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姚网喜迎二十大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查看: 923|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舜裔诸姓:王姓起源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89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五品郎中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8-5 23:02:49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姚家修谱找姚网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王姓是中华民族影响最大的姓氏之一,又是人口最多的姓氏之一。当今王姓人口将近1亿,约占全国人口的7.4%,是全国第二大姓。王姓主要集中于河南、山东、四川、河北四省,大约占王姓总人口的36%,其次为辽宁、安徽、江苏、黑龙江、浙江、陕西和湖北七省,占王姓总人口的33%,其中最突出的是河南省,占王姓总人口中的11.5%,河南省是王姓第一大省。


  i1 C# _' y% x& a

       王姓以出身和地位而得姓。王字的三横分别代表天地人,中间贯通的一竖便是天子后裔,充分体现了尊贵的含义。黄帝、虞舜以及商周诸王的后裔即以王为姓,源出多门。其主要来源有:子姓、姬姓、妫姓、少数民族改姓以及赐姓、冒姓、换姓和复姓简化等。子姓王氏来源于商朝最后一个王纣王的叔父王子比干。商的始祖契是黄帝的后裔,契因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分封在商,赐子姓。比干是商第29王文丁的儿子,被称为王子。纣王后期昏庸无道,王子比干为了商王朝的存亡,不避杀身之祸,犯颜强谏,被纣王剖心而死,葬在今河南卫辉市。其后代子孙为了纪念他,以王为姓,成为中国最早的一批王姓人。姬姓王氏是天下王姓中最大的支派,来源于黄帝嫡系姬姓建立的周朝,具体为:周文王第15子毕公高、周平王太子赤、王子成父、周灵王太子晋、周考王弟揭。其中周灵王太子晋一派在诸姬姓王氏中最为繁盛,是所有王姓人最重要的得姓始祖。妫姓王氏的来源较曲折,虞舜后人妫满在周武王时被封于陈国(今河南省淮阳市),春秋中期,陈历公的儿子陈完逃难到齐国改姓田,至田和建立了田齐王朝,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后为秦所灭,齐国末王建,被迁至共(今河南辉县市)。其长子在项羽反秦时封为济北王,子孙为了纪念,以王为姓。以上诸王姓发祥地主要在河南省。秦汉以后,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如乌桓、高丽、鲜卑、回纥阿布思、匈奴、羯、契丹、女真、蒙古、满、布依、白族等多支因不同原因改姓王,还有以赐姓、冒姓、换姓的方式为王姓。此外一些复姓如王狄、王父、王官、王史、王叔、王孙、王周、王子、小王等15个简化为单姓王。

7 L4 r) k2 U/ x

王姓源流

( k% A0 p# t0 C5 [5 q& d& y  o

       王姓是中国各大姓中来源最复杂的一个姓。据《通志·氏族略》所载:王氏,天子之裔也,以其所出既多,故王氏之族最为蕃盛。最主要起源有子姓之王氏、姬姓之王氏、妫姓之王氏、各少数民族改入王姓,以及赐姓、冒姓、换姓之王氏等。虽云出自多门,然其得姓之祖根主要在河南。


8 G! O8 F& w% z/ W( v; z

       子姓王氏  

2 q$ G  [0 E9 ^; K8 f* `! k2 E  B

       商朝末年的王子比干为开山祖。相传黄帝生玄嚣,玄嚣生虫乔极,虫乔极生帝喾,又称高辛氏,喾生契。契在帝舜时因帮助大禹治水建立功勋,官至司徒,被分封在商地,并赐姓子氏。从契十四传至成汤,灭夏,建立商朝。商朝自商汤至末帝纣王,共十七传,三十一王。比干是商最后一代王纣王的叔父。因他与纣王的父亲帝乙同为商第29代帝王文丁之子,所以被称为王子。比干在纣王时官至少师,与微子、箕子合称商朝三仁。纣王后期昏庸无道,国家衰落,比干十分痛心,他认为作为朝中的大臣,君主有过失而不谏诤,不是忠臣所为;因为怕死而不敢进谏,也不是勇敢的表现,君主有过则慷慨指出,不被采纳则舍身报国。他上朝强谏,对纣王说:“无休止地横征暴敛,人民已经到了不堪忍受的地步,您整天呆在深宫和妇人作乐,怎么知道百姓的死活?现在国家的命运已经到了生死关头,怎么还可以随便杀人?人心失了,国家也要跟着灭亡。我们的祖先当年是如何艰难创业,你把国家轻易断送了,能对得起祖先吗?”初谏纣王不听,比干就留在宫中,得空便谏,三日不走,最终激怒了视杀人如儿戏的纣王。纣王问他:“是什么力量使你这样固执?”比干回答:“修善行仁,以义自持。”纣王大怒,“我听说圣人的心都有七窍,但不知是不是真的,”当即命人把比干剖胸挖心。王子比干为国献身,死后葬在国都朝歌附近,即今卫辉市城北7公里的比干庙村旁。他的子孙世代居住在今卫辉、淇县一带,为他守墓,为了纪念,以王为姓,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批王姓人。随着历史的变迁,这里更名为汲郡。他们成了汲郡王氏。

3 `5 D9 s# X" |0 w

       姬姓王氏  


. u$ ]  `& C! ^2 q6 `

       是绝大多数王姓的本源。周的远祖弃,亦称后稷,出自黄帝之后,以姬为姓,其裔孙姬昌即是周文王,文王之子姬发即灭商建立周朝的周武王。其后不同时期的王子王孙,成为王姓的祖先。主要有周文王第15子毕公高、周灵王太子晋、周平王太孙赤、王子城父以及周考王弟揭等5人。


! s% z9 _9 U3 X6 R6 j* o) b- J

       毕公高:姬姓之王氏祖先中资格最老。是周文王的第15个儿子,周武王的亲近重臣。武王代纣灭商时,他持小钺与周公一起护卫武王,又打开商纣王的监狱,释放囚徒,旌表被纣王废黜的贤人门闾。由于功劳在身,周公大封诸侯时,被封于毕国,所以称为毕公高。毕国的封地是其祖父季历的建都之地,古称毕原,在今陕西咸阳西北。周朝的文王、武王、周公等的陵墓均在这里,是周王朝的风水宝地,可见毕公高在当时受重视的地位。毕国最迟亡于春秋末年,亡国后的贵族们或留或走,四散不一。其中北迁诸人中有一人叫毕万的成了晋国的大夫,在之后三家分晋中,成了魏国和魏姓人的祖先。秦统一天下,魏国为秦所灭,秦始皇徙关东豪族到关中,魏诸公子被迁于霸陵。因其为魏国的王族,遂改姓王氏。又有文献记载,魏至昭王彤生无忌,封为信陵君。其孙卑子,秦灭魏时,逃至泰山,汉高帝刘邦封卑子为兰陵侯,时人以其原为魏国的王族,称其为王家。

8 s- b9 l+ P( i2 a8 X

       太孙赤:唐王颜撰《王卓神道碑》记载:河东猗氏人卓,其子孙因王显姓,始自四十一代祖周平王太孙赤。赤之父为泄,泄未立而卒。平王崩,以赤为嗣,其叔父桓王林废赤自立,用赤为大夫。及庄王时,赤奔晋,其后代从此在今山西临猗一带繁衍。


  H$ F' A! D; F% E: G0 m+ @

       王子成父:成父又作公子成父、王子、成甫、城父。据唐韩愈撰《王仲舒神道碑》说,王氏皆王者之后,在太原为姬姓,春秋时王子成父败狄有功,因赐王氏,以后世居太原。《通志·氏族略》,亦说王子成父出自姬姓。王子成父生活在春秋时期的齐国,大约在齐孝公至惠公时期。齐昭公17年(前616)北狄鄋瞞国王弟荣如率众侵齐,大夫王子成父将其打败,斩荣如,埋其首于北门外。在王姓诸望中,东莱王氏和太原王氏中的王仲舒一支,都自称为王子成父的传人。


# D+ C6 U: l) j- L6 i' W+ }6 n

       太子晋:太子晋又称王子晋,王子侨、王乔,是王姓诸望中最著名的太原、琅邪两大支派的祖先。太子晋为周灵王的太子,他的事迹散见于《逸周书》、《国语》、《楚辞》、《列仙传》、《风俗通》、《潜夫论》等文献中。晋生长在东周的国都成周(今洛阳市),据说他幼有成德,聪明博正,温恭敦敏。当时称霸于北方的晋平公派叔誉入周朝贡,曾与太子晋辩论,五称而三穷。回去禀告晋平公说,太子晋才十五岁,但才识过人,能言善辩,我不是他的对手,并建议趁早归还已侵占的东周土地,否则,会有祸乱降临到晋国。师旷在侧,很不以为然,请求入周,再辩太子晋。从天地万物,圣贤君臣,一直到立国之道,安民之策,最后师旷深为折服,并说:“王子,汝将为天下宗乎”?回晋国后,在平公面前赞不绝口。然而,周灵王二十二年,谷、洛水泛滥,威胁王城,灵王要派人雍塞二水,太子晋力陈不可,主张采用大禹治水之道,因势利导浚通水道。灵王非但不采纳,还废掉了他的太子名位。太子晋并未因此消沉,反而被抬升为神灵式的人物。如《逸周书》载,他可以预知自己寿命的长短。《列仙传》云:太子晋喜吹笙作凤凰鸣,神仙浮丘公将其接到嵩山上,30余年后,对人曰“告我家,七月七日待我于缑氏山巅。”届时,果然乘白鹤驻立山头,向世人挥手,数日乃去。后人于缑氏山下和嵩山之上为其立祠碑,以为怀念与崇拜。《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周灵王太子晋以直谏废为庶人,其子宗敬为司徒,时人号曰王家,因以为氏。”《潜夫论·志氏姓》云:“故传称王子乔仙。仙之后,其嗣避周难于晋,家于平阳,因氏王氏。”刘禹锡《王质神道碑》曰:“质字华卿,始得姓自周灵王太子晋,宾而天仙,时人号曰王子,因去姬为王氏。”无论官修史书,还是私撰名著,均以太子晋以王姓祖先。其后人是诸王姓中最为繁盛的支派,当今王姓人十之七八都自认是太子晋的后裔。


. Y% C  l( g6 @* N. ]; I" X

       桓公揭:是姬姓王氏中得姓最晚的一支。王城是周成王时为加强对东部地区的统治和管理所筑的都邑,在今河南洛阳市王城公园一带,称为东都。西周亡后,平王东迁,王城便成了东周的首都,此后256年间不变。直到敬王时在王城以西又筑成周城,迁都于成周(今洛阳东白马寺一带)。考王时都成周,为了加强对故都王城的控制,把胞弟揭封于王城。揭受封后,史称桓公,桓公揭的国存在近百年,桓公的后人以曾在王城居住而得姓王,被称为王城王氏。

2 V( A- J) O; y8 D7 b- K: B8 X

       妫姓之王氏  


6 B! Q! {" J- [5 s: d7 m7 S5 T

       妫姓之王氏的来源颇为久远曲折。《通志·氏族略》认为,王姓“出于北海、陈留者则曰舜之后也。其先,齐诸田为秦所灭,齐人号为王家,此妫姓之王也。” 追本溯源,妫姓之王氏,远祖是虞舜的后裔满,因舜所在的有虞氏部落姓妫,故而称妫满。满的父亲阏父,在周文王时任陶正,并为儿子满娶了文王长女太姬为妻,周武王灭商之后,大封诸侯,妫满因是王室姻戚之故,被赏赐到宛丘(今河南淮阳市)一带,建立了陈国。妫满的后裔因封地而改姓陈,陈国历20世,26代君王,立国588年后被楚国灭掉。其国势盛时,曾与郑、蔡同称中原大国,素有天下名邦的美誉。春秋中期,陈国发生宫廷之乱,陈厉公的儿子陈完逃难到齐国,因为在新地方“不欲称本国故号”,或是因为在齐国“始食菜地于田”,以陈、田二字声相近,遂以为田氏。陈完故又名田完,下传五代至田乞,任齐景公大夫,施惠于民,大得人心。后与人联合赶走齐君晏孺子,拥立悼公,独揽朝政。田氏历任简、平、宣、康四朝,皆为宰相,垄断齐国政权,至田和终于废齐康公自立,称齐太公,建立了田齐王朝。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共传八君,立国184年,直到为秦国所灭。齐国的末帝齐王建,亡国后被迁至共县(今河南辉县市),他有三个儿子,长子升的儿子安,在项羽反秦时被封为济北王,刘邦建立汉朝后即失却了王位,其子孙为了纪念祖先当年称王,便以王为姓。齐王建的次子田桓的后代也改姓王。第三子田轸因徙陈国故地而复姓陈。胡公满及其子孙称王于陈国,都于宛丘,是妫姓的黄金时代,因而宛丘(淮阳)被当作妫姓之王氏的重要发祥地。

6 t* J: \$ s+ V: t& E

       外族改姓之王氏  


6 t" G/ I6 l+ B* E0 ^: v: Y

       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一个多民族不断融合的过程,曾有过多次外姓人改入王姓的记录,较有影响的有:


  Q' b+ s' j7 d; R- F

       乌桓族:乌桓又称乌丸,是东胡族的一支。在汉初附匈奴,武帝以后附汉,迁到今辽宁南部及河北省北部一带,汉末曹操时曾迁其部万余落于中原,其中仕魏的乌桓氏投奔梁国,即冒姓北方大族太原王氏,自中书令王神令开始,不再提乌桓旧事。其后人在南北朝以后发展成一个影响较大的家族,显贵持续300多年。


0 i( \5 S& V1 q. K

       高丽族:汉武帝时在朝鲜设置四郡,乐浪为其一。乐浪人不断西迁,进入中国内陆。北魏时在今山西大同一带,太和时随孝文帝迁洛阳。河南洛阳有不少乐浪人拓王氏改姓王。如后魏镇武川的伏波将军王秉、王兴、王盟等。出于高丽族的王姓在北魏有散骑常侍王洛儿、安康公王瑜等,在北齐有都督王怀等人,北周有新阳公王勇等人,在隋有少府卿王伯益等人,在唐有永宁公王奉、霍国公王毛仲、王思礼等人。


! d4 e9 i: p; S: H: v$ L

       鲜卑族:鲜卑族起源于今内蒙古科尔沁的鲜卑山,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以后逐渐南迁,依附汉魏,西晋末年进入中原,鲜卑族的可频氏在北魏孝文帝时改姓王氏。如周泾州总管庸国公王雄、北周柱国大将军王仑、益州总管王谦、安乐伯王震等人均是。

+ M7 V9 N. f0 k4 q# l6 h

       除以上来源之外,其它姓氏来源中都有赐姓、冒姓、换姓而成为王姓。赐姓多发生在两汉之际王莽新朝时,王莽称帝,对文武百官多赐以王姓、以培植拉拢,对汉宗室也有许多被赐姓,而改刘姓王。唐朝安东都护府有一支回纥阿布思族人成为武将王武俊的部下,改姓王氏,世称安东王氏。其他民族如匈奴族、羯族、契丹族、女真族、蒙古族、满族、布依族、白族等均有因不同原因改王姓者。例如蒙古族在元朝亡国后,大批蒙古贵族转仕于明朝,许多被朱元璋赐以王姓。如默色特轸尔等。明朝初年,吴兴谢氏本是世家,因建文帝与成祖矛盾获罪,为避害其后人改姓外家(母姓)王姓。冒姓者如隋唐之际王世充,本西域胡人,因收养关系变化而改姓王氏。后梁郢州刺史刘非归后唐,任行军司马,不久改名王保义。在冒姓王氏中有一特别现象因音讹而改姓王,如黄姓。另有一些是从历史上的复姓简化而来,计有王狄、王义、王官、王人、王史、王叔、王孙、王周、王子、成王、威王、五王、西王、小王、乐王等十五个。


( e/ o2 x! ^# O  e9 Z8 q" [2 ?- f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签到天数: 89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五品郎中

2#
 楼主| 发表于 2015-8-5 23:03:36 | 只看该作者

       祖地

' d& ~2 U3 M; N( e0 a5 }

       卫辉市

* M/ d, n- C7 x( f& z7 W; p

       卫辉市是最早的王姓——子姓王氏的始祖地。卫辉市历史悠久,殷商时属牧野地,西周时属卫,战国时属魏,始有汲邑之称。西汉高祖二年(前205)设汲县,至今已有二千余年。历史上曾先后为侯国60余年,为郡治、州治600余年,为路治约100年,为府治约500年,为道治10余年。卫辉名称是因元世祖中统二年(1260)将原卫、辉二州合并称卫辉路而来,路治汲县,明朝改卫辉路为卫辉府,清承明制不变,府治均在汲县。1988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将汲县改称卫辉市。

# T$ E' u$ d* M

       洛阳市


( B; i# ?- J' t* M# a4 ?2 B

       洛阳市是姬姓王氏始祖太子晋与桓公揭的发祥地,位于河南省西部,横跨黄河中游两岸。有近5000年的城市文明史,是国家公布的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八大古都之一。

' n: A1 E% o8 W% n

       洛阳素称“九朝古都”,从我国第一个王朝夏朝起,先后有商、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等13个王朝在此设立国都,建都历史长达1529年,其建都最早、时间最长,位于我国八大古都之首。洛阳从东汉历北魏,至隋唐时发展到顶峰,成为国际性大都会,人口达百万,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大都市,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以洛阳为起点。洛阳文化积存丰厚灿烂,作为中原文化发祥地和长期辉煌鼎盛的古都,洛阳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夏、商、周、汉魏、隋唐五大都城遗址举世罕见,被誉为“五都荟洛”。龙门石窟是中国三大石刻艺术宝库之一。白马寺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寺院,有“释源”、“祖庭”之称。市北邙山被历代皇家贵族视为风水宝地,保存着自东周以来诸朝陵墓并形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帝王陵墓群,现已出土40多万件珍贵的文物,并在此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古墓博物馆。博大精深的河洛文化,又使洛阳成为海内外游子寻根问祖的热点。

8 ?  N# M" ^' J4 @6 {

本文摘自《中华姓氏中原寻根丛书》作者:耿瑞玲


; p) u/ e$ D' _1 Y: T( }5 a# I

签到天数: 89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五品郎中

3#
 楼主| 发表于 2015-8-5 23:06:08 | 只看该作者
姚尚明 发表于 2015-8-5 23:032 l" w4 v; v5 w+ L4 @' {, f3 j
祖地
) L5 c# I% P* ~' v. o6 W       卫辉市
' R' X" f- v: J       卫辉市是最早的王姓——子姓王氏的始祖地。卫辉市历史悠久,殷商时属 ...

% _. Y( m/ T1 O- M1 H

分布地区

山西太原郡,山东琅邪郡,山东北海郡,河南陈留郡,山东东海郡,山东高平郡,陕西京兆郡,甘肃天水郡,山东东平郡,河南新蔡郡,河南新野郡,江苏山阳郡,河北中山郡,河北章武郡,山东东莱郡,山西河东郡,甘肃金城郡,四川广汉郡,江苏堂邑郡,河南河南郡,河北河间郡,河南汲郡,陕西冯翊郡,辽宁营州。

姓氏来源

1、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后,以王族爵号为氏。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之后,因本来是王族,所以他们以王为姓。

2、出自子姓,为殷商王子比干之后,以爵号为氏。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商纣时王子比干之后,比干被杀后,其子孙为了纪念他,以王子爵号改“子”姓为“王”姓,形成了别一支王氏。

3、出自妫姓,为齐王田和的后代,以王族称谓为氏。据《通志·氏族略》记载,相传为古帝虞舜之后妫满被周武王封于陈,传至公子完,避难逃到齐国,改姓田,其裔孙田和成为齐国国君,史称“田氏代齐”,齐被灭后,其后人以王族身份改“妫”姓为“王”姓,称为王氏。

4、复姓简化而来,秦灭六国后,各国王族避难散居,有一小部分易姓为王。

5、出自赐姓或改姓的王姓。

6、出自少数民族有王姓或改王姓。

太子晋,周灵王的太子,本姓姬,王姓重要的得姓始祖。后人又称王子晋、王乔。

堂号

太原堂、琅琊堂等二十一处是以郡望为堂号。

三槐堂:北宋王祐,大名莘县人,字景叔,自幼聪慧过人,年轻时曾任魏县、南乐二县县令。入宋以后,晚年拜为兵部侍郎,于上任后月余去世,终年六十四岁,葬在陕西华州安丰里,追封晋国公。相传,周代宫廷外种槐树三棵,荆棘九株。百官朝见天子之时,三公面对槐树而立,九卿面对荆棘面立。后世便以三槐代指三公一类官职,九棘代指九卿百官。王祐亲手在庭中栽种了三棵槐树,希望借重三槐的喻意,显赫族人。后来次子王旦果然当了宰相,孙王素又做了宋仁宗时的工部尚书。王氏族人遂称这支王氏宗族为三槐王氏,并将宗族祠堂命名为三槐堂。王祐曾孙王巩文彩出众,与苏轼友善。苏轼为之作《三槐堂铭》,从此三槐堂扬名天下,成为王氏子孙后代通用的堂名。

此外,还有双桂、留馀、承德、五果、宝善、积德、存厚、敦睦、馀庆、宗德、燕翼、太原、天全、源远、槐政、槐阴、绍兴、思明、怀德、五孝、绍槐、孝睦、敦本、锡类、槐明、梓谊、听槐堂等。

迁徙分布

王姓在秦汉时期基本生活在今山西芮城、夏县、蒲县、平陆、河南开封、虞城、淮县,陕西咸阳,山东淄博等地,而子姓为王的后裔则由河南卫辉迁至今甘肃天水、山东东平、河南新蔡、新野、焦作等地。两汉时期,开始出现了以新朝皇帝王莽而得名的元城(今河北省大名)王姓;琅琊王姓,以西汉谏议大夫王吉为开基祖;太原王姓,分为晋阳支(以三国魏司空王昶开基),祁县支(以东汉王允为开基)。魏晋南北朝时期琅琊王姓的后裔王导和王敦兄弟辅佐司马睿建立东晋,琅琊王氏举族南迁,衣冠南渡,时称“王与马共天下”。太原王姓祁县支在司马懿专权时遭受灭顶之灾。隋灭陈时,原仕于南朝的琅邪王姓被分别迁于关中、河北、河东等地。唐末时,王潮和王审知兄弟南迁福建,建立闽国,由此,王审知被誉为“开闽第一人”。北宋灭后,三槐王姓(以唐末的黎阳〈今河南省浚县〉令王言为开基祖)的不少人迁居江浙一带,尤以江苏昆山一支贤才辈出,成为望族。明代时在洪洞大槐树集结的山西人被分别迁于河南、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甘肃等地。于是太原王和三槐王等在中原地区有了更为广泛的分布。另外,开闽王姓漂洋过海,扬帆南洋。

7 |9 H! ?( z* H8 X3 G$ ~* n

该用户从未签到

4#
发表于 2015-8-5 23:27:58 | 只看该作者
姚尚明 发表于 2015-8-5 23:066 Q5 Z$ w! O0 C, O
分布地区山西太原郡,山东琅邪郡,山东北海郡,河南陈留郡,山东东海郡,山东高平郡,陕西京兆郡,甘肃天 ...

2 N. O5 P7 t& [2 x/ }% I7 r          舜裔诸姓:王姓起源”——怎样理解呢?& C% P" B! r; x, h
      “舜裔姓氏:陈姓”——怎样理解呢?1 H# [7 G9 c+ K, k' y. m
      “舜裔诸姓:王姓”和舜裔姓氏:陈姓”2者有什么不同?' R4 K! _* [& I7 g

' x( K+ e2 `' A8 q- {        在谈“舜裔诸姓”时,应当思量上述问题!否则,会闹出笑话或矛盾。9 l& t5 L: S  ]& U* O/ K'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4-6-17 03:07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