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姚网喜迎二十大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查看: 343|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姚苎田(姚祖恩)和《史记菁华录》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2-12-23 17:06:02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姚家修谱找姚网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姚祖恩,号苎田, 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人, 年二十九岁,乾隆四十九年( 1784) 进士, 奉旨 以知县即用。1 U7 ?! D7 \' T8 T1 M1 G

% x8 A5 U( x, U% t; C. q) O- _姚祖恩是浙江钱塘人,乾隆甲辰进士。官广东博罗知县。[2]生平事迹不详。[3]爱好藏书,也是文学批评家和出版商,为后世刊印了诸多文化典籍。[1][4]4 K% b; C7 H' a! i6 c$ ^4 w
8 |" ]& ], Z4 a
姚祖恩作为藏书家,有丰富的文史典籍可供阅读研究,故而对中华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学养和涵养,他曾评价《史记》说:“洸洋瑰丽,无奇不备,汇先秦以上百家六艺之菁英,罗汉兴以来创制显庸之大略,是学者不可不读,却又至不易读者”。[1]他多年阅读研究《史记》后,自己评点《史记》,自谓:“特采录而详阅之,务使开卷释然,皆可成诵,间加论断,必出心裁。”康熙六十年辛丑(1721年)开始撰写《史记菁华录》并成书。[1]嘉庆末,姚祖恩又辑录朱彝尊之《明诗综》全部诗人小传,成《静志居诗话》二十四卷,好友曾燠为之序。[5]
! e( h  M+ j; |# C7 ?$ ~  z0 E. l; U4 S6 h
姚苎田著《史记菁华录》、《战国策菁华录》(已佚)、《静志居诗话》。* U7 T5 D/ _) d1 G: Q( P
; J6 d- ]7 m9 v' S4 q
姚苎田,康乾时期人,实名姚祖恩,苎田是他的号。他的堂号是“扶荔山房”。他及他的后人以此为号刊刻了大量书籍。籍贯浙江钱塘。道光四年甲申著和出《史记菁华录》。/ {' l" D+ c# v2 b
/ w4 w+ s* |" |+ F$ o6 ?  Q

# [4 w) J( Y7 g5 `/ y/ T( m1 O尧曰:清代浙江钱塘,今杭州市钱塘区?/ A' Z/ Y9 l5 ]9 U" C, y# U9 R
杭州,钱塘县,仁和县,有姚姓名人。但所知姚族甚少。你知多少?; k) {% W' T; a: L/ r3 G6 j

0 v! A' I; d. F+ Q% \2 |4 U# A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该用户从未签到

2#
 楼主| 发表于 2022-12-23 18:47:49 | 只看该作者

0 ~) a: w3 q* ~6 O9 \4 |; X2 N5 ?
% U# o% n# g/ B$ c

) f* i2 b* ^$ R7 u/ |   [清] 姚苎田(姚祖恩)著《史记菁华录》
; |0 k! Y0 k! B& C' R4 e2 F" X1 t, I. b" i! n
" {; U# N, a( Q  S" J0 p
' B! @& D, J9 I* x/ [% r" t

' y9 P" F1 s/ c9 ^9 {

) m* `; b& J9 h/ S. C
9 s9 F. x, U! X0 i  o9 A/ ]  `- ^3 l- n
0 ]7 \: K2 n8 d4 \$ l; e& r8 ^

; y- R9 s3 J9 d2 F$ K" T) N$ R
+ R4 r. n+ B. O8 H/ x: W: ?2 {3 r

6 c, B" ^; }  d1 r7 K, @1 ?1 K1 B' }* h, R4 P, O1 }) Y
1 Q0 t1 F! _; A: `9 z

" j- o* F& q% s& r0 y# F6 ]
6 u1 o/ r$ ^' ^" |& y6 I! z& E
, T! K& v5 i% D/ I) b! J4 b
( T% f* q2 E  f$ C* u7 `
被淡忘的明清评点大家——姚苎田
( w' P" Z2 _/ @& r5 ^1 I季红花(安庆师范学院在读硕士)
; J) `! M" N( w原载: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6月第29卷第12期
  _8 T, d3 L$ t( h3 \  C' M- w( L* j- o2 E& ]" ?7 I
(全文见楼下3#)
2 j7 F" N- k% b; E9 ~$ r5 b6 v: @; s7 ^5 V5 E$ X+ u
3 F8 C# {, h5 M; ?
( c  P& k0 J  h! v, o

该用户从未签到

3#
 楼主| 发表于 2022-12-23 18:53:21 | 只看该作者
pszyyao 发表于 2022-12-23 18:47
8 r/ f9 }( S( V  X3 `[清] 姚苎田(姚祖恩)著《史记菁华录》
* s, A2 W4 T. X1 ?% m+ ?& b
4 b/ `1 I% H# t/ |% g
, o- Y  k3 s+ e( O) I
- y2 Z4 [6 j8 W6 g6 k0 ]5 |
被淡忘的明清评点大家——姚苎田

' I; B  c5 M( }' J; [! l" _
季红花(安庆师范学院在读硕士)
# b3 |0 _0 _' j! t  r* k6 Z7 y/ `
原载: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6月第29卷第12期

1 i  b# P' D  T4 S3 }
& p9 z1 G. p- q; G  h: Q% w$ X: T) K
) h4 v0 _/ R4 X" {, Z4 H

% N, V& [: H3 t* |7 w2 B
) k8 o& d' E  N0 ~
   姚苎田,关于他的生平,笔者目前可以获知的就是,姚苎田,康乾时期在世,姓姚,名祖恩,苎田是他的号。他的堂号是“扶荔山房”。他及他的后人以此为号刊刻了大量书籍。他的籍贯为浙江钱塘。道光四年甲申刊本《史记菁华录》赵承恩的序,以及清代钱塘人吴振棫为《史记菁华录》作的一个短跋:“此本为吾乡姚公祖恩摘录,此携之入黔,中丞善化贺公见而善之,命校勘刊行,以惠学者;道光癸卯五月,钱唐吴振棫识。”是目前可见的主要对其有直接介绍的文献。根据《史记菁华录》卷三《范雎蔡泽列传》眉批:“范雎人品心术皆高,其有功于秦亦甚大,某于评点《国策》中每亟予之”可知,姚氏除了著有《史记菁华录》之外,还曾评点过《战国策》。除此之外,姚氏还曾将朱彝尊的《明诗综》别附的“诗话”整理成二十四卷,定名为《静志居诗话》刊行于世[1](1)。" D! k+ _/ L2 J# ^; D( S; L; q5 J
明清之际,评点兴盛。以《史记》为例,据统计,明代评点《史记》的学者有80多位,清代有300多位。其中,姚氏的《史记菁华录》就是其中备受欢迎的一部。《史记》虽是一部泰山北斗式的史书,中国文学史上享有着及其崇高的地位。书中在为各色人物做传时就离不开对人物生平、人物典型事迹包括大量细节的文学性描述。可以说,正是司马迁“多载其细微时事”[1](14)的写史风格,才更加强化了其文章的艺术魅力[2](31)。难怪,大评点家金圣叹在《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十八回总评中说:“司马迁之书是司马迁之文。司马迁书中所述之事,则司马迁文之料也。”[3](257)姚氏对这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进行文学性的评点,是明清众多评点中的一颗闪亮明珠。7 d% _! e* ?+ {. ~5 t
   一、评点学的建立根据林岗学者在他的《明清之际小说评点学之研究》中的观点,小说评点学兴起于晚明。兴起的客观背景是,晚明社会资本主义萌芽,经济异常活跃,朝政废弛,文人仕途理想遭到沉重打击。加上明代盛极一时的士林学风,追求狂狷、狂禅的精神气质是当时个性文人的一种时尚。由于文人追求《左传》传统“三不朽”的思想根深蒂固,所以给这一时期的一些小说进行精心评点,发出属于自己的惊世骇俗之论,既是对他们仕途无望的一种精神安慰,也是实现自己“立言不朽”的契机。明清之际的评点学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一点点建立起来。9 {" Z2 w$ I5 L8 s
   二、姚氏与四大评点家的比较本文所说的“四大评点家”就是明清之际评点界最负盛名的李卓吾、金圣叹、毛宗岗以及张竹坡。(脂砚斋评点《石头记》的精彩与贡献已是不争的事实,但这里暂且不讨论他或她,主要原因有两个:1.脂砚斋评点的《石头记》相对于上述评点家的评点作品要晚出,而清代评点之风实为晚明的遗风留韵,前四位的评点更能代表明清之际评点学。2.脂砚斋到底为何人,至今还是一个谜)。& N8 z, Y8 x, K
毛宗岗本《三国演义》除了评点之外,在情节上也有较大变动,不仅有增删,还有整顿回目,修正文辞的做法,但都未曾对原著做大刀阔斧的剪裁。姚氏则不然,他竟以不可思议的重组才能,将《史记》这样一部鸿篇巨著剪裁成了一部玲珑隽秀、精彩绝伦的新作品。新建构的著作,是一个全新的“精华”版,不但保留了《史记》瑰奇闳深的固有风格,深得各篇之要领,而且新本子“并无割裂支离之病,依然脉络贯通,首尾圆融、神气完足”[1](2)。这个新建构的文本与姚氏的精彩评点相辅相成,是《史记菁华录》的最大特色,也是姚氏作为明清之际评点家的过人之处,既保持了著作的原貌,又缩短了篇幅,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带有点醒、指引功能的精华版读本。下面来比较一下姚氏和四大评点家的异同。
8 s* D9 b! b6 m- @  (一)共同点
8 q7 L2 Z4 e7 `- d, y$ ?9 R+ \% J8 x   这些评点家的评点本,都是一种“高品位”的再创造,并且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对于读者而言,阅读评点本的过程就是一种“复式阅读”。结合杨义先生的一些观点[4](356-365),笔者认为具体可以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5 T) B  |; `; Z3 f; v& X! h   1.均体现了评点家的自我表现欲。这一时期几位有名的评点家都是极具才学之人,他们拥有满腹学识以及特殊的审美哲学,在自己烂熟于心的评点著作面前,它们欲罢不能地动笔删改原文。他们对手中的评点对象倾注了极高的热情甚至是毕生的精力。经他们精心评点后的本子恍若新生的孩子。所以,他们自然成了名副其实的新文本的参与者和完成者。当然,更重要的这是一次“高品位”的再创造,是一次可能成就“立言不朽”的契机,姚氏的《史记菁华录》也不例外。
1 n2 u& n* R9 F9 ]" b   2.评点家均是金针度人之士。张竹坡在《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读法》中向读者传授了阅读的方法,认为作文如盖房,读人的文字却如拆房。评点家们手把手地把读书诀窍拈出来,授予读者,金针度人。例如,《史记菁华录·卷一·项羽本纪》在“有一人不得用,自言于梁……众乃皆伏”处就有眉批:“不特回顾‘主办’一段也。古文摹写人处,往往大处不写,写一二小事,转觉神情欲活,此颊上三毫法也,不必谓实有是事。”[1](5)书中像这样道破写作和阅读方法的谆谆教导于评点之中随处可见。/ ~- ]% }- }) K9 w- r. d! N4 g
   3.这种复式阅读培养了读者的艺术敏感力。读者通过参照原文,跟随评点文字逐句、逐段、逐回及全书的细读,在评点家的言传中,很快体验了作品匠心独运的艺术魅力。何处写得奇,何处写得妙,读者也了然于心。在这个过程中,训练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的艺术敏感力。杨义先生认为在这个意义上,评点家是文法的解读者和悟性的启迪者。例如,《史记菁华录·卷一·高祖本纪》的评点中就有诸如“与项羽语参看”、“点睛法”、“字法句法俱精”等提示性语言,使读者在原本孤独的阅读中多了一位左右相伴的良师益友。
( n. k; I0 D+ ^  4.评点融于文本。无论是前四位大家的小说评点,还是姚氏的《史记》评点,都必须一边参照原文,一边阅读评点,这样才能达到理解评点文,最终更好地理解原著的效果。这和今日我们阅读的单篇批评文章是截然不同的。因为,明清之际的这种评点是依附于原本而基本不独立成篇的。我们倘若不看原文,只看评点文字,于是满眼就是极为零散的只言片语,尤其是眉批和夹批。诸如“再留”、“重提”、“针线极密,而文不印板,妙,妙!”、“点逗首段一笔”……让人不知所云了。但如果,我们结合着原文,像边啃馒头边吃菜一般,就会觉得味道大好了!正如林岗学者将这种关系形象地叫做“寄生”[5](9)。因为这一时期的评点体例主要有序言、读法、汇评、眉批、夹批和篇末评语。他们自由穿插于文本之中,因文而起,随事而生。只有一边品读文本,一边品读点评,二者相互参照,才能对点评获得全面的理解,才会体会到此书果奇,此评点亦奇的快感。3 o) L. c' e& ]6 j

3 U7 E9 @# O! w' Z
& g: Y: }8 n9 l7 i# {$ k
(二)不同点6 H/ }! g5 [8 X1 p( k! _
   姚氏的《史记菁华录》除了有与前四位大家评点的共通之处,也有属于他自己的特色。6 Y* D+ f  ]5 ?2 F- H
   1.评点文本的体裁上。姚氏对《史记》的评点首先是对史籍的评点而不同于前四位大家的评点题材——小说。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最杰出的重要著作《文心雕龙·史传》其评价是,“尔其实录无隐之旨,博雅弘辩之才,爱奇反经之尤,条例踳落之失,叔皮论之详矣”[6](298)。刘勰对《史记》做了这番史学上的功过判断,其宗经的思想还是很明显的。我国有悠久的解经传统,沿袭着以注疏章句的形式阐释儒家经典是历代儒生无所怀疑的。“敷赞圣旨,莫若注经”[6](996),能够以儒家之学皓首穷经是正统文人毕生的至高追求,汗牛充栋的汉代宗经作品就是极好的例证。历史的车轮快速前进,到了追求个性解放的明代(明中期以后)乃至做全面学术总结的清代,诞生在这一时期的评点学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面对一部史书,姚氏没有了晚明前辈的那份狂狷,多了清人的一份冷静,继承了自金圣叹出,格局大定[4](354)并逐渐成熟、完善起来的评点学的优良传统,对《史记》做了文学性的阐释,使对这部追仿《春秋》之经的史书再一次有了焕然一新的注解面貌。(虽然这方面《史记菁华录》没有开先河之功,但它对《史记》和明清评点学的贡献不可不说。)! L7 `6 Y3 ~- d( H" ?
   2.评点家的角色上。作为读者和鉴赏者,姚氏和前四位大家一样,都对自己钟爱的评点对象细心研读、赞叹和崇拜。姚氏自小就研读《史记》,在《史记菁华录》的题跋中自叙道:“余少好龙门《史记》,循环咀讽,炙輠而味益深长。”[1]
# Q+ h( P( Z0 d4 g3 z1 {   再看一看姚氏,他面对的是先贤著作、享有盛誉的史传文学巨著,所以,姚氏对《史记》的作者给予了最大的崇拜和敬意。选文完全保留着和原文一样的字句,除了节选之需的删减外,不做任何修改。这也是姚氏评点和前四位大家评点的重要区别之一。他不做文辞上的精细修改,而是大刀阔斧地裁剪着,将原著浩浩五十二万字一下子削减到五分之一,最后呈现给我们的是一部崭新、玲珑、隽秀的缩小版艺术珍品。使读者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总览到原著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史记》中诸多的精彩段落。除了传统名篇的全部选入,还有一些姚氏独有会心的段落,如《外戚世家》、《刺客列传》等,对于后来的读者,不得不说是另一个惊喜。经姚氏大胆而精心地删减、重构之后,诞生的《史记菁华录》篇幅大大缩短,上下文气贯通,并集原著之精华,再加上姚氏精彩、独到的评点,成为了众多《史记》选评本中最受青睐的一部。姚氏扮演的是一个“文本大规模重建”的“新”作者身份。& g( M0 D( a4 c
   3.评点的特色上姚氏是康乾时期的人,从他的评点文字中可以感觉到他少了些晚明文人的狂狷、狂禅的精神气质,多了份清代文人追求质实、冷静的沉思。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评金圣叹的两个词“晰毛辨发”、“穷幽极微”,用它们来形容姚氏的评点也未尝不可。《史记菁华录·卷四·季布栾布列传》[1](110-111)中说到:“季布为河东守,孝文时,人有言其贤者,孝文召,欲以为御史大夫。复有言其勇,使酒难近”时,姚氏在此处的评点是五个字:“毁语亦恰当”。这五个字简练却提醒读者注意此处有“毁语”,并且“毁语”恰当这样一个事实。这时的评点家似乎是一位熟知此事此人的内情者,又似乎是一位冷眼旁观的局外人。这样的评点少了份拍案叫绝的情绪,多了份明察秋毫的沉思。
& U5 s3 U3 h' b( y  ?   在评点话语中,称“奇”、称“妙”是姚氏使用频率极高的两个字,每每读到会心、精彩之处,姚氏总禁不住感叹此二字。例如,仅一篇《史记菁华录·卷五·司马相如列传》[1](140),其中的评点就有六处“妙”字和三处“奇”字,由此可见一斑。
; {9 d$ h  G( n+ }& Q3 ~9 U/ J* F3 Q7 l1 ^; m1 g

- R5 }# y% C3 O' K% }) Z   三、结语
* ^4 r3 O5 K# M9 H/ B   从与明清四大评点家的比较来看,姚氏具有诸多评点大家的共同因素;从《史记菁华录》的编纂本身来看,姚氏应该算得上明清评点中的创作型人物。一部《史记菁华录》是他熟读《史记》、精心删减、费心重构的文化成果。无论从整体的格局编排、著作要旨,还是到段落衔接,评点水平,姚氏都达到了很高的文学成就,算得上明清评点学中的一位大家。很遗憾,今人很多都知道毛宗岗、金圣叹等,却不多知道康乾时期的姚苎田。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对他的身份、身世都没有足够多的了解,但他有着惊人的学术勇气和超凡的文学功底,已经给我们展现了一位脚踏实地而又踌躇满志的清代文人形象。通过自己评点创造上的艰苦努力,姚苎田实现了属于他自己的“立言不朽”。6 p3 j, ?& F& a+ z$ v9 _

- I. N- X% `$ A# c9 b' P. m

9 `" t, \& |3 x8 r参考文献:
: ~; l4 C7 e* o[1]姚苎田.史记菁华录[M].中华书局,2010:1,14,2,5,1,110—111,140; X( I" k) s. P0 r$ }$ ^
[2]王俊.论姚苎田《史记菁华录》的学术价值[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6):31
# e- ?/ H5 u& B/ Q( d7 d/ Q: n. n[3]朱一玄,刘毓忱.水浒资料汇编[G].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4]杨义.中国叙事学[M].人民出版社,2009:356—365[5]林岗.明清之际小说评点学之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09
8 G3 N; g1 \7 X* p7 |% U# O4 n9 z& X: O  ]

' ~2 H* }- \$ \4 L& \
. H, {  T: b5 b, Z; n% S: j
' I- V: x* T: ]* N8 @+ w6 [
% l  r4 a1 D. ~  i/ F

该用户从未签到

4#
 楼主| 发表于 2022-12-23 18:56:30 | 只看该作者
  }$ y4 a7 N. a4 K
; \7 V0 `! K4 E$ s! {- u

4 k! c% |0 f+ r- }9 l不同的声音:《史记菁华录》作者献疑
- ^" c' _& `$ |1 o: p) `) p5 ?2 `
4 u2 b' c9 w/ O2 u2 G% e7 y

* o3 X$ m5 v3 y' Q; L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楼主| 发表于 2022-12-24 11:19:27 | 只看该作者
7 `1 V; b4 Q" k- d9 W

& ]5 h/ G9 s# R5 I  O
; Y2 Y' b8 z: }7 t
武康姚建国回复:
+ `5 {* p! T" \   钱塘姚氏据说是明朝从海宁迁来。- ]5 l9 a8 b' c7 L# e7 f
   姚祖恩、姚祖同为两兄弟二人。1 a$ Y2 {% [6 @$ w

/ g" O0 D% D, _  E0 q4 R8 t

* E$ e0 Z6 g. p8 ^% a2 f   姚祖同(1761—1842)字亮甫,浙江钱塘人,清朝名臣。乾隆四十九年,南巡,召试,赐举人,授内阁中书,充军机章京,累迁兵部郎中。以纂辑《剿平教匪方略》,擢四五品京堂,补鸿胪寺少卿。历通政司参议、内阁侍读学士、鸿胪寺卿。二十年,出为河南布政使。二十三年,擢安徽巡抚,25年调河南巡抚。道光六年,诏来京另候简用。七年,授广东按察使。寻偕尚书陈若霖赴湖北察勘京山王家营堤工。未几,召授通政司副使,累迁左副都御史。十八年,以年老重听,原品休致。[1]二十二年,卒。  y$ I) P$ ^# e' g( i
5 o9 F  Y, S; S% q0 {

该用户从未签到

6#
 楼主| 发表于 2022-12-25 11:55:16 | 只看该作者
pszyyao 发表于 2022-12-24 11:19- [; E! D0 O$ w  {4 k- s/ a7 N
武康姚建国回复:
. ?' C# f- S. ?, C+ n/ g3 p   钱塘姚氏据说是明朝从海宁迁来。  _. |# r& q+ s9 k
   姚祖恩、姚祖同为两兄弟二人。
; v5 N' o% w% T, W

8 u% T3 R! F: ?3 m7 J3 T3 [4 v7 P$ O9 R
@武康 -建国 
2 x# g2 a: u4 j0 @. h6 @4 W  x        找到了姚祖同的孙子姚近斗的顺天鄕试道光甲午科朱卷。
7 d. ~3 J# P6 g. J$ k$ \杭州府钱塘县监生姚近斗,中式第五十三名举人。
: ^( d; o6 Q2 Z6 M5 r       于是有了姚近斗上下共10代人的世系,包括他的叔祖姚祖恩。
3 K! ~0 P8 N. P世居钱塘县松盛都二图箭桥金芝麻巷  p- x) n2 k" g! K  ]& g
7 R3 P& Q# q0 A( A9 v9 C; }
钱塘县松盛都二图箭桥金芝麻巷姚氏【姚近斗】
( l' }6 Q9 S% C5 |" h4 w; ~: r. E5 h; @2 P% q2 G/ D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4-5-31 16:16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