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天数: 1806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

楼主 |
发表于 2013-9-17 15:36: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吉林姚庆财 于 2013-9-17 15:50 编辑 , D5 J( f$ Y7 F+ G9 x
/ E" |1 W! p: T8 d4 E9 }第四怪 嘎拉哈姑娘爱
* E7 d7 \( C) y, c4 c. a' e G* r. a“嘎拉哈”,是猪、牛、羊、猫、狗、狍子、麝、骆驼等后腿的一块骨头(学名髌骨),共有四个面儿,较宽的两个面一个叫“坑儿”、一个叫“肚儿”,两个侧面一个叫“砧儿”、一个叫“驴儿”。因为农村贫穷,孩子们没有什么玩具,遇到吃羊腿的时候,把那块骨头积攒下来,再用旧布头儿缝制一个小方口袋儿,装上粮食。游戏时,把小口袋抛到空中,迅速把炕上的“嘎拉哈”改变方向,然后在口袋掉下来时及时接在手中,如此往复,直到炕上所有的“嘎拉哈”都改变过四个方向为止。这是农村女人和女孩都会的游戏,俗称“欻嘎拉哈”,技艺高超的有的如同杂技团的杂耍演员一般。当然,男孩子也是可以参与的。可惜的是,上面只是众多玩法中最基本、最简单的规则,而还有许多高难的玩法如今已经失传。
# h+ \( Y) s# B/ w
" N- J# B+ O$ ^# W$ f u2 r
第五怪 火盆土炕烤饭菜
" q( W/ ^' X& D$ C+ U( ^东北地区气候寒冷,农村贫穷多半没有人买煤烧炉子取暖,一般用稻草、玉米秸杆、黄豆秸杆等烧得土炕就很热了,特别是热炕头儿,足可以供取暖用。尽管这样,由于房子不保温,而且土炕热的时间不够持久,于是家中有老人的,就用一个泥制的盆子,装上带着余火的热灰,放在炕上取暖。有时在热灰中埋上一个鸡蛋、三两个土豆、地瓜,或是几个粘豆包等,以便打个牙祭,或者哄一哄冻、饿得受不了不听话的孩子。
* D8 b9 q/ \9 r, T! o' ] T: b
, K: e, H/ B0 R2 M
第六怪 百褶皮鞋脚上踹- D2 }- V3 z. F9 |& h) K4 x
因为买不起棉胶皮鞋穿,于是,人们才就地取材,就用干蒲草编成鞋子,穿在脚上,以御风寒。因为蒲草叶片中有蜂窝状的空隙,所以具有防寒隔热的功能,所编的鞋上有许多的褶,非常实用。
/ P# [, |/ Q% t& F- M: C
1 d% s7 [! U! M. e j \第七怪 吉祥喜庆粘豆包/ z& ~, x2 b, E1 Y1 g7 J. l2 |
吃粘豆包主要来源于满足人的饮食习俗。满族喜爱吃粟米,如糜子、粘谷、稗子、谷子等。喜粘食,如大黄米干饭、大黄米小豆干饭、粘糕、油炸糕、粘火勺、粘豆包、豆面卷子、洒糕、苏子叶饽饽等。小米面饽饽有牛舌饼、碗坨;苞米面饽饽有“菠萝”叶饼(以柞木阔叶做皮,在皮上抹面,内加菜馅)、苞米饽饽(即发糕);高粱米面甜饽饽(加上许黄豆磨水面蒸制)。形成了春做豆面饽饽,夏做苏叶饽饽,秋冬做粘糕饽饽的惯俗。' w0 [1 S( W+ ?0 K1 S2 \' Z
冬天到来,东北也没有什么新鲜、好吃的东西,人们就把大黄米磨成面,包上豆馅,上屉蒸熟,然后冻起来,以后随时想吃,就从外面拿回来化开,热一下吃。有条件的,可以用粘豆包蘸白糖吃。
* d3 r7 S$ y0 w2 h
4 G+ b* l. {% e6 Q
) h L3 Z; q) O8 b% \8 ], p) V/ K8 d: H( Y8 e
: F0 q; b+ ]) L+ x( S0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