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姚网喜迎二十大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查看: 556|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周原遗址考古 首次发现瓷簋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307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8]三品御史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10 15:01:25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姚家修谱找姚网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Z6 |( C( z( n0 i: y

: V! ^% d* y+ p( M. r% [玉鹦鹉$ l4 x2 i* U% f0 j0 a' M' r( J! H

! f6 r! }3 V6 r3 u角镞& t1 t, P+ w% ?) T8 F

$ E, N) T5 ~1 a7 p/ ?
" s; R6 d. Y2 L! p
) o' V4 g% p' d香蕉形“诸侯”墓
0 @; H1 K8 Y6 D 6 }( l9 X7 }6 m3 A# t
原始瓷簋1 e0 [2 F* V, ^9 k+ g# n, p2 X
日期:[ 2012年12月25日 ] -- 今日要闻 --版次:[ 09 ]
周原遗址考古 首次发现瓷簋
) V- v7 y. l! v& Q( ?/ r; z
出土的原始瓷器产地或在北方
' W, n4 w9 g, l/ W$ d
本报讯 昨日,省考古研究院公布了“周人老家”——周原遗址最新考古成果,虽然墓地严重盗扰,但是考古人员在对周原遗址的姚家墓地进行部分发掘后,仍然出土了一些珍贵的文物。其中出土的原始瓷簋、觚是全国首次发现,出土的陶甗、陶丸、椭圆形小石子等系周原地区首见。同时确认这里有一处制作角镞(鹿角箭头)的作坊。
4 h$ @1 q" g9 Z- O6 }( W  原始瓷器或可证明出产地. z  D9 V9 H7 s$ d
  记者获悉,本次从姚家墓地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玉石器、骨蚌器、原始瓷器和陶器等。在一些中型墓中出土了不少精美的玉器与原始瓷器,例如在M30号墓中,此次出土了原始瓷簋、觚,这在全国尚属首次发现,其中原始瓷簋像一个有底座的小碗带两个“耳朵”。
4 |# l) n$ w6 C" o  F$ w9 h  原始瓷器到底是南方生产还是北方生产的?考古界一直有争论,有观点认为可能是在南方生产而后运到北方的。这是因为,此前在南方出土过原始瓷器和生产作坊,但是北方出土过原始瓷器却未见作坊。1 B$ x; t7 N- L: N9 }* `* E7 M3 U
  “这次发现的两个原始瓷器是全国首次发现,南方也没有发现此种类型。”种建荣认为,如果南方确实没有,就说明北方可能是产地,而且生产作坊就在北方。9 f. e, E9 [2 n  A& ]" B! C
  角镞制作有打磨工序
8 |3 X2 M9 Y$ w' U/ v  在位于周原遗址东部边缘区域的姚西居址区,考古人员一处灰坑里,发现了大量大小不一的角镞的下脚料。所谓角镞,就是用鹿角制作的箭头,由此专家推论,在附近应有一个制作角镞的作坊。这是西周文化中首次确认有角镞作坊。
, h3 ]- F% P. N  b  通过这些下脚料的规格,考古人员基本搞清了在角镞制作有打磨等工序,并初步认为以往周原遗址发现的所谓“骨镞”,应多为“角镞”,就是说过去发现“骨头”质地的箭头大部分都是鹿角质地。* z( o. Y% {" }( d" ~1 U. q. g2 N
  在这一灰坑中,还发现了制作骨牌饰的有关遗物,表明这个作坊还应生产其他骨器。在其他灰坑中,还发现了3块陶范、少量铜渣,以及2件制铜工具——“螺丝钉状陶管”,这表明该居址区或其附近还应有铸铜作坊。+ T8 p( O; @* G) F# d5 o; c6 J
  这些遗存的发现,将有助于周原聚落手工业的深入研究。" v. P3 \8 L8 f- X% L- H1 |- J! r
  中型墓出土精美玉器5 k5 ~3 q9 c& N" Q9 {5 M7 i; ^; Y" b
  在M23号墓中,发现了龙凤纹玉牌,M18号墓中发现了玉鹦鹉与圆雕玉伏兽,这些都是玉器中的精品。/ w* C. y' I3 b. J
  此外,在小型墓葬中发现了陶甗、陶丸、椭圆形小石子等,都是周原地区首见。陶甗的功能类似现在的蒸锅,陶丸、椭圆形的小石子,曾经在其他西周时期遗址发现过,但是功能却一直没有断定。有专家认为陶丸可能是古代算盘上的珠子,椭圆形小石子则可能是棋子。$ Q3 J1 j% ]2 b, g$ c
  香蕉形诸侯墓显示
( h# o+ D0 M' @5 u3 x  U  周原地区或曾为西周都城
  R3 X5 X7 g% u# H0 a  X0 c  在周原遗址东部边缘的姚家墓地,发现2座各带一条墓道的“诸侯”级别大墓,其中一个是罕见的“香蕉形”。加上此前发现的另一处“诸侯”大墓,说明至少3个诸侯葬于周原遗址。由此考古人员推断:周原遗址地区很可能是西周中晚期的都城。' z, S; N7 L& q. ~, |& u
  发现17 F) I/ o' O# l  r: ~. H# n
  墓地南北分区) S- `- a0 {% Z
  朝向各不同7 |9 X- n* C; ?+ n0 {9 d
  推断6 d! N! s6 m/ L* S0 L
  系同一时期不同族群墓地
: P* ^3 b  C" z9 N8 t, J% O  今年是周原遗址发现70周年。周原遗址是周文化的发祥地,也是灭商之前周人的聚居地,其中心在今陕西扶风、岐山一带。去年11月至今年12月,考古队对位于周原遗址的东部边缘的姚家墓地及其周邻区域开展了考古钻探、调查与发掘。8 e6 z: Y% ~3 b' u) U+ E8 M. _
  考古发现,该墓地起始年代不晚于西周中期偏早阶段,延续使用至西周晚期。姚家墓地的墓葬和车马坑共130座,这次发掘了其中的44座墓葬、1座马坑和1座车马坑。( {7 `+ U( B$ i9 t- F
  “姚家墓地是周原遗址目前唯一一处墓地范围和墓葬数量均清楚的墓地。”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种建荣表示。更有特点的是,周原遗址考古过去最常见的是生活区和墓葬区合一,而姚家墓地则功能“单一”,只有墓葬。+ I& m- T, t3 x- E" I2 C5 t! u
  “另一个特别之处是,姚家墓地分为南北区,两个区域只有几十米远。”种建荣介绍说,北区墓葬均为南北向,墓葬规模较大,南区墓葬则均为东西向,都是小型墓葬。
% Y- c9 k' j7 S0 R9 \+ l. v0 h  一个墓地东西分区且墓葬方向不一,这种现象是周原地区西周墓地的首次发现。“墓葬方向往往代表族群的身份,姚家墓地南北分区很有可能说明,这里是生活在同一时期的不同族群的墓地。”种建荣说。( E1 u8 H; K' E0 [3 w
  发现2# {, F0 T  n; _' h
  两座造型奇特“诸侯”墓2 K3 i3 p3 x( P6 F- I
  推断
' ]+ v; ^7 v- R# I  周原遗址为西周中晚期都城. F% ^( D5 J. H$ k- ]2 `  l5 {$ i
  在墓葬规模较大的北区墓地发掘中,考古人员发现了两座相邻的造型奇特的大墓。其中,M7号墓室四角各有一条短窄斜道,M8号墓的墓道是香蕉形,又像一“撇”。这两座墓各带一个墓道,由此考古专家推断,这是“诸侯”或王室贵族级别的墓。! _" k, \, r# D4 w
  “这是全国发现的第三个香蕉形墓道,之前在殷墟西区与应国墓地各发现过一座。”种建荣说,根据发掘出的物件推断,这两座墓应该是一男一女,M7号墓是男性,M8号墓是女性。但考古人员判断“他们”不是夫妻,因为墓的形制差异太大。8 Q# a% m* L" ?# d- ]
  加上之前的发现,目前周原遗址已发现了3座带墓道的大墓。“西周中晚期,3个诸侯都葬于一个地方,这个地方应该还有比他们更高等级的人居住。”种建荣认为,周原遗址地区有可能就是西周中晚期的都城。这两座“诸侯”墓的发现,也有助于更深入地研究周原遗址各墓地的等级与性质。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签到天数: 307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8]三品御史

2#
 楼主| 发表于 2013-1-10 15:04:22 | 只看该作者
姚家墓地新发现两座诸侯级别大墓,专家推测——  Q& b% A, e# Y. c( F( r, T: b
  • 字号
7 C- E" Q5 y( d7 Y" g% f$ d
欢迎发表评论02012年12月26日06:49 来源:文汇报
6 j2 W; ~2 M+ C) M- t" i# X8 T周原遗址是周文化的发祥地,也是灭商之前周人的聚居地,其中心位于今陕西省关中平原西部扶风县、岐山县一带。今年是周原遗址发现70周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今天对外公布:在周原遗址东部边缘的姚家墓地,新发现墓葬和车马坑共130座,他们发掘了其中的44座墓葬、1座马坑和1座车马坑,取得一批惊人发现。* D9 I; Q$ W  ^5 f5 u  S
  墓主一男一女并非夫妻, S0 a, ], H& d8 u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种建荣说,姚家墓地的起始年代不晚于西周中期偏早阶段,延续使用到西周晚期,它是周原遗址目前唯一一处墓地范围和墓葬数量均清楚的墓地。过去发现的周原遗址西周聚落中心常见的是“居葬一处”,而姚家墓地却是“居葬分离”,只有墓葬区。( D  f; m/ x# ]' `
  更为奇特的是,这一墓地分为南北两个区,种建荣说,一个墓地南北分区且墓葬朝向不同,这是周原地区西周墓地首次发现的现象。“墓葬方向往往代表族群的身份,南北分区很有可能说明,这里是生活在同一时期不同族群的墓地。”墓地北区,新发现两座相邻、造型奇特的大墓,两座大墓各带一个墓道,专家推断,这是诸侯或王室贵族级别的墓。两墓均被严重盗掘,出土文物甚少。“这是全国发现的第三个香蕉形墓道,之前在殷墟西区与应国墓地各发现过一座。”根据发掘物件推断,这两座大墓应该是一男一女,但不是夫妻,因为墓的形制差异太大。当时夫妻墓是并列的一东一西,而这两座墓却是一南一北。
8 W& W, d7 e: E. B9 h* |  此前,周原遗址仅发现1座带墓道的西周大墓,此次又发现两座。“西周中晚期,至少3个诸侯都葬在一个地方,这里应该还有比他们更高等级的人居住。”种建荣认为,周原遗址地区很可能就是西周中晚期的都城。西周时期实行多都并存,“宗周”(今西安)和“成周”(今洛阳)均为当时都城,周原应该是都城之一。
( X' T; P) X- R  首次发现西周角镞作坊
+ F( M2 M- b5 C7 W  考古人员从姚家墓地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玉石器、骨蚌器、原始瓷器和陶器等。在M30号墓中出土的原始瓷簋、觚为全国首次发现,原始瓷簋的形状就像一个有底座的小碗带了两个“耳朵”。小型墓葬中出土的陶甗、陶丸、椭圆形小石子等,为周原地区首次发现。) `* S  s, ?6 `5 }$ Q1 l
  原始瓷最早出现于3000多年前的商代,流行到东汉时期。此前,关于原始瓷器到底产自南方还是北方,考古界一直有争论。由于长期以来在北方没有发现原始瓷的作坊,不少学者认为原始瓷只有在南方生产后,进贡或流通到了北方。种建荣认为,这次出土的原始瓷簋、觚两种造型的原始瓷器,从釉色和形状等方面来看,压根就不是南方瓷器的风格。这一新发现为探讨北方原始瓷器产地这一长期争议不决的难题提供了新的资料。* r2 ?: q1 ]/ s5 M8 d
  “角镞”,是用鹿角制作的箭头。考古人员在墓地周边钻探时发现一处制作角镞的灰坑遗址有制作角镞的下脚料。这是西周文化中首次确认的角镞作坊。6 b% b$ k5 x; y2 l3 B
  发掘中还发现取火工具“阳燧”,这在周原遗址为第二次出土。1995年周原遗址曾发现一件西周青铜阳燧,专家后来翻模造了一件复制品。经试验,在强烈阳光下,复制品最快只需三五秒钟,就能将放置在焦点处的易燃物引燃产生明火。
; @( ^4 k! `( Q& n( L" K  本报驻陕记者 韩宏(本报西安12月25日专电)

签到天数: 307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8]三品御史

3#
 楼主| 发表于 2013-1-10 15:44:16 | 只看该作者
宝鸡西周时期就有“高新产业开发区”?- F2 W& a* [  e% K' H! r; ?
来源:宝鸡日报          2013年01月04日16:04    字号:T|T
2 [6 U- l# h8 C6 _/ [, n: u+ {7 W- B

数九寒天,站在周原遗址的姚家村西的田地上,寒风飕飕。然而,与姚家墓地首次出土金器、镀锡青铜器和瓷簋、瓷觚等原始瓷器的重大发现相比,周身寒冷早已被考古工作者们忘却脑后。

自2011年11月,考古队对周原遗址东部的姚家墓地及其周邻区域开展大规模考古以来,重大发现层出不穷,日前又取得新进展。三千年前就有“产业开发区”?西周时期也注重“一村一品”?周原不仅是周文化的发祥地,也可能是秦文化的发祥地?一个个疑问,再次把人们的目光吸引到这片神秘的土地上。

手工业作坊数量多种类全这是三千年前的“产业开发区”?

在周原遗址考古现场,一眼望过去,每隔几米就有考古工作者钻探取土的痕迹,蹲下身来,仿佛可以通过这水杯般粗细的洞口窥见西周时期一幅幅丰富多彩的生活画卷。

著名考古学家、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雷兴山和周原博物馆馆长张亚炜带着记者穿过一片麦地,来到了一个探方坑前。“这是一个骨角器作坊遗址。”雷兴山说,为寻找与姚家墓地对应的居址遗存,进而深入认识聚落形态,考古队对周原遗址东部边缘区域进行了详细调查,仅调查面积就有8平方公里。在这期间,他们提出了新的工作思路,即“站在墓地的角度挖墓葬,站在聚落的角度挖墓地”。也就是说,除过对墓地进行发掘之外,“当时人们居住在什么地方”、“他们又是怎样生活的”等这些问题,是他们更加关注的。

在新的工作思路的引导下,考古队员们以姚家墓地为中心,在周原遗址的东部周边地区展开了大规模的调查、勘探和试掘。“我们现在所在的姚西居址,在西周时期,这儿就是一个完整的族邑。在这个族邑里边,我们通过试掘发现了铸铜作坊和骨角器作坊。除此之外,在周原遗址里面,以往考古工作还发现了铸铜的作坊、制作石器的作坊和制作陶器的作坊等。”对于这样的发掘成果,雷兴山兴奋异常,从目前的发现去看整个周原遗址的手工业作坊,其数量之多、种类之全是任何一个西周遗址都不可比拟的。也就是说,在西周时期,周原遗址不仅是政治中心,从这些手工业作坊的密集程度来看,这里同样是当时的经济中心,而且是当时全国的手工业中心。

雷兴山的观点得到了张亚炜的认同。张亚炜认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考古发掘中除过发现作坊,还出土了一张金箔碎片,这反映了当时金器的制作工艺之高超;同时,还有两截镀锡的管状青铜舆饰,这是目前已知的最早的西周镀锡器物之一。结合当前的这些研究成果,张亚炜向记者展示了一张周原遗址核心区航拍图。从这张航拍图上可以看到,这些展现着古人智慧的作坊多集中在刘家沟以东的地区,也就是周原遗址的东区。对于这样的“巧合”,张亚炜认为,也许西周时期未必有这样的规划,但这个似乎有规划意义的手工业生产区却让人不得不怀疑,古人已经开始有了规划的意识,而在这样的“规划意识”下产生的手工业生产聚集区,就相当于现在的高新产业开发区。

产品不同分工明确西周时期也注重“一村一品”?

从1942年石璋如先生对周原遗址进行科学意义上的考古调查至今,周原考古已走过了70个年头。随着考古研究的不断深入,一件件出土的文物和一个个被发现的作坊让考古学家仿佛获得了周原地书的“阅读器”,拿到了解码西周文明的“钥匙”。

提起此次出土的文物以及被发现的作坊,雷兴山结合多年对周原遗址的研究成果,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西周时期,每个作坊可能都有明确的主打产品。他解释道,在灭商以后,包括商人在内的多个不同的族群来到了广袤的周原大地,而且带来了不同的家当,所以,那时的很多手工业产品也呈现出了不同的面貌。比如说,1976年发掘的云塘村制骨作坊,就是一个专门制作骨笄的作坊;2002年发掘的齐家北制石作坊,则是一个专门制作石玦的作坊;而此次发现的这个骨角器作坊,主要以鹿角为原料,它的主打产品是“角镞”……雷兴山表示,就目前掌握的考古资料和研究成果而言,他们认为,当时的手工业生产分工已经非常明确,专业化程度也比较高。

雷兴山的这个推测同样得到了张亚炜和另一位考古队员杨水田的支持。他们告诉记者,由于周原地区比较适合农耕和手工业制作,所以当时很多商人、工匠都逐渐云集到这里,形成了不同的聚落或族邑。这些聚落或族邑就相当于现在的村落,而人们从手工作坊里生产出来的主打产品就相当于现在所说的品牌产品。张亚炜认为,这和近年来提出的“一村一品”发展模式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为了证实这种推测的准确性,结合当前的研究成果,专家细细对照了周原遗址核心区航拍图之后发现,周原遗址制铜、制骨、制玉、制陶的作坊集中出现在礼村、贺家村、董家村、庄白、召陈等村落。“即便是一些聚落或族邑有看似相同的作坊,生产出来的东西也都是不同的。”张亚炜和杨水田解释道,比如同样都是制陶的作坊,流龙嘴的制陶作坊就专门生产瓦,而任家村的制陶作坊却专门生产罐

签到天数: 307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8]三品御史

4#
 楼主| 发表于 2013-1-10 15:45:17 | 只看该作者

同一墓地墓葬方向却不同周原既是周人也是秦人的发祥地?

此次考古发掘确定了姚家墓地的范围,共钻探发现西周时期墓葬和车马坑近140座,其中包括两座带墓道的大墓,这在周原遗址尚属首次发现。张亚炜告诉记者,整个墓地可分为南北两区。北区的墓葬均为南北向,墓葬规模也比较大;南区墓葬多为东西向,均为小型墓葬。由此,姚家墓地成为周原遗址目前唯一一处墓地范围和墓葬数量均清楚的墓地。

然而,这种南北向墓葬与东西向墓葬分两区共处一个墓地的现象,在以往西周时期墓葬考古中还未曾见过,这也直接导致整个姚家墓地的族属和性质变得扑朔迷离。

对这种“奇特”的墓葬现象,张亚炜有着自己的理解。他认为,姬姓周人的墓葬一般都是南北朝向,而秦人一般都认为自己是从东边来的,所以墓葬是东西朝向。那么,姚家墓地中这些东西朝向的墓葬到底是不是秦人的呢?张亚炜表示,虽然现在还不好断定,但这些墓葬却表现出了典型的秦文化特征。之所以这样说,张亚炜有足够的理由。他解释道,此次在姚家墓地发掘的东西朝向的墓葬特征和2011年甘肃省清水县发掘的早期秦人墓葬的特征几乎一模一样,包括墓葬中的陪葬品,以及陪葬品的数量、规格都出奇的一致。结合古人“视死如视生”的观念,他们大致推测出,两个地方墓主人生前的习俗可能都是一样的,所以这有可能是一个族属关系。也就是说,姚家墓地这些东西朝向的墓葬很有可能也是早期秦人的墓葬。

张亚炜说,曾经也有考古专家提出过,周原不仅是周文化的发祥地,同时也是秦文化的发祥地。如今,学界大多数专家都认为,甘肃省清水县的考古发现就是早期的秦文化遗存,但就其和姚家墓地东西向墓葬的比对和研究成果来看,年代几乎不相上下。而且,扶风一带不单单是姚家墓地出现了这样的墓葬,其实早在多年前,益家堡也曾发现了有早期秦文化特征的墓葬,这一考古事件也有力地佐证了“周原不仅是周文化的发祥地,同时还有可能是秦文化的发祥地”的观点,为推进早期秦文化的研究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参考,也为中国探寻秦人先祖足迹提供了重要线索。

周原姚家墓地重大发现

原始瓷器可能是“周原造”

平凡朴素的原始瓷器,总是受到考古学家们的青睐。那么,原始瓷器到底产于南方还是北方?这个问题在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论。雷兴山告诉记者,很多考古界的专家学者都认为,北方的原始瓷器可能产生于南方,这是因为,以前在南方出土过多件原始瓷器,并发现了生产作坊,而北方虽然也出土过原始瓷器,但却并未见到过生产作坊。

那么,此次出土的原始瓷簋、瓷觚是哪里生产的呢?张亚炜认为,“很有可能是‘周原’牌的。”雷兴山接着解释道,这次出土的两件原始瓷器的器型都是以前没有发现过的,即使是在南方出土的原始瓷器中,也未曾见过这样的器型。瓷簋和瓷觚是西周文化中的常见器类,不见于南方地区。虽然现在还不能武断地下结论,但考古人员推测,这两种原始瓷器可能是北方所独有的,也应该是在北方制造的,而且它的产地很有可能就在周原。

镀锡的管状青铜舆饰

此次考古发掘中,镀锡工艺的发现让考古队员显得尤为兴奋。

雷兴山向记者展示了两截从8号墓中出土的带有镀锡工艺的管状青铜舆饰。据考证,这些管状舆饰的年代为西周中期偏早甚至是西周早期,这是目前已知的最早的西周镀锡器物之一。“古人把车厢称作舆,这些管状舆饰就是用来装饰车厢的。而能用这种舆饰装饰车厢,必定是王侯贵族。”雷兴山告诉我们,青铜器表面镀锡是古代金属表面装饰的重要技术之一。镀锡不仅能让青铜器表面具有美丽光亮的色泽,而且还具有一定的防腐蚀作用。雷兴山的说法从这两截镀锡管状青铜舆饰上便可以得到验证——虽然它们历经了三千年的风雨洗礼,但如今看起来,表面大部分依旧光亮如银。

“纸状薄片”是金箔?

在所有的出土文物中,一张薄如蝉翼的金黄色小碎片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虽然它已有些褶皱,但却掩饰不了自身的光泽。细细观察,这张小碎片只有三四厘米长,最宽的地方也只有两厘米左右,但厚度却比现在用的纸张还要薄,仿佛手触即碎。“这是西周时期的金箔!”雷兴山的一句话,让人不由得张大了嘴巴。记者在百度百科中键入关键词“金箔”,资料显示“金箔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工艺品,源于东晋,成熟于南朝”。金箔源于东晋?那比东晋早了千年的西周墓葬中怎么会有金箔残片?对于资料提供的信息,雷兴山连连摇头,他说,不止西周时期有金箔,商代也有金箔,所以说,金箔的起源远远早于东晋。此次发现的金箔残片,一方面反映了大墓的等级之高,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当时金器制作的工艺之精巧。据初步分析,这个金箔残片应该是包裹在某种器物上的装饰品。

周原遗址再现“太阳”——阳燧

阳燧是西周时期的取火工具。1995年,周原遗址就曾出土过阳燧,但即便如此,这次的考古发现中,阳燧的出土还是令人兴奋不已。“别小看这如铜镜般的小东西,它可是西周人智慧的结晶呢!”张亚炜说,周原遗址第一次发现阳燧的时候,考古队员就把它亲切地称为“太阳”,此次阳燧的出土,可以说是周原遗址再现“太阳”。

阳燧是西周人用铜制成的凹面镜。在《淮南子·天文训》中有这样的记载:“故阳燧见日则燃而为火。”这说的就是阳燧的取火原理——让阳燧凹面的抛物面镜面向太阳,使太阳光照于其上,通过反射而聚焦,使温度升高从而点燃易燃物。张亚炜说,考古人员在第一次发现阳燧时,就照其翻模,铸造了一件复制品。经试验,在强阳光下,复制的阳燧最快时只需三五秒钟,便可将放置在其焦点处的易燃物引燃而产生明火。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发表于 2013-1-10 22:26:57 | 只看该作者
在“宝鸡市周原遗址的姚家村西姚家墓地”挖掘考古新发现。" X- {; W: |# y2 B; a7 x7 y; n, q

! p1 m; w) Q- M“宝鸡市周原遗址的姚家村西姚家墓地”。姚家村有姚姓人吗?姚家村有姚家墓地,是西周都城遗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4-6-7 18:51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