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楼主 |
发表于 2012-7-5 16:39:42
|
只看该作者
风波突起,庄允城金钱摆平. Z P" O2 L8 ~" a# ]1 M5 L
) n0 c+ D* Q/ R; u2 p3 \- x 最先发难的是列名《明史》参订的举人查继佐和贡生陆圻、范骧。这三人在江浙一带名气甚大,时人以与之结交为荣。庄允城在组织人员修订《明史》时,为了扩大书的影响,抬高书籍身价,有意邀请三人参与。但因三人行为乖僻,不与商人交往,就没有发出请柬,而是直接把他们的名字列入修订者名单,并刊印在书前的扉页上。; w l& e- O, j/ Y% w9 t) e
4 S! x( X' k9 D3 |
三人发现这件事后,为了洁身自保,撇其干净,联合具呈向浙江按察司衙门检举此事。按察司衙门对此事带搭不理,说:“文章之事,不便存案。”几经辗转,便批转给湖州府学。湖州府学教谕赵君宋正闲着无聊,看到批文,即刻行动起来,从而真正揭开了这场文字惨祸的序幕。3 D3 s& v' h1 @$ f' @! ^+ `8 l$ i. Y
6 r) D/ p8 P" r, D# }* O& y
赵君宋到叶圣基开的书店买了一套《明史》,带回衙中审读。找出了几十条悖逆不道的文字。赵君宋如获至宝,即刻将之报送浙江学道胡尚衡。
4 @, L9 ~7 R( v6 f6 f; ?* o3 \9 Z1 j( I2 {) I# z% @" c. v7 K: A
庄允城得知此事,虽然震惊,但没有惊惶失措。他一面上下行贿,央求浙江巡道张武烈责令赵君宋停止行为,一面赶紧派人去书店收回尚未卖出的《明史》,将其中存在悖逆语句的页码抽掉,找人补正,重新刊刻和装订,使之成为一部洁本,仍发往各地销售。同时,为避免再惹出此类麻烦,庄允城带着改版后的《明史》和大量金银,亲自进京拜访在北京通政司衙门主持工作的王元祚。王元祚当初在浙江任守道时与庄允城交谊颇深。庄委托王元祚分别转给礼部、都察院一部洁本《明史》,同时送给三衙门大把金银。通政司、礼部、都察院得到实惠,且书已被净化,就未加任何批驳。" O% R3 }* ^5 S8 m! j
m, S9 @( h8 F+ A1 X 敲诈不成,卑鄙小人做大冤案2 w C L+ ?6 M/ x: } [2 V
, Q9 C6 i# Y( {$ o- r
然而,此时有两位刚从监狱里释放出来的人盯上了这本书,他们叫李廷枢和吴之荣。李廷枢,是江苏震泽人,清顺治三年进士,后谋得浙江督粮道职位,他利用手上权力,中饱私囊。吴之荣,江西抚州人,顺治七年任归安知县。此人善于钻营,心狠手辣,贪赃枉法。有意思的是,两人坐牢,还是他们自己“狗咬狗”,惊动了远在北京的多尔衮,于是将二人判处绞刑。李、吴二人在狱中花去大把银子,托人找关系,让绞刑一拖再拖,一直拖了6年也没有执行,到顺治十六年被赦出狱。经过一番折腾,两人共历患难,竟然尽弃前嫌,化敌为友,并结成儿女亲家。! D! f% Q2 `1 M9 C2 M
0 @/ H$ Q( e P1 X4 w4 [7 Y, X, l
李廷枢出狱后,为还清被追缴的赃款,四处寻找发财良机。这时,他风闻庄家编“明史”一事,觉得机会来了。他花了六两银子从书店里买到一部《明史》,翻阅一遍,不禁心花怒放。但他深知自己如今无权无势,撼不动庄家,就想到亲家吴之荣。
% l9 V" K4 @9 ]1 Z- C5 t# [! _
0 T5 i) R+ ~6 U: h9 D) h7 { 吴之荣出狱后也一直在为追缴赃款发愁。他见了《明史》后,认为可以敲庄家一笔竹杠了。于是,他先跑到南浔镇直接找到庄允城,探探庄允城的口气和底细。庄允城深知吴之荣的为人,又见他捧着《明史》,便知道来意。因为吴已被罢官,威风大不如前,再说自己的史书已通过三部堂审查,就没有吃他这一套。吴之荣碰了钉子,就实施他的第二方案:在杭州将这件事向将军松魁告发。松魁将案子移交给浙江巡抚朱昌祚,朱昌祚又把它交给了督学胡尚衡。这一次,庄允城层层疏通关节,又很快把事情摆平了。然后,对李吴抓住的那些犯忌章节词句进行了删改,又重新印刷。: g; P# R8 O3 f$ Q5 t
* y0 ^0 w7 ]: w/ z$ N 小人之恶是没有底线的。吴之荣又设法买了一本初刻本的《明史》,把所有犯忌的地方一一标示,然后跑到北京城去告发了。此时是康熙元年八月。到了北京的吴之荣,以《明史》一书仍奉明朝为正朔,不将大清放在眼里为由,告到了辅政大臣鳌拜的手上。 e# B! ]8 I# S9 Y' u) \5 o* C
- w, L L b; K# k6 r4 N: ]- ?0 T 鳌拜收到吴之荣的检举信后,立即指派刑部侍郎罗多即刻奔赴浙江调查此案,并指示严惩涉案人员。罗多不敢怠慢,到达湖州后,首先拘捕了庄允城和庄廷鑨岳父朱佑明,押至湖州巡抚衙门,打入死牢,等候发落。之后,罗多押解庄允城、朱佑明于是年十月抵京,交刑部审讯。这时庄允城因年老,经不住严刑拷问,不久便死于狱中。6 O0 F! \" w! o6 S: z! z
0 _' ?3 s7 r4 X! e" ?; k8 T; P& q; ~# x 次年正月,鳌拜再派人赶赴杭州,会同浙江督抚按照初刻本《明史》所列人员名单,包括主编的、参订的、刻版的、印刷的、卖书的、买书的、作序的、审查的、谈论的等等,一律满门拘捕,关入大狱,集中会审。庄廷鑨的五个兄弟,无论与编书有没有关系一律逮捕,关入死牢。李令皙家七十多人被抓。经销《明史》的书商陆德儒,家中正在置办嫁女喜事,全家老小和迎新亲友无论男女均被逮捕。抓捕行动持续一个多月,包括到外地追捕。据记载,被抓人员达2000多人,大多关押在杭州驻防清军虎林军营内。
$ L, s, x7 p1 t1 K9 h i& O. P3 Z/ ^) \* y1 N- S
兵营行刑,喊一个杀一个
+ l6 C5 d; p5 P4 ?' p, h* t
8 B* L/ h7 O q& |; ^' Q9 P 康熙二年五月廿六日,“庄廷鑨明史案”正式结案,所有被羁押的人在杭州集中宣判执行。这一天,在清兵虎林军营内,上千名囚犯集合在弼教坊广场上等候发落。宣判者的声音摄人心魄:“朱佑明(庄廷鑨的岳父),凌迟处死;庄廷钺(庄廷鑨的二弟),凌迟处死;李令皙(作序者),凌迟处死……”执刑的刽子手听到名字,随即将人押至刑场行刑。一时间,哀声遍地,血流成河。
; w: C$ p* ]5 l$ P" {; k; {9 T+ @4 _% l" E! o
一些资料上讲,权臣鳌拜是这起“明史案”的罪魁,其实,鳌拜只不过是个执行者。康熙的圣旨明确了此案的惩处范围和力度。凡参与编书的、组织的、刻书的、装订的、印刷的、买卖的以及有书不上缴的,都必须处以死刑。各家财产全部没收。其男性家属凡年满十五岁以上的,都获死刑,为《明史》作序的李令皙宁死也不供出真正作序的陶铸,被判凌迟处死,其四个儿子被斩。% c# `" C4 `' o% k) N# }4 }
, L. w3 N4 g$ [' w4 n( D i% u7 v
庄廷鑨、庄允城父子虽已身死,也被掘墓剖棺戳尸。庄廷鑨的尸体被悬吊在杭州城北关城墙上示众三个月,后被寸磔,骨架被抛入护城河。
, m A4 T, ?, y( `+ A# j+ @
' B& B/ Q7 N' h" D* o& g 一些只挂了名,并未参与写作的人也被判了死刑。有的都已经死了,尸体也被从棺材中挖出,肢解成三十六块。有一位叫张寯(同俊)的,参与了修订,案发前三年已经削发为僧,遁入空门。当时已经70多岁了,也被捆绑押走,其家男女老小也一起锒铛入狱。更为冤枉的是,刻字工汤达甫、印刷工李祥甫,仅是为养家糊口,也惨遭屠戮。 o! a) E `, G* x& c" e/ k3 X* j
# E" A. e" E p# A( O
而案犯们的女性眷属都被绳子拴着,赶上停在江边的官船,发配东北宁古塔,给守边士兵为奴,永世不得赎回。! ^8 R b$ E8 _: X# m! I' j
+ }. P G% e0 v
很多官员也未能逃脱这场文字狱的劫难。湖州原任知府陈允命已经被罢官,在返乡途中得知风声日紧,知道在劫难逃,自缢于旅馆。结案时,其棺材被运回杭州,开棺磔尸,尸体被肢解成三十六块。其弟江宁县知县陈永赖,也同时被斩。上任刚半月的知府谭希闵被判绞刑。归安、乌程两县教谕赵君宋,以匿书不缴罪被处斩。杭州将军松奎、浙江巡抚朱昌祚以下所有官员,被革职查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