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2-7-6 20:08:11
|
显示全部楼层
陪夫坐牢% K- s: O' W, P1 b- C
5 Y$ Y5 n4 v; k( w3 L; e) Q 1941年初发生了“皖南事变”,叶挺被捕的消息传到香港,向来文静的李秀文痛哭失声。三天不能起床吃饭。$ c# I: l& p* F- q
+ \: r: q2 k+ b, Q
上饶、重庆、恩施、柳州、桂林,叶挺被辗转囚禁5年的岁月里,李秀文先后3次探监,看望丈夫。叶挺被关押在重庆时,特务头子戴笠吩咐部下沈醉要好好了解其思想活动。
- L1 n& ?& |" p! X0 R& C+ K4 p
$ |( ?( A5 l6 N D9 K' h6 N/ V 有一天,沈醉有意问道:“叶将军,如果放你出去,首先要干哪些要紧的事?”! m6 F1 y0 R3 O- n
: d3 f( j+ k3 s, g3 }
叶挺冷静地说:“第一件要办的事,就是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 I7 k* F; ^) q* x- Z8 ]1 S* ]
; ~7 y, {0 i' H* E# [& x1 Z7 F* e: s, m 沈醉听后,半天合不拢嘴巴。在他的眼里。叶挺早就是地道的共产党员了,既然他不是,又为何还要如此坚持?共产党人究竟用了什么魔力,把这位英雄人物吸引得如此痴迷。
2 h, k0 K) ^. j V/ b+ Z. I. f" ~, f% m. b* n% I, d
当沈醉把叶挺的话原原本本汇报给戴笠时,戴笠转身站在窗前半天不吭声。这个一向凶狠、趾高气扬的人,最后也深深地叹了口气:“唉!共产党人,可怕就可怕在这个地方啊!”
; W# q. Z' r3 i3 C2 T' K
* Y; Y7 `& O* i5 n2 u# v 陈诚与叶挺同是保定军官学校出身,毕业后,二人曾同在粤军一师任职。陈诚邀请叶挺到湖北恩施(他所管辖的第六战区)去“休息”。李秀文知道陈诚与叶挺在保定军校是校友,便前往恩施,向陈诚提出她和女儿扬眉要进狱中照顾叶挺。1942年下半年,李秀文经过多方奔走说情,在李济深的帮助下,获准带着女儿扬眉,去和叶挺一起生活。不久,秀文的母亲带着别的孩子也与他们住在一起了。
2 O$ }* R: h: g* d8 ] K! G6 o6 Q3 ~0 p8 | U9 \
几个月后,叶挺被移至桂林软禁,在特务的严密监视下,叶挺带领全家开始了生产自救。李秀文卖了自己的首饰,从市场上换回了十几只山羊和4只小猪。孩子们每天到后山放羊,并捞猪草。叶挺在房前开荒,种上蔬菜。秀文的姐夫每天出去摆地摊,一家十几口人,靠一点点拍卖秀文从澳门娘家带来的行李,勉强度日。海内外有不少得知叶挺状况的人,从四面八方汇钱来;可叶挺只能收到来信,汇票都不翼而飞。到邮局去查询,都答:“这是上头的命令。”
) c! P) a+ N" |! s3 w
8 T4 X' Z+ q) y0 b 那时,叶挺还带着孩子到草地上挖地衣,拣菜根,采野葱菇等等。为了改善生活,叶挺还带着孩子到附近池塘中去钓田鸡。特务们总是远远地监视着叶挺一家的生活,并且隔三岔五地派人来逼迫叶挺签“悔过书”,都遭到了叶挺的严词拒绝。不久,叶挺又一次被押往恩施。其时,李秀文已生下了“阿九”。除了老三“夭折”外,身边一共有8个孩子。
9 c% R1 g% j- O# m, R% F$ L( K1 b0 z# f, K2 A3 g& Y
为了减轻秀文的负担,叶挺决定带3个孩子到恩施去。于是,在1943年12月,李秀文被迫又一次与叶挺分手了。$ _5 k1 `/ z; B
$ f1 r* z( _( X$ D6 S 李秀文带着老老少少十几口人,开始了逃难的生活。为了逃避日本侵略者,一家人先流浪到成都郊外几十里的一个破庙里,每日只靠野菜和向老乡买些红薯过活。后来好不容易与李济深接上了关系,全家才搬到了广州。
" B# m4 T! \) l) d) L
3 m& b* F* l2 o# ?, u: ]# o 曾家岩重聚9 L/ m% q% }/ o/ ~5 L; Y
8 h/ h- {5 R0 Y# L% ~+ A
1946年3月,住在广州的李秀文接到了中共地下党组织送来的叶挺出狱的消息,多么令人兴奋啊!这盼望已久的消息!秀文不顾特务的盯梢捣乱,毅然收拾了简单的行装,要到重庆与叶挺相会。
( ~2 d, |- S5 S
" L' D& E1 s5 p* I3 d 1946年3月9日,一辆汽车飞快地驶进重庆中共代表团驻地---曾家岩,车里坐着的是叶挺。他自皖南事变以后,已被囚禁了5年零两个月了,在人民的声援和党的营救下,终于获得了自由。4 L1 C+ B$ o& r t$ z5 n5 ]5 `
/ c! j% W$ j1 X0 u$ e5 C5 [ 5年多的囚禁生活,让叶挺反思了自己一路走过的历程,孰是孰非,泾渭分明。获释当天,国民党当局派专人到牢房给他送来一套呢制将军服,要他换下那身破烂不堪的灰布军装。叶挺鄙夷地说:“我不换!我要穿着新四军发给我的军衣回去。”他直接回到了中共驻重庆代表团住所。+ w9 j8 F6 Y. W4 p: ]
; O( _- d$ M& u( N( f2 F+ t+ j
重庆中共代表驻地曾家岩白粉墙上贴了好几条标语,欢迎叶挺将军出狱,其中有一条是:“欢迎爸爸!---扬眉”。
3 h/ D U4 z! I" M# Y8 @4 r- d1 k! ^; S' a" i5 T4 ~/ [
扬眉是叶挺的女儿。在叶挺被囚期间,她和两个哥哥被党组织送到延安公学读书。为了迎接叶挺出狱,周恩来回延安汇报工作时,把她接来重庆。13岁的小扬眉,这几天蹦蹦跳跳的,显得格外高兴。今天,她穿着蓝色的工装,白嫩的小脸,大大的眼睛,人见人爱。, k1 d3 h8 M- @9 @# U( u3 Z
* x% K. O7 d3 G% S7 W* u 终于,一辆绿色轿车,开到了代表团驻地的门前。
( h( X9 T% h, a+ A9 G* \" h. O4 s8 w, L- {0 z
“军长来了!”人们欣喜若狂,拥上前去。与此同时,“砰砰啪啪”的爆竹声响了起来。2 K& I# t) d8 J9 Y6 n0 n
2 ^2 ?) |: I3 O6 m# T+ U/ d
叶挺从车上下来了。经过长达5年的折磨,他头发有些花白,但仍精神饱满、威武干练……
7 `6 E: t" }7 M' A2 g; ~' L$ }/ R) m
叶挺是3月4日走出了国民党的监狱。出狱后的第二天晚上,送走了客人,叶挺坐在灯下,想起几十年的经历,不由得感慨万千。他果断地拿起笔来,给党中央写下了重新申请入党的电文:
4 u# g- g4 \0 p/ T" i% o7 {
2 J. ~/ V) e$ n2 ~) k7 J 毛泽东同志并转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 n! ?( j7 T4 {( N2 Y* n" Y- t
5 p. F" j( b( j+ b 我已于昨日出狱。我决心实行我多年的愿望,加入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在你们的领导之下,为中国人民的解放贡献我的一切。我请求中央审查我的历史是否合格,并请答复。4 P, @9 P0 S/ Z |' Z. l, P" z' [
: o2 e; }# z9 ]( W* e 叶挺3月5日/ f3 W4 R, i: t- ^8 k$ U0 y
( n0 I" Y8 d& U! R+ p& i- l
电报发出后的第三天,叶挺就收到了党中央的回电,这份以非同寻常的速度发回的电报是毛泽东在延安的窑洞里亲笔修改的:; O' e7 W/ M( J: t2 a" Q
) u j! |: b/ A" I% o 亲爱的叶挺同志:+ t% _6 |' w3 R3 L5 S3 b
w5 e: S# B4 v5 n5 d
五日电悉,欣闻出狱,万众欢腾,你为中华民族解放事业进行了二十余年的奋斗,经历了种种严重的考验,全中国都已熟知你对民族与人民的无限忠诚。兹决定接受你加入中国共产党为党员,并向你致热烈的慰问与欢迎之忱。
) O& \6 h5 w) k5 Q3 r+ P1 N. ]' o" A& D2 l- G9 `/ o4 r
中共中央3月7日! P# F/ I0 W/ m0 v7 p
1 }7 t" S9 V% n- I r 就在同一天,李秀文乘飞机从广州赶来。叶挺亲自到机场迎接。叶挺理了发,刮了须。穿上了整齐的军装。在李秀文眼里。叶挺根本不像50岁的人,看模样只有30来岁。在叶挺眼里,李秀文也不像9个孩子的妈妈,好像是一个20来岁的少妇。叶挺抱着阿九,领着夫人和小扬眉,来到院子里的梅花树下,让邓发给一家四口拍下了一张纪念照。
# M/ A) f" K1 Z$ g3 D. O$ } y! {, h9 w' Z: R
客人走后,两个人面对面。互相打量着:叶挺的鬓边已染上了白发,李秀文的眼角也刻下了皱纹。叶挺挽着秀文的手,千言万语涌上心头,他激动地紧挽着李秀文的手说:“秀文,我们两个,好像又结婚了!”李秀文微微点了点头,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
* M( c6 B/ ^% z% _" g* I. i: O# C( C0 R4 X: \
叶挺怎么能不高兴呢!日本侵略者投降了,双方吃尽了苦头终于团聚在一起了,他们共同策划着前程,准备一起到延安去。
7 O6 \/ _1 h' X1 c' Z* {( | u) h3 j: h) \9 e' M. h2 Z
临行前,为了祝贺叶挺出狱、入党,郭沫若和阳翰笙在重庆一家饭庄设宴招待叶挺一家。董必武、王若飞、邓颖超和南方局的几位同志陪席,周恩来因事未能来。
9 Z; s C2 H6 D. B- n* H
; G/ ^& X. U8 J+ @ 叶挺心情激动,生活的风雨已经把他锻炼得炉火纯青。他恳切地说:“马列主义给了我理想和信念,党组织不断给我教育和帮助,使我认识到一个真理,只有马列主义才能救中国。党走的路,就是我走的路。我个人是渺小的,除了为人民,为最广大的劳动人民,还能有什么?我迫切想到延安去;到人民中间去,贡献自己的一切!”
% G; X4 u7 N* k" ^( G0 `1 R8 f& [- u8 r. ]
死与共
* O# U+ k, G' ?
4 ~* z9 |$ @" w: y. K& a 叶挺与李秀文这些年来,一直情深似海。任何动荡的环境都难以影响彼此的感情。9个孩子是他们爱情最好的证明。可是,在好日子到来时,一场更大的灾难等待着他们。
1 e9 Z% O7 L6 m; M6 d
0 i, Z9 A0 s! b- C- l8 \" J 1946年4月8日早上,飞往延安的飞机从重庆起飞,叶挺的夫人李秀文、女儿、小儿子及保姆等,兴冲冲坐在一起。同行的还有王若飞、秦邦宪、邓发等参加国共谈判和政协会议后返回延安的中共代表。
% ]- L2 G$ u/ E9 f
- n' J7 j3 B; B 飞机起飞后,一切都很正常。此时,延安方面已组织了盛大的欢迎场面,毛泽东、朱德、任弼时等中共中央领导人及机关、部队、群众团体的代表们,早已等候在延安机场。3 d1 `8 z6 @4 C7 e- c
% t. D; D9 j. e. n
中午时分,天空飘起毛毛细雨,飞机已到延安上空,听到飞机的声音由远而近!整个机场翘首张望。但很快,飞机的声音又慢慢消失了。9 Z! S% L5 @. Q4 n( K
; P. X- e* |/ c 一直到傍晚,仍不见飞机的踪影,一种不详的预感笼罩在延安机场每一个人的心头。当时,在延安读书的叶挺两个儿子叶正明、叶华明,也被朱老总派专车接到机场迎候父亲的到来。暮色渐渐降临,兄弟俩的心情更如同这夜幕越来越暗,似乎有什么大祸即将降临一般。
2 ]: v0 e: ?! P$ y4 B/ ^# @
6 n) x9 U1 M; }; [; X1 m0 t/ S 两天之后,噩耗才得到证实,飞机在山西省兴县东南80里处撞上海拔2000多米的黑茶山,飞机顿时爆炸起火,坠毁山崖。机上我方13人和美方4名机组人员全部蒙难。4 q/ e) I* \& T. o' J% ], v
9 |0 M6 Q. Q/ s& s! ] 当延安派来的代表及救援人员赶到出事现场时,眼前的一切,令在场的许多人失声大恸。17具遇难尸体,血已凝结成块……
$ f7 C5 c- y2 f J# Z2 o: ^: {3 l% W- b' J! B1 q0 D3 O
延安清凉山之西,距王家坪不远,背倚黑龙山,面临延河水,是著名的“四八”烈士陵园。叶挺与李秀文这对患难夫妻安葬在这里。叶挺终年50岁,李秀文终年39岁。* Q% r q5 k+ ~
( r8 H% U* i! r+ g$ M, y
1946年4月15日,延安各界2000余人,参加中共中央为坠机而牺牲的叶挺等烈士举行的追悼大会。追悼会由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主持,朱德致悼词,刘少奇讲话。叶正明、叶华明兄弟肃立于悼念人群中,悲戚的泪水止不住地流淌。前一天夜里,叶正明几次哭醒,伏案写了一篇《给死了的父亲母亲》的悼念文章。文中有一段专门给妈妈的话:“母亲,你和父亲结婚以来,从来就很少好好过过。刚结婚,父亲因为参加几次的革命战争,就很少和你在一起……在结婚的二十多年当中,你不辞劳苦地抚养了九个孩子,第三个幼年时病死了,第五个和第九个与父母一同蒙难,你从没发过怨言,没有说过一句丧气的话。母亲啊,你养育着我们,教育着我们,使我们能够很快地成长起来。母亲,你放心吧,你的儿子们会好好地遵照你的教导走向光明道路的。”
% c: F* P/ _4 C/ k
b/ x' E( i& ~' {- l2 T0 x 9个孩子加上20多年的时间,诠释了叶挺与李秀文的幸福婚姻。他们一直在路上,颠沛流离,可是直到最后,他们依然那样甜蜜。彼此精神上的给予与支撑,让她相信无论在怎样艰难的条件下,他都会给她带来幸福。正是这样的信念,让他们一辈子不离不弃,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分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