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姚网喜迎二十大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查看: 31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九嶷山舜陵考释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2-21 00:37: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姚家修谱找姚网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九嶷山舜陵考释
杨载田陈国生
一、舜葬江南九嶷山不可疑
中华人文初祖黄帝,一生南征北战,东伐西讨,经阪泉、涿鹿两次大规模的惨烈部族战争以及后来的一系列同周边部落的方国统一战争之后,终于统一了黄河流域,铸鼎中原,成为众方盟主。同时,一个以黄帝部族、炎帝部族、苗蛮部族、夷黎部族为主体成分的新生民族——中原华夏族亦已融合而成。黄帝面对辽阔的领土和斗心不息的族民,取各部族群体文化之长,推行仁政,强调礼仪教化[1]。据《韩诗外传》:“黄帝即位施惠。承天一道,修德,惟仁是纡,宇内和平。”便是真实写照。黄帝的这种仁政礼义思想经其后继嗣者继承和发扬,至西周随着宗法制度的确立,初步形成了“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义”的礼教思想。后又经春秋时期孔子等人的进一步阐发,强调“忠、孝、仁、义、礼、智、信”的伦理道德准则遂成为中国礼教思想的精髓,并影响着中国社会达数千年之久,至今尚保存着强盛的生命力[2]。
《史记·五帝本纪》云:“帝颛顼生子曰穷蝉。”穷蝉有子敬康,敬康有子句望,句望有子桥牛,桥牛有子瞽叟,瞽叟有子重华,字都君,为虞舜。颛顼父曰昌意,昌意父曰黄帝。舜为黄帝八世孙的脉络十分清晰。华夏部落联盟的军事首长始终是黄帝与少昊部族的首领交替担任。少昊与黄帝是同代的首领,在华夏族中威信较高,故在黄帝崩后少昊为帝。少昊为帝时间很短,司马迁撰《五帝本纪》时略去。少昊帝崩前,举荐自青少年就辅佐其政的裔族首领颛顼为帝[3]。颛顼崩,其子穷蝉未袭位,而是由其伯叔兄弟喾继位。《史记·五帝本纪》云:“舜年二十以孝闻。三十而帝尧问可用者,四岳咸荐虞舜,曰可。”舜三十一岁时列为尧的继位人。作为黄帝后中原方国盟主继嗣者之一的舜帝脉络也是很清楚。《史记·五帝本纪》云:“舜年二十以孝闻,年三十尧举之,年五十摄行天子事,年五十八尧崩,年六十一代尧践帝位。”在远古华夏人文初祖的“三皇五帝”中,舜的形象最为完美,史称“仁圣盛明者曰舜,在正不在私者为帝”、“天下明德,皆自舜始”。他是我国传统伦理道德“忠、孝、仁、义、礼、智、信”的典范,儒家崇其为大圣大德之君。对于这么样一位圣人的生死问题自然要受到人们的特别关注。屈原《湘夫人》中有“九嶷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离骚》有“济沅湘余南征兮,就重华而陈词”;司马迁为此而“南游江淮,上会稽,窥九嶷,浮于沅湘”(《太史公自叙》)。
司马迁综览典籍和经实地调查采访,终于记下了帝舜“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是为零陵”(《五帝本纪》)。我国历史上有文献可征者,最早可上溯到夏、商、周时期,其史前事迹或流传于民间传说,多见于后人追记。属于龙山文化时期的舜帝,是最靠近夏、商、周时期的,离司马迁撰《史记》亦只不过二千多年的历史,尽管是靠后人追记的史实,其可靠性仍是相对较大的。况且司马迁治学严谨,不轻信无根据的史料,因此,《史记》言舜帝“葬于江南九嶷”之说应该是可信的。况且,舜帝安葬九嶷并非一家之言。如《集解》引《皇览》曰:“舜冢在零陵营浦县,其山九溪谷皆相似,故曰九嶷。”《淮南子》云:“舜南征三苗而遂死苍梧。”《帝王世纪》曰:“有苗氏叛,舜南征,崩于鸣条,年百岁,殡以瓦棺,葬苍梧九嶷山之阳,是为零陵。下有群象为之耕。”《山海经》云:“苍梧之野,舜与叔均之所葬也。”《水经注》曰:“九嶷山,大舜窆其阳,商均葬其阴。”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均可佐证舜帝葬于九嶷山。关于祭祀舜帝的文献资料也甚多。如《述异记》载:“会稽山(今浙江绍兴)有虞舜巡台,台下有望陵祠,帝舜南巡后死,葬于九嶷,民思之,立祠曰望陵祠。”《南岳总胜集》云:“胜业寺,古圣容寺也,禹筑清冷宫以祀舜于此。”《史记·秦始皇本纪》载有秦始皇至云梦“望祀虞舜于九嶷”;《汉书·武帝纪》也称汉武帝南巡狩于盛唐“望虞舜于九嶷山”;《大清一统志》载:“禹南巡,至衡山,筑紫金台,登台望九嶷以祭舜。”如此,同样可佐证舜帝葬于九嶷山。所有这些都表明,“舜帝死于苍梧之野,安葬于江南之九嶷”可信而不可疑。
二、窆宫向无其处是其实
九嶷山位于宁远、江华、蓝山三县之间,纵横百余公里,《水经注·湘水》云:九嶷山“蟠基苍梧之野,峰秀数郡之间”。在这么广阔的地域范围之内,舜陵位于何处昵?据明万历《九嶷山志》载:“三峰并峙如玉笋,如珊瑚。其上有仙桃石、步履石、马蹄石。尤以香炉石最精美,有足有耳,形质天然。峰上有冢,以铜为碑,字迹泯灭不可认,疑为舜冢。”《永州府志》亦记舜陵在三分石。王万澍《衡湘稽古》云:“夏后及群臣诸侯来葬于帝于何之九嶷山。时何侯为主地诸侯。玉琯岩有何侯宅,宅前为岩。汉哀帝时零陵文学奚璟游于岩中,得玉琯十二枚献于朝,《风俗通》谓西王母所献于舜者也。岩前有舜帝祠,传者谓葬舜帝时,夏后与诸侯之所宿也。三峰(分)石深处有冢,有铜碑额,字不可识,传为舜冢。”《山海经》载:“舜葬于山阳,但山壤辽阔,陵寝所在,莫能指实。”《元和郡国志》和《方舆胜览》都说舜陵在女英峰。明万历《九嶷山志》云:“因前代帝王崩,依山为陵,未有所谓冢也。况女英峰、三分石皆非葬所,惟舜源峰丰庞俊秀,虎踞龙盘,外山拱护周密,真帝王之居,天造地设,舜陵当在此峰。”上述史料均带有不确定性,因此李白说:“重瞳孤坟竟何是?”1637年春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为探访舜迹而踏遍了九嶷山的山山水水,仅在斜岩前的箫韶峰北尽处见到了舜陵。《徐霞客游记·楚游日记》载:“陵有二大树夹迸,既枯而复莹……两旁桫(杉)木甚巨,中亦有大四圈者,寻丈而上,即分歧高耸。由二珠(槠)树中入,有屋三楹,再上一楹,上楹额云‘舞于遗化’,有虞帝牌位。下三楹额云:‘虞帝寝殿。’”据《宁远县志》记载:“明洪武四年,编修雷遂奉祭舜,迁庙于舜源峰下。庙后楹寝殿有陵碑,高2米,宽15米,碑题为‘帝舜有虞氏之陵’[4],字形为隶书阳刻,四周刻有神龙护卫。”又据《九嶷山》一书记载:舜庙位于舜源峰北麓,与娥皇峰对峙,坐北朝南,规模宏大,建筑宏伟,由照壁、午门、拜亭、正殿、寝殿、碑亭、省性亭及左、右朝房构成。……拜亭后是正殿,为舜庙之主体建筑,重檐斗拱,甚为壮观。其结构与历代帝王宫殿相同,后壁供有帝舜神位。正殿左右两侧是左右朝房和碑亭。右侧靠围墙处,大石拥立,树木清幽,石上刻有“正穴”二字,据说舜墓在此。过正殿,沿石级而上为寝殿。内有舜陵碑一块。高2米,宽2米,上刻隶书“帝舜有虞氏之陵”。可见徐霞客的观察记载与志书的记载是吻合的。都说明舜陵或舜庙是合二为一的,虽有陵碑却无陵墓。素以探索科学真理为己任的徐霞客,还收集了《山海经》、《三洞录》、《宁远野史何侯记》、《艺文志》、《零陵郡志》等关于舜帝禅位后在九嶷山炼丹成仙等传说,最后作出了“问窆宫何在?帝原与何侯飞升而去,向无其处也”[5]的结论。
吴浩坤先生在《中国古代文明的基石——殷商文化述略》中概括宗教的特色与祖先的崇拜时说:“自父权制确定特别是进入阶级社会以来,不仅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更重要的是贵族阶级的一切特权和财富也是来自先人的传授,这就促使他们不得不提倡孝道,不得不对祖先感恩和立庙祭祀”,从而也就出现了“厚葬以明孝”的传统习俗。至战国时期厚葬之风盛极一时,致使墨子有节葬之论。实际上我国远古时期葬仪是很简单的。《礼》曰:“古也,墓而不坟。”《易》云:“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由此可见一斑。至于分布于各地的太昊陵(伏羲陵)、女娲陵、黄帝陵、炎帝陵、尧陵等原始社会的帝王陵又是怎么一回事呢?可以说几乎全是后世根据传说按照后来所形成的礼制而建立起来的,其意义在于纪念。舜帝有供祭祀的庙堂和陵碑而无墓冢的独特风格,倒是符合其历史史实的,也可说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之一例。
三、圣人与名山融为一体
在我国辽阔的土地上,有巍峨的山地,起伏的丘陵及高原,山地、丘陵、高原上还镶嵌着肥美的山间盆地或河谷平原,海拔500米以上的山区面积竟占国土总面积的748%[6]。山区蕴藏着丰富的森林资源、生物资源、水利资源、矿产资源、土地资源等。在史前文化时期,由于山地森林或森林草原有利于原始人类就地栖身或寻找食物,尤其是石灰岩山地得天独厚的天然溶洞,黄土高原质地疏松易于挖掘洞穴的土壤,其洞穴冬暖夏凉,并是保存火种和贮藏食物的场所;山地高差大,气候垂直变化明显,夏季炎热可向山顶走以避暑,冬季寒冷可向山麓走以避寒,山前平原还有肥沃的土壤和丰富的野生动植物,原始人类的回旋活动空间大;山地丘陵地势高亢,可避免平原地区经常发生的洪水泛滥等原因,山区成了早期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山区养育了早期人类,先民们也创造了山区的早期文明。仅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考古发掘,山区的新石器文化遗址就有7000多处。但山区有山洪、泥石流、滑坡、雪崩、冰雹也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早期人类既崇尚山,又惧怕山。因此《山海经》记载最突出的崇拜之一就是山神,认为每座山都有独特的神在主管,人类必须对其表示跪拜以求庇护。于是出现了古代帝王的“五岳四渎”的巡狩祭祀活动。事实上,在湘南地区圣人与名山多是联为一体的,如衡山的赫胥峰、祝融峰、朱明峰、岣嵝峰和娄底即系太昊伏羲氏(赫胥氏)、祝融氏、朱明氏、娄氏部族后裔南迁于衡山之山名、地名。少数民族地区对山更是崇拜,乃至云南傣族至今仍流传着《山神树的故事》,西双版纳一带有每年“祭祀山神树”的习俗[7],永宁摩梭人每年都要欢度以祭祀山神为主题的“转山节”。
舜帝是公认的圣人。秦家懿先生提出“古圣人是谁”?他根据20世纪上半期顾颉刚、杨向奎、童书业等学者关于“三皇五帝是神不是人”的大胆假设,认为“古圣人是神话”、“古圣人是图腾”[8]。是什么神,谓“祖宗神”;“什么图腾”,说舜是鸟氏族的祖先[9]。日本学者还认为“舜是燕神”[10]。有的学者考证“认为凤就是玄鸟,而玄鸟就是燕子”[11],也是说舜帝是凤图腾。《韩诗外传》记录了凤凰的形态:“夫凤,鸿前,鳞后,蛇颈而鱼尾,龙纹而龟身。燕颌而鸡喙。戴德,负仁,抱忠,扶义。”对此,《抱朴子》中有进一步阐释:“夫木行为仁,为青。凤头上青,故曰戴仁也。金行为义,为白。凤颈白,故曰缨义也。火行为礼,为赤。凤嘴赤,故曰负礼也。水行为智,为黑,凤胸黑,故曰尚知也。土行为信,为黄。凤足下黄,故曰蹈信也。”“人们把想象中的凤鸟身上羽毛五彩花纹,作为德、义、礼、智、信五条伦理的特征,也就是说,凤图腾完全变成封建伦理道德的化身。”[12]按照唯物主义的观点,舜帝是“人”还是应该可信,只不过是已经神圣化的人。在中国古代传统思想中,既有自我神化的追求,也有自我圣化的追求,但其“主要是求圣化而不是神化”。作为远古华夏部族联盟首领的舜帝,通过后代合理思想的影响,既是圣人,又是神人,当然与也是神的山便就很亲近了。何况自古就见之于《山海经》和“世界上最早的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古地图”[13]的九嶷山这样的名山。既然是神便不需要什么坟,整个九嶷山也就全是舜帝的象征了。流传于九嶷山一带的民间传说:“舜帝南巡至此,为民除害,愤斩孽龙,负伤身亡,山民无不悲痛万分,他们决心去找舜帝的陵墓,但一直没有找到。某日,一瑶族后生在紫荆河边的山上发现了一座巨大的陵墓,四周长满绿茵茵的荆竹,便认为是舜帝的陵墓,九叩首以后,又将身上的红布腰带系于竹枝作记,然后返家报信。谁知瑶民赶到这里,山上竟有了九座一模一样的坟墓,且都有一条红腰带系在墓旁竹枝上。瑶族后生将一条红腰带解下时,其余的腰带也瞬间不见。后来,山中出现了九座一模一样的山峰,令人望而生疑。”[14]故事说明了九嶷山的九座山峰同是舜的坟墓。正说明了舜帝与九嶷山完全神合。九嶷山除少数山峰由变质岩构成外,其余大部分地区属于亚热带峰林、峰丛地貌,锥状、塔状、联座状的峰丛、峰林和孤峰比比皆是。当年徐霞客实地考察后也说:“盖此中古祠、今殿、峰岫不一,不止于九。”而且九嶷山及其附近地区的舜庙、舜陵、舜碑以及与舜帝传说有关的舜源峰、舜婆石、舜公石、女英峰、马蹄石、舜皇山、舜洞、舜溪、舜井、舜樟、舜皇峰、玉琯岩、象岩、二妃祠、二妃墓、湘妃竹、韶峰(舜帝奏韶乐之峰)、宝露坛等,每个峰石都附有一段与舜帝有关的动人传说或轶事,同样说明整个九嶷山与舜帝完全融合为一体了。
刘泽华先生认为“倡导人与自然相谐和,并利用自然,为人造福,是中国传统人文思想的基本特征之一”[15],张岱年先生也说“天人相互协调,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最高理想,亦即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道路”[16]。《文言传》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舜帝葬于九嶷山连墓冢都没有留一个,圣人与名山完全融合,不正是这种“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的体现吗?
注释:
[1][2]邓乐群:《中国史前文明的多元发生及其融聚轨迹》,《衡阳师专学报》1997年第1期。
[3]杨东晨:《炎帝和舜帝陵何以在湖南》,《衡阳师专学报》1997年。
[4][13]《宁远县政协文史资料》,湖南省宁远县中国旅行社《九嶷山》,湖南美术出版社,1987年。
[5][14]徐弘祖著、禇绍唐等整理:《徐霞客游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6]王明业等:《中国的山地》,四川科技出版社,1988年。
[7]《中国西南边疆民族文化论集》,云南大学出版社,1993年。
[8][9][10]秦家懿:《古圣人是谁》,《中国传统文化的再估计——首届国际中国文化学术讨论会(1986年)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11][12]张文勋:《华夏文化的形成及其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中国西南边疆民族文化》,云南大学出版社,1993年。
[15]刘泽华:《中国传统的人文思想与王权主义》,《中国传统文化的再估计——首届国际中国文化学术讨论会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16]张岱年:《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徐霞客研究》第六集,学苑出版社,2000年。
(《船山学刊》2004年第2期)
4 k5 s- I! `1 C( _: o3 F

2 X. f. P; x  X* }5 w! i3 m, r+ ^4 ~, s! `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中华姚网,全球姚姓“根”之网。欢迎您宗亲!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4-5-16 12:47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