,相谓为婚姻。2 S) G8 f! G/ l# A6 x
50 两壻相谓为亚。- h k2 B, N% Y" P
51 妇之党为婚兄弟,壻之党为姻兄弟。
& D, j7 `$ ~0 i2 v! z6 q52 嫔,妇也。' e6 v, Y" `, ~# q- ^( ] t# F, I2 S
53 谓我舅者,吾谓之甥也。──婚姻
* N9 ~. k+ W) T
% U& n; R5 _( B+ |, l0 |2 h& D4 J/ b2 N) g4 y; S
细读百度答案和钟尧教授的答案,发现最大区别是对上九代的世系世序称谓有所不同,百度称鼻祖为九世祖到父亲为一世祖与家谱中的x世祖的世序形成颠倒,使人容易误解,感谢钟尧教授的提醒!
; p1 {0 E7 c4 K
& e, s {, H; n, y; e- o X) |3 }) z% M _, l7 @
# G$ f% b# P$ q/ d1 A/ C" [
, Q8 ^0 H% |: ?% ?. \ x f0 J5 R0 j
6 t* [' x# i' N0 Z1 ~6 j' e+ P4 _) O% l; _" P7 e% E1 N: F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