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姚网喜迎二十大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楼主: 姚紫洪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浙江庆元姚氏介绍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3656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31#
 楼主| 发表于 2013-8-27 11:12:04 | 只看该作者
姚家修谱找姚网
“百花亭”位於今姚家村的中心位置,作为历史上一座亭子的“百花亭”早已是圮废无存了。今人已不能知道它的确切座落地点。于今,它已成了地段的名称。且被讹称为“百花坪”。这里原有後田姚姓第二代传人“仁三公”姚国华的墓地。此墓建於元季,坐东朝西。在“子孙环而居焉”(姚氏总谱•姚国华传)之后,墓之四围竟然扩建成了村落。周母之墓在“仁三公”墓之东,坐北朝南。东北距“望夫楼”仅数十步之遥。墓地占地约五亩馀,墓上封土原高二丈馀。其建制与文宇公墓同。墓前是水田一丘,面积亩馀。为春秋二祭的场所。田中种植所获,供祭祀的经济开支。田之南是鱼塘一口,面积亦是亩馀。乃是取土封墓所形成。引水养鱼,收获亦供祭祀。整片墓园(包括水田及鱼塘)围之以垣。园门朝东开,面向本宅“望夫楼”。门额额曰:“姚门周氏奶奶茔域”八字别具建构风格。
  x! w9 K# `2 t1 \7 S' j6 R康熙十一年壬子(1672年)公二十八岁。

签到天数: 3656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32#
 楼主| 发表于 2013-8-27 11:12:49 | 只看该作者
安葬母亲周氏。 , V/ N: D: M7 W: @5 q: O  V; k
由于周母之墓工程巨大,需施工有年方能竣工。故涓吉於是年下葬。此墓下葬後,逐年受到祭祀。直至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方才终止。此墓园虽经受三百馀年的风雨冲击,尚属完好。只是围墙偶成了断垣而已。可是不久,就连同“仁三公”墓一起,在光天化日之下被公开盗掘。当时棺木尚较完好,旋遭破坏。墓室中的文物被洗劫一空。墓地於七十年代被挖平以筑建民房。今仅留下遗迹。在五十年代初破坏墓园、拆毁残垣时,这墓园的那副大门石料曾经作过迁移改用。这是“周母墓园”中,唯一的一件能作暂时保存的古文物。但後来它依然是毁坏无存了⒀。
& B# v& f5 C0 A4 o& E- l居庐守制。
2 ]. U- p6 S- d三子辂诞生。
0 V, L7 V  d+ F3 Q8 F辂夭亡。终葬失考。 : J( Q3 l, w7 B% w2 a6 ^
是年,康熙版《庆元县志》修编告成。
& j4 B  b  P, `& K这版《县志》是继明代创刊後,且共出版过四版之後的第五版《县志》。主编者是大济宿儒吴运光。姚铎的亲翁季烺(女婿季王子的父亲)及其弟弟季灴也在编委之列。 6 L5 [3 y1 `2 `( G* G  t* i) s
康熙十二年癸丑(1673年)公二十九岁。 2 U8 H4 G( V# W! ]
居庐守制。
% ~$ M+ R# u2 K' w- }1 T4 {是年“三藩使乱”始。

签到天数: 3656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33#
 楼主| 发表于 2013-8-27 11:13:28 | 只看该作者
十一月,吴三桂杀巡抚朱国治等,举兵反。乱遂起。(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十卷•上海人民出版社) # s& f6 a. v8 p+ w9 _
康熙十三年甲寅(1674年)公三十岁。 + t5 k7 R  ^, T+ D. |0 x( Z5 q& T
居庐守制
5 ]8 y0 G. g$ i) l  |原配吴氏孺人谢世。
) H$ U4 U& n/ t2 |. B孺人的墓地失考。是时,女儿十一岁,长子轼七岁,次子辙五岁。均幼龄。後赖继母抚育成人。   h! y+ o1 ?  V( F6 m6 Q1 E
是年“耿逆”陷庆元。 , n; Z% k5 d. f! E4 g0 b: c/ v
三月,耿精忠反叛。五月,伪总兵徐尚朝遣其党陷庆元。(光绪版《庆元县志》)
0 Y# y4 \0 X3 L' l康熙十四年乙卯(1675年)公三十一岁。
% ?" K, a# J# c/ n+ H# A) F5 E续娶继室吴氏孺人。 ) z+ N5 N' `1 C3 U: q! b" n
* H  p7 t# {/ o
孺人吴氏。福建政和後山人。其家世及生平均失考。其娘家大约是周母避难前山时的故交。她生育过两个儿子。(姚兰和姚芳)但俱夭殇。夫故後,她守志不二。姚辙事之如亲母。因姚辙原配“夭丧无子,”她“为姚辙娶二室以广嗣续。”后来,姚辙死後,“两室共生七子,俱幼。”她“又善抚之。如李密祖母刘氏”焉。(《庆元姚氏总谱•本传》)又康熙版《庆元县志•人物志•贞节门》载:“贤妇吴氏,瑞金知县姚铎妻。夫故,子轼、辙俱幼。氏勤力训子。俱游庠。授例加州同衔。郡守孙大儒给《共孟同心》匾额”云。她大约卒於康熙末年或雍正年间。享寿七、八十岁。墓地失考。
$ M4 z+ k+ G0 H' X" \
! f+ H1 v: L- f) V. @康熙十五年丙辰(1676年)公三十二岁。 % `; l! D! b. A' g6 G( K4 N

1 @- a* O$ D: Y投笔从戎。

签到天数: 3656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34#
 楼主| 发表于 2013-8-27 11:13:58 | 只看该作者
总制姚启圣(字熙之,会稽人。《清史稿•卷四十七》有传)於去年奉硕亲王命南征。今年秋,清廷收复处州城及州属诸邑。“公谒之,遂联宗⒁。随征福建。”(《姚氏总谱•本传》)
& L; e' e& y' }0 f
+ @/ F5 p2 t$ a& u四子兰诞生。
0 e( D! b4 J- h6 ?: w& S0 c7 A. }3 W9 Z$ R8 v3 X1 C
兰,夭殇。终葬失考。   y' y9 D1 O& d+ o0 s. V2 x
+ O; v7 c: x3 _4 B* c6 D
康熙十六年丁巳(1677年)公三十三岁。   K; g8 M  D; z% D" Q

, P; [+ U7 Q* g" M征战疆场。 . c, u( {! \, O5 c; ?
5 ^6 B8 r0 ?" Q; q% Q4 U) b9 E/ c
嫡母夏氏逝世。 ' _" ]2 P5 g: k- e" Q" v% _7 T: z
! m9 V* n$ B2 S0 F5 X& p
嫡母夏氏。法名普道。(《宝卷》)家世欠详。只得知其生於明万历三十七年己酉。于这年“六月初三日归天。寿享六十九岁。”(《宝卷》)她终生没有生育过子女。只是收养过一个义子。但此子是个无赖,被其养父逐出家门。家难後,她避难於福建政和西表。大约是以后又重新抚养一子,乃至衍生了后裔。《庆元姚氏总谱•姚文宇传》说:“……髮配夏氏抚一子,发迹西表,……均继迹绳绳……”云。但她母子“久居西表”,一度被“直指派所霸”,行动不得自由。她之终葬及後裔之详情,目前一无所知。待考。

签到天数: 3656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35#
 楼主| 发表于 2013-8-27 11:14:20 | 只看该作者
康熙十七年戊午(1678年)公三十四岁。 + F! b1 d1 P! l4 M: B3 E

# p8 J) m3 T% r" k" F仍然征战疆场。 + F' x+ c& O7 C. Q1 I# ~

3 `5 K8 L- O: Q$ u' W. e康熙十八年己未(1679年)公三十五岁。
) W- `- \$ p/ q! L' j/ ~
+ D+ K0 u; q/ f, C$ R4 ]& Y* j仍然征战疆场。 6 ~5 O, j9 t/ h, P3 o% g8 K

. l4 P5 v1 v/ r5 i康熙十九年庚申(1680年)公三十六岁。 9 H/ ], v" x9 U1 k% K4 F3 f3 |

9 }9 j) B5 r1 k% J; ]* P1 p赴温州府瑞安县任职
5 ~  C7 }1 V7 |# A- A% j# R- ^( b& y' l' B# r) B0 x1 W
是年八月,耿逆乱平,战事息。征师凯旋。以战功授瑞安县教谕。遂赴任。 & Q3 S2 ~7 o' _5 M
- G4 D4 S1 ]- H% h
五子芳诞生。 6 J, u) ^3 h# O

% `1 t* M3 j* o# q' G# g芳,亦夭殇。终葬亦失考。 0 x" N+ {6 V( d  S

2 J& l8 z: m$ a" h, U康熙二十年辛酉(1681年)工三十七岁。
' t9 t5 H/ f' `: \3 G. m+ [& y( u2 q' O+ ^: o& J. v
女儿□于归。 6 l- s- A# y( T1 |1 D. c
: v/ R) x# ]6 M1 }
女婿季王子。文学之士。出身於城西望族。光绪版《庆元县志•人物志•文学门》载其传云:“季王子:号璞葊,读书过目成诵。教授生徒,先论品质,次取文艺。尝自谓:‘贫士无德可见,能竭情造就,即见德处也。’以岁选授兰溪训导。举课面评,日久不辍。解任後,兰庠士子感其训诲之勤,犹致书思慕云。”其曾祖季叔明。字正吾。明朝人。由明经任无锡县丞。以孝子称。享高龄而逝。祖父季时芳。伯父季炜、父亲季烺,叔父季灴皆邑中名士。父亲和叔父还参与康熙版《庆元县志》的修编工作。其外曾祖父即是在琼州任“通判”、被人们视为清官的大济人吴俸。外祖父吴南明是吴俸的次子。外祖在明季任湖广黄岗丞。也忠良为宦。二舅父吴王眷即“日涉园”主人。亦大济之名士。季王子的子辈皆有父风,其间以次子钟儶称著。他“号学斋”。“性沉静。不妄言笑。专志经史及百家声韵之学。督学王公兰生评其文曰:‘细心审理,浩气行文。故非常透辟。直令千人坐废。’以岁选授海宁县训导。诚敬感人,多方训士。卒於任所。阖庠赙之归”。(以上均见《庆元县志》、《大济中宅吴氏宗谱》等) ( R/ b+ I2 v' o
7 G9 H+ ]" @! o3 m8 p! U
在瑞安任职。

签到天数: 3656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36#
 楼主| 发表于 2013-8-27 11:14:43 | 只看该作者
康熙二十一年壬戌(1682年)公三十八岁。
' A5 G3 y1 y  O: c3 m
8 K- z% L1 Y1 ]因疾解组归。旋谢世。 9 J- o. f- R6 M0 m" ]
: G4 e6 @1 G/ h* T3 `- ]
原仍在瑞安任职,因病而归,竟不治。以终年三十八、英年早逝。儒林惊闻,深感惋惜。是时,女儿幸已出闺。然长子轼方十五岁,次子辙才十三岁。均未成功人。後事赖继室吴孺人独自挺身处理。葬镜山东麓,土名“威林坑”。其墓冢的建制及规模均不及乃翁之墓,更不及乃母之墓。不过,所受的祭祀皆同。可惜的是也毁於上世纪的五十年代初。至今已是无迹可寻矣!

签到天数: 3656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37#
 楼主| 发表于 2013-8-27 11:15:21 | 只看该作者
(附谈)
' B$ |" i$ M" Y/ X/ X6 I; @7 y6 n9 a8 l
" S  t* u! r* k$ f  ?7 e姚铎以一介书生处世。少孤。赖寡母抚育成人。後名震儒林,功垂梓里。惜英年早逝,令人惋惜。或云:彼承乃翁衣钵,混迹江湖。固陋人也!此乃对其不齿之意也。然而,余非之:盖读其史而知其行:坐寒窗,攻经史。赴科举,取功名。热心公益事业,献身地方建设。更以投笔从戎、跃马疆场为己任。刚逾而立之年,则事事已累累。其稳步正道尚且少暇,又何能偷闲以履迹江湖焉?故此说不可信。至于文献中有他参与教务的记载者,然此乃是其後人为了该教复兴的需要,尤其是依其教主“以家治道,以道治国”的教义,在教内实行封建家长制的需要而强行地,将他的名声拖入教内而已。也就是说,他身未参与而名被人利用。被棒上了名誉的座位。成了“名誉人物”。与之不同的是他那两个儿子,他们或“兴东欧之行”,或“栖建安而居”确实继承了乃祖的衣钵,致力教务,真的形成了教主世袭制,以至“逐代相替”地产生了十数代的“相公”。总之,我们可知,姚铎终身没有参与宗教活动。他只不过是“姚门教”的一个“名誉相公”而已。

签到天数: 3656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38#
 楼主| 发表于 2013-8-27 11:16:09 | 只看该作者
注:
+ O/ b5 W6 R  z/ a3 X* d
. X* S+ c/ w) ^* P! g$ j. Z3 t0 f⑴:见《宝卷》及濮文起主编的《中国民间秘密宗教辞典》(四川辞书出版社•372页)。
3 P, E' }5 C5 f. s. ~+ c, b( c2 O( b$ p# A
⑵:此依《姚氏总谱•本传》之说。又从其字“孟宣”的“孟”字来看,料属不误。有文献曾载其父“正妻夏氏无子”。(《中国民间秘密宗教辞典》)诚然,夏氏确实没有生育过子女,只是收养儿子(即“抚一子”)而已。她收养过一个金华人名叫“金佛寿”的为义子,然而此人是个无赖之徒,恶贯满盈,早已被养父赶出门去了,以後,他居然还成了陷害养父的恶人(《宝卷》)。所以姚铎没有兄长。故他是“行一”。不过,从〈姚氏总谱•姚文宇传〉中“……髪配夏氏抚一子,发迹西表……均继迹绳绳……”来看,大约夏氏以后又重新“抚子”,且带他共同避难西表,以至“发迹西表,……继迹绳绳”云。此说孰是?待考。 - Z$ t" r/ U9 ~" Z7 D% E$ U5 Y
. P% O1 P( [7 I
⑶:此仅依《姚氏总谱•本传》之说。然《庆元县志•选举志》作:“……廪贡生。瑞安县教谕。随征闽台,以军功擢瑞金知县。”之说。按:此说可作另一说。 7 q/ c& \6 ]. m6 ^- Q

; D. [8 f  h! a⑷:此依《宝卷》之说。而《姚氏总谱•远七十二公镜山传》却说是:“……享年七十有四……。”因《庆元姚氏总谱》中的《世系图》之第一图至第四图已毁失无存,不能得到姚文宇的生卒记录。故此类异文孰是?就不得以知了。 * B( a0 h6 W# T. l9 M0 W8 p" R* k$ k

: w" m  x9 J' c% K# n/ Q4 y⑸:此事大约是家庭内部的矛盾。详情待考。

签到天数: 3656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39#
 楼主| 发表于 2013-8-27 11:16:35 | 只看该作者
⑹:此墓的地面建筑部分的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被破坏,石料被挖掘一空。墓穴於1986年及1988年遭两次盗掘,文物为劫之一空。1989年12月,裔孙集资合力重修。当时埋葬入穴中有文物三件:其一是将其被盗墓贼砸成三截的古墓碑用胶水胶好,立在其中。其二是将在墓墟中检到的一只由文宇公的安徽信徒奉献来的石香炉,放在其中。此香炉虽石料班驳,但色暗黑而有光泽。长约尺许,宽半之,高七、八寸。正面上层镌莲花饰。中刻文曰:“永奉香炉”四字。左刻:“康熙二十四年十一月立”,右刻:“新安弟子俞普吉男普静同奉”字样。其三是拙文《善士姚公镜山墓志铭》一块。因当时不具备刻石的条件,于是我只好用图画纸书写,用两块玻璃将其用“万能胶”胶合,立在墓碑後面的香炉之上。 ! {8 v; y0 K- W/ y' j; F# G. W7 O2 n
' [/ e" u: d- I' o# A# v0 v
⑺:此墓碑不管是形式还是碑文都很具特色,在庆元地区可谓是独一无二。首先是下款:特具悲哀。体现出墓主人的不同寻常的遭遇。其二是,将墓葬的时间和墓地的方位刻在侧边,实属罕见。另外,从碑文的下款仅刻“孝男姚铎”来看,可证诸文献载其“正妻夏氏无子”,及仅周氏一人葬夫之说。当时,夏氏尚健在,居在距之咫尺的邻县。况当时的局势已比较太平。她是否已经另有了新的养子?她们母子为何不回乡定居?为何不回家葬夫、葬父?是遭“直指派”劫持而不能如愿?抑是因家庭的矛盾所至?此事终是个谜。实情待考。

签到天数: 3656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40#
 楼主| 发表于 2013-8-27 11:17:14 | 只看该作者
⑻:依释道霈《宝福寺记》:“……余时居庆元镜湖……”之说而推测。按:庆元古地名没有“镜湖”一词,只是“镜山”下“松源河”中有一“镜潭”。故料“镜湖”乃“镜潭”之误。 0 N  p% h7 u. z

0 V* J. ~1 V0 Q7 w; z4 z⑼:这处建筑群,至今已历过了三百多个岁月。其间受自然之冲击;得人为之改变。已是面目全非了。主建体於清季遭回禄(之后,族人将大门石料一副移运别址建房。而这些石料如今犹在,且成了“望夫楼”所遗留下的唯一之文物了。),其遗址於民国初年被洪水冲走了大半,留下了一块直角不等边矩形的废墟。上世纪七十年代,由“大队”(即村里)调拨给村人(也是族人)建房。古迹消失。 ) u$ \" ^. d# s& P6 N, n

# ?+ X3 S9 I9 h4 A! B⑽:史料均载明夏氏无子,曾收养一义子又因不肖而被乃翁逐出家门了。夏氏之後是否重新收养义子?因史料未载,就不得以知了。今论定姚觐光是姚铎之侄(即义兄之子)的依据是依《庆元姚氏•姚文宇传》中“髪配夏氏抚一子,发迹西表,……均继迹绳绳。”及《庆元总谱•姚觐光传》中“……卜居……西表……”和“……生负仙骨,尤得山川灵气,……抱真茹素,虔奉大士宝簶。”等说所推定。即可能其父是夏氏的养子之说。此说若是有误,则姚觐光又当是姚铎的堂侄或族侄了。而“犹子”之说就只能是“另一说”了。
# r: T4 o' g' Z. `* p3 E) F3 ?; A; n8 i$ T) X& U
⑾:见由秦宝琦先生提供的《姚门教历代相公表》。
' E4 v( ?" [( t) u$ ^$ E9 \( H+ v7 k3 t
⑿:同上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中华姚网,全球姚姓“根”之网。欢迎您宗亲!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4-6-14 15:02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