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姚网喜迎二十大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查看: 4879|回复: 1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网摘] 关于姚文元的父亲姚篷子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7-9-20 10:32: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姚家修谱找姚网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摘自  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审美与政治的变奏——姚蓬子文学创作研究
/ g9 e4 N2 }. ~袁苑 2015年5月
& E1 i- ]5 Z5 H6 V7 |9 V! E  P$ R& f/ a; n0 p; z
第一节  姚蓬子生平及其文学活动简介 % [" L$ @$ F- C# w2 w* u
4 z% h+ B$ a% l% H/ o6 n
姚蓬子生于 1906 年,浙江诸暨姚公埠人。姚蓬子生在一个书香世家,祖父姚宝槐是清朝秀才,其父姚西曜(又名姚汉章)也是晚清举人,曾任中华书局师范部主任,并且主编了《分类历代尺牍选粹》。他是长子也是姚西曜唯一的儿子,自然被寄予厚望。姚西曜给他起名梦生,取“梦笔生花”之意,希望他能承接父辈的文学素养。他又名姚梦圣,表字裸人,后改名为姚杉尊。或许是受到父亲和祖父的熏陶,他也慢慢走上文学道路,开始写文章,并且取了多个笔名,有丁爱、小莹、梦业、慕容梓、方仁„„其中最为大家熟知的笔名是蓬子,取意“蓬瀛之子”,以仙人自居,自命不凡。 8 y. C8 y; y% A0 t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1 反对反对

该用户从未签到

推荐
 楼主| 发表于 2017-9-20 10:35:16 | 只看该作者
《小诗》则是姚蓬子 18 岁时作给周修人的情诗,“故而我们的唇儿触着时/我的眉间透露了笑意”将热恋中男女的甜蜜展现的一览无遗。尽管初尝爱情的姚蓬子与周修人打得火热,难分难舍,但姚蓬子曾在上海中国公学和北京大学这两所名校求学,见识过北京、上海这样的大都市,自然不再满足于待在姚公埠这样的小镇中,他想要一飞冲天,在文学、政治上有所作为。于是很快在料理完母亲的丧事之后弃学来沪,经同乡介绍到光华书局作编辑。 2 d" h* q# D0 Y- C8 X

7 H& l" X0 N- F如果说之前在京求学的日子奠定了姚蓬子的文学基础,那么来到上海的姚蓬子就迈开他进入文坛的第一步了。或许是早年曾在学校中做过类似的编辑工作,姚蓬子在进入光华书局后从事编辑工作如鱼得水,深得同乡老板张静庐的赏识。1925 年的夏季,姚蓬子在上海四马路结识了北新书局的老板李志云,得知北新书局有出“欧美名家小说丛刊”的计划后,姚蓬子立刻毛遂自荐,说自己打算翻译果尔蒙的《处女的心》,得到李志云支持,并在1927 年出版。这是姚蓬子第一本出版的图书,且不论这本书文学价值如何,单就这部书的出版而言,就说明了姚蓬子在这一时期已经有了追随潮流的文学意识。这部书出版后不久就脱销了,第二年夏季,《处女的心》再版。而任人唯贤的张静庐在 1930 年把“欧罗巴文艺丛书”交由书局的老编辑姚蓬子主编,姚蓬子不单组织“欧罗巴文艺丛书”的译稿,还亲自上阵参与其中,从 1930 年到 1932 年间,姚蓬子先后翻译了果尔蒙的《妇人之梦》,转译(英译本)了高尔基的《我的童年》,选译八篇苏联小说集成《俄国短篇小说集》;此外还与杜衡合译了斯德林保的《结婚集》。其中,高尔基的小说成为畅销书,《俄国短篇小说集》多次被重印。
7 G4 ~4 p0 V+ ~4 Z; u* }

该用户从未签到

推荐
发表于 2017-9-21 08:09:32 | 只看该作者
姚小平 发表于 2017-9-20 11:25! i& V% C+ h4 p( M7 `1 o
早在文革时.我就听我父亲说过.姚文元是姚篷子的儿子!

; E4 Q- ^4 K0 X$ ^* v3 Z5 I这位硕士生有要为姚蓬子说几句话的意思。
0 p( v- y$ }/ O; _6 U; Z/ R% b5 _/ O+ V) q  |5 b
5 k* |$ G9 A: M8 Q
姚蓬子的文学作品种类多样,诗歌、小说、报告文学、杂文、翻译作品都有所涉及,每个时期的侧重点不同,文学作品的风格、主题也多变。这样一位在左联时期、文协时期都有文学作品诞生,且以编辑和出版人身份活跃于同时期的文学界的作家,在后来的文学史上却少有提及,对他的文学活动的研究也很是寥寥。1996 年 6 月,徐重庆在《香港文学》杂志上发表了《姚蓬子与“文协”》一文,并在 2002 年将其收录于《六朝松随笔文库·文苑散叶》中。文章开头第一句就是:“已有多年无人说起过姚蓬子。1 f+ y* v' l+ A5 n3 M, f$ s, m
: m$ j1 R7 b: Q4 G- d: s
这平淡的一句话包含着无尽的叹息。主流文学史上几乎无人提及姚蓬子,对其文学研究也似乎极少。对于这样的现象,湖州文化学者徐重庆表示遗憾,于是他写了这篇文章,在文中罗列了姚蓬子在“文协”的部分史料,评价他“在现代作家中乃是一个有影响力的人物”,并提出“如何评价他的一生与作品?应该是当今研究现代文学的学者的课题之一”。 ( \, b, X2 \( F3 m5 a) V4 C) G! Y
2 b  S6 }( U8 l1 L! O% r# m- R# C  f
姚蓬子身后寂寞,原因之一大概是他的“退党”行径,让他不容于左翼文坛,也不为建国后政治化的文学研究领域所容。姚蓬子在建国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处于“失踪”状态,直到“文革”以后,因为其子姚文元的缘故,才有人重新提起他这个过去的文人兼“叛徒”。;) v3 ~, ]$ {# I5 L
6 G0 K/ g2 y7 d6 x8 h: z3 s4 d' `

该用户从未签到

推荐
 楼主| 发表于 2017-9-20 10:33:32 | 只看该作者
姚蓬子在幼年的时候,家境较好,家有田地一百二十亩,是当地有名的地主家庭。姚蓬子出生不久,他的父亲也当上“圩长”,算得上是姚公埠这个镇上的一个小头目。作为唯一的男丁,姚蓬子在小时候过的是阔少爷般的生活。姚西曜在乡间既有一定的权势,又有丰厚的财富,加上自己也受过教育,自然不满足让自己唯一的儿子拘于方寸之地,于是姚蓬子在当地私塾念过之后,就被送到诸暨县中学上学了。但是 1921 年冬季,中学二年级的姚蓬子因反对当时的校长徐某,参加驱逐校长运动被学校开除,接着在 1922 年春季又转学到绍兴越材中学。绍兴越材中学是私立性质的中学,部分经费由天主教“浙沪浸礼会”提供,这是一座由美国人在华创办的教会学校,“课程偏重英文,要读《圣经》,背诵《圣经》,而且每个星期天要到教堂去做礼拜”。这么早的接触到了英文,也为后来姚蓬子进入北大英文系旁听,翻译一系列外国小说打下基础。第二年春季他再次转学到上海中国公学中学部,在校期间还曾担任过当时校刊《旬刊》主编朱光潜的编辑助手。1924 年春,他与上海中国公学的同学夏坚白北上求学,入住集贤公寓。姚蓬子的文学活动也始于其在京求学期间,他说道:“开始作诗,是在远在五六年前,那时,火与血之光己在中国的南部闪灼,历史已走上了新转变的前夜,那时我流寓在北京古城中。”

该用户从未签到

推荐
 楼主| 发表于 2017-9-20 10:44:37 | 只看该作者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J4 f3 f! q% N" F/ o3 o

4 {# a; _+ d6 x$ E姚蓬子的文学作品种类多样,诗歌、小说、报告文学、杂文、翻译作品都有所涉及,每个时期的侧重点不同,文学作品的风格、主题也多变。这样一位在左联时期、文协时期都有文学作品诞生,且以编辑和出版人身份活跃于同时期的文学界的作家,在后来的文学史上却少有提及,对他的文学活动的研究也很是寥寥。1996 年 6 月,徐重庆在《香港文学》杂志上发表了《姚蓬子与“文协”》一文,并在 2002 年将其收录于《六朝松随笔文库·文苑散叶》中。文章开头第一句就是:“已有多年无人说起过姚蓬子。”. {9 h. R' r' g% h% B
& o+ n# @2 n2 W( z
这平淡的一句话包含着无尽的叹息。主流文学史上几乎无人提及姚蓬子,对其文学研究也似乎极少。对于这样的现象,湖州文化学者徐重庆表示遗憾,于是他写了这篇文章,在文中罗列了姚蓬子在“文协”的部分史料,评价他“在现代作家中乃是一个有影响力的人物”,并提出“如何评价他的一生与作品?应该是当今研究现代文学的学者的课题之一”。
' h' l- S0 n3 I% X# b
: O+ t  S9 P4 J. J0 Q姚蓬子身后寂寞,原因之一大概是他的“退党”行径,让他不容于左翼文坛,也不为建国后政治化的文学研究领域所容。姚蓬子在建国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处于“失踪”状态,直到“文革”以后,因为其子姚文元的缘故,才有人重新提起他这个过去的文人兼“叛徒”。
; W. k$ e1 D2 `& m1 N, w5 ^  R1 t5 a

该用户从未签到

推荐
 楼主| 发表于 2017-9-20 10:40:29 | 只看该作者
1930 年 3 月 2 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成立,而此时活跃在上海文坛的姚蓬子也参加了这次会议,并加入左联,同时担任左联执委。在加入左联之前,姚蓬子似乎就预感自己的思想将会发生重大变化,1929 年 3 月上海水沫书店刊印了姚蓬子的诗集《银铃》,他早期发表在期刊上的诗歌大多收入其中。姚蓬子为《银铃》写的《自序》则揭露了他当时的思想:昨日是烦闷,今日是拿起武器来奋斗。在左联期间,姚蓬子所作的诗歌、小说大部分偏向红色主题,如《白旗交响曲》、诗四首等。当然,市场上流行的文学类型姚蓬子也没有错过,他写的《浮世画》、《一侍女》等都带有浓重的都市气息。& b9 r, f  m& P7 d$ n2 E" L
$ `1 \1 ~2 r/ L0 f  y) c& k2 [
1932 年秋,潘汉年将姚蓬子调入中央特科,担任“河北交通联络员”。他从事地下工作没多久,1933 年12 月在叛徒的出卖下,于天津被捕,入反省院。反省院是国民党中央党部操控的特殊监狱,没有老虎凳和辣椒水,而是注重对反省人进行思想灌输,不停地洗脑。在特务徐恩曾的洗脑下,姚蓬子动摇了,于 1934 年 4 月 18 日写下了《姚蓬子脱离共产党宣言》,同年 5 月14 日被《中央日报》刊载。他的文学活动也在此刻短暂地停止了,直到 1938 年 3 月他加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后,其文学创作才开始复苏。: S" `& s& G& ]

该用户从未签到

3#
 楼主| 发表于 2017-9-20 10:34:33 | 只看该作者
当时在北大读书或旁听的浙江籍学生很多,如潘漠华、柔石、张天翼、王鲁彦、冯雪峰等,同为文学爱好者,姚蓬子与他们经常联系,交流思想,相互关照。然而好景不常,当年的夏天,由于母亲姚张氏病重,姚蓬子急忙从北京大学回老家探望,但是姚张氏已经病入膏肓,不久就过世了。姚蓬子素来与母亲比较亲近,母亲过世后,他把对母亲深深的怀念和思念之情写入诗歌《自从我死去了母亲》中,“可是你不曾赠给我一颗春的心,自从我死去了母亲”母亲过世,自己的心境仿佛打入寒冬。
/ w- @; R2 U" C. p4 K2 q: K1 D
) d2 }: V% y, q5 h2 ]1 ?在姚张氏去世的当年,姚西曜就一顶花轿抬入了继室——冯雅琴。在母亲病逝,父亲娶新妇的境况下,为了消烦解闷,姚蓬子到好友周颂棣家做客。在这里,遇见了周颂棣的姐姐周修人。两人相谈见欢,姚蓬子的丧母之痛在爱情的滋润下渐渐缓解。他以一首《我愿我的心是一条可爱的小径》表达他的情意,把年少的青涩萌动的爱恋融入诗歌中:“只要她的足趾一个个地践踏在心窝上/正如乐师的手指按动着披霞娜的琴键呵/胜利的歌音迸散在我心窍了/——在她足下留下黄金似的爱情之印痕了。”
. i6 C& N, K1 G7 b, ]6 q; G% ?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楼主| 发表于 2017-9-20 10:38:21 | 只看该作者
在从事编辑工作,翻译文学作品的同时,姚蓬子也没有闲着。他曾在 1926 年时短暂赴京,把一些翻译的作品交由陈翔鹤在《沉钟》半月刊等杂志上发表,他的第一篇正式面世的诗歌也是发表在这一时期的《莽原》杂志上。光华书局对于姚蓬子的意义非凡,在这里他开拓了视野,接触到了除国外著作之外的中国文坛前线流行的新作品,尤其是创作社成员的文学作品。张静庐曾经说过:“在光华以前,上海还没有纯粹的新书店——它是第一家。”
8 J" o% G. x" ?; a/ s9 a9 a5 S
) o7 B2 O$ H2 Q. U我们可以知晓光华书局是上海第一家专营新书的书店,致力于“新思想的介绍与新文化的宣扬”,注重出版文艺书籍。作为光华书局的编辑,姚蓬子能接触第一手的作品资料。当时的光华书局可谓是“创造社的托儿所”,光华书局相继出版了创造社成员的大量作品。姚蓬子耳濡目染,也在工作之余从事着文学创作。姚蓬子在这里结识了同为书店编辑的潘汉年,此人对他的文学和政治思想的转变起关键性作用。在潘汉年的影响下,姚蓬子于 1927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该用户从未签到

7#
 楼主| 发表于 2017-9-20 10:42:10 | 只看该作者
在作家身份之外,姚蓬子又有编辑家、出版家这样重要社会身份:1931 年 2 月,在《文艺生活》月刊任主编;1931 年 9 月,在丁玲主编的《北斗》中负责编辑工作;1932 年6月再次出任左联的机关刊物《文学月报》主编(前三期)。至此,姚蓬子作为左联成员的生涯结束。; S! ?2 i4 ?7 F8 Q: q5 J
5 y+ S/ T* n8 ~3 P# ?- l& O1 K
1934 年发表宣言叛变之后,他任国民党中央文化运动委员会委员,国民党中央图书杂志审查委员会委员,因有编辑经验,于 1935 年、1936 年先后担任国民政府旗下的《大江日报》副刊主编、《扶轮日报》副主编,同时仍兼《钟声》副主编。
# x3 |4 t5 G/ B
- m& O0 c5 s# x" a. E$ _7 C; J1938 年,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同年,出任四川《新蜀报》副刊编辑,与老舍合编“文协”的《抗战文艺》三日刊。1939 年,姚蓬子在重庆创办作家书屋,1945 年底,作家书屋迁到上海。此后姚蓬子以作家书屋出版书籍为生,发挥他精明的商人头脑,出版过鲁迅、老舍等名家的著作。$ r) L, P, e1 h. c& t
" `' B9 \$ R8 [- z. E
1963 年后,他作为代课老师,任教于上海师范学院中文系,主讲《中国小说史》。1969 年 2月17日因肺癌病逝于上海胸科医院。

该用户从未签到

9#
 楼主| 发表于 2017-9-20 10:47:26 | 只看该作者
总之,在为数不多的研究姚蓬子的文章中,学者们大多将眼光放到姚蓬子的早期诗歌,尤其是他象征主义风格的诗歌上,几乎没什么人研究其后期的左翼诗歌创作、小说创作及杂文。可见,姚蓬子作品的文学价值并没有被很好地挖掘。陈子善在谈及《海上文学百家文库》时说道:“他(姚蓬子)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新诗和一些小说还是比较好的„„现在谈‘左联’,都是谈冯雪峰、周扬、丁玲他们,唯独少了他,其实他是当时‘左联’的重要人物。”不单是左联,同时,他也是抗战时期文协的主要人物,而在有关左联、文协的研究上,他一直被忽略或绕开。

签到天数: 3648 天

连续签到: 22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10#
发表于 2017-9-20 11:25:48 | 只看该作者
早在文革时.我就听我父亲说过.姚文元是姚篷子的儿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4-6-13 02:29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