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天数: 307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8]三品御史
|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嫘祖为黄帝“元妃”,是中华第一“国母”;又是种桑养蚕、抽丝编绢之术的发明者,在历史上一直被祀为“先蚕”。另据《汉书》卷53《临江哀王传》颜师古注,嫘祖还曾被尊为“行神”。9 Q- M/ R; k) E
$ _. K. F2 h7 o- X) p; w《大戴礼记•帝系》载:“黄帝……娶于西陵之子,谓之嫘祖氏。”《史记•五帝本纪》亦言:“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据《史记正义》解释:“西陵,国名也。”也就是说西陵是嫘祖的出生地。但对于西陵究竟在何处,诸书并未指明,于是成为千古疑案,至今聚讼难平。翻检有关史籍及诸地志书,汉魏六朝时期被称为西陵,并为学术界所称引的与嫘祖西陵氏之国有关的,一共有四处,分别是:今湖北宜昌、湖北黄冈西北、湖北浠水、四川茂县叠溪。如今,在开发旅游资源的大潮下,在古籍中并未见有“西陵”之称的四川盐亭又加入了竞争嫘祖出生地的行列,其主要依据便是一通《嫘祖圣地》唐碑碑文。
5 c& `5 V) E3 x" Q7 P1 s0 H
7 n0 t1 N6 O* r在四川省绵阳市盐亭县金鸡镇,竖有一通《嫘祖圣地》碑。根据该碑碑文,黄帝元妃嫘祖出生并归葬于今四川盐亭县金鸡镇青龙山(现更名为嫘祖山);且该碑铭文为《长短经》作者唐人赵蕤所撰。而《长短经》是唐代著名的文韬武略之书,其作者赵蕤是大诗人李白之师。据《唐诗纪事》卷18载,李白曾从赵蕤学习纵横术两年。
3 a v# e. Y0 e' U- j1 K" K8 H9 F& c/ o w
经查,现存各种文献皆未记载《嫘祖圣地》碑文。如果此碑文为真,无疑它既是有关黄帝元妃嫘祖的宝贵资料,又可为《全唐文》增加一篇赵蕤的文章。但可惜的是,这篇碑文却是伪造的。
3 W; {" p4 y3 c g
' f4 }$ E* s6 F/ H* u下面,笔者先抄出该碑文,以便学界“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 h. j: H4 n# b$ C5 W0 E, r4 T' i6 A$ |. G7 @/ d
一、《嫘祖圣地》碑文
' O. c s5 @$ Y5 p9 v9 o学优则仕,于我如浮云。高卧长平,抚琴弄鹤,漱石枕流,乐在其中矣。当是时矣,青龙场嫘轩宫修葺告成,乞序于余,余不负其三顾之忱,爰为之序。曰:
8 R" Z% Z% x! x女中圣贤王凤,黄帝元妃嫘祖,生于本邑嫘祖山,殁于□□□,尊嘱葬于青龙之首,碑碣犹存。! L4 _2 j7 h+ P. S
生前,首创种桑养蚕之法、抽丝编绢之术,谏诤黄帝,旨定农桑,法制衣裳,兴嫁娶,尚礼仪,架宫室,奠国基,统一中原,弼政之功,殁世不忘,是以尊为先蚕。+ }- R3 Z, T7 ?4 J) p9 h
后山青龙场全貌焕然,黎庶交易,百物咸集,惟丝绸繁多。嫘轩宫托月,则尤为壮观。) P8 [2 `; R$ P# E4 ~5 M7 ^2 ^
嫘轩宫据地千丈,总殿五层。宫前设先蚕坛,宫内塑王母、轩辕、嫘祖、伏羲、燧人、神农、歧伯、风后、常伯等一百二十六尊圣像。宫之前殿为嫘祖殿,敬塑嫘祖、马头菀□、寓氏公主三尊巨像。宫之左右各一长廊,上具桑林殿、育蚕殿、□茧殿、抽丝殿、制衣殿。0 K4 m) K) x$ w' R$ }- A* \
忆宫史,据前碑所志,补建于蜀王之先祖蚕丛;后文翁治蜀,大加阔筑。历经兵燹,已三缺三圆矣。
" ?* }3 V% v5 e古帝耕籍田,后桑蚕宫,春不夺农时即有食,夏不夺蚕工即有衣,衣食足而后礼乐兴焉。是以岁在正月朔八至二月初十,天子庶民祭祀先蚕典礼之隆,全然帝王祭祀先农之尊。- ^. L9 C v+ U+ Y
远瞩崇山峻岭,晚霞朝景,如仙山神岛、玉殿晶宫;俯瞰仰望,虎踞龙盘,狮吼雷鸣,九龙捧圣,八仙朝尊。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信哉,女圣嫘祖诞生之地矣!/ Y2 Q0 r- n$ ]/ H1 X2 W
泐石铭碑,以诫后世。集首创之大成,薪火相继,玉振金声,同日月齐辉,与天地并寿。
% `! G$ w" _2 u! b: B8 h# ?赵蕤 谨题* G( f; J6 v+ B+ M, f6 x
大唐开元二□□□二月谷旦补竖
) r, M9 N/ W% a1 y6 l _. h/ O; g: D# ]1 F: F( u% P+ C
二、碑文为伪的依据
0 n, E, v0 K9 k" Y
7 ~ ?7 w' U& k" E0 ]* }2 [8 H& z该碑文可疑之处甚多,其大端有五。
$ q4 ]1 A% Z- W0 Z7 f: v4 x* k7 Y2 r8 o, }4 t
一是碑与碑文皆晚出,且又来历不明。现存多种《盐亭县志》均不载此碑及碑文,是为来历不明。盐亭有关人士最多可将此碑追述至1946年,并言此碑于1947年毁于洪水。现在竖于盐亭县金鸡镇的《嫘祖圣地》碑,是几年前搞旅游开发时新建的;其碑文据说是一个叫王映维的人(金鸡镇供销社退休干部)在1946年据原碑抄下来的,新碑的碑文即是据此抄件而刻。如果盐亭有关人士的上述说法不假,则1946年以前该碑及碑文一直存在。然而现存清乾隆及光绪《盐亭县志》对此均只字不提,故可断定此碑与碑文皆晚出。) R0 P; @3 O* ^& ~* n
/ x! A Z0 w( y5 f2 @' U二是“嫘轩宫”之说与封建社会的纲常相矛盾。据碑文,此“嫘轩宫”之“嫘”即是指嫘祖,“轩”即是指黄帝轩辕氏。黄帝与嫘祖在古代人的眼里,既是君臣、夫妇关系,又有男女之别。而该碑文中的“嫘轩宫”之说,却把嫘祖置于黄帝之前,这在封建社会无疑是违反纲常之举。从《长短经》来看,赵蕤是一个极重纲常伦理之人,因此他是不可能用“嫘轩宫”这样的表述的,更不可能写之入文、刻之于碑。% W2 r# {- _* y- v7 _0 z
" J6 F! J5 d$ d( @6 I% u% Y. [
三是文理不通,层次混乱。如碑文中的“是以尊为先蚕”一句,是总结种桑养蚕、抽丝编绢、旨定农桑、法制衣裳的,应当置于“法制衣裳”句后,不应当置于“弼政之功,殁世不忘”句后。又如“谏诤黄帝”四字,当与“弼政”有关,而与抽丝编绢、法制衣裳无关,故应置于“弼政之功”前,不应置于“首创种桑养蚕之法、抽丝编绢之术”与“旨定农桑,法制衣裳”之间。凡此,皆殊悖文理。可以写出煌煌巨制《长短经》之赵蕤,焉会如此行文?
( F7 X' A2 d G7 E6 \2 {0 ^2 H, _0 h% [$ S o% J" U
四是赵蕤写作《长短经》引书一百一十余种,尤其熟悉史子二部书,不会犯“文翁治蜀,大加阔筑”之类的常识错误。据《汉书》卷89,文翁,西汉人,汉景帝末为蜀郡守。然孱亭(今盐亭)西汉时属广汉郡,作“蜀郡”守的文翁是不可能“大加阔筑”嫘轩宫于“广汉郡”之孱亭县的。 _9 v2 X# Y( u4 q1 G$ T+ @
1 W$ U% C! y. w; \5 y五是涉唐讳之字较多,如“虎”、“成”、“世”、“治”、“旦”、“隆”、“基”、等,既不缺笔,亦不阙字、改字以避讳,此最可疑者。因为从《长短经》来看,赵蕤行文是要避唐讳的;从封建礼法来看,也是应当要避讳的。2 _* N$ O; r: h7 y
. D. L7 v w C: M5 p7 t( W0 k赵蕤《长短经》从宋刊本到清代《四库全书》抄本,其中的大字正文与小字注文中避唐讳之字已被大量回改,但仍可找到赵蕤改字、阙字以避唐讳之例。8 C8 [) b) j; N! H% Y2 [
如卷四《霸图第十七》小字注文有“陈武牙即伯之之子”一句。按“陈武牙”即南朝齐、梁之际的“陈虎牙”。又小字注文有“武豹之文未备,食牛之心已成”一句,“武豹”二字明显即是“虎豹”。此赵蕤避唐高祖李渊祖父讳改“虎”为“武”。
: V2 ]' }, p; H- s6 t又如卷四《霸图第十七》大字正文有“景子,湘东王即位于江陵”一句,其中的景子”即“丙子”。据《南史》记载,梁元帝于丙子日即位。此是赵蕤避李渊父李昞之嫌名而改“丙”为“景”。 A) O3 Y6 M! I/ K; ^# Z3 r- X
又如卷七《惧诫第二十》小字注文有“一泉无二蛟”语,此暗引《文子•上德》语,而《文子》“泉”字作“渊”。又卷四《霸图第十七》小字注文有“帝与褚彦回集中书省计议”一句。据《南齐书》,褚渊字彦回。这明显是赵蕤避唐高祖李渊讳而改“渊”为“泉”,并于褚渊称字而不称名。
9 w9 M' h2 _/ w# \1 \) x/ ^: Z又如卷九《兵权谋•还师第二十四》大字正文有“四人用虚,国家无储”一句。此乃引《三略•下略》语:“四民用虚,国乃无储。”又卷一《论士第七》小字注文有“天下无灾害,虽有贤德,无所施材”一句,系暗引《文子•精诚》语,而《文子》“天下”二字作“世”。故知“民”字、“世”字皆是赵蕤避唐太宗讳而改为“人”、“天下”。( [# Z6 B t! D. n5 ^
又如该书卷二《君德第九》正文与注文多次引用虞世南《帝王略论》语,皆阙“世”字而作“虞南曰”,这明显是避唐太宗李世民讳而阙字。
$ h# V/ [ `: v: a1 D+ d5 h又如卷三《适变第十五》大字正文引《墨子•辞过》有“故国贫而难理也”一句,而《墨子》“而”下有“民”字,“理”作“治”。这是赵蕤避唐太宗讳而阙“民”字,又避唐高宗讳而改“治”为“理”。
, @1 R7 Z( \4 C$ V$ e" w' @9 }9 t又如卷二《君德第九》小字注文引张辅曰:“诸葛孔明达礼知变,殆王佐之才。”此是引用张辅《名士优劣论》,此文现亦存《艺文类聚》卷二十二,经查对,“达礼知变”原作“达治知变”。又如卷五《七雄略》小字注文引贾谊曰:“欲天下之理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此引《汉书•贾谊传》,而《汉书》“理安”作“治安”。这明显是赵蕤避唐高宗李治讳而改“治”为“理”或“礼”。( u, t8 T1 j2 [- C
又如卷三《反经第十三》大字正文有以下一段话:“由是言之,夫仁义礼乐,名法刑赏,忠孝贤智之道,文武明察之端,无隐于人,而常存于代。非自昭于尧汤之时,非故逃于桀纣之朝。用得其道,则天下理;用失其道,而天下乱。”这段话是暗引《尹文子•大道下》语,经查,“非自昭于尧汤之时”一句中的“昭”字,《尹文子》作“显”。这明显是赵蕤避唐中宗讳而改“显”为“昭”。; ?! ^! ?7 R. G3 m" g( @$ ^
又如卷三《是非第十四》引有《韩非子•外储说左上》的“夫上尊岩穴之士,则战士殆”一句,经查,《韩非子》“尊”字作“显”。这明显也是赵蕤避唐中宗讳而改“显”为“尊”。
$ b$ ?# K+ l: v4 H' f又如卷三《是非第十四》大字正文引《汉书•游侠传》有“彰名天下”一句,其中的“彰”字,《汉书》作“显”。这明显也是赵蕤避唐中宗讳而改“显”为“彰”。。( y4 c5 E6 m3 F
又如卷三《是非第十四》引范晔论耿弇曰:“三代为将,道家所忌。而耿氏累叶以功名自终,将其用兵,欲以杀止杀乎?何其独能崇也?”此是引用《后汉书》卷19《耿弇传•论》语,经查,《耿弇传•论》“崇”字作“隆”。很明显,这是赵蕤避当朝皇帝唐玄宗李隆基之讳而改“隆”为“崇”。 K3 [2 U- t& _" A |) R; W
从上引《长短经》可知,赵蕤行文是要避唐讳的。而《嫘祖圣地》碑文不避唐讳,正说明其并非唐人赵蕤所撰。
' S; R( r' f6 I. U6 I: h* D/ _. m; P6 G. o( Y% r9 i
学术界怀疑此碑文者,大多以其有抄袭王勃《滕王阁序》名句——“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嫌为据。其实这并非碑文真伪的关键,因为一篇文章暗引或化用他人文句是正常的事。正如赵蕤整部《长短经》的文字都是明抄暗引自先秦至唐代的百余种书,而古人与今人皆不以《长短经》为伪书。5 x# ?7 }; w" Y* i
, X7 L: s8 Q# L( m W0 F) w
综上所述,所谓赵蕤《嫘祖圣地》唐碑碑文无疑是伪造的。
) L) ?3 @5 M/ @, _6 e% x. A* D+ Shttp://gj.scu.edu.cn/forum/viewthread.php?tid=82&extra=page%3D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