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姚网喜迎二十大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查看: 2076|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谱牒浅谈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89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五品郎中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11-8 10:13: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姚家修谱找姚网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按:谱牒也称家谱、族谱、通谱,是综述一姓一族的起源、繁衍、迁徒及分布状况的史料记载。我国从三代(夏、商、周)就有编修谱牒之举。先秦以前,谱牒与历史记载混合在一起,通常由部族的精神领袖巫师编修,称为“巫史”;秦汉之后,谱牒(族谱)从史料中独立出来,民间修谱之风渐盛,从形式到内容日臻完善。族谱一方面对加强宗族内部的凝聚力起着重大作用,另方面也与史学志书相对应,为史书提供有力的补充与印证甚至更正。一部完整的谱牒,可以说是一个小宗法社会的百科全书。2 L) i* h4 q8 m2 `2 O

+ U( b/ m: l  v 
) c. J7 e$ P) \2 w* E% R& Z$ K# H
% J4 I; L7 L7 P& K0 x一、谱牒概述6 x( v0 v2 u$ Q, z) p

$ F, Z+ I1 k. ^7 ~; y  谱牒学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历来受到上至统治者、文士学者,下至庶民百姓的高度重视。但是在当代,对相当一部分人来说却比较陌生。因此在论述谱牒的文化价值之前对谱碟的历史源流进行扼要概述是必要的。
# S( F. ]$ Y5 s9 }, f7 W8 m  Y  谱牒也称家谱、族谱、通谱:(综述一姓的起源、繁衍、迁徒及分布状况),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史记·太史公自序》云:“维三代尚矣,年纪不可考,盖取之谱牒旧闻。”这是我们看到的关于“谱牒”一词的最早出处。司马迁在这里告诉我们,三代(夏、商、周)就有编修谱牒之举,而且以它作为编修史记的材料依据。但是应该承认,先秦以前,谱牒与历史记载是分不开的。编修谱牒的通常是本部族的精神领袖巫师。《国语·楚语》记载:“家有巫史。”所谓“巫史”就是巫师的咒语。咒语的内容除了在祭神活动中持诵财神的虔敬、恐惧之外,大部分还是以充满神秘2 S; D- K6 j: D
色彩的语言向本部落子民传递关于本族的起源、世系、祖先事迹等等。所以,最早的谱牒学家也就是史学家,最早的谱牒,也就是最早的史学。
1 g( r9 H# S% d* z5 V- x- P9 b8 y. v
8 h' `# [0 [$ h* H* W4 I  谱牒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2 X9 c3 @- m+ \* {4 D$ N
  1.先秦以前,谱牒、史书混合,编修权掌握在统治者手里。
) e1 d5 I5 B! I" c/ m  2.魏晋南北朝,重视门阀、郡望,建立九品中正制,开始出现私谱,以标清流。以示贵贱。这个历史时期官谱、私谱并行、但统治者仍对私谱的编修实行控制。6 T# \" A( ^) c( `$ h
  3.至唐代,编修私谱之风渐盛,统治者虽欲垄断已力不从心。& v" i+ V6 V: s+ j2 g  m3 G
  4.宋代以后,修谱已纯属民间自发行为,统治者只能以封建的伦理纲常对谱牒编修工作加以引导,提倡谱牒的功能是”定亲疏,序昭穆”。至此,谱牒学已从历史学中独立出来,也就是我们平常时所说的族谱、家谱。6 g  I4 R0 |  M' `
  两宋以后的谱牒从形式到内容已日臻完善。诺多著名学者,如欧阳修、苏洵、朱熹、章学诚、王守仁等不仅参予谱牒的编修,还在理论上进行阐述,形成了完整的近代谱牒学体系:
  p& u2 [  O3 s: S& V2 K( _( t) W  1. 修谱目的已不再是魏晋时期的仅仅为了“标门第,正清流”。而是“富贵贫贱,贤愚不肖”,只要是同一脉,就皆载于一谱之中。" g' j: Q/ v& X1 p: v
  2.隐恶扬善,记述先祖业德,以修谱形式来加强宗族内部的凝聚力,增加每一个宗族成员的历史光荣感。因此,几乎每一部谱牒都是家族或宗族的生命史,是对家族或宗族历史演化进行阶段性总结。谱中总是不厌其详地对每一个族中成员,不管是尊是卑,只要其业迹符合伦理纲常,能体现忠、孝、悌、信、礼、义、廉、耻的懦教精神的均——记载,使后代于孙恪守不逾。% H) b' Z) _4 |! y6 d6 D8 F
  3.修谱牒对外的功能已经消失,不再是为朝廷提供选官择贤作依据,内部承传成为谱牒的唯一功能,而且秘不外传。坚持修谱的连续性,一般是三四十年续修一次。在我们看到的族谱中,有的甚至中间只间隔十多年二十年左右。其目的无非是为了“续间断”、“清源流”,使“昭穆有序,伦理常明”。正是这种持之以恒、一代续广代的灾窑接力工程,才使谱隙成为了解一村一姓一族历史的资料宝库。
' N7 y3 ~: r& X9 }. L  在具体内容的编排上,近代谱牒也是丰富多彩,竖写横排,经纬分明。一般是由当时的名流作序,叙述姓氏由来,历数本姓名贤硕彦、朝猛将相及其光荣史迹、合理违纪由。再就是列出世系表,以推迁始祖为第一世。而后不论贤愚愚贵贱,以辈序排列。除了世系表外,举见传赞、世序诗、坟场、墓志铭、义田、祭田、山场、祠堂、祠堂图纸,甚至祭祖礼仪、祭文、纠纷官司、判词等等与宗族有关的事宜几乎无所不载。长房系清,则叙二房,以次类推,条分缕析,按圈稽考,一目了然。一部完整的谱牒,可以说是一个小宗法社会的百科全书。* M0 C# r7 F' Q7 \% ?: x
9 g& ]; S6 z$ {3 P' U1 O. ^# r8 u
二、谱牒的研究、利用价值: j$ j4 o- }- x3 K- h# ^3 X, e
& k: }9 e6 s; U, O
  通论谱牒的研究、利用价值未免过于空泛,而且前人已多有论述。这里结合我们看到和接触到的现存潮汕族谱牒作具体的简单评价。
; f$ `8 ~7 H" P  b! W1 y0 y0 m  1.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潮汕先民迁徒图。众所周知,现在居住在潮汕这块土地上的汉民族都是北迁南来的非士著居民。而记述先祖出处,追根溯源是修谱的最基本目的。这方面的内容可以说是丰富多彩,见乎在每个部现存潮汕族谱中,都记述了发祥于黄河流域的汉族先民为了生存和发展,几乎每朝每代都进行着氏族大播迁。每到一处,开辟蛮荒,披荆斩棘,付出艰苦卓绝的劳动;安家创业,繁衍后代,用光辉灿烂的中原文明启迪落后和愚昧。他们或避乱南渡,或奉命屯边,或由闽人潮,或经赣迁粤,在谱牒中都有详细记述。近期由台湾出版的族谱,甚至绘制出其姓氏迁徒路线图和在全国各地的分布图。这一部分可以说是历朝编修的谱牒留给后人员宝贵的遗产,也是现存潮汕谱牒最大的特色。只要世界是一个无穷大的圆,相信我们潮人还会无休止地进行民族迁徙。事实上,东南亚各国和台湾各姓亲亲会近期编修的族谱中,迁徒路线已从氏族发源地为中心,一直延伸到世界各地。从现存族谱中,我们可以总结出潮州先民的一些迁徒规律:
8 M( `* E9 q  t! x* x  (1)大部分是由闽人潮,而且以福建莆田为集结地和中转站。在族谱常可以看到这样的记述:“先祖世居莆田涵头乡”或“先祖××公由莆田客鸟巷(有的是乌衣巷)迁徙入潮”。可见,莆田和南雄的珠矾巷、兴化的石壁村同为历代中原人向广东移民的中转站和集结地。
% C/ _  l) N+ w4 i  (2)基于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心理,迁徒的方式绝不同于美国西部牛仔的流浪汉式的无目的的随心所欲、萍踪无定的迁徒,也不同于昔日失去家国的以色列人那种无可奈何、随遇而安的心态。我们的潮州先民,有坚定的目的,不论迁徒到那里,永远有一条深植在自己血液里和灵魂里的根把天南地北的同宗同姓联结起来。在族谱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他们先是迁到某村某地,事业草创,稍可安居,就留下长房经营,其余备房兄弟继续向边远迁徒。那种几房抱守一方的现象好像很少见。如潮州郑氏,祖籍河南荣阳。到了南宋末年,当朝丞相郑清芝之侄郑虎臣为报杀父之仇,在漳州木棉庵驿站击杀奸臣贾似道。这段故事记于《今古奇观》,其实还有下文。这件事被启奏宋恭宗后,郑清芝被指派南下办理此案。郑虎臣的4个儿子已逃走人潮州,郑清芝见宋朝危亡在即,也不回朝复命了。他命4人各各择地安居,自己则隐居饶乎海山。这段掌故在潮汕郑氏各种族谱均有记述,至今饶平三百门港附近的宋丞相郑清芝墓仍完好。潮州郑姓奉郑清芝为始祖。
( s& p6 I5 ?. D. o/ N. X1 l  又如潮州邹氏:“原籍山东济宁,元至大年间任福建建藩府从事。生六子,俱从父游潮州,卒于潮。长于护棺回山东出生地安葬,余五子分趾于今沼安窖上、揭阳格城、饶平汫洲及澄海等处。”(见《澄海梅浦邹氏族谱》)% }6 d+ Z3 s0 N: ^0 w9 _& y6 B
  这种既谋求各自发展又互相认同的特点,可以引用那首在民间流传很广的黄氏《认祖诗》来概括:7 d: m+ G. X; O
          骏马登程往异方,  任从随处立纲常。
$ ^1 H; a3 k, r" S! x3 s1 G          年深异境即吾境,  日久他乡即故乡。2 y; H% x  I8 `: b6 M, v
          朝久莫忘亲命语,  最昏当荐祖宗香。" g  Q; Y# s) d' N4 y% ]& s% F
          但愿苍天垂庇佑,  俾我儿孙尽炽昌。7 O( _% n9 {" ]1 W* Q! n2 E( I
  2.从谱牒中可以发现鲜为人知的地方史料和遗轶的历史人物。
8 {  F+ i- r: _* T9 P  如上所述,近代谱牒已不再满足于户籍式的,世系罗列,还记载了大量本族名人事迹,生卒年、月、日记载尤详。这些记载,可以补地方志书的不足,如《庵埠邓氏族谱》就记述其先祖“志斋公,原籍福建汀州府宁化县石壁村……时元兵取地,宋兵四败……公游潮之程乡县……命备于择地安居”。后来邓氏分为客属和潮属二支,其居兴宁之客属邓氏,主要从事冶铸业。谱中还记载了其祖先为官府铸造湘子桥镇水鉎牛一事。这是志书中没有记载的,对研究潮州铸造史和湘子桥有一定参考价值。在这部邓氏族谱中,还记载了邓世斋的十五世裔孙邓珍,于清康熙年间来澄海经商,娶莲阳黄氏女,用黄氏的陪嫁赀奁购得潮汕海关税务代办权的经过,这就为我们解开了潮汕海关属下各曰的下级业务人员解放以前为什么一直由邓姓人担任之谜。谱中还记叙了葫芦市渐废、庵埠新兴的经过,对研究潮汕海关史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 N6 |. u. Q/ [+ V7 V  又如潮州八贤之一的张夔,《饶乎县志》、《潮州府志》和《广东通志》皆有传。却没记生卒年月,只记岁数,而所记又各有出入,孰是孰非,难以论定。查阅:《隆城张氏族谱》,对此记述甚详,隆城张氏把张夔奉为一世祖,生辰忌日均设祭,一般应是较可靠的。《澄海人物志》对张夔的生卒年月就据张氏谱作了订正。1 m- A  @# H) ?% f+ a
  还有宋哲宗朝任尚书左仆射的吕大防,本传只记载他因主张废除新政被贬,卒于路上。而澄海《目氏族谱》就记述目大防之子吕景山,先葬父于江西信丰,携眷定居于澄海之东林,后又迁其遗骨葬于本县水吼山。该墓保存完好,为本县考证这座宋代宰相坟提供了旁证。! ]% @8 N( j6 L* Z/ {
  还有许广平、许崇智、许祟清等也是通过查阅族谱确证他们的祖籍是潮州的。6 t& I% e" h; A9 G0 P' O' l
  这方面的资料根多,不能一一举例。! |8 B7 k; M3 o2 W
  3.为影响潮汕历史进程的大事件提供生动而具体的佐证。 ' A- r( @; o8 t! o, @# Z$ M( `; `
  宋末元初元朝统治者对潮州的屠杀、潮州人民的抗元斗争、明代的海禁政策、清初的迂界斗争、以至近代以后潮州人的出洋谋生等事件,地方史志和备姓族谱都各有记载。但是由于所处的地位不同,叙述角度也就不同。史志只能从历史的角度出发,作客观的宏观记述,给我们勾勒出某一历史事件的轮廓。面对于某一姓某一村落来说,卸有时是直接的受害者或直接的参与者。因此谱牒中关于这方面的内容的记述,就只有与本族有关连的具体事,显得生动、亲切、有血有肉,有些写得较为成功,读来感人至深,简直可以作为正史的注脚和佐证。如关于明代海禁,史志中最概括翻最常被引用的语言就是:“片板不得人海,点货不准进蕃。”面对于粤东魏氏来说,就不仅仅这么一回事了。因为明代中叶时期的潮州魏氏族人,不少家庭以航运为业,累代数家。据族谱载,魏氏航海为业始于宋代,成为当时潮州富商望族(族谱称首富)。但一纸禁海令下来,魏氏航海为业者初时尚有警觉:“夜间开船,几千年全无事故。”继而戒防松,以为鞭长莫及,公开出海。至成化六年(公元1470年),韩雍9 k% ]2 `, k; q7 \6 j4 J2 x: L
治潮州,厉行海禁,庵埠魏庵埕一夜之间被捕者数百面人,财被掠,厝宅遭燹毁。魏氏及其他备村,凡有从事航海者,“也相继被剿,未被捕者也到外地避难,改名换姓”。”因避祸而立籍他乡者,数以干计”。”魏氏谱中把这一事件称为”航田案”,“是我族创潮后之第一大案”。
% D! z* ?$ E* N8 t, E' v5 B$ H  4.考证地名出处,考证村落年代,订正现行记载中的谬误。
$ C8 V- b7 u5 H9 t  有些地方村落,以最先迁入者的始祖名讳命名,或以其姓氏命名。这在族谱中很常见,举凡在族谱序中均有点明,故不举例。这里要提及钓是,有些研究地方史料(特别是旧时一些科学知识较薄弱的文人)的老先生,由于受韩愈“潮之州,大海在其南”那句话的影响,认为唐宋时期潮州以南的韩江三角洲还未形成,澄海大部分地域仍是大海。此说在一个时期颇为流行,“大海茫茫”之类的话在文章中仍不少见。虽至现代已有学者对韩江的成陆年代、滨线推移速度做了大量科学考证和勘探,写出了《韩江三角洲》一书。但澄海何时有村落,仍未找到答案,所以还未能使这部分人信服。查阅《隆城张氏族谱》,见有张氏原居莆田涵头乡,张道宗唐僖宗时任殿前正将:“唐僖宗乾符二年,与黄巢战于黄梅,伤疾左足……缘体疾出藏州,因择龙眼城而居,随籍海阳县”的记载,知澄海员迟在唐末五代初已部分形成村落,与《韩江三角洲》的论证相符合,为研究地方人文史和撰写自然地理志提供了资料依据。2 K; e% ?: ]$ H
  5.了解民俗风情演变,了解有关科举、文化教育情况。
5 G5 J# a. W( h  没有一部族谱不是不借花费大量笔墨宣扬本族历史的。因此,仕宦、科举、学校教育情况在谱中占有重要位置,这些都可作为志书撰写科举表的重要参考。“唯有读书高”的社会,本族中有人中秀才是件大事。凡进了学的谱内必载。中了举人进士,更是难得的大事。开祠祭祖,升牌匾,立旗杆,异常隆重。进人民国,甚至小学毕业也称秀才,也依例载人族谱。由于族谱的记载具有连续性,所以对研究当地的文化教育状况及沿革也是难得的资料。
5 M- B: M6 }: L( c0 S. C# f; B$ ~  在我们所见到的潮汕族谱中,很多还记录宗族祭奠仪式、祭文、祝文、祖先生辰,社日节庆等,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风俗的演变。
$ i+ i! W7 [3 k5 J- T7 g1 o( K! S  6. 有的谱牒还记述与宗族有关的官司诉讼,如《冠山卢氏族谱》就记述自清代乾隆开始历几十年的,先是与外乡同姓,后与本乡外姓为争池产的官司诉讼经过及潮州府的告示,抛开其消极的一面不谈,也可从侧面了解清代的司法制度、刑名和师爷包官司诉讼的内幕。还有《粤东魏氏族谱》记述了揭阳侮兜乡魏氏和外乡他姓的械斗纷争,也可以从中了解到封建宗派对人民的毒害。饶平的《渔村王氏族谱》在序文中对这方面的内容也有很详细的记述。
) \  A6 h4 G# |8 `  总之,族谱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在这里不能一一分类罗列。
& a& U* i( a- T% Q: j4 C- m1 g3 ~3 B$ c2 `( W2 a
三、谱牒的局限和其他
! e9 U; H$ \' t& V/ B! U; P9 [' e
1 X- z1 d9 d+ B8 z$ h( r4 y  {  姓氏学是以每个姓氏家族的迁徙演变进行追根溯源,研究一个地方人文发展史的,也是以谱牒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但是,长期以来,谱牒被当作“散布封建毒素、维护封建族权的工具”而予以全部否定。文革期间更是大量遭到焚毁。现在,它的价值逐渐得到承认。
) G' r- h7 m# H6 P  特别是在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今天,海外广大华侨华裔正掀起一股寻根热。寻根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整理旧谱(也有的华侨和台胞重新编修族谱),他们是把谱籍作为联结海内外炎黄子孙的精神纽带。作为海外赤子的桑梓,进行谱牒研究就更有其现实意义了。当然,我们也应该有清醒的头脑,既承认谱牒的文献价值,也应看到它的局限性。除了谱牒不可避免地存在观念上的消极因素外,还特别要注意以下几个特点:
, k* y% s. P- w3 q  B4 d  1.质量相差甚大,鱼龙混杂,真伪需认真甄别。7 W4 C8 h  R+ [  x, {5 z! K) `
  像汕头《徐氏一本堂族谱》,聘请当时潮汕名儒温丹铬担任编修,由任汕头商会长的徐子青监修。一部六大本,不论从体例编排,还是从世系考证,人物事迹出处,都极其严谨。印刷也讲究。一谱总揽潮悔各源,毫无散乱之感,不失为一部编得较成功的通谱。再如蛇浦《翁氏族谱》和澄海《图豪曾氏族》均是编得较好的谱牒。但是不少族谱是由本族内的所谓秀才执笔,其实这些执笔者往往是些冬烘先生而已,他们对谱牒学的知识所知甚微,学识有限,视野欠开阔,而又自命不凡,喜欢卖弄,常把自己的一些所谓诗文充塞进去。对一些不甚了了的人物事迹又不愿作认真考证,修谱时好想当然,至于错字别字,更是不在话下。这种现象并不少见。再加上版本不一,有手抄,有木刻,有石印,也有现代印刷,造成诸多印刷和传抄上的错误。还有的名曰重抄重印旧谱,却又塞进新内容而不如说明,造成混乱。故有人说”族谱不可不情,不可轻信”,实在是经验之谈。这就需要我们在查阅时认真甄别。; E- ~, t9 t& S
特别是涉及到与志书有出入的人名、地名更应该小心考证。
5 J. K# t4 I( N% n& K& b  2.谱中关于人物仕途职衔的记述,水分最多,不能盲信。   t* t% Y$ i; D8 {+ ^- v$ A0 P
  捐买、没有实职的衔,在谱中往往没有注明,有的甚至由虚变实,所以要特别留心辨别真的。
5 r! N* r( Y  @4 l/ e1 T/ E  任意抬高族中人物的身份、地位,也是常见的。如澄海县莱姓族谱,载有其先祖××同治年间“任潮漳道”。“潮漳道”一词就教人莫名其妙。原来不过是潮州府师爷,修谱恰逢民国韧年置潮循道,又把潮循道错成潮漳道。又把“师爷”二字删去,一错再错。考原因,一是修谱者对历代职官名称、等级不甚了了。二是受光祖耀宗思想影响,有意给祖先乱加顶戴。但凡谱中记述的诸如“青光禄大夫”、“银光禄大夫”、“朝奉大夫”等,却没有记述实职和功名,就需小心求证,不可轻信。一般说来,谱中关于科举功名的记述就较可信,所谓“把戏无真,秀才无假”,因为冒假朝廷是要追究的。
2 s, D# Y* }4 s& x  3.查阅族谱要有“大海捞针”的精神。3 V! R# U0 d0 m3 V3 V
  谱牒浩翰,对我们的研究有价值的少量资料,每每埋藏在大量枯燥的世系罗列中。如汕头的《徐氏一本堂族谱》,几乎包揽了潮梅徐氏备派上自推迁始祖,下至修谱期间(本世纪二十年代末30年代初)出生的徐姓男人(表中人物不少现仍健在),查阅时枯燥乏味可想而知。因此就要求研究者要安下心,带着毅力认真看下去。走马观花,一目十行,很可能一无所获。' u; O0 G" u) }. n4 J# }/ h2 D
  基于谱牒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和文献资料意义,如何开展由于各种原因而散候的潮汕族谱抢救工作很值得探讨。外地有的史志部门已着手进行搜集复印,但这是一项浩大工程,没有大量的人力、财力是难以胜任的。但是通过土下 各方努力,整理出一套《潮汕族谱目录索引》是不难做到的。其方法应是由下而上,汇总成册。目录索引内容除族谱名称外,应有册数、版本形式、收藏者姓名及居住池、残缺与否等几项。
) U5 o7 b! c0 l, m
$ k4 N9 b  E- C$ ?. E 4 t  b4 R. t: }1 j9 N7 P

% U0 _6 V4 E4 W9 m(选自大华网•潮汕姓氏趣谈,作者不详)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该用户从未签到

2#
发表于 2009-9-1 12:29:56 | 只看该作者
谱牒是宝贵的历史资料和文化遗产!

签到天数: 2233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3#
发表于 2009-9-10 11:37:10 | 只看该作者
谱牒是宝贵的历史资料和文化遗产!' I$ S4 s& M9 x; L  u2 L, D
姚公瑞 发表于 2009-9-1 12:29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中华姚网,全球姚姓“根”之网。欢迎您宗亲!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4-5-7 17:47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