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姚网喜迎二十大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楼主: 闽南姚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姚崇研究辑存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71#
 楼主| 发表于 2011-10-9 17:53:08 | 只看该作者
姚家修谱找姚网
三、姚崇在洛阳还留下一些脍炙人口的诗文' @/ V- T/ l7 c+ V  w
    天授年间,在朝廷任职的姚元崇,鉴于“时王公大臣多以言语不慎密为酷吏周兴,来俊臣等所陷”(19)为规戒时人和自己的言行,他写了一篇“口箴”作为座右铭。其文曰:8 q* @. X5 C( V; @+ C5 q
“君子欲讷,吉人寡辞。利口作戒,长舌为诗。斯言不善,千里违之。勿谓可复,驷马难追。惟静惟默,澄神之极。去甚去泰,居物之外,多言多失,多事多害。声繁则淫,音希则大。室本无暗,垣亦有耳。何言者天,成蹊者李。似不能言,为世所尊。言不出口,冠时之首。无掉尔舌,以速尔咎;无易尔言,亦孔之丑。敬之慎之,可大可久。敬之伊何?三命而走。慎之伊何?三缄其口。勖哉夫子,行矣勉旃。书之屋壁,以代韦弦。”(20)1 m$ P+ f* {) A( K2 ?9 H) A. B& ^) W
    姚崇的这篇《口箴》,对当时及后世都有很大的影响。《口箴》被刻于碑石,代代相传。大中元年(公元847年)二月,唐武宗名相李德裕被贬至东都洛阳时,到慈惠坊拜访了姚崇的玄孙姚勖,还特意瞻看了姚崇的《口箴》石刻。(21), r3 i$ T! D( g# c5 X* v8 m
久视元年(公元700年)四月二十九日,女皇武则天从东都皇宫出发,到洛州告成县三阳宫(在今河南登封市告成镇西)避暑。姚崇同众大臣随驾,作为辅臣自始至终都在三阳宫帮助女皇处理政事。五月二十九日上午,女皇处理政事已毕。下午,在石淙河平乐涧的巨石上大宴群臣。席间女皇诗兴大发,欣然命笔,赋诗一首,还撰写了224字的长序,诗云:( S! H; W( q: ]0 i8 \
三山十洞光玄箓,玉峤金峦镇紫微。7 C/ O9 c: x; i- x7 t" ^+ Z
均霜均露标胜壤,交风交雨列皇畿。% J* z, D" Q. ^2 @
万仞高岩藏月色,千寻幽涧浴云衣。. J' z0 X- k& T* w4 d- E" v
且驻欢筵赏仁智,雕鞍薄晚杂尘飞。
. M+ {; `5 _2 g- p" a$ M" D! F    武则天以七十八岁高龄,依然是妙笔华章,文如泉涌。赋毕,女皇又命群臣“人题彩翰,各写琼篇。庶无滞于幽栖,冀不孤于泉石。各题四韵,咸赋七言。”夏官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姚崇才思敏捷,文不加点,下笔成章,早咏《奉和圣制夏日游石淙山》七律一首,奉上女皇,诗云:3 M* K7 F$ X8 L% \- @
二室三涂光地险,均霜揆日处天中。- x2 f% \# U- ]& z/ h  \1 ?
石泉石镜恒留月,山鸟山花竞逐风。
9 o4 h' o" J! X  G! c; L: T$ w) o周王久谢瑶池赏,汉主悬惭玉树宫。
$ o6 h9 M5 O% o. v  F" c5 S3 Z3 b) l别有祥烟伴佳气,能随轻辇共葱葱。/ e7 m( ?+ z# K% M4 A9 L
    不久,武则天令刻自题《宴石淙诗及序》和群臣奉和纪胜诗于石淙北崖。南崖刻制张易之撰写的《秋日宴石淙序》。北崖诗和南崖序均为奉宸大夫薛曜手书。摩刻巧妙运用藏锋、中锋、裹锋,结构方严整齐,庄重正大;布局严谨茂密,大小兼施。现仍完整地存于石淙摩崖。《全唐诗》收录姚崇诗六首,除《奉和圣制夏日游石淙山》以外,在洛阳吟咏的还有《故洛阳城侍宴应制》和《春日洛阳城侍宴》两首。
+ }$ X4 ~. F4 F( I8 F3 J( M    东都洛阳慈惠坊里有姚崇私第,是姚崇于天授年后在洛阳做京官时所置。据阎文儒、阎万均所著《两京城防考补》云:慈惠坊在洛水南“长夏门之东第二街”从南至北之第六坊。(《河南志》引《韦述记》曰:此坊半以北,即洛水之横堤。)慈惠坊有“紫微令姚崇宅。银沙滩。”(在今河南洛阳市安乐聂湾附近)其东为“询善坊。北至洛水。”有“郭广敬宅。后为姚崇山池院。崇薨,为金仙公主所市。”姚崇四代孙《姚侑墓志铭》载:“初文贞公置第慈惠坊里,名诸孙皆以门字加之,良有以也,意百年之后,俾长戟不迁,繁枝附本。”遵从姚崇的意见,他的九个孙子和五个侄孙都以“门”字加其他笔画的字命名。姚崇逝世一百多年后,到五代孙姚勖时,姚家尚合族而居。后世之人,都很羡慕姚家。“里中黄发之老,过门叹曰:吾徒后死!有以为慰者,复睹梁文贞家,流涕相向,不知其己。”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72#
 楼主| 发表于 2011-10-9 17:53:29 | 只看该作者
姚崇年老罢相,常居洛阳慈惠坊私邸。他“优游园沼,放浪形骸。”自感“人生一代,斯亦足矣!”开元九年(公元721年)九月初三,一代名相姚崇逝世于东都慈惠坊里私邸。享年七十一岁。逝世前他写了一篇具有进步的唯物思想的《遗令戒子孙文》,留传于世。在文中,提倡薄葬。他说:“凡厚葬之家,例非明哲,或溺于流俗,不察幽明,咸以奢厚为忠孝,以俭薄为悭惜,至令亡者致戮尸暴骸之酷,存者陷不忠不孝之诮。可为痛哉,可为痛哉!死者无知,自同粪土,何烦厚葬,使伤素业。若也有知,神不在柩,复何用违君父之令,破衣食之资。吾身亡后,可殓以常服,四时之衣,各一副而已。”在文中,还反对当时的佛、道二种宗教迷信。他说:“夫释迦之本法,为苍生之大弊,汝等各宜警策,正法在心,勿效儿女子曹,终身不悟也。吾亡后必不得为此弊法,若未能全依正道,须顺俗情,从初七至终七,任设七僧斋。若随斋须布施,宜以吾缘身衣物充,不得辄用馀财,为无益之枉事,亦不得妄出私物,徇追福之虚谈。道士者,本以玄牝为宗,初无趋竞之教,而无识者慕僧家之有利,约佛教而为业。敬寻老君之说,亦无过斋之文,抑同僧例,失之弥远,汝等勿拘鄙俗,辄屈于家。汝等身没之后,亦教子孙依吾此法云。”(23)' M3 ?* y7 s  f
    开元十年(公元722年)二月,姚崇葬于东都洛阳万安山之南原其母彭城郡夫人刘氏墓之侧。即今河南伊川县彭婆乡许营村北姚崇陵墓。亦是姚崇家族大茔。此地埋葬的姚氏家族成员著名的还有姚崇的夫人沛国夫人刘氏、(24)郑国夫人郑氏;长子光禄少卿姚彝(唐碑尚存)、二子坊州刺史姚异、三子尚书左丞姚弈及玄孙谏议大夫姚勖。(25)
! M- I( k2 I( P5 l# Z        现今在此出土的墓志已发现的有:姚崇父姚懿墓志《大唐故幽州都督姚府郡墓志并序》、(26)姚崇夫人墓志《大唐开府仪同三司紫微令梁国公姚公夫人沛国夫人刘氏墓志铭并序》、(27)姚崇四代孙姚侑墓志《唐故朝散郎前试詹事府司直兼蕲州黄梅县令姚公墓志铭并序》、(28)姚崇五代孙姚栖云墓志《唐节士姚君墓志并序》。
7 }- a( U- t" `0 @7 F                   
0 O$ w5 M$ @5 q. g8 i注释:
2 J9 l; d# S6 K, _(1)《全唐文》卷三百二十八《大唐嶲州都督赠吏部尚书文献公姚府君碑铭并序》,1470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2 h/ j( H* U) j+ v; b4 |(2)两《唐书》本传皆说姚崇开元“九年薨,享年七十二岁”,按此推算,当生于永徽元年(公元650年);而张说《姚崇神道碑》说“享年七十有一”,按此说,应生于永徽二年(公元651年)。今从碑文。《姚崇神道碑》见《全唐文》卷二百三十,张说《故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赠扬州刺史大都督梁国公姚文贞公神道碑铭奉敕撰》,1028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1 h3 m' U5 R7 C/ O  O(3)此石现藏于河南新安千唐志斋。
  e- k( z3 x, `; n6 w9 \(4)(13)《全唐文》卷二百三十,张说撰《故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赠扬州刺史大都督梁国公姚文贞公神道碑铭奉敕撰》,1027页,1028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8 R& J2 g1 H. d5 Q; G$ e+ I( W
(5)《新唐书》卷一百二十四《姚崇传》,中华书局,4383页,1997年。
8 b/ b5 ]7 V4 Q  z(6)《资治通鉴》二百一十,唐玄宗开元元年十月,《考异》引吴竞著《升平源》
7 B! O/ s8 A/ B3 W(7)《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大唐新语》卷六,上海古籍出版社,266页,2000年。8 r+ ^3 H  c0 a- |! ~
(8)《旧唐书》卷八十六《孝敬皇帝弘传》,中华书局,2830页,1997年。4 J8 m0 f* M% T* n5 x
(9)清徐松《登科考记》卷二
, i5 Y# X" q1 a1 P$ \(10)(11)《旧唐书》卷九十六《姚崇传》,中华书局,3021页,1997年。% e( v9 L2 O5 d3 J
(12)〈续修四库全书〉第907 册,《清胡聘之《山右石刻丛编》卷五,上海古籍出版社,94页,2002年。
4 ?( s) `- ~1 h' a0 A# D; v(14)(15)《旧唐书》卷九十六《姚崇传》,中华书局,3022页,1997年。
9 n8 f$ c8 |- o6 j(16)(17)(18)《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唐中宗神龙元年二月,岳麓出版社,727页,729页,731页,1989年。
" i1 Z8 F0 B( M. [% n& Z(19)《旧唐书》卷九十《徐彦伯传》中华书局,3004页,1997年。& O8 G) ?8 Q# J# x
(20)《全唐文》卷二百六,919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 v* ]( @+ \  w, i# Z( z  B(21)《全唐文》卷七百一十,323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4 p4 o( V& v+ Z  ?- N(22)《唐故朝散郎前试詹事府司直兼蕲州黄梅县令姚公墓志铭并序》,今藏于河南新安千唐志斋。2 q: H) R1 P* B; B
(23)《旧唐书》卷九十六《姚崇传》,中华书局,3027—3029页,1997年。# r% c7 d, P& U& N' }
(24)(27)墓志今存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 J; m. f) d$ {/ ?
(25)《通志》卷七十三〈金石一志〉848页。
0 _7 B  E6 f; w  s(26)(28)墓志今藏河南新安千唐志斋。
5 b9 g! v# g7 R  M$ T4 M$ E+ i: S7 s, c: O8 Y* a: g7 o3 S' r( X
(发表于《河洛春秋》2006年第4期)

签到天数: 61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9]二品侍郎

73#
发表于 2011-10-9 17:53:52 | 只看该作者
:handshake辛苦了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74#
 楼主| 发表于 2011-10-9 17:54:03 | 只看该作者
姚崇陕县张茅故里考5 E% R& M8 s1 q' [5 {9 a) N
% l( O# h& K! m; {/ d; i6 e! e
    姚崇,我国唐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他少年倜傥,崇尚气节,长攻儒学,文华著名。一生五朝为官,三朝为相,又任过十个州的地方长官。尤其是唐玄宗时以“十事要说”入相,独当重任,励精图治,改革弊政,发展生产,为开元盛世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和经济基础。宋代大史学家司马光赞其为唐代四大贤相之一。伟人毛泽东则评点曰“姚崇,大政治家,唯物论者。”史载,姚崇是陕州硖石人。笔者根据正史、地方志及碑石史料,对姚崇陕县张茅故里进行考证,希冀方家赐教。
" w0 S+ @# R+ z" H6 S6 m- A6 r3 c" q        (一) 姚崇家族自北魏时已定居陕州硖石。
7 b% X1 a0 `  H% n- Y6 q+ U- _        《新唐书》载:“姚崇,字元之,陕州硖石人。”
8 l$ t$ s3 d4 k! x6 L/ n  T        《旧唐书》亦载:“姚崇,本名元崇,陕州硖石人也。”
) B+ M9 b9 q: q$ D2 X: W' h        姚崇父姚懿的神道碑《大唐故嶲州都督赠幽州都督吏部尚书文献公姚府君碑铭并序》(后简称《姚懿神道碑》)载:“公讳懿,字善意。其先吴兴郡大姓。明考以宦历陕圻,遂留家于硖石焉。”( B. G! t$ [  ^7 S; |3 _- G
        唐人张説撰写而载于《全唐文》的《大唐故开府仪同三司赠扬州大都督梁国公姚文贞公神道碑》(后简称《姚崇神道碑》)载:“公讳崇字元之,姚姓有虞之后。远自吴兴,近徙于陕,今家洛阳焉。”2 }' X% L, u5 x. s$ M/ E) ~2 H
        新近洛阳出土而为私家所收藏的姚崇五代孙姚勖自撰的《唐通议大夫守夔王傅分司东都上柱国赐紫金鱼袋吴兴姚(勖)府君墓志》(后简称《姚勖墓铭》)叙述姚崇家族迁徙更为详实,墓志云:
5 N- ^. m3 ]( x! T        “勖本吴兴人,始虞帝生姚墟得姓,后裔遏父封陈为氏,至厉公之子完仕田为田。齐太公和十四代至西汉代睦侯讳丰,生东汉太守讳邕,避新室乱,遂家吴兴康城山,五代至吴郎中敷,举族复姓姚氏。又五代至渤海太守五城侯讳禋之,后孙讳仲和,入后魏为步兵校尉、秘书监封吴兴公,遂居陕之硖石,由秘书五代至隋函谷关都尉讳详,都尉生唐幽嶲都督赠吏部尚书府君讳善懿谥文献,实勖五代祖也,高王父府君皇中书令梁国公谥文贞。”# p+ k0 @1 U, C$ n9 e6 X2 @3 k
   以上史料均证明,姚崇家族本吴兴大族,因到北方做官,遂定居于陕州硖石。姚崇五代孙《姚勖墓铭》则更进一步说明姚崇家族自北魏时,姚崇七代祖北魏步兵校尉、秘书监封吴兴公姚仲和始,即定居陕州硖石,亦为陕郡姚姓起家之祖。
8 X% E! [  j. }    《新唐书地理志》云:硖石“上(县),本崤,义宁二年(公元618年)省。武德元年复置。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移治硖石坞,因改名(改崤县为硖石县)。”而崤县据《陕县志》说:“北魏太和十一年(公元487年)置崤县,隋仍之。”据此说,姚崇七世祖姚仲和有可能在北魏太和十一年后定居陕州硖石(原称崤县),到姚崇出生时,陕郡姚姓已居住此地160来年。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75#
 楼主| 发表于 2011-10-9 17:54:22 | 只看该作者
(二) 姚崇故里碑石的记载。
* e: H0 u! l* ]( E        姚崇父《姚懿神道碑》云:姚懿“曾祖宣业,陈(“陈”应作“北周”)征东将军、吴兴郡公。祖安仁,隋青汾二州刺史,远图膺锡,大名垂休。父祥,隋怀州长史、检校函谷关都尉。……公(姚懿)都尉之季子。……年十八,属乱隋,无象,群盗生郊,授公本县令。以先人部曲,少用辑宁。闻公名,密遣相诏,公告于州将曰:王充非主,天命在唐,宜速举众应义。不尔,恐贻后戚。因间道入谒,高祖嘉叹者久之,乃降赐墨书金帛,以此阖州离患。太宗东伐王充,授鹰扬郎将、长沙县男、水陆道总管。洎贼平,将举籍议功,有妄谮者云:公(姚懿)曾通伪郑,因见疑黜。又以明略用多,每为朋侪所忌,乃筑室于硖石东北重岗之曲,将以道德幽栖,高尚其事。右二陕,左二陵,北河南阴,南山北至。中养浩气,外衍遐风。”/ [4 U2 f4 E9 F# n5 ~
        根据这段记载可知,隋末,姚崇的祖父姚祥担任过函谷关都尉。姚崇父姚懿十八岁即任硖石县令。李渊起兵太原反隋时,渡过黄河后,派人联络姚懿,姚懿投唐。武德三年,李世民讨伐洛阳王世充时,任命姚懿为鹰扬府郎将,并发挥他的地方优势,让他担任唐军的水陆道总管,负责后勤运输。到王世充被平后,有人诋毁姚懿说他曾暗通王世充政权。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姚懿心灰意冷,遂带领全家隐居于“硖石东北重岗之曲”。其地理位置是“右二陕,左二陵”,即右边是陕州的莘原即今陕县东樊原和今距三门峡市二十五华里的陕原,右边是崤山的南陵和北陵。“北河南阴,南山北至”,即北靠黄河,面对南山。从唐高祖武德四年算起,到唐高宗永徽年间,姚懿全家族在此居住了三十多年。* N1 U- p# s" A) K  X* b/ Y. t8 O3 H
        据《姚懿墓志》文“高宗大帝睿文承历,纂戎念旧,举籍论功,割田议赏”,也就是说,到唐高宗李治时,为树立自己的威信,就又重新启用了一批老臣宿将,姚懿又被启用,先后被任命为峡州刺史、嶲州都督。到龙朔年间,姚懿在伊阙之南又置别业。所以,姚懿家族至少在硖石故居生活三十多年。据姚崇出生于唐高宗永徽二年,姚崇应出生于硖石故居,并在此生活过多年。因此,说硖石是姚崇故里当无疑。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76#
 楼主| 发表于 2011-10-9 17:54:37 | 只看该作者
(三) 地方志上记载的姚崇故里。
& _6 O& V. i. l# e( p) {  K        姚崇之父姚懿率全家筑室于 “硖石东北重岗之曲”,那么姚崇故里究竟在何处?& F6 r5 K& L' _7 h/ F$ ]% @
        清乾隆十二年由知州龚松林修撰的《直隶陕州志》载:“姚公祠,州东卫村社。宋元佑八年,知州游(师雄)公命置祀于故居。”
* i/ P$ X) o- a0 W# r; c. c        又载:“姚文献公墓在州东卫村社。公名懿,唐宰相(姚)崇父,谥文献。”
& ?1 K& I2 y6 s5 A4 m0 Z3 F        又载有唐为旌表姚懿而兼看护《姚懿墓》功能的“旌贤寺,州东五十里张茅镇。”2 O/ q7 g2 O/ `! G3 r0 c8 m
        又载张茅镇有碑“唐宰相梁国公姚崇故里”为“赐进士出身中宪大夫前云南驿盐道今权知河南直隶陕州事吴沈荣昌立”。
. y. V  {5 a2 x& E0 N( @* e        按《直隶陕州志》所载,姚公祠,即祭祀姚崇的祠堂,在陕州东卫村社姚崇故居。而姚文献公墓、旌贤寺亦在州东卫村社。而原姚文献公墓、旌贤寺即在今陕县张茅乡西崖村南。姚文献公墓和旌贤寺均属明清时的卫村社或卫村里范围。因此,姚崇故居当距姚文献公墓、旌贤寺不远。6 t( S( b3 S4 l  }  r! T& s
        而据原三门峡市文物局何康民先生回忆,上世纪60年代,在陕县张茅乡西崖村西建张茅中学时,曾挖出许多唐代柱础,应为姚崇故居建筑材料。另据洛阳黄明兰、朱亮编著,2003年由朝花出版社出版的《洛阳名碑集释》中亦共识姚懿“筑室于硖石重岗之曲”之处,当“今张茅中学附近”。% {; Z0 G! q' k4 o/ ]- s) y
        因而姚崇故居当在今陕县张茅乡西崖村张茅中学。
! v) d: w. x: [3 a        (四) 姚崇故里遗迹及文物现状。0 r* N' t4 L. N% j: c
    最近,笔者随陕县文物局文物普查队在陕县张茅镇调查姚崇故里现状。姚崇故里现有姚崇故居遗址,姚公祠遗址,姚崇父姚懿墓(衣冠冢)遗址、唐姚懿神道碑、旌贤寺遗址、姚崇手书“藩篱”石刻。
* |7 _& Z$ k: Y; Q8 s9 v        姚崇故居在张茅中学,后尚存姚崇故居一段夯土墙,夯窝历历在目。7 r5 x- }/ F4 _6 |* V% S
        姚公祠在张茅街中段,为宋朝元祐八年陕州刺史游师雄于故居所建。姚公祠历代均有修葺。现有祠堂为民国时所修缮,虽规模不大,但所幸房舍三间尚存。
/ T, n' s, C" t        姚懿墓遗址。所谓姚懿墓,系指唐开元三年,姚崇为紫微令(即中书令)时,因佐唐有功,唐玄宗又追赠其父姚懿为吏部尚书,谥号文献公。又“命五品官一人监护,赐米粟各二百石,绢布四百段匹”(见《姚懿神道碑》),在姚崇故里为姚懿建造衣冠冢一座,并树神道碑一通。1983年,因陇海铁路线拓宽,此墓被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发掘,出土文物现存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故原址现称姚懿墓遗址。原姚懿墓在陕县菜园乡南阳村东,为唐龙朔年间姚懿在嶲州逝世后归葬于陕州硖石的埋葬地,现墓冢尚存。此墓地距唐硖石县城有三里之遥,据史料载,墓地还应有姚崇祖父姚祥墓。族人于2006年清明重树碑一通。! P) u& ~; b) ^% a( a( I
        唐姚懿神道碑。碑为螭首龟趺,碑高290厘米,宽100厘米,厚35厘米,龟趺高70厘米,通高360厘米。二十八行,行五十八字。由唐朝请大夫胡皓撰写,唐著名书法家徐峤之书丹。额篆为“大唐西州都督吏部尚书文献公姚府君之碑”。1983年,姚懿墓被发掘后,神道碑被移于陕县温塘游览区内刘秀峰山腰。此碑无论文史价值,还是书法价值均很高。拓片为国内外研究机构所收藏。姚懿神道碑已被河南省政府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7 N1 z2 q  t9 l  O$ @" o3 M        旌贤寺遗址。旌贤寺,俗称下寺庙。位于张茅镇西约二里,在姚懿墓冢西150米左右。创建于唐朝开元年间,为旌表唐宰相姚崇父唐嶲州都督姚懿及看护姚懿墓冢而建。寺院原有庙宇数十间,金碧辉煌;砖箍窑洞五孔,碑石林立。历代均有僧人住持并维修寺院。抗日战争期间,原国民革命军中将六十五师师长姚北辰等军政官员及姚姓后人曾简易修葺,并树碑于此。一九八三年,因三一零国道拓宽,寺院被毁,除四块碑石移于陕县西刘秀峰姚懿神道碑处外,余碑尽埋于路基之下。
8 J1 D% D( }$ {/ u& @8 W        姚崇手书“藩篱”石刻。唐玄宗开元三年十月,姚崇奉旨为其父营造墓冢并进行礼葬。其间在家乡陕州硖石故里题刻了“藩籬”石匾。石匾长85厘米,宽53厘米,厚12厘米。右上题款“大唐开元三年”六字,左下题款“姚崇题”三字,前后共九个寸揩字。中间楷书“藩籬”二个大字,每字高约40厘米、宽约30厘米。该石匾1919年出土于河南陕县硖石,后为谷水村(今属河南渑池县英豪镇)姚氏族人收藏于宗祠,备加爱护。2000年12月,姚氏族人慷慨将其捐赠给三门峡市文物局。现藏于三门峡市博物馆。这是目前全国唯一发现的姚崇手迹。
( H% Q, u  F8 i9 I        : d8 \; U: C7 j( H. _" P
        (发表于《三门峡史志》2010年第1期)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77#
 楼主| 发表于 2011-10-9 17:54:52 | 只看该作者
汝州梁县姚崇故宅考) {8 o4 ?+ O+ ^' [- h$ L1 y
# K4 q; f' h! [$ X
    姚崇(公元651~721年),字元之,史称唐朝陕州硖石人。历任武则天、睿宗、玄宗三朝宰相。一生以天下为己任,为政以公,尤长吏道,善应变称务,为稳定政局,推动社会进步,开创开元盛世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宋史学家司马光赞誉姚崇为唐朝“四大贤相”之一,宋人洪迈将其列为“汉唐八相”之一。据传姚崇微时曾猎于汝州梁县广成泽,石岭村(今属河南伊川)有“梁国公姚崇宅”。笔者根据收集的史料对姚崇故宅加以考证,望专家学者赐教。
$ @, ]* Z" ?1 D
. i4 [) ]  W% n  R( d& R    一、姚崇故宅的史书依据+ ]: ^2 \! i' D& q+ I# G
    《新唐书·姚崇传》叙述:唐先天二年(公元713年)十月,在渭水之滨,姚崇受到了唐玄宗李隆基的召见。“帝曰:‘公知猎乎?’曰:‘少所习也。臣年二十,居广成泽,以呼鹰逐兽为乐。张憬藏谓臣当位王佐,无自弃。故折节读书,遂待罪将相。然少为猎师,老而犹能。’帝悦,与俱驰逐,缓速如旨,帝欢甚。”接下来,姚崇提出了著名的“十事要说”,被玄宗全部接受成为开元施政纲领,姚崇当即被拜为宰相,君臣同心协力开辟了开元之治。对姚崇居住在广成泽打猎一事,唐人刘肃在《大唐新语》卷之一,唐吴兢在《升平源》中,均有相同的记载。, w6 d& c: U* i1 V+ M; z, s
    关于广成泽的来历。传说上古时期的广成子在汝州市的崆峒山(崆峒山位于今汝州市临汝镇,海拔320.1米。)修道成仙。后人为了纪念广成子,便把他居住过的崆峒山周围的泽地称为“广成泽”。 清人杨守敬在《水经注疏》卷二十一中云:“汝水又东与广成泽水合,水出狼皋山北泽中。守敬按:《地形志》汝北郡梁县有广成泽。……泽在梁县西四十里。《元和志》亦云,在县西四十里,周回百里。又《伊水注》引《河南十二县境簿》,泽在新城县界黄阜。盖此泽甚大,古本在梁、新城二县境也。” 据《汉书》、《后汉书》和新旧《唐书》记载,汉、唐两代将广成泽辟为狩猎游乐之所,定名为“广成苑”。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十一月三日,太宗狩猎沐浴广成泽,后唐高宗、唐玄宗等都几番驾临游乐洗浴。         
7 z+ X/ d: G3 g9 a7 f- h4 u    既然,唐朝时汝州梁县等地的广成泽既是皇家狩猎之地,且地域广阔,周回百里,自然会吸引不少爱好者乐此不疲,因此,少所习猎,以呼鹰逐兽为乐的姚崇,在此地打猎,就有居住在广成泽附近的可能。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78#
 楼主| 发表于 2011-10-9 17:55:10 | 只看该作者
二、姚崇故宅的地方志依据1 V- z$ T7 G, `3 C- S+ i, c
    既然,姚崇20岁前经常在广成泽打猎,那么,他又居住在何地呢?: Z( D6 T' U, k1 o: {3 h/ I
    2005年,汝州市广播电视局的尚自昌先生为笔者提供了姚崇故宅具体方位的依据——《汝州志》。据《汝州志·伊阳县古迹二》云:“梁国公姚崇宅,在石家岭村东北,摩天岭迤西百余步,相传为古梁公庄,有遗井,今废。按《本传》公尝语帝曰:臣年二十,居广成泽,以呼鹰逐兽为乐。张景(憬)藏谓臣当位王佐,无自弃,故折节读书,遂待罪将相云云。考《本传》:公,陕州硖石人,或流寓于此,未可知也。”
4 f& L' ~. ^9 d) e1 j: @- }    《汝州志》清楚告诉我们,“梁国公姚崇宅,在石家岭村东北”。笔者考查,古伊阳县石家岭村,今称石岭村,现归伊川县白沙镇管辖。据1991年11月,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伊川县志》第二编地理,第一章区域,第三节县境变迁(第33页)载:“1953年3月,将伊阳县的邢岭、石岭划归伊川县。”可见,石岭村原属伊阳县。" @2 U9 F; m# z0 w$ J1 Z
    而历史上伊阳县相当一部分属汝州梁县管辖。据《旧唐书地理》:汝州(望州)。唐贞观年间,“领梁、郟城、鲁山三县。”清道光十八年伊阳知县张道超曾作《伊邑为梁县旧疆说》,文曰:“今伊阳东南析汝州之西南隅置,则其为梁县旧疆无烦辞赘。”据1995年六月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汝阳县志》云:汝阳(即伊阳,1959年经国务院批准改名汝阳)“秦统一中国后,推行郡县制,汝阳当时分属两县:东部属梁县(治所在今汝州市境内),西部属新城县(今伊川县境内)。……隋时,汝阳为梁、伊阙(原新城县,开皇十八年改此名)陆浑、鲁(原鲁阳县,隋称鲁县,唐代改名鲁山县)四县地。”其时,伊阳石岭村,应在汝州梁县境内。
" |+ x) r  J; z    由此可见,今伊川石岭村,唐初属汝州梁县无疑。姚崇青少年时期,在广成泽打猎,当居于此。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79#
 楼主| 发表于 2011-10-9 17:55:27 | 只看该作者
三,洛阳龙门《都督姚意(懿)妻造像记》的佐证
% P0 N  G. L, |$ w& i    今洛阳龙门石窟之极南洞外南壁尚存一残碑,高164厘米,宽70厘米,因风蚀残损严重,上部已读不出文字,故载入《八琼室金石补正》卷三十二冠名为《姚夫人残刻》,又载入《全唐文续拾》卷十一冠名为《都督姚意(懿)妻造像记》,俱云:姚崇父姚懿“龙朔年中(阙),居于伊阙南之别业也。夫人时入洛城,路由此地,愿男女长大……”# x2 d7 V6 ?: L
    据碑文可知,姚崇父姚懿于唐高宗龙朔年间(公元661~663年),即在伊阙之南经营了“阙南别业”,此“别业”正是为区分陕州硖石故居而言,正说明姚懿家族可能此时正在由陕州硖石故居迁居洛阳伊阙之南新居。笔者曾于2006年12月到伊川石岭村考察,据该村村民讲,石岭村即处洛阳龙门伊阙之南,约40华里。愚认为“阙南别业”即是指后来被称为在石岭村东北之“梁国公姚崇宅”。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80#
 楼主| 发表于 2011-10-9 17:55:43 | 只看该作者
四,新近出土的唐代墓志提供的佐证
- J5 T2 f# T3 E1 ?    2005年6月由三秦出版社出版的《全唐文补遗》第八辑,载有   新近出土的姚崇之侄《大唐故朝请大夫齐州临济县令吴兴姚府君(辩义)墓志铭并序》,云:“君讳辩义,字玄载,吴郡武康人也。因仕居陕,后徙于汝,今为汝州梁县人也。……曾祖祥,隋怀州长史……祖善意,皇银青光禄大夫、嶲州都督、长沙县开国公、赠幽州都督、礼部尚书,谥曰文献……父德敏,朝散大夫、徐州萧县令……君季父开府仪同三司梁国公。”姚辩义“开元五年十一月六日,卒于官舍,春秋六十有六”,而姚辩义“季父开府仪同三司梁国公”姚崇则卒于开元九年九月,享年七十有一,可见,姚辩义仅比姚崇小两岁,叔侄为同龄人。姚辩义自称“吴郡武康人”,当是祖籍,亦是姚姓堂号;而“因仕居陕”,当是指姚辩义曾祖姚祥任检校函谷关都尉、祖父姚懿任陕州硖石县令时卜居于此,亦是姚崇一族自称陕州硖石人的来历。“今为汝州梁县人”,当是龙朔年间由硖石故居迁伊阙之南今石岭村东之新居时,姚懿全家迁居,肯定包括姚崇兄姚德敏、侄姚辩义在内同往,居住在今石岭村无疑,因此,姚辩义自然可以说为汝州梁县人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中华姚网,全球姚姓“根”之网。欢迎您宗亲!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4-6-12 07:56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