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姚网喜迎二十大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楼主: 闽南姚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姚崇研究辑存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101#
 楼主| 发表于 2011-10-9 18:02:29 | 只看该作者
姚家修谱找姚网
六、史载姚合以女妻李频之讹   《新唐书》卷二百三,列传第一百二十八文艺下《李频传》载:“李频字德新,睦州寿县人。少秀悟,逮长,庐西山,多所记览。其属词,于诗尤长。与里人方干善。给事中姚合名为诗,士多归重,频走千里丐其品,合大加奖挹,以女妻之。”千百年来。人们以此为据,传为佳话。然而,《姚合墓志》的出土,否定此一说法。《姚合墓志》云:“公娶相州内黄丞范阳卢公肇之女,生一子一女。子曰覃;女适进士、河东节度推官、试协律郎太原郭图。别女二人,俱稚年。”由此可知,姚合共生一子三女。其长女早已嫁给官居河东节度推官、试协律郎的太原郭图。还有两个女儿,到姚合病逝时,尚年幼,未出阁。怎么有女嫁给李频呢?可见,“史载姚合以女妻李频”所载为讹传。
7 h$ b6 Y5 D: H  ?4 E; e3 `   《姚合墓志》全称《唐故朝请大夫秘书监礼部尚书吴兴姚(合)府君墓铭》拓片,正方形,边长为76厘米,共34行,满行34字,正楷书。为族子姚勖撰。有墓志盖,正书题曰“唐故朝请大夫秘书监礼部尚书吴兴姚府君墓铭》,四行十六字。同时,出土的还有《姚合夫人卢绮墓铭》及墓志盖,卢氏墓志全称为《唐故秘书监姚府君夫人范阳县君卢氏墓铭》。姚合夫妇墓志出土后,俱为私家收藏。6 d! I3 B& m3 t' X6 N0 Z+ A
( b$ z2 F) v9 `* j' e
(发表于《三门峡史志》2009年第3期,《明珠》2009年6月号)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102#
 楼主| 发表于 2011-10-9 18:02:58 | 只看该作者
唐姚勖墓志考释5 [- N& k; C" N9 ]4 Z. L
! V1 ]1 J0 p0 L4 N
        《姚勖墓志》全称为《唐故通议大夫守夔王傅分司东都上柱国赐紫金鱼袋吴兴姚府君墓志(自撰)》。墓志石,青石质,长50 厘米,宽51厘米。志文楷书,共31行,满行31字,共794字。《姚勖墓志》(后简称《墓志》)近年来出土于洛阳伊川万安山姚崇家族墓地。2009年春笔者于洛阳获《墓志》拓片。志主姚勖,为大唐贤相姚崇四代孙,《新唐书·姚崇传》载有其事迹,然及其简略。《墓志》为志主姚勖自撰,记载其宗族、外族、子孙、婚娶、入仕及志主与高祖、曾祖、祖、父墓茔相互位置等内容俱详,文字朴实无华,不蔓不枝。可补《新唐书·姚崇传》后姚勖传及《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有关陕郡姚姓之不足,对于研究姚勖和先祖姚崇及其家族有其重要意义。现将志文标点照录于后并对照史籍对志文作简要考释,希冀方家教正。
( R: J* ^0 S% h8 R4 w: p0 a2 D& m       
7 _$ t- \& n' \7 G0 Q/ Q$ N* O: W) R        一、 志文
$ ~, Q9 G# v+ k6 Q. Y3 {! W3 O. V8 P! I" h
唐故通议大夫守夔王傅分司东都上柱国赐紫金鱼袋吴兴姚府君墓志(自撰)2 \( A0 g1 i6 N& b+ e1 t& T
        叙宗族  勖,本吴兴人。始虞帝生姚墟得姓,后裔遏父封陈为氏。至历公之子完仕齐为田,后有其地。齐太公和十四代至西汉执金吾代睦侯讳丰,生东汉散骑常侍讳邕,避新室乱,遂家吴兴武康成山。五代至吴郎中讳敷,举宗复姚氏。又五代,至晋渤海太守五城侯讳禋之。侯孙讳仲和,入后魏为步兵校尉、秘书监,封吴兴公,遂居陕之硖石。由秘书五代至隋函谷关都尉讳祥,都尉生唐幽嶲都督赠吏部尚书府君讳善懿,谥文献,实勖五代祖也。高王父府君,皇中书令梁国公谥文贞(茔去寂居东南六百廿一步)。曾王父府君,皇邓、海二州刺史、光祿少卿(茔在寂居南八十二步)。王父府君,皇河南府河南县丞、赠太常少卿(茔去寂居东北三百一十五步)。烈考府君,皇宣州泾县主簿、赠刑部员外郎(茔在寂居南,地相接)。由梁公至员外府君讳字具在烈考玄堂記平涼、颖川二公之词。皇妣,祁县王夫人赠晋阳县太君。5 U3 R, Y' ?: G/ E( |
        外族祁县王氏  外王父府君讳腾,皇右金吾卫仓曹参军事。外曾祖府君讳琪,皇尚书水部员外沔州刺史。外曾叔祖讳琚,皇户部尚书、封赵国公。外高祖府君讳仲友,皇楚州刺史。内大外祖,颍州下蔡县令荥阳郑府君讳其荣。外大外祖,河南府河阴县主簿河东薛府君讳回。3 `2 w: H! Y) Y) |
        叙婚娶  勖娶堂舅婺州金华县尉讳公幹女。金华公先考金州录事参军府君讳胜,即勖亲外叔祖。
1 k& N- R4 K5 o# s1 ]. S5 b- l        纪子孙  生男子三人:曰环,小字都官;曰瓒,小字丹霞;曰琢,小字初阳。生女子三人:长女实王氏出,适虢州弘农县令陇西李察,外孙男二人,外孙女三人;次女二人并孾稚。; S# T3 p/ D; F, N; ~! Z
        叙入仕  勖,长庆元年进士出身。后选授右司御率府仓曹参军事。忠武军辟为掌书记,授试太常寺协律郎,改試大理评事充武宁军节度判官,又守本官、充忠武军节度判官。罢,累月授监察御史里行充浙江西道观察支使,入台为监察御史,转殿中侍御史。改检校礼部员外郎,赐绯鱼袋,充盐铁转运推官。迁尚书职方员外郎,又改检校礼部郎中,充盐铁转运判官,迁水部郎中。又迁尚书都官郎中兼御史中丞、赐紫金鱼袋,知盐铁江淮留后,摄盐铁副使。入迁尚书右司郎中加朝散大夫。改守湖州刺史,加朝议大夫。迁尚书吏部郎中。又迁右谏议大夫。改常州刺史,加通议大夫。大中四年受替遂权居润州别业。8 ~6 y4 V8 T" Y9 ~* \, R6 C
        6 i  ~' g" b" v# j
        府君以大中七年三月改夔王傅分司东都。其年八月廿三日辛巳启手足于道化里,享年六十九,嗣子环等号奉遗旨,以是年癸酉十月戊午十六日癸酉以皇妣祁县王夫人合窆于寂居穴。
" R% h1 o" u. w! g! u% D, m8 d1 F+ R' B. @4 b
        笔者按:从叙述称呼可知,此墓志基本为墓志主人姚勖自撰。惟墓志标题《唐故通议大夫守夔王傅分司东都上柱国赐紫金鱼袋吴兴姚府君墓志》与最后一段内容即“府君以大中七年三月改夔王傅分司东都。其年八月廿三日辛巳启手足于道化里,享年六十九,嗣子环等号奉遗旨,以是年癸酉十月戊午十六日癸酉以皇妣祁县王夫人合窆于寂居穴”之文字为姚勖去世后以子姚环等名义所撰。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103#
 楼主| 发表于 2011-10-9 18:03:13 | 只看该作者
二、宗族世系2 h# Q  w* h7 K* u3 e9 z: k
        《墓志》云:“勖,本吴兴人。始虞帝生姚墟得姓,后裔遏父封陈为氏。至历公之子完仕齐为田,后有其地。齐太公和十四代至西汉执金吾代睦侯讳丰,生东汉散骑常侍讳邕,避新室乱,遂家吴兴武康成山。五代至吴郎中讳敷,举宗复姚氏。又五代,至晋渤海太守五城侯讳禋之。侯孙讳仲和,入后魏为步兵校尉、秘书监、封吴兴公,遂居陕之硖石。由秘书五代至隋函谷关都尉讳祥,都尉生唐幽嶲都督贈吏部尚书府君讳善懿,谥文献,实勖五代祖也。高王父府君,皇中书令梁国公谥文贞(茔去寂居东南六百廿一步)。曾王父府君,皇邓、海二州刺史、光禄少卿(茔在寂居南八十二步)。王父府君,皇河南府河南县丞、贈太常少卿(茔去寂居东北三百一十五步)。烈考府君,皇宣州泾县主簿、赠刑部员外郎(茔在寂居南,地相接)。由梁公至员外府君讳字具在烈考玄堂記平涼、颖川二公之词。皇妣,祁县王夫人赠晋阳县太君。”
/ F( k0 K5 W; }6 @- E        而姚勖为其族叔姚合撰写的墓铭其全称为《唐故朝请大夫秘书监礼部尚书吴兴姚府君墓铭》亦云:“公讳合字大凝。惟姚氏由吴郎中讳敷,始渡江居吴兴。五世至宋渤海太守五城侯讳禋之,生后魏祠部郎中讳滂。七世至我唐初嶲州都督、赠吏部尚书、長沙文献公讳善意。文献公生宗正少卿赠博州刺史讳元景,即开元初中书令、梁公文贞公之母弟,而公之曾王父也。”其记家世祖先略同,《姚合墓铭》中,“晋渤海太守五城侯”姚禋之被写为“宋渤海太守五城侯”,显然是东晋被南北朝刘宋所替代而延续之缘故。惟《姚合墓志》记载宋渤海太守五城侯姚禋之,“生后魏祠部郎中讳滂”,而《墓志》不载。3 L  ]- m4 n' i( M" ]( w! A/ t5 U8 g% N
        《大唐故嶲州都督赠幽州都督吏部尚书文献公姚府君碑铭并序》云:“公讳懿,子善意。其先吴兴郡大姓。明考以宦历陕者,遂留家于硖石也。” (见《全唐文》卷三百二十八胡皓文)《墓志》亦云:“晋渤海太守五城侯讳禋之。侯孙讳仲和,入后魏为步兵校尉、秘书监、封吴兴公,遂居陕之硖石。”可见,陕郡姚姓,起家之祖应为北魏时姚仲和,至姚崇父姚懿居陕州硖石时,陕郡姚姓已在此居住七世。
  {9 V+ H7 F" A( Z, f9 J        又《大唐故幽州都督姚府君(懿)墓志铭》(见《全唐文补遗·千唐志斋新藏专辑》)载:“君讳懿,字善意,其先吴兴郡,因官北徙,今为洛阳人也。……高祖宏,高行邈世,大德有闲……曾祖宣业,宇文朝征东将军。……祖安仁,青汾二州刺史。……父祥,隋怀州长史。”# _! |  \6 e0 P, [
        再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可知,唐雟州都督、文献公姚懿生姚元之名崇,相武后、中宗、睿宗、玄宗;姚崇生邓海二州刺史姚彝;姚彝生河南县丞姚闢;姚闢生泾县主簿姚偁;姚偁生谏议大夫姚勖。”而《墓志》则又载姚勖祖河南府河南县丞姚闢赠官为太常少卿,父宣州泾县主簿姚偁之赠官为刑部员外郎。
/ J+ b! g: A( O4 U% _        综上可知,姚勖较为详细的宗族世系为:) X. y- p# e* J! `- Q( G# _
        舜帝生姚墟得姚姓;舜帝后人遏父封陈为陈氏;至陈厉公子完仕齐则为田氏;齐太公田和十四代孙田丰被封为西汉代睦侯,生子东汉散骑常侍邕,五世至三国吴郎中敷恢复姚姓。吴郎中姚敷——吴太常姚信——佚名——佚名——晋渤海太守姚禋之——后魏祠部郎中姚滂——后魏步兵校尉秘书监姚仲和——佚名——姚宏——北周征东将军姚宣业——隋青、汾二州刺史姚安仁——隋怀州刺史、函谷都尉姚祥——唐嶲州都督、文献公姚懿——唐中书令、梁国公谥文贞姚崇——唐邓、海二州刺史、光禄少卿姚彝——唐河南县丞姚闢——唐泾县主簿姚偁——唐谏议大夫、夔王傅姚勖。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104#
 楼主| 发表于 2011-10-9 18:04:29 | 只看该作者
三、 生平仕途
! y0 }" `: e. Q9 F! V) M   《墓志》云:“勖,長庆元年进士出身。后选授右司御率府仓曹参军事。忠武军辟为掌书记,授试太常寺协律郎,改试大理评事充武宁军节度判官,又守本官、充忠武军节度判官。罢,累月授监察御史里行充浙江西道观察支使,入台为监察御史,转殿中侍御史。改检校礼部员外郎,赐緋鱼袋,充盐铁转运推官。迁尚书职方员外郎,又改检校礼部郎中,充盐铁转运判官,迁水部郎中。又迁尚书都官郎中兼御史中丞、赐紫金鱼袋,知盐铁江淮留后,摄盐铁副使。入迁尚书右司郎中加朝散大夫。改守湖州刺史,加朝议大夫。迁尚书吏部郎中。又迁右谏议大夫。改常州刺史,加通议大夫。大中四年受替遂权居润州別业。府君以大中七年三月改夔王傅分司东都。其年八月廿三日辛巳启手足于道化里,享年六十九。”
5 g2 l9 Z( {; h0 W& o        《新唐书·姚崇传》载:“(姚)勖,字斯勤。长庆初擢进士第,数为使府表辟,迁监察御史,佐盐铁使务。累迁谏议大夫,更湖常二州刺史。……终夔王傅。”《新唐书》记载和《墓志》记载基本相同。而《墓志》则记载更为详实。7 x6 H* S( T7 ^! _
        按《墓志》载,姚勖逝世于唐宣宗大中七年(公元853年)八月,享年六十九岁,据此推算姚勖当生于唐德宗贞元二年(公元786年)。唐穆宗长庆元年(公元821年)中进士,是年35岁。先任太子右司御率府仓曹参军(从八品),又被“忠武军辟为掌书记,试授太常寺协律郎,改试大理评事充武宁军节度判官,又守本官充忠武军节度判官”。《新唐书·方镇二》载:“贞元三年以许州隶陈、许节度使,置陈许节度使,治许州。十年陈许节度使赐号忠武军节度使。”又云:“元和二年,废泗濠二州观察使,置武宁军节度使,治徐州,领徐、泗、濠三州。”《墓志》云:“罢,累月授监察御史,褏行充浙江西道观察支使,入台为监察御史,转殿中侍御史。改检校礼部员外郎,赐绯鱼袋,充盐铁转运推官。”
# h0 n% F% ~5 Y& d0 x- t* ~        唐文宗开成四年(公元839年)四月,姚勖平反昭雪河阴院冤狱,得到文宗皇帝的赞许。《旧唐书·韦温传》载:“盐铁判官姚勖知河阴院,尝雪冤狱。盐铁使崔珙奏加酬奖,乃令权知职方员外郎。制出,令勖上省。温执奏曰:国朝已来,郎官最为清选,不可以赏能吏。上令中使宣谕,言勖能官,且放入省。温坚执不奉诏,乃改勖检校礼部郎中。翌日,帝谓杨嗣复曰:韦温不放姚勖入省,有故事否?嗣复对曰:韦温志在铨择清流。然姚勖士行无玷,梁公元崇之孙,自殿中判盐铁案,陛下奖之,宜也。若人有吏能,不入清流,孰为陛下当烦剧者?此衰晋之风也。”这就是《墓志》载姚勖“迁尚书职方员外郎,又改检校礼部员外郎”的背景及经过。不过,《旧唐书》把姚勖“改检校礼部员外郎”误记为“检校礼部郎中”,当正之。
4 E3 C* F$ c% f0 T/ r        姚勖后又“知盐铁江淮留后摄盐铁副使”时,曾接济过唐代著名词人温庭筠。据唐代笔记小说《玉泉子》载:“温庭筠有词赋盛名,初将从乡里举,客游江淮间,扬子留后姚勖厚遗之。”* L  N, E1 n! w3 A  D3 A
        《墓志》载姚勖“入迁尚书右司郎中加朝散大夫,改守湖州刺史加朝议大夫,迁尚书吏部郎中,又迁谏议大夫”,但未载任湖州刺史和吏部郎中的具体时间。据南宋谈鈅纂修的《嘉泰吴兴志》卷十四《郡守题名》则载明了任职的具体时间。《嘉泰吴兴志》卷十四《郡守题名》云:“姚勖,会昌三年(公元843年)六月二十九日,自尚书右司郎中授湖州刺史。会昌六年(公元846年),迁吏部郎中。”! r6 ~: u4 K! ^* y/ _
        《墓志》又云:姚勖“改常州刺史加通议大夫。大中四年(公元650年)受替遂权居润州别业。”姚勖为什么会在仕途中受挫呢?笔者认为,这是因为姚勖受到朝廷中牛李党争的影响所致。据《新唐书·姚崇传》载:姚勖“为宰相李德裕厚善。及德裕为令狐綯等谮逐,擿索支党,无敢通劳问;既居海上,家无资,病无汤剂,勖数馈饷侯问,不傅时为厚薄。”" b0 w% q. f3 [2 Q6 N  l
        唐武宗会昌六年三月驾崩后,唐宣宗于武宗灵前即位,李德裕罢相,暂“以太子少保分司东都(洛阳)”。李德裕到东都洛阳后,曾到时任右谏议大夫的姚勖家拜访,并观瞻了姚崇当年所撰写的《口箴》石刻,可见二人交情之深。(见《全唐文》李德裕撰文《舌箴并序》。
/ z* c4 m0 K9 H. u! w        后来,李德裕被贬为潮州司马,途中再贬为崖州司户。自洛阳乘船沿水路赴贬地。在牛党令狐綯等严厉追索并打击李德裕同党的情况下,无人敢问侯、接济这位昔日赫赫有名的宰相。李德裕全家“资储荡尽,家事一空,百口嗷然,往往绝食,”处于饥寒交迫、贫病交加的境地。唯有姚勖却冒着风险不断派人给李德裕送财物及药剂接济。现《全唐文》卷七百七《李德裕十二》尚存李德裕回复给姚勖的三封书信。文章的题名为《与姚谏议邰书三首》。文曰:  `; w, g7 U$ E$ E
             闰冬极寒,伏惟谏议十五郎尊体动止万福。即日某悲绪外,蒙差赵押衙至,奉示问,不任悚荷,无由拜伏,倍积瞻恋。谨因使回,奉状不次。闰十二月二十八日,从表文崖州司户参军同正李某状上。' r& }, F2 @0 X* Z9 w5 Y
            天地穷人,物情所弃,无复音书,平生旧知,无复吊问。阁老至仁念旧,盛德矜孤,再降专人,远逾溟涨,兼赐衣服、器物、茶药至多,槁木暂荣,寒灰稍暖,开缄感切,涕咽难胜。大海之中,无人拯恤,资储荡尽,家事一空,百口嗷然,往往绝食,块独穷悴,终日苦饥,惟恨垂没之年,顿作馁死之鬼。自十月末得疾,伏枕七旬,属纩者数四,药物陈裒,又无医人,委命信天,幸而自活。羸惫至甚,生意方微,自料此生,无由再望旌棨。临纸涕恋,不胜远诚。病后多书不得,伏惟恕察。谨状。1 R; I& ?9 H1 F3 K, s8 ~& g; c
            伏蒙又赐《口箴》,不任感戴。东都日所惠本留洛中,无人检得,兼以道路艰阻,二年来不曾有人至洛,以此前状谘请,倍深惶悚。小生《舌箴》更改三五字,不欲两本流传,今谨录新本献上,旧本伏望封还。如不能远寄,伏惟必赐焚却,下情切望。赵总管知广州时多,此月下旬方至此。伏惟照察。谨状。
! v" [- i( u0 C5 x* Z        . Q& G8 _6 G- Y2 t" f; y6 I: P
        笔者认为正是姚勖慰问接济了昔日的恩相李德裕,被牛党令狐綯等所谮,所以招致了 “大中四年受替遂权居润州别业”的后果。但又因为姚勖不避风险接济李德裕的正直忠义行为,随着李德裕死后其名誉和官职的恢复,也得到了当时士大夫甚至皇帝的赞许。据《旧唐书》卷一百二十五载:“宣宗十一子。……夔王濨,宣宗第三子也。”史称“宣宗爱夔王濨,欲立为皇太子。”(见《旧唐书》本纪第九,《懿宗 僖宗》)可能是宣宗皇帝看中了姚勖德高望重和正直忠义,于是在大中七年任命姚勖任“夔王傅分司东都。”《唐六典》卷二十九载:“亲王府:傅一人,从三品。”“王傅掌傅相训导,而匡其过失。”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105#
 楼主| 发表于 2011-10-9 18:04:41 | 只看该作者
四、 外族、婚娶及子孙
. n! N' B+ |/ d) J( _        《墓志》记载子嗣及其外族甚详。《墓志》载:“外族祁县王氏:外王父府君讳腾,皇右金吾卫仓曹参军;外曾祖府君讳琪,皇尚书水部员外沔州刺史;外曾叔祖讳琚,皇户部尚书、封赵国公;外高祖府君讳仲有,皇楚州刺史。内大外祖颍州下蔡县令荥阳郑府君讳其荣。外大外祖河南府河阴县主簿河东薛府君讳回。”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姚勖的外曾叔祖王琚。据《新唐书王琚传》云:“王琚,怀州河内人。……先天二年七月,(王琚)乃与岐王、薛王、姜皎、李令问、王毛仲、王守一以铁骑至承天门。……(王)琚从帝至楼下,诛萧至忠、岑羲、窦怀贞,斩常元楷、李慈北阙下、贾膺福于内客省。事平,琚进户部尚书、封赵国公。……帝于琚眷委特异,豫大政事,时号内宰相。”可见,王琚为唐玄宗平息太平公主集团叛乱之功臣,深受玄宗信用。
( j8 K( H8 l5 ?) X5 {- a        《墓志》载“叙婚娶:(姚)勖娶堂舅婺州金华县尉讳公幹女;金华公先考金州录事参军府君讳胜,即亲外叔祖。”4 _: A: c' Q' F# T3 u
        《墓志》又载:姚勖“生男子三人:曰环,小字都官;曰瓚,小字丹霞;曰琢,小字初阳。生女子三人:長女实王氏出,适虢州弘农县令陇西李察,外孙男二人,外孙女三人;次女二人并孾稚”可补《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陕郡姚姓之简略。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106#
 楼主| 发表于 2011-10-9 18:04:53 | 只看该作者
五、 姚勖“寂居穴”与其先祖及父莹相互之地理方位。6 y& A6 s0 [' s) k0 w
        《新唐书·姚崇传》载:姚勖“作寿藏于万安山南原崇茔之旁,署兆曰:寂居穴,坟曰复真堂,中剟土为床曰化台,而刻石告后世。”即姚勖生前即在高祖姚崇的坟墓旁边为自己预先做好一座坟墓。他把墓穴命名为“寂居穴”,把坟墓命名为“复真堂”,墓穴内做一土床命名为“化台。”并自撰碑文刻石树于墓前。现今出土的《墓志》中则自称墓穴为“寂居穴”,和《新唐书》所载相同。还在志文中清清楚楚地记载了自己的“寂居穴”和高祖姚崇、曾祖姚彝、祖姚闢、父姚偁坟茔之相互地理方位。《墓志》云:“高王父府君,皇中书令梁國公谥文贞(茔去寂居东南六百廿一步)。曾王父府君,皇邓、海二州刺史、光禄少卿(茔在寂居南八十二步)。王父府君,皇河南府河南县丞、赠太常少卿(茔去寂居东北三百一十五步)。烈考府君,皇宣州泾县主簿、赠刑部員外郎(塋茔在寂居南,地相接)。由梁公至员外府君讳字具在烈考玄堂记平涼、颖川二公之詞。”7 P. M* h/ C# o4 D
        《墓志》云:姚勖逝世后,“嗣子环等号奉遗旨,以是年癸酉十月戊午十六日癸酉以皇妣祁县王夫人合窆于寂居穴。”也就是说其子姚环等遵照父亲姚勖生前的遗嘱,合葬父亲与母亲王夫人于寂居穴。
/ `/ P$ }3 v0 o6 _. m       $ }: }$ E: y/ y& A( U5 G$ F
                               (发表于2010年《河洛春秋》第3期)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107#
 楼主| 发表于 2011-10-9 18:05:13 | 只看该作者
殉职边疆的唐嶲州都督——姚懿& L3 f8 l( m! m/ {0 N- t

9 ]" v6 W2 H  J    姚懿(590~662年),字善意,隋末唐初陕州硖石(今三门峡市陕县东)人,祖籍吴兴郡武康(今浙江省湖州市德清),  是唐名相姚崇之父。
5 E, O% Y$ o+ n. H  q# R    隋文帝开皇七年(590年),姚懿出生在一个官宦家庭。父姚祥,隋怀州长史兼检校函谷关都尉。他为姚祥幼子,弓马纯熟,喜读经史。少年胸怀壮志,做事坚毅果敢。隋末,炀帝纵情声色,穷奢极欲,滥征徭役。大业三年(607年),陕州崤县(治今陕县菜园乡南县村。唐武德三年更名为硖石县)因徭役赋税负担过重,农民苦不堪负,聚众反抗,官吏逃走。时年18岁的姚懿,召集地方豪杰,利用父亲部曲,平息了动乱,被任命为崤县令。; p* q) r' [6 X1 L
    大业十三年(617年)七月,隋太原留守李渊,起兵南下攻取长安。九月,右领军大都督李世民渡过黄河,派人去争取姚懿。姚懿认为李渊志向远大,将有天下,就劝说陕州州将道:“洛阳王世充不是真命天子,天命在唐,我们应该应天命顺人心才是!不然,陕州恐怕难逃战争祸殃了!”于是,姚懿和州将一起快速从小道拜谒了李渊。李渊高兴地接受了归降,赏赐给他们文书和金银布帛。以此,陕州人民避免了一场战乱。
- ]2 V9 N% {# z  C+ Q    唐武德二年(619年),割据于马邑(今山西朔州)的刘武周勾结突厥南进。十一月,秦王李世民率军北伐,姚懿“预经纶之肇事,奉光华之旦景”,带兵随同北征,“扫虞田之氛雾,披晋野之荆棘,矢不虚发,策无遗筹”,参加筹谋,屡立功勋。(见《姚懿墓志》)唐武德三年(620)七月,高祖令秦王李世民统兵十万东征王世充。由于陕州硖石地处进军中原的要冲,其地水路北有黄河,南有洛河,陆路北有北崤道,南有南崤道。姚懿被任命为骠骑都尉,水陆行军副总管,主管河道漕运和陆路驿递,传输军用物资。他尽力征调劳役、畜力、车船,一力统筹,确保了前线所需。不久,朝廷又升迁他为左卫亲府右郎将,品级为正五品上。军旅中,他博览群书,“军行有赋,文实在兹,师之馀日,手不释卷。”(同上)
( ~( {8 x7 c3 a; [2 L    武德四年(621年)七月,唐军一举消灭了王世充、窦建德两大集团后,屡立战功的姚懿遭到了不公正的待遇,被降职为建安府折冲都尉。32岁的姚懿心灰意冷,淡泊名利,谢职不就,带领全族筑室于硖石东北重岗之曲(在今陕县张茅中学附近),躬耕垄亩,教读子孙。隐居生活一过就是几十年。
  j. k$ d& O( o. L" j, T    唐高宗李治登基后,为表示对开国功臣的尊崇,又任命姚懿为忠武将军、晋州高阳府折冲都尉、封长沙县男。姚懿认为“时惟偃武,志本崇文”,(见《姚懿墓志》)上表要求参加明经科举考试,以显文治之才。于是朝廷又改任他为常州(今江苏常州市)长史。姚懿以患病为由,上表抗疏不就。不久,朝廷再次任命他为持节硖州诸军事硖州刺史。年过六旬的姚懿接受任命,赶赴硖州(今湖北宜昌市一带)。姚懿久在民间,深知民情与时弊,到任后,“举六察,按百城,导济江门,茂育云泽。”(见《姚懿碑》)得到了老百姓的赞誉。又被授于银青光禄大夫。
( F( ]: l! A  A1 y! ^, I& I    唐高宗龙朔(661— 663年 )初年,地处临近吐蕃的边疆重镇嶲州(今四川西昌地区),邛部蛮族酋长作乱。朝廷决定派年高德劭,文武兼备的姚懿持节任嶲州都督,安定西南。嶲州,在京师长安西南3654里。州内蛮汉杂居,地当通南昭之要道,又处唐西南之边陲。71岁的姚懿,受命于边疆危难多事之秋,不以年高为辞,不畏路遥道险,毅然接受符节,千里迢迢走马上任,投入到紧张的平叛之中:正面地训导官吏,公正处理汉族同少数民族间的关系;严格整训军队,以武力为后盾,作好各种应变准备。“结之以诚不以言,震之以威不以暴”。(见《姚懿碑》)由于处理得当,兵不血刃,骚乱很快平息。
* F, F% H2 U  H1 d" a        由于长途奔波和军务劳累,73岁的姚懿一病不起。龙朔二年(662年)12月1日逝世于嶲州都督府。龙朔三年(663年)7月,归葬于硖石安阳公之原其父姚祥的墓侧(在今河南陕县菜园乡南杨村东)。唐中宗神龙年,因子姚崇拥立之功,被朝廷追赠为幽州都督。唐玄宗开元三年(715年),又被朝廷追赠为吏部尚书,谥曰“文献”;其神道碑今被转移在陕县县城南刘秀峰上。& ?+ t% M! e/ t
        6 x. L$ Z* V! Q) f4 s3 s) S6 c' K
        (刊于2006年《三门峡文史资料》第十五辑《三门峡名人》)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108#
 楼主| 发表于 2011-10-9 18:05:24 | 只看该作者
唐嶲州都督文献公姚懿墓
# s7 E: ~4 Q1 G  ]1 N0 Z7 [+ H       
# H2 o0 j* Q2 m1 a        唐嶲州都督文献公姚懿墓在河南省陕县菜园乡南阳村东二里处。
) R9 L$ }& J6 U        姚懿(公元590~662年),隋末唐初陕州硖石(县治在今陕县南县村)人。据伊川县姚崇墓园新近出土的姚崇五代孙姚勖自撰的《姚勖墓志》载,姚懿家族本江南吴兴望族,因官北徙,至后魏步兵校尉、秘书监、吴兴郡公姚仲和定居陕州硖石,至姚懿已历七世。姚懿,少有大志,武杰文英。隋末天下大乱,十八岁的姚懿以其父原隋怀州长史、检校函谷关都尉姚祥之部曲维护地方秩序,被任命为崤县(即硖石县)县令。隋大业十三年(公元617)九月,唐高祖李渊在太原起兵反隋,姚懿归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唐太宗李世民东讨洛阳王世充,被任命为鹰扬郎将、水陆道总管,屡立战功。后遭贬,遂携全家定居于“硖石重岗之曲”(今陕县张茅中学附近)。唐高宗时又出任峡州(治今湖北宜昌市)刺史;龙朔二年(公元661),以七十二岁高龄,被任命为嶲州(今四川西昌地区)都督,团结各族人民,为稳定、开发西南边疆,作出了贡献。龙朔二年(公元662)十二月殉职于任所。龙朔三年(公元663)七月,归葬于陕州硖石县安阳公之原其父姚祥的墓侧(在今陕县菜园乡南阳村东),由此可知,姚懿墓所在地当是陕郡姚姓家族墓地。( b) p6 H% Q7 e: ]
        唐开元三年(公元715),唐玄宗追念忠臣,又追赠姚懿为吏部尚书,谥号文献公。其第十子唐紫薇令兼兵部尚书姚崇在故乡张茅镇西为其父再造衣冠冢一座,树“大唐故嶲州都督贈幽州都督礼部尚书文献公姚府君碑”一通,且置旌贤寺护墓,虽历千余年而墓冢、碑石尚存。1983年因陇海铁路加宽工程,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对姚懿衣冠冢文物进行了有计划的发掘。今义冢不存,古碑现树陕县大营镇刘秀峰,已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x& a8 L1 b  h
        2006年清明节,在三门峡市、陕县文物和史志部门的支持下,河南洛阳、渑池、巩义、陕县、义马、宜阳、偃师、泌阳,山东巨野等地後裔集资,在今陕县菜园乡南杨村东原姚懿墓前重树唐嶲州都督文献公姚懿墓碑,同原唐神道碑规制一样,碑高2·5米,宽1米,碑阳镌刻“唐嶲州都督文献公姚懿之碑”,碑阴镌刻“重修大唐故嶲州都督贈幽州都督礼部尚书姚文献公碑记”并同时建碑楼保护。由其後裔河南渑池姚学谋撰文、福建福州姚恩健撰对联,碑楼对联及碑文分别由洛阳市著名书法家寇北辰、秦安之书丹。* d4 i) B: b2 K) m) z; Z
        现姚懿墓已成为三门峡市著名古迹,除当地人民到此凭吊、怀古纪念这位历史名人外,前来祭祀、扫墓的河南、山东、安徽、福建等姚氏后人一年四季更是络绎不绝。9 g* }5 A9 `, B6 |! x
       
0 W" x' g# V' D0 B4 Y5 E; f        (发表于2009年《河南姚姓与姚崇文化》总第2期)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109#
 楼主| 发表于 2011-10-9 18:05:47 | 只看该作者
唐贤相姚崇家族墓地0 F* W, |3 ^2 h! p3 }5 a
         
5 \+ A+ ^5 W. `& r8 [        大唐贤相姚崇墓园位于河南省伊川县彭婆乡许营村北三华里处,背靠万安山,西北距北宋名相范仲淹墓园约200多米。& [" g0 ~1 d3 ?3 C
        清乾隆十年龚崧林编撰的《洛阳县志》记载:“唐姚崇墓,《旧志》(指原《洛阳县志》)云:万安山下,唐姚崇、宋范仲淹之墓在焉。”
, x# N* M7 f+ z/ B4 o  G2 {        姚崇 (公元651一721年),字元之,唐朝陕州硖石(在今三门峡市陕县东南)人。一生五朝为官,三居相位,为稳定国家局势,改革朝廷弊政,抑制宗教迷信,发展农业生产,推动社会进步,作出了杰出贡献。尤其是开元之初,他独当重任,励精图治,为开创“开元盛世”立下了不世之功而名留青史。开元九年(公元721年)九月,姚崇逝世,十年二月,葬于洛阳万安山之阳其母茔之侧。大手笔张说为其撰写神道碑文。一千多年来,历代都对姚崇有很高的评价。唐朝杜牧说:“首佐玄宗起中兴业。”宋代大史学家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评价道:“唐代贤相,前称房(玄龄)杜(如晦),后称姚(崇)宋(璟),他人莫得比焉。”伟人毛泽东在点评《新唐书·姚崇传》时赞扬道:“大政治家、唯物论者姚崇”。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把他列为河南中原先贤名流。
. I4 F$ u* I  W# a        姚崇家族墓地始于姚崇母亲彭城郡夫人刘氏。据《姚懿碑》载,姚崇父姚懿,“初娶张氏、李氏,并早殂殁,后娶刘氏,累封彭城郡夫人。……今紫微令崇,故宗正少卿景之母也。”龙朔二年(公元662)十二月,姚懿终于嶲州都督任所,后归葬于硖石县安阳公之原墓地。45年后,姚崇母彭城郡夫人刘氏于神龙三年正月终于洛阳慈惠坊之私第,享年八十四岁。临终遗嘱:“生以形累,死以魂游。然事尊在冥,无远不至,何必合葬,然后为礼。昔邴根矩、沐德信并通儒达识,咸以同窆为非。实获我心,当从其议,无改吾志,尔惟孝乎?殁已可于龙门山外,用为窀穸,冀近家园,以慰吾平生之好耳。”姚崇按照母亲遗愿,于景龙二年(公元708年)八月葬母于此。因墓地在唐代为河南府河南县伊汭乡,又在万安山之南,故唐朝记载为“河南府河南县伊汭乡万安之阳”。9 D# H& [, f9 C; N
        据史书记载和历代出土的墓志可知,葬在此地的姚氏家族成员还有姚崇妻沛国夫人刘氏(三十四岁亡,有墓志)、郑国夫人郑氏(见《通志》卷七十三,金石);长子光禄少卿姚彝(有唐碑,今尚存)、二子坊州刺史姚异、三子尚书左丞姚弈(《通志》卷七十三,金石);姚崇兄姚德敏子姚辩义(见《姚辩义墓志》),姚崇孙姚闢,曾孙姚侑、姚稱和姚伾等(见《姚侑墓志》《姚勖墓志》《姚伾墓志》),玄孙姚勖、姚栖云(见《姚勖墓志》《姚栖云墓志》),及姚勖女姚缙(见《姚缙墓志》);姚崇弟姚元景曾孙姚合及其妻卢氏(见《姚合墓志》《姚合妻卢氏墓志》),姚合子姚潜及其妻马氏(见《姚潜墓志》《姚潜妻马氏墓志》)等。根据史料记载推断,姚崇弟姚元景也当葬于此。
5 `* m; V- O: r        姚崇家族墓地从姚崇母亲刘氏夫人葬于此地开始,到目前出土的姚崇六代孙女姚缙(未婚)于唐懿宗咸通十二年(公元870年)二月葬入此地计算,姚崇家族经营此墓地至少160多年。
2 w+ q, n/ e% ^+ |2 @8 Y0 g        原姚崇陵墓高大,据上年纪人回忆,有十几米高。历经一千二百余年,一直保存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可惜平整土地时被毁,墓砖亦被作水利渡槽用。只有距姚崇墓地西北500米处的开元五年所立长子姚彝神道碑尚在。这块唐碑为唐秘书少监崔沔撰,唐书法家将作少匠徐峤之所书。1962年该碑被列为县级为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姚氏后裔恢复姚崇墓冢,并树立姚崇、姚崇母亲刘氏、姚崇五代孙姚勖等四通碑。" N; s3 v0 A* ~( g. F7 ]
        据伊川县彭婆乡许营村老人们说,姚家墓地规模很大。据近年出土的姚崇五代孙姚勖自撰的墓志叙述:“高王父府君,皇中书令梁国公谥文贞(茔去寂居東南六百廿一步)。曾王父府君,皇邓、海二州刺史、光禄少卿(茔在寂居南八十二步)。王父府君,皇河南府河南县丞、赠太常少卿(茔去寂居东北三百一十五步)。烈考府君,皇宣州泾县主簿、赠刑部员外郎(茔在寂居南,地相接)。”姚勖生前把自己的墓穴称为寂居穴。根据姚勖墓志记载的数据推算,姚崇家族墓地占地至少有150亩以上。& `) b& W) N) j- x
        为弘扬姚崇文化,继承先贤懿德,由原河南省政协副主席姚如学首倡,洛阳市、伊川县政府决定重修姚崇墓园,并得到了河南省政府的资金支持。2006年伊川县文化旅游局具体规划设计。2007年11月动工修建,到2008年4月11日,墓碑竖起,历时共5个多月,这个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姚崇墓园已初步落成。墓园占地约3000多平方米,墓碑高4·18米,墓冢高约5米,墓园已栽植松柏300余株。
- ~' O; N" z1 s! ^7 `        重修姚崇墓园,符合人民的心愿。不但为国人追念先贤提供了场所,而且也为伊川县的旅游多了一处游览、寻根的景点!+ N; m. A3 m) h! G  p; x
        2008年6月,姚崇墓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 P3 c6 G, s- s& G1 p& R* u; y
       
- X; Y% W7 ?! S( z% @" Y        (发表于2009年《河南姚姓与姚崇文化》总第2期)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110#
 楼主| 发表于 2011-10-9 18:06:06 | 只看该作者
《河南姚姓与姚崇文化》发刊词5 [5 D. W6 c& O  i- A% f& h
# a/ u8 O7 L) O* I$ n# c
        黄河流域,物华天宝,中原大地,人杰地灵。距今四千多年前,一个伟大的生命降生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他就是中华人文始祖之一姚舜。伴随着一个伟人的出生,一个古老而伟大的姓氏——姚姓诞生了!舜帝以孝名闻天下,以勤劳、聪明、兼爱而赢得人民的拥戴。他继承尧帝而践天下,以人为本,任人唯贤,以德治国,开创了上古华夏的黄金时代。    ! n) R( F! F% W
        姚姓文化,源远流长,光辉灿烂。舜帝后裔姚姓及其衍生的其他一百多姓,蕃衍昌盛,瓜瓞绵绵。其姚姓人物,英贤辈出,代有人才。春秋战国,有郑国(今河南新郑)大夫姚句耳、秦国上卿魏(今河南开封)人姚贾。汉朝有名将安成侯姚期(今河南郏县)。三国有吴太常卿姚信。南北朝有后秦皇帝姚苌、姚兴,北周征东大将军姚宣业。唐有史学家姚思廉、宰相姚璹、诗人姚合。宋有西北名将姚平仲。元有宰相洛阳人姚枢与文学家姚燧。明有定策功臣姚广孝。清有参与收复台湾的福建总督姚启圣、安徽桐城派文学家姚鼐。当代有政治家姚毅林、文学家姚雪垠等等。然历史上最具盛名者,莫过于唐陕州硖石(今河南陕县东南)人姚崇,文华著名,谋略过人,长于吏道,善于变革,一生历仕五朝,四朝为相,是开元盛世的开创者和奠基人,时人誉为“救时宰相”。伟人毛泽东赞其为“大政治家、唯物论者”,省委书记徐光春称他是中原名流。而今,姚姓人遍布祖国各地、五洲四海,名人如云,为祖国振兴做出了卓越贡献。    2 p! @4 i+ \8 t6 k8 F( u
        现今,华夏神州,寻根谒祖热潮,不断升温;中州大地,姓氏文化研究,方兴未艾。“永怀河洛间,煌煌祖宗业。”缅怀先人业绩,激励后昆奋起。凝聚中华国魂,构建和谐中原。人心所向,势在必行!于是,河南省姚姓暨姚崇文化研究会成立了!《河南姚姓与姚崇文化》会刊也应运而生了!   
" J& K6 l; K# w+ d3 N. i        《河南姚姓与姚崇文化》的宗旨是: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针,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致力于姚姓和姚崇等历史名人文化研究和交流,为海内外舜裔后代寻根谒祖竭诚服务,为推动河南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式发展而努力奉献!   
+ a' Q$ r6 H$ v, v3 a+ d6 k        我们热切盼望海内外的领导、专家学者、爱好者和广大舜裔子孙,积极参与、努力支持,把它打造成为维系舜裔子孙的友好交流的纽带和平台!9 t! V) w: i2 A7 i

; j8 i& ?3 w' X(发表于2008年《河南姚姓与姚崇文化》总第1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中华姚网,全球姚姓“根”之网。欢迎您宗亲!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4-6-13 07:10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