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和云谱--姚网专业修家谱,姚家修谱找姚网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查看: 64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明清鼎革,惠州士人精英感念苍生亦儒亦佛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307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8]三品御史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2-14 13:29: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姚家修谱找姚网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http://e.hznews.com/paper/djsb/20100207/A06/1/明清鼎革,惠州士人精英感念苍生亦儒亦佛2010年2月7日东江时报惠州文史
8 R0 X/ r1 Q; m  _字号:T|T
* q1 v+ x. _$ L4 o& [+ k4 {2 [' D: T! J' _

! K4 G0 h8 L4 _& X7 T) j ; V/ u: J- R, l3 G

  W; p) J- h5 R7 i 7 P- k9 U0 \7 @
著名诗僧澹归是清初惠州士子遗民精神的寄托。本报采集
7 S; w# s3 ]7 }( |  \* B) F" T
+ U+ [' k8 m( U' a准提阁曾是清初惠州士子感伤时事、倾吐心声的场所。 : |( h) W( T' u. u6 ^4 U% V

& o+ W. l9 G& X宁静的西湖曾是清初惠州士子表气节、颂诗文的隐居之地。% ~8 a# t; A# [
■本报特约撰稿人李明华本报记者 严艺超) }5 o1 I! p  H! [! T6 t
清初时期的惠州,百业凋零,这与晚明时期惠州的人文鼎盛和经济发达有着巨大的反差。对于外族入侵,明朝遗民不可能轻易归附满清政权,他们拒绝剃发做清朝的官,甚至心怀复国之志;或者归隐山野,不问政事,甚至出家当和尚,补黑衣之数。此时的惠州士子,基本上都抱着这样的心态,直到新一代惠州士子积极进取,这种状态才开始改变。, T/ ]0 t. C/ G# x. F( b* \& W% v
然而,由于惠州士子处于朝代变革之际的政治取向,使得他们在很长时间内都被人们所忽视。残酷的文字狱,将他们的著作或抽毁,或禁毁,再加上文字狱后的地方志对他们讳莫如深,他们的思想和对惠州的贡献,就这样深埋在故纸堆中,鲜为人知。
1 s: c7 _( g4 b7 s/ e4 q其实,了解了这批清初惠州知识精英的生存状态,就不难理解惠州的文化教育在入清后的式微,也能因此深刻认识到一场漫长的战争,遗祸社会何止百年。1 v- Y3 {  H8 a( E. `4 l! [

, ^/ o+ u! d: e' C7 z& L/ `处境5 C: w- R4 Q9 X  _! P* W
民生凋敝教育一蹶不振
5 M; H! i- _$ K2 Z# q4 ^; o$ _" D自崇祯十五年(1642)明朝最后一次科举乡试后,至清顺治七年(1650),期间八年时间,广东因战乱而停止了乡试。清政府为了尽快收拢士人的人心,恢复各地科举。广东被征服稍迟,恢复科举晚于北方。顺治八年五月,时民生凋敝,人心难聚,战争带给士人的心灵创伤难以愈合,士人学子多不愿应试。因而乡试临近,而应试者寥寥。这年乡试中举的只有归善严对扬、王曤;河源陈世允。顺治十一年、十四年的惠州府乡试基本上难出成绩,与晚明惠州府的人文鼎盛相比真有天壤之别,战争是惠州教育在入清后一蹶不振的重要原因。6 l2 N2 N' E8 G
5 e2 h! V8 M8 \* v4 H0 j
情操5 j% j' @  n/ x' J7 M0 j
避世隐居寄情山水诗文
! Y( C4 m; S# Q在清初艰难的岁月中,仍有一些不愿仕清而隐居回乡的知识分子,把生命的余热投身到教育中。他们是骆鸣雷、庾楼。骆鸣雷等明朝前辈虽自身退隐,不仕新朝,却希望年轻的惠州下一代积极进取,考取功名。在风云变幻的乱世中,他们把对国家的希望寄托在对年轻人的教育上,体现了惠州知识分子的情操。他们是清初惠州教育的中坚力量,所以才有了顺治十七年(1660)龚章、陈芳胄等知识精英的出现。5 N+ q! i& ?" z, n' }
而前朝遗民为坚守气节,更是不愿意与清廷合作,他们避世隐居,坚决不仕新朝。如叶维城、叶挺英、叶维阳、姚子蓉、姚子萼等怀复明之志,坚守遗民气节,隐居西湖。他们是明清鼎革时期千千万万遗民中的一份子,在改朝换代的大变革中,都面临着政治前途的抉择。他们或居家修佛、或避世隐居;寄身于山水、寄情于诗文,以抒发情感和对世事的无奈。其中叶维城、叶挺英、叶维阳与广东的知识精英屈大均、陈恭尹、梁佩兰、陈子升等著名遗民诗人交谊深厚,诗文唱和。
1 e# t7 x! k& V/ [' W7 p9 m! k: j5 T* r6 \
心向佛门一表故国情怀3 }% G  p9 }4 z! x! b) m
清康熙五年,当著名的遗民诗僧澹归托钵惠州时,惠州的士人群体竞相迎送,可见当时大多知识分子的思想态度。澹归成了惠州士子在思想精神上崇敬的对象。他们共游西湖,相互诗书酬唱,累日积集,诗文成帙,编成《鹅城唱和诗》。而丹霞别传寺的建设,也得到了惠州人的鼎力捐助。惠州的士人群体中,虽多数未曾与澹归一样出家,但也多礼佛门为居士。澹归说:“岭外善信之盛莫逾贵郡”。惠州士子身在世俗,心向佛门,无心仕进,有1 ?: j! E+ P+ s
着如澹归一样无法释怀的遗民情结;他们将心中的感伤寄托在诗文中,表达对故国的情怀、明志明节,西湖与准提阁成了这群遗民感伤时事、倾吐心声之所。与澹归酬唱的惠州士人有姚子萼、姚子蓉、姚子庄、叶维阳、叶维城、叶挺英、翟祖佑、骆鸣雷、黎传人、黎同吉、任厥迪、张玾、严对扬、刘胤初、彭钟鹤等。1 y8 F& d' ]$ a+ i/ u3 D. Y( `, N
透过惠州的知识分子群体与澹归的交往,我们能了解惠州士人面临朝代变革时所持的人生态度,也能了解明清变革对惠州人文生态的影响。乱世中,政权瞬息变幻,几易其主,出世与入世、理想与现实之间的选择,令多少凡俗夫子两难,这不是每个人短时间就能参透的。/ g; Z2 N8 e8 T3 [9 V, P
$ s3 ?/ N+ F+ G. p: M# T+ H9 }- r* ~
■人物
! N0 [* ~; G& P5 S6 P! |叶维城, d" ?5 {0 G# g2 Y; C& G5 @# d
汉家只有天山月 来照樽前旧锦衣
1 r' T- O+ s# w; p! _叶维城(1621-1683),字犹龙,太保叶梦熊之孙,叶世仍子。因叶梦熊有功于明朝廷而受荫世袭,是明朝功臣之后。国变后,叶维城隐于西湖泌园,与岭南屈大均、陈恭尹、梁佩兰、陈子升等著名遗民诗人交谊深厚。他们诗文唱和,相互联络,图谋恢复。明亡后,屈大均、陈恭尹游走四方。屈大均到惠州泌园访叶维城与广东四大名琴之“绿绮台”有关。这把“绿绮台”已不仅仅是古物,更是一群遗民心中的圣物,是遗民对故国的怀念和坚守气节的象征。屈大均还为叶维城作 《题惠阳叶氏园》:“可惜江山今已非,先臣功业在金微。汉家只有天山月,来照樽前旧锦衣。”此外,陈恭尹、陈子升、梁佩兰等都与叶维城有不少唱和之诗作。当恢复无望后,叶维城避世隐居,远离烦嚣,静观时变,寄情于山水诗文,以诗书相伴终老。康熙五年,澹归托钵惠州时,与澹归随行的僧人与叶维城谈及往事时说到了 “绿绮台”,叶维城即携琴泛湖,澹归为其作《绿绮台歌》。
4 d- j! v7 h. s* j5 k+ Z, M' g( [9 Q* I1 U
叶维阳/ b7 y; t( o" ?; p3 z- f
狂书往事追狐史 梦寄闲身到鹤群
1 z: {1 m2 i; f7 j( z/ S# y叶维阳(1612-1688),字必泰,号许山,原籍广东海丰,迁居惠州府城。崇祯十五年岁贡,曾任广西桂林府同知。明清鼎革之际,维阳加入南明政权,任中书舍人。南明流亡朝廷灭亡后隐居兼园,不复出仕,静观时变。然见复明无望,便寄情诗文山水,居家修佛,与广东知识名流中的陈子升、陈恭尹等遗民诗文唱和。叶维阳与岭南名流交往,一来其才华自是不俗,二来都有相同的遗民情结。当理想破灭时,寄身于山水、寄情于诗文。“狂书往事追狐史,梦寄闲身到鹤群”,以诗书相伴至终老。遗憾的是,叶维阳的著作在经过清文字狱后已不复存。
6 d2 d# \8 C* `7 ]+ c" z6 I叶维阳隐居于乡,热心乡梓文化公益,为惠州城战后重建做了大量工作。募壮士守城拒寇、修筑重修西湖北堤、填飞鹅岭战壕等,积极倡率并捐资,还资助出版《陈岩野先生集》,参与校雠《苏文忠公寓惠录》并亲为作序等等,被时人称为“抱德而隐于禅者”。
/ a) v! c+ K# S; ^* Y
0 m6 @' a# o+ Y5 {) s7 l叶挺英
1 y* n7 X' e6 j% g莫讳前身是画师 一门深入看迥向; a! r0 l; T+ k! y. t3 ]4 z/ U( i
叶挺英(1614-1683),叶梦熊孙,字洁吾。崇祯中补邑博士弟子,明亡后隐居。叶挺英也是一位遗民诗僧,着有《余梦集》、《云水残言》等集。叶挺英还工书画,尤善画佛像。澹归为作诗《如来藏歌为叶洁吾画佛赠》:“叶候画佛五千四十八,砚池日夜莲花发。缁衣白衣来者肩相摩,不觉瘴海通金河。我名其室如来藏,水墨浑圆相非相。莫讳前身是画师,一门深入看迥向。画马或堕马腹中,画佛还应证六通……”从澹归“画马或堕马腹中,画佛还应证六通”之句可见,澹归希望叶挺英修行向佛。澹归在惠期间,叶挺英相伴左右,与骆鸣雷、翟祖佑、刘胤初、彭钟鹤、龚章、严对扬、任恭先、黎绍芳、张岬等游回龙寺、嘉佑寺,或相聚于准提阁。澹归与叶挺英同年,且有佛缘,而叶挺英也有出家之意。澹归离惠时,邀约叶挺英入丹霞。叶挺英后来从准提阁住持雪槱禅师出家,法号元桴。叶梦熊是明朝廷功臣,其后受荫世袭。国变后,叶维城、叶挺英二人的思想态度在叶氏后人中具代表性。叶维城所交游的都是岭南文化精英,有强烈的遗民情结,当恢复无望时只有避世隐居,叶挺英则遁入空门。
& u* ?3 s% u9 _9 D( m0 ]( _) {! {; D: o9 a
姚子萼
: ~5 `2 b- d+ F: j9 V) P+ M无心仕进向佛门 满腔热血化悲歌
% [0 m: }' q9 v9 s. j0 G9 W姚子萼,以雪庵为号。澹归《五施说为姚雪庵文学初度》中云:“吾友姚子雪庵,盖博大明敏士也。”又《姚雪庵诗序》中云:“吾友雪庵姚子,逮事先华首及天然老人,至予兄弟,盖三世矣。”可见姚子萼出华首门,礼道独、函罡为居士,居家事佛。与函罡、函可同门。常往来于华首、雷峰、海幢诸寺,与佛门法缘深厚。, M: G5 \0 h% M6 O* B. a
康熙五年,澹归托钵惠州,此行自然跟姚子萼有关。据《徧行堂集》中所载,姚子萼为澹归创建丹霞别传寺捐赠僧田,这些都记录在《丹霞施田碑记》及《丹霞杂施田合记》、《五施说为姚雪庵文学初度》中。不过,天有不测,姚雪庵本意以十年田租为期,预计累捐一千石,“未三年,值其家多故,不克继,无何,雪庵殁,计为置漂塘等处田租三百贰拾壹石,盖雪庵初不食言,愿虽未谐而心则已至矣”。施主心愿未竟,人已离世。
/ v) F- G9 ]9 v姚子萼亦善诗。澹归为姚雪庵诗作序,称其“识见超卓,机趣敏决,度量廓落”可惜姚子萼的诗集已散佚,这也与澹归文字狱有关。
8 @4 t, Y8 k. L% i: J6 t  B8 U姚子萼也是一遗民士子,因国变而无心仕进,心向佛门,因没有功名而被史籍忽略。他生活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生不逢时,满腔热血化作一首首愤世悲歌。
1 ~6 N* c# C+ V, T; }5 j  u, U2 n/ \5 O) a  q
姚子蓉
% C% u, A- H' `( ^8 \  r/ o7 ]旧梦消残隐山水 清醒泉边清醒人5 h6 r, b  d% s$ S2 ?0 Y5 \( O5 j* Q8 [
姚子蓉,尝官南明兵部司务,明亡后不愿仕清。筑山庄隐于姚坑清醒泉旁。与其兄姚子萼一样,居家事佛。又与澹归、海幢寺住持释今无及海幢寺诸高僧交谊深厚,持斋修行,乐善好施。与海幢寺诸僧诗文唱和。时海幢寺聚集了许多遁入空门却又意图恢复的前朝遗民和学界名流,姚子蓉常在海幢寺恐与此有关。) {2 Z! p( E  E* _4 {5 m
康熙五年六月(1666),澹归托钵惠州期间,姚子蓉可能与澹归见面后就离开了惠州,于是年出游陵阳江左地,兼访刚任石埭县令的姚子庄。实际上姚子蓉此行到石埭停留的时间不长,留下很多疑点。其三年在外访友,有联络抗清、图谋恢复的意图。姚子蓉此行,于康熙七年除夕才回到海幢寺,在海幢寺过完春节才回惠州。回来后,旧梦已消残,他只得潜心向佛,隐居姚坑,与清醒泉为伴,再无意复出。其兄姚子萼逝后,独肩持家。澹归以其所居处有清醒泉以喻其人“浊外余清,醉中独醒”,为其作《清醒泉铭》,曰:“性空真水,性水真空,真水水真,此二皆同。”认为姚子蓉的诗与清醒泉成一合相,二相皆融。泉如其人、人如其泉,好一个清醒泉边清醒人。  i, {2 N0 X: {9 z  a! n
$ J1 y  k, p4 J5 N- j+ z5 V
姚子庄
  w& G6 {: O/ l0 ]) F) U% Z出仕清朝多建树 亦佛亦儒念苍生4 g* a! B9 T5 r
姚子庄,字六康,崇祯六年举人,是明末清初岭南有名的诗人,与程可则、梁佩兰、廖文英并称“岭南四家”,清朝不少诗集中都选辑了姚子庄的作品。他不但与岭南诗人群体交谊深厚,与仕清官宦亦多诗文酬唱,又与岭南函罡、澹归、释今无等出家人交厚。顺治十五年副贡,康熙五年授任石埭知县,一任12年,政绩卓著,甚多建树,深得石埭民众的爱戴,任内还纂修了《石埭县志》。
# m0 F2 X( @" N3 r9 O' n诸生时,诗人姚子庄于岭南交游甚广,函罡的《戏柬姚六康》一诗中有“旧时文社曾称长”句,可见其曾参与文社。姚子庄入仕并没有影响他与函罡、澹归等的友情,函罡的《瞎堂诗集》有《戏柬姚六康》、《寄姚石埭六康》、《寄姚六康》等题;澹归的《徧行堂集》中也有与姚子庄的唱和诗。可见姚子庄亦佛亦儒、广泛交游、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
+ k" H) T, T$ p明清鼎革,姚氏兄弟志向各异,姚家兄弟各人有不同的前途抉择,或出世或入世,由一家而观之大家,正是清初整个知识分子思想状态的缩影。当清朝廷以博学鸿儒开科取仕时,不少士人学子积极参与应试。龚章、姚子庄就是惠州士子积极仕进的代表。他们亦佛亦儒,尊重每个人出世入世的自由选择。虽个人选择方式不同,但他们相互尊重,不忘友情,思想交流仍能在诗书唱和中沟通,总能找到相互的共同点,无论选择何种方式,造福苍生总是一致的。
" i# X( ?6 z0 H! }$ ^& s9 Z4 {' ]$ J. K
翟祖佑
  |9 e# W$ J3 }. a+ C一朝云路隔南北甘守藜蒿寄山水
. c( Q7 p! S4 U) |0 p* J# `$ H翟祖佑,字宪申,水东翟村人,翟绍高子,师从庾楼。为文“古峭超迈,卓然有斑马之风,由是益肆力群书,博闻闳览,每下笔衮衮不休,手腕欲脱”。清军挥戈南下战乱时,翟祖佑避于乱世;战乱后淡漠仕途,事亲至孝,寄情于诗文山水间。如澹归言:“一朝云路隔,甘守藜蒿中。文词远飞扬,名节坚磨礲。”翟祖佑与惠城任恭先、严对扬因彼此世遇相似,志趣相近,三人成为知友,都是饱读诗书的文学才子。战乱后,在湖上结文社。  a1 J) J% H! U( k- J; _2 H
澹归的诗书才华及气节早已声名在外,其托钵惠州,自然也是惠州才俊士子的一大乐事,翟祖佑等相伴左右,诗文唱和。“爱我数相见,云海交心胸。河南与湖北,蜡屐如轻风。清谈日忘疲,暮柝连蝴钟。良朋合亦难,此意深无竆”。从澹归诗句中可知,翟祖佑与澹归早已认识,且有多次相见。此次湖上再见,翟祖佑仍保持坦然面对纷繁世事,寄身于山水诗文的乐观逍遥心态。. _- I3 y( p8 W  e. N: M
+ k* c+ r& g8 G5 C# t
黎同吉! ~2 J+ P6 u6 a. l. m. o& ?. U
崇理学一门毓秀 施善举身无长物
. b/ S$ _+ A8 t  C. d7 t0 |  R# }8 W黎同吉,字二陟,号似仲,邵武府推官黎遵指次子,与兄黎融吉为同父异母兄弟。少负隽才,力学勤苦,有大志,有其父遗风,康熙五年(1666)举人。是年夏,秋闱之前,澹归来惠,黎同吉慕其气节才华,与之交游,并向澹归为其父黎遵指请传。澹归读黎遵指《东坡寓惠录》及黎同吉《灼霞亭诗》后,益信其家学渊源,为作《邵武府推官黎公传》。故此,澹归在惠州为黎遵指、骆鸣雷二人作有传记。/ a! B" j, w) K
黎同吉亦善诗,他有《灼霞亭唱和诗集》,澹归为该诗集作序,并盛赞其孝行。秋闱后,黎同吉中举。海幢寺住持释今无作诗《黎似仲秋捷》为贺。黎同吉儒佛兼修,其父黎遵指是杨起元的门生,学兼儒佛,故受其父影响较深。曾请海幢寺住持释今无来惠州永福寺弘法,其人乐善好施,曾为学宫修建捐款,为学淹贯史籍,著有《资治通鉴节要三十卷》。
' W+ [2 U: F8 p: A7 p黎同吉也是新朝科举,仕于清朝并没有气节的舆论道德约束,于康熙九年被授四川中江县知县,既以仁德治政又积善修行,慷慨捐施,为地方造福。后卒于官,而卒后连返乡归葬的路资都不够,身无长物,可见其操行。其子黎纶芳千里扶榇归葬。黎纶芳承其父风,康熙十二年恩贡,就读国子监,授连州、罗定司训。善诗。* l! g+ h" |; R& q2 A: Y
黎氏三代都学兼儒佛,杨起元的理学思想深深地影响了他的学生黎遵指,并在黎氏后代得以传承。时黎家被称为“一门毓秀”。7 `  Z8 @" A' v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 本报记者方炳徐 摄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5-9-3 10:28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