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楼主 |
发表于 2012-7-16 12:13:02
|
只看该作者
桂柳会战中,为蒋介石写签呈报告9 \3 @' V+ k9 k9 w! s5 H" x+ Y
0 c/ W# H- Z2 [8 v" ?# q/ ^, Z 全面抗战爆发后,上海经济滑坡,字画生意越来越少。国难当头,杨靖的母亲在贫病交加中含恨去世。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全面进驻上海,恐怖气氛令人窒息。此时,父亲年迈,生计艰难,已经长大成人的杨靖决定参军,这样既可以减轻家庭负担,又可以抗日报国。
/ A% ~4 c2 R* m! [4 v! S) |$ e9 s+ R5 b2 H
1942年底,杨靖经父亲老友介绍,辗转来到浙江丽水,加入三十二集团军。时任三十二集团军参谋长汤尧,相中杨靖的一手好字,在升任军委会后勤部参谋长时,带着杨靖一同去了重庆。不久,后勤部改组,汤尧转任军训部辎重兵监,杨靖随往,此时的军训部部长正是白崇禧。
/ L% {7 q) N% M$ n% ?9 k! A
* l' U! a8 n) n 1944年8月,日军由湖南、广东分兵向广西进犯。1944年八九月间,蒋介石严令第四战区(广西属第四战区作战地区)在桂林、柳州等地进行防御抗敌,史称“桂柳会战”。会战前后,白崇禧与蒋介石之间文件往来频繁。刚调到军需部不久的杨靖,立刻投入到这项工作中来,他的工作重点是为蒋介石写签呈报告,内容则是在对日作战中军训部急需解决的机要事项。
; d( x4 C2 g5 z: m8 I n
& b+ J) R8 J3 y6 K8 a+ K/ m 时隔多年,杨靖依旧记得自己经手的那些报告,“会战前,根据敌我态势,我作战部队拟设立敌前兵站与贵池等地相配合,以便交战时较快补充到枪炮弹药。运往前线的各类枪炮子弹数,也都要一一请示批准。”
1 p+ M, L( h' Y& K4 {
* Q( U) o: D- g! x0 e 桂柳会战进行中,据守七星岩的阚维雍师长壮烈殉国,而前敌最高指挥官韦云淞竟不战弃桂林而逃,严重影响军心,乱了军事部署。虽然部长白崇禧亲往督战激励官兵,然而也难挽颓势。来势汹汹的敌军攻入广西,踏入贵州。陪都重庆震动,危急关头,蒋介石调汤恩伯部重兵扼守贵阳一线阻敌深入。此时,杨靖再次奉命书写报告给蒋介石,请示为确保滇黔和云南的国际通道不被截断,拟设兵站于某处屯粮屯弹以备战时急需。7 \/ ^( a8 h( T3 c7 G
, ?$ o$ j& f/ e1 G 令杨靖印象深刻的是,即便在那样战事紧张惊险之际,呈给蒋介石的文件也必须按他的规定严格遵守。“要用较厚宣纸印刷的专用签呈报告纸,规格分上下两栏套印绿色的框,上栏用毛笔浓墨端楷书写正文,下栏留给他批示专用。报告写好后,得用红铅笔圆圆地点读句读,然后送交蒋介石侍从室。”1 V( O8 _' i" }6 D, O4 ?
' {; d, C% p3 W T" J
桂柳会战结束后,部长白崇禧追悼阵亡将士,由秘书起草两幅挽联。挽联起草后,由杨靖抄写。一副是:“云笼桂柳千峰暗,血注瀜漓万里殷”;另一副是:“生犹戴吾头,严颜终为降将(注:讽刺蒋介石亲信方先觉降敌后又回来);死不输贼手,南八无愧男儿(注:赞颂为国赴难的桂系将士)。”! N" y2 C& e$ I- W) P- u0 p
% p) F0 D" b/ |5 U1 N+ n1 M 细读来,白崇禧对蒋介石的不满跃然纸上。$ [) T8 l8 `2 Z
! P+ Q3 e" y8 i9 d n0 o" _& F 担任国防部书记,为白崇禧起草回信
J+ b, P4 Q) b. o3 p, @# x' @6 n5 Q2 P
抗战快结束时,蒋介石采用了美国军事顾问团的建议,决定还都南京后撤销军事委员会,仿照美国体制成立国防部。 X5 u7 f6 T( l7 a
# B% v9 ^2 y7 G9 b
谁来执掌国防部?人选让蒋介石颇费脑筋。当时,蒋介石的亲信何应钦与陈诚都有意此职,两人展开了激烈的争夺。蒋介石权衡再三,将这一职位交给了非亲信的白崇禧。一则因为白崇禧在抗战期间表现可圈可点,一时间名望颇高,二则美国方面对白崇禧的印象不错,他出任国防部长,容易得到美国方面的支持和同意。
0 l2 g0 u' M# m& _) S! q7 s
6 i! U- y7 g1 ~* V 白崇禧就这样被推上了国防部长的位置。然而,就职后的他,很快发现所谓国防部长,不过是一个虚职。国防部长下面,设有参谋总长一职,由陈诚担任。按照规定,参谋总长直接秉承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之命,指挥全国海陆空军,发号施令,实际掌握军政、军令大权。
% r; [- V4 ^. E2 i% J& V9 I9 j5 Q( |9 |5 n) t0 l- e, S. [
据时任国防部部长办公室的图书科长何作柏回忆,当时的陈诚骄横跋扈,经常举行的作战会议由他亲自主持,部长不得参加;发布命令用国府主席和参谋总长的名义,没有国防部长的名分;就是有些比较重要的公文,也不给部长核阅;只是遇到不得不给国防部长知道而又无关紧要的文件,他才批示“着送交白部长核阅”或“白部长阅”等字样。在当时的官场中,这样的公文批示是上级对下级的语气,含有命令的意思。正规的有礼貌的写法,应该是“呈白部长核示”或“呈部长白钧阅”。陈诚此举,让一班下属都有些看不下去。' {% n# f) }" h' `; Y) Z
: f; j1 A. r! w" |, u 1946年夏天,杨靖也随着政府从重庆迁回南京,在国防部秘书室担任书记,主要职责是管理书信往来。在杨靖的记忆中,部长白崇禧非常威严,“我那时候职位低,军衔也只是上尉,见到他连话都不敢讲。”0 D! ]* \9 q0 l
" A3 O& P. p9 z" g
国防部长虽然是虚职一个,但白崇禧是军事战略家,下面的一些将领常常会与他书信讨论军事问题。杨靖记得,当时荣誉二师师长戴坚经常写信向白崇禧请教。接到来信后,杨靖负责起草回信。一笔一画写好,连同来信一起交给白崇禧。白崇禧看后,有时候会批示“阅”,这表示来信与回信都可就此收起,不必回复对方。如果白崇禧批示“可”,就表示可将回信寄送对方。做过多年书记工作的杨靖,对白崇禧的“可”字印象很深:“那时,别人批示文件,表示认可,都批‘行’字。他的‘可’字显得很特别,而且字写得就像一只仙鹤,很漂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