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一)吴兴名郡耀族门,敦伦礼炮震乾坤。枞水之阳迎宗谱,白苓涧下佑子孙! (二)宗亲欢呼颂谱新,春风撩花笑频频。文化传承家靠谱,史载辉煌页页新! 6 O6 _) @0 M% M7 i; ?2 ?. m% a
祝贺安徽铜陵市枞阳县白苓涧姚氏下姚支敦伦堂五修宗谱清明请谱完成! ( l* p( x3 m6 s3 u1 c1 h" Y
白苓涧姚氏下姚支敦伦堂属吴兴郡,始祖通甫公于七百多年前的元末明初从古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避难隐居到古桐城南乡白苓涧(今铜陵市枞阳县会宫镇老桥村)。
6 m* f, g: D* X( L; C* A9 r8 h# a
|; x- V2 N) Q% b根据明万历辛巳年(1581年)白苓涧姚氏首修谱序、谱引记载始祖通甫公起义勤王,是元末大汉政权建立的功臣,元至正廿三年八月(1363)陈友谅中矢身亡,大汉政权被大明推翻取代,朱元璋至正廿八年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统一中国的同时君王集权、高压统治也达到巅峰,通甫公隐姓埋名逃难中选择古桐城南乡白苓涧,卜筑而居、垦荒辟壤、围堰作坝,过起农耕牧渔的生活,龙虎山下白苓涧姚问世,吴兴郡敦伦堂也为其所创,天道酬勤,立家立业有望的同时教育子嗣:秀者读,朴者耕。
+ c: _2 h4 T. R9 T# y& z! O# t
$ y* x( g! c5 g$ r% P穷不丢猪,富不丢书……半个世纪之后同姓同祖同族同宗的月镗公也从婺源迁徙白苓涧水上游,称为白苓涧姚氏上姚支,许是农耕社会的白苓涧水的缘故,许是为了避祸避免株连的缘故,通甫公麾下称白苓涧姚氏下姚支,后分别建祠堂为上姚祠和下姚祠,月镗公为上姚祠始祖,通甫公为下姚祠始祖。但双方宗谱上没有任何文字交集和记录,也没有通甫公、月镗公行辈亲疏远近的记载,但古桐城范围内七支姚均属于吴兴郡,古桐城七支姚都重视诗书礼仪,最为著名的是麻溪姚以科第官宦显,白苓涧姚以文章风节著……
4 ]8 q3 i# {- p, m
: R S9 w* _, N: ]" ?* k- m0 m白苓涧既是地名,也是水系之名,地处古桐城南乡福旺之地,山川形胜、人文荟萃,是“桐城派”文化的发祥地和繁盛之地,素有“诗人之窟、文章之府、节气之乡”的美誉,桐城派“文章甲天下,冠盖满京华”。桐城出名,枞阳出人是不争的事实,方、戴、刘、姚四大家及科考取士都以枞阳独占鳌头。古桐城姚氏家族对桐城派的形成和发展贡献颇丰、功不可没,2016年12月31日国务院将枞阳县从安庆市划入铜陵市,今白苓涧属于安徽省铜陵市枞阳县会宫镇管辖,特此说明。 ; P7 I0 h4 s2 O+ D7 J. t
) |5 O1 j5 V5 x' J+ g* _3 `) P; L白苓涧姚氏宗谱五修委员会撰稿
& ^* F' y, G% m* f) V7 P$ L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