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天数: 89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五品郎中
|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来源:麻溪姚氏宗亲网 南园竹笑
: J0 H( D( L: b+ d5 G
. R- g2 g3 A, n: x9 O, e- [
: S, ]4 _+ G. n1 I, F, T1 `* r" T《无异堂文集序》清·李长祥譔
& T+ o" ~% Q; l* E/ r) f9 Q近世海内古文名家钱虞山 以外则归德侯朝宗 南昌王于一 粤西谢石臞 长洲汪苕文 与毘陵四家 董文友 龚介眉 邹訏士 陈赓明 虞山之文 余不敢言之 归德当荆棘之日 忽有萌芽 粤西则绝 林之干 盖以才胜者与 故余乐与言文 自是南昌 长洲 毘陵 遂得各见面目 朝宗既没于一 石臞文友 訏士又相继死 海内惟苕文 介眉 赓明三子耳 苕文自顾顕者 賡明亦成进士 去其与 余言文者 只一介眉耳 余出吴 介眉孤立 余亦无羽翼 今桐城姚经三 以古文一册授余 余读之 曰:是亦以才胜者 与粤西之后 又有此哉 古文之著者 在西汉 西汉文之著 在太史公 太史公文之著 在《史记》 王弇洲曰:使太史公在今日 亦不能成史记矣 盖以今之日 其取材之 不及往古也 他惟《汉书》 汉书取材 只本朝五世 史记自黄帝始 迄于汉武帝 司马贞谓先据左氏《国语》 系本战国策 楚汉春秋 诸子之书 宋中郎裴骃 亦谓太史公 涉猎者 广博贯穿经傳 驰骋古今 上下数千载 成一家言 乃其书不过百三十卷 汉书则数十百倍于司马之多 岂上下数千载之材 不及汉兴之五世 盖司马善简 班固善繁 其才异也 无司马之材 不能于上下数千载之间 简之而成史记 无班固之材 不能于汉五世之间 繁之而成汉书 而无上下数千载之材 虽以班固之才 不能成汉书 故近世之论文者 谓太史公为古今大织手 班固为古今大染色 何以织之 有以织之矣 何以染之 有以染之矣 明乎 才与学之相待也 故余常谓作者之 不得以其才傲学 亦不得以其学傲才 则作者之 当然也 若唐 若宋 若前朝一代之材 俱在西汉以前 六经之文 诸子百家之文 又俱在况世积之文 其书曰:多九塞九洲九薮以内 六木八殥八泽八弦 天地之变 出其莫可闲 而人事错磨 君相鼓新 其材之 为文人之 取之者 正无穷也 不则 在才人能变化之使 瓦缶之器等于宝玉 然难已 故余惜粤西早死 而未竟其才与学也 今乃见经三 读其文 凭空虚湧出 如几千里之鹏 徙于南溟者 九万里 其视他家 不啻蜩 鸴鸠 蟪蛄 斥鴳 不足以语于怒飞之翼 是以才傲也 然其南诏诸文 文彩彬彬 自能不灭 所谓变化之使 瓦缶之器等于宝玉者 是以学用才也 夫对学者 当言才 以才用学 即以学见才 经三之 在诸家 不又以才学兼胜者也 故吾于弇洲 司马贞 裴骃之言 信太史公之文 而于上下数千载 汉五世之间 信司马迁 班固之所以文 吾今之 得与言文者 今又在桐城与 9 ]" q9 E7 v5 U7 E6 C- _
: }% G" V( b8 s; d# g* q; ]/ ~ o
李长祥 (1609—1673年) 字研斋,明末清初四川达县人,出身官绅之家,生而神采英毅,喜谈兵。崇祯十六年(1643年)癸未科进士。选庶吉士。明末起兵抗清,结寨于上虞之东山。不久移寨嗡洲,与王翊共同死守。清顺治八年(1651年)秋,清兵三路击嗡洲,嗡洲寨溃,出亡江淮间。《清稗类钞》记长祥娶钟山秀才,“长祥乘守者之怠,竟去,由吴门渡秦邮,走河北,徧历宣化、大同,复南下百粤,与屈大均处者久之,天下大定,始居毗陵,筑读易台以老。”《清史稿·遗逸》有传。著有《研斋天问阁集》传世至今。清代著名史学家全祖望,在其所著《鲒埼亭文集外编》中,用详实而生动的笔墨,大量地描述了明末的忠义之士,其中《前侍郎达州李公研斋行状》一篇,就是记载李长祥的事迹。% C- R$ J; _ r& _
3 X! h; M7 d- k0 Z7 Y0 h《清史稿·遗逸》:
0 \* e2 S8 l- {* D- _李长祥,字研斋,达州人。崇祯癸未进士。初以诸生练乡勇助城守,后选庶吉士,吏部荐备将帅之选。或曰:“天子果用公,计安出?”叹曰:“不见孙白谷往事乎?今惟有请便宜行事,虽有金牌,亦不受进止。平贼后,囚首阙下受斧钺耳!”闻者咋舌。贼日逼,上疏请急令大臣辅太子出镇津门,以提调勤王兵。不果行,而京师溃,为贼所掠,乘间南奔。
" V* i7 m2 P) z& y" M1 }福王立,改监察御史,巡浙盐。鲁王监国,加右佥都御史,督师西行,而江上师又溃。鲁王航海去,长祥以馀众结寨上虞之东山。时浙江诸寨林立,四出募饷,居民苦之。独长祥与张煌言、王翊三营,且屯且耕,井邑不扰。监军鄞人华夏者,为之联络布置,请引舟山之兵,连大兰诸寨,以定鄞、慈五县,因下姚江,会师曹娥,合偁山诸寨以下西陵。佥议奉长祥为盟主,刻期将集,而为降绅谢三宾所发,引兵来攻。前军张有功被执,死。中军与百夫长十二人,期以次日缚长祥为献。晨起,十二人忽自相语:“奈何杀忠臣?”折矢扣刃,偕誓而遯。
4 T# k/ Y, N$ p) i) r7 [长祥匿丐人舟中,入绍兴城。居数日,事益急,复遯至奉化,依平西伯朝先。朝先亦蜀人,得其助,复合众於夏盖山,晋兵部左侍郎。请合朝先之众,联络沿海,以为舟山卫。张名振忌之,袭杀朝先,长祥仅免。舟山破,亡命江、淮间,总督陈锦捕得之,安置江宁。未几,乘守者之怠,逸去。由吴门渡秦邮,奔河北,遍历宣府、大同,复南下百粤。晚岁,始还居毗陵,筑读易堂以老。2 _' c1 X- O6 F$ C/ V6 P; L7 ^
H. r# y' l8 ^3 G無異堂文集目錄
& G+ y0 {( _# f7 a/ v桐城姚文燮经三著 男 士莱尭元 士藟绥仲 编辑
6 @9 \6 Q' S5 b- g3 B. A( q: V卷一
( }) b0 w0 _( \: r; Z' g易盪序
" x, x+ I; X) ~! j& Y5 P! L易经圭约序) U* C# n8 Y# M, n- u+ \
绎史序2 B% ^- K( p. _, w5 R
通雅序) Y0 \, q7 x+ Z
古文彚鈔序0 D7 R* o2 P: X! t+ s# [1 d
昌谷诗注序
( U" }% Y# k8 M+ U何令远诗序
& [/ r9 ?! C/ q |薙簏吟自序7 E5 k2 e3 s+ N4 U7 ?8 f/ h
壬寅诗自序
! Z& ^+ ?6 O% P# \7 d, T4 q+ U卷二
- Y' e4 d6 x! _$ }6 Q3 U, G喜雨诗序
) U: R8 M( E; g2 O9 Y n" M" m種玉堂诗序
& T- f# N- t5 o" D崔五竺衡盧诗序- B( O! O" R i9 W4 Q0 @4 l" m
潘俨思诗序$ x# A; g' X& O, \# y; ?3 L
黄鸣僊诗序0 D* L8 h7 p9 T- `: m" q# ?
史远公诗集序* ~ i0 a; y0 B( o) F: r5 [- Y
刘君因诗序& d4 j1 u6 P c8 i$ x5 F
王公路诗序' X- O' R. f3 R: p- @2 N! S
钱西顽田间诗序
) I n% i% a9 `叶岫云诗序
9 m1 z5 j* t6 Z祝山如朴巢诗序
* O5 Y3 D" t( \7 j; b! u; k马一公诗序
2 D! c5 z) d8 u卷三' C3 L! p c; Z- ~ u
祭舅父坦庵方公文( B; l8 A7 s% U3 |5 n
祭严母文+ A$ w7 Y9 S v d7 r! Q
寿河南司李张韫嶙叙
. A C% r; X6 S& @" b5 R刘宗成先生七十寿序
" [3 p# K- }9 }许青嶼先生诗跋
: b ]) H+ ?' ~% H贺贾忠陛總戎生子加级序; U( H, h5 |! Z# o( B
贺季参戎加衔序
. K( [5 C! X, r5 H5 R4 v* `道统真源序
; d5 D" B0 r' `" \恒秀和尚语錄序" E3 ?0 G, W! }& @/ a
休休师金刚经註序: k: v* ]; Q% u/ o# k7 T
重刻太上感应篇注考说定序+ c6 u9 ?8 G6 i% f7 u
冥游錄序1 K5 Y% y+ b: m3 r) ~6 n
闽墨文升序7 l) V+ s3 s8 v( ?4 T* Z; j L- y$ K5 [
行书文升序
/ H5 C8 z& r! W" r" Q7 y# U延津观风錄序
( s9 Z+ n, O1 j单午良春秋稿序8 f4 x0 @# i4 f. z+ h8 t
临阳试草叙
8 ?$ }* t1 `: T, D. L: [卷四
4 h0 J) ]( ], N6 R* e# l! o+ s龙眠诗傳征诗引
3 ^) k) U1 _3 p) C" H& `重建钱仓桥引
+ K1 _$ V2 X$ h( }, o6 T募修通都桥引. _$ G; R% v$ n# x) D
延僧礼诵金刚经疏9 j, n" A) J# D, r- T
修开元寺塔疏
& i7 f$ x# o2 |! r! W' _1 D$ L' c追荐长山夫子疏
' t8 J0 o' v" S0 Z懴李督台疏
$ n5 a" ?* q6 m* z, }0 j! P! K黄鹦鹉赋(应李臬长命)4 e. r0 }3 S+ G
限草
3 P: h3 u J* I3 y: O, y( Q8 p. o卷五0 q: G& D) B0 m! Q5 Q' i
武陵杨太傅公诗集序
* Y6 Q4 B5 Q/ k0 O+ D: L送观察许鹤沙先生归养序8 k# ^, p! B, k
滇行草自序& T; L1 H3 m8 T
吕参字何山草堂集序
; c, b- g( O, ?0 ?8 O胡越州诗序
2 M, e) v. r( ?8 H) Q# B: m牧云子诗序
, `, g) o- m+ j9 F, u浴云溪草序
+ r B1 p( j9 o. H$ I郭汾又东樵唱和诗序
8 {4 y: j3 y1 v& h7 W+ b& | S9 O洪经略傳* d0 H' g. k* y6 I. F2 f$ p
刘梅坞先生傳" b. q) v0 |, h. s: a
刘西来稿序, I2 p8 m* ]" z+ l2 ~/ f
履谦禅师破梦集序; ?$ Z$ V5 l! X0 e
卷六
9 |' |2 F& n: f7 z3 W# v1 A重修雄县志序
7 x5 X+ G) i, ^% g附小序 疆界 大雄山 小雄山 渠 古籍9 E& A) C. `: g" W6 [( Z( `
风俗 土产 起运 社学 市 团练8 ]+ p' T: w3 I( H! u
职官 节烈
- j* _+ k9 [5 B9 e& w祥異2 `2 _% z& s" W6 l
卷七
7 f- x9 `$ ?0 N' B# u松州杂著记
7 _9 t. W% q+ B9 W9 _+ r) }, _. Z% O创建雄邑社学碑记
! {: J' d% Q, C9 @, P, y+ B& x& x治浑河记$ a. E, G( u+ D* x6 `; N% o) W% a3 j+ Y
修筑堤岸记7 H l0 L- i* F7 b" X) L! s# ?4 v
清釐雄邑赋役记
3 U; L9 u3 V4 \全生渠碑记
; M3 V/ e4 l1 Y% j# e5 F' N& f圈占记
6 u {. g4 q% ?2 f4 _0 L- h投充记
/ m& e! b, Q2 x+ [) u |0 N; o1 {雄县驿傳记
) r, Y1 P* s( s: n" o宦官记
8 w6 ]4 `# y7 @) T2 E* E/ c临安府重修尊经阁碑记
+ K0 O J! b ~" Y1 j9 e. o) a学海记
# C9 m8 g$ z. l2 `卷八, J& @3 R( {# X# C. J& J. s/ M
代朱中丞云南通志序
& I1 a* h. |1 V+ p. o/ M代崔方伯云南通志序
8 d. m1 r9 T* ]云南通志序
6 u5 ]$ }5 }$ m* r4 ]( }# k4 r/ M附小序 国考 建置沿革 星野 疆域 山川
: Q- K9 `1 F# W7 J4 ^+ q" R风俗 城池 公署 学校 科目
. Q" f, e9 B. S2 f. i& ], G祠祀 堤壩 塜墓 古蹟 名宦" z( J! B" {% i) z
人物 物产 户口 田赋 盐课
' G: n) [2 L: K y孝羲 烈女 帝王 功勋 职官
9 a8 b5 Y5 c. c% y- J2 x羁縻 僊释 流寓 隐逸 艺文
% h! P$ h" P5 m( @; C0 O凡例* Z5 \, `7 `$ G J* j% p
卷九; e# z8 @ B5 [. q* V( V3 O
建水州志序2 o3 i! p' j. h V$ x1 v* {
石屏州志序
' h+ [) ~ C2 y# w3 F阿迷州志序# t. ^, z# N1 g# W' ?1 I
蒙自县志序, p! X) J. e3 r$ k* C/ ~
开化府志序
* }0 Q0 @6 ~! L/ }8 ]" x4 u' n卷十
- B3 J' o2 r; c5 M勞在兹藏李北海残碑序
: |6 u) H* v7 F2 T羁縻议" X8 e% J2 o! ?: M2 c0 K
请免雄邑狐皮议 (上)
8 P, {0 @ T! A- y' Y u请免狐皮议 (下)9 F9 ~9 o$ V1 f1 D3 Q4 o9 B
治桐说5 _7 d: V& b: w6 J5 L6 @. d
祭浑龙文
; C; |% ~( S' Y o2 |请减雄邑盐引文
l* |0 W' B* i卷十一& t3 {3 q/ |0 @% ]9 H( j
黄柏山房记
3 C1 b, |7 Y6 s8 S张龄若傳: X0 F4 Q6 I0 f4 u
荘云襄宿言堂诗序
% b" q* P( i$ ~$ W% |# K8 d莲园诗草序; y; c3 V8 X$ u4 a4 @+ z
数奇集诗序: s0 {+ _ s! @6 C8 t% M
芸圃诗序; B7 _0 w; F. I E5 Q( h- u
马愚公诗序5 K8 U$ }3 b# J3 M2 W
李芥须先生文集序: j( s1 D. U+ l0 ]
左眠樵先生和韵诗跋% a. _$ O* |$ I9 Y- g: m8 L
题项树滋唱和诗引
; t8 o/ Y' B. d/ @) Z& l. R章西五金鍼小引9 K( S( V& L9 W3 B% ]$ I
卷十二; s+ q) w% }* T: v" F
寿左母姚夫人八襄序
5 Y4 N2 L* \0 P% ~祭杨观察文6 @6 ` }: ]3 r
公祭胡菼又文: s% X+ @: g% _9 V- \. r
祭杨乐胥文
6 k3 i% }0 _" v1 t$ F8 G# [祭吴母朱太君文" c7 U6 {( h: S8 U* Q, h7 J
公祭江母方孺人文
$ q" A. [6 w6 J- n* y祭杨母荘孺人文 p( K0 D- M# U4 K1 P" f/ B
募修德山疏4 V0 x0 e+ Y" t% p0 w
募修智园庵疏
R; p; D1 m9 u% g+ e. n募修挂车河桥疏
, L- A( i$ T) M" r4 q: J) `募建龙门寺藏经阁疏
( P( y" R7 a) r/ _. I9 z- x Y7 {) H, R! m l
無異堂文集卷一% K' z' g/ v j _; D
桐城姚文燮经三著 男 士莱尭元 士藟绥仲 编
+ t( L* c) v& [4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