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和云谱--姚网专业修家谱,姚家修谱找姚网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查看: 745|回复: 2

『历史纵贯线』〈转〉[图文]叶挺与李秀文的夫妻情:陪夫坐牢生死与共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2-7-6 20:05: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姚家修谱找姚网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0 W7 W* W1 q6 |
  1924年,还是中学生的李秀文结识了时任大总统府警卫团第二营营长的叶挺。1925年两人结婚。叶挺的一生风云跌宕,大起大落,他与李秀文的爱情故事也一样浪漫曲折,凄美感人。" X  a* g" [3 x' }9 T: ?
  一见钟情
5 {! p# Q$ u: ^% u  ~/ M  叶挺(1896-1946),字希夷,号西平,原名叶为询,1896年生于广东惠阳。李秀文系广东省东莞长安镇乌沙村人,1907年出生于一个比较富裕的家庭。李秀文的父亲李少村和时任孙中山大元帅府宪兵部队司令的李章达是东莞同乡同族的好友,过往甚密。而李章达又与时任总统府警卫团第二营营长的叶挺是战友加兄弟的知己。正是这位李章达,成了叶挺和李秀文的大媒人。
$ X; [1 E4 Q/ M  b1 c$ a  李少村有两个女儿,大女儿李秀英时已出阁多年,二女儿李秀文年方17,在广东省省立执信女子中学就读。执信中学名声显赫,是国内37所重点中学之一。它是孙中山先生于1921年为纪念近代民主革命家朱执信先生而亲手创办的纪念性、示范性学校。李秀文天生就是一个美人胚子,乌亮的秀发配着白净的俊秀脸盘,俏丽的眼睛妩媚动人,眉宇间蕴着一脉令人见之忘俗的水秀,身段匀称,出挑得周全,有执信女中“校花”之美誉。
. v# y  A6 f$ G$ u- k  李章达的家在广州市的昌兴街,这是一条其貌不扬的小巷。巷道很窄,两旁的房屋相距不过丈余,两边的人家可以站在自家阳台上隔街交谈。巷虽不起眼,却是个屯聚富贵的地方,有钱有地位的人云集,李章达与李少村的家都安在此巷中。真是无巧不成书,李章达家二楼客厅与李秀文的闺房,正好隔街相对。一天早晨,叶挺应邀到李章达家做客,忽然听到对面楼梯上传来清脆悦耳的声音:“宝宝,不要到马路上去玩!”5 U( S* L4 G2 E& x# @+ q& A
  叶挺举目望去,一位年轻女子白衫绿裙,乌亮的短发配着白净的俊秀脸盘,澄澈的眼睛是那样秀媚动人。楼下一个两岁多的小男孩在“呀呀”作答,姑娘显然有些不放心,走下楼来,抱起孩子走了回去。仅仅是一进一出,把个28岁的叶挺给看呆了……! ^: g& k4 D2 A5 m! i
  李章达从身后拍拍他的肩膀说:“老朋友,你知道对面的姑娘是谁吗?”
+ y& B) C( a( ]6 w, W  叶挺摇头,表情有点不太自然。已经猜透叶挺心思的李章达问道:“想认识一下吗?”
! M# p8 l$ M3 G8 t7 l( P& |  叶挺嗫嚅一阵,答非所问:“她还在念书吧?”
- K8 W. T, U# J% n6 q  李章达说:“不错,你这个人颇具眼力,人家还是执信中学的高才生呢!”
! s1 z+ \7 C* o1 [- D0 {6 q6 _  从那天开始,李秀文那双会说话的眼睛,便时时在叶挺面前闪动,搅得他夜不成眠。9 x" w9 t- [9 H$ j  {/ Y' X
  此后,常来李章达客厅“饮茶谈政”的叶挺,出出入入的时候,总会和对面的她不期而遇,但凡一遇,彼此便会身不由己地要向对方投去一瞥。这一切,都被李章达看在眼里。于是,他自告奋勇当起“媒婆”。  b  e' E5 k* @! K
  李秀文自幼享受着舒适的生活,并得到很好的文化教育。文化的汁液更将她浇灌得不但外美如花,而且内秀如竹。
5 H* t1 O) V8 ~  一天,叶挺又去李章达家,那个两岁的娃娃恰好又在路边玩耍。叶挺上前抱过孩子,嘱咐他要听姑姑的话,不要一个人上马路。姑娘望着他,接过孩子,有礼貌地说了声“谢谢”。临上楼梯的时候,她妩媚动人地回望了叶挺一眼,碎步匆匆地上楼去了。  U" [' l$ D, D
  叶挺惊喜地接过这个悄悄递来的爱情信号,激动不已。两个年轻人相爱了。尽管叶挺每周都想见到李秀文,但为了不影响她的学业,他尽量控制着感情,有时好几个礼拜才来一次。0 T1 t. M7 Z8 Q
  五月下旬,李秀文忽然收到一封写有“内详”字样的信,拆开一看,她脸上一阵发烫。这信正是孙中山总统府二营营长叶挺写来的,说他刚刚从桂林返回广州,希望30日下午在德宣路门外大树下与她见面。到了约定时间,身着水红衬衫的李秀文在德宣路大树下见到了英俊潇洒的叶挺。一见面,李秀文便问他:“你们什么时候铲除那三种尘土?”
! }1 u' u( L) D  “什么尘土?”叶挺有些惊讶。" H7 I% J- y5 B2 C; W3 ~* G" d
  “就是军阀、官僚和政客啊!中山先生讲的呀!”李秀文美丽的眼睛看着他。4 \2 [$ |) ]$ T" O8 u1 F7 I# H& ?
  叶挺抚着姑娘的肩膀,说:“参加这场伟大的革命,随时要准备牺牲呢!”
( r1 U9 c# v9 W4 o/ e  “牺牲怕什么,就是要‘振污世,起衰溺’嘛!‘浑是一包脓血裹着一大堆骨头的日子’有什么意思?”
# F6 y+ A1 J2 ^4 Q8 X6 S" c5 i2 K' B  这不是自己给《新青年》杂志写的长文中的话吗?叶挺显得有些激动:“你,你都看到了?”
* d0 ]4 M# }- ]1 ]& t  l  “看到了!”李秀文脸颊泛红,“你写得真好!为什么不早告诉我?”8 Q- m* {4 c0 ^
  叶挺有些腼腆:“那都是我上学时写的,很稚嫩。”
, j8 I+ p# j. D0 i( W- X: ], E- b  “只要是你写的,我统统爱看。”李秀文与叶挺两颗心贴得更紧了。
7 \: ]( I+ R# W$ z/ E) \  6月16日,陈炯明叛军进攻总统府,叶挺率领警卫营掩护孙中山先生撤退。当孙中山微服出走、重要人员大部分撤出后,叶挺才组织警卫营突围。部队在总统府大门口受阻,叶挺抱过一挺机枪一阵猛射,压倒叛军火力,官兵们才得以冲出重围。1 D: ]3 R" C! `4 {/ v/ a( N  H
  叛军攻占广州城,大批革命同志遭到捕杀,叶挺当然也被列入通缉之列。在一条偏僻小巷的一间小屋里,李秀文闪了进来,她脸色有些发白,美丽的眼睛瞪得大大的。# d7 {5 g, o$ z3 A: p
  她依偎着叶挺坐下,紧张地说:“街上,倒下了很多很多人。他们简直是豺狼!”/ a# a9 f( T) D
  叶挺告诉她:“陈炯明是个伪君子。北伐军搜出了他给军阀赵恒惕的谋反信,他发觉事情不妙,就自己跳了出来。这是坏事,也是好事。”7 A+ L  d6 U, X  Z( Z
  李秀文一看叶挺是那样沉着乐观,脸上露出了微笑,从身上摸出一个纸包交给叶挺。+ {; J0 l0 F+ I4 U/ g5 d2 ]
  叶挺打开一看,是一大卷纸币,便问:“哪来这么多钱?”* T$ ]  v  N8 o. Z; D
  “我自己的钱。你别问了,我谁也没告诉!”
3 t/ s2 b; z) \+ U( Y9 \+ y  危难中,叶挺看见了姑娘那颗与革命同呼吸、共命运的火热的心……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7-6 20:07:01 | 显示全部楼层
 立约完婚" C2 t& M. O) L/ A4 j  c
6 }% e/ U" B$ C9 a  q$ [  Y- f, q
  1924年,孙中山与中国共产党合作,决定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并决定派遣干部去苏联学习,用革命理论武装自己的队伍。叶挺被列入去苏联学习的行列。叶挺辞去了一切职务,十分愉快地准备去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但他又怀着对李秀文满腔的热恋之情。经过反复考虑,临行前,叶挺终于忍不住向李秀文求婚了。李秀文当然满心欢喜,她对叶挺早已以心相许,但她提出还要征求父母的意见才能最后决定。$ b) a; u$ E$ @4 Y- V; P6 N# X8 y

1 m' \0 ~1 ?0 L: M! s% i  没有想到,面对李章达这个“媒婆”,家资富足、处事深沉的李少村的回答使叶挺近乎失望:“我家秀文正在上学,现在不急于谈这件事。叶挺也应该好好干事业,等他当了团长以后,再议婚事。”
+ f- t- m6 d. G' ?% ~& w+ m$ s0 D, |& c' y! X/ D2 L/ i) {
  李秀文的父亲对女儿严肃地说:“叶挺是一个有为的青年军官,现在正是你们两个求上进的时候,婚姻,要作为鼓舞双方前进的力量。”秀文的母亲把女儿拉到一边,悄悄地对她说:“其实爸爸早就看上叶挺了。他是想让你们多读点书,多经点事,有点出息,再谈这件事。”
2 ~' x6 I; O8 N$ J( @9 }$ m2 `- `- I+ T9 W) A9 P0 y
  一句话,驱散了女儿的愁云。李秀文把妈妈的话原原本本告诉了叶挺。叶挺深情地对李秀文说:“叶挺此生,不会向第二个人求婚!”两个人立下誓约,互勉互励。
- b7 _5 u, E6 d9 j# i7 |4 x+ h% n7 U9 Q+ d# z- J0 g0 M* v( z
  一年后,从苏联回国的叶挺,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团长。不久,叶挺和李秀文便在肇庆阅江楼举行了婚礼。
' P2 {9 I+ B3 w1 k: K/ `9 B) |& Q% y/ N
  1926年2月2日,叶挺与李秀文的婚礼,在独立团驻地广东肇庆举行。周恩来是主婚人,婚礼十分隆重。婚礼进行中,蒋介石突然带着陈诚走进了大厅。$ g1 y% _, ^9 w2 M4 j% E7 C  T0 M
( }" z' d) T6 n6 C: x
  “希夷,恕我来迟。”蒋介石又转过脸来,“恩来,你怎么不给我透个信?”( J# n; ]9 I% k% F0 o& R3 F
2 A. Z3 y6 a6 V2 @" E( v, e( c
  “我知道你公务太忙。”周恩来回答。
$ m  b" o$ g; k0 E- o+ R+ E2 ^( F, N8 d0 e; l5 B
  “再忙,希夷的喜酒我还是要吃的。”
& M8 ^+ E  t2 t$ |5 x/ A6 D& b& P% j
7 R1 }/ o( j" N; T# N7 X9 c9 A  蒋介石在掌声中开始讲话:“我首先要祝贺叶挺与李秀文新婚快乐!其次我要讲,北伐马上就要开始,独立团也要参加,可能还要打先锋。既然是打仗,就不能允许闹独立。北伐要服从一个中心,要统一军令,统一指挥,任何人不得独立行动。当然,独立团由叶挺领导,我非常放心。我祝贺你们新婚幸福,祝贺叶团长在北伐战争中多打胜仗,为国立功。”& J( @1 C4 f9 p5 z' p2 d  @/ z$ b

3 |, T- l6 U/ L" M  由于时局动荡,婚后不久,叶挺即率部参加了北伐战争。1 \% _, d1 `# }; l
& h/ |( W& B, [1 B
  叶挺在北伐途中英勇善战,身先士卒,战必胜,攻必克,特别是在汀泗桥、贺胜桥、破武汉城垣诸战役中,均亲临前沿督战,立下了赫赫战功。+ {8 H4 ~4 o2 ?. i& U5 U) A
% C2 G, u' ?7 f$ T1 p0 j3 y+ S
  皖南抗日* |! x7 |6 e+ m: R( T" M
# P! i/ m5 m$ t5 C8 g
  大革命失败后,叶挺参与领导“八一”南昌起义,并率军南下,转战闽粤。1928年,他参与领导广州起义,被任命为总指挥。但因敌众我寡,起义第三天遭反动武装四面包围,他镇静处险,指挥部队突破重围,自己则坚持断后,敌军部队已进入广州市,他仍隐伏于叶家祠堂的密室内。后逃到吉隆坡山区亲友处暂避。. L4 G* f2 o8 H. B* ~6 U

8 ^% r& W7 r' `) s  k  此后,叶挺和李秀文在国外度过了多年艰苦生活。在这期间,叶挺到德国学习军事,因生活困难开过饭馆,做过零散工,还帮人在果园里采摘过果子。旅欧5年后他回到澳门。国民党要人得知后纷纷送礼拉拢,叶挺一概拒绝并积极寻找共产党。
" [$ }) E/ V$ {5 p( ~) M
1 c! ~  t9 P, ~  G$ u/ I% z+ h5 m1 z  1937年抗战爆发后,他为筹建新四军到延安,毛泽东主持了为他召开的欢迎大会。毛泽东请他吃饭,称他是北伐革命战争时期的名将。1938年2月叶挺正式就任新四军军长。; _' p3 m1 k- M/ n5 j6 ]

/ ~! R/ q$ s, a7 b" |& @; I  李秀文与叶挺结婚后,几乎没有过上几天安逸的日子,可是她对叶挺情深似海,志坚如钢。无论生活怎样艰难凄苦,环境何等险恶恐怖,她没有流过眼泪,没有一句怨言。为了支持叶挺的新四军。李秀文从家里拿出了父母的养老金,从广东、香港一带买了3600枝手枪,亲自押送这批货物,运往皖南,供给新四军抗日。
' w) C( L/ ?" z, Z2 a$ Y( G+ Q* ~) `" W2 ]: E
  不料,这批手枪从广东起运路经上饶时,竟被国民党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无理地扣押下来。李秀文只得赶紧拍电报通知叶挺。
' A: F% n# p# D  n7 _9 u' ~  {; U4 A
  叶挺收到电报后十分恼火。立即直奔上饶。第二天清晨,汽车直接开到了第三战区司令部门口。叶挺下车,走进顾祝同的办公室。: o; c6 J2 i* ?" {5 R9 U+ B: u
/ ^0 s  c' b0 A7 E) U; Q
  在顾祝同的办公室叶挺据理力争:“顾祝同,你想搞什么名堂!请扪心自问一下:司令官所属之国军部队,究竟和日本人打过多少仗?究竟为抗日做过多少贡献?新四军日以继夜和日本人搏斗。你们又给过新四军多少枪?多少子弹?我们自己设法解决一部分武器,你们还要扣留,难道叫我们赤手空拳去抗击日本侵略者不成!请问你们如此对待新四军。心怀何意?”
, m; q/ A" N, I, A- ~+ I
' e1 }5 a* p1 J  f# d  叶挺与夫人李秀文带着3600枝枪回到了皖南军中,那时正是1938年夏季。军长的警卫员、勤务员纷纷拥到门口欢迎。只见叶挺军长穿着白色的西装,系着领带,穿着皮鞋,十分英俊潇洒。叶夫人则穿着学生装,朴素大方。此后李秀文就留下来照顾叶挺的生活。
. K# K7 C6 O" f( Q3 Z9 s4 @  [* C' U# U8 \7 ~' @
  叶挺是个闲不住的人。工作、打仗之余,就在屋后的小园子里种西红柿、黄瓜、青菜。他一干活。就脱掉鞋子,赤着双脚,完全像个农民的模样。而且他对种菜特别内行,在菜地边沤了两缸肥,每天挑水浇菜,照顾得十分细致。军长的菜园子每年都是满园春色,长势喜人。豌豆又肥又嫩,西红柿长得有小碗口大,嫩黄瓜一摘就是几十条。到了丰收季节。叶挺常请参谋处、副官处的同志来会餐。
( \  F3 C* p; c3 j/ Q3 z9 L$ }5 Q: ^: Z( c  V! E2 j  y9 \
  夫人李秀文在军营中也获得了大家普遍的尊敬与爱戴。她喜爱练毛笔字,每天都坚持写好多张,然后整整齐齐地放在一块。有时,她跟着勤务员一起打扫卫生,扫地抹桌。她还买来一些铅笔、本子,教警卫员识字,对人和蔼极了。' H9 z9 W+ u* `$ v( Z: X; A
  N' c! L  _: I: c& O! h
  在皖南的3年抗日斗争中,叶挺经常率军袭击日军。李秀文在军中度过了充满艰险、动荡的生活。  p5 v4 F; m$ ~$ g1 P
9 E/ K2 ~4 M6 Z1 _, {
  1940年秋季。军部天天开会,讨论北上问题。不久,叶挺决定先让李秀文回广州。李秀文为了孩子,不得不与叶挺分手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7-6 20:08:11 | 显示全部楼层
 陪夫坐牢% K- s: O' W, P1 b- C

5 Y$ Y5 n4 v; k( w3 L; e) Q  1941年初发生了“皖南事变”,叶挺被捕的消息传到香港,向来文静的李秀文痛哭失声。三天不能起床吃饭。$ c# I: l& p* F- q
+ \: r: q2 k+ b, Q
  上饶、重庆、恩施、柳州、桂林,叶挺被辗转囚禁5年的岁月里,李秀文先后3次探监,看望丈夫。叶挺被关押在重庆时,特务头子戴笠吩咐部下沈醉要好好了解其思想活动。
- L1 n& ?& |" p! X0 R& C+ K4 p
$ |( ?( A5 l6 N  D9 K' h6 N/ V  有一天,沈醉有意问道:“叶将军,如果放你出去,首先要干哪些要紧的事?”! m6 F1 y0 R3 O- n
: d3 f( j+ k3 s, g3 }
  叶挺冷静地说:“第一件要办的事,就是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 I7 k* F; ^) q* x- Z8 ]1 S* ]

; ~7 y, {0 i' H* E# [& x1 Z7 F* e: s, m  沈醉听后,半天合不拢嘴巴。在他的眼里。叶挺早就是地道的共产党员了,既然他不是,又为何还要如此坚持?共产党人究竟用了什么魔力,把这位英雄人物吸引得如此痴迷。
2 h, k0 K) ^. j  V/ b+ Z. I. f" ~, f% m. b* n% I, d
  当沈醉把叶挺的话原原本本汇报给戴笠时,戴笠转身站在窗前半天不吭声。这个一向凶狠、趾高气扬的人,最后也深深地叹了口气:“唉!共产党人,可怕就可怕在这个地方啊!”
; W# q. Z' r3 i3 C2 T' K
* Y; Y7 `& O* i5 n2 u# v  陈诚与叶挺同是保定军官学校出身,毕业后,二人曾同在粤军一师任职。陈诚邀请叶挺到湖北恩施(他所管辖的第六战区)去“休息”。李秀文知道陈诚与叶挺在保定军校是校友,便前往恩施,向陈诚提出她和女儿扬眉要进狱中照顾叶挺。1942年下半年,李秀文经过多方奔走说情,在李济深的帮助下,获准带着女儿扬眉,去和叶挺一起生活。不久,秀文的母亲带着别的孩子也与他们住在一起了。
2 O$ }* R: h: g* d8 ]  K! G6 o6 Q3 ~0 p8 |  U9 \
  几个月后,叶挺被移至桂林软禁,在特务的严密监视下,叶挺带领全家开始了生产自救。李秀文卖了自己的首饰,从市场上换回了十几只山羊和4只小猪。孩子们每天到后山放羊,并捞猪草。叶挺在房前开荒,种上蔬菜。秀文的姐夫每天出去摆地摊,一家十几口人,靠一点点拍卖秀文从澳门娘家带来的行李,勉强度日。海内外有不少得知叶挺状况的人,从四面八方汇钱来;可叶挺只能收到来信,汇票都不翼而飞。到邮局去查询,都答:“这是上头的命令。”
) c! P) a+ N" |! s3 w
8 T4 X' Z+ q) y0 b  那时,叶挺还带着孩子到草地上挖地衣,拣菜根,采野葱菇等等。为了改善生活,叶挺还带着孩子到附近池塘中去钓田鸡。特务们总是远远地监视着叶挺一家的生活,并且隔三岔五地派人来逼迫叶挺签“悔过书”,都遭到了叶挺的严词拒绝。不久,叶挺又一次被押往恩施。其时,李秀文已生下了“阿九”。除了老三“夭折”外,身边一共有8个孩子。
9 c% R1 g% j- O# m, R% F$ L( K1 b0 z# f, K2 A3 g& Y
  为了减轻秀文的负担,叶挺决定带3个孩子到恩施去。于是,在1943年12月,李秀文被迫又一次与叶挺分手了。$ _5 k1 `/ z; B

$ f1 r* z( _( X$ D6 S  李秀文带着老老少少十几口人,开始了逃难的生活。为了逃避日本侵略者,一家人先流浪到成都郊外几十里的一个破庙里,每日只靠野菜和向老乡买些红薯过活。后来好不容易与李济深接上了关系,全家才搬到了广州。
" B# m4 T! \) l) d) L
3 m& b* F* l2 o# ?, u: ]# o  曾家岩重聚9 L/ m% q% }/ o/ ~5 L; Y
8 h/ h- {5 R0 Y# L% ~+ A
  1946年3月,住在广州的李秀文接到了中共地下党组织送来的叶挺出狱的消息,多么令人兴奋啊!这盼望已久的消息!秀文不顾特务的盯梢捣乱,毅然收拾了简单的行装,要到重庆与叶挺相会。
( ~2 d, |- S5 S
" L' D& E1 s5 p* I3 d  1946年3月9日,一辆汽车飞快地驶进重庆中共代表团驻地---曾家岩,车里坐着的是叶挺。他自皖南事变以后,已被囚禁了5年零两个月了,在人民的声援和党的营救下,终于获得了自由。4 L1 C+ B$ o& r  t$ z5 n5 ]5 `

/ c! j% W$ j1 X0 u$ e5 C5 [  5年多的囚禁生活,让叶挺反思了自己一路走过的历程,孰是孰非,泾渭分明。获释当天,国民党当局派专人到牢房给他送来一套呢制将军服,要他换下那身破烂不堪的灰布军装。叶挺鄙夷地说:“我不换!我要穿着新四军发给我的军衣回去。”他直接回到了中共驻重庆代表团住所。+ w9 j8 F6 Y. W4 p: ]
; O( _- d$ M& u( N( f2 F+ t+ j
  重庆中共代表驻地曾家岩白粉墙上贴了好几条标语,欢迎叶挺将军出狱,其中有一条是:“欢迎爸爸!---扬眉”。
3 h/ D  U4 z! I" M# Y8 @4 r- d1 k! ^; S' a" i5 T4 ~/ [
  扬眉是叶挺的女儿。在叶挺被囚期间,她和两个哥哥被党组织送到延安公学读书。为了迎接叶挺出狱,周恩来回延安汇报工作时,把她接来重庆。13岁的小扬眉,这几天蹦蹦跳跳的,显得格外高兴。今天,她穿着蓝色的工装,白嫩的小脸,大大的眼睛,人见人爱。, k1 d3 h8 M- @9 @# U( u3 Z

* x% K. O7 d3 G% S7 W* u  终于,一辆绿色轿车,开到了代表团驻地的门前。
( h( X9 T% h, a+ A9 G* \" h. O4 s8 w, L- {0 z
  “军长来了!”人们欣喜若狂,拥上前去。与此同时,“砰砰啪啪”的爆竹声响了起来。2 K& I# t) d8 J9 Y6 n0 n
2 ^2 ?) |: I3 O6 m# T+ U/ d
  叶挺从车上下来了。经过长达5年的折磨,他头发有些花白,但仍精神饱满、威武干练……
7 `6 E: t" }7 M' A2 g; ~' L$ }/ R) m
  叶挺是3月4日走出了国民党的监狱。出狱后的第二天晚上,送走了客人,叶挺坐在灯下,想起几十年的经历,不由得感慨万千。他果断地拿起笔来,给党中央写下了重新申请入党的电文:
4 u# g- g4 \0 p/ T" i% o7 {
2 J. ~/ V) e$ n2 ~) k7 J  毛泽东同志并转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 n! ?( j7 T4 {( N2 Y* n" Y- t
5 p. F" j( b( j+ b  我已于昨日出狱。我决心实行我多年的愿望,加入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在你们的领导之下,为中国人民的解放贡献我的一切。我请求中央审查我的历史是否合格,并请答复。4 P, @9 P0 S/ Z  |' Z. l, P" z' [

: o2 e; }# z9 ]( W* e  叶挺3月5日/ f3 W4 R, i: t- ^8 k$ U0 y
( n0 I" Y8 d& U! R+ p& i- l
  电报发出后的第三天,叶挺就收到了党中央的回电,这份以非同寻常的速度发回的电报是毛泽东在延安的窑洞里亲笔修改的:; O' e7 W/ M( J: t2 a" Q

) u  j! |: b/ A" I% o  亲爱的叶挺同志:+ t% _6 |' w3 R3 L5 S3 b
  w5 e: S# B4 v5 n5 d
  五日电悉,欣闻出狱,万众欢腾,你为中华民族解放事业进行了二十余年的奋斗,经历了种种严重的考验,全中国都已熟知你对民族与人民的无限忠诚。兹决定接受你加入中国共产党为党员,并向你致热烈的慰问与欢迎之忱。
) O& \6 h5 w) k5 Q3 r+ P1 N. ]' o" A& D2 l- G9 `/ o4 r
  中共中央3月7日! P# F/ I0 W/ m0 v7 p

1 }7 t" S9 V% n- I  r  就在同一天,李秀文乘飞机从广州赶来。叶挺亲自到机场迎接。叶挺理了发,刮了须。穿上了整齐的军装。在李秀文眼里。叶挺根本不像50岁的人,看模样只有30来岁。在叶挺眼里,李秀文也不像9个孩子的妈妈,好像是一个20来岁的少妇。叶挺抱着阿九,领着夫人和小扬眉,来到院子里的梅花树下,让邓发给一家四口拍下了一张纪念照。
# M/ A) f" K1 Z$ g3 D. O$ }  y! {, h9 w' Z: R
  客人走后,两个人面对面。互相打量着:叶挺的鬓边已染上了白发,李秀文的眼角也刻下了皱纹。叶挺挽着秀文的手,千言万语涌上心头,他激动地紧挽着李秀文的手说:“秀文,我们两个,好像又结婚了!”李秀文微微点了点头,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
* M( c6 B/ ^% z% _" g* I. i: O# C( C0 R4 X: \
  叶挺怎么能不高兴呢!日本侵略者投降了,双方吃尽了苦头终于团聚在一起了,他们共同策划着前程,准备一起到延安去。
7 O6 \/ _1 h' X1 c' Z* {( |  u) h3 j: h) \9 e' M. h2 Z
  临行前,为了祝贺叶挺出狱、入党,郭沫若和阳翰笙在重庆一家饭庄设宴招待叶挺一家。董必武、王若飞、邓颖超和南方局的几位同志陪席,周恩来因事未能来。
9 Z; s  C2 H6 D. B- n* H
; G/ ^& X. U8 J+ @  叶挺心情激动,生活的风雨已经把他锻炼得炉火纯青。他恳切地说:“马列主义给了我理想和信念,党组织不断给我教育和帮助,使我认识到一个真理,只有马列主义才能救中国。党走的路,就是我走的路。我个人是渺小的,除了为人民,为最广大的劳动人民,还能有什么?我迫切想到延安去;到人民中间去,贡献自己的一切!”
% G; X4 u7 N* k" ^( G0 `1 R8 f& [- u8 r. ]
  死与共
* O# U+ k, G' ?
4 ~* z9 |$ @" w: y. K& a  叶挺与李秀文这些年来,一直情深似海。任何动荡的环境都难以影响彼此的感情。9个孩子是他们爱情最好的证明。可是,在好日子到来时,一场更大的灾难等待着他们。
1 e9 Z% O7 L6 m; M6 d
0 i, Z9 A0 s! b- C- l8 \" J  1946年4月8日早上,飞往延安的飞机从重庆起飞,叶挺的夫人李秀文、女儿、小儿子及保姆等,兴冲冲坐在一起。同行的还有王若飞、秦邦宪、邓发等参加国共谈判和政协会议后返回延安的中共代表。
% ]- L2 G$ u/ E9 f
- n' J7 j3 B; B  飞机起飞后,一切都很正常。此时,延安方面已组织了盛大的欢迎场面,毛泽东、朱德、任弼时等中共中央领导人及机关、部队、群众团体的代表们,早已等候在延安机场。3 d1 `8 z6 @4 C7 e- c
% t. D; D9 j. e. n
  中午时分,天空飘起毛毛细雨,飞机已到延安上空,听到飞机的声音由远而近!整个机场翘首张望。但很快,飞机的声音又慢慢消失了。9 Z! S% L5 @. Q4 n( K

; P. X- e* |/ c  一直到傍晚,仍不见飞机的踪影,一种不详的预感笼罩在延安机场每一个人的心头。当时,在延安读书的叶挺两个儿子叶正明、叶华明,也被朱老总派专车接到机场迎候父亲的到来。暮色渐渐降临,兄弟俩的心情更如同这夜幕越来越暗,似乎有什么大祸即将降临一般。
2 ]: v0 e: ?! P$ y4 B/ ^# @
6 n) x9 U1 M; }; [; X1 m0 t/ S  两天之后,噩耗才得到证实,飞机在山西省兴县东南80里处撞上海拔2000多米的黑茶山,飞机顿时爆炸起火,坠毁山崖。机上我方13人和美方4名机组人员全部蒙难。4 q/ e) I* \& T. o' J% ], v

9 |0 M6 Q. Q/ s& s! ]  当延安派来的代表及救援人员赶到出事现场时,眼前的一切,令在场的许多人失声大恸。17具遇难尸体,血已凝结成块……
$ f7 C5 c- y2 f  J# Z2 o: ^: {3 l% W- b' J! B1 q0 D3 O
  延安清凉山之西,距王家坪不远,背倚黑龙山,面临延河水,是著名的“四八”烈士陵园。叶挺与李秀文这对患难夫妻安葬在这里。叶挺终年50岁,李秀文终年39岁。* Q% r  q5 k+ ~
( r8 H% U* i! r+ g$ M, y
  1946年4月15日,延安各界2000余人,参加中共中央为坠机而牺牲的叶挺等烈士举行的追悼大会。追悼会由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主持,朱德致悼词,刘少奇讲话。叶正明、叶华明兄弟肃立于悼念人群中,悲戚的泪水止不住地流淌。前一天夜里,叶正明几次哭醒,伏案写了一篇《给死了的父亲母亲》的悼念文章。文中有一段专门给妈妈的话:“母亲,你和父亲结婚以来,从来就很少好好过过。刚结婚,父亲因为参加几次的革命战争,就很少和你在一起……在结婚的二十多年当中,你不辞劳苦地抚养了九个孩子,第三个幼年时病死了,第五个和第九个与父母一同蒙难,你从没发过怨言,没有说过一句丧气的话。母亲啊,你养育着我们,教育着我们,使我们能够很快地成长起来。母亲,你放心吧,你的儿子们会好好地遵照你的教导走向光明道路的。”
% c: F* P/ _4 C/ k
  b/ x' E( i& ~' {- l2 T0 x  9个孩子加上20多年的时间,诠释了叶挺与李秀文的幸福婚姻。他们一直在路上,颠沛流离,可是直到最后,他们依然那样甜蜜。彼此精神上的给予与支撑,让她相信无论在怎样艰难的条件下,他都会给她带来幸福。正是这样的信念,让他们一辈子不离不弃,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分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中华姚网,全球姚姓“根”之网。欢迎您宗亲!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5-9-5 01:12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