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姚网喜迎二十大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楼主: pszyyao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历代姚姓宰相(初稿)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91#
发表于 2012-4-1 23:19:56 | 只看该作者
姚家修谱找姚网
弄清图中先祖的世系是我努力的方向

签到天数: 90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五品郎中

92#
发表于 2014-4-3 11:25:10 | 只看该作者
宋希得公就职地区与官职
5 M$ w; n) n3 |/ G. P" ?+ [
% O" b, y1 a) l/ X; ~8 c- n$ d( p宋史列传1804 o$ h6 j, I9 J; B. G
: w! Y' K. j) A# ^
      姚希得,字逢原,一字叔刚,潼川人,嘉定十六年进士。授小溪主簿,待次三年,朝夕讨论《六经》、诸子百家之言。调盘石令。会蜀有兵难,军需调度不扰而集,更调嘉定府司理参军。改知蒲江县。巨室挟势,邑号难治。希得绥强扶弱,声闻著闻。同知枢密院事游似以希得名闻,召审察,迁行在都进奏院,通判太平州,改福州,徒步至候官,吏不知为通判也。
$ c7 \. d% O- \, E. I: N3 `5 O# E% [/ ^
     为国子监丞,迁太府寺丞,时暂书拟金部文字兼沂靖王府教授。时帝斥逐权奸,收召名德,举朝相庆。希得以为外观形状,似若清明之朝;内察脉息,有类危亡之证。乃上疏言:“尧、舜、三代之。。。。。。$ L( f% @$ Q6 ?3 B. ^/ U+ N& \; s

0 h- b2 f# C, x) N2 @. v1 ?7 L! G% l. S* b6 _' b- D3 J
      迁知大宗正丞兼权金部郎官。李韶以病告,十上疏欲去。希得言:。。。。。。
8 O1 D' R8 o) d. y  D! G: a$ O' E5 l+ R
& }: T8 c; Z' w7 ?      进秘书丞,寻迁著作郎,授江西提举常平。役法久坏,临川富室有赂吏求免者, 希得竟罪之。遂提点刑狱,加直秘阁。未几,加度支员外郎,寻直宝章阁,移治赣州。盗有伪号“崔太尉”者,据石壁,连结数郡;刘老龙等聚众焚掠,一方绎骚。 希得指授方略,不五旬平之。以直宝谟阁、广西转运判官兼权静江府。寻授直徽猷阁、知静江府、主管广西经略安抚司公事兼转运判官。母丧,免。召为秘书少监兼中书门下省检正诸房公事。入对,言君子小人邪正之辩,且曰:“君子犯颜敢谏,拂陛下之意,退甘家食,此乃为国计,非为身计也。小人自植朋党,挤排正人,甘言佞语,一切顺陛下之意,遂取陛下官爵,此乃为身计,非为国计也。”迁宗正少卿兼国史编修、实录检讨兼权给事中,兼权刑部侍郎、同修国史、实录院同修撰。时西方用兵,有为嵩之复出计者,谓非此人不能办。帝有意再用,知希得必执之,出旨谕意,希得毅然具疏密奏,不报。又缴邓泳予祠之命。右正言邵泽、监察御史吴衍、殿中侍御史朱熠相继论罢。 3 |% F5 I: A$ W) `8 ]/ z
6 m' F0 e8 |4 V# Z# C
      久之,以集英殿修撰提点千秋鸿禧观。未几,依旧职两淮宣抚使司判官,俄加宝谟阁待制,移京西、湖南北、四川。诏叙复元官。护江陵有功,召为户部侍郎。帝曰:“姚希得才望可为阃帅。”乃进焕章阁待制、知庆元府、沿海制置使,继升敷文阁待制。诏增沿海舟师,希得为之广募水军,造战舰,蓄粮食,蠲米一万二千石、旧逋一百万。去官,库余羡悉以代民输。召为工部尚书兼侍读。入侍经筵,帝问庆元之政甚悉。以华文阁直学士、沿江制置使知建康府、江东安抚使、行宫留守。 希得按行江上,慰劳士卒,众皆欢说。溧阳饥,发禀劝分,全活者众。创宁江军,自建康、太平至池州列砦置屋二万余间,屯戍七千余人。帝闻之,一再降诏奖谕。加宝章阁学士,寻加刑部尚书,依旧任兼淮西总领。
3 S: o2 i5 E+ c$ b
" H% l( D* ?$ K3 Q, o      景定五年,召为兵部尚书兼侍读。乃言用人才、修政事、治兵甲、惜财用四事。拜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兼太子宾客。公星变,上疏引咎,乞解机务。兼权参知政事。度宗即位,授同知枢密院事兼权参知政事,寻授参知政事。以言罢,授资政殿学士、提举洞霄宫。起知潭州、湖南安抚使,以疾甚,辞,乃仍旧职奉祠。请致仕,诏不许,力请,以资政殿大学士、金紫光禄大夫、依旧潼川郡公致仕。咸淳五年,卒。遗表闻,帝辍朝,赠少保。 ( |$ O) a1 r; ?! N7 M' x
6 g8 E$ ^; @8 s/ }) g# W

签到天数: 90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五品郎中

93#
发表于 2014-4-3 11:29:51 | 只看该作者
   溪县,梁(502~557),德阳县萧更名小溪县(遂宁市船山区),隶属东遂宁郡。西魏(535~556),小溪县更名方义县,仍隶属东遂宁郡。北宋太平兴国元年(976),为避宋太宗名讳,改方义县名小溪县。属遂州。政和五年(1115),升遂州为遂宁府,小溪县隶属遂宁府。南宋宝祐六年(1258),小溪县隶属遂宁都督府。元至元十九年(1282),属遂宁州。明洪武九年(1376),废小溪县。
) I/ {4 o- g, i, _$ ^4 A: }6 `3 c
/ v6 m8 V. T3 b3 W0 T1 ?" O2 J" ]    磐石县,1、北周保定中(公元561-565年)析置磐石县,县址在今四川资中县北门外两路口一带,隋文帝开皇七年(587)年,资州州治由资阳县迁到盘石县。明洪武四年(1371),明军平蜀,夏亡,降资州为县。盘石县改为资县。   5 r5 y! ^2 x- C0 e' b
    嘉定府,南宋庆元二年(1190年)以宁宗潜邸升嘉州置,治龙游县(清改名乐山,今市)。属成都府路,辖境相当今四川省乐山、犍为、峨眉山、夹江、洪雅、沐川等市县地。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改为嘉定府路。明洪武四年(1371年)复为府。属四川省。九年降为嘉定州[1]。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复升为府。辖境相当今乐山、犍为、峨眉山、夹江、洪雅、峨边、荣县、威远等市县地。1913年废。; m# a2 y8 c, A
3 f5 ]% X( U" x4 V" S( M  W
    蒲江县,是中国四川省成都市下辖的一个县。面积580平方千米,人口26万。邮政编码611630。县人民政府驻鹤山镇。# T% g  \1 c, D; u% |7 C) I, }
: h- g& R' W  T- T
    太平府, ①五代南唐保大末置新和州,寻改雄远军,宋改曰平南军,升为太平州,元为太平路,明为太平府,清因之,属安徽省,民国废,故治即今当涂县。 / M' n. f1 A5 k+ u
②汉临尘雍溪等县地,晋以后为蛮獠所居,唐置羁縻州,宋析置太平砦,元置太平路,明改为太平府,清因之,属广西省,民国废,故治即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
: R: ?3 T- v2 Q/ S. ~9 m2 W③太平府是明、清两代的一个府,位于长江下游南岸,辖区大致相当于今日安徽省的马鞍山市及芜湖市辖境。元至正十五年(1355)四月丁巳,朱元璋改太平路为太平府。太平府在明代属于南直隶,清代属于安徽省。太平府下辖3个县:当涂县(首县)、芜湖县、繁昌县。清代,苏皖分省后,太平府与安徽省的宁国府、池州府及江苏省江宁府相邻,与安徽省庐州府及和州直隶州隔长江相望。1912年(民国元年),撤废太平府。( _2 w/ j& o; J( b  V4 O
    福州:宋代是福州历史上的黄金时代,人口、经济、文化都达到一个高峰。[28][35]974年和1069年,刺史钱昱和程师孟先后扩建城池。1044年蔡襄任福州知州期间大兴水利。1065年,福州太守张伯玉在福州遍植榕树,“榕城”之名由此而来。[6] 福州的城市内河水网体系也在宋代形成。宋代福州人口众多,经济极其繁荣,为宋朝六大城市之一,[6][11] 南宋时人口超过59万,其中城内人口超过十万。[36][37] 宋代福州的农业高度发展,[38] 还是宋朝造船业的中心,其商品经济发达、海外贸易发展迅速。[39] 文化上,两宋时期福州一共出了文状元10名,武状元11名,进士2247名,奠定了福州科举文教在中国领先的地位。[6][36]1276年,蒙古军队攻占临安后,南宋益王赵昰以福州为行都称帝,改年号景炎,十一月,蒙古军队攻占福州,赵昰从海路南逃。[35][40] 元代福州大部分时间作为福建首府,元末的1359年到1362年,亦思巴奚军一度占领福州,其后元朝的陈友定取而代之。1368年(洪武元年)明朝军队占领福州。[6][41]8 t) A/ f' J6 _( O6 B) |
+ |/ W7 Y1 P/ p7 I( V- _$ L
    江西,宋代在州之上改道为路,江西地区被置9州、4军、68县,其大部分隶属于江南西路,另有一部分隶属于江南东路。元代设置江西等处行中书省制度。辖区包括今江西绝大部分地区(原江西东北部分地区隶属于江浙行省)以及今天广东省的大部分。元行省下设路、直隶州、州(同县级行政机构)和县。江西行省下辖龙兴、吉安、南康、赣州、建昌、江州、南安、瑞州、袁州、临江、抚州、饶州、信州等13路和南丰、铅山2直隶州以及48个县、16个县级州。
+ |' v* c- e" g. U
# a" @: Q4 A- P' p
% u" `  A5 J8 x7 n    赣州市,简称虔,常称为赣南地区,全国七十个大中城市之一。赣州东接福建三明和龙岩,南至西南临广东梅州、河源和韶关,西靠湖南郴州,北连江西吉安、抚州,处于东南沿海地区向中部内地延伸的过渡地带,是内地通向东南沿海的重要通道之一。中国两大主要稀土产地之一。中共红军时期主要的红色割据区域之一。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置南野县,隶九江郡,为赣南建置之始。隋开皇九年(589),改南康郡为虔州。唐朝虔州治赣县,在今赣州市区,而不是今天的赣县。宋淳化元年(990),以虔州原辖南康、大庾、上犹3县另置南安军,治大庾。绍兴二十三年(1153),改虔州为赣州。明吴二年(1365,元至正二十五年),赣州、南安两路改为府。民国元年(1912)废府,县直隶于省。三年(1914)设赣南道。十五年(1926),废赣南道,县直隶于省。
- s5 Y/ n6 `3 i/ h
- N8 @/ I/ L  b    广西,宋代初期在岭南恢复“岭南道”,后来改为“广南道”,继又把“道”改成“路”。宋至道三年将广南路一分为二,设广南东路和广南西路。其中广南西路包括今日广西全境,以及雷州半岛和海南岛等地。“广西”之称由此而来。元朝大部分时候,岭南地区和海南岛没有单独设置一级行政区划,而是将原宋朝广南东路辖区归江西行省管辖;原广南西路划归湖广行省管辖,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和广东省雷州半岛,都归湖广行省管辖。元代末期,设“广西行中书省”,是广西建制“省”开始,以后一直设“广西省”。明朝初期,两广与江西、湖南分开。由于广西壮、黎、瑶三个民族反明起义猛烈,明朝皇帝朱元璋采用分而治之的办法,把黎族聚居的海南及广西门户钦、廉州划归广东。清朝大体上沿用明的区划。
$ F# D' H0 S' v( Y- H
$ ~' F3 W( i: y! d1 ?+ `# k& M1 {1 @, j  r! G. e5 v& p
     静江府,南宋绍兴三年(1138年)升桂州置,治临桂县(今广西桂林市)。辖境相当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临桂、灵川、阳朔、荔浦、兴安、龙胜、永福等市县地。为广南西路治所。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改为静江路。明洪武初复改静江府,寻改桂林府。( W9 y% W0 L8 Z9 D

# B; s% n0 }* J& o, q& {& Y1 t: U    建康,唐代,建康故地受到刻意贬抑,但地理上的优势使这一地区重又发展起来。唐初置江宁郡,后置升州。五代时杨吴改为金陵府,并修筑规模空前的金陵城。唐朝灭亡后,南唐建都金陵,改称江宁府,并扩建了城邑。[16]北宋共灭南唐后,重置升州,后又改为江宁府。南宋建炎三年改建康府,为江南东路首府,并设行宫。元朝时改为集庆路,是当时东南纺织业的中心。[17]1356年,朱元璋攻占集庆,改为应天府。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应天为京师,当年明军攻入元大都,南京第一次成为大一统王朝的京城,迎来历史上的第二次高峰。明初京师总人口约70万人,其中居民约47万人、卫戍部队20万人,是当时全国人口最多的城市。保留至今的南京城墙、明孝陵等建筑就是这一时期修建的。1402年,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建文帝帝位,1421年迁都顺天府,将应天府改为南京留都,设南京六部等机构。明代中叶,南京城人口达120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首都[注 9][注 10]。终明一朝,南京一直是南方乃至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644年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帝自杀,福王朱由嵩在南京建立南明。1645年清军攻陷南京,降为江宁府,但民间仍习称为南京。清初,江宁为江南省[注 11] 省府。康熙六年将江南省分为江苏、安徽两省。直到清末,江宁是统辖江苏、安徽、江西三省的两江总督驻地,同时在江宁设立江宁布政使,管辖江宁府和江苏省长江以北的扬州府、淮安府、徐州府、海州直隶州、通州直隶州和海门厅[18],管辖安徽民政的安徽布政使在1780年以前也曾长期驻扎在江宁。江宁城东明故宫旧址驻扎有八旗军队,设江宁将军管辖。清廷在江宁设立规模庞大的江宁织造厂,生产供应皇家需求的丝织品,因此在经济方面江宁也具有相当的重要性。
% H8 z7 ^6 `- M' d. g  f8 U" r* n8 l  Y6 [8 F" m1 o. ~+ J
     江淮宣抚使的辖区,江淮宣抚使辖区包括淮南东路、淮南西路、江南东路、江南西路及两浙路的一部分,在南宋中期一直处于分合不定的状态。其辖区不规则,与各监司或帅司路并不一定重合,多数时候或置四个宣抚使辖区,或置两淮宣抚使,亦有时四路皆不置宣抚使。高宗建炎三年(1129)六月,以东京留守杜充兼宣抚处置副使,节制淮南、京东西路。八月,又以杜充兼江、淮宣抚使守建康。韩世忠为浙西制置使守镇江,刘光世为江东宣抚使守太平、池州,并受杜充节制。由此可看出,南宋初年,江淮宣抚使辖区划分为不同的机构,有一部份是由制置司统领的,这种情况在此后也不断出现。如绍兴七年(1137)八月,以“少保、江南东路宣抚使张俊为淮南西路宣抚使,盱眙军置司。保成军节度使、主管殿前司公事杨沂中为淮南西路制置使。右武大夫、开州团练使、权主管侍卫马军司公事刘铸为淮南西路制置副使,并庐州置司。”① 在高宗建炎三年(1129)九月,朝廷以周望为两浙、荆湖等路宣抚使②,同年,杜充出任淮南、京东西宣抚副使,则是江淮与京湖两大战区之间出现了部分重合。绍兴初年,江淮分为四个宣抚使或制置使辖区。绍兴三十二年(1162)张浚为两淮宣抚使时,辖有淮东、淮西两制置司,其它时间一回《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一三绍兴七年八月乙未。。《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A,建炎三年九月癸丑。 第二章南宋时期的官抚使制度般朝廷置两淮或江淮宣抚使时,会撤销淮东、淮西两制置司,反之亦是,以确保指挥号令出于一方,并避免机构重叠,号令不~。这种变化在南宋时期发生多次,基本辖区的合并是原有或分割。如宁宗嘉定十二年(1219)朝廷罢江淮宣抚使司,将其辖区分为淮东、淮西、沿江三个制置使辖区。一般说来,两淮宣抚使辖区为淮东、淮西两路,而江淮宣抚使辖区情况则比较复杂。受资料所限,尚不能完全明了,大体辖有淮南东、西路,江南东路、两浙路的一部份,江南西路一部分或全部。南宋时期, 一般江淮宣抚使司置司建康府,两淮宣抚使司则置司扬州。淮东、西宣抚使司治所则变动不常。南宋初,淮东宣抚使司治所先在镇江,其后楚州、建康;淮西宣抚使司治所则由太平州而盱眙,复移庐州。从中可见这一地区因战争形势的变化,对宣抚使治所位置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
* S$ b/ V2 f& D, ^6 [$ k4 ]5 k" O, m
2 a4 W% C$ [. O+ L% h      庆元府,南宋绍熙六年(1195年)改明州置,治鄞县(今浙江宁波市)。辖境约当今浙江省甬江流域及慈溪、象山、舟山、岱山等市县地。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为庆元路。$ M; o" t( N7 t, N7 ~7 l9 y
3 o3 m) V9 o9 o
      安庆府,南宋庆元元年(1195年)升安庆军置,治怀宁县(今安徽省潜山县),景定元年(1260年)移治今安庆市。辖境相当今安徽省岳西、桐城两县市以南,枞阳县以西,长江以北地区。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为安庆路。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朱元璋改为宁江府,次年复为安庆府。清为安徽省治。1912年废。安庆府下辖6个县:怀宁县(首县)、桐城县、潜山县、太湖县、宿松县、望江县。清代,安庆府与本省的庐州府、六安直隶州及湖北省黄州府相邻,南面隔长江与本省池州府以及江西省九江府相望。
6 I2 a! b& b0 U: P2 Z
7 {3 E" F* G  k     太平府,雅称鸠州或鸠兹,是明清两代的一个府,位于长江下游南岸,辖区大致相当于今日安徽省的马鞍山市及芜湖市辖境。太平府在明代属于南直隶,下辖3个县:当涂县(首县)、芜湖县、繁昌县。春秋时代此地湖泊草丛中鸠鸟众多,被吴国命名为鸠兹邑,流经此地的长江一段,亦由此别名鸠江,故此地士大夫雅称鸠兹、鸠州。清代江南省分立,江苏、安徽各分行省后,太平府与安徽省的宁国府、池州府及江苏省江宁府相邻,与安徽省庐州府及和州直隶州隔长江相望。清代太平府:隶徽宁池太广道。长江水师提督驻。领县三:当涂县、芜湖县、繁昌县[1]。
/ M* k% b9 x& F' m
/ l: G+ c* p3 v5 ?      池州府,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朱元璋改九华府置,治贵池县(今安徽池州市)。辖境相当今安徽省池州、铜陵、青阳、石台、东至等市县地。池州府在明代属于南直隶,清代属于安徽省。池州府下辖6个县:贵池县(首县)、青阳县、铜陵县、石埭县、建德县、东流县。清代,池州府与本省的徽州府、太平府、宁国府、广德直隶州以及江西省九江府相邻,与本省安庆府、庐州府隔长江相望。1912年(民国元年),撤废池州府。
# {' i+ y, H, d6 U  Y1 E
  h5 j, C" i$ r( ]3 d1 n  k      总领,南宋官名。绍兴十一年(1141)收诸将兵,改为御前军,分屯诸处,置淮东、淮西、湖广总领,掌所在地诸军钱粮并参预军政。十五年(1145)又置四川总领。总领财赋所简称总所,亦称饷所,或称饷司。
4 U7 i; T6 }- E, Q7 e: U  f9 H + z. H: J8 b2 L4 v: T
      潭州,唐武德三年(621年),又改长沙郡为潭州。五代梁天成二年(927年),马殷建楚国,改潭州为长沙,作国都。北宋乾德元年(963年),复置潭州。元至元十四年(1274年),改潭州为潭州路,为湖广等处行中书省治所。元至元十八年(1281年),湖南道宣慰司治潭州。文宗天历二年,以潜邸所幸,改天临路。元至正二十一年(1364年),朱元璋改天临路为潭州府。明洪武五年(1372年),再改为长沙府。4 w0 p* L3 P% O6 R3 J2 ]
      湖南,北宋时,湖南分属荆湖南路和荆湖北路。这时洞庭湖区得到大规模开发,湖南在全国的地位迅速上升。宋代全国四大书院,湖南即得其二。北宋末年,湖南人口达570多万。元代时属湖广等处行中书省(省会武汉),设湖南宣慰司于衡州(后迁治潭州);明代时属湖广布政使司(省会武汉);清康熙三年(1664年)分湖广为湖广左、右布政使司,其中右司下设长宝、岳常澧、衡永郴桂、辰沅永靖4道和长沙、宝庆、岳州、常德、衡州、辰州、沅州、永州、永顺九府。清世宗雍正元年(1723年),改湖广右布政使司为湖南布政使司,迁长沙,湖南正式作为省级行政单位。4 k1 W) B9 l' ~% w: U
2 k  q9 S: z; f8 h& f% x' O% b
      潼川郡,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名。西魏废帝二年(553年)置,治今四川省梓潼县。辖境相当今四川省梓潼县地。属潼州。隋开皇三年(583年)废。: u9 g* Y* o5 x

0 a7 }, I; V2 D* M4 |; e宋代官职表(三师) (三公) (三孤)- e  [- [( q" j9 n
/ z# ]3 }9 C% t
太师、太傅、太保正一品太尉、司徒、司空正一品少师、少傅、少保正一品
3 F* l9 K! t: V- S; ?8 V  }! r5 c# @5 S8 V9 U( j( y
(宰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从一品总理全国政事参知政事正二品副相
! C1 F8 d* z: C. z. Y; q
, E3 K% J3 a7 n; {枢密院枢密使(知院事)从一品正二品专司“军国机务,兵防边备戎马之政令”,以及“侍卫诸班直内外禁兵,招募阅试迁补屯戌赏罚之事”6 \: u  n- \9 W, i% z
) z1 B2 C7 C  @& V/ ^- p* X
副使(同知院事)正二品
& v9 d, f  O+ s0 v2 U2 x. K" F# O# }5 _& l4 C
门下省侍中佐天子,审中外出纳之事。; P  W; f' r: K, j, ^
& b4 U6 Z1 z' l. C, j+ J
门下侍郎佐侍中+ }/ V% T# S# M, O! V/ X1 Y
$ x& J" c' s- A( U8 B( @! N
中书省中书令佐天子,宣奉天子命令侍郎佐令. t7 Q' P! o7 q/ W  k4 v8 q9 n) N

7 ~# G2 a, t4 t3 R' I尚书令奉天子命而施政尚书省左、右仆射佐令左、右丞相佐令
8 \. o+ @, i9 U7 ~  M0 ?% H5 J* `+ P6 l( o( u& q: d4 z* Y% ^' m' B
三司使三司使掌全国钱谷出纳,均衡财政收支副使5 j* d7 Y3 E$ K9 D. i

. c5 u$ `5 Q/ D. N' j翰林学士院翰林学士正三品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极端机密文件翰林侍读学士正三品翰林侍讲学士正七品崇政殿说书从七品
( Z$ O7 A- ^0 ?) H- \. C0 R; A4 v# g1 \2 y+ `
谏院知谏院掌规谏朝政缺失
5 s# K8 s4 X$ b" w0 S; Q1 `# @" B9 U9 j# m0 I# d* e( }: ?% R( v
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 l$ A+ ~# |% n" z( @# @5 s
' j2 R! C2 @! i* T( {- g; \, p尚书(各一人)从二品宋之六部、组织上属于尚书省。- ]* w, Q: F, x, H

4 D  T' ~/ y* d1 V  F侍郎(各一、二人)从三品郎中正六品员外郎从六品* i- n; V, ^" V. b
2 Z1 X5 \8 m& @  z: b* }
御史台御史大夫从二品专掌监察、执法1.“大夫”为加官,不除人。“中丞”为实际上之台长。
  d! S) N4 O; O" |' u9 B
5 O; Z5 ^7 J  f御史中丞从三品台长侍御史(台院)从六品殿中侍御史(殿院)正七品监察御史(察院)从七品
) o( S- Y$ u9 o( p
1 f, a% e, ~6 p0 t( x) p(九卿): y! w# o, k; B1 l5 N- d

' r0 A3 ~. C" L; a: D* C0 o(九寺), n/ {) V: x3 e# }: Q/ O$ X
: [* X; L% I4 b3 a4 n8 q
卿(各一人)正四品(或从四品)
( c; ^4 I" X0 J+ J: Y' N* g
$ w7 r% z* F4 o! |: r/ Y宋之九卿:太常寺、宗正寺、光禄寺、卫尉寺、太仆寺、大理寺、鸿胪寺、司农寺、太府寺少卿(各一至二人)从五品(或正六品)
( K: e  S6 G4 ^# \3 ]: W
8 n& J0 z; x) F9 ]7 s" f+ ?国子监祭酒从四品掌教育行政司业正六品国子博士正八品国子监丞正八品$ M' C4 w: y7 B, W

2 e' G! j/ S  `: a6 Y/ U+ H路转运司:转运使、副使、判官掌一路财赋、又兼管监察官司吏之事南宋谓“漕司”+ o0 r. M* [9 S4 j- f" C

' M1 y4 b& K: I! C) R提刑司:提点刑狱公事掌司法和刑狱南宋谓“宪司”/ S% J3 h4 x. l/ _

6 @5 X$ e" {% j' |提举常平司:提举常平茶盐公事掌常平仓及贷放钱谷等事务南宋谓“仓司”1 [2 o! F! {7 ?. d' l2 ^4 U8 E4 N
) m6 U7 D$ Y' F, B0 o3 L6 Z# m
提举学事司:掌所属州县学校和教育行政以上各官谓之“监司”。
3 h& L, a, \+ ?! h1 s& j% O* `5 ]+ [- Y8 J
经略安抚司经略安抚使南宋谓“帅司”
% w: ^3 g+ n' J  ^- E; G1 Y6 G3 X
府知府事(各一人)
  h( U8 g$ Q9 y& L: y
5 w& H3 u& `0 q4 m' p  O9 |* w(府尹)开封尹正三品掌府之事宋于首都、陪都及特要之地称“府”1 ?" K9 O9 [$ S

# F6 ^! S4 T5 b) H7 Z5 N* m9 {(少尹)开封少尹从六品(判官)
2 x2 t" A" @( Y
- [0 J$ Y& h: m/ M5 W9 ]4 }(推官)开封府均从六品
" s3 Z/ e1 a2 O9 d" b' @' R) `4 A5 p; L7 T! n
州(判某州事)
7 U! M6 i( Q0 q) V" B
" j: N  I0 P5 }(刺史)从五品掌州之治宋不设“太守”,“刺史”乃虚衔。
9 u7 f1 g7 M& W6 i3 Y+ ^  k0 e: g7 n
判某州事(权知某州军州事)  F: I- x! C  b

" ]$ U. Z& r2 o7 \! b- ?! r知州(简称)兼指挥军事监县知某军事戌兵驻县官,兼管军事宋代之县,分为:赤县:在京城内畿县:京城外望县:四千户以上紧县:三千户以上上县:二千户以上中县:千户以上中下县:不中千户下县:五百户以下
8 q" ~; \# _! a- ~/ }8 S
1 w" m1 m; B3 v8 T% ?; W知某监事知县(县令)赤县:正七品畿县:正八品其它:从八品掌县之治县丞(小邑不置)赤县:正八品畿县:从八品其它:从八品主簿(小邑不置者以尉兼)赤县:从八品畿县:正九品其它:从九品尉赤县:从八品畿县:正九品其它:从九品- O. Y& x& h+ ~$ ~6 l

$ a6 w' F8 m- {; ], t! _. J: u$ T( }6 |0 G( S& u2 M9 b; Y

签到天数: 280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94#
发表于 2014-4-4 11:39:15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枣庄姚绍峰 于 2014-4-4 11:43 编辑 $ J2 }0 i( T* Q4 f& `6 W/ I. G
天狼纵队 发表于 2012-1-31 23:18 顺便说下,在以上摘录中,有个姚硕德,这可是咱老姚家出的一位军事家呵,大姚帝国名将。
姚硕德事迹见姚耀宁编著姚氏历代人物传略)第8页。同页有后秦姚绪、、姚晃、姚旻等公为宰相的记录。

该用户从未签到

95#
 楼主| 发表于 2015-8-21 07:32:34 | 只看该作者
        为了找“五代梁 中书门下平章事姚洎”(75#),费了劲。应将有关层串起来而成一文:1#-4#- 27#- 32#-41#- 48#-57#- 60#-71#-72 #- 75#-76#-77 #-78 #-84#.
1 L( @* t# g1 ?8 t5 e+ { 3 |; ]# s" Y- C3 o/ y. z4 H+ b, X3 }

0 D, t3 z1 s  c! x/ `. n6 g 2 y) I. E+ q' `7 S9 U
      82#- 83#(姚门才女说,不靠谱)     
% v7 W9 w. }: i8 q7 o
96#
姚网宗亲  发表于 2020-12-13 18:31:20
好久没来了,近来新购中华书局横排版《二十四史》全套,有空再仔细校对下历代姚氏宰相人物。
97#
姚网宗亲  发表于 2020-12-13 19:01:21
好久没来了,密码忘记了,用QQ上来看看。

该用户从未签到

98#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4 20:58:44 | 只看该作者
天狼纵队 发表于 2020-12-13 18:31
0 q. T5 t3 o7 z2 f! z0 P好久没来了,近来新购中华书局横排版《二十四史》全套,有空再仔细校对下历代姚氏宰相人物。
) J! G+ @  j: U" a5 W
      重庆“天狼纵队”又上姚网了。还关注这个历代姚氏宰相帖。

该用户从未签到

99#
发表于 2021-1-24 10:48:32 | 只看该作者
补漏一个,大唐太子太保、尚书右仆射姚南仲。大唐贞元16年到贞元19年,唐德宗时代的右相。
  g/ J. o# N# Z7 D姚南仲很容易被忽略,其实,他是贞元时代的名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00#
发表于 2021-1-24 11:30:57 | 只看该作者
姚南仲不算宰相,应该是副相。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4-6-19 00:27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