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姚网喜迎二十大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查看: 818|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史学研究法(铅印本),姚永朴著(民国),京华印书局,民国3年(1914),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307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8]三品御史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2-10 19:11: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姚家修谱找姚网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关于作者和本书:古籍名:史学研究法
: C( d. v/ J$ h1 o" ?      姚永朴,清末、民初教育家,桐城派末期著名作家。 姚永朴出身书香官宦世家。祖父姚莹,清文学家。幼年随父至安福,从同乡塾师郑容甫学习经学,后居安庆,受业于同乡秦吉帆。光绪二年(1876),补学官弟子。次年,随父归居桐城挂车山,继续穷经习史。光绪二十年(1894),中顺天乡试举人。先后师事张裕钊、方存之、吴汝纶、萧敬孚等著名学者,治诗、古文辞,后专致读经,注释宋元明清诸儒经说及诸子史、小学音韵,博学而取精华,自成一体,号称“通儒”。光绪二十一年,在凤阳王鼎丞观察署中,与长沙朱仲武编修两淮盐法志,成《清代盐法考略》若干卷。光绪二十六年,其父卒于湖北竹山县署,遂绝意仕途,殚心教育。光绪二十七年,客居广东省信宜县,受聘为起凤书院院长。光绪二十九年,受聘山东高等学堂教习,后到安庆任安徽高等学堂伦理教习。其间,著《小学广》12卷、《群经考略》16卷、《诸子考略》、《群儒考略》。光绪三十三年受聘主持安徽高等学堂教务,著《十三经述要》6卷、《我师录》4卷。宣统元年(1909),被荐为清廷学部咨议官,同时受聘京师政法学堂国文教授,著《蜕私轩读经记》6卷、   1 m# }% m7 K8 A- I
《国文学》4卷。1914年,国民政府开清史馆,被聘为纂修,撰《清史稿》40余卷。同年应聘为北京大学文科教授,先后著《文学研究法》4卷、《史学研究法》1卷、《蜕私轩集》5卷、《史事举要》7卷。1918年,姚永朴与弟永概及林纾在正志中学任教,与其弟合编《历朝经世文钞》6卷、《国文初学读本》2卷、《旧闻随笔》4卷、《论语解注合编》11卷。1922年南归桐城。次年,应聘为秋浦宏毅学舍教务,著《蜕私轩易说》2卷、《蜕私轩诗说》8卷、《古今体诗约选》4卷。1926年秋,应聘为南京东南大学教授,编辑其先祖姚鼐诗作《惜抱轩诗训纂》8卷。1928年,回安庆任安徽大学教授,著《历代圣哲学粹》44卷。1936年,辞教回故里桐城县孟侠镇养病。1938年初,日军南侵江淮,姚永朴举家南徙至广西桂林。翌年客卒于桂林。1945年10月,遗骸归葬于桐城陶家冲。   
5 G' P& P' R  S) Q    姚永朴毕生致力于教育和撰述。常自编讲义,讲授旁征博引,深入浅出,间有诙谐。不仅学生屏息凝神,工役妇幼亦常依门傍室聆听。他锐意创新学,笃志经史。著作除前所述外,主要有《古本大学解》、《大学章义》、《论语述义》、《经学入门》、《六经问答》、《桐城姚氏碑传集》、《清代盐法考略》、《伦理学》等。
/ U0 `8 S% L. D# {3 C6 U* Z. j, E1 w1 d

; ~0 B" e% L1 L  A( G0 h  w% Z; B" X《史学研究法》是民国三年,姚永朴氏在北京大学任教授时授课的讲义,认为历史研究,应从六个方面着力。* t; m  F. i6 I) w

# i) R/ _2 `* n- @5 v一、史  原& g/ F, B8 [" @  o7 q( I6 |
    认为不仅《春秋》为史,《尚书》亦属于史,因《尚书》主于言,言为事之端倪,则言也就是事。《礼》也是史。礼之所记,大抵皆大经大法,如《仪礼》记朝聘、会盟、征伐,《周记》记诸官之职掌。此外,《论语》、《孟子》也为史原。因两书记圣人嘉言懿行,并详书其生平学术与所接触之人,所游之地与所言之事。使人们对当时社会的认识更为全面。
- ^% m+ e$ P" B+ G4 h5 F; r8 }: I# k2 O5 t, `* }
二、史  义$ N! y3 r3 G# @- N) q' _1 ?
    一是为了追远而不忘其初。二是为了合群。目的在爱国、保民、崇圣。三是资治。考兴衰之由,通古今之变。四是征实。要求持中正与实事求是。征实又分为二,首为信以传信,苟非以确据可凭,决不轻记载。次是疑以传疑,事既可疑,不必妄为论断,或者宁听其阙。五是阐幽。发人之所未见,首为表微。如《诗》之刺不亲迎,不行三年丧。次是推见至隐。如春秋时赵盾因晋灵公要杀他而出逃,后来赵穿杀晋灵公,赵盾还国,太史董狐写道:“赵盾弑其君。”就因为他“亡不出(国)境,返不讨贼。”六是尚通。因学术分歧,有不同分支派别,各有异趣,其汇而一之者只有史家。
! o; A/ w0 u& Q: S- T! o3 e2 k4 E8 X    以上论史义极为全面,并且重在为世与为时用。但若说史学只为一时计,却不一定正确,因为历史的经验与教训,是可以垂之久远的。
2 r+ j6 d; o5 w4 k  E" @; l& A3 v* X0 Y
三、史  法
  e* C! \" T! m+ E' m% s    认为史法之端有二。一为明体,一为知例,二者不可缺一。其大者为二体,一是纪传体,二是编年体。其馀为非正史的十流,曰偏记,曰小录,曰逸事,曰琐言,曰郡书,曰家史,曰别传,曰杂记,曰地理书,曰都邑簿,即记载帝京宫阙、陵庙、街市、城市规模的典籍。后来《四库全书》总目分为十五类。其中正史类总其大成。别史类、杂史类补其阙略。编年类以年份,传记类记一人或众人之事,诏令奏议类,是文中有关于史者。时令类、地理类、职官类、目录类、政书类则典章制度之总。史钞类为史之节本。史评类论体制之得失,或论事迹之是非。认为凡此诸类若有一不备,则不能见各体之全。至于修史之难,无过于志。诚以志者宪章所系。其次为表,表立然后纪传之文可省。作史无表,立传不得不多,而文愈繁。至于正史之外,又必推编年、纪事本末二类。编年体始于春秋三传,而大畅于司马光之《通鉴》,内容较正史本纪为详。纪事本末体,肇于《尚书》,而大畅于南宋袁枢之《通鉴纪事本末》。
$ e9 f8 ?% W2 N( g8 k* l    以上史法,对史之如何分类,以及各类所长,条分缕举,极为精当。0 }; s' G# U2 v" ]5 [" |7 c2 d
' h; N( L, u" Q* p- A
四、史  文
) h3 D, U) R; A    姚氏认为史是经国之大业,若言之无文,不足以广见闻而新耳目。但古之论文者甚众,可分四类以明其大概。一是古与今之分。古语之不同于今事者,当用古语,若与今事无别,则与其用俚语,何如用雅言。史家职官、山川、地理、礼乐、衣服宜直书当时制度,不得用前代品名以示古雅。二是奇与偶之分。奇指散行文字,偶指讲排比的骈文。古来群史,其辞用奇者,前有《左传》、《史记》,后有欧阳修《新唐书》等。用偶的则有六朝的范晔、沈约等。用奇之文恬淡隽永不同凡俗。用偶之文繁缛,气势难振。为工为拙,要看作者的才气。偶丽之本,苟于理有当未必为非。三为繁简之分。认为国史之美者,以叙事为工。叙事之工,以简要为主。如果必须重叠而情事才尽的,也不认为繁。四是直与曲之分。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言之凛然是直的效果。如直叙其事,反难清楚明白,乃用曲笔。《汉书?成帝赞》,称其善修仪容,临朝深沉静默,尊严若神,可谓穆穆之天子之容。便是“言所长,而短自见”的曲笔。
4 D( {! w0 w6 L
! T4 k0 c, m$ t; a: P' \2 l五、史  料% x0 `& r- B: e( o) ?
    古人治史,未有为靠史料而能成者。司马迁《史记》据《左传》、《国语》、《战国策》。《旧唐书》以前后繁略不均,宋欧阳修、宋祁奉诏重撰,其事则增于前,其文则省于旧,所搜采者必不少。史之料大抵有四:一日《实录》,即皇帝的起居注。但对于事情之发生、发展及其结果,必须求之于实录之外,须治史者进行分析与判断,而不能照抄材料。史料之二是地方志,即郡志邑乘,其内容不外风、土二者。风是当地礼俗,土指当地特色。史料之三是杂家传记,包括士大夫们的笔记、年谱,文集中之传状。其中有官书所不敢言者,往往因之而悉其本末,即太史公所谓放失旧闻。史料之四是金石。金如铜器彝鼎之铭,大抵皆古人扬其先世之美,或自叙其警戒之意,如汤之《盘铭》。石者如庙
1 u1 s& g. U3 F5 Y( O7 q碑、墓碑以及衙署学校等碑记,其著名者如秦始皇东巡碣石、观海刻石,韩愈之《平淮西碑》等,一以见古之制度,一以辨古文字体变迁之形,是博学者所当注意者。
) C, f( b+ B8 j$ ?$ t4 d0 I  ?
5 a" A& W" Y$ y六、史  评5 D$ R8 }& Z  n4 H
    古来史评甚多,古之所谓良史,必明足以同万事之理,道必足适天下之用,文必足以发难显之情。后世诸史出于私撰者多可观。属于官修者辄难满足人意。唐修国史,弊在视听不赅(全面),加以畏忌权贵,但取决于监修,务相推诿,欲求一代之治乱,贤奸之迹,明白而不昧晦,岂不难?至于对历来诸史的评说,都难免有褒有贬。譬如《史记》褒之者谓其善序事理,其文直,其事赅,不虚美,不隐恶.讥之者说司马迁于汉高得天下,不无微词,他写屈原传,正写他自己(见沈括《梦溪笔谈》)。再如《汉书》.开始出于私撰,受汉明帝诏后,遂成国史,故属词不得不加谨饬。至于《三国志》,时人服其善用事.有良史之才,词多劝戒,明乎得失,有益风化。讥之者以为不当以魏为正统。姚永朴以
& F8 f, {" H/ @4 |9 N) ~2 S! u) @为.陈寿身仕晋朝,势不得不尊晋,而尊晋不得不尊魏,因为晋受魏禅。但陈寿于吴主则书其名,死曰”卒”:于蜀则书先主、后主,死则曰“殂”。其心之尊蜀可知。姚氏还认为,官修以国家力搜辑群书.征聘名流,皆较私撰为容易。司马迁即广引石室金匮等官藏书,又因世为史官。《汉书》系受明帝诏而成.皆借助朝廷。司马光的《通鉴》也因受宋神宗委任,罢官后还在书局,虽官修犹私撰,看来欲求众美,必合公私二者之长而后可。$ Q/ ?, {! b3 p9 ?4 |% h; P

( o% `" ]% W& ~$ A/ F5 J0 C7 N七、史  翼6 S( G7 c. ^6 b( L
    史翼是指帮助治史者的指导书与参考书。如鸟之有两翼。史翼始于孔子撰《周易》的上象,上象、文言、说卦、杂卦……等诸传。史学中类此者,可分为四类。首为释义。夫史义难明,等于经师之释经,故为此学者,其流颇繁。如《史记》有唐司马贞《索隐》。《汉书》有唐颜师古注。《资治通鉴》有元胡三省注。《战国策》有汉高诱、宋鲍彪两注。传、注都是解释正史的。曰“集解”合众说而成之之词也。曰“索隐”、“正义”者,通其疑滞之谓也。曰“音注”者,于义法更及于音也。大抵释史之方,又分为五,广曰文字。盖史之佳者其用字必奇奥,非通乎训诂,但凭臆断,即难免穿凿附会。《尔雅》、《说文》诸书,其有助于学史者至广。二日语言。指流行当时的俗话。如汉王怒郦食其曰:“竖儒儿败乃公事。”乐广赞卫蚧曰:“谁家生得宁馨儿。”足见方言俗语见于史书,不仅可以看出时代特色,还可以看出说话者当时的为人与态度。三日地理。当三国后以至五代,群雄割据因生出许多侨郡,若不知地理沿革变迁,即无法读史。四日典制。白宫室、舆服、职官,以至礼、乐、兵、刑、农、商、赋役,无不包括其中,若不一一查考,则释史必多舛误,何况自五胡以至辽金元,华夷混淆,为时已久,必须一一综其异同,才能了然于心。五日事实。史主于简,其已详载于别篇者,此篇不能不提及,但必须以少为佳,不可照抄原文。若注则必先说明已详于何篇,以便读者检寻。或者本书所载,必举他书以为证明,注中必加说明,以便别人参照。如果古今典籍中所载,传闻不同,作史者宜有所裁判,往往有所折衷,而仅存一说。而注则不防广为搜讨,以广异闻。. ~$ p, O0 n2 D2 Y+ v+ C7 T  y2 L3 W
    史翼之二为纠谬。作史者网罗数百年之事以成一书,其中难免秕漏,读其书者,往往发现其中的谬误与漏洞。宋代吴缜有《新唐书纠谬》,近世厉鹗有《辽史拾遗》,至于诸家所记各条,订讹补漏,足资考证者尤不少,要在学者汇观而慎取之。# m) N  |( ~, k; m
    史翼之三为补阙。其类有三,一、原书未成而补之,如班固撰《汉书》未成而死,其妹班昭奉旨续成。范晔撰《后汉书》,十志未成而死,今本中八志是梁刘昭补志。二、原书无缺,后人以其体未备而补之。如清万斯同撰《历朝年表》。三、原书无缺,后人因前后之事未备而补之。如清人阮元撰《续通鉴》。- s! t3 [  Y8 o" T
http://gj.scu.edu.cn/forum/viewthread.php?tid=2093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签到天数: 307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8]三品御史

2#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0 19:12:45 | 只看该作者
儒藏论坛(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

该用户从未签到

3#
发表于 2012-12-10 20:44:1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 蓬安姚波 ; O8 a1 R+ v2 u3 s2 q, N

* c" R$ g# Q9 M: ^- o- Z0 u* h+ v0 @2 t4 q3 y
    好帖。' |$ Z; @5 Z; x/ K+ e( k
   姚永朴与弟姚永概都是举人。而姚永概是解元,江南乡试光绪戊子科中式第1名举人,中举的朱卷尚存,而姚永朴的不见了。, A" d" m! |; h0 Y  j, h- h/ E* N& X" g

   姚永概(公元1866~1923),光绪14年(公元1888)中举,先后在安徽高等学堂、北京大学、正志学校任教和管教育,清史馆协修。诗文兼长,尤擅传记,著有《慎宜轩文集》、《慎宜轩诗》传于世。(《古今图书集成》)

签到天数: 307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8]三品御史

4#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0 20:53:2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3# pszyyao
" x6 _* C- C3 X* O$ W* m& G! T/ W, ?- V/ R0 f

7 t6 F4 o2 C- k" {3 n9 Y! t    可惜,這裏不能注冊了.不然有很多沒見過的東西.很多地方志沒法下載.
儒藏论坛
儒藏论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4-6-8 03:45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