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和云谱--姚网专业修家谱,姚家修谱找姚网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查看: 1906|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姚文元为自己墓碑作的词耐人寻味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89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五品郎中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10-21 08:12:53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姚家修谱找姚网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 }2 T# u* G8 L5 f( B$ N7 r# o

姚文元的墓碑上并没有署姚文元的名字,只写着他的妻子金英的名字。墓碑是一块黑色大理石,正面刻着四个金字:“真理真情”。背面刻着一首词《蝶恋花》,虽未标明作者姓名,从词的内容可以判定出自姚文元之手。这首《蝶恋花》他晚年的精心之作。词中一连用了“悠悠”、“沉沉”、“寂寂”、“漫漫”、“历历”、“年年”六个叠词。词意隐晦,“漫漫辛酸,谁解其中意”,而点睛之笔在于“不改初衷”、“真理真情”——这是否表明,一直到生命的终结,姚文元对他自认为的“真理”,依然“不改初衷”呢?本文摘自广东省政协主办的2009年第5期《同舟共进》杂志,作者叶永烈,原题为《漫步在姚文元墓前》。


4 z8 T2 f- [$ Y) ?& L+ |- x, N

最近,我在上海郊区寻访了姚文元的墓。

6 ?1 \7 }8 E* K: g) P# ^

它坐落于普通墓群之中,墓碑上并没有署姚文元的名字,只写着他的妻子金英的名字。

0 H4 Q! q9 W7 A$ ^: q

金英于1996年8月19日病逝。安葬时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谁都没想到这个金英就是姚文元的妻子。金英病逝时,姚文元尚在服刑期间——虽说离他刑满只有一个多月。


) ?" W* m) M* ?! W7 W7 P

姚文元是在1976年10月6日被捕的。1981年,他被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判处有期徒刑20年,因此刑满之日是1996年10月6日。


: k, F+ L% M! z# W

征得有关部门的同意,我曾经去过上海姚文元家,拜访过金英。姚文元被捕之后,他的妻子金英回到上海,姚家不再住在康平路中共上海市委机关宿舍里。在上海市区东南一条稍为偏僻的街道,我按地址找到一幢普普通通的居民楼,姚家住在二楼的一间。


) |( g6 j- O$ _( T) t: H

夏日中午,二时半,我敲响了房门。开门的是姚文元的三女儿。她是个中学生,正准备去上学。听说我要访问她的母亲,便带我走过小小的灶间,步入卧室。灶间里放着一大碗烧熟的梭子蟹。


. I+ v3 A( A  F

金英刚从午睡中醒来,脸颊上有着枕席的深深的痕印。(她与二女儿、三女儿住在一起,大女儿已经出嫁了)她一头短发,脸色白皙,右眉尖有一颗痣,穿一件短袖细咖啡条子上衣。

( E1 O! ^& J' @; b

家里共两间屋,书橱里堆满书,床上铺着竹席,家具很简单。我和金英坐在小方桌旁谈着,桌上正放着一份当天的上海《文汇报》。

金英不断地唉声叹气,几度想哭。她的手不断地摸着方桌玻璃台板的边缘。她早已不在原单位工作,调到一个很不起眼的单位,只是挂名而已,从未上班,长期请病假在家。


7 ~' n/ a8 f1 r* V& l9 i

她很少外出。在姚文元宣判之后,她曾获准前往北京秦城监狱探监,见到了姚文元。金英记得,1976年10月6日晚上,姚文元在北京离家时,连帽子都忘了戴。金英拿着帽子赶出去时,姚文元已经上车走了。

金英出生于1933年4月28日,终年63岁。她的墓是在姚文元出狱之后的1997年7月建造的,上刻“慈母金英之墓”,下面署繁体汉字:“女金虹丽群继红婿浩岐殷伟圭章孙颖婷沐春冰聪金星”。不言而喻,为了避人耳目,女儿只写名字,没有写“姚”姓。


, g& A* l8 n" f3 g. ^3 n; {

墓碑是一块黑色大理石,正面刻着四个金字:“真理真情”。背面刻着一首词《蝶恋花》,虽未标明作者姓名,从词的内容可以判定出自姚文元之手:

遥送忠魂回大地

真理真情

把我心涛寄

碑影悠悠日月里

此生永系长相忆

碧草沉沉水寂寂

漫漫辛酸

谁解其中意

不改初衷常历历

年年化作同心祭


2 _2 q. ~! r5 |. U

从词意可以看出,这是姚文元专为妻子的墓碑而写的。墓碑正面刻着的“真理真情”,就是出自这首词。


4 U; \4 ^5 y$ ^1 j! k

姚文元过去写过类似顺口溜式的诗。这首《蝶恋花》倒是他晚年的精心之作。词中一连用了“悠悠”、“沉沉”、“寂寂”、“漫漫”、“历历”、“年年”六个叠词。词意隐晦,“漫漫辛酸,谁解其中意”,而点睛之笔在于“不改初衷”、“真理真情”——这是否表明,一直到生命的终结,姚文元对他自认为的“真理”,依然“不改初衷”呢?


) S' p+ R$ d0 t$ z9 p

据公墓负责人告诉笔者,他们当时并不知道这是姚文元妻子之墓,更不知道姚文元病逝之后,也安葬在这个墓中。他们后来得知,姚文元生前曾几次到这里凭吊妻子。

# r: M. }1 U1 b/ o7 D$ }

. C4 Y1 \+ C* V+ k& l( }
( _/ i; O3 X" b# o. R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1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1 反对反对

签到天数: 89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五品郎中

2#
 楼主| 发表于 2015-10-21 08:13:15 | 只看该作者

在“反右”中崭露头角


" X/ l* {) L" g: z: L! O

1931年,姚文元出生于作家之家。父亲姚蓬子是诗人,也写过小说,还翻译过外国文学作品。姚蓬子曾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成立时,姚蓬子任执行委员。他曾与丁玲一起创办左联刊物《北斗》。

# C3 F1 v4 o' |9 ?( ]: Q6 G

1932年,姚蓬子抱着一岁的姚文元去鲁迅家中拜访,鲁迅写了《赠蓬子》一诗,这是姚文元后来所津津乐道的——因为他在那么小的时候就见过鲁迅。

8 I" Z) ?0 [% v+ J) w5 P

不过,令姚文元沮丧的是,父亲姚蓬子于1933年12月在天津被捕,并于1934年5月14日在国民党中央机关报《中央日报》上发表《姚蓬子脱离共产党宣言》,声称“在忏悔过去的错误之余,我完全放弃过去的政治立场,脱离中国共产党,自后决定站在三民主义的旗帜之下……”从此,姚蓬子以开设作家书屋为生。

6 _1 s2 g$ U+ C

据上海沪新中学地下党支部书记孙志尚、冒金龙告诉笔者,1948年10月姚文元在沪新中学加入中国共产党。当时姚文元声称父亲姚蓬子是“进步作家”、“鲁迅战友”。


7 N$ \% }8 z0 d% R' B; F

解放后,姚文元先是担任共青团上海市卢湾区工委宣传部副部长,后任中共上海市卢湾区党委宣传部理论教育科科长。

) z7 V; b* d8 e& N* r* C

对于姚文元来说,1957年6月14日是一个历史性的日子。这天,《人民日报》在第一版发表编辑部文章《文汇报在一个时间内的资产阶级方向》,一开始就提到:“下面转载的这篇文章见于6月10日文汇报,题为‘录以备考’……”《人民日报》同时转载了那篇《录以备考──读报偶感》。


! S9 o: `, @9 i+ i: ?$ w7 Q

《录以备考──读报偶感》是谁写的?姚文元也。而《人民日报》编辑部文章《文汇报在一个时间内的资产阶级方向》,则出自毛泽东之笔。毛泽东不仅注意到姚文元在上海《文汇报》发表的杂文,而且以那篇文章为由头,狠狠地批判了文汇报的“资产阶级方向”。这下子,青年作家姚文元名震全国,一跃而为上海作家协会党组成员、“反右派”领导小组成员。


0 |! W9 O' H* O4 H0 p

从1957年6月14日到年底,短短半年时间里,姚文元发表了50多篇“反右派”文章,差不多3天一篇。姚文元批判“右派分子”施蛰存、徐懋庸、许杰、流沙河、王蒙、邓友梅、刘绍棠、陆文夫、徐中玉……一时间,姚文元博得了“棍子”之称。

* m7 a0 L7 b& p7 \

“无产阶级的金棍子”


4 |7 B: N# i3 T. K0 k

到了1958年,姚文元从“棍子”进而成为“恶棍”。这位27岁的“文坛新秀”,批判的锋芒直指一大批文坛老将:驳巴金,批冯雪峰,斗艾青,骂丁玲……


& ^9 i$ H5 O2 k: t) y0 L

姚文元的“棍艺”被中共上海市委第一书记柯庆施、市委常委张春桥看重。


' F9 c9 O% v# {+ `& U

1963年初,来自北京的“女客人”江青悄然南下。江青要以上海为“基地”,打造“现代京剧”(也就是后来的“样板戏”),而当时柯庆施提出“大写十三年”,与江青一拍即合。江青明确地对柯庆施、张春桥说:“我支持‘大写十三年’!我来到上海,觉得非常亲切。上海的‘气氛’比北京好多了!我要把上海当作‘基地’!”张春桥则被柯庆施派去协助江青建立“基地”——抓《智取威虎山》、抓《海港》。

  f( O8 a  k, G

姚文元成为“大写十三年”的热烈鼓吹手。1964年3月,他分别在《收获》和《红旗》杂志发表两篇长文,贯彻柯庆施、张春桥的意图:《反映最新最美的生活,创造最新最美的图画——关于现代剧若干问题的研究》,《革命的青年一代在成长——谈话剧〈年青的一代〉》。


/ k7 h7 j$ n& G6 _! h! O! A

“女客人”对于上海这个“基地”非常满意,1965年春节刚过又来上海。这一回,她找张春桥完成一篇重要的“大批判”文章,而张春桥则向她推荐了姚文元。姚文元骑着自行车来到上海锦江饭店。于是,江、张、姚多次在此秘密讨论,写作那篇“重量级”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诚如江青后来所吹嘘的:“张春桥同志、姚文元同志为了这个担了很大的风险啊,还搞了保密……”


1 R: m5 j6 c8 s, P5 b2 d7 V

1965年11月10日,《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在上海《文汇报》发表,全国震惊。这篇“宏文”揭开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序幕。从此,姚文元被称为“无产阶级的金棍子”。受江青“提携”,进入“中央文革小组”。

/ v# S" Z/ m; p, L, U9 u% n

姚文元接二连三地发表长文,写了《评“三家村”——〈燕山夜话〉〈三家村札记〉的反动本质》,批判中共北京市委书记邓拓;写了《评反革命两面派周扬》,批判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周扬;写了《评陶铸的两本书》,批判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陶铸。连同那篇《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这“四评”是姚文元进入高层的“奠基”之作。姚文元成了上海市革命委员会副主任(主任为张春桥)。1969年4月,在中共九届一中全会上,姚文元成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

1970年8月,陈伯达在庐山会议上倒台之后,姚文元接替他成为全国的“舆论总管”。


1 r' r; `: x, o  k- e

“四人帮”中最后一个离世


) P2 g3 J1 Q8 \. A7 v6 }) D

1973年,随着王洪文当选中共中央副主席,王、张、江、姚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里结成“四人帮”。“四人帮”实行“四结合”:江青的“旗子”,王洪文的“位子”,张春桥的“点子”,姚文元的“笔杆子”。他们在政治局里反对周恩来,反对邓小平,曾筹划着一旦大权在握,将作如下“分工”:江青任中共中央主席,张春桥任国务院总理,王洪文任全国人大委员长,姚文元任全国政协主席。

1976年10月6日爆发的“十月革命”,把“四人帮”送进了囚牢。

“四人帮”中第一个离世的是江青,她于1991年5月14日凌晨自杀身亡,终年77岁。接着,王洪文在1992年8月3日因肝病去世,终年58岁。张春桥于2005年4月21日因癌症病亡,终年88岁,是“四人帮”中最长寿的一个。


, e. }1 C+ i% c  M4 U9 v) T; A8 e

姚文元在“四人帮”中最后一个离开人世。张春桥病故后不久,2005年12月23日,姚文元因糖尿病去世,终年74岁。


- T9 S0 k8 I3 b- w8 y9 ]7 S& H0 \

姚文元去世的消息,是在其病故之后半个月由新华社披露的。2006年1月6日,新华社用简短的篇幅报导姚文元之死:


# s. o3 ^3 @$ V7 W- t; t

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案主犯姚文元因患糖尿病,于2005年12月23日病亡。姚文元,男,74岁,于1981年被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判处有期徒刑20年,剥夺政治权利5年。1996年10月刑满释放。


* J' Y4 ]8 Z; T6 A) X: F4 Y# g

香港媒体披露说:

新华社的此条消息是姚唯一的官方讣闻,不过港台报刊和国外媒体却多有报导。曾为“四人帮”成员逐一撰写传记的某上海作家说:“新华社消息出来后,美国《洛杉矶时报》等七八家媒体都有打电话来,我没有接到国内媒体的一个采访电话。”他认为,官方讣闻的发布是特意选择了周五的下午时间,因为接下来是双休日,以此避开海内外媒体的注意力。


- I; J3 P8 L4 f- r2 {# @7 F+ d: H

不言而喻,内中提及的“曾为‘四人帮’成员逐一撰写传记的某上海作家”,显然是指在下。


) z7 o& D6 U  N4 W/ ^8 X% q

姚文元之死,为“四人帮”兴亡画上了句点。“四人帮”俱亡,然而“四人帮”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永远值得反思。“文革”的深刻教训,永远值得记取。


" k5 X; J4 r1 u8 U9 i9 M& j

签到天数: 275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3#
发表于 2015-10-21 09:31:23 | 只看该作者
政治斗争!共产党之哀也。

签到天数: 4390 天

连续签到: 39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4#
发表于 2015-10-21 20:06:45 | 只看该作者
好帖子,更加了解了“四人帮”的有关事宜!感谢站长!!/ ]8 w  t3 Q0 n. |/ I& K

签到天数: 3752 天

连续签到: 4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5#
发表于 2015-11-4 07:00:36 | 只看该作者
姚尚明 发表于 2015-10-21 08:13
+ v6 P5 e/ H  ?5 S% V在“反右”中崭露头角  J5 }% K- `* e1 a+ d& F
1931年,姚文元出生于作家之家。父亲姚蓬子是诗人,也写过小说,还翻译过外国文学作 ...

% T  ~3 F1 m. m% o' T政治斗争,你死我活,非常残酷.$ J6 f0 c  A, ~; k

签到天数: 4410 天

连续签到: 2907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6#
发表于 2015-11-8 18:37:46 | 只看该作者
湖南临湘姚郑保 发表于 2015-11-4 07:00  Y) E, H2 v2 U4 j0 |
政治斗争,你死我活,非常残酷.

1 K, W- E) B; e9 S' k自古至今宦场风云变幻莫测。
- h# ^" F6 J% \, G' R( W4 e% }! A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5-11-8 07:03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