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姚网喜迎二十大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查看: 180|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编辑和再转发】 《民间宗祠里的乡愁》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3-7-28 07:34: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姚家修谱找姚网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pszyyao 于 2023-7-28 10:43 编辑
# @; Y( a! W/ N: C& S; ~$ }
" _' B3 }7 X4 ?$ H+ v8 @& C9 C
3 H5 F6 U" |+ x" x* T/ B
转发者按:
   原著作者对 晋陕豫等 7省3155 座民间宗祠进行了田野调查,呼吁保护民间祠堂以记住乡愁和保护传统文化。作者是谁 是什么人?
   《民间宗祠里的乡愁》出处:姚网,天南地北姚润祥转帖。文章字太小,不利阅读,故编辑和再转发。

( t% J) e2 R* ?4 ]% T/ _
, w0 U8 D  N# c' i5 Q
民间宗祠里的乡愁
7 r+ ]" p5 l9 X
作者:未知未明
来源:姚网,天南地北姚润祥(2023-07-27) http://www.yaogens.cn/portal/for ... ra=&_dsign=3765a67b\$

+ x  I" f# p+ \9 j: x! S9 w
   族观念是在中华大地形成的一种社会性价值观念,在现实中,“帝王宗庙”和“民间宗祠”是“宗族”的两个重要载体。特别是“民间宗祠”,像一种乡愁记忆的烙印生成,更像加盖在中华大地乡土村落的“民间印章”,给了学术研究一个丰富而美好的探究向度。宗祠流变:由家国同构看社会功能。追溯宗庙与宗祠,可至原始社会晚期。《古今图书集成·宗庙祭奠》中记载:“帝喾高辛氏始立宗庙”“帝尧作七庙以享先祖”“帝舜立七庙”“夏制因唐虞立五庙”“殷制七庙”等。
  
   周代在分封制和宗法制的政治基础上,建立了以宗庙为核心的礼制制度,周礼礼制规定:天子立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合而为七。士以上也可以设家庙,后代的品官亦大多建有家庙,这也是中国祠堂诞生的标志。汉代祠堂通常建在坟墓旁,于是有了墓祠。经历唐代家庙礼制的形成,宋代祭祀祖先的场所称为“家祠”,“国有宗庙,家有宗祠,所以崇报享,而齐众志也”。随着程朱理学的兴起和发展,祠堂作为尊祖、敬宗、收族的场所,承担了社会教化的功能。朱熹撰写的《家礼》论述了祠堂的建制和祭祀的礼仪,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家庙制度。

9 I! q" c9 O$ |* k* W. c  帝王宗庙因备受瞩目而传承有序,民间宗祠虽然没有卷帙浩繁的典籍援引为证,但同样有着丰富而广博的民间基础和情感纽带。这种“处江湖之远”又无处不在的民间宗祠,见证、维系着以家族为主要社会构成的传统文化和乡村文明。以农耕文明为主的漫长的中国社会,在家国同构的前提下探究宗祠文化,首先要了解中国社会的特殊宗族文化。宗族是地缘和血缘关系及同宗同族的社会单位,宗祠是血缘崇拜、宗族凝聚、宗族文化的中心,也是构成乡愁的重要符号。宗祠文化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承担着昭祖念先、启蒙告诫、道德教化以及宗族文化传承的社会功能,体现了宗祠营建者及使用者对道德观的自觉追求。在历史潮流和现代文明的发展过程中,在乡土中国与城市中国的行进过程中,民间宗祠以乡土和乡村作为灵魂栖息地。而对崇尚“落叶归根”的中国传统文化心理来说,民间宗祠在故乡与异乡、乡土与城市、海内与海外之间同样构成了强大的心灵共鸣场。宗祠考察:由建筑空间看文化叙事。相对于帝王宗庙和富庶乡绅,晋陕豫地区的民间宗祠同样既有对庙堂的效仿,也有对江湖的兼容,同时也生发了对传统文化、民间文化的多样性解读。这一地区民间宗祠大多为三进两院式祠堂。空间布局以围合院落为主,形成了内部开放、外部隔绝的典型空间模式。建筑中轴线清晰,轴线上的布局依次为大门、享堂、正殿,大门到享堂、享堂到正殿都属于过渡空间。建造宗祠时必须遵守中轴对称的布局和结构,主楼建筑布置在中轴线上,厢房、廊等布列两侧,左右对称。从建筑的第一道大门到祭拜祖先的中堂,再到放置祖先灵位的寝堂,由低到高建造,营造出循序渐进的空间变化节奏。建筑布局风追宏阔,建筑装饰更著繁茂。装饰可分为文饰与图饰,文饰部分体现为匾额、楹联书法所体现的教化功能。匾额在宗祠建筑所有的表达语言中最为直接,也是点睛之处。例如,山西运城万荣县闫景村李家宗祠拜殿及寝殿的匾额叙事,从进山门看到献殿的“昭祖念先”“万善同归”再到寝殿“螽斯衍庆”,从继承先祖功绩到万善归德再到子孙后代繁衍生息,显示了一个宗祠文化的叙事逻辑。楹联看似简单,实则是经过千锤百炼的现实陈述。山西晋中常家北祠堂寝殿山墙砖雕篆书对联“左昭右穆,序一家世代源流,钟福裕后,天不言而应自爽,恭谦克俭敏于行,人世间第一品格,还是尽孝”“春祀秋尝,遵万古圣贤礼乐,偷色婉容,孝无形而顺有迹,仁爱忠恕抒于心,古今来许多世家,无非积德”,正是“君子无物而不在礼矣”的体现。可见祠堂建筑规划时对“礼”及“孝”的遵循与广泛运用,并贯穿于宗祠营建的全过程,使人们体验到宗祠空间循序渐进教化的空间叙事关系。图饰体现为木雕、砖雕、壁画彩绘,木雕的精工与精美彰显家族的繁荣兴盛。如河南省信阳市新县周河乡合龙村韩老屋村韩氏新祠,山门内砖雕影壁五福捧寿,五只形态不同的蝙蝠围绕着寿字构成,寓意多福多寿,五福为:一福、二寿、三康宁、四好德、五善终。好德才可以善终,教育后人以德行善,共同传递探本溯源、敬祖睦宗的家族情感。

  n  T, b" t5 t7 H; c
   宗祠保护:由乡愁符号看乡村振兴。黄河中游晋陕豫地区可谓“大河之上,中国之中”,是仰韶文化、华夏文明的发源地,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历史上名门望族数不胜数,辉煌的历史至今延续着强劲的脉动,也注定在这里留下鲜活的篇章。这里的民间宗祠经历了长期的时代变迁,许多宗祠建筑被破坏,文化受到冲击。通过对 7省3155 座民间宗祠进行田野调查,发现其整体保护情况并不乐观,近三分之一民间宗祠已经倒塌。目前,80多岁的乡贤老人对已毁宗祠仍保留着一些空间记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记忆也将消失殆尽。从田园到都市,从乡土中国到城市中国,从乡村振兴到民族复兴,每一座宗祠都有说不完的故事,历经风雨至今尚存的每一处宗祠都弥足珍贵,需要我们重新认识这一追本溯源、寻根问祖的重要场所。“祠堂,是大地上鲜活的遗存,是正宗的中国国粹,是一方方最独特的‘中国印’……祠堂是存放我们乡愁的陈列馆,是安放我们灵魂的栖息地。”千百年来,中国传统家族制度始终交织于具有田园风味的生活观念和理想中,这种具有田园之情的生活观念、返璞归真的生活态度,以及趋福避祸的生活方式,诠释了中国人的幸福。面对如今繁华忙碌的城市生活,对田园和家园的回望与回归,更是一种“中国乡愁”的无限憧憬和向往。乡愁何以最中国?不仅仅是绿水青山、自然风光的绿色生态的改善与复归,更是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乡土、乡情、乡风,民意、民心、民俗的一种传承与构建。在宗祠里,我们能够找寻对“家”和“族”的情感依托,而正是这一心路历程的旅行,使得由“家”“族”到“国”的情怀得以升华与传承。可以说,民间宗祠里的乡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灵动之章、诗意之章。

. p. B1 v7 D0 @9 r: B

6 c: U# t1 V7 A, u/ e  }  G3 a& H2 }& e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该用户从未签到

2#
 楼主| 发表于 2023-7-28 10:15:31 | 只看该作者

2 z0 }1 d4 F# j
. w) I3 z8 p- F2 T% s        作者王葆华,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晋陕豫地区民间宗祠的空间记忆与文化传承研究” 负责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文章《民间宗祠里的乡愁》可能发表于2022-07,晚于姚廷明两祠堂集。
* D6 {" y8 s4 [9 ?) G$ ]   王葆华,
民间宗祠里的乡愁,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第2441期,
2022年7月5日
" \( g$ e( }7 v  `+ {

( K3 i4 P# ?" l7 y# X

: |6 b! ?/ H/ U3 Q  }  w. a- M" A( T
8 M; M7 z2 K* T) r9 A
民间宗祠里的乡愁
8 C8 s# B2 C) ?0 Y$ H' Q2 y

, l2 T6 c# V5 x5 S6 L7 J
2022年07月05日 09:3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7月5日第2441期 作者:王葆华

1 c  J/ f  X  d7 i, L3 a+ M) [# O. m' e' f: _$ T2 o

该用户从未签到

3#
 楼主| 发表于 2023-7-28 11:03:24 | 只看该作者
pszyyao 发表于 2023-7-28 10:15
' E0 _& U- b2 |4 s( h作者王葆华,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晋陕豫地区民间宗祠的空间记忆与文化传承研究” 负责人、西 ...
9 H& H' B+ C- g) ?- A0 r6 u$ {/ g
王葆华:民间宗祠里的乡愁
0 t6 ?+ I8 [$ z: N+ l
) {1 u1 H/ U) v' [9 Q5 c

金台资讯

2022-07-05 14:29人民网精选资讯官方帐号
$ D3 q* [  [. C4 T! T
2 w; r9 h( D1 L; c
关注

. x5 v; n' ?  R
9 R+ V* }1 z# ^! ~! u
+ n3 F" n. e7 t2 {: y9 n3 {' Y, C
: R( S7 {+ r, W6 I

作者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晋陕豫地区民间宗祠的空间记忆与文化传承研究”负责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 {8 n' m: `; ]2 H- N0 y) }. {% b; h

宗族观念是在中华大地形成的一种社会性价值观念,在现实中,“帝王宗庙”和“民间宗祠”是“宗族”的两个重要载体。特别是“民间宗祠”,像一种乡愁记忆的烙印生成,更像加盖在中华大地乡土村落的“民间印章”,给了学术研究一个丰富而美好的探究向度。

5 q8 z( ?: n, D' {% U

宗祠流变:由家国同构看社会功能。追溯宗庙与宗祠,可至原始社会晚期。《古今图书集成·宗庙祭奠》中记载:“帝喾高辛氏始立宗庙”“帝尧作七庙以享先祖”“帝舜立七庙”“夏制因唐虞立五庙”“殷制七庙”等。


& B* {( r% [9 p1 l% p% {; D

周代在分封制和宗法制的政治基础上,建立了以宗庙为核心的礼制制度,周礼礼制规定:天子立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合而为七。士以上也可以设家庙,后代的品官亦大多建有家庙,这也是中国祠堂诞生的标志。汉代祠堂通常建在坟墓旁,于是有了墓祠。经历唐代家庙礼制的形成,宋代祭祀祖先的场所称为“家祠”,“国有宗庙,家有宗祠,所以崇报享,而齐众志也”。随着程朱理学的兴起和发展,祠堂作为尊祖、敬宗、收族的场所,承担了社会教化的功能。朱熹撰写的《家礼》论述了祠堂的建制和祭祀的礼仪,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家庙制度。


4 {+ x- a; F' D- h4 x" B

帝王宗庙因备受瞩目而传承有序,民间宗祠虽然没有卷帙浩繁的典籍援引为证,但同样有着丰富而广博的民间基础和情感纽带。这种“处江湖之远”又无处不在的民间宗祠,见证、维系着以家族为主要社会构成的传统文化和乡村文明。

0 Q$ f- `8 b- m) d/ L

以农耕文明为主的漫长的中国社会,在家国同构的前提下探究宗祠文化,首先要了解中国社会的特殊宗族文化。宗族是地缘和血缘关系及同宗同族的社会单位,宗祠是血缘崇拜、宗族凝聚、宗族文化的中心,也是构成乡愁的重要符号。宗祠文化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承担着昭祖念先、启蒙告诫、道德教化以及宗族文化传承的社会功能,体现了宗祠营建者及使用者对道德观的自觉追求。

7 y0 M/ N: F; r+ Z5 s

在历史潮流和现代文明的发展过程中,在乡土中国与城市中国的行进过程中,民间宗祠以乡土和乡村作为灵魂栖息地。而对崇尚“落叶归根”的中国传统文化心理来说,民间宗祠在故乡与异乡、乡土与城市、海内与海外之间同样构成了强大的心灵共鸣场。

9 Z- P/ W. j2 o5 c* J$ Z" G

宗祠考察:由建筑空间看文化叙事。相对于帝王宗庙和富庶乡绅,晋陕豫地区的民间宗祠同样既有对庙堂的效仿,也有对江湖的兼容,同时也生发了对传统文化、民间文化的多样性解读。


- n* M, [; {9 G% W) S3 F, g

这一地区民间宗祠大多为三进两院式祠堂。空间布局以围合院落为主,形成了内部开放、外部隔绝的典型空间模式。建筑中轴线清晰,轴线上的布局依次为大门、享堂、正殿,大门到享堂、享堂到正殿都属于过渡空间。建造宗祠时必须遵守中轴对称的布局和结构,主楼建筑布置在中轴线上,厢房、廊等布列两侧,左右对称。从建筑的第一道大门到祭拜祖先的中堂,再到放置祖先灵位的寝堂,由低到高建造,营造出循序渐进的空间变化节奏。


; A! C: I4 d3 ^5 Y/ z1 F3 B$ q

建筑布局风追宏阔,建筑装饰更著繁茂。装饰可分为文饰与图饰,文饰部分体现为匾额、楹联书法所体现的教化功能。匾额在宗祠建筑所有的表达语言中最为直接,也是点睛之处。例如,山西运城万荣县闫景村李家宗祠拜殿及寝殿的匾额叙事,从进山门看到献殿的“昭祖念先”“万善同归”再到寝殿“螽斯衍庆”,从继承先祖功绩到万善归德再到子孙后代繁衍生息,显示了一个宗祠文化的叙事逻辑。楹联看似简单,实则是经过千锤百炼的现实陈述。山西晋中常家北祠堂寝殿山墙砖雕篆书对联“左昭右穆,序一家世代源流,钟福裕后,天不言而应自爽,恭谦克俭敏于行,人世间第一品格,还是尽孝”“春祀秋尝,遵万古圣贤礼乐,偷色婉容,孝无形而顺有迹,仁爱忠恕抒于心,古今来许多世家,无非积德”,正是“君子无物而不在礼矣”的体现。可见祠堂建筑规划时对“礼”及“孝”的遵循与广泛运用,并贯穿于宗祠营建的全过程,使人们体验到宗祠空间循序渐进教化的空间叙事关系。


- Z/ v  P+ @' y

图饰体现为木雕、砖雕、壁画彩绘,木雕的精工与精美彰显家族的繁荣兴盛。如河南省信阳市新县周河乡合龙村韩老屋村韩氏新祠,山门内砖雕影壁五福捧寿,五只形态不同的蝙蝠围绕着寿字构成,寓意多福多寿,五福为:一福、二寿、三康宁、四好德、五善终。好德才可以善终,教育后人以德行善,共同传递探本溯源、敬祖睦宗的家族情感。

: R$ R( M6 c! u. L% a+ N

宗祠保护:由乡愁符号看乡村振兴。黄河中游晋陕豫地区可谓“大河之上,中国之中”,是仰韶文化、华夏文明的发源地,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历史上名门望族数不胜数,辉煌的历史至今延续着强劲的脉动,也注定在这里留下鲜活的篇章。

& W' E# u4 z* {& H

这里的民间宗祠经历了长期的时代变迁,许多宗祠建筑被破坏,文化受到冲击。通过对7省3155座民间宗祠进行田野调查,发现其整体保护情况并不乐观,近三分之一民间宗祠已经倒塌。目前,80多岁的乡贤老人对已毁宗祠仍保留着一些空间记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记忆也将消失殆尽。


; ?  f! F  X) z- s: E, |" w1 U, b

从田园到都市,从乡土中国到城市中国,从乡村振兴到民族复兴,每一座宗祠都有说不完的故事,历经风雨至今尚存的每一处宗祠都弥足珍贵,需要我们重新认识这一追本溯源、寻根问祖的重要场所。


6 p$ ]: f( c8 r

“祠堂,是大地上鲜活的遗存,是正宗的中国国粹,是一方方最独特的‘中国印’……祠堂是存放我们乡愁的陈列馆,是安放我们灵魂的栖息地。”千百年来,中国传统家族制度始终交织于具有田园风味的生活观念和理想中,这种具有田园之情的生活观念、返璞归真的生活态度,以及趋福避祸的生活方式,诠释了中国人的幸福。面对如今繁华忙碌的城市生活,对田园和家园的回望与回归,更是一种“中国乡愁”的无限憧憬和向往。


  S, i% z6 ?% `# L6 x0 g" O

乡愁何以最中国?不仅仅是绿水青山、自然风光的绿色生态的改善与复归,更是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乡土、乡情、乡风,民意、民心、民俗的一种传承与构建。在宗祠里,我们能够找寻对“家”和“族”的情感依托,而正是这一心路历程的旅行,使得由“家”“族”到“国”的情怀得以升华与传承。可以说,民间宗祠里的乡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灵动之章、诗意之章。

2 ], G  k( s/ |3 n1 t& @" B7 F4 O

4 i+ F: L- W7 i& [  U8 c; x

( d/ b, \* v5 R! u% b6 {
9 ^; ]5 b" p9 i) W3 j6 g3 q( w. Q9 m/ C+ a/ s6 ?
0 p! E0 e" X  Z; U  n% z

% _; u% v! Z) c

该用户从未签到

4#
 楼主| 发表于 2023-7-30 09:51:14 | 只看该作者
pszyyao 发表于 2023-7-28 11:03. A9 ~, c9 K5 ^4 ?( o! Q: A
王葆华:民间宗祠里的乡愁
3 p2 G1 O" r/ J" h; w* ~" W6 \+ ~* v
金台资讯2022-07-05 14:29人民网精选资讯官方帐号
6 p+ a* @1 Q8 v! F/ V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的文章《民间宗祠里的乡愁》是篇好文章,发表于2022-07,晚于姚廷明于2017-04出版的《中国姚氏祠堂》,我转发于姚网了。作者王葆华对 晋陕豫等 7 省3155 座民间宗祠进行了田野调查,呼吁保护民间祠堂以记住乡愁和保护传统文化。( y  x2 V/ A) [+ r+ c- I- U

3 j- \* Q' l* m2 n3 x/ ]- V
/ J* [& r& q. o: z- F
     感谢姚廷明的两祠堂集的书名采用了我的建议:《中国姚氏祠堂》和《中国姚氏祠堂续集》;用“祠堂”而不用“宗祠”。- E8 e9 l$ C* M4 Z5 Y; z/ P$ m
     在广东乃至全国,祠堂有“宗祠”、“公祠”(或“祖祠”)和“公厅”(或“祖厝”)之分。而王教授调查的3155 座都是“宗祠”?
# K4 W- V& V# U1 w; O
, U* M7 l- ?& i6 f; n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楼主| 发表于 2023-8-1 07:43:24 | 只看该作者
pszyyao 发表于 2023-7-28 11:03
8 [' I) v& v  t% s, _. U/ V王葆华:民间宗祠里的乡愁
; m# Y" U) x) S7 G/ y( u, _" u& \- P0 C7 P* J
金台资讯2022-07-05 14:29人民网精选资讯官方帐号
5 P* M: Q% E+ z

9 M* |1 u8 z" C5 @
" b1 P4 ?5 j, h1 Z4 \: g0 B5 J( G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王葆华,对晋陕豫等 7 省 3155 座 民间宗祠进行了田野调查,发表了《民间宗祠里的乡愁》,呼吁保护民间祠堂以记住乡愁和保护传统文化。
4 v9 L, S/ T$ K1 ]3 E4 A% O3 \  e; F/ E: s# ]& j
   姚廷明的两祠堂集:《中国姚氏祠堂》和《中国姚氏祠堂续集》;拍了中国 20 省市自治区姚氏祠堂 400座,开了拍摄中国姓氏祠堂善举的先河。
" x6 k' Y: ]. w" ]* h5 A' h

. I  _$ k3 j" M

4 Y$ v3 U- b, _: G3 C# g6 G   广东潮汕地区今存有民间祠堂上万座,包括潮阳姚氏祠堂20多座。4 M3 o+ Y9 @# t. |: u( y8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4-6-9 11:07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