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姚网喜迎二十大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楼主: 姚敬文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秀水之姚”供宗亲们学习分享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3338 天

连续签到: 36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31#
 楼主| 发表于 2016-9-10 10:13:58 | 只看该作者
姚家修谱找姚网

+ q0 ?& w% w% B
大明宪宗纯皇帝实录卷之二百三十一终

+ s7 [  i, N: U6 z
国学作者:佚名   国学书目:明实录宪宗实录   更新:2015/8/8   来源:国学典籍

4 t3 p' B2 u8 Y7 p+ W

0 I& E1 x  T* O! k) y
               ……
+ O5 s% R9 o2 c; h5 }, B& y: a
   ○太监李荣传奉 圣旨授浙江秀水县民姚福员为锦衣卫千户太监喻辉义男喻福为百户管事舍人邵铭为所镇抚
' V2 g/ o5 f' X' @9 v: c" i
      ……                       <<载自百度>>

- X" |6 a# ?1 |  }9 H" \) v

签到天数: 3338 天

连续签到: 36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32#
 楼主| 发表于 2016-9-10 10:26:34 | 只看该作者
大小姚坟说古今,嘉兴故事只看楼主[url=]收藏[/url]回复6 K; e3 S! o3 f0 R

: i! K: G7 D/ j3 T* C" ]& K$ k

2 `% |: ]- H" O% ?) G* w' f9 O
5 W. \) ]: F. P3 H

" S) B7 o& o% }3 v" J9 r3 ~1 u
$ t: @9 x6 A8 C6 N3 O8 B% w/ m1 q. W' t7 \! ^4 c
* G8 t$ J# q4 |  H: R* l) V
& T6 `! B) H$ |' z" t) w" @
- D% L: z0 V' b3 M+ {6 f8 b7 J
  大小姚坟是旧时嘉兴最为著名的两座墓地。从明代开始姚氏一族一直家世显赫,为嘉兴老百姓所关注,两坟如今虽已不在,但仍有不少值得一说的故事。# p( _3 k! S# @: u8 o3 B3 _0 x
- U. N5 @* m' x1 P4 G
  小姚坟) H3 g; z! R1 o- `

; t- N3 @* j7 `: o/ @  小姚坟为嘉兴古迹,历来是人们春季“踏青”的目的地之一。过去从嘉兴城去小姚坟最近的路,是出北门经中街、殿基湾过栅堰桥,然后走一段田间岸塍,经汪洞桥(今水上派出所附近的栅堰路北侧)转向西北就到了。一到小姚坟,只见密林中墓道两侧有石人、石马、石羊三对相向而立,顿有肃穆之感,墓道尽头有大墓一座,墓前有石祭台。墓后有园林,三面临河。园内有坟祠、假山,花木繁茂,松柏常青。在嘉兴,墓园范围大,而且有石人、石马的古坟是少有的,特别在近城处恐怕是唯一的一处了。
4 @4 n) }7 v+ b: f$ Y4 @
( L% _6 q  Y) w+ j  为什么小姚坟有如此高的规格呢?小姚坟又葬着什么人?姚氏世居嘉兴,其始祖姚成一明时系“妆銮司为内匠”。明后期,姚成一的孙子姚敬这一房有女名妙庄,被选中入宫封为“安妃”。姚家就成了皇亲,授爵封荫。据考,小姚坟系姚氏祖坟,是明姚思仁墓。据清康熙《秀水县志》记载,姚尚书思仁墓在“竹桥”,清光绪《嘉兴府志》记载:明尚书姚思仁墓,在县西永一都东荒字圩,墓前有祠。据考,“竹桥”在墓南仅半里,“永”系永乐乡,古代嘉兴西北一带属永乐乡。7 o/ |0 ]$ n2 @' }8 r4 }

! v9 S  K; I2 K0 Y5 }# i  姚思仁生于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逝于崇祯十年(1637),字善长,号罗浮,秀水县人。明万历十一年(1583)进士,授行人、江西道御使、应天府尹、左通政,官至工部尚书,著有《菉竹堂遗稿》等。姚思仁不但是皇亲,而且还是高官(工部尚书),他死后当然有资格为他建造这样的墓园。《嘉兴市地名志》记载,小姚坟为姚家墓茔之地,后为玲珑园林,三面临水,有祠宇、石狮、峰石错列,松柏四季常青。旧时也为游人踏青之处,每年游者甚众。
$ C( h6 K8 h$ T5 v% y6 Y1 Y1 o, S5 V; e
  小姚坟也名“又一村”,在嘉兴也是一处尽人皆知的游览胜地。虽在抗战胜利后已经破败,但仍有游人。
" o( ]. F$ A3 l& B7 F3 Q1 Y! x. ~0 ?, O, N4 i( u2 g
  小姚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消失。坟墓被挖平后,原在墓道两旁的翁仲、石兽卧倒在原处,后来移至揽秀园内。
4 \  o4 _2 u$ v" W1 k1 z8 I/ C6 ]7 ~! s! Z
  小姚坟故址在今洪波路和洪兴路相接处稍北。/ c" `4 i. H# W# `! J6 w. B/ c. t* q
- a" x- {7 h% `$ A/ L/ U
: p% e/ B$ d" x, f- |2 j

. `/ k! I- x5 r$ m/ v. _: \
+ f6 r! j4 R" m3 \
送TA礼物

% ~' Z* e' J  j* N
% G0 H/ p3 n$ {8 p/ ~
* Z" D* K3 u. s/ D5 V6 G# H
7 X0 }/ b. k0 R( r0 E4 E
  Y' r( S0 _/ `1 {" J0 k4 u0 R) l( y( N
+ r5 A6 l! ~5 S% g2 P9 s) {$ S% k
回复举报|1楼2013-06-30 13:237 |, x" L2 V) E/ b
0 j+ h3 M! X7 b; T9 B4 y
! C; A1 x8 m0 r' m7 q

! D3 ^7 Y$ c0 k8 V5 S9 [6 O
* v% ^- N0 y: W( [) K2 r5 f. M

5 M; B1 A! s+ R& D' ^  R+ B# ?0 s9 O! F) G  j' u( S
* U* N6 }) _  F* t" E& W
<<以上载自百度>>

签到天数: 3338 天

连续签到: 36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33#
 楼主| 发表于 2016-9-10 10:39:0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姚敬文 于 2016-9-10 10:40 编辑 $ |0 {; b, I; ^- Q6 x! V% U5 c/ U
( U% g# u% \% B' m# P+ d" }# U
大姚坟     <<载自百度>>
  清末,同为姚氏后人的姚访梅去世后(据《墨林今话》称去世时间在1896年后),姚家人按当时习俗请的“风水”先生说:“自古嘉兴有传说,‘学绣(指学绣塔)东,三塔西,有只金母鸡,有人寻得着,三条玉带两条犀’。所以学绣塔以东,三塔以西这一地段风水最好,宜于做坟。”于是姚家依言选定三塔湾西里许的运河北岸为坟地,将姚访梅和先前去世的 张夫人合葬于此。
  姚访梅和夫人张氏的这座坟墓规模很大,建设时间也长。据姚氏后人姚秉怡先生回忆,整个墓园的建设从清末姚访梅和夫人张氏下葬开始,直至民国初年完成。一直以来,嘉兴民间将汪洞里的姚思仁墓称为“小姚坟”,而将运河边的姚访梅的坟茔称为“大姚坟”。
  大姚坟坐北朝南面向运河,背靠田野,地势高爽。整个墓区占地两亩余,四周有围墙。墓园围墙内有牌坊一座面向运河,牌坊系钢筋水泥浇筑而成。牌坊中间正额上书“脩德移乡”,背额有“乐善好施”四字。牌坊柱上有对联一副,东柱上联是:“不读书亦须尽职业”,西侧的下联惜已失忆。牌坊下有约两米宽的墓道直通姚访梅夫妇合葬墓。墓前有碑、石祭台,墓区东南有房屋二进,头进为“坟祠”,后进是“坟屋”,是“坟亲”(管坟人)的住处,墓后还有荷花池和园圃。整个墓园环境清幽,绿树常青,是一座小巧玲珑的园林。特别是春天,当桃花盛开时墓园内一片缤纷,是嘉兴人观赏桃花的一处景观,每年春天游人如织,名为“大姚坟看桃花”。
  和小姚坟一样,大姚坟也有“又一村”的别名,名称源出“柳暗花明又一村”诗句。民国二十三年(1934)《嘉区汇览》记载:“又一村,位在三塔寺南,争邑中姚氏茔,墓侧亭阁,植花木,幽箐宜人。”
  民国二十五年(1936)姚访梅继室姚望云去世,也葬于大姚坟。据故老口传,姚家太太(姚望云)故世后出丧(出殡)的“道制”很长。“道制”是嘉兴方言,就是指仪仗。出殡路线是从姚庄路出,先走北门大街,后又走集街、西门大街等,一路上笙箫铙钹之声不绝,沿路还举行“路祭”。据大姚坟附近几位吴姓老人说,姚家太太死后落葬时,塘上(指运河)和夹河中停满送葬的船。不论是什么人,凡是到姚家太太灵前去磕个头,姚家一律给银元一圆。
  大姚坟在解放前后虽已破败,但除围墙倒塌、树木减少外,其他牌坊、坟墓、碑石等仍在。直到“十年动乱”“破四旧”时才彻底被毁。
  大姚坟的故址在今“秀洲花园”二区南之吉杨路上。
  小姚坟墓道旁翁仲(石人)一座,现存于揽秀园。

签到天数: 1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4]七品知县

34#
发表于 2016-9-10 11:15:30 | 只看该作者
我是姓姚人,学会认识亲。& |" R. O% U+ p! ]: `
望相有缘人,亲人共聚会。! L* d: M$ U2 x5 @& ?% x% [
洋溢相识亲,心里喜洋洋。8 q6 I5 i5 {( y
如能真实情,网上一家人。
) c2 ^: {3 W3 b) N0 ^7 Y血液里面通,互补需真情。
( |. w: t; @/ I/ x% Y大家共姓姚,难道叙真诚。6 |0 W1 h1 U: t4 j; _. E+ l
湖南省邵阳市双清区姚赛看到姚氏一家亲网上写诗一首于2016年9月10日上午9点16分’
' L  a4 ^2 A0 w$ }1 R电话13607478140

签到天数: 3338 天

连续签到: 36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35#
 楼主| 发表于 2016-9-10 20:13:32 | 只看该作者
     姚秉怡先生曾有考摘,据其文:“关于姚家姑娘进宫为明宪宗帝妃事,《姚氏家乘》(嘉兴 嘉兴之姚坟,有大小分。听讼楼曾记吴藕汀四乱时所写遗稿《姚坟》:“明代兵部尚书姚思仁墓,在城之西北郊外,其地名曰汪童里。经过三百年之变迁,坟地被占甚多,所剩不过几亩。据云其时尚有富有之子孙,然坟墓并未见修理,以致行将坍塌,连墓碑也不知去向。唯有翁仲马虎石雕,依然排列整齐。虽然坟前并无一树,冷落如此,犹然不失为游览之地,其所谓姚坟者也。因为禾城四周,殊少郊游佳处,故有不论旧日之骑马,现今之坐车,游玩之人,还以此为休憩据点之一。凡是同伴出外野餐,比之茶禅寺、真如塔,喜无汽车、轮船声之打扰,古墓荒凉,正好别有风趣。”0 ?% f8 J6 H  a' h) F) X# ^
    汪童里,位秀水县永一都东荒圩,世为姚家祖茔。墓前的“翁仲马虎石雕”,坊间传“明朝时姚家有姑娘进宫为妃子,其父辈均为高官和皇亲,授爵封荫,故能享受在墓道上设置石俑石兽之待遇。”- S/ ]& K- _$ Q$ l
)所载有数处,而略有差异,‘……《嘉禾文献序》中甚晰……旋自明太祖时,姚氏第三世敬公生有次女名妙庄者为宪宗帝妃,生子名朱由榰,后封寿王,妃册封为端懿安妃。’”看来姚家姑娘入宫一说,所言不诬,确有其实。
7 v% `& ~( I( o$ Z. s; \$ m    《姚氏家乘》,国家图书馆今藏其光绪十五年重刊本。上海图书馆所藏,则据此民国抄本,也即姚秉怡先生见本,彼考摘:“《姚氏家乘》(嘉兴)确为我族之谱录 ,共存十二册。书中提及第十三册,但未见其书。书中所记自元朝末年开始定为瓶山支系第一世。原书由第十五世孙姚文柟公等主修。此书为民国手抄本。后人试编目录,草稿未完成而抗日战争起,遂致流失。……”/ e/ ]( n6 N8 ?& _5 B
    至于《家乘》中,于藕翁所说的小姚坟“明代兵部尚书姚思仁墓”想来或有记载。查检《光绪嘉兴府志》,见记:“尚书姚思仁墓,在县西永一都东荒字圩,墓前有祠,尚书杜臻记。”另有姚氏三世祠,“在郡城西门外,祀明赠光禄大夫姚履道、赠太傅工部尚书姚思仁、南城兵马司指挥姚以诚,竝入祀府学乡贤祠。崇祯末毁,国朝顺治十一年重建,每年春秋由府委官致祭。咸丰十年毁于兵燹。”0 C7 L* x; W% h; U
    早在康熙三十九年,朱竹垞为《姚氏族谱》序,就所述颇多,并姚思仁曰:“忆予八龄时,犹及见公,公时尚健步。里居乐善好施,病者给医药,寒者给以衣,死者给以棺櫘。今所传《菉竹堂医方》皆公手自抄。又尝注律。以律文简而易晦,乃用小字释其下。顺治初,颁行大清律,实以公所注本也。年七十馀致政归。九十一而终。”又,朱讲“姚氏与吾家独敦世好,两姓互为婚姻,而我士(《姚氏家乘》中作“肃蓭”)又予友壻也。”正因为这不一般的关系,故以,竹垞也就乐之为序了。$ V# i" h/ U2 h; G- t/ ?! |5 w
另,李慈铭为姚访梅次子撰《姚叔怡墓志铭》:“姚氏自明工部尚书思仁仕万历间为名臣,遂大其家,世有名德。曾祖某某官。祖丙禧,举人某官,殉粤寇之难。父文柟,由诸生官长芦运,同记名道加布政使衔。”这样看来,访梅应是承“姚思仁”一支而下的。  y5 C" _6 Z* p6 `& \) q
    同时,李说得也很明确,姚丙禧是死于发匪之乱。待乱平后,同治十一年《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准奏,捐建江苏道员姚丙禧祠于浙江本籍。”料来,丙禧先生是也同葬小姚坟处。: R; I% L" D6 l3 ~# a
    而及姚访梅殁后,留有遗命,将祖遗分授田五百三十八亩,又自置田地四百六十七亩,及市房一所,一并捐为义庄公产,计其田房价值共合银二万两之巨(见1904年2月28日《申报》)。此举,他的真实用意只不过是想换得朝廷赐他旌表建坊,以传流芳罢了。姚家有的是钱,弄点排场的事自不在话下。孙姚寿同、姚福同,一一谨遵照办。姚秉怡先生考摘记:“在嘉兴西门报忠埭建造了姚氏宗祠、太仆公专祠、荣禄公纪念祠,三座幷列的祠堂。并设立义荘,有义塾内,有课堂两间,聘请教师两人,免费教授贫困孩童。历时六个月,于民国十二年建成,共耗资两万余银圆。并以祖田千亩作为常年开支费用。勒石刻名者之族人三十九人。有家庵一座名龙树庵。列代祖坟地址有十六处。”- y4 f* x7 g% Q+ B! _5 P
    不过访梅的葬身之所,却非仍在小姚坟处,而是换到三塔对岸的运河边。陆费丙生《嘉兴里巷杂谈》有详录:
; T% q' I& M: d" l# s    大约在上世纪末,嘉兴一个达官富人姚访梅病故后,要找一块牛眠吉地卜葬,据堪舆家说:“三塔东永兴西,有三条玉带七条犀。”这就是说,这一地段风水好,有三块地葬着了,子孙可腰围玉带。位列三台(宰相),七块地葬着了,子孙也可作大官。于是,姚家依着相风水的话,在距三塔约二里地方,选到坟地葬了姚访梅,人称姚坟。后来姚姓在此略事经营,有了几户人家。清客替姚家策划取名“又一村”,是取陆放翁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义。8 @: ^5 O" a; d4 ?+ C6 ~: t! Z
    俞曲园《春在堂楹联录存》,挽姚访梅也说:“余前寓天津,始与君识,今四十余年矣。自营生圹,在嘉兴城外,颇有邱壑,榜曰‘又一村’。”并联云:溯从前同寓丁沽,四十年来,喜见高门侔万古;想此后重经丙舍,又一村里,长留佳气到千秋。1 e$ F& G$ s5 ?, L, [- W
    又一村在城西外,有河风,有塔影,风景想来是绝美的。民国《嘉兴新志》也列为佳胜,并介:“又一村,在三塔寺南。滨运河塘,为邑中姚姓坟茔,墓侧建亭阁,植花木,颇幽箐宜人。”
. r! y8 l0 a7 x    不过,这“又一村”终归是自家人文雅的叫法,土人都直呼为“大姚坟”。藕翁谓:“可笑者,其曾捐过道衔之后人,在运河塘建造宏大之坟墓,当时之人,以势利眼光来衡量,称新造之墓为‘大姚坟’,而将尚书之坟却称之谓‘小姚坟’,上下颠倒,不以为辱。姚公地下有灵,恐也将为之何也。”
( W: s2 l0 H$ |* B    逝者如斯夫。终究不管如何,嘉兴诸众每逢“春秋多佳日”,总归有了个踏青的好去处。陆明先生《嘉兴记忆》中尝写《去小姚坟》一文,读来情趣横生,心羡往之。而藕翁八十五岁《秀州十景》册,其中第十幅《姚坟野炊》,捧赏更可让人发思古之心,那真是“置酒墓前石,酩酊相对,便为千载以上人”呢。0 _8 A7 U9 W+ [) t: V$ R1 H: Q6 ?
<<载自百度>>
0 K9 v! k. P$ c+ h2 ]

签到天数: 3338 天

连续签到: 36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36#
 楼主| 发表于 2016-9-10 20:19:11 | 只看该作者
原文地址:访 梅(四)作者:蝶庵1 M+ m9 G: i& \+ x9 N1 ~

    经倭寇、四凶之乱,大小姚坟俱废无存,唯翁仲石马移放哑巴桥堍揽秀园,别都雨打风吹去了。
  b- }& b+ R( q$ Z( k    前近,承我友D君发来所撰《宁静的姚庄路》一文,某段写及:% z! Z1 G' {% {& f* M8 h  r/ [
    在历史长河中,姚庄路往东一带是城内东北角,高高的城墙下一片荒地。清代,嘉兴望族姚氏在这里兴建花园、深宅,取名为宁静山庄,俗称姚庄。清末富商姚访梅故后,其妾在老姚庄西,在城墙到姚庄路之间,倾其资产新建宅院,有中式楼房数百间,中有水泥路,为有别于杨柳弄中的望云里,称北望云里,路口有巷门。城墙拆除后,北望云里成了通往环城路的通道,晚间一般不通行,要关巷门。据清末嘉兴府城地图,姚庄边还有龙树庵,姚庄路那时还叫坛庵弄。民间传说,龙树庵也是在姚庄里面的,庵中多是年轻尼姑,能诗善画,操琴下棋。1929年嘉兴新志和地图上还没有姚庄路名,想是上世纪三四十年民间姚老太太扩建姚庄后民间俗称为姚庄路,就象姚氏在西郊的墓地习称为大姚坟,与小姚坟一样。& j+ a- e/ t$ }( t2 L8 T
    访梅之妾当是精明人,造屋外赁,以光产业。其多可百间,时按方位,分有“东”、“南”、“北”望云里三处。+ S+ f- M9 A: Y, I+ x" L
    东望云里,即今“秀州北弄”,南北两幢并联,石库门墙,略带雕花,典型仿沪上洋房作法,算是“高档公寓”了。因异于城中别地,又住户尚在,“生活味道”颇浓,故多引摄者趋至,以拍其影,尤喜结连理新人之婚纱者最夥。
' S& N' S3 f$ L% V# @8 z$ q  [    南望云里,据说曩时南门一开,便直对项家漾。由其北外折十数米抵姚庄路,则北望云里了。北望云里与福音医院比邻,对过是基督教堂。戊子三月廿九日,我自家日志尝写《北望云里小记》一篇,姑从录如次:4 p9 I# j3 R; ?: {" T+ f. Y* r; O
    微雨,独自访北望云里。由丁家桥口,一人骑车穿过,乃地早在乙酉就拆竟全无,今作围墙所圈,不过是,平芜一片,寥寥冷落。车行到底,达福音堂,听到里面有牧师布道讲经的声音,若春风行般,绵绵缓缓。福音堂,门朝西北,其外东、西各立界石一桩,也算得是地盘之划,与外之绝罢。对侧,则旧家数幢,斑剥门墙,墙角墨笔竖写:“北望云里1-7号”,字作雅宋,缀于粉底,颇生些怀旧的味道。择弄口石库门,入里,里厢依有住户,一孩童见得我,并不怕生,仍是照样奔进窜出,穿着春袄,顽稚可爱。我站院央,举目四顾,院落已多作割分,益显陿蹙,唯墙顶花草数盆,与春同绿,尚透出些新秀的生气呢。' p/ M5 W) k8 Z5 L3 i
    相寻一周,“乐静山庄”的墙界未曾找得,不知哪时已被人挖去。乐静山庄,又曰姚庄,“北望云里”不过为其一。海盐张乐平民国卜居于此,宅一十九号,而今仅剩七处,他者则多作浮云散了。乐静山庄始有,据云乃在姚访梅死后,由其小妾倾私蓄所造而成。姚家本是禾中望族,及至姚访梅,就曾“司咸运天津,”差事富美,所积赀财自然宏赡。访梅居津沽,其时亦识得些文人名流,譬如姚之配张夫人卒于天津邸舍,便倩得湘人王先谦为撰墓志铭,以表淑行。而这位葵园先生有此所举,未知是否因了许雪门、金甸丞二人。许本为王葵园同乡,知嘉兴府,光绪八年在嘉兴官廨卒后,尝为撰《诰授资政大夫浙江嘉兴府知府许公墓志铭》;而金出守湖南永顺府时,王葵园不只有《次韵送金甸丞之任永顺》,更是因金甸丞年五十余无子,而再谱新韵,劝其纳婢,可见二人关系非一般契好。另有俞曲园先生,同治寓天津时,也与姚访梅识,姚死后,俞有挽联。又一村,即姚墓所在,又曰大姚坟。其地,“在嘉兴城外,颇有邱壑”,为禾人旧时踏青春游佳所,待得我往访寻,自然早就湮消全无了。后,见到吴老夫子的《秀州十景》册页,其一“姚坟野炊”,垂柳圹野,墨笔高古,倒也宛然可亲,聊补眼失之憾。
  Z7 v3 o, Q+ A5 N7 E    北望云里,姚家太太。乃逝后殡葬,姚慕莲为行风光大典。近日得《金仁霖拳艺六十年》,序中有金仁霖亲忆“姚家太太,独龙杠出丧……三十二个全工,巍为壮观”云云。! z; }: D$ R& f4 ?, Z7 ^) A
    北望云里西,为第二医院,前身系福音医院,自光绪廿一年美国医生文渊博创,逮今百年余,已颇成规模。我携相机,登十四楼,临窗朝下,北望云里穷闾陋阨,可怜得不过跬步之域。了无语,且摄影数张,当是“恐后无凭,立此存照”吧。
. v( \" l  H9 T$ {/ [: q* w; ~
    数年前的旧文,重再翻看,似也多无感触。即便今下每从姚庄路过,眼中门墙、界石、狭弄、人家,日渐残破,望云里的门牌虽也还在,却所剩的,只不过徒留其名而已。


: ]( ^  Q+ w  G8 E( W  u
2 P3 A9 U: L) Q: B<<载自百度>>
+ y5 x5 [) Q. U# j) N6 K
  I9 P% ~5 ~7 m1 i
  n8 X" W" O9 ?# F

1 O' n$ T( U/ k; [9 Q2 I: m; P6 I& o8 X9 b" G6 l4 @, z

该用户从未签到

37#
发表于 2016-9-11 08:49:06 | 只看该作者
姚敬文 发表于 2016-9-10 20:13
+ w2 P. |+ J5 i0 Z+ |" X; p姚秉怡先生曾有考摘,据其文:“关于姚家姑娘进宫为明宪宗帝妃事,《姚氏家乘》(嘉兴 嘉兴之姚坟,有 ...
  k# h9 w( j( J4 E) ?( S
35#下面所述,分不清是哪一版本:260-0053,260-0054,……,260-0056。
; r( I& }6 Q# m: b& L7 Q
% y- Z# g0 O8 t( C! n, j1 o; p5 S4 N6 s
【260-0053】或【260-0054】《姚氏家乘》,国家图书馆今藏其光绪十五年重刊本。上海图书馆所藏,则据此民国抄本,也即姚秉怡先生见本,彼考摘:“《姚氏家乘》(嘉兴)确为我族之谱录 ,共存十二册。书中提及第十三册,但未见其书。书中所记自元朝末年开始定为瓶山支系第一世。原书由第十五世孙姚文柟公等主修。此书为民国手抄本。后人试编目录,【260-0056】草稿未完成而抗日战争起,遂致流失。……”+ o1 o6 O$ C/ J0 Y3 k/ g: r7 {
    至于《家乘》中,于藕翁所说的小姚坟“明代兵部尚书姚思仁墓”想来或有记载。查检《光绪嘉兴府志》,见记:“尚书姚思仁墓,在县西永一都东荒字圩,墓前有祠,尚书杜臻记。”另有姚氏三世祠,“在郡城西门外,祀明赠光禄大夫姚履道、赠太傅工部尚书姚思仁、南城兵马司指挥姚以诚,竝入祀府学乡贤祠。崇祯末毁,国朝顺治十一年重建,每年春秋由府委官致祭。咸丰十年毁于兵燹。
$ V, d- @7 M; H8 _" r& c* c    早在康熙三十九年,朱竹垞为《姚氏族谱》序,就所述颇多,并姚思仁曰:“忆予八龄时,犹及见公,公时尚健步。里居乐善好施,病者给医药,寒者给以衣,死者给以棺櫘。今所传《菉竹堂医方》皆公手自抄。又尝注律。以律文简而易晦,乃用小字释其下。顺治初,颁行大清律,实以公所注本也。年七十馀致政归。九十一而终。”又,朱讲“姚氏与吾家独敦世好,两姓互为婚姻,而我士(《姚氏家乘》中作“肃蓭”)又予友壻也。”正因为这不一般的关系,故以,竹垞也就乐之为序了。& H/ W; T" d* k

1 f+ e3 ~/ }2 O' |
8 m8 m5 w) O' `0 j  u5 @$ z! F0 y5 W% w2 F' G" y* p

签到天数: 3338 天

连续签到: 36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38#
 楼主| 发表于 2016-9-11 17:58:2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姚敬文 于 2016-9-11 22:12 编辑 - g; s1 a: Z  L# O
2 b# e* A3 N! k4 p
蒲华 编辑词条 添加义项名    <<载自百度>>蒲华幼年从其外祖父姚磐石读书。?& T$ G8 P4 f) n3 ]8 D/ M) |

& y' m, P; R  N7 F! o2 v
- ~" W, r8 B% r
年少韶华如水流
蒲华,字作英,原名成,初字竹英,秀水(今浙江嘉兴)人。别号胥山野史、种竹道人,书斋名芙蓉庵、九琴十砚楼。一八三二年(壬辰,道光十二年)生,一九一一年(辛亥,宣统三年)卒,终年八十岁。 画家的母亲姓姚,外祖父姚磐石喜爱外孙,对幼年蒲华读书成绩优异,能写文章,甚为夸奖。老人活了近九十岁,逝世多年后,蒲华每一忆及,仍感喟不已,曾特为赋诗,表达对老人的思念。"总角行文约略通,逢人说项璺痴翁。"这"逢人说项"即指老人姚磐石,原诗保存了蒲华幼年的一段重要史料。 青年蒲华曾希望通过制艺,开辟仕宦道路。可是追求自由的性格,却与窒息人性的科举制度相冲突。岁考,蒲华写在试卷上的字常常出格,不为考官所喜,落得"复试四等",最终也只得了个"诸生"。此后虽多次"岁试",始终没有获得成功。每次考试,蒲华表现出少有的捷才,他在试场规定时间内,"一题作二篇",就是不耐烦恭楷誊录,情愿将其中一篇分赠别人,请代抄自己试卷了事。不断地参加考试,不断地被摒弃门外。科举道路给了蒲华莫大的苦恼,他自忖与读书做官无缘,于是绝意进取,将功名富贵视为身外物,转而致力于艺术。三十岁写的《寒食》诗中,发出"年少韶华如水流"的感喟,表示着他认识到花在科举考试上的时光,象流水般逝去,永远追不回来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当年不可一世的那些主考官姓名久已湮灭,而多次落第的蒲华却以自己杰出的艺术作品流传后世,赢得了艺苑的崇高声誉。

/ O5 m: l! z* V( r/ ]6 s% |

  L6 C- |7 U; `% v% [基本信息

    % V( Q! r# \4 j7 J1 e4 z4 x- r, i, h2 v: r

    3 z* w- x5 ~9 q( ]* y0 g. j! v
  • 中文名称
    蒲华
  • 别名
    作英
  • 出生日期
    1839
    : p% C+ ?, k; e$ D( p

  U  t  y# M! g4 Q& z

+ ]4 M* D+ H+ v# E, o词条标签: 中国画家 人物 各国画家 各类型艺术家 海上画派
  I2 K* B+ s# O/ X# m7 N3 I4 y' I0 W( e* E! A! a0 `  K
! m" m% B  X; c) t

签到天数: 3885 天

连续签到: 2397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39#
发表于 2016-9-12 12:23:17 | 只看该作者
感谢敬文宗亲的好帖子,学习了!!!

签到天数: 3338 天

连续签到: 36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40#
 楼主| 发表于 2016-9-12 13:04:51 | 只看该作者
            感谢先达宗亲的关注!向您学习!
* U+ V( K9 g: h   您学而不厌,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是我学习的榜样!$ @9 G0 F$ e! j' z3 m4 F, E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4-6-16 05:13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