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姚网喜迎二十大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楼主: 姚小平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典故故事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1656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41#
发表于 2012-7-26 19:33:33 | 只看该作者
姚家修谱找姚网
大公无私/ Y. H, V1 n7 x) \/ u
    春秋时,晋平公有一次问祁黄羊说:“南阳县缺个县长,你看,应该派谁去当比较合适呢?”祁黄 ...& f. O* a1 M- u. Y0 M# ?
姚小平 发表于 2012-7-23 14:22

/ b( S& r; l2 J* {0 Z, `
4 t6 S8 a+ Q2 E  t+ s9 Z: @/ J$ q1 v
这个成语典故,我在《家园》报(2009-3)上登载过。:lol

签到天数: 3639 天

连续签到: 13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42#
 楼主| 发表于 2012-7-27 21:16:1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41# 卧龙姚建中
; R$ _9 l) d, Q% L) V9 F$ |: a, `) S% g1 E$ O0 K
% Y1 i3 x6 s/ c( [3 @2 Y+ Z0 ~2 }% O
    我把每个成语的典故都发上去.每天一则.:lol

签到天数: 10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五品郎中

43#
发表于 2012-7-27 22:04:12 | 只看该作者
:lol 长见识了!

签到天数: 3639 天

连续签到: 13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44#
 楼主| 发表于 2012-7-28 10:15:30 | 只看该作者
东山再起
$ r6 ~* Z0 O: T7 ^1 Q- h   典故出处是《晋书·谢安传》。指的是东晋的谢安重新出山做官的故事。因为谢安久居东山(当然不是海南的东山岭),所以称为“东山再起”。 6 a, ^, m+ T8 P+ u8 e8 J# g$ n/ W
   公元383年八月,苻坚亲自带领八十七万大军从长安出发。向南的大路上,烟尘滚滚,步兵、骑兵,再加上车辆、马匹、辎重,队伍浩浩荡荡,差不多拉了千把里长。 过了一个月,苻坚主力到达项城(在今河南沈丘南),益州的水军也沿江顺流东下,黄河北边来的人马也到了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从东到西一万多里长的战线上,前秦水陆两路进军,向江南逼近。这个消息传到建康,晋孝武帝和京城的文武官员都着了慌。晋朝军民都不愿让江南陷落在前秦手里,大家都盼望宰相谢安拿意。 , C+ u0 W9 o8 I5 J5 E/ a/ |+ i
谢安是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出身士族,年青的时候,跟王羲之是好朋友,经常在会稽东山游览山水,吟诗谈文。他在当时的士大夫阶层中名望很大,大家都认为他是个挺有才干的人。但是他宁愿隐居在东山,不愿做官。有人推举他做官,他上任一个多月,就不想干了。当时在士大夫中间流传着一句话:“谢安不出来做官,叫百姓怎么办?”到了四十多岁的时候,他才重新出来做官。因为谢安长期隐居在东山,所以后来把他重新出来做官这样的事称为“东山再起”。
  n5 }$ K0 R( M0 L/ z   苻坚强大起来以后,东晋的北面边境经常遭到秦兵的骚扰。朝廷想找一个文武全才的将军去防守边境。谢安把自己的侄儿谢玄推荐给孝武帝。孝武帝把谢玄封为将军,镇守广陵(今江苏扬州市),掌管江北的各路人马。谢玄也是个军事人才。他到了广陵以后,就招兵买马,扩大武装。当时有一批从北方逃难到东晋来的人,纷纷应征。他们中间有个彭城人叫刘牢之,从小练得一身武艺,打仗特别勇猛。谢玄派他担任参军,叫他带领一支精锐的人马。这支人马经过谢玄和刘牢之的严格训练,成为百战百胜的军队。由于这支军队经常驻扎在京口(今河苏镇河市),京口又叫“北府”,所以把它叫做“北府兵”。
7 \8 t# y+ O7 r1 ^, I. S- \   这一回,苻坚率领百万大军进攻东晋,谢安决定自己坐镇建康,派弟弟谢石担任征讨大都督,谢玄担任前锋都督,带领八万军队前往江北抗击秦兵,又派将军胡彬带领水军五千到寿阳(今安徽寿县)去配合作战。 - p' ~+ d, ^0 ^& c# Y3 n4 W
谢玄手下的北府兵虽然勇猛。但是前秦的兵力比东晋大十倍,谢玄心里到底有点紧张。出发之前,谢玄特地到谢安家去告别,请示一下这个仗怎么打法。哪儿知道谢安听了像没事一样,轻描淡写地回答说:“我已经有安排了。”谢玄心里想,谢安也许还会嘱咐些什么话。等了老半天,谢安还是不开腔。谢玄回到家里,心里总不大踏实。隔了一天,又请他的朋友张玄去看谢安,托他向谢安探问一下.谢安一见到张玄,也不跟他谈什么军事,马上邀请他到他山里一座别墅去。到了那里,还有许多名士先到了。张玄要想问,也没有机会。
3 ~& `: q* V3 p2 s! D   谢安请张玄陪他一起下围棋,还跟张玄开玩笑,说要拿这座别墅做赌注,比一个输赢。 1 y1 h3 U5 i: b3 G9 X  T
张玄是个好棋手。平常跟谢安下棋,他总是赢的。但是,这一天,张玄根本没心思下棋,勉强应付,当然输了。下完了棋,谢安又请大伙儿一起赏玩山景,整整游玩了一天,到天黑才回家。 2 F0 t% ?* s- `
这天晚上,他把谢石、谢玄等将领,都召集到自己家里,把每个人的任务一件件、一桩桩交代得很清楚。大家看到谢安这样镇定自若,也增强了信心,高高兴兴地回到军营去了。 # t/ A5 C# ]- F8 Y. S! D+ C
   那时候,桓冲在荆州听到形势危急,专门拨出三千名精兵到建康来保卫京城。谢安对派来的将士说:“我这儿已经安排好了。你们还是回去加强西面的防守吧!”将士回到荆州告诉桓冲,桓冲很担心。他对将士说:“谢公的气度确实叫人钦佩,但是不懂得打仗。眼看敌人就要到了,他还那样悠闲自在:兵力那么少,又派一些没经验的年青人去指挥。我看我们准要遭难了。”

签到天数: 1656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45#
发表于 2012-7-28 10:47:2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卧龙姚建中 , k' X: [5 F+ a4 B) z* \: {

, Q5 `% g, J* v; G. R; L( L# f' o; e7 z
    我把每个成语的典故都发上去.每天一则." q+ V6 i, h4 d( f1 W5 f
姚小平 发表于 2012-7-27 21:16
+ a. y0 T* a6 Y/ D/ N7 w

6 s% b( d- z% x: {/ s/ ]) w/ }( y( A9 H. W
我有一套成语典故的书,共四本,但没有图片(如您发的四大美女帖)。前两年,我选了几篇用在了《家园》上。

签到天数: 3639 天

连续签到: 13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46#
 楼主| 发表于 2012-7-28 11:05:4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45# 卧龙姚建中 + _% F. J8 ?- B! b& @9 o" _
4 e6 u1 c- @; f! Y0 p

. K: |+ x5 t( V1 e6 y( x, D+ E    看来我们的想法基本一样.:lol

签到天数: 3639 天

连续签到: 13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47#
 楼主| 发表于 2012-7-28 22:22:35 | 只看该作者
东施效颦/ w7 f7 @% Q1 j
    春秋时代,越国有一位美女名叫西施,无论举手投足,还是音容笑貌,样样都惹人喜爱。西施略用淡妆,衣着朴素,走到哪里,哪里就有很多人向她行“注目礼”,没有人不惊叹她的美貌。
7 W8 X+ M) Y6 v0 j/ o  J6 n    西施患有心口疼的毛病。有一天,她的病又犯了,只见她手捂胸口,双眉皱起,流露出一种娇媚柔弱的女性美。当她从乡间走过的时候,乡里人无不睁大眼睛注视。 : U8 c$ R0 S) e3 a! r
    乡下有一个丑女子,名叫东施,相貌一般,没有修养。她平时动作粗俗,说话大声大气,却一天到晚做着当美女的梦。今天穿这样的衣服,明天梳那样的发式,却仍然没有一个人说她漂亮。
, Y) h( n# e$ D8 b$ ^" x% w    这一天,她看到西施捂着胸口、皱着双眉的样子竟博得这么多人的青睐,因此回去以后,她也学着西施的样子,手捂胸口,紧皱眉头,在村里走来走去。哪知这丑女的矫揉造作使她样子更难看了。结果,乡间的富人看见丑女的怪模样,马上把门紧紧关上;乡间的穷人看见丑女走过来,马上拉着妻、带着孩子远远地躲开。人们见了这个怪模怪样模仿西施心口疼,在村里走来走去的丑女人,简直像见了瘟神一般。 : D9 q1 ~/ W& I% j% t
    这个丑女人只知道西施皱眉的样子很美,却不知道她为什么很美,而去简单模仿她的样子,结果反被人讥笑。每个人都要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避短,寻找适合自己的形象,盲目模仿别人的做法是愚蠢的。

签到天数: 3639 天

连续签到: 13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48#
 楼主| 发表于 2012-7-29 12:00:28 | 只看该作者


0 x* X: J5 ]; L( Q" q' @, n: S* ^( j. o4 k9 B5 k
对症下药

东汉末年,有一个杰出的医学家叫华佗,他的医术非常高明。有两个病人,一个叫李延,一个叫倪寻,都得了头痛发热病,找过很多医生也没治好,于是来找华佗。华佗经过细心诊断,给他们各开了一个药。给李延开的药方是发散药,给倪寻开的药方是泻药。

他们俩一看,心里就嘀咕起来:都是一样的病,怎么用药完全不同呀?便问华佗这是什么道理。华佗说:“吃药要看具体情况,你们症状相同,可是得病的原因却不同。倪寻的病是从内部伤食引起的,李延却是从外部受寒造成的。病因不同,当然用药就不能相同了。”两人听了,便放心服药,病果然很快好了。

这个成语现在用来表示做什么事情都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分析和解决。相近的成语还有“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强调的是要根据客观情况采取有效方法;“有的放矢”强调的是办事要有目的性、针对性。

签到天数: 3639 天

连续签到: 13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49#
 楼主| 发表于 2012-7-30 11:38:44 | 只看该作者
阿堵物
2 j1 t  U5 J5 K* {“阿堵”,是六朝和唐时的常用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这个”。《世说·巧艺》载:东晋时著名画家顾恺之,字长康,擅长画人物。他画人像,有时画了几年都不点眼睛。别人问他为什么,他指着眼睛回答道:“四体妍媸,本无关于妙处,传神为照,正在阿堵中(四肢的美丑,是无关紧要的,画像要能传神,关键就在这个里头)!”
7 H6 A+ }; {! w  《晋书·王衍传》还有这么一段传说:王衍,字夷甫(参看“信口雌黄”)。此人标榜清高,从来不说“钱”字。他的妻子郭氏,曾多次设法逗他说“钱”,都没有成功。有一天晚上,郭氏趁王衍睡熟时,叫婢女悄悄把一串串的铜钱,围绕着床,堆放在地下,让王衍醒来,无法下床行走。她以为这样一定能逼得他说出“钱”字来。不料第二天早晨,王衍见此情景,就把婢女唤来,指着床前的钱,说:“举却阿堵物(拿走这个东西)。”
$ N6 T, S6 Z" \" F  “阿堵物”本意即“这个东西”。但由于上述王衍的故事,“阿堵物”从此成了“钱”的别名,并且带有轻蔑的意味。旧时人们还以“口不言钱”作为成语,形容清高廉洁,不讲钱财。

+ W* J/ b% U% ?* W$ ^; I0 _0 O2 A* v2 i, e" C6 i
阿堵物的故事' m- d+ I  h) G* `

( f' x- L+ }( `' l6 \! { 9 h* `6 j: h: {+ ~6 ^2 Q& F
   说起“阿堵物”,就想起发生在文革非常时期的一个让人笑不出来的笑话。在一个管钱的机构有一个老职员,是解放前的老员工。他业务素质高,各项业务条款及有关规定烂熟于心,处理事务干练。虽说不是领导,却往往能够起到一锤定音的作用。平时言谈之中就有些自得,领导和同事虽然钦佩他的能力,却又觉得他有点盛气凌人,背后就略有微词。
1 J7 a3 h$ S, c3 m# i, V
3 \. q$ \- Y1 b2 u  到了文化大革命,正愁找不到革命对象呢,他不是旧职人员吗,就把他算上一个。平时就听他吹嘘,解放前还去过重庆、香港。了不得!那都是些什么地方啊?一般人能去得了吗?自己的父辈连火车都没见过,他却见过那么大的世面,连飞机都坐过的!特别是那坐飞机的时间还是在解放前夕。他有历史问题那是必然的,没有问题才不可思议。
- A: ^9 U/ R  k! m; Y0 E. @5 M% Q7 }( [( ~/ ?! ^  b
  可是令他们大失所望的是,折腾多日,却没查出他有什么问题。无奈只好孤注一掷,去他家抄家。却没发现什么太有价值的东西。让他们最感兴趣,也有些价值的就是他和一些朋友的通信了。其中一个外地资本家与他过往从密,书信颇多,遂派员与对方所在单位联系。对方也是审查对象,也抄了家。终于获得了老职员写给他的书信若干,使造反派们如获至宝。因为那些信件中,有大量对现实不满的反动言论。其中涉及到钱的俯拾即是,如抱怨钱不够花,恨物价太高时说“米珠薪桂菜似金”,甚至说到困难时期因吃不饱肚子,为了购买一些高价副食品,只得忍痛变卖一些东西,却是“值钱东西不值钱”,哀叹之声遍布。对现实不满,上纲上线的话,就是对党对社会主义不满,就是留恋旧社会的纸醉金迷,就是梦想复辟。这就应该把他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而其中让他们大惑不解的是信中频频出现“阿堵”两字,如“阿堵欺我太甚”,“为阿堵惟有忍痛割爱”,“兄虽未提及阿堵,然弟心甚愧也”等等半文半白的字句。思来想去,最后确定这“阿堵”便是他们的另一个朋友。特别是后一句,提及这个“阿堵”,使他心生惭愧,那么肯定是他对“阿堵”做了什么亏心事。这一发现令他们精神振奋,心想如能找到“阿堵”,也许就能找到他更多的反动言论。
, _+ z2 K+ `8 [0 Y
" I/ C+ K' l5 C% \  于是,便组织力量再三审问。而他却总是答非所问,驴头不对马嘴。连着几天,都毫无进展。最后造反派们忍无可忍,在一个晚上将他吊打了一顿,仍不能奏效。造反派头头无奈,只得拍案断喝:“这阿堵究竟是谁?”这才一语惊醒梦中人,原来被折腾得死去活来的罪魁祸首,竟是这让人爱恨交加的魔鬼,真让人啼笑皆非。早知这样,直写不就完了,事实上就是自己实在捉襟见肘,无奈向他人借了一点钱,一直苦于不能归还。写什么“阿堵欺我太甚”,直说“没钱”就是了,后一句直截了当地说,“你虽没催我还借款,但我却因不能及时归还而羞愧”。也就不至于受这皮肉之苦,悬梁之罪。这就是多读了一些书多识了几个字的不是,怪不得说“人生识字糊涂始”呢。犹抱琵琶半遮脸,一个钱字就那么羞于出口?实在不愿提钱字,写个“孔方兄”,还能心领神会,偏偏要写什么“阿堵”,连号称秀才的造反派斗士也闻所未闻!弄得大家昂扬的斗志没个着落处,反倒现了眼,露了怯。恨得他们牙痒痒的,有苦说不出,白闹腾了那么多天。而他最后说“阿堵便是钱”的时候,那分明的鄙夷之色嘲笑口吻,更让造反派们气不打一处来。
0 ~, M/ B5 _* X" r; o+ W$ G
# @0 L4 P" i5 U# D  最后这个“牛鬼蛇神”除了多吃许多苦头外,自然占不了任何便宜。后期将其下放到农村,由于他属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劳动归劳动,工资还是照发的,倒也不算太苦。几年后落实政策,他说不管去哪个单位都行,就是再也不要回到原单位。尽管他热爱原来的工作,做起来也驾轻就熟,而且年近天命,还要到陌生单位去从头学起,他都认了。人的尊严是十分重要的东西,被人肆意践踏以后是刻骨铭心的。心是不能伤的,真伤透了心,一切都不能从头再来。

签到天数: 3639 天

连续签到: 13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50#
 楼主| 发表于 2012-7-31 10:38:53 | 只看该作者
儿皇帝 0 y1 z. h. t5 W! L( d. L. ^
      唐末五代是一个叛卖的时代。朱温先是叛变黄巢起义,叛降唐朝,被赐名朱全忠,与沙陀贵族李克用等协同镇压黄巢起义。后又叛变唐朝,自立后梁。 6 `( y2 J7 q: x* G9 y
  李嗣源本来还不想背叛晋王李存勖,被他的女婿石敬瑭说动,背叛和消灭李存勖后,自立为后唐。
  x2 E1 t0 C3 Z8 p$ e  石敬瑭背叛后唐,后唐派兵讨伐,石敬瑭被围,向契丹求援。9月,契丹军南下,击败唐军。石敬瑭在11月受契丹册封为“大晋皇帝”,认契丹主为父,自称“儿皇帝”。 8 T! c. G3 F+ n: j$ V
  石敬瑭灭后唐后,按约定将燕云十六州献给契丹,使中原地区丧失了北方屏障。另外,每年纳岁绢三十万匹,并向比他小10岁的辽太宗耶律德光自称为“儿皇帝”,奉耶律德光为“父皇帝”。 ; F  b, p2 F5 U8 N8 u+ D# T- q
  石敬瑭靠契丹的保护,做了七年的儿皇帝,病死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4-6-3 11:23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