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姚网喜迎二十大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查看: 700|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二十四字一帖为媒介,与俩位宗亲结为好友。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3338 天

连续签到: 36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4-20 14:46: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姚家修谱找姚网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姚敬文 于 2016-4-21 12:09 编辑
# p' v/ _6 R8 `+ I& l: e
6 }- @. q! I# t              昨天,我在跟闻闻宗亲帖时所写的<<立足当下,着眼未来。为姚而聚,践行舜德。天下明德,唯此为大。>>二十四字,没想到竟如此神灵,几乎在同一时间里,把姚网大家园里的闻闻明德俩位宗亲和我紧密地系在一起,成了我们三人结为好友的媒介。噢!对了!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述五帝德之后说的[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古时想要彰显美德于天下的   ,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把自己的家庭整治好;要想整治好家庭,先要修养好自己的品德;要想修养好自己的品德,先要端正自己的思想;要想端正思想,先要意念真诚;想要使意念真诚,就要提高自己的知识见解,就在于探究事物的原理。"3 }' }' `4 m$ @  V$ M) ]) m% @
(聞) 知聲也。往曰聽。來曰聞综上述:此乃,“明德之声而敬畏其文,始祖召喚后裔孙聚姚网,学习、弘扬、传承、践行舜德”。真所谓其香,即与之化矣”——《孔子 • 六本》。无不妙哉,神也!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25 收起 理由
姚闻闻 + 10 写得很好,赞!
姚先达 + 15 写得很好,赞!

查看全部评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1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1 反对反对

签到天数: 3885 天

连续签到: 2397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2#
发表于 2016-4-20 21:59:1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姚敬文 于 2016-4-20 22:50 编辑 5 e( T/ C5 {2 T- G
3 K) C( K( M* m  _/ A
                 感谢先达宗亲第一时间关注和点评帖子!您的支持和鼓励,是我们中华姚网数万舜帝后裔孙学习、弘扬、传承、践行舜德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共同的决心和动力

签到天数: 3900 天

连续签到: 2397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3#
发表于 2016-4-20 23:22:24 | 只看该作者
敬文老好帖!为敬文老鼓掌点赞!

签到天数: 3338 天

连续签到: 36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4#
 楼主| 发表于 2016-4-21 15:59:2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姚敬文 于 2016-4-21 17:56 编辑 $ Q- F8 D; n+ i" M0 t4 J

6 P/ c$ \& a$ b* I/ H, f) h  先登(教授)宗亲:您举手抬足非同一般,您的评语,对我而言就是动力,就是方向。"阳春白雪",融入"下里巴人",这才是"接地气"的真实意义,更是为姚而聚,振兴姚网,兴旺姚族的主力军!感谢您的鼓励和支持!

签到天数: 3338 天

连续签到: 36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5#
 楼主| 发表于 2016-4-25 15:01:2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姚敬文 于 2016-4-25 15:51 编辑
) U  z3 b, n6 ], j
8 f# N# X9 ?) W! L0 [+ E

竹墨古镇(洋渡溪),闲鹤(野(姚)毅)读诗。(乐山大佛)聚云寺,居士(闻闻)藏书痴。       载自百度:[洋渡居士的博客]

注:《尚书》云“诗言志”,《诗》又云“诗缘情”。诗中所藏吾姓名、笔名、网名、释名也,名之所寄吾情志矣。哀哉!幼惧不活,父赐名毅。少居荒野僻壤,三死而后生,似舜虞成野姚墟之殇,投稿文刊得名主编阳师汉笙独赏,师知吾苦,以賜野姚安慰之,为吾笔名首次铅字见睹报端也。中年读明忠州临济宗师大德高僧聚云吹万和尚禅诗顿悟,笃信佛缘,释名乐山大佛居士也。十年前,因缘宗族网络姚氏家园,首拟名一、再拟名闻,三拟名闻闻,所拟网名一而再再而三之定而未谓也,后以三为定名。近吾宗亲江西绍弦,直问野姚释名嘱吾骂之,其殊不知其因缘,不为过亦,吾独静默无言,实乃恩师用典所赐,何敢弃之,甚而骂之,弃师如似忘祖,皆为吾骂名也。故冥思多日,方寻得洋渡溪是吾故乡之名也,添居士再为网名。特题诗笺记之释其名号之缘由矣。


* o! G7 I6 w2 n/ M) T5 |# R               拜读此文感悟如下:一,看问题应“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才能看到事物的本质,才不会被事物的表象所迷惑。二,践行舜德,以德报怨,正确对待被误解的人和事。从今日做起,从自己做起,持之以恒。三,学舜德、明舜理、承舜迹、谱舜光,是每个姚姓人毕生的责任和义务。我姓姚,我自重,我骄傲!願与宗亲共勉之。
# [* D' K) y+ i; ?            
# d) m* A' l' o- a' `         诗云:    竹墨古镇洋渡溪,闲鹤野姚毅读诗。乐山大佛聚云寺,居士闻闻藏书痴。6 O. E2 X% A5 |( ~. Y

2 |& J0 f( a( e+ E! Y  n- S' y

该用户从未签到

6#
发表于 2016-4-26 13:24:3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姚敬文 于 2016-4-26 17:15 编辑 & N, [2 R9 L% A; I- A- W
姚敬文 发表于 2016-4-25 15:016 }7 m2 S: C- M, L
竹墨古镇(洋渡溪),闲鹤(野(姚)毅)读诗。(乐山大佛)聚云寺,居士(闻闻)藏书痴。       载自百度 ...
" a$ m+ K0 F1 M  b; [
3 a5 h! y  M9 B( s  m
您老怎么还没休息!?其实不在乎这些最好,没关系,不知不为过。我作此诗之目的完全是为自己历史预留史料,以备后人之疑。野姚是我少年第一篇发表在《文学遗产》的笔名。由四川籍大文人阳翰笙恩师赐予我的,阳翰笙是文革四条汉子之一,与夏衍、田汉、周扬齐名,这您应该知道。我的文章怎么到了阳翰笙恩师之手又怎能和这样大的名人接上关系,是因为他是我的表妹夫的伯父,七九年我刚上大学十六岁,爱读水浒,写了一些对水浒人物的看法,学校放假,我到妹妹家玩,被表妹的公公阅读,他也是一个名人,重庆市文学创作室主任阳晓,他写了很多剧本,有名的剧本《沙洲坪》和《山城棒棒军》都有他的心血。他看后认为很好就交给了他哥哥阳翰笙恩师,翰笙恩师刚从文革后复出,正办一份文学学术期刊《文学遗产》,就为我取了野姚之名一直沿用至今,他向我解释赐名的典故是出自《尚书》《舜典》古文字学家郭绍虞释义有句“虞舜成野姚墟之殇”,当时也没在乎用典和用名,一直也没人问过此笔名的由来,那天绍弦宗亲跟贴有了质疑,才让我想起此笔名的由来,所以赋诗记之备忘,没有其他怪罪谁的意思!谢谢您老的关注!
) X* w, q0 ?4 }1 E

签到天数: 3338 天

连续签到: 36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7#
 楼主| 发表于 2016-4-26 21:47:44 | 只看该作者
                               在现实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在乎”与“不在乎”。它们之间是一对既对立又统一,同时又互相关联着的矛盾体。同一事物,在不同的环境、时间、地点、对象的情况下,均会产生“在乎”和“不在乎”的不同反映,这是因为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是,首先通过耳、眼、鼻、舌的感观,反映到大脑中来,经过加工、分析和整理,再根据各人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对客观事物作出主观臆断。如一个成年的汉族人,到回族歺馆吃自带的猪肉,被认为这是对该族的大不敬,回族人一定是很"在乎"的。反之,汉族人在其他歺馆吃猪肉就无人"在乎"了。因为,这里只有爱吃和不爱吃的喜好,而没有大不敬的问题,所以,也就不存在"在乎"和"不在乎"了。 曾经听一位贤达说过你要说话,必须得注意时间、地点、环境、场合、对象,不能随心所欲。你在庙堂里唱卡拉OK,那怕是国际名曲,这和教授不因人施教一样,一定是不受欢迎的。不知这位贤达说得正确与否?敬请宗亲共鉴雅正!

签到天数: 3900 天

连续签到: 2397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8#
发表于 2016-4-27 01:16:3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姚敬文 于 2016-4-27 22:11 编辑 $ q7 e) \4 ^* ?! A
姚敬文 发表于 2016-4-26 21:476 D, O8 e" i7 x+ R. L' ]+ Q! ]
在现实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在乎”与“不在乎”。它们之间是一对既对立又 ...
: \4 x5 B9 n2 b7 M

# [, _1 e) B0 e" [8 ~2 D5 b9 k每次拜读敬文老的帖子,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敬文老还这么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怎不叫人感动!

签到天数: 3338 天

连续签到: 36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9#
 楼主| 发表于 2016-4-28 12:32:43 | 只看该作者

存养类:            载自百度:部分<<弘一大师人生格言>>供宗亲们学习共赏 ! 天下明德,唯此为大。 

1、自家有好处,要掩藏几分,这是涵育以养深。别人不好处,要掩藏几分,这是浑厚以养大。

  
. ~, O; L) j$ Q8 C' e    2、以虚养心,以德养身,以仁养天下万物,以道养天下万世。


7 Y: w" H* n3 g) l" ?8 i! `! Q    3、一动于欲,欲迷则昏。一任乎气,气偏则戾。

  * ^9 q/ B8 c( [( Y% |  r9 _6 X
    4、刘直斋云:存心养性,须要耐烦耐苦,耐惊耐怕,方得纯熟。

  $ F# }) F, {8 q( Y7 p
    5、寡欲故静,有主则虚。


9 R1 b7 x) z# B# {' p. i& O( J    6、不为外物所动之谓静,不为外物所实之谓虚。

# i- U% c' r3 O6 {& L
    7、宜静默,宜从容,宜谨严,宜俭约。

  
# W# O' s+ Q4 H- n. C; K  Q  x0 ]    8、敬守此心,则心安。敛抑其气,则气平。

; `" h8 E' k: Q# K3 {
    9、青天白日的节义,自暗室屋漏中培来。旋乾转坤的经纶,自临深履薄冰处得力。

( v7 ~5 _& n# i
    10、谦退是保身第一法,安详是处世第一法,涵容是待人第一法,恬淡是养心第一法。

  
) h7 `# a2 T& U4 Z. @8 |    11、刘念台云:涵养,全得一缓字,凡言语,动作皆是。

  
% z6 p. K4 N# X& O    12、应事接物,常觉得心中有从容闲暇时,才见涵养。

  + ^, C1 G7 l, E6 l- M4 O$ `& `
    13、刘念台云:易喜易怒,轻言轻动,只是一种浮气用事,此病根最不小。


1 L3 B. `0 u4 h; q    14、吕新吾云:心平气和四字,非有涵养者不能做,工夫只在个定义。

  
: \8 N- O' D. y/ n) D( N/ x    15、陈榕门云:定火工夫,不外以理制欲。理胜,则气平矣。

  5 V8 d7 n: g4 y6 B9 {( X" d1 Q
    16、自处超然,处人蔼然。无事澄然,有事斩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


( U) ~' y. c7 f+ u0 W* O5 t    17、气忌盛,心忌满,才忌露。

7 E- S) g* P. V' D5 S- I6 F* _
    18、意粗性躁,一事无成。心平气和,千祥并集。

$ a2 B6 g) P# l
    19、冲繁地,顽钝人,拂逆时,纷杂事,此中最好养火。若决烈愤激,不但无益,而事卒以偾,人卒以怨,我卒以无成,是谓至愚。耐得过时,便有无限受用处。
' D# s4 D7 ^5 t7 y
( Q% ?6 N& M) G. O7 O* R  20、人性褊急则气盛,气盛则心粗,心粗则神昏,乖桀谬戾,可胜言哉? - i2 L9 z; W: S
7 s' y% @; m+ q9 P/ o5 {4 Y3 w+ o4 y7 U% i
  21、以和气迎人,则乖沴灭。以正气接物,则妖氛消。以浩气临事,则疑畏释。以静气养身,则梦寐恬。 . O# R* Y6 W# i8 V
) V  W0 N( {! S' _) n. V
  22、轻当矫之以重,浮当矫之以实,褊当矫之以宽,躁急当矫之以和缓,刚暴当矫之以温柔,浅露当矫之以沉潜,豀刻当矫之以浑厚。
3 a$ z- a% q. n0 z. g0 v+ `0 A9 y+ W( T8 [7 U+ s- V
  23、尹和靖云:莫大之祸,皆起于须臾之不能忍,不可不谨。
/ {* ~3 a+ E% u' n& K7 ?( m* z* A( l- c7 e6 z2 b4 I7 Z& I
  24、逆境顺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
5 f2 }/ ^8 z' Y) W  ~* p* K$ p- H) i1 w5 w2 ^) b  b
       
  }/ Y& \% n/ x    持躬类 4 L! I0 E# J, g
; T) Y8 R2 B8 @& N4 I
  1、聪明睿知,守之以愚。道德隆重,守之以谦。
( s  y" g0 `3 ?! g$ y+ X* Z5 g4 ?8 t
, \1 [) S. A! n- t  2、富贵,怨之府也。才能,身之灾也。声名,谤之媒也。欢乐,悲之渐也。
5 S5 M4 Q8 n; l* X. o" W) ]: F
5 H' r1 X" [7 }  3、只是常有惧心,退一步做,见益而思损,持满而思溢,则免于祸。
, L* n) _/ W( f$ ~
) o  O+ F/ K2 U2 n7 B  4、人生最不幸处,是偶一失言,而祸不及;偶一失谋,而事幸成;偶一恣行,而获小利。后乃视为故常,而恬不以为意。则莫大之患,由此生矣。
6 \3 Q- z- o7 e" [6 k( _
) E0 A, X% i5 h1 v% x2 Q9 l  5、学一分退让,讨一分便宜。增一分享用,减一分福泽。
+ J1 r3 T: g4 J) |7 k( {" o; @$ ]$ s- [1 t  Z9 g1 T5 K
  6、不自重者取辱,不自畏者招祸。
4 v- [+ T( N7 d; d
  _% Z, p8 q/ A  E0 e  7、盖世功劳,当不得一个矜字。弥天罪恶,当不得一个悔字。 " \/ G& M: l+ }9 i* U' R

( X' U4 w7 q% H! o# Q  8、大着肚皮容物,立定脚跟做人。 # W3 Q6 k) x; a) M3 |6 _! o

) Z' o! v) A- g! _: `: e  9、事当快意处须转,言到快意时须住。 4 j" J) V  \9 s
$ f4 g7 @! S6 U  p8 i2 q4 E
  10、殃咎之来,未有不始于快心者。故君子得意而忧,逢喜而惧。
3 p3 Q. P  {4 `; k: g( t! q1 r6 h5 g
  11、物忌全胜,事忌全美,人忌全盛。 3 W9 M& `/ j- _

0 R  x/ }- v0 }  12、尽前行者地步窄,向后看者眼界宽。 1 ^+ R* G( g" p4 h) n" P1 V
. r: P$ I2 y6 V! r( K
  13、花繁柳密处拨得开,方见手段。风狂雨骤时立得定,才是脚跟。
' j. H5 _/ R1 l1 ~
- ^% i8 Q9 Z; }( G) U8 _2 c  14、人当变故之来,只宜静守,不宜躁动。即使万无解救,而志正守确,虽事不可为,而心终可白。否则必致身败,而名亦不保,非所以处变之道。 ; M* K! j2 Z1 h! }" d. _) e
; z7 z1 ]/ x" c/ ^2 I
  15、步步占先者,必有人以挤之。事事争胜者,必有人以挫之。 3 a: D% i) z$ R  u6 ]
4 {- }, m" [( B9 t  b* y
  16、安莫安于知足,危莫危于多言。
) B; V& |  Z" c7 [, U% ~7 X- ^7 l: H- R
  17、行己恭,责躬厚,接众和,立心正,进道勇。择友以求益,改过以全身。
2 z4 S% W  J. i! Z0 A4 j: E/ @, p6 }8 j
  18、度量如海涵春育,持身如玉洁冰清,襟抱如光风霁月,气概如乔岳泰山。
$ B9 X4 }: `! o+ L8 w. k; \" t- {; D. g- Q
  19、心不妄动,身不妄动,口不妄动,君子所以存诚。内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君子所以慎独。 " e$ K4 h* V6 ?7 ?+ s( h

9 B0 J- q' k/ {2 }4 V# K9 O$ o  20、心志要苦,意趣要乐,气度要宏,言动要谨。 ! A* {! P# k6 y5 y( v2 s2 T3 M

" ^6 C$ S2 u* f. ?. K  21、心术以光明笃实为第一,容貌以正大老成为第一,言语以简重真切为第一。平生无一事可瞒人,此是大快。
" e) z' Y( y) L$ a$ c) _9 |! _' I0 `
  22、书有未曾经我读,事无不可对人言。 $ r" R( [& Z6 B8 b5 V& u

$ k+ V9 G! J4 m1 y  23、心思要缜密,不可琐屑。操守要严明,不可激烈。 % @) v4 o( ~& G/ z; L

4 Q/ e0 `* i! q' h: r  24、聪明者戒太察,刚强者戒太暴。 7 X& w: n  H2 u

% y) h) |+ d6 G% h  25、以情恕人,以理律己。
* T1 t- h5 X) m. S0 p4 i1 I, ]: s: k7 ~. \
  26、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
. O7 G6 n8 b1 \( V1 o) ?& ?
* k7 G! \  U$ u5 D  27、唐荆川云:须要刻刻检点自家病痛,盖所恶于人许多病痛处,若真知反己,则色色有之也。   u) K) m5 M9 n/ L
! J$ K0 u# B- @' Q4 D3 l' g0 t
  28、以淡字交友,以聋字止谤,以刻字责己,以弱字御侮。 * l' j9 {( F7 e  G2 ^1 u" K: V+ ~

( y; o1 V0 m4 x+ S4 g2 }1 v  29、居安虑危,处治思乱。
0 ]7 E" s* D7 e' ^
( w: u- h( m, ?" _2 v% I) \  30、事事难上难,举足常虞失坠。件件想一想,浑身都是过差。
, f# a8 \& y& V! x4 D! Q5 C0 V; E) H# S  J5 J. s. T
  31、怒宜实力消融,过要细心检点。
7 Q. Z0 w3 ~% i5 I! `: I: Y/ g
$ |/ N( F2 W3 r" \" f- m  32、事不可做尽,言不可道尽。 8 D4 P& t5 l8 b
6 I- [0 _) M$ c: F
  33、胡文定公曰:人家最不要事事足意,常有事不足处方好。才事事足意,便有不好事出来,历试历险。邵康节诗云:好花看到半开时,最为亲切有味。 3 b4 `3 \" i7 _6 k  @1 c4 C3 H
% A, t9 H, j* @" U" q( J; G
  34、精细者,无苛察之心,光明者,无浅露之病。 . c! U/ [8 Y& K+ b/ u% c* G( M8 S9 X
7 H/ C! O: U/ h) p# r
  35、识不足则多虑,威不足则多怒,信不足则多言。   d2 ]/ m# n: v$ O5 K6 Z
/ j  U! f! n6 g0 g
  36、足恭伪态,礼之贼也。苛察歧疑,智之贼也。
  \  ]  Q. U. v* H8 l/ R+ e( [+ l* J: a+ Q# n
  37、缓字可以免悔,退字可以免祸。
. ]& ]- _& L9 }: a# v% u/ M, b7 v: v7 K6 L
  

敦品类 " W1 Y) ~0 O& z8 a0 r; h

1 X) d5 y  w" [0 o% z7 ]  敦诗书,尚气节,慎取与,谨威仪,此惜名也。竞标榜,邀权贵,务矫激,习模棱,此市名也。惜名者,静而休。市名者,躁而拙。辱身丧名,莫不由此。求名适所以坏名,名岂可市哉!
4 t; e# f+ a4 w( l4 {0 c
# m$ ?0 d& k7 N. {9 Z0 K                    

处事类
0 A, Y2 ~! N+ j. C" Z7 w: t& t/ r, l1 j9 h4 j# T1 p. O. `
  1、处难处之事愈宜宽,处难处之人愈宜厚,处至急之事愈宜缓。
: B) x( r0 L3 w9 ~% U) f
2 W9 n' A  h% X  2、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事乃济。
  H1 C0 s1 S8 D% [1 L) _6 [* C6 u: {5 R5 q6 ]) g
  3、吕新吾云:做天下好事,既度德量力,又须审势择人。专欲难成,众怒难犯——此八字,不独妄动邪为者宜慎,虽以至公无私之心,行正大光明之事,亦须调剂人情,发明事理,俾大家信从,然后动有成,事可久。盖群情多暗于远识,小人不便于私己,群起而坏之,虽有良法,胡成胡久? + n0 R$ x( v0 n. I$ \  T% Z7 s
+ d+ Q( d7 p+ M
  4、强不知以为知,此乃大愚。本无事而生事,是谓福薄。
3 D( c% j& M& t6 w/ r8 a6 U+ k# U0 D
: @7 d  c3 i4 s* l% |0 c  O  5、白香山诗云:我有一言君记取,世间自取苦人多。
+ k$ P- l# R' F' E
+ K5 E- `4 d- o7 Y& A$ _6 X1 r  6、无事时,戒一偷字。有事时,戒一乱字。
6 H1 @- o9 k. N" ~# S- w9 R) _
& C5 F* m6 U5 m  t' h# I& V  e  7、刘念台云:学者遇事不能应,总是此心受病处。只有炼心法,更无炼事法。炼心之法,大要只是胸中无一事而已。无一事,乃能事事,此是主静工夫得力处。
1 S; M0 l8 Q3 D% n; ]8 V! F7 E1 r$ q/ P
  8、处事大忌急噪,急噪则先自处不暇,何暇治事? ' O3 t1 i. {; Z& r

4 d2 d$ j, J$ @! r  D$ s( \  9、论人当节取其长,曲谅其短。做事必先审其害,后计其利。
8 V3 [+ p. L" _4 p2 j8 w  Q! g; G1 {" R. ^( `, t
  10、无心者公,无我者明。 * I& ]& \% b& q4 u7 p

6 z! l3 @& h+ `             

接物类 + ^0 {7 `, [( o; Z+ S
1 @# `7 t+ m# `  U0 n6 z& w  D
  1、严着此心以拒外诱,须如一团烈火,遇物即烧。宽着以心待同群,须如一片春阳,无人不暖。
0 C5 f% n7 i0 x- O& y
7 d" R; U% e: e; J& n0 O  2、凡一事而关人终身,纵确见实闻,不可着口。凡一语而伤我长厚,虽闲谈戏谑,慎勿形言。结怨仇,招祸害,伤阴鸷,皆由于此。 " z/ A: S  Q: O+ r% ~  b& m8 L8 e, z% Z
& _3 I" _6 a. i" H0 O/ f  L
  3、持己当从无过中求有过,非独进德,亦且免患。待人当于有过中求无过,非但存厚,亦且解怨。
. F# s5 k6 @* h, \. q  k  b
- y3 J# O+ Z3 Y6 L; |0 ?( E, S  4、遇事只一味镇定从容,虽纷若乱丝,终当就绪。待人无半毫矫伪欺诈,纵狡如山鬼,亦自献诚。 ( c$ W5 A- L! ^1 h) J1 |

! `5 x( r  L  y$ r) _! R  5、公生明,诚生明,从容生明。 ) z, O  S! a: X& H

7 L5 i1 J" G! l  6、公生明者,不敝于私也。诚生明者,不杂以伪也。从容生明者,不淆于惑也。 3 R- @5 H! H  C4 A7 `6 J
0 V% J( K% O0 Y0 c9 \9 ^
  7、穷天下之辩者,不在辩而在讷。伏天下之勇者,不在勇而在怯。 3 e9 o+ ?! ^: n4 k0 }) k% M* }

4 ?2 O7 ]. D9 Z. T; O1 H6 W3 h  8、何以息谤?曰:无辩。何以止怨?曰:不争。
1 W& v; `. v& G* _5 n1 M, N# m- p0 w
  9、人之谤我也,与其能辩,不如能容。人之侮我也,与其能防,不如能化。 & [) @! H) q  o0 c
7 u5 s& `. s. Q6 m
  10、张梦复云:受得小气,则不至于受大气。吃得小亏,则不至于吃大亏。 ( I2 v  i' |$ t3 D# _+ P0 q

( t. r1 ]) _/ d! A+ t$ c  M  11、又云:凡事最不可想占便宜。便宜者,天下人之所共争也。我一人据之,则怨萃于我矣。我失便宜,则众怨消矣。故终身失便宜,乃终身得便宜也。此余数十年阅历有得之言,其遵守之,毋忽。余生平未尝多受小人之侮,只有一善策,能转弯早耳。

12、忍与让,足以消无穷之灾悔。古人有言:终身让路,不失尺寸。 " N$ V0 k( v2 X9 I
& N7 Y1 `, i: ~7 M7 m
  13、以仁义存心,以忍让接物。 6 R' Q5 P. ]3 k' U2 Z

# f9 T$ W+ C9 k, q/ x  14、林退斋临终,子孙环跪请训。曰:无他言,尔等只要学吃亏。
" |$ f* ]& f- z& f8 e# u3 D5 ?5 ^* U/ u5 I) U
  15、任难任之事,要有力而无气。处难处之人,要有知而无言。 # o- e+ A: S( |% A; y2 f
$ h1 y8 N& I4 M# H9 [- d7 r& ?
  16、穷寇不可追也,遁词不可攻也。 1 r; o, }' v* F! G  X* ^

9 G9 C  ?0 _' |6 {  _# }5 a  17、恩怕先益后损,威怕先松后紧。
! E+ p4 C! P' P' Q" n& B+ Z7 Z4 _! C1 t5 K% T, q
  18、先益后损,则恩反为仇,前功尽弃。先松后紧,则管束不下,反招怨怒。 0 ?* C' f5 w% L8 n1 Y8 ]7 v; N  n% L

" }! D% J! h. W# J+ {+ q  19、善用威者不轻怒,善用恩者不妄施。
3 o, W1 T: O- b9 i* l! |* Y. T$ F' _3 d$ {, U
  20、宽厚者,毋使人有所恃。精明者,不使人无所容。
( V6 i3 }4 P- B+ `' z" T9 G8 K
7 y% f4 {% H4 p) x8 C5 }9 M3 j  21、轻信轻发,听言之大戒也。愈激愈厉,责善之大戒也。 - v' I3 d( u& I/ M  d& s2 X

& Y/ J: ~1 W* Q5 j* L' g) h  22、吕新吾云:愧之则小人可使为君子,激之则君子可使为小人。 # u/ z0 r5 _: b( E! A

) \, e3 l7 S: |4 a  23、激之而不怒者,非有大量,必有深机。
. P7 M/ F& h2 x5 S; {- `# y
$ R* u% |5 X9 L  24、处事须留余地,责善切戒尽言。
: T& z, r! e7 n2 O1 J" x& o% n5 i% H% f. X: ^) Q
  25、曲木恶绳,顽石恶攻。责善之言,不可不慎也。 " p. }1 i& @8 O' i5 H

$ ~% X& Z- O* t  26、吕新吾云:责善要看其人何如,又当尽长善救失之道。无指摘其所忌,无尽数其所失,无对人,无峭直,无长言,无累言。犯此六戒,虽忠告非善道矣。 8 x2 b9 [: m" c7 s$ D: p

. Q5 n9 _9 S! }- S3 ~: l  27、又云:论人须带三分浑厚。非直远祸,亦以留人掩盖之路,触人悔悟之机,养人体面之余,犹天地含蓄之气也。
- U% d2 Q5 q# Z) Q
6 G% w4 d: T; a. O  28、使人敢怒而不敢言者,便是损阴鸷处。
& _! _' @8 z2 v4 C! p/ @6 i( q' t& `0 j) O- Z) L) {
  29、凡劝人,不可遽指其过,必须先美其长,盖人喜则言易入,怒则言难入也。善化人者,心诚色温,气和辞婉;容其所不及,而谅其所不能,恕其所不知,而体其所不欲;随事讲说,随时开导。彼乐接引之诚,而喜于所好;感督责之宽,而愧其不材。人非木石,未有不长进者。我若疾恶如仇,彼亦趋死如鹜,虽欲自新而不可得,哀哉!
: U& u+ T  x* o0 [5 ]- ^$ Z8 m5 A
8 E+ C( X6 G+ z* c/ d6 U  30、先哲云:觉人之诈,不形于言;受人之侮,不动于色。此中有无穷意味,亦有无限受用。 * @3 Y0 i2 p8 Y( @/ E; b8 n
7 k9 |7 ?% O* Q( E7 B' `& e: m6 [
  31、喜闻人过,不如喜闻己过。乐道己善,何如乐道人善。
0 D1 l% P" R" j  x$ |% s
, M$ U2 k7 e' c- t) t" ?% ?  32、论人之非,当原其心,不可徒泥其迹。取人之善,当据其迹,不必深究其心。
7 G, v% f, `1 _3 D$ I
, Z6 t1 v3 E# e  33、吕新吾云:论人情,只向薄处求;说人心,只从恶边想。此是私而刻的念头,非长厚之道也。
: _: Z5 ~& j4 }2 O( c9 R+ f
& N1 }, b: w% U3 _4 F$ N  34、修己以清心为要,涉世以慎言为先。   ]. u( k- ?& Z0 n( i1 Q5 L

8 z2 v2 U3 Z! F' R# j* S  35、恶莫大于纵己之欲,祸莫大于言人之非。 # Q& m0 l* Q2 E0 x4 x
3 d' j1 H% B$ W9 i
  36、施之君子,则丧吾德。施之小人,则杀吾身。(案此指言人之非者)
( C! C, ]$ y) @0 `
# S: f$ f/ I# E# h5 c. g  37、人褊急,我受之以宽宏。人险仄,我待之以坦荡。   _2 {" ?; p4 p( Z2 U. y* z% u$ H
, t" t; j% Y! f+ D" o# o
  38、持身不可太皎洁,一切污辱垢秽要茹纳得。处世不可太分明,一切贤愚好丑要包容得。 6 J* \' m3 O2 ~- ]8 c# Y+ m& [# J
" G. o" u& v  N" l% t* f8 {, H/ V
  39、精明须藏在浑厚里作用。古人得祸,精明人十居九,未有浑厚而得祸者。
& r" \# Q- z. F  c5 _* _, ~6 s3 @+ N: }* m; {- x
  40、德盛者,其心和平,见人皆可取,故口中所许可者多。德薄者,其心刻傲,见人皆可憎,故目中所鄙弃者众。
  j2 j9 o$ W+ o5 }( Q  p' c7 ]8 T% v9 M$ i( \
  41、吕新吾云:世人喜言无好人,此孟浪语也。推原其病,皆从不忠不恕所致,自家便是个不好人,更何暇责备他人乎? 1 C& T6 E, ]) G3 i3 Y  r' h; w& S
' X, e+ Q/ V9 ~" M8 \
  42、律己宜带秋气,处世须带春风。 0 ~+ G+ I# s' L, l6 U, C$ S

1 I. t$ {+ b  C5 Y" Z. D) G  43、盛喜中勿许人物,盛怒中勿答人书。
& F+ t0 i0 w4 w8 _4 H5 m) C$ T3 U$ h& e, R- ^' Z* x9 R( s! C' ~- E
  44、喜时之言多失信,怒时之言多失体。
' u  j9 J4 Q# L# b+ p8 G% N0 W5 F$ N( j0 Q1 ]
  45、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7 L7 T/ \- C5 V1 L! Q

0 I$ R! C. M9 p  46、面谀之词,有识者未必悦心。背后之议,受憾者常若刻骨。
% c: P% @6 b, w: a5 \$ w  D6 |
  Q& a1 }) e1 i4 A* |  P  47、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以善毋过高,当使其可从。 " ]! y. C& H, k" e  u% C

& b3 }% S* H: f$ s  48、事有急之不白者,缓之或自化,毋急噪以速其戾。人有操之不从者,纵之或自化,毋苛刻以益其顽。
. F: w0 n2 c1 g$ z! a! T3 f: {  K3 `, _& }% |  k) w( b
  49、己性不可任,当用逆法制之,其道在一忍字。人性不可拂,当用顺法调之,其道在一恕字。
# c* E7 i" T0 ~: ?! ^  |2 R' E! J' x
! f, Z: x  v1 l2 Q" [( j" H0 T% ~  50、临事需替别人想,论人先将自己想。 . k! Z! X# U0 y" x+ S
! s& g, r; ~4 z3 b: a
  51、欲论人者先自论,欲知人者先自知。 + Y- ?3 Y6 A0 n

& h6 o% o7 D5 n0 ]3 _. m% G1 P  52、凡为外所胜者,皆内不足。凡为邪所夺者,皆正不足。
& a2 k0 z' F4 K/ t, x7 p: |/ e( p1 N6 V8 K) \
  53、今人见人敬慢,辙生喜愠心,皆外重者也。此迷不破,胸中冰炭一生。 ' ]4 D- Y3 F3 I% ]
4 C% H4 y3 a) ^# W0 ]
  54、小人乐闻君子之过,君子耻闻小人之恶。此存心厚薄之人,故人品因之而别。
! v7 X/ o, h( d  \- G# R
! F! V0 t7 d% I) F% C+ h  55、惠不在大,在乎当厄。怨不在多,在乎伤心。
9 P# Z- |' M  c4 b
1 V' z% w9 A4 [+ Q6 Y  56、毋以小嫌疏至戚,毋以新怨忘旧恩。
# D" I* F$ S. O1 f1 f, n2 {, M" k* W0 V8 d( B
  57、刘直斋云:好合不如好散,此言极有理。盖合者,始也;散者,终也。至于好散,则善其终矣。凡处一事,交一人,无不皆然。 ! V7 f7 o  k  z6 ^4 {& S

关于《格言别录》6 l  m, O7 x$ w/ O5 A! B; m

/ f' E' W+ F9 r: \2 P    格言,在弘一大师一生的道德修养中,起过重大作用。他很重视格言。所谓格言,据台湾《中文大辞典》解:“言可以为人准则者曰格言,多指砥砺行为之词。”弘一大师生于“诗礼传家”的官宦门第,童年时期就很注意道德实践,因此,他对指引人们道德修养的清金缨《格言联璧》,早就认真阅读了。尝自称:“余童年恒览是书。”(见《格言联璧》题记)8 m0 K5 e7 {) |. [
$ p& B: O! Q5 V- u8 w
    弘一大师走入佛门之后,在繁忙的念经、著律、弘法之余,为了使前人诸种格言如明薛文清的《读书录》、《读书续录》、清梁瀛侯的《日省录》,更能切合当时人们道德修养的需要,选编为《佩玉篇》,并一一加以题记。又据《金刚经》、《华严经》、《有部律》等佛经,以及道安、莲池法师的修身养性语录,编成《晚晴集》;摘录蕅益大师《灵峰宗论》中的僧德法语,编为《寒笳集》,或称《蕅益大师警训略录》。而更要提及的是他把清金缨《格言联璧》,精编为《格言别录》,也是他选编诸种格言删改最多,著力最大的。他还亲自缮写,以他别具一格的书法为载体,使之广为传布。- N1 _$ _2 U' V, N: R% |

2 b* o2 v+ H3 v# B    由于《格言联璧》等格言集是前人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标准,根据人们处身立世、待人接物等诸多方面常见的各种缺点,提出的劝诫和指引,因此,它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尽管星移斗转,时空变迁,由于人性弱点的顽固和执著,少有改变,而传承延续,故前人的很多格言,当今仍然适用。现在的立志道德修养者,选择其中最切中自身缺失的格言,学习之,实行之,就能同样收到立竿见影之效。
2 j- `- U, e2 \. x9 X1 k5 q" R4 J8 r  Z% Y
    弘一大师重视前人格言的针砭、勖勉,热心向周围的人推荐,其原因就在于此。但他并不以此为满足,动手选编前人的格言集,就是要进一步加强它的针对性和适用性。《格言别录》就是弘一大师在《格言联璧》的基础上精心改编的,从中更可看出他这一良苦用心。《格言联璧》原分为十类,由于佛教僧侣出离家庭,不问政事,他在选编时,对原书的“齐家类”、“从政类” 一条不选,而从“持躬”、“敦品”、“处事”、“接物”等四类中撷取。对书中文字,也作了多处的调整和增删,其用意就是为了突出当时佛教徒应严格遵守戒律和学佛成道的信念。如“持躬类”原第一条:“聪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振世,守之以法。富有四海,守之以谦。”他编入《格言别录》时,将第二、三联删去,将第四联改为:“道德隆重,守之以谦。”这样的增删,不但适合僧侣的特殊处境,更强调不论智商高低,道德深浅,都要谦仰的众生平等理念。这是弘一大师十分强调,一再重申的道德信条。又如该类的第十二条,共六联,他将原有的第一、二、三联和第五、六联统统删去,只留下第四联:“学一分退让,讨一分便宜。”并在其后加:“增一分享用,减一分福泽。”通过这样处理,弘一大师就把当时大力倡导的“谦让”和“惜福”两种修养之道更加凸显出来。弘一大师重视格言,钟爱《格言联璧》,归根究柢,反映了他完美人格的一生,尤其在皈佛以后,对自身持戒、修律、苦行,道德完善的执著追求;也反映了他对提升佛教界,以至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所作的不懈努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4-6-16 14:28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