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楼主 |
发表于 2012-11-15 17:51:35
|
只看该作者
周恩来看完彭德怀写来的信,沉思良久,认为老将军说得有道理,毛岸英的尸骨不宜运回国内安葬,更不宜在北京安葬,应该和牺牲了的所有志愿军烈士埋在一起,这也是主席的意思,这样做政治意义更大。于是,他将彭德怀的信批转给毛泽东阅示。“主席!”毛泽东的秘书拿着文件夹走进菊香书屋,轻声说,“总干部部给彭总发来一个电报,说岸英是主席的儿子,要求将岸英的遗骨运回祖国,破格安葬在北京。彭总从大局考虑,认为这样做不妥。这是彭总写给总理的报告,总理批给您阅示。”* ^& O* X( X& W) O
, @0 D5 U, ~7 Q" x
秘书把文件夹递给毛泽东,接着又说:“金日成首相来电,向主席表示慰问,他说岸英同志是为朝鲜人民的解放事业而牺牲的,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他们希望把岸英安葬在朝鲜。”+ O8 T: a% n/ E+ I' \6 ~& x
( A# E, N/ Q |' |$ E& A
“老彭说得对,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人生父母养的,不能因为我是党和国家的主席,就给儿子搞特殊啊!”毛泽东从笔筒里抽出一支铅笔,在文件上慨然批示:“同意德怀同志的意见,把岸英的遗骨和成千上万的志愿军烈士一样,掩埋在朝鲜的土地上,也不要为他举行特殊的葬礼。”
6 |* K+ g! `7 B! M/ c0 W2 l: E0 m
8 `# J, J6 T8 B2 E 这就是一代伟人的胸怀!: S0 B) o2 M) L) a
0 m. [. m4 \9 i# g% R
于是周恩来当日在彭德怀的信上作了“尊重你的意见和朝鲜同志的要求,请(传珠)重拟复电”的批示。刘少奇、邓小平圈阅后也都表示同意。
9 v2 N5 q1 i8 c: k+ `& d+ N3 [- o B5 O% M6 g0 s6 G8 f
毛泽东是一个伟大的唯物主义者,主张烈士与青山同在。他早年走出韶山冲赴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学堂读书时,为表示自己满怀豪情闯天下、不达目的誓不休的决心和信心,曾将改写的一首诗夹在他父亲的账簿里,题目叫《呈父亲》:7 @6 a9 a+ W! D" P! t( N
+ c9 J6 t) T5 `' K' T/ c 孩儿立志出乡关,
8 z2 ^4 {2 M4 [0 Y% K% E. v0 m4 F1 W- D1 E n% ^: {
学不成名誓不还。
" c' p3 J h( `' F, N$ [0 }+ R& D; J
埋骨何须桑梓地,
: M# P0 K( U6 J7 w# M0 G: G- G- D# J2 o: t$ h! D
人生无处不青山。, U; t( u: I$ N) j
& y4 y8 {$ ~5 M3 U5 | 毛泽东在会见苏联驻华大使、毛岸英生前好友尤金时说:“共产党人死在哪里,就埋在哪里……我的儿子毛岸英死在朝鲜了,有人说把他的尸体运回来。我说,不必,死哪埋哪吧!” B' r: \3 ~$ q+ L) f6 ]+ F
% y0 q1 y7 i6 q- f K
后来,刘思齐、邵华再次提出“迎岸英回家”的请求,毛泽东沉默良久,引用东汉初期著名老将军马援的话说:“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不是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吗?岸英也应该埋在朝鲜。”毛泽东没有同意她们的要求。
) `, e4 {9 U) B! J) U
: k2 K0 {9 u ^ C, {' A# [ 就这样,毛岸英与千千万万牺牲在朝鲜的志愿军烈士一样,长眠于他战斗过的并用鲜血浸染过的朝鲜大地上。他们与青山同在,“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