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楼主 |
发表于 2012-8-1 11:54:10
|
只看该作者
赵普手中的王牌,就是那份沉睡了20年的“金匮之盟”。
" e s6 ^+ a! y( ~/ v: N( D" k6 k- D: Q, k( v* j7 P- _4 O: v7 `
据史书记载,当天退朝后,赵普立刻给赵光义上了一道密奏,先是抱怨“臣开国旧臣,为权幸所沮”,然后便把当年“金匮之盟”的事情和盘托出。赵光义马上找到了赵普所说的那个金匮,打开之后看到了这份盟约,“遂大感悟”,当即召赵普入宫,发出一句满怀歉意的感叹:“人谁无过?朕不待五十,已尽知四十九年非矣!”几天后,赵普被擢升为司徒兼侍中,重新回到了帝国权力的中枢。3 H8 F) d7 ?3 j! C) `$ _9 Q
2 ^3 D* f* s* @- [- E% c- S 又过了几天,赵光义忽然向赵普提出了一个重大而敏感的问题—接下来皇位应该怎么传?赵普斩钉截铁地说:“太祖已误!陛下岂容再误邪?”赵光义非常满意,再度任命赵普为宰相。
' x0 ]0 N0 a5 _' e# g4 o. C7 K
% k! ]5 e0 j0 I* X8 _' g; `7 F 仅仅半年之后,赵廷美谋反案爆发,卢多逊也被牵连而死。赵普总算如愿以偿,既恢复了相权,又整死了老对手,而且与赵光义前嫌尽释,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信任。赵光义也终于解除了后顾之忧,替自己的嫡系子孙消灭了所有潜在的皇位争夺者,保证了帝祚的一脉单传。) {% _: R( p+ F: {) |, D% i' h
+ P( N3 L U% \7 F( ^) c2 d, s “金匮之盟”出笼前后发生的这一切,到底意味着什么?
5 t: h3 [/ w3 ?" m1 k
' k/ C4 M- q6 b: E( I" C6 U1 C 如果赵光义打开金匮后,得到的仅仅是杜太后命赵匡胤传位给他的遗嘱,那么对于已经在皇位上坐了五年多的赵光义而言,这份迟到的合法性依据还有多大的现实意义?
# b& f: ]9 g+ t8 S& h# f
2 } _( C1 X/ y- b5 f 如果赵普所提供的盟约仅仅如此,身为皇帝的赵光义会向这个历来阻挠他当皇帝的人坦诚道歉吗?如果他当皇帝是杜太后的遗命,连赵匡胤都不敢违背,这不是反而证明当初赵普极力反对赵光义即位是错的吗?这时候道歉的人应该是赵普,怎么可能是赵光义呢?% X9 z1 g* P- h/ X. @& e) A
/ G/ O* y* j2 F: y c, I8 Y 久经宦海的老政客赵普隐忍了这么多年,如果此刻抛出来的仅仅是这么一份不痛不痒的盟约,他凭什么能重获相权?凭什么能把赵光义的股肱之臣卢多逊一举扳倒?不要说他根本做不到,赵光义也不可能让他这么做。7 t5 @0 y$ Y% Q
) W* R: Y- d* q+ S# ~ 那么,这一切不合情理的问题究竟该如何解释?换句话说,“金匮之盟”的原始内容,难道仅仅是赵光义和赵普所公布的这些吗?. ~% Z4 H3 }' G& b& }
7 Z1 ?: M. N j( g) [ 在《宋史?赵廷美传》中,我们终于发现了一些至关重要的线索:“或谓昭宪及太祖本意,盖欲太宗传之廷美,而廷美复传之德昭。故太宗既立,即令廷美尹开封,德昭实称皇子。”《续资治通鉴长编》中也有大致相同的记载。
8 b0 |. X& S7 @' r3 R& V3 a; y5 i9 T4 d- L' m
赵光义和赵普所公布的“金匮之盟”,人们称其为“独传约”,即由赵匡胤传位赵光义,一传而止。而《宋史》和《续资治通鉴长编》中所载的,可称其为“三传约”,即赵匡胤传位赵光义,赵光义传位赵廷美,赵廷美传赵德昭。有此三传,皇位仍回太祖一系,既保证了国有长君,又能让赵匡胤荫及子孙。* e: d1 ?+ e" b7 G
" R! H' ?0 t) M
至此,“金匮之盟”的真相终于浮出水面。一切不合情理、悬而未决的问题终于都有了答案。# K0 v2 R+ G% ^) X `7 W
+ D: O) ?9 a; ^ 正因为原始盟约是“三传约”,所以赵光义即位之初,老谋深算的赵普才不急于打出这张王牌。试想,赵光义刚刚即位,肯定不可能马上下手翦除弟弟和两个侄子,他需要作秀,需要时间巩固权力,同时还需要等待下手的时机。而赵普正是看到了这些,才不愿意过早打出这张牌,因为这是决定他后半生命运的唯一的政治资本,仓促出牌或许能献媚于一时,但不能保富贵于一世。所以他宁愿选择继续隐忍,和赵光义一样默默等待最佳时机的出现。3 g% k! W o; w4 Q
& ^( N$ ~% \8 t% z% Q* v- p 机会终于出现在太平兴国六年。当赵光义决定动手除掉赵廷美的前一刻,赵普毅然抛出深藏了20年的“三传约”。! O S. B$ S8 k/ J* @3 ]& M
: r4 }, f5 p: w
真实的“金匮之盟”出现在这一刻,除了谄媚外,更多的已具有了要挟的意味。试想,如果赵普孤注一掷独自公开“三传约”,那赵光义就会陷入完全被动的境地,无论如何都要把皇位传给赵廷美。赵普当然不会做出这种两败俱伤的事情,但是他不做不等于他没有这么做的资本。所以,当赵光义打开金匮后赫然发现对他极为不利的“三传约”时,其惊骇是可以想象的。这时候,他甚至会感激赵普,因为赵普一直替他保守着这个惊天的秘密。所以,只有在这种情况下,身为皇帝的赵光义才会主动向这个宿敌抛出橄榄枝,并且诚恳地道歉,随后又将他擢升。也正为此,赵光义才会向赵普发出试探:既然你给我看的这份盟约是“三传约”,那依你的意思皇位以后该怎么传?
. Z% t! l0 x$ a- P# C1 {
' Q; u3 i, q, u( A9 J) a 赵普回答得非常漂亮,既不失自己长期以来所坚持的立场,更是坚定地表明自己此刻绝对是赵光义的同盟。而且使赵光义非常满意,再度感动不已,所以忍不住跟赵普吐露了一句心里话:“朕几欲诛卿!”至此,这对多年的老冤家终于冰释前嫌,握手言和。3 S4 z" `# C9 |2 [& Y
1 r6 A+ P6 ~, Z4 x2 i9 ?6 j 既然两人都认为“三传约”是不合理的,那要怎么办?一个字—改!于是,记载着“三传约”的“金匮之盟”,经过赵光义和赵普的篡改,公之于众的时候已经变成了“独传约”。也就是说,最重要的原始内容被删掉了!+ N' `; x$ d' L
/ J$ ? b) d8 v( e0 Y6 X
半年之后,赵光义和赵普便联手展开了打击赵廷美的行动,直到将他迫害至死。当然,出于利益的交换,赵光义不得不把自己的心腹、赵普的政敌卢多逊出卖了,让他和赵廷美一起殉葬。! F5 G6 @/ o3 f! `( i5 k+ d; W; V
0 K ^( ]9 H- n* n- S3 T$ S% R 综上所述,“金匮之盟”并不是彻头彻尾的谎言,而是经过改造的政治赝品。该盟约订于建隆二年,原始内容是“三传约”,目的是既保证国有长君,最后帝位又传回赵匡胤一系。而太平兴国六年公布的“金匮之盟”,则经过了赵光义和赵普的篡改,最重大的改动就是把“三传约”改成“独传约”,目的是既维护赵光义继位的合法性,又除掉其他潜在的皇位继承人,保证赵光义帝位的一脉单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