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姚网喜迎二十大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查看: 1162|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注意一下军房与民房背后的历史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2-16 17:14: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姚家修谱找姚网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注意一下军房与民房背后的历史

9 P! T6 s! Y% l$ _* u( ~% M" ]
军籍是公民入伍后取得的军人身分。军籍是一种身份、是一种档案。它只属于军人,换而言之,只有军人才拥有军籍。当兵,在当今中国是极光荣的事。

封建社会并不是如此。当然也不是民国时期抓壮丁那样的简单。

我们在研究谱牒时应注意这个问题。

例如,安福杉溪\宜春上窑姚氏谱,就申明他们的身份是民房的,说明这一支还有军房的。

在中国封建社会,拥有军籍的人要世代为军,是不允许从事别的职业的。

0 i  \) _. g0 R6 P. ]$ d
《宋史·尹洙传》:“今边鄙虽有乡兵之制,然止极塞数郡,民籍寡少,不足备敌。”《续资治通鉴·宋真宗天禧四年》:“所至视民籍差等,有不如式者,惩革之。”明初的法律规定各类身份和户籍是世袭和稳固的,匠入匠籍,兵入军籍,民入民籍。可以看出,明初的黄册编造无论在程序上,还是在项目上都是比较健全的。统治者试图通过职业的分类并限制不同职业的人员的流动控制一个稳固的社会结构。《清史稿·食货志一》:“凡民之著籍,其别有四:曰民籍;曰军籍,亦称卫籍;曰商籍;曰灶籍。” 清代将不属军、商、灶籍的各色人编入民籍。


- `, l. v, f' |: V$ a+ A( ]  X为了保证兵源,对军户控制很严,不得迁徙,否则以逃亡重处,也不得改行,人身自由受限比民户多。军户还常受卫所将佐的役使,到后期军户大量逃亡,卫所将佐虚报丁口,私占军田牟利。于是官府就拉户凑数,指鹿为马\指军害民。


. h" B5 }" Z4 X# h在江西安福就发生了这样的冤案。


1 b. [, k, B' w; e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以前,安福县的徭役赋税与全国其他地方一样,是按丁口摊派,因而对本地的丁口清理编审非常严格。


! K# |& Z7 n& B4 l( `明、清两代,安福有不少屯田、漕运军户,籍于本县服役。按律,这些军户及其子孙,世为军籍,承担军役,实为封建王朝的奴隶。朝廷对他们的户籍,严加管理,“清军勾补”,以防逃逸。


/ {5 O% U# W* a% r  Y8 D明政府为解决漕运经费,在赣江流域临河的产粮区,设置屯田卫所。吉安府只有安福及庐陵、永新、龙泉(今遂川)4县驻有屯田军丁。明“成化间,军皆编为运丁,卫所改为运弁,以资漕运。”成化间,全县有操守屯丁554名,运粮旗军655名。他们及其家属隶于军籍,按律“民一隶卫所,则世世充兵,父死子代,永无已时。”待遇凄惨,无人身自由。很多军丁,不断逃亡,造成“船多卒少”无人承运的局面。明政府对此采取了“清军勾补”的措施,严格掌握运丁户籍,勾取逃亡军丁,补充漕运军力。对于逃户军丁,一经捕捉,即流放“烟障”边荒充军。对于容留包庇吏民,也给予严厉处罚。安福县衙门,每5年审查一次运丁军籍及其后裔身份。军丁及其家属要将乡约及邻里保结,交给县衙,质对明白,出榜公布,至期轮验漕运。为防窜改作弊,明末县衙门,将漕运军丁及后裔姓名勒石,树于衙前仪门外,以供全县士绅军民监督。这一严厉措施直沿用至清朝初期。

9 n6 O5 D& f7 T% ~
明、清两代严厉的清理军户民籍的措施,仍有疏漏。清同治十一年《安福县志》称“富豪大户,遇编审之年,嘱里书隐匿不报。而小户穷民,尽入版册,无地纳税,一切差役,俱照丁起。”

& b6 s$ v3 ~: U2 \$ f* w7 |8 w7 l
安福郁氏被“指军害民”冤案,是这一历史时代的具体反映。

7 t* Q8 m9 N. j) K- m
据《安福郁氏谦公谱》载,洋溪郁氏下三团基祖之一郁子温,“明洪武壬申年(1329),缘事谪戍,行至南京新河,思贻累子孙,题遗诗一首,贴于船首,自投水殁。诗云:艰难数载欲偷生,岂料他乡陷此身。五十五年吾已矣,百千万恨尔当伸。弟兄子侄当和顺,诗礼桑麻可复新。未别慈亲年八十,黄泉一片不甘心。”为什么“黄泉一片不甘心”?除了抛母别子外,从军的非人待遇,是导致郁子温自杀的重要原因。郁子温既入军籍,“父死子代,永无巳时”。因此,洋溪郁氏下三团子姓,世为军籍。

世为民籍的洋溪郁氏上团子姓,至清初,亦罹此惨遇。

  据清同治十一年修《安福县志》载,清顺治十年(1656),县衙查实郁巧生10余名军丁,早已亡故,并无后裔,予以除名。

  康熙五年(1666),因运丁纷纷逃亡,上司严令县衙,按顺治三年之前旧册“佥造足额”,县令焦荣无奈,只好将明末旧碑所载军户名单,挨户进行清理搜查。当时有漕运旗甲韦仁卿、吴亨祥诬告民籍郁协三,为碑载军丁郁巧生后裔,“而协三以世籍民户,焉能兼任军役?呼天抢地,坚不依从。”使洋溪郁氏上三团“举族鼎沸,人无安居”(《清故孝仪郁处士俊翁老姻台墓志铭》)。郁协三“指军勾民”冤案,引起郁氏极大震惊,他们委派乡贤,“号呼辕下,洒血公庭”上诉于省府县衙门。

  康熙九年(1670),县令张召南奉令再审郁协三一案。经道台巡抚批准,澄清了这一桩“指军害民”的冤案。 

安福洋溪岗上迁往萍乡姚家洲姚氏一支也因完不起粮,而为军籍。既为军籍,起码也是民兵,要训练刀枪气功,所以姚波所转<江南都市报>探索江西栏中有关萍乡姚氏多有武功的帖,盖是原因之一。

因此,注意这个问题,对于续修谱是有好处的。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该用户从未签到

2#
发表于 2013-2-16 20:48:0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 姚义兴 . g3 T5 I; C2 {0 @0 c
" s  ?1 _' ]0 q  F2 {
, D1 I% c! i9 T' G6 K
    引用:“安福洋溪岗上迁往萍乡姚家洲姚氏一支也因完不起粮,而为军籍。”
: c6 ]/ l* s9 `( H0 O( f8 j" }% X& V    萍乡姚家洲姚氏,是重庆姚松勇所在的姚族。姚松勇捐资修祠堂修族谱,是最新版《萍乡姚家洲姚氏族谱》主修。他和他的族谱没有讲是军籍,讲是漕运。军籍与漕运,同一回事吗?: Z' e1 w/ h$ ~8 S0 I" E! V
   安福洋溪岗上姚氏,是不是正雅公后?

该用户从未签到

3#
 楼主| 发表于 2013-2-16 21:31:21 | 只看该作者
《萍乡姚家洲姚氏族谱》我也有。主修姚松勇,主编姚长兴。关于这段族史是不能忘记的。如拙帖所述,当年漕运的运丁是军籍。漕运是个历史的专词,当年我与长兴也讨论了这个问题。

该用户从未签到

4#
发表于 2013-2-17 19:49:1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3# 姚义兴
0 H* y; u: e6 K2 w8 A5 R4 \# \' s3 e; N2 s- p

( [/ T+ f# W4 W. j( x! y    谢谢。
$ v5 m$ p  w3 x% R: F7 {' z2 |+ d: }, k    安福洋溪岗上姚氏,是不是正雅公后?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楼主| 发表于 2013-2-17 22:38:3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姚义兴 于 2013-2-18 08:42 编辑 # A" A6 K9 x1 ]' g" _4 t, K
回复  姚义兴 - [5 o* ?, T( f" @- a1 ]  D

; b$ o$ \5 y$ u2 _  v* Q
8 ^% D1 C3 a! i' J, m    谢谢。: @1 t+ k; o6 y* |& M0 j0 e+ N
    安福洋溪岗上姚氏,是不是正雅公后?
% j! l/ M9 a! b3 bpszyyao 发表于 2013-2-17 19:49

$ F, @$ m) G2 V; z, @1 i
& D* \3 }! |4 t9 F( r: J) }% S! b& Z8 o, V9 l$ }6 N% X( h2 p" Z/ A% J" y
    此支是元末明初至安福当仓廒使的姚隆甫之后,来自湖南常德府龙阳县,初居安成(安福)街心,后其子又迁东门,其后又迁安福洋溪岗上,续迁萍西姚家洲。至于是否辗转而出于正雅公之后,目前未见常德史料。不好结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中华姚网,全球姚姓“根”之网。欢迎您宗亲!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4-6-10 06:02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