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和云谱--姚网专业修家谱,姚家修谱找姚网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查看: 6078|回复: 1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木工姚来泉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6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五品郎中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0-4 15:18: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姚家修谱找姚网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卧龙姚建中 于 2013-10-4 18:04 编辑 ! Y8 }5 f& N  p- |$ w- @0 [6 N
1 E6 Q7 |1 V; [+ C: u( e) K
      国庆节在家看电视,无意中看到了新闻中提到天安门解放后重修(建)过,而在重修过程中有一位我们老姚家的木工,他是一位重修的重要负责人,那就是姚来泉,以下是搜索到的姚来泉参加重修天安门的资料:
+ h" J2 }3 Q! Y9 T. E      天安门城楼,由于兵火战乱,长期失修,建筑结构已严重坏损变形,主体严重下沉。新中国成立后,虽经多次维修加固,但未能彻底解决问题。1969年,河北邢台地区发生地震,使天安门城楼损坏变形更甚。1969年底国务院决定:彻底拆除天安门城楼,在原址、按原规格和原建筑形式重新修建天安门城楼。
9 O4 x1 r1 p' V# p% H" Z: ~( d  天安门城楼结构复杂,工艺难度大。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组成了由总参、北京卫戍区、北京市革命委员会等有关部门参加的“天安门城楼重建领导小组”。被指定承担这项任务的是北京第五建筑工程公司(现北京建工集团五建公司)。# ~) r* P( b( j# q
  北京第五建筑工程公司选派了一批根正苗红、政治可靠、技术过硬的精兵强将,其中大部分为党、团员。他们按部队编制,组成了木工连、瓦工连、彩油连、架子工连和混合连5个施工队,当时的八级木工姚来泉就是木工连的组长。
1 ?3 W% T2 J2 E  G, y  天安门城楼长66米、宽37米、高32米,要将这么大的建筑物整个罩起来,难度可想而知。如果用钢管搭架,需一个月。架子工人用杉篙绑在一起,层层连接,用苇席搭起天棚,除留出送料的循环马道外,整个城楼被包裹得严严实实,丝毫不露。搭起这个堪称世界之最的“天棚”,仅用了8天时间。施工人员又在中山公园内临时建起一座锅炉房,上下水管道直通城楼,苇席四周铺设了几层取暖管,尽管隆冬,棚里仍然温暖如春。
0 g, M3 s- t- g3 t' C0 Q" [) {" {  为严守秘密,不仅北京市市民不知道,就是近在咫尺的中山公园的工作人员也不知被苇席围起的天安门里在干什么。所有参加重建的人员更要严守秘密,不准和任何人说,甚至家人,这是政治任务。) w6 D& o6 T+ |" R9 R) I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该用户从未签到

推荐
发表于 2013-10-4 16:49:00 | 只看该作者
好帖。  A& _8 ^  P4 w" J6 ^
- e& l# W" S% g$ z  x" B$ \
    1969年底国务院决定:彻底拆除天安门城楼,在原址、按原规格和原建筑形式重新修建天安门城楼。. `* E7 W5 u, L) ^# S+ x& }) R. r
  被指定承担这项任务的是北京第五建筑工程公司(现北京建工集团五建公司)。
8 W( E9 t% X& u) u$ U  N  北京第五建筑工程公司选派了一批根正苗红、政治可靠、技术过硬的精兵强将,其中大部分为党、团员。他们按部队编制,组成了木工连、瓦工连、彩油连、架子工连和混合连5个施工队,当时的八级木工姚来泉就是木工连的组长。
; Z3 U7 k. c: d  O# e" D  J+ B+ S6 e3 t+ y2 k! I0 b9 x/ T' }
     天安门城楼除底座是砖混结构外,整个城楼为木结构。城楼上没有一根钉子% e( W  @7 a5 M6 E4 \
     拆城楼前首先要进行测量,公司指派懂得经纬仪的姚来泉配合测量局的同志工作。当时他还是不到40岁的精壮汉子,十几岁学徒,很快晋升为8级木工,并连续获北京市劳模称号,曾与李瑞环一起参加过市群英会。姚来泉和测量局同志将城楼所有的斗、拱、声、柱及端门等一一测量。测量后的数据直接报告给毛主席,毛主席批示:原样不动,尺寸不变。
1 \' t5 A7 G& I5 k
' C* B! l6 C! ?. L: Q) `     姚师傅带着两个人登着杉篙绑起的梯子,爬到天安门最高的脊瓦处。按指挥部命令,他要找出正中的脊瓦。于是他在中央脊瓦作了记号,便赶紧向指挥部汇报。
! [9 v3 N$ G+ g+ ?* p     领导指着中间黄色的琉璃瓦对姚师傅说,把它砸开。姚师傅用撬棍连撬带砸,瓦碎后露出一30厘米见方的木盒,尽管很旧,但上面仍清晰地显露出一对精美的二龙戏珠雕刻图案。领导示意打开。姚师傅用手叩叩木盒的面说,这是金丝楠木的。
: f7 v; P8 Z6 i( Y6 \, E  领导又示意取出里面的东西。拿出来了!姚师傅说,看,一块“铜疙瘩”。专家拿过来,尽管光泽不那么亮了,但却实实在在是个金元宝。+ @% z/ M( i8 h+ V& \1 d1 b, @. F4 o9 H
  再摸摸!姚师傅又伸手摸,凉凉的,好像是块石头。那是块拇指大的红宝石。再摸出来的是一粒粒像红铅笔头似的东西,手指一捻,变成朱红色粉状物,若离若聚。专家们闻闻说,是朱砂。此外还有五彩粮:黄豆、高粱、黑豆、谷子和玉米,当然有的已分辨不清了。" s: K; d; H' G0 U
  据说金丝楠木盒里的所有东西都是避邪物或吉祥物,后来全部上交国库。
4 C& K, I( m- k- x( z  新盖的天安门城楼在原放“宝盒”的地方放了一块汉白玉石。这块汉白玉石高17厘米、宽12厘米、厚3厘米,上面竖着刻有:1970年1月-3月重建,金箔贴字,明亮耀眼。姚师傅事先招呼瓦工别打满洋灰,预留20厘米。他用水泥袋纸将汉白玉石下半部包裹了十来层,再将字体朝南、小心翼翼地插进混凝土里三分之一,然后将脊瓦盖好。这块汉白玉石将成为新中国重建天安门城楼的历史见证。  y% P% D( I( V! G6 b* C
8 \9 E' Q) P. K1 L) T" G
    天安门城楼究竟由多少块木料组成?谁也说不清。被拆的斗、拱相互咬合,上下垒叠,环环紧扣,严丝合缝,不管多大的木结构体却找不出一根钉子。这么复杂的工艺是怎么做的呢?连8级木工姚来泉都有点挠头。& B9 ^: J& U. }: e  c
    姚来泉接受了安放国徽的任务。整整3个多小时,才把国徽准确无误地挂在了北京中轴线的位置上。
4 K& N( H- W- C0 O    重建天安门城楼工程,自1969年12月15日正式开工,到1970年3月7日竣工,整个工期112天。. ?# [- X" a+ _# i/ ?* T: j
    重建的天安门城楼,经国家验收全部合格。1970年3月11日下午3时许,周恩来总理第一个登上天安门城楼视察。
( u  t- ~: `9 O: y    1970年3月7日晚9点多,城楼上的避雷网和节日彩灯全部装完,所有彩灯都发出耀眼的光芒,普照四方,我们提前两天完成了任务。
# m/ G7 j& ^4 ^0 X: B/ F     姚来泉家现在还保存着当年赠送的“重建纪念”的一个8开大的镜框,里面装着一幅重建天安门时的彩色照片,下面是:
5 r0 P, G1 ?' \% T2 k  精心设计,精心施工,在建设过程中,一定会有不少错误,失败,随时注意改正。1 m: b& F& A2 O% D  X/ _$ v! F3 E7 |
                                                   毛泽东
* Z& h; P! u/ f) Z                                                   二月四日(烫金手书)" w9 B7 X. T% i* |, g
; V" K1 k4 O. Y, k9 e/ ~# ~

签到天数: 6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五品郎中

推荐
 楼主| 发表于 2013-10-4 15:19:5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卧龙姚建中 于 2013-10-4 18:09 编辑
3 ^1 s1 B% b, J- ~# G6 @0 S/ m! _3 [; H& y' v
      在1970年年初,国务院决定将天安门城楼拆除重建,毛泽东指示:原样不动,尺寸不变。用了短短三个月的时间,中国的建筑工人秘密完成了这一神圣庄严的任务。由于保密工作严格,人们对这一工程完全不知道,就连近在咫尺的中山公园的工作人员,都不知道身边发生了什么。
  世界最大“天棚”围住天安门
  上世纪60年代有五百多年历史的天安门城楼,由于兵火战乱,长期失修,建筑结构已严重坏损变形,加之过度采汲地下水,城楼主体严重下沉。解放后虽经多次维修加固,但未能彻底解决问题。1969年河北邢台地区发生了6到7.5级强烈地震,天安门城楼损坏变形更甚。为确保安全,1969年年底国务院决定:彻底拆除天安门城楼,在原址按原规格和原建筑形式重新修建一座天安门城楼,建筑材料全部更新。
. ]* s$ o8 H& b2 U: h9 A5 X( Z  天安门城楼结构复杂,工艺难度大,有人提出请外国人承包,但他们提出5年、3年,最快也要两年。周总理说,我们不能崇洋媚外。紧接着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组成了由总参、北京卫戍区、北京市革命委员会等有关部门参加的“天安门城楼重建领导小组”,被指定承担这项政治任务的是北京第五建筑工程公司(现北京建工集团五建公司)。
5 s- K. h' ^1 S' z9 h8 t  公司为保证严格的工期和高超的质量,选派了一批根红苗正、政治可靠、技术过硬的精兵强将,其中大部分为党、团员,他们按部队编制,组成了木工连、瓦工连、彩油连、架子工连和混合连5个施工队。
4 ]/ Z1 J- `, n! P# j" ?8 v  天安门城楼长66米、宽37米、高32米,要将这个庞然大物整个罩起来,为它做“世纪手术”,难度可想而知。如果用钢管搭架,需一个月。工期紧任务重,架子工人突破以往方法,用数根杉篙绑在一起,层层连接,用苇席搭起天棚,除留出送料的循环马道外,整个城楼被包裹得严严实实,丝毫不露。而搭起这个跨度之大堪称世界之最的“天棚”,仅用了8天时间,这在当时绝无仅有。同时他们又在中山公园内临时建起一座锅炉房(公园已不对外开放),上下水管道直通城楼,苇席四周铺设了几层取暖管,尽管正值隆冬,棚里温暖如春,昼夜通明。
! q0 [" _4 i, @1 _6 N) k  当时这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正处于中国内忧(文化大革命)外患(中苏关系紧张)之中,意义尤为重大。为严守秘密,不仅北京市市民不知道,就是近在咫尺的中山公园、文化宫的工作人员也不知被苇席围起的天安门在干什么。所有参加人员更要严守秘密,不准和任何人说,甚至家人,这是政治任务。
* Z7 U% T, ~# l- I2 B' K- b  拆城楼前首先要进行测量,公司指派懂得经纬仪的姚来泉配合测量局的同志工作。当时他还是不到40岁的精壮汉子,十几岁学徒,很快晋升为8级木工,并连续获北京市劳模称号,曾与李瑞环一起参加过市群英会。姚来泉和测量局同志将城楼所有的斗、拱、声、柱及端门等一一测量。测量后的数据直接报告给毛主席,毛主席批示:原样不动,尺寸不变。
# Y  S. q. A- \8 |% }

签到天数: 6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五品郎中

推荐
 楼主| 发表于 2013-10-4 15:22:2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卧龙姚建中 于 2013-10-4 18:12 编辑
; u+ c) v1 @0 t% u- t  l6 A
" \' q; t  ]5 S) i5 G9 c城楼上没有一根钉子
  H" w3 y3 f$ b  天安门城楼究竟由多少块木料组成?谁也说不清。被拆的斗、拱相互咬合,上下垒叠,环环紧扣,严丝合缝,不管多大的木结构体却找不出一根钉子。这么复杂的工艺是怎么做的呢?连8级木工姚来泉都有点挠头。* C, [2 |. S4 Y
  他们用塔吊先将城楼西南一个整角吊起,拉到中山公园水榭北侧,每拆一根,在旁边按原样码好,可拆完了,就是码不出原样。7 B3 s& m5 g  [
  建筑专家琢磨了半天后说,拆下的声、斗、拱虽然次序对,但有的方向不对。后来又把拆下的每一根木料都按顺序编号,画草图,拍照片,并写清内、外、上、下、左、右等,把拆下的东西反反复复按原样码了几遍,直到弄明白为止。因为城楼完全对称,所以明白一面,就全明白了。整个城楼拆下的木料堆满了天安门的后面和端门大院。
9 w, h/ H/ u# v+ |5 q  天安门城楼有60多根柱子,最粗的直径1.2米,最小的也有0.6米,每根12米长,重7吨以上,一个15吨卡车只能拉一根柱子。当时曾在海南岛和西双版纳原始森林找到了质地较好甚至更大的原木,但运输成了问题,火车时间太长,直升机吊不起来。最后许多木料是从加蓬和北婆罗洲进口,这种木材似红木,质坚,色红或黄,遇火不着,只冒烟。
' w1 u5 s+ `) S$ E3 I4 Q  按照国务院“建筑材料全部更新”的要求,拆下的木构件由北京建筑设计院画图,北京光华木材厂按图纸进行加工。新做的全部木柱和木梁均用整体木材,所有木构件都作了防腐、防虫、防火的化学处理。但安装时发现其中一根木柱有一直径约两厘米的窟窿,再换材料须几百人停工。经请示总理,批准顺此洞扩展为5厘米孔,并将柱子打通,灌满防腐剂。6 V, i# s/ y; l# s- Y
  大木组装时,也出了难题。当时我国吊车臂最长只有25米,前面吊上去,后面就够不着。工人们采用“斜溜”办法,两个塔吊同时吊一根,把60余根柱子一一溜到柱基石上,柱子就位后,因为直径大分量重,几个人都推不倒。3 @1 {) P( {1 N4 l
  正脊两端的大吻原为龙。有人认为龙是四旧,要改成向阳花。周总理知道后,坚持说,可以搞龙。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原主体部分不要改。但在某些人坚持下,棚顶的金龙合玺图案,改成了西番莲图案(1984年维修时,又恢复了原貌)。当时谢富治坚持要把老檐、小檐下的木结构斗拱改成玻璃钢的,周总理得知后,一锤定音:照原来的木斗拱制作,任何结构不得改动。
7 U3 Z$ @9 D/ F9 `  q! K0 l  I$ F

签到天数: 6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五品郎中

推荐
 楼主| 发表于 2013-10-4 15:24:1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卧龙姚建中 于 2013-10-4 18:24 编辑 0 G# x/ r3 z) M' ?: N5 j5 ?

7 H8 r% {4 y0 U' g4 w周总理:派可靠的人挂国徽( A1 q: {" T3 ~3 P4 V
  直径1.7米,需8个人抬的国徽由北京雕刻厂完成。周总理对挂国徽十分重视,他说:“天安门是马列主义的大讲台,资本主义国家要看我们的国徽,要派可靠认真的人把这个关。”/ E) g, b8 `5 m% U$ c$ G
  姚来泉接受了这个任务。挂前他发现国徽背后有用铅笔写的抬国徽8人的名字和日期。领导指示:国徽不能有任何痕迹。他用细砂纸连打几遍,检查通过。
  x3 ^* \# w" q) e- J  国徽被左右两个大滑轮吊到固定位置,国徽的位置要对准北京的中轴线,一丝一毫不能差。测量局的同志站在纪念碑前的中轴线上,用德国进口的高级经纬仪对准天安门城楼,更准确地说,经纬仪中的线要与国徽上细如发丝的中心线重合。姚来泉根据对方左右手示意的两面黄旗,不断地调整国徽的位置……整整3个多小时,才把国徽准确无误地挂在了北京中轴线的位置上。9 b( i! d) m+ s! b
  重建的天安门城楼,经国家验收全部合格。1970年3月11日下午3时许,周恩来总理第一个登上天安门城楼视察,他同现场的工人一一握手,并说:“同志们辛苦了!我来看望大家,你们用这么短的时间把天安门城楼建设得这么好,谢谢你们!”: J. T* L2 t2 r2 {
  工人们非常激动,不停地高呼:毛主席万岁!周总理从东马道登上城楼,详细听了工程情况和汇报,然后又从西马道下来。并指示指挥部领导,让大家多休息几天,才乘车离去。
3 J  G4 P  `: U  姚来泉家现在还保存着当年赠送的“重建纪念”的一个8开大的镜框,里面装着一幅重建天安门时的彩色照片,下面是:
. x# g$ r; j: U* G  精心设计,精心施工,在建设过程中,一定会有不少错误,失败,随时注意改正。
; |% ]$ e6 A3 v% }7 q. d  毛泽东
" R! Y( V1 n7 @! A- |8 \4 m, o  二月四日(烫金手书)) v: `0 p$ i6 `0 W4 ^) d
7 J" b( o( J  q8 {* |
  链接 天安门的由来
: y8 G, U6 M" }* n  天安门始建于明永乐18年(1420年),建造时完全模仿南京的承门天,故命名承天门。明朝天顺年即1457年7月,承天门遭火灾,城楼焚毁。1465年明宪宗派工部尚书重修承天门,由牌坊式改建成宫殿式,基本上有了现在天安门的规模。1644年,清朝顺治皇帝入主中原,承天门又毁于战火。第二年顺治帝发布命令,再次重修承天门,6年后竣工,从此正式改名为天安门,一直沿称至今。
  Z2 r2 F* ^0 T+ s1 W$ `+ B
1 W7 E6 t1 I( w) `5 S

签到天数: 6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五品郎中

推荐
 楼主| 发表于 2013-10-4 15:21:1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卧龙姚建中 于 2013-10-4 18:11 编辑   N/ H( d* c  N4 Q7 D4 g3 |
1 k% A) g% K. S: {
城楼顶上发现“镇楼之宝”
- A# ?* L: t* o6 D; R  天安门城楼除底座是砖混结构外,整个城楼为木结构。拆前断掉全部电源后,姚师傅带着两个人登着杉篙绑起的梯子,爬到天安门最高的脊瓦处。按指挥部命令,他要找出正中的脊瓦,至于干什么,不知道。多年从事过重大工程的姚师傅知道,领导让干什么就干什么,不该问的不问,不该讲的不讲。他让两个工人分别从东西两侧往中间数脊瓦数,而他则站在大约中间位置,当两人各数到43块时,他自己脚下刚好还剩5块。于是他在中央脊瓦作了记号,便赶紧向指挥部汇报。
: W7 Y$ g( M! ^. l2 o$ R7 d  指挥部领导、专家、公安及警卫人员立即登上楼顶,领导指着中间黄色的琉璃瓦对姚师傅说,把它砸开。琉璃脊瓦厚60厘米,宽80厘米,两个人根本抬不动。姚师傅用撬棍连撬带砸,瓦碎后露出一30厘米见方的木盒,尽管很旧,但上面仍清晰地显露出一对精美的二龙戏珠雕刻图案。领导示意打开。姚师傅用手叩叩木盒的面说,这是金丝楠木的。然后用撬棍轻轻一戳,木盒酥了。
8 o0 ]4 y; C5 M3 o4 c# H  领导又示意取出里面的东西。拿出来了!姚师傅说,看,一块“铜疙瘩”。专家拿过来,尽管光泽不那么亮了,但却实实在在是个金元宝。1 P: C, h, [, I) V
  再摸摸!姚师傅又伸手摸,凉凉的,好像是块石头。那是块拇指大的红宝石。再摸出来的是一粒粒像红铅笔头似的东西,手指一捻,变成朱红色粉状物,若离若聚。专家们闻闻说,是朱砂。此外还有五彩粮:黄豆、高粱、黑豆、谷子和玉米,当然有的已分辨不清了。( y  L! [1 j8 v* ~( N& t! z
  据说金丝楠木盒里的所有东西都是避邪物或吉祥物,后来全部上交国库。
) _; S) ~9 S, m  新盖的天安门城楼在原放“宝盒”的地方放了一块汉白玉石。这块汉白玉石高17厘米、宽12厘米、厚3厘米,上面竖着刻有:1970年1月-3月重建,金箔贴字,明亮耀眼。姚师傅事先招呼瓦工别打满洋灰,预留20厘米。他用水泥袋纸将汉白玉石下半部包裹了十来层,再将字体朝南、小心翼翼地插进混凝土里三分之一,然后将脊瓦盖好。这块汉白玉石将成为新中国重
建天安门城楼的历史见证。6 |3 B& \$ y! d. t# |" G. w

  u. }& ?* k9 g' s" P

签到天数: 3767 天

连续签到: 173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20#
发表于 2019-1-26 12:31:1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姚敬文 于 2019-1-26 12:39 编辑 / {8 U4 u# h% r- Y7 z  B7 ]4 ?, Z
! h: j5 ]$ [7 z
周总理:派可靠的人挂国徽 j+ E) }9 v$ a
. i) P$ T" i! v' l7 W% `+ s, b( l* q' H
  直径1.7米,需8个人抬的国徽由北京雕刻厂完成。周总理对挂国徽十分重视,他说:“天安门是马列主义的大讲台,资本主义国家要看我们的国徽,要派可靠认真的人把这个关。”( W2 j& v+ I, f  L
  姚来泉接受了这个任务。挂前他发现国徽背后有用铅笔写的抬国徽8人的名字和日期。领导指示:国徽不能有任何痕迹。他用细砂纸连打几遍,检查通过。
0 c8 u4 B/ `$ O3 q7 Z" {. R/ P7 P' X: s4 s, ]  ~% j
  国徽被左右两个大滑轮吊到固定位置,国徽的位置要对准北京的中轴线,一丝一毫不能差。测量局的同志站在纪念碑前的中轴线上,用德国进口的高级经纬仪对准天安门城楼,更准确地说,经纬仪中的线要与国徽上细如发丝的中心线重合。姚来泉根据对方左右手示意的两面黄旗,不断地调整国徽的位置……整整3个多小时,才把国徽准确无误地挂在了北京中轴线的位置上。
* B! L9 d4 ~( y- x- ?( i$ s
   

3 i, o& z) x1 o# I2 }姚族来泉,能工巧匠,德能兼备,安装国徽,堪当重任,名垂史册!5 S2 i. d* Z3 z3 J9 `' i& o; x

该用户从未签到

19#
发表于 2019-1-26 11:00:41 | 只看该作者
姚小平 发表于 2019-1-26 09:474 Q! y. K1 T7 |  U0 T
姚来泉,八级木工,他参与了从1969年12月到1970年3月间的天安门城楼重建工程。如今已年过古稀的姚师傅, ...
6 c& O0 n* w& b2 {/ _2 ]
本以为姚来泉可能是北京土著人。老家是哪里?' A6 f( L( ?+ ~+ P1 ~% `! @; v; G

( Z; l+ p9 x4 x5 ]# }姚来泉,八级木工,他参与了从1969年12月到1970年3月间的天安门城楼重建工程。如今已年过古稀的姚师傅,从十四岁开始在老家当学徒,十六岁进京考木工。* q4 o4 V: u' d1 j

* c# M" a+ c# ?: G! {/ {( D' I

签到天数: 4070 天

连续签到: 30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18#
发表于 2019-1-26 09:47:37 | 只看该作者
pszyyao 发表于 2019-1-26 08:50
% F6 i# l3 [4 O8 M% K# n5 b3 ?* Z3 \终于找到这个帖。- X( d! v! y# j- W
我也想知道姚来泉的近况,他是不是土著北京人?
$ C9 U  f; ]& [
姚来泉,八级木工,他参与了从1969年12月到1970年3月间的天安门城楼重建工程。如今已年过古稀的姚师傅,当年才三十出头,正值青壮年。他从十四岁开始在老家当学徒,十六岁进京考木工。看介绍不是北京土著人!
  S% b7 A, E* G

该用户从未签到

17#
发表于 2019-1-26 08:50:37 | 只看该作者
姚小平 发表于 2013-10-22 16:35/ q9 j& w: r* ^, q& C' m, U$ N
这份资料看完后.我又想知道姚来泉的近况了!

, N0 V# ~9 M3 A& J) c  j终于找到这个帖。
5 g- p4 S/ o8 a+ D$ ~我也想知道姚来泉的近况,他是不是土著北京人?
8 c5 o$ T0 w6 Y+ O* D) L

签到天数: 4070 天

连续签到: 30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16#
发表于 2013-10-22 16:35:11 | 只看该作者
这份资料看完后.我又想知道姚来泉的近况了!

签到天数: 4345 天

连续签到: 2842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15#
发表于 2013-10-21 12:55:14 | 只看该作者
姚炯桂 发表于 2013-10-5 07:04
* \) z6 x; ~4 }呵呵,我也是无意中看到新闻才知道有这事的,一看到老姚家的人就来劲记住了。
0 h) J$ H1 ?" s- u

0 K1 z6 f+ N6 H; M% X这份资料很值得读,也很值得广泛宣传,这也是咱们姚家人的光荣!顶一下!

签到天数: 10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五品郎中

14#
发表于 2013-10-10 21:37:27 | 只看该作者
咱姚家能工巧匠,人才济济!

签到天数: 268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13#
发表于 2013-10-10 16:17:06 | 只看该作者
    好资料,学习后才知道姚来泉师傅参与这光荣使命,知道了这个重大秘密。

签到天数: 6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五品郎中

12#
 楼主| 发表于 2013-10-5 07:04:53 | 只看该作者
呵呵,我也是无意中看到新闻才知道有这事的,一看到老姚家的人就来劲记住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5-9-4 09:00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