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姚网喜迎二十大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查看: 1767|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武康城山山麓,是吴兴姚氏的发源地和祖陵源考一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8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3]八品县丞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12-1 18:29: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姚家修谱找姚网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三年前,曾关注过吴兴姚氏,也收集了一些资料。作为武康姚氏后裔,对祖先的坎坷经历,和他们用自己的人生,书写的辉煌历史,由衷感佩、敬仰!作为还生活在武康的姚氏后代,也有责任去厘清武康姚氏祖先的起源、繁衍。我不持任何倾向,只对祖先负责、对今人负责、也为后人和历史负责。所以,选取的证据资料,也基本都是官方史志、墓碑、和年代靠前的比较可信的材料。
    本文只对吴兴姚氏祖先迁徙、定居地位作为重点,对姚氏世系不作任何评价.
    现将先前撰写的二篇,合二为一,增加部分新的材料和论证,以记之。
    在此过程中,得到宗亲们的支持,一并致谢!
一、明确六个地名

$ Y1 H5 b" J/ G  ~8 ]
1、吴郡  汉时,吴郡所辖属县:吴县(今苏州市姑苏区),娄县(今昆山东北),由拳(今嘉兴南) ,海盐(东汉在今平湖东南),余杭,钱唐(今杭州),富春(今富阳),乌程(今湖州),阳羡(今宜兴),无锡,毗陵(今常州),曲阿(今丹阳),丹徒(今镇江)。按后汉书郡国志,吴郡有安县而无钱唐,但安县所在不明。
/ I! ?0 P7 M3 Z
    汉时,武康隶属于吴郡乌程县。

, o3 w! L% \: y8 d! }; c
2、吴兴  查“吴兴”沿革变迁知: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置乌程县。汉高祖元年(前206年),项羽自立于今湖州西楚霸王城中心建项王城。汉高祖五年(202)刘邦灭项羽归属汉军,汉高祖十二年(195)汉封刘濞为吴王时为刘濞领地;景帝前元三年丁亥(前154年)吴王刘濞七国之乱平定后归属于汉东吴甘露二年(266年)孙皓取吴国兴盛之意置吴兴郡,为吴兴名称之始。至南朝,吴兴郡辖地包括今湖州全境及钱塘(今杭州)、阳羡(今宜兴)等县。隋仁寿二年(602年),以地滨太湖而名湖州,为湖州名称之始。
唐代湖州吴兴郡为上郡。武德四年,以乌程县置。户数73360,人口477698。辖县五:乌程,望、武康,上、长城,望、安吉,紧、德清,上。五代后梁开平二年(908年),吴越王钱镠为避后梁太祖朱温父亲朱诚讳,改长城县为长兴县宋代属两浙路十二州之一,湖州吴兴郡,景祐元年,升昭庆军节度。宝庆元年,改安吉州,崇宁年间户数162335,人口361689。辖县六:乌程,望、归安,望(太平兴国七年置)、安吉,望、长兴,望、德清,紧、武康。上。
    汉时,武康属归安县余不乡(余不亭)。嘉靖《武康志》载明刑部郎中沈彬撰“舞阳侯庙记”曰:侯汉高帝故人也,夫人高后女,。。。,按史本传,侯沛也,吾乡古汪芒国之余不亭,禹供扬州震泽之【阳左部去日加奥】隈,今隶湖州府武康县,地处柏山之上游,名上陌里,两水合流于中,又名湘溪里。。。
3、归安  宋嘉泰《吴兴志》建置沿革 载:归安,漢興參置侯國,屬荊、屬吳、屬江都。江都國廢,復隸會稽。永建(126年—132年 )中屬吳郡,三國屬吳,孫權分縣之餘不鄉為永安。汉时,武康为餘不鄉(余不亭)属地。故汉时,武康属归安。

6 Z8 D7 y/ z( k/ c, y3 \
4、武康  据(宋朝)谈钥纂修的《(嘉泰)吳興志》卷一建置沿革“武康县”记载:

: T: ?' u( Z* z& y9 ~- f: S
上武康县古防风氏国汪芒氏之守也 【《国语》汪芒氏之君,守封隅之山,注封隅山,在吴郡永县。《史记》注汪芒氏即防风氏国,今在武康。又见《通典》】
# U' O9 W, |1 V+ n8 I% `
汉为乌程、余杭之境,

: d* P: a4 c: ~$ C# I
初平中始分二邑,置县名曰“永安”属吴郡 【按《后汉志》及《通典》并云:汉初平中置永安县,《南史》沈约传云:灵帝中平五年置《祥符图经》载汉末童谣云:天下当兴东南三余之闲,吴大帝黄武元年乃改会稽之余,暨为永兴分乌程余不乡合余姚之境,置永安县。《余英志》以沈约博综群书,世居武康。自吴至梁历年未远,以约之言为正。旧编则援《图经》之言。《统记》亦谓吴黄武元年置。今以年代考之,灵帝中平七年为献帝之初平元年,当魏黄初二年。沈约虽号博综而自叙乡里,族系多与正史差龉。

, r! I( K6 w& ?% B) H
又黄武为年号,使其为黄武元年,则汉史不当载。今以《汉志》、《通典》二书之言为定】

5 `& T! ]$ ~7 S) Q" J# z; y
吴宝鼎元年始置吴兴郡,以永安属焉 【见《吴兴志》。而《余英志》以为宝鼎二年者,亦据沈约之言也】

! c$ e& o  c5 }( P/ L( K
晋平吴改曰永康后又改曰武康 【《余英志》曰:晋太康三年平吴,以平阳郡有永安县,改曰永康。惠帝永元九年改元永康,以年号同始改曰武康。《统记》作太康三年改武康】

, {0 `" J9 G& f8 T( N
隋平陈废吴兴郡入并县境入余杭,隶杭州仁寿。二年复置武康县,又割乌程分长城立湖州大业二年废湖州县仍属杭。唐武德初,贼李子通攻陷郡县,以武康为安州,又改曰武州。四年贼平,复置湖州,而武康仍为武州 【《统记》载大业十四年,江南元帅沈法兴复于湖州置吴兴郡县又属焉。唐武德三年李子通贼攻陷郡县,以武康置安州,取古永安为义也。四年七月以安吉人施世英使持节安州诸军事,安州刺史征子通未行。其年八月吴王杜伏威遣其将王雄诞平子通,施世英改杭州刺史,改安州为武州,以武康为义也。六年冬郡县又为辅公祏所陷,七年春赵郡王李孝恭废武州,又于旧吴兴郡立湖州县,仍属焉。《余英志》曰:大业十三年复置吴兴郡武康又属焉,唐武德四年贼李子通攻陷郡县以武康置安州,又改曰武州。子通平唐因之七年州废县复隶湖州。按《唐志》湖州武德四年置,又是年武康仍为武州】
0 {; K1 d. J: [
七年州废复为县隶湖州。天授三年析东十七乡置武源县 【统记天授二年七月百姓戴德永等上疏言武康东界一十七乡枕临溪泽有舟楫之利请析置武源县敕从之】
5 k7 ]* ?8 d! x; ^$ o- v# u" w
梁复割隶杭州。
- ~! [; z7 b- R3 X+ ]& [
宋太平兴国四年吴越王钱俶纳土更置,郡县武康复隶湖州。
  C# i1 g% p3 ~3 ~* c* Y3 {8 z
窃尝考之,县始置于汉之初平,而武康之名由于晋自吴至今,更属于湖州、杭州者,凡七而定于太平兴国之四年今之邑境,即天授之旧唐初扰攘,虽再立为州,不数年而复为县云
" N, W7 \2 I6 z+ }. v* n- W! o) J+ D! \
   自汉永平中置县永安,属吴郡。晋平吴改曰永康后又改曰武康,隋平陈二年复置武康县。唐武德初,贼李子通攻陷郡县,以武康为安州,又改曰武州,武德四年贼平,复置湖州,而武康仍为武州。天授三年析东十七乡置武源县。宋太平兴国四年吴越王钱俶纳土更置,郡县武康复隶湖州。

% N8 e6 i2 N/ `# m9 {, ~7 n: ]
(笔者)历览武康县建制沿革,武康县隶属、县名多次变更,凡武康、武州、武源三名为本地名,余者皆为隶属名。自宋太平兴国后,基本稳定以武康为县名。。
1 A( I6 d! I2 {; l2 a  E) S* k
5、霅溪  宋嘉泰《吴兴志》河瀆 载:霅谿起州治之南興寺前 【 今為景德寺】 江,子匯以其合四水為一,谿故曰:霅。四水者舊謂,自安吉浮玉山曰苕谿(现称苕谿),(东苕谿)一自武康銅峴山曰前谿,一自臨安府臨安縣天目山經德清之縣曰餘不谿,一自德清縣前曰北流水。

. k# L$ D/ D7 ]2 ~/ `
6、武康城山    1983年版的《德清县地名志》,石城山即城山,位于今德清县境中部上柏乡与千秋乡(现皆已并入武康镇)境内。主峰高406米,有雄鸡岭、棋盘顶等众多支脉。

3 Y* P. T" O) e( Y$ m! N8 }
    明嘉靖《武康县志》载:“石城山,县西南三里,高九十六丈,围四十五里,汉赤眉之乱,邑人因山垒石为城以御寇,故名。其岭平坦,有洗马池。沈道虔曾隐居于此”

& D1 L! x3 \0 V$ |: i( c9 R
     清雍正《浙江通志》中也记载有石城山,称:“赤眉之乱,邑人垒石御守,贼攻其下,失利而退,因名。”
: Z5 ~7 Q! i! V
     嘉靖二年(1523)毛澄病情加重,辞官获准,行至中途而卒。 著有《毛文简集》 。  送友武康 学古夸多识,求官喜得闲。 吟边花锦地,醉里石城山。 作器成梁栋,谈经对孔颜。 自今南国梦,长绕五云间。 注释:①武康:浙江历史名镇,位于德清县内。

- B4 h( b1 g/ y  _" Z' |
   骆文盛(1496~1550),字质甫、质夫,号两溪,武康人(浙江湖州)。少年丧父,发愤读书。明正德十四年(1519〉举人,举嘉靖十四年(公元一五三五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两典文衡,称为得士。时权相当道,每窃愤之。值内艰,遂移疾不出。严蒿掌权后,借病辞职,结茅山中,筑屋于石城山麓,读书自娱。足迹不至城市。人咸高之。善作文,尤擅诗,风格冲淡,时称骆五言,文盛诗文,时有清远之致。著《两溪集》十四卷,《武康县志》行于世。

4 t8 f1 p$ S, i$ ^# j( ?# D
    故武康古有石城山也。查现湖州方志,知长兴县也有石城山,然尽阅其志,唐朝以前未有姚姓及姚姓墓葬所记。与武康姚姓无关。
' {1 z  t7 S! S1 j  G- y
  
8 _5 b( O+ c! T! c: ?) a3 Y% G2 ]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签到天数: 3853 天

连续签到: 2350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2#
发表于 2014-12-1 20:45:54 | 只看该作者
好资料,很值得关注。谢谢!

签到天数: 268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3#
发表于 2014-12-1 21:15:0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姚克毅 于 2014-12-1 21:26 编辑 0 H# a. M% l. c

) r1 o4 O- V( }+ A9 ^0 l: Z9 k我把这位宗亲的(二)、(三)贴接到(一)贴下,看起来就方便多了。
4 G2 x4 J; x0 B二、有关吴兴姚姓迁徙的史书、家谱、墓志记载
5 f( v  _0 @# P! o- s* A  w' K1 T# R
  T* b% [" P  f0 F(一)、唐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大学士姚思廉撰《姚氏得姓源流变迁世系直说》(以下简称《直说》)载明:田渊第一次避难的地点:吴兴归安、霅溪。姚恢第二次避难的地点:吴郡。3、第一次避难地点的特征:居霅溪之崖。
# C4 d! h( E& |6 Z; c3 \2 {
6 k2 X( P6 ^3 k4 e    今从四川南充姚波先生处,得《古余姚氏宗谱》图片版,其中有唐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大学士姚思廉撰《姚氏得姓源流变迁世系直说》一文。节录部分原文:“。。。。汉高祖八年,诏秦楚大族徙关中,遂家雍长陵,疾祐子昌,得故韩王藏荼(TU)女,藏儿生二子,长蚡次胜,先藏儿适王仲,生子女各一,子王信,女纳大(应为“太”字)子宫中,生武帝,及即位,封母舅王信盖侯,田蚡左丞相武安侯,田胜周阳侯。疾祚生子留,留生牟,牟生延年,字子宾,昭帝时以才略给事,迁左长史为河东太守,拜大司农,与霍光定议废昌邑王,后坐罪当刑。时汉法尚袭秦,多族诛子。渊弃家逃荆吴,避祸至吴兴归安,自念田本妫氏,归于妫,同音安者,示妫氏可安也,意妫氏其复昌。于此,遂复妫,居霅溪之崖,因易姓名妫征,征子平。。。。叹曰:妫原于舜木姚姓,胡公始为妫,敬仲改妫称田,避祸举耳。今氏妫也未协,乃始复姓姚焉。元帝朝举孝廉,拜右中郎,京房上考功吏,上令房上弟子知课吏疏,平迁冀州刺史卒。平生丰,丰生恢,自青州刺史莽避乱过江居吴郡,恢生显,显生奕,奕生敷,徙武康,敷生膺。。。。汾生纲、纪,纪生王祖、僧坦,僧坦生察、最,宿王考察陈礼部尚书生思廉、思才,最生思聪。。。”
5 c( G7 {9 X, e# _以上文字的释义:“ 。。。汉高祖八年,下诏书命秦楚大族迁徙关中,遂家雍长陵,疾祐子昌,得故韩王藏荼(TU)女,藏儿生二子,长蚡次胜,先藏儿适王仲,生子女各一,子王信,女纳大(应为“太”字)子宫中,生武帝,及即位,封母舅王信盖侯,田蚡左丞相武安侯,田胜周阳侯。疾祚生子留,留生牟,田牟生田延年,字子宾,汉昭帝时以才略做官,又以左长史升为河东太守,拜大司农,延年与霍光商定想废昌邑王,后因连坐之罪当刑。当时汉朝刑法还沿袭大秦律,诛灭多族。田延年的儿子田渊弃家逃往至荆吴地区,避祸最后到达吴兴归安县,自己考虑田姓本来就是妫氏,回归于原姓妫,妫跟安同音安,表示妫氏至此可以平安,蕴意妫氏从此又昌盛起来。到此,遂恢复妫姓,居住于霅溪流域的一个陡峭山崖边。因此把自己改姓名妫征,妫征生儿子妫平,。。。叹曰:妫原于舜木姚姓,为什么先公当初改姓为妫?敬仲改妫称田,只不过是逃避灾祸之举罢了。现在姓妫也不是很顺当,那就重新开始恢复姓姚吧!元帝朝举孝廉,拜右中郎,京房上《考功吏》,上令房上《弟子知课吏疏》,姚平死于迁冀州刺史的任上。平生丰,丰生恢,自青州刺史避莽乱过江居吴郡,恢生显,显生奕,奕生敷,迁徙到武康,敷生膺。。。汾生纲、纪,纪生王祖、僧坦,僧坦生察、最,宿王考察陈礼部尚书生思廉、思才,最生思聪。。。”
3 K6 J& b5 p9 N* t" R% W( ?5 Y
5 F. ?' T) G- L' }& F  |" @    于此,可以得出三个信息:
. J5 U/ G9 h/ f5 |1、时间:7 P( j5 h5 P) R. ?& K+ h
(1)、汉昭帝刘弗陵,公元前87--公元前75年在位。霍光死于公元前68年。姚思廉《直说》载:渊弃家逃荆吴,避祸至吴兴归安。应在公元前75年以前发生的事。是姚氏祖先的第一次过江避祸居吴兴。
8 ^" t  \; N+ W(2)、汉元帝刘爽,公元前49年--公元前33年在位,姚思廉《直说》载:。。。元帝朝举孝廉,拜右中郎,京房上考功吏,上令房上弟子知课吏疏,平迁冀州刺史卒。平生丰,丰生恢,姚恢自青州刺史避乱过江居吴郡,恢生显,显生奕,奕生敷,徙武康。。。应在公元前33年以后(推算应该在公元元年左右)发生的事。也是姚氏祖先的第二次过江避乱居吴郡避乱。6 b' g7 ?: m. x2 V
2、地点 第一次避难的地点:吴兴归安、霅溪。第二次避难的地点:吴郡。
2 Q6 f2 W0 x% j5 [, {& [3、第一次避难地点的特征:居霅溪之崖。; V2 l- x; _- j) `' `3 B
(二)、元和七年(公元812年),林宝修撰成书的《元和姓纂》明确记载:第一次避难:田渊到吴兴。第二次避难:田丰到吴兴,恢五代孙敷,居武康。注意一个关键词语:复回。“王莽败亡,姚丰复回吴兴。”% z/ B( N* g0 z+ I+ i/ W- {
    唐宪宗时宰相-李吉甫命林宝修撰,元和七年(公元812年)成书的《元和姓纂》姚Yáo的记载:【源】⑴源出不详。春秋时郑国、战国时赵国并有姚氏。⑵其先田氏。汉初,战国齐王室遗族田横拥兵东海之岛,拒不降汉,部分遗族惧受牵连,易姓王。至景帝时,王姓女王娡为景帝妃,生武帝刘彻而成为皇后。武帝即位,许舅氏男丁复姓田氏。娡弟田蚡始复田姓。蚡孙田渊因父田延年坐罪逃匿吴兴,改妫姓。渊孙、冀州刺史妫平再复姚姓,为江南姚姓之祖。新莽代汉,求舜裔姚氏,征姚平之子姚丰为睦侯,封国于代。王莽败亡,姚丰复回吴兴。丰子恢,改妫氏。恢五代孙敷,又立为姚氏,居武康。- v; y/ R5 j* r  y" G0 q* j! U3 X+ K
     这里有得到以下信息:4 @. b0 j" `. D5 J0 Z4 n" `3 |" J
1、时间:汉武帝即位后,才发生蚡孙田渊因父田延年坐罪逃匿吴兴的事,姚氏祖先田渊的第一次过江避祸发生在公元前141年以后。王莽败亡,姚丰复回吴兴。也就是公元24年后,姚氏祖先姚丰的第二次过江避乱居吴兴避难。
8 a! e) f- O! ]: n8 j8 ~' f2、地点:第一次避难:田渊到吴兴。第二次避难:田丰到吴兴,恢五代孙敷,居武康。2 f' n3 d7 Z! k' A* j% R
3、一个关键词语:复回。“王莽败亡,姚丰复回吴兴。”  A! x- z5 w; h6 e2 H  y/ K
(三)、唐朝大中七年(公元853年)十月十六日,姚勖[读“旭”] 在自撰的《唐故通议大夫守夔王傅分司东都上柱国赐紫金鱼袋吴兴姚府君墓志(自撰)》(以下简称《姚勖墓志》)中,明确记载“齊太公和十四代至西漢執金吾代睦侯諱豐,生东汉散骑常侍讳邕,避新室乱,遂家吴兴武康成山"这一家族迁徙史实。
$ k8 S' F# p2 @出处:《洛阳流散唐代墓志汇编(上下册)》编著者:毛阳光 余扶危 主编ISBN:978750135179出版时间:2013-12规格:精装,8开。
1 h+ z, s, W, j# O- r  P; x唐《姚勖墓志》2008 年11 月出土于洛阳市伊川县彭婆乡许家营村,万安山之南原,已为新安千唐志斋博物馆征集。 志主为唐著名宰相姚崇五世 孙,与宰相李德裕厚善,历官30 余职。 志文为志 主自撰,朴实无华,无溢美之词,所述史实具有补 史、证史之功。 现厘定、标点志文,并简释之。 一志并盖青石质,具为正方形。 盖盝顶,四杀阴 线刻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像,顶部正书“唐 故夔王傅吴兴姚府君墓志”3行12字,底边60 × 56 厘米,顶边33 ×34 厘米(图1)。 图1 姚勖墓志盖拓片 志52.5 ×53 厘米,厚15 厘米,四侧阴线雕刻 十二生肖图案。 志文楷书,32 行,满行31 字,共 867 字,首题“唐故通议大夫守夔王傅分司东都上 柱国赐紫金鱼袋吴兴姚府君墓志”,第二行仅“自 撰”2 字(图2)。 图2 姚勖墓志拓片志文标点照录如次:
- Q# o' w6 U; m      唐故通议大夫守夔王傅分司东都上柱国赐紫金鱼袋吴兴姚府君墓志(自撰)
" |) o3 L! e; G0 d0 h  O敘宗族   勖,本吳興人。始虞帝生姚墟得姓,後裔遏父封陳為氏。至厲公之子完仕齊為田,後有其地。齊太公和十四代至西漢執金吾代睦侯諱豐,生東漢散騎常侍諱邕,避新室亂,遂家吳興武康成山。五代至吳郎中諱敷,舉宗復姚氏。又五代,至晉渤海太守五城侯諱禋之。侯孫諱仲和,入后魏為步兵校尉、秘書監、封吳興公,遂居陝之硤石。由祕書五代至隋函谷關都尉諱祥,都尉生唐幽雟都督贈吏部尚書府君諱善懿,諡文獻,實勖五代祖也。高王父府君,皇中書令梁國公諡文貞(塋去寂居東南六百廿一步)。曾王父府君,皇鄧、海二州刺史、光祿少卿(塋在寂居南八十二步)。王父府君,皇河南府河南縣丞、贈太常少卿(塋去寂居東北三百一十五步)。烈考府君,皇宣州涇縣主簿、贈刑部員外郎(塋在寂居南,地相接)。由梁公至員外府君諱字具在烈考玄堂記,平涼、潁川二公之詞。皇妣,祁縣王夫人贈晉陽縣太君。
2 V  {  q1 R% ^0 E外族祁縣王氏    外王父府君諱騰,皇右金吾衛倉曹參軍事。外曾祖府君諱琪,皇尚書水部員外、沔州刺史。外曾叔祖諱琚,皇戶部尚書、封趙國公。外高祖府君諱仲友,皇楚州刺史。內大外祖,潁州下蔡縣令滎陽鄭府君諱其榮。外大外祖,河南府河陰縣主簿河東薛府君諱回。
6 c7 D; r' c* P敘婚娶    勖娶堂舅婺州金華縣尉諱公幹女。金華公先考金州錄事參軍府君諱勝,即勖親外叔祖。
9 K5 J5 R  S  d  }: ?  |紀子孫    生男子三人:曰環,小字都官;曰瓚,小字丹霞;曰琢,小字初陽。生女子三人:長女實王氏出,適虢州弘農縣令隴西李察,外孫男二人,外孫女三人;次女二人并孾稚。* B% h' |  d( t9 j4 D+ m: a% F
敘入仕     勖,長慶元年進士出身。後選授右司禦率府倉曹參軍事。忠武軍辟為掌書記,授試太常寺協律郎,改試大理評事,充武寧軍節度判官,又守本官、充忠武軍節度判官。罷,累月授監察御史里行,充浙江西道觀察支使,入臺為監察御史,轉殿中侍御史。改檢校禮部員外郎,賜緋魚袋,充鹽鐵轉運推官。遷尚書職方員外郎,又改檢校禮部郎中,充鹽鐵轉運判官,遷尚書水部郎中。又遷尚書都官郎中兼御史中丞、賜紫金魚袋,知鹽鐵江淮留後,攝鹽鐵副使。入遷尚書右司郎中加朝散大夫。改守湖州刺史,加朝議大夫。遷尚書吏部郎中。又遷右諫議大夫。改常州刺史,加通議大夫。大中四年受替,遂權居潤州別業。' T$ \: v- v  t! D3 [- x/ v
) 府君以大中七年三月改夔王傅分司東都。其年八月廿三日辛巳啟手足於道化里,享年六十九,嗣子環等號奉遺旨,以是年癸酉十月戊午十六日癸酉,以皇妣祁縣王夫人合窆于寂居穴。2 q+ h& T& J. q& A; P
      至于邕、与恢是否都是田丰之子,还是同一人,有待进一步考证。
  R- |0 b1 g" u5 A5 [: D2 E+ B   宋談鑰撰《吳興志》卷十四郡守題名 确有姚勗[读“旭”]一人 會昌三年(公元843年) 六月二十九日,自尚書左司郎中授,後遷吏部郎中。《唐傳》姚崇曾孫勗。累遷諫議大夫,湖州刺史。
" ~  S3 v9 _3 {! N/ O2 z   读音相同,只不过究写法不一,那么,姚勖和姚勗是否为同一人者?
$ k+ U. R& R' R  x) [6 G: I0 k1、时间。3 B# ^& D% v7 B# S. K8 L
《姚勖墓志》载时间:長慶元年(公元821年 )進士出身,死于大中七年(公元853年);宋朝《吴兴志》载:自会昌三年(公元843年)六月二十九日任湖州刺史。时间吻合。9 @% r( d4 A, Q# W& l2 W
2、任职。. T) ~0 X( Z) Y4 ?
《姚勖墓志》载:。。。又遷尚書都官郎中兼御史中丞、賜紫金魚袋,知鹽鐵江淮留後,攝鹽鐵副使。入遷尚書右司郎中加朝散大夫。改守湖州刺史,加朝議大夫。遷尚書吏部郎中。又遷右諫議大夫。改常州刺史,加通議大夫。宋朝《吴兴志》载:自尚書左司郎中授,後遷吏部郎中。累遷諫議大夫,湖州刺史。官职也基本相符。
' C+ w. Q2 y; |( |# y# q3、姚氏世系。
) N* r1 j( J4 i/ s, Z% G! t9 e唐《姚勖墓志》载:都尉生唐幽雟都督贈吏部尚書府君諱善懿,諡文獻,實勖五代祖也。实乃嶲州都督姚懿,谥曰“文献” 。 高王父府君,皇中書令梁國公諡文貞。实乃姚崇(651年-721年),本名元崇,字元之,陕州硖石(今河南陕县)人,唐代著名政治家,历仕则天、中宗、睿宗三朝,两次拜为宰相, 嶲州都督姚懿之长子,赐谥“文献”,高王父府君姚崇乃姚勖曾祖父 。《吳興志》载:《唐傳》姚崇曾孫勗。两者称呼实乃出一辙。
) p! p4 Z  \; {7 Z* f: \% e+ k2 |4、“勖”和“勗”的读音和词义
- p* ]  o& M  [8 A“勖”和“勗”都读音[XU四声]读“旭”。“勖”和“勗”皆“勉励”之义。
2 Z1 H$ L+ t7 \# D$ ^/ U故唐《姚勖墓志》中的姚勖,和宋談鑰撰《吳興志》卷十四郡守題名中的姚勗,确为同一人。也确有其人。可信焉!
% Z; n: x5 g' i3 g* g7 R(四)、据张学锋先生 (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读西安出土唐姚无陂墓志》一文考证,姚思聪孙姚无陂也为武康人。
* v0 [2 q8 {) `      节录:大周故姚府君墓志铭,曰:大周故平州司仓姚君墓志并序 (河 东薛撰 )君谋 (讳) 无陂, 某 (恐是衍 字) 字澄之, 吴兴武秦 (康 ) 人也。 姚墟寅庆, 氤氲岳渎之精; 历岫承家, 赫奕帝王之胤。被乎史谍, 可略而言。 祖思聪, 唐银青光禄大大、使持节杭州诸军事、行杭州刺史    志称无陂 “吴兴武秦人”, “祖思聪, 唐银青光禄大夫、使持节杭州诸军事、行杭州刺史”。吴兴郡无武秦县, “武秦”乃“武康”之误, 姚氏是南朝以来吴兴武康著姓。梁陈隋唐初姚氏最著名者可数姚僧垣及姚察、姚最兄弟和察子姚思廉。僧垣传见 《北周书 》卷四七、《北 史》卷九 ○, 姚察传见 《陈书 》卷二七、 《南史》卷六九, 姚最传附见于僧垣传, 思 廉传见 《旧唐书》卷七三、《新唐书》卷一 ○二。僧垣、最父子擅长文学、医学, 见著 于周隋二代。察、思廉父子, 皆以文史见 长, 撰著 《梁书》、《陈书》。尤以思廉在唐 太宗时期的活动为最, 形象列于 “十八学士图”, 文学褚亮为之赞。无陂祖父名思聪, 据 《新唐书》卷七四下 《宰相世系表》 姚氏,思聪为姚最之子,则思廉、思聪互为从兄弟。无陂为思聪之孙,思廉之从孙,属吴兴姚氏家族成员,其社会地位亦可窥知一斑。 虽后世追述僧垣八世祖姚信是孙吴太常卿, 但吴兴武康姚氏两晋时期几不见史籍。 刘宋元嘉末年有吴兴姚峤者, 颇知吴郡、吴 兴、晋陵、义兴四郡水利事, 扬州刺史刘浚 曾上书请求按姚峤的建议动用乌程、武康、 东迁三县民工从武康 溪开漕谷湖直出海 口。事见 《宋书》卷九九 《二凶传》。在上 书中, 刘浚称姚峤为 “州民”。看来当时武 康的姚氏尚处于封山占水、增扩庄园的开发 领主阶段。在刘宋历史上登场的并能够基本 上确定为武康姚氏的还有姚系祖 ( 《宋书》 卷四八 《朱龄石传 》) 、姚宏祖 ( 《宋书 》 卷八四孔觊传》) 、姚天覆 (同前) 、姚道和 ( 《宋书 》卷七四 《沈攸之传 》、卷八四 《孔觊传》) 等人。其中姚确系祖 “武康人”。
6 k1 ^- X- I7 o9 k+ L8 K; L6 y(五)、僧垣传见 《北周书 》卷四七、《北 史》卷九 ○:姚僧垣  约生于499年(南齐永元元年),卒于583年(隋开皇三年),享年84岁。  姚僧垣字法卫,吴兴武康人,吴太常信的八世孙。' P" I% u: d& s% J- X: I; U
(六)、《南史》姚察傳(《陈书 》卷二七、 《南史》卷六九)记载:姚察字伯审,吴兴武康人,吴国太常卿姚信的九世孙。
0 Q: d1 ?, Q1 |; M& S(七)、《唐書》姚思廉傳记载:姚思廉,察之子。陳亡察自吳興遷京兆,遂為京兆萬年人,孫(王壽)。( I; R  N; o& f  M* d3 F) K% Y# q
(八)、宋談鑰撰《吳興志》卷十四“郡守題名”载:烏程縣部分,“今歷攷史傳諸書,自吳至唐得二十二人 ,姚憲 《統記》云:武康人,為烏程令(注:姚先排第一,应是三国吴人)。" z: M0 Y. R, O# v
(九)、明嘉靖《武康志》人物表载:姚恢青州刺史,三国吴姚信太常卿、姚陶寧浦太守、姚奋太傅、姚宪乌程令,梁姚察太子舍人,唐姚思廉弘文馆学士。则皆为里人。
  q/ z; H5 F* Z. M       明嘉靖《武康志》姓氏又载:信子陶吳寧浦太守,陶子奮太傅,晉之藏至散騎常侍武韞、與梁之璿、壽、文、祥、欽凡六人,皆至給事中,吳之參、憲、翊,晉之向、選,梁之康、遏、通、緒、茂皆為縣令,並武康人。
2 m! c5 b7 @; }; i4 }0 V(十)、唐中宗景龙二年(708年),《大唐故幽州都督姚府君墓志并序》(以下称《姚懿墓志铭》)载“武都则声流东汉,太常则名重南国。”,武都也即武康也。" G: w1 Z( x8 R4 ~2 v( j
据现收藏于新安千唐志斋博物馆的《大唐故幽州都督姚府君墓志并序》(志石为青石质,呈方形,边长75厘米,厚15厘米 。志文共33行,1033字,现已被收录入吴钢、王京阳主编,马驰、赵跟喜等先生点校《全唐文补遗·千唐志斋新藏专辑》(三秦出版社,2006年6月版)一书中)载:君讳懿,字善意。其先吴兴郡。因官北徙,今为河南洛阳人也。妫汭淼其昌源,姚墟奥其灵壤。因生是宅,爰此开宗。蒸蒸大烈,绵绵逾永。武都则声流东汉,太常则名重南国。晋宋齐梁,人英历秀,文武将相,吾门盈之矣!高祖宏,高行邈世,大德有闲,动少微之光景,郁断山之峰崿。曾祖宣业,宇文朝征东将军,资士远之忠亮,秀恭泉之方范。百夫之强,声高比兴;万人之敌,气盖关张。祖安仁,青汾二州刺史,价重三倾,礼登八命。去襜为理,道革齐都;露冕临人,风遗魏国。父祥,隋怀州长史,有德有行,令问令望,应题舆而就辟,仪端右而作范,以二崤之地,当两京之冲,遂兼检校函谷关都尉。汉朝丞相之子方膺此任,以公经济之材,故从斯委,乃密有部署,将攀鳞翼,未集大勋,奄违昭代。7 u0 `$ v0 r- s: l: D2 ~
   (笔者)特别是“武都则声流东汉,太常则名重南国”这一句,“武都”应该理解为武康,或武康定居的姚氏祖先姚恢等,“太常”则是吳太常卿姚信不疑。"         按上述武康历名武康、武州、武源三名,而此墓志为唐朝撰写,实可撰之为“武都”,“都”者姚氏发源地之意也。
+ e/ }1 }; q- a2 l      而姚恢虽生卒不详,东汉时确为青州刺史。刺史,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始置,分全国为十三部(州),各部置刺史一人,刺史巡行郡县。主要负责整顿吏治、断理冤狱,为地方行政长官。故因官职前加“武”概不可能。 7 m3 L7 f" v* L1 N6 K# }/ S7 j
9 F5 X" R) j( B5 Q- z5 Z" @! P

签到天数: 268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4#
发表于 2014-12-1 21:21:34 | 只看该作者
姚克毅 发表于 2014-12-1 21:15$ v+ ]5 r3 t: F9 y+ B3 J
二、有关吴兴姚姓迁徙的史书、家谱、墓志记载
, [6 l- o% D4 T* S: w8 {2 q' ?6 W
; U/ h: h$ b9 C+ i' p(一)、唐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大学士姚思廉撰《姚氏 ...
7 Z# Z  i! X3 Y. l3 E+ A: K
三、姚氏祖先田渊第一次避祸吴兴,和姚恢第二次避祸吴兴,确实在同一个地方--武康定居。当然,第二次可能在吴兴的那里地方暂时避难居住过。
" Z) K. _6 M# R1 i1 K姚思廉《直说》有几个特点:1、是目前能够见到的、也最早的,有关姚氏得姓源流变迁世系的文字记录。2、姚思廉是撰写史书高手,对于涉及自己姚姓祖先的《直说》,肯定是严谨负责的,也肯定用最精准的词来描述的。所以也是可信的。5 D6 r. ]# y) C2 [* o' r2 L/ O0 E
姚思廉《直说》虽然只给我们圈定了一个大致范围:就是姚氏祖先第一避难的地址吴兴归安,第二次避难是吴郡。但是给我们提供了第二次特别重要的避难地址的特征“居霅溪之崖”。/ [3 H( h" [; j" W5 a
    林宝修撰成书的《元和姓纂》给我们的范围已经缩小:姚氏祖先第一次避难的地址吴兴,第二次避难用“王莽败亡,姚丰复回吴兴。丰子恢,改妫氏。恢五代孙敷,又立为姚氏,居武康。”描述。按照文字“复回”完全可以理解成:姚氏祖先第一、第二次避难都在吴兴,而且也载明了姚敷的定居地在武康。
8 h- f; V! `5 {' D1 d! e1 ]8 ^姚勖在自撰的墓志中,明确记载“齊太公和十四代至西漢執金吾代睦侯諱豐,生东汉散骑常侍讳邕,避新室乱,遂家吴兴武康成山"这一家族迁徙史实。就是姚丰和儿子姚邕是在吴兴武康成山定居的。至于姚恢、姚邕是同一人,还是两兄弟,是另一码事了。5 P! C1 K( G9 ~# D3 [$ g
《北周书 》僧垣传、《南史》姚察傳、《唐書》姚思廉傳、明嘉靖《武康志》人物表和姚氏、宋談鑰撰《吳興志》卷十四郡守題名、唐《姚无陂墓志》、唐《姚懿墓志铭》中所载人物,皆相互印证,姚氏祖先定居在武康。; D* k- K2 t( R* h$ x) |
综上,我们完全可以确定:吴兴姚氏祖先第一次、第二次避祸吴兴,都定居同一个地方--武康。" n% P  ?- L6 s8 ^2 b4 k1 X, c" i
4 q! u% Y  f: s
四、吴兴姚氏祖先第一次、第二次避祸吴兴,最后都定居于武康城山山麓,自此发源,繁衍昌盛2 M7 E* O! d' o2 A- m
1、有关吴兴姚氏墓地的史志记载
9 P$ [/ Z# g' j$ m4 @; g5 ~3 H   《谈志》载:汉青州刺史姚恢,尚书左仆射姚皓,吴太常卿姚信,三墓俱在石城山。景徳中碑碣尚存。. c  |0 z5 q; I, Y, }
$ E+ C6 d6 Y- K7 b9 b
   明嘉靖《武康志》人物表载:姚恢青州刺史,三国吴姚信太常卿、姚陶寧浦太守、姚奋太傅、姚宪乌程令,梁姚察太子舍人,唐姚思廉弘文馆学士,皆为里人。% I9 m2 {; c# f& Q
    明嘉靖《武康志》丘墓载:漢青州刺史姚恢墓在縣西南二里石城山山麓、荆州刺史姚彦墓在縣西南三里、尚書左僕射姚皓墓在石城山、吴太常卿姚信墓在石城山、吏部尚書姚察墓在縣南三里、王司馬姚最在石城山、後周開府儀同三司姚僧坦在縣南三里、唐祕書少監姚思聰墓在縣南三里。# Z, H0 F  s1 w& k# I
- ?' e/ V  S; D% n" X
  宋談鑰撰《吳興志》卷十四“佚題原缺”载:吳九江太守姚渠墓【 在歸安縣南六十里】,按推算,也在武康城山境内。9 \8 A6 [# q2 a+ W) V/ u8 ]

! ]5 b9 x7 V) k" I6 T0 \/ {    观上,漢青州刺史姚恢、荆州刺史姚彦、尚書左僕射姚皓,吴太常卿姚信,後周開府儀同三司姚僧坦,陳吏部尚書姚察,隋蜀王司馬姚最,唐祕書少監姚思聰墓,皆集中在在武康縣西南、南的二三里石城山范围。现武康县南、西南只有石城山(今名城山)。自后汉,历汉、三国吴、南朝宋齐梁陈、隋、唐八姓国朝,【按《姚无陂墓主》于武则天万岁通天二(公元697年)年卒,祖思聪概算】凡延续300余年。
* b& c+ I. V1 {, \2 i* k" o3 v2、如何理解姚思廉《直说》中的“霅溪之崖”的“崖”
; f1 e' _9 s% X$ b, Q! R   崖,乃高地的边,或陡立的山边之意。应有一定高度、陡度。姚思廉《直说》描述的肯定是一个明显特征。不过是居住在崖边、还是崖上,笔者认为两者皆有可能的,有待进一步考证。
0 C# c) {  `% ^2 ]6 z+ z. p" d+ A3、城山的特征与“居霅溪之崖”吻合
$ q8 o% b" V, R1 }(1)、外形特征:城山,主峰高406米,有雄鸡岭、棋盘顶等。其形突兀,有高度,也有陡度。在武康县城往西南方向,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城山,挺立势拔 。据道光《武康县志》记载:城山,又名石城山。有雄鸡岭、棋盘顶等,赤眉起义时,地方武装在此垒石筑城御守,故名。城山现仍有棋盘顶,虽历经2000年风雨,仍有长、宽数丈。所以,城山,崖边、崖上确皆可居住。$ f: }: y% f# ?/ X
(2)、水系:城山南麓离上柏湘溪仅2-3里,北麓距武康县城前谿2里。南麓之水,归于湘溪,湘溪又入餘不谿。北麓之水入前谿。均属霅谿水系。
" o8 @) W7 N. C5 }$ u# F: M& c所以,武康城山(也叫石城山)的特征,与姚思廉《直说》中的“居霅溪之崖”是完全吻合的。
( o8 `- y. D4 c2 C9 @# Z4、选择避难场所的基本常识4 l; S* n& q, y; ~1 S' S$ o7 d3 z
7 G( k7 @& |7 @) G
(1)、要求相对偏辟、安宁。所以,基本不会选择郡、县治所在地及附近的位置。
! m4 S' G( N% i4 D   而城山所在位置,就在杭州与湖州之间,汉时是钱塘县与乌程县的中间,交界部位。相待比较偏辟,也安宁。
# I, z. A/ \, i6 ?+ \6 v7 M(2)、便于逃生。水路、陆路要求特别方便。
  e* ^8 P! i; J5 q4 d, T6 ~& z# K0 k+ r8 [4 U. U" c: P) M0 F
   城山的水路:往南麓不过3里达上柏湘溪,坐船可沿湘溪又入餘不谿。往北2里到武康前谿。遇到紧急情况,只要上船,沿前溪而下,则四通八达。往东不过3里,则到处是港汊,也可驾小舟逃亡。船是当时比较重要的交通工具。
1 J" R# x" d) A* r
/ q, p/ L0 {2 P. x0 J  城山的陆路:往南可至钱塘,往北则可达乌程,往东可去余杭、由拳(嘉兴)。6 }* g7 Y% c0 H, i+ B
`
' A, V8 K7 Y2 U% {9 W- ^  城山还有一个特点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就是遇到特别紧急的情况,可以逃遁于山中。山高、山麓范围大。只要进入城山山麓,顺天目山余脉,往西可至安吉,远达安徽;往南可去临安、富阳、新安江,可达江西;往北可去长兴,又至皖地。这也是最保险的线路。
& f7 m) A- i$ y8 p. z+ ^2 [, ^/ \$ S
(3)、适合生存和繁衍。
! j% V; w" i3 a, p* X) {! c  e& G0 j" R9 V0 O& o
   汉时城山附近已经有人居住,汉舞阳侯樊哙,就出生于武康水桥,即属城山之麓,故汉时城山既有人居住。是适合先人生存的。
! S% K* C. V6 g2 g& Q" M8 U, V/ v      城山周边,山麓腹地,山地可种、山货可采、有兽可狩;东、南、北农田广袤,可耕可稼;东面水网交叉,也可渔焉。是非常适合繁衍生息的地方。: v3 [$ a, l# P+ m; ~% ~
   居于以上常识, 特别是结合“霅溪之崖”的描述,只要是在武康范围内,本地人都会想到武康西南不远处的、高高耸立的城山。3 F3 a: N/ A/ V* X  a  C  G' e
0 }* E+ b. B5 }) j) |8 h3 s
5、《姚勖墓志》中,明确记载姚丰和儿子姚邕是在吴兴武康成山定居的。再一次印证,吴兴姚氏祖先第一次、第二次避祸吴兴,最后都定居于武康城山山麓,这一历史事实。$ @, f# B% i6 O# B" O2 z% Q

: E# C% k6 T) ]* \' b6、现今武康城山周边集聚一大批姚姓后裔。
/ X0 d: o) L1 v" j2 H
/ e3 J4 V- W& Y6 M9 T         在城山附近方圆20里之内,集聚了大批姚氏后裔及以姚姓命名的村落。城山山脚有姚家坞,附近太平村有姚家墩、姚家陡,五四村姚家圩,长春村有姚家,郭肇村有姚里,对河口西岑坞有姚家,狮山村有姚家庄。而且,以城山为腹地,向南、东、北成扇面状辐射。' i/ G6 _1 X* `, ?
7、也有武康的其他村庄,传说是吴兴姚氏的发源地。经电话问询,和本人对当地的了解,概不可能。大多与“霅溪之崖”这一特征不符。) z% ?. x1 M; x1 s
   但也有一个地方,现名名曰“五龙”的丁莫村、【九勾里加重】(读“崇”)华村,确实聚居了上百人的姚氏后裔,背后也有山崖,原为“武康石”采石场,应有一定高度、陡度。疑问一是:这里的山不大,遇到抓捕难于脱身,不符合常理;疑问二是:与《姚勖墓志》所载明确地址相矛盾;疑问三是:与上述以城山为中心,成扇面状辐射的特征有一定不符。; B" `& W% V  q: D6 B8 y$ x6 t
五、明确了吴兴姚氏祖先的发源地在武康城山山麓,再加上相关吴兴姚氏祖先墓地的史志记载、和吴兴姚氏祖先墓地数量和延续性、特别是姚恢墓地的记录,我们也可以确定武康城山山麓是吴兴姚氏的祖陵
& K6 u# C4 R/ N) `$ s1 `1、关于吴兴姚氏祖先墓地的史书记载) `. d: d8 e; W* X2 r% @; @
     据南宋谈钥纂修的《(嘉泰)吳興志》卷十六著姓之姚姓记载:後漢青州刺史恢、尚書左僕射皓、吳太常卿信墓,並在武康縣西南三里石城山,碑碣並存。後周開府儀同三司僧坦、陳吏部尚書察、隋蜀王司馬最、唐祕書少監思聰墓亦在焉。
' u1 [- n& _9 Q4 [( E% k(《統記》姚恢、皓、信墓,云碑碣見存。而《餘英志》云:皆丘壟,不存見。統表識者《統記》作於景德(1004-1007),歷二百餘年,存者亦復湮沒,可勝歎哉)
# ~7 N2 P+ U( S3 {$ ]) a. ]. N     明嘉靖《武康志》丘墓载:漢青州刺史姚恢墓在縣西南二里石城山山麓、荆州刺史姚彦墓在縣西南三里、尚書左僕射姚皓墓在石城山、吴太常卿姚信墓在石城山、吏部尚書姚察墓在縣南三里、王司馬姚最在石城山、後周開府儀同三司姚僧坦在縣南三里、唐祕書少監姚思聰墓在縣南三里。) v# v1 F5 W$ @7 Q& b# Z9 P1 w. W- f  [
2、吴兴姚氏祖先陵墓数量和延续性1 T  |& B* Z" Y6 p6 [% S% F
汉:姚恢、姚彦、姚皓3 }9 A& f' m( {. l
三国:姚信、$ s! @! _! c# ~( }$ y& H+ I0 V7 ?
南朝:姚僧坦、姚察2 s, c% N) L1 @+ ~
隋:姚最
1 Z# K& d1 j+ E* y3 L# e. \唐:姚思聰  ^# g1 D/ @" [
官阶至高、数量之多、延续凡三百余年,实属罕见。另,史书未名着,尚未知有几多者焉!有待进一步勘查。2 k! Z4 t7 v2 N" o. N# W! W
! V& v- ?4 D$ S+ [1 M" p
六、对于吴兴姚氏祖先历史疑问的解读
8 Q7 v" i. n7 L! o' g3 K" Z" B
1、那么,姚敷为什么要迁徙到武康?到了武康,在哪里定居呢?% c6 w! C( Z/ P/ _4 i; ]7 j
) M9 `6 @  @% n' H
    有两种可能性最大1 p: S7 ^1 a/ R, q
    第一种:因武康城山是姚氏祖先第一次避难的居住地,迁徙返回祖居。这是很合理的。6 H, t( @  B& Z! h2 A0 N6 d
    第二种:因城山埋葬有第一次避难的祖墓,为其守墓。古人崇尚孝悌,也是正常的。
" F# v; L# G2 {) ^4 \2 l3 h( Z    也回答了林宝修撰的《元和姓纂》中:“王莽败亡,姚丰复回吴兴。”为什么用“复回”一词的原委。
; f; }8 h  s2 B, o: z2、可以解答嘉泰《武康志》留下的疑问。
  r2 r. E7 s& w4 S2 {5 f- k# u    嘉泰《武康志》载:“出自虞帝生於姚墟,因以為姓。春秋時,鄭大夫姚句耳、姚般其後也。漢有青州刺史恢、尚書左僕射皓、吳有太常卿信、晉有九江太守渠墓,皆在郡境,有碑碣存。姚姓其來也遠,居吳興亦久矣,《姓氏書》謂:王莽封田豐奉舜祀,豐子避莽亂過江居吳郡,改姓為媯,五世孫敷復改其姓姚,始居吳興武康,未必然也。”这里产生两个疑问:一是、姚敷是不是确居武康?二是、是不是从姚敷开始复姓姚?& a: ]. B' c' P; C; w$ d5 l
  可以解答第一个问题& T7 c( A  S/ H2 a% L" B, r. r, ^
  第一、是撰写者没有看到《姚勖墓志》,在撰写者的那个年代,墓志碑还在地下。
( C; Z+ L' V& r, w# V  h3 W  第二、是撰写者可能没有注意姚思廉撰写的《直说》,因为那是家谱。也不可能做那么详细研究。
* J2 Z5 E% x5 S# o! x' O+ {
+ A- P- A! {, z0 S/ {1 h3、也很容易解开史志中记载,武康城山为什么有那么多姚氏祖先的墓葬所在;也很好理解城山附近,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以“姚”姓命名的村落地名。等等一些疑问。
/ V& E* B& _1 ?8 g( Y: [4 Q5 a0 o# z8 L2 r/ J# r* Q
七、留下的一些疑问,不过那只是家族的世系问题
. L1 @: f' Z0 v) `1、恢和邕是兄弟俩,还是同一人,有待更多资料嵇考。. Q3 `- D( p+ _2 k- k
姚思廉撰写的《直说》吴兴要是祖先第二次避难是:“平生丰,丰生恢,自青州刺史避乱过江居吴郡”。主要任务是姚恢。而《姚勖墓志》)中“齊太公和十四代至西漢執金吾代睦侯諱豐,生东汉散骑常侍讳邕,避新室乱,遂家吴兴武康成山"。主人公是姚邕。恢和邕是兄弟俩,还是同一人,有待更多的家族资料嵇考。3 z8 s5 K" i% ~- b7 }6 w
2、姚思廉撰写的《直说》“汾生纲、纪,纪生王祖僧坦,僧坦生察、最”,写的是“僧坦”,《北周书 》卷四七、《北 史》卷九 ○都载:姚僧垣字法卫,吴兴武康人,吴太常信的八世孙。僧垣和僧坦,是否因笔误为一同人,还是另有其人。另查姚思廉的《直说》中未有姚信,而有“姚和”。
# [. G2 i4 r$ e  h0 [7 |2 Z1 W: d4 W! M. P! |

: a' [3 i+ V8 c# G以上仅为个人观点,由于水平有限,知晓不多,期待方家赐教、斧正。( s! M0 t) \$ F
     4 M$ H) R  ?" I  n& D
(希望宗亲们提供更多的家谱、墓志等详细资料,特别是陕西硖石的宗亲,能提供陕西硖石姚氏的家谱,以便作进一步研究)联系:QQ517615548,电话15805820388姚武康
! O$ H" t1 |4 y5 C0 {1 v2 X2 i
/ w: @, A  \4 b# o& P) ~' X6 X发源地, 康城
3 [4 c2 Q: C( ^- ]. w
* G* ]5 s/ G3 J5 j7 _) }; [

签到天数: 8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3]八品县丞

5#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 00:16:58 | 只看该作者
姚先登 发表于 2014-12-1 20:450 A( P/ f  l6 `! }8 K& n- _
好资料,很值得关注。谢谢!

6 k4 m( f) W8 h5 s" R谢谢!希望指正!4 X/ u& {$ [0 S7 U( S- ~; F

签到天数: 8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3]八品县丞

6#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 00:23:50 | 只看该作者
姚克毅 发表于 2014-12-1 21:211 ?8 v  W0 `) i! r
三、姚氏祖先田渊第一次避祸吴兴,和姚恢第二次避祸吴兴,确实在同一个地方--武康定居。当然,第二次可能 ...
0 _1 @" j; |% X1 C; U7 y( _
谢谢!欢迎探讨!
9 l" N# l1 q3 g9 N

签到天数: 2083 天

连续签到: 4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7#
发表于 2014-12-2 08:46:07 | 只看该作者
好、好学会了两个字的读音妫an勖xu

签到天数: 8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3]八品县丞

8#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 10:37:52 | 只看该作者
河南姚树江 发表于 2014-12-2 08:46& x. d% k- ~) z% W' r/ m
好、好学会了两个字的读音妫an勖xu
3 K% n2 @/ q  r. I/ U3 `
谢谢!文中“归于妫,同音安者,示妫氏可安也 ”,“  姚勖[读“旭”] ”。那里错了吗?
' k, v+ [3 K1 {5 v1 N8 k# ?
1 ]4 _+ X. h( n* L/ N& s) p1 s/ d# M

签到天数: 2083 天

连续签到: 4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9#
发表于 2014-12-2 12:33:04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我老是读错这两个字,读成为wei和吗mao了

签到天数: 8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3]八品县丞

10#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 13:07:02 | 只看该作者
开始我也这样的,研究过以后,就知道哦啊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4-4-30 04:02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