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和云谱--姚网专业修家谱,姚家修谱找姚网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查看: 5688|回复: 3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姚家人编纂了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326 天

连续签到: 3 天

[LV.8]三品御史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6-20 15:52:30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姚家修谱找姚网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永乐大典》是中国最著名的一部大型古代典籍,也是迄今为止世界最大的百科全书。它的规模远远超过了前代编纂的所有类书,为后世留下许多丰富的故事和难解之谜。《永乐大典》编纂于明朝永乐年间,保存了14世纪以前中国历史地理、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和百科文献。《永乐大典》共计22,937卷、目录60卷,分装成11,095册,全书约3亿7千万字。
              主持编纂这部典籍有两个大功臣:解缙和姚广孝:

         解缙生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正是明太祖朱元璋刚刚推翻元朝统治,建立明王朝的时候。明成祖朱棣很赏识他的才华,任用他主持过《太祖实录》和《列女传》的编纂。不过最让他名垂青史的,还是他主持编纂《永乐大典》的经历。

     姚广孝生于元元统三年(1335年),苏州长洲人,比解缙年长34岁。姚广孝14岁就出家当了和尚,法名道衍。姚广孝被明成祖朱棣请出来主持纂修《永乐大典》一则是因为解缙编纂的《文献大成》(《永乐大典》前身)还是遵循儒家正统,没有兼收佛道之书;另一则是朱棣听说建文帝隐姓埋名在佛寺中,要通过姚广孝主持《永乐大典》编纂的机会,拉拢佛道信徒,以找到建文帝,根绝后患。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签到天数: 326 天

连续签到: 3 天

[LV.8]三品御史

2#
 楼主| 发表于 2013-6-20 15:56:1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南阳姚文书 于 2013-6-20 16:07 编辑

回复 1# 南阳姚文书


   图书介绍

  《永乐大典》是明成祖(朱棣)永乐年间编纂的一部大型百科全书,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全书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目录六十卷,共一万一千零九十五册,三亿七千万字。收录古代重要典籍至七八千种之多,上至先秦,下达明初,这在当时真可以说是“包括宇宙之广大,统会古今之异同”。宋元以前的佚文秘典,多得藉以保存流传。收录的内容包括:经、史、子、集、释庄、道经、戏剧、平话、工技、农艺、医卜、文学等。全书分门别类,辑录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八千余种古书资料,大凡经史子集与道释、医卜杂家之书均予收辑,并加以汇聚群分,甚为详备。它保存了明代以前大量的哲学、历史、地理、语言、文学、艺术、宗教、科学技术等方面丰富而可贵的资料。本书比法国狄德罗、达兰贝主编的百科全书和著名的《大英百科全书》都要早三百余年。所以,《永乐大典》不仅是我国文化遗产中的珍品,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上也享有崇高的地位。





签到天数: 326 天

连续签到: 3 天

[LV.8]三品御史

3#
 楼主| 发表于 2013-6-20 16:10:3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 南阳姚文书


       《永乐大典》一共有了正,副两部。正本从明代中期起失去影踪,至今下落不明(有学者推测可能成为嘉靖皇帝的陪葬品,被埋在十三陵中的永陵玄宫);副本则历经明,清两代战乱动荡,不断散失,至今在世界各地仅存余八百余卷,约为原本子的0.35%.中华书局于1986年影印出版搜集到的残存本797卷,是目前能看到的最齐全的《永乐大典》残本;不仅使我们能借此一睹这部超级巨编的原貌,更可以利用其残存的却依然十分丰富的珍贵资料服务于当今的科研学术。


    《永乐大典》编制时,利用皇家莫大的权势与资源优势,采集,利用了当时流存的七,八万种图书,其中的许多图书在以后的年代相继佚亡,《永乐大典》成了保存这些亡佚文献的唯一宝库;尤其是大量的宋,元版本.清乾隆年间编《四库全书》时,《永乐大典》已散失2400多卷1400余册,超出10%.即使这样,学者仍从存余的《永乐大典》中辑出《续资治通鉴长编》,《旧五代史》等500多种珍贵典籍.今天能看到的重新影印的《永乐大典》残本中,由于刚好保存有"州"字韵的部分资料,其中就有一些早已亡佚的关于湖州的宋代极其珍贵的文献,如《吴兴郡图经》,《吴兴地理志》,《湖州志》及《乌程县图》,《归安县图经》等,当今编写湖州地方史志时就利用了这些难得的文献资料。

签到天数: 326 天

连续签到: 3 天

[LV.8]三品御史

4#
 楼主| 发表于 2013-6-20 16:12:1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南阳姚文书 于 2013-6-20 16:32 编辑

回复 3# 南阳姚文书


              中国古代浩瀚的文化典籍流传到今天的只有百分之一、二,其他因为自然或人为的破坏,最终在历史长河中湮灭了。古代典籍是承载古代文明和文化的“郑和宝船”,它的形态、语言和内容是一个时代历史的真实写照,能激起人们探秘寻宝的强烈冲动。

  《永乐大典》就是这样的一个“宝船”,它曾经如此庞大和华丽,把中国14世纪以前的文化统统装入它的仓中。可如今,人们只能通过露在水面上的一小段桅杆来猜测这艘沉没宝船的一切了。历史上的《永乐大典》带给人们太多的惊奇和赞叹,它的毁灭也带来了同样强烈的悲伤和遗憾,留给后世许多有待探寻的谜。现在,许多人不知道《永乐大典》是一部什么书,还有许多对《永乐大典》耳熟能详的人恐怕一生也无缘见到《永乐大典》的原貌。

签到天数: 326 天

连续签到: 3 天

[LV.8]三品御史

5#
 楼主| 发表于 2013-6-20 16:13:3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4# 南阳姚文书


   若不说,你恐怕不会知道,《永乐大典》每一叶朱色的边栏界行都是用手绘制、而不是印刷出来的。 《大典》的边栏四周都绘成双边,“朱丝栏”把每半叶隔成八行,版心间上、下各有一条粗粗的“象鼻”,中间还有一个“鱼尾”,“鱼尾”上方记载书名和卷数,下方记载叶数。行格的笔画粗细均匀,画得一丝不苟。

签到天数: 326 天

连续签到: 3 天

[LV.8]三品御史

6#
 楼主| 发表于 2013-6-20 16:14:2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5# 南阳姚文书


   《永乐大典》的3亿7千万字,都是书手们用明代官用的楷书:馆阁体一笔一画抄写出来的。《大典》中所绘山川器物也全用白描手法,精丽工致。这3亿多字在编纂时应该至少抄过一遍,两千多人连编带抄用了5年时间;定稿后清抄,只用了不到两年时间就完成了。平均每天要抄50万字之多。 清抄的书手中有许多是各地有名的书法家。由于现存的《永乐大典》是嘉靖年间重录的,永乐年间原本的书法不得而知。嘉靖年间负责重录工作的徐阶见到永乐本后,曾经赞叹说,旧本缮写得太好了,现在很难再找到这样的书手了。从嘉靖重录本看,《大典》的书法较为瘦长,类似欧书,看起来流畅挺拨,相比较,清代的馆阁体则显得更圆润一些。当然,《大典》的书法也有匠气较浓的,不能一概而论,也不能过于挑剔。

签到天数: 326 天

连续签到: 3 天

[LV.8]三品御史

7#
 楼主| 发表于 2013-6-20 16:16:01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6# 南阳姚文书


   《永乐大典》完整的时候,插图的式样和种类一定非常多,如果单独编一本《永乐大典》插图集的话,那简直就是古代文明的一次大展示。清代大学者纪晓岚在他的《阅微草堂笔记》中曾经说到他编纂《四库全书》时,有一次翻到《永乐大典》上宋代兵器“神臂弓”的图画,很是惊讶。按照《永乐大典》上的记载,“神臂弓”可以立在地上,扣动扳机,箭飞出去可以穿透300步以外的铁甲,宋朝的军队用“神臂弓”来对付金兵很有效果。宋军对这一利器的使用有严格的军法要求,绝对不能遗失或被金兵得去。“神臂弓”在元世祖的时候失传了。纪晓岚也因为满清统治者的对汉人起义的恐惧,不敢将《永乐大典》中的相关记载辑出来,结果“神臂弓”最终随着《永乐大典》而消亡了。我们今天在电影里有时还能看到与“神臂弓”类似的弩机的仿制品,看了真让人心胆俱丧。

签到天数: 326 天

连续签到: 3 天

[LV.8]三品御史

8#
 楼主| 发表于 2013-6-20 16:16:4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7# 南阳姚文书


   永乐年间清抄《永乐大典》时有严格的责任制度,早进晚出,不允许雇人代写。官府每天供应砚台、水罐、笔墨、饭食,冬天还供应木炭等。某页如有抄写差错,发纸另写,不论抄多少遍,只算一页。消极怠工者,按罪论处。嘉靖间重录《大典》,用的也是这个方法,每人每天抄三页。传到今天的《永乐大典》,一点涂改、挖补、添加的痕迹都没有,说明了当时责任制度的严格。在这一幅《永乐大典》最后一叶的图版上,我们看到总校官、分校官、缮写者和圈点者的姓名,职责非常明确。

签到天数: 326 天

连续签到: 3 天

[LV.8]三品御史

9#
 楼主| 发表于 2013-6-20 16:17:2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8# 南阳姚文书


   《永乐大典》究竟是怎样编纂的?怎样流传的?怎样被人偷盗、抢劫和焚毁的?在国内外学术界中,至今人们都在争论1900年到底是谁烧掉了《永乐大典》,是八国联军还是义和团?事实上,600年来《永乐大典》的聚散离合告诉我们,要对《永乐大典》的毁灭负责任的有君王、官员、知识分子、无知百姓,也有拿着文明造就的枪炮在火光中抢掠、毁坏这些“战利品”的外国侵略者。一个民族的强大固然重要,但一个民族究竟应该怎样对待祖先珍贵的精神财富和文明成果?国民的素质更为重要。

签到天数: 326 天

连续签到: 3 天

[LV.8]三品御史

10#
 楼主| 发表于 2013-6-20 16:17:5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9# 南阳姚文书


   《永乐大典》在永乐年间纂修完成后,只抄录了一部,叫做“永乐正本”;到嘉靖朝,怕《大典》有损,又重录了一部,称为“嘉靖副本”。因为两部《大典》都深藏在皇宫中,没有刊印,流传稀少,在朝代更迭、内忧外患中被偷盗、抢掠、焚烧,“正本”消失了,“副本”也只剩下400余册。《永乐大典》从编纂到毁灭的600年间,留下了许多传奇故事和千古之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5-9-14 10:40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