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天数: 307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8]三品御史
|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2012-9-6 蔡方鹿1,刘俊哲2,金生杨3
2 R7 b2 j9 N4 J7 I, [+ o- W 巴蜀哲学是巴蜀文化各发展阶段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作为一种地域性哲学,连绵不断,既一脉相承,又纵贯古今,巴蜀哲学在各个时期的发展对中国哲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而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巴蜀哲学具有自身的特点和个性,同时由于中国哲学各时代思潮与各地域思想文化的互涵互动,相互交流、互相渗透,所以独具特色的巴蜀哲学亦是中国哲学的重要构成,并对同时代和后世的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深入探讨巴蜀哲学的特点、历史地位和影响,对于全面深入认识巴蜀哲学及其与中国哲学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意义。# H* C! E) {( f$ [' ]5 n: q4 T) c
( i/ v* }% `1 y) F3 v; @: x 一、巴蜀哲学的主要特点' B& V8 Z0 d8 N0 o/ C
8 f' Y) F2 A/ O N5 E* N3 Z
(一)蜀学之魂,长于思辨
8 O |. F% C: \: o- Q9 G: c' Z
# D/ ^3 ^. f/ Y! ^ 广义的蜀学是指巴蜀地区自古迄今的以儒为主、会通三教的学术文化,其中包含着丰富的思辨哲学。蜀学萌芽于先秦,至汉初而比肩于齐鲁,传承于蜀汉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繁盛于两宋,流传于元明清,至近现代而复盛。蜀学是中华学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内在结构的体现,蜀学与哲学紧密结合,其相互关系贯穿于巴蜀哲学发展演变的始终。蜀学中的儒、佛、道三教,既相互对立,又融会贯通,别具巴蜀地域哲学之特色。蜀学之魂,长于思辨,这是巴蜀哲学的重要特点。
3 H. ?1 n: w: t2 P / F- b" r) t$ r! L
融贯儒、佛、道三教的巴蜀哲学,具有较强的哲学思辨性,西汉蜀人严遵提炼的道家哲理对道学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严遵提出“以有知无,由人识物”,由形象到抽象的认识方法;“见微知著,观始睹卒”,推类而及的认识逻辑①,是对老子“知不知上”②不可知论的发展。严遵继承前代道家学说,将老子有生于无思想与《淮南子》气化论相结合,在对“道”之“虚无”及“无实生有”的宇宙演化方面,论述精致深微,思辨性强,从而开启了魏晋玄学先声,成为汉代道家思想转变到何晏、王弼玄学思想的中间环节。. m: i1 ^. E! { \" Q) T5 r6 d
- _$ Z: G. n) p J 扬雄作为汉代不囿于今古文经学、谶纬神学而具独立思想的哲学家,在哲学领域建构起了以“玄”为本的哲学体系。他继承其师严遵,借鉴吸收了老庄之学,然以孔孟后继者自居,儒道相兼,具有较强的哲学思辨性。$ D, S C! t5 b! g
9 K6 n7 Z$ _* S 中国道教起源于汉末蜀地,历经发展和交流,至唐代,巴蜀著名道教学者李荣、王玄览等人论证“重玄”哲学,对道教义理化做出了重要贡献,使道教哲学日趋精微。# N3 d& |9 q% B; m" p+ t
" D( y) R% |" T2 Y
唐代佛学大师蜀人宗密,其佛学哲理深邃精密,作为“唐代中后期最大的禅宗学者”①,“唐代最后一位理论大师”②,宗密集隋唐佛学理论之大成,其思想“代表了中国佛家最高峰的思想”③。宗密“显已有自宗教折入于哲学之倾向”,“在哲学思维上,则实能有所组织,自寻一系统”④。其宗教哲学思想承前启后,对宋明理学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另一佛学大师蜀人马祖道一思想里也含有精致的哲学。, h% f$ `# u# h) v" ^1 M
1 ~2 F6 {0 V" ?7 v* u! _ 宋代以来的巴蜀儒学吸取佛、道二教,又改造创新,在创立融合三教、富含哲思的理学过程中起到了突出作用,这与三苏等北宋蜀学人物有着密切的关系。三苏虽以文学见长,但在哲学上也有较高造诣。这主要体现在三苏提出道本论宇宙观、善恶非性的人性论和阴阳相资的辩证法思想等方面。* J" i$ m& ?! |- U3 B" y
+ v7 ]1 p; P5 d. A! m6 K; ^& E 南宋著名理学家蜀人张栻在中国哲学史上首次提出“心主性情”⑤的命题,这对宋明理学心性论的理论建构和促进朱熹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 a/ {% C- \) T* P/ h : o4 S8 D" w4 y
此外,巴蜀哲人赵蕤、杨慎、来知德、刘沅、廖平、郭沫若、蒙文通、刘咸炘、贺麟、唐君毅等蜀学大师,在他们的学术思想里都包含着丰富的哲学,具有较强的哲学思辨性,体现了蜀学之魂,长于思辨的特点。- G0 l" @$ I+ N/ M
, }6 Y$ U+ ~' y& d9 u0 A8 O ] (二)多元会通,兼容开放
4 Z, j$ H8 d3 d7 u4 } 6 E! E3 C5 Z: n4 v; I/ U, U/ l
巴蜀哲学的另一重要特点是它的会通性。所谓会通,指融会贯通,而不局限于孤立的一家一派。巴蜀地处南北之中,兼容南北文化而折衷取舍,具有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开放性,如此巴蜀哲学得到长足的发展,而有别于排他性的学术。巴蜀哲学的会通性特点主要体现在:
# k" w8 J: t3 x% a$ _. h! V ) L2 U5 s0 @% u
1.巴蜀哲学与域外哲学会通。汉初蜀郡太守文翁在成都创办地方官学文翁石室,使蜀地思想文化发生了新的质的飞跃。又遣蜀生去京师东受七经,数年后归蜀,还教吏民。标志着中原学术文化之儒家经学引进蜀地。这对巴蜀哲学思想的发展影响甚大。7 G, N0 A. W3 {& Z% `
3 [" F2 I3 ?- a7 O1 a& f, j( E
东汉末,张陵在巴蜀鹤鸣山创建了道教。其后道教又在巴蜀流传演变,并在与包括域外道士学者的交流中不断深化其宗教教义及其哲学思想,推动着道家道教哲学向前发展。成于张鲁之手的《老子想尔注》是我国哲学思想史上第一次站在宗教立场,以宗教神学诠释《老子》的著名作品,成为早期道教哲学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M. d& G# j0 N, n2 i
9 E; A9 H3 h3 @" F6 t7 k4 o% w 唐绵州道士李荣应诏入京,精于道教义理,名著京师,当时被誉为“羽流之冠”、“老宗魁首”。他“开六洞义”,以为“道生万物”,“道本于际”,“道玄不可以言象诠”,舌战慧立、义褒、静泰诸名僧,指斥佛教之虚妄,以“道本虚玄”,阐扬“重玄之道”,与成玄英齐名。唐佛学大师宗密离开巴蜀到襄汉、洛阳、上都(长安)等地活动,先后与道圆、灵峰、澄观等佛门著名人物交往,最后创立“教、禅一致”理论,成为对禅宗作全面而系统的理论阐述的大师,在中国佛学和中国哲学史上产生了广泛影响。: [, d, Q W0 K
0 X# `& E; g, J! i; a5 J, I
南宋理学大师张栻作为蜀人,长期在湘、浙一带活动,通过与胡宏、朱熹、吕祖谦等著名人士的交往和学术辩难,促进了宋代理学的大发展。张栻讲学于湖湘,不少蜀中学者从学张栻后,又回到巴蜀讲学,传播了张栻的理学思想,从而促进了巴蜀哲学的持续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