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天数: 115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五品郎中
|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无意中看到老家传统节日和风俗,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有部分风俗已经简化甚至取消了,但是看看下面这些我们这一代人大多数还在遵循着,等到下一代估计不仅传承的少了,甚至知道的也不是很多了。不管是传统文化还是风俗迷信,毕竟老祖宗传承了上千年多的历史,放在空间里做个记忆吧!
( N" T+ q2 V9 x% |! _& V. n3 u 看到这些传统风俗,不仅想起自己童年依稀的记忆。 C" @& R- s8 ?/ C
一、传统节日
4 S& B0 ] | R/ S1 s5 f 春节 俗说“过年”,是民间最重大的传统节日。“喝了腊月八粥,就把年来数。”腊月初八过后,开始忙年,家家户户粉饰墙壁 ,扫屋清尘,整理庭院,除旧布新,洗涤理发,做新衣,办年货。做豆腐,谐“都福”音。蒸发团(发糕),做团圆饼,含义“合家团圆,步步登高”。备鸡鱼,意“年年大吉,岁岁有余”。用胡萝卜、白菜心、粉丝等加调料做成“合菜”,红、白、绿相间,鲜嫩可口,象征为人清白,全家和睦。购置器用必添晚筷,寓意增添人口,家丁兴旺。 ) H& N9 X! h7 u6 ~& k8 k
除夕 过年的前一天。家家户户在欣喜之中,贴春联(服孝期内只贴紫、白对联或不贴)、过门笺,贴窗花、糊灯笼,有的还着意倒贴一个“福”字,寓意“福到”。大门外贴“出门见喜”,院内贴“满院春光”,室内正面贴“人口平安”,床头贴“身卧福地”或“身体健康”。牲畜圈内贴“六畜兴旺”等等。打满一缸水,抱足三日柴,备足半月饭,意“从吃坐穿,一年受用。”柴多是芝麻秸、豆秸、棉花柴,有“芝麻秸做大官,豆秸棒年年旺”和“豆秸棒、棉花柴、金银财宝一起来”之说。是日下午,男子衣冠整齐地到祖茔地上坟,或请祖先亡灵回家过年,谓之“请家堂”(也有说“请纸”的),随后便吃隔年饭。傍晚,接灶后,门口放拦门棍,以防邪魔鬼祟强入院内。入夜,秉烛焚香,灯火通明,彻夜不眠,称“守岁”。旧时人称过年为过关,谓之“年关”,穷人为躲债外出,除夕方归。午夜子时过后,长辈带领子孙发“纸马”、放鞭炮、祭天地、祀祖宗,保佑老少平安。女主人在灶王爷神像前撒纸钱祭祭奠,口诵:“清晨起来把门开,明灯蜡烛点起来;灶神爷爷上边坐,金银财宝两边排;一撒金,二撒银,三撒骡马一大群,四撒老人寿限大,五撒子孙不是举人是翰林。阿弥托佛。”纸马发过之后,全家老少围坐桌前吃年夜饭,多是水饺。饺子里要按全家人口数包上钱(旧时多是”小钱”,现为硬币)或大枣,谁吃着带钱的饺子,就意味着运气好,来年发财;谁吃着带枣的饺子,在一年中便幸福甜蜜。过年要说吉利话,如水饺煮破了不说“破”或“毁”,而说“挣了”;馍馍裂了头不说“裂纹”,而说“开花”或“笑了”。过年尽拣好听的话说,有“大年五更死了驴不好也说好”之谚。年夜饭过后,即意味着旧辞新到,拜年开始。先是本家晚辈给长辈磕头,长辈给晚辈“压岁钱”。然后街坊邻居进行互拜,互问“过年好”、“恭喜发财”等。拜年有尽早之俗,多在早饭前结束。初一早饭(也有在晚饭)后将请回家过年的祖宗之灵送往墓地,谓之“送家堂”。旧时的初一清晨讨饭吃的为“送财神”,每到一家门口高喊:“财神进门来,又添人口又添财;财神落了座,金银财宝一大垛”。 2 d8 `; {8 s" D
正月十五 也叫“元宵节”、“上元节”或称“过正月十五”。城乡居民多数用黍子面、糯米面或粘高梁面作皮,红糖或白糖作馅制成元宵,当地人俗称“汤圆”或“糖丸子”,象征举家团圆,吉祥如意。晚间,先到祖茔送灯,回家后将白面做成的象征十二个月或十二属相的灯点燃,照射各处,灯光所及预兆洁净,不孽生虫蝎。小孩三五成群手提彩灯,放“滴滴金”,并在大人指导下用面灯照射身上各个部位,寓意心明眼亮,不生疾病。街衢市肆彩灯盈头,并举办撑旱船、踩高跷、骑毛驴、耍龙灯、扭秧歌等民间文艺活动,叫做“闹元宵”。现在过正月十五更是灯火辉煌,火树银花,五彩缤纷,人们争相观看,热闹气氛年盛一年。
4 T U2 A4 p. V/ ?: H! `$ u$ g0 w/ W+ A
二月二 说的是土地神的生日,又称“青龙节”,故有“二月二龙抬头”之说,意在百虫惊蛰。万物复苏,开始刮风下雨,适宜耕作。是日早起打囤、吃豆,农户家家在庭院、场院用簸箕端着草木灰,用木棒敲打着簸箕将其溜成大圆圈“打囤”。再在囤的圆心画上个“十”字,放上五谷,囤外画梯子,叫“上梁梯”,意祈仓满囤流、五谷丰登。合作化以后此风即息,仍吃炒蝎豆。因当地炒豆时拌上红糖或白糖,俗称“糖豆”,寓“炒死蝎类毒虫,日子过得甜蜜”之意。是日上午,男性青壮,携带烧纸和糖豆到土地庙上祭祀“一庄之主”土地神,故有“土地老爷还熬个二月二”之说。! ]" e& Z+ S/ Y1 q& v- s
, u0 D3 N8 ?+ _7 E9 v& ?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又称“五月端午”和“端阳节”。家家户户门窗和屋檐上插艾蒿。小孩手足系五色线,并将艾枝夹在耳朵上,有的将艾叶等驱虫物缝成“香荷包”戴在胸前,又“五月端午戴艾”之说,意在驱蛇、蝎、蜈蚣、壁虎、蟾蜍之五毒。节日早饭吃粽子,一说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爱国诗人屈原,一说是盛夏到来吃上粽子凉快。故有“吃了端午粽,才把棉袄扔”之谚,也有“吃了端午粽,一年不生病”之说。6 B {- b2 ` H
2 m2 U" s& i# B. O" e+ _6 I( R7 J
六月六 放牧人的节日,此时高杆作物长起,食肉动物活动猖獗。是日放牧牛羊的大人小孩买上瓜果和几张烧纸,到山神庙敬山神,以求其驱逐狼、虫、虎、豹,保护牛羊的安全。
8 k Q! ?+ x8 M+ w4 G, ]' |+ P& s, b, w7 s4 s3 B
七月十五 又称“中元节”,是祭祖的日子,又谓“鬼节”。家家包水饺,备香、纸、带上瓜果、水饺等供品,上坟祭祖。( N7 |* ^4 h' P
! p( e. k) {! A' T$ [ 八月十五 称“中秋节”、“下元节”,是传统的大节日之一。这时,农业年景收歉定局,俗有“七月十五定雨水,八月十五定收成”之谚。欢度“中秋节”也有庆祝农业丰收之意。节前亲友相互赠送月饼,互祝合家团圆。是日晚饭菜肴丰盛,全家聚餐。“玉兔”升起,一家人围坐在院内,摆上月饼。边吃月饼边赏月,称为“圆月”。2 z6 }+ e4 @& }6 p8 q2 J8 \* Z* p
0 D9 C: Q/ ^1 l% @* x 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旧时,多是富户人家和游手好闲的人游逛登高的日子。有些文人墨客身带茱萸登高饮酒、观花赋诗,故有唐代诗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之诗云“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从1988年起,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
0 v3 a% k5 z G4 K. C; r$ L6 B% Y/ k0 e% \5 \2 A, f
辞灶 也叫“过小年”。旧俗是灶王爷启程回天禀报一年来全家情况的日子,故称“辞灶”。旧时因贫富不等,辞灶的日期不同,有“官辞三,(腊月二十三),民辞四,乌龟王八(鸨儿妓女)辞五六”之俗。辞灶时买些瓜果,于晚间供奉灶君。据说糖果有两大作用,一是叫灶王爷上天要甜言蜜语光说好听的;二是用糖果粘住灶王爷的嘴,防治乱说话。辞灶时家中主妇便念念有词:“灶王爷上西天,少说闲话,多加美言。吃足喝饱,早去早回好过年,日子一年强一年。”故灶王爷的对联是:“上天去多言好事,下界来广降吉祥”,横披是:“一家之主”。新中国建立后,此俗曾一度渐消。但近几年又复兴超前,不仅酒席丰盛,而且放鞭炮的数量大增。% O. K! u8 ]% m; D [
% p4 y) O1 ?! q0 [ 清明 清明的前一日为“寒食节”。旧时,家家户户到祖茔添土上坟,俗称“春祭”。素有“东(立冬)到寒食一百五,家家祭祖添坟土”之说,以示给祖先修缮房屋和悼念之情。清明节,早饭吃鸡蛋,老人吃“荷包蛋”。青少年男女把鸡蛋煮熟后染成红、绿、黄等色,饭后穿着红绿新衣到野外“踏青”、“爬山”、“滚鸡蛋”,又称“春游”。也有成群结队的青少年到村外放风筝。为纪念介子推,门口两边和磨眼里插上柏、柳等条枝,还有的用柳柏树枝抽打各处,预防毒虫咬人。口诵:“东墙抽、西墙砸、蝎子、蚰蜒不敢爬。”此俗历久不衰。8 P, _" h/ l$ p$ _
, r' l- X. y) h& W
6 b+ T. ~1 B" S) B% _4 r
二、嫁娶 & _+ }/ a/ R, [; O8 ?
当孩子成长到十六、七岁,即进入婚龄阶段,开始议婚。婚姻大事"父母之命,媒灼之言",当事人不能自主。
% D- U. o7 f+ n; w 提亲:一般儿女到十六、七岁,父母便求亲告友,托媒给儿子说"媳妇",给女儿找"婆家",叫"说亲"或"提亲"。讲"门当户对",一定要不犯克,犯"忌"不能"成亲"。 : p$ |6 h3 \ M! H4 j' k8 ]- Q
订亲:男方用手巾包着钱,称"见面钱",交给女方,女方收下,婚事随即告成。 ( U1 z/ }8 `! E0 ~
下柬子:下"小柬"即男方用"包袱"或"抬盒"装上备好的礼品、衣服、化妆品等,由男方请人或媒人送到女方家中。
, @3 R' V' y6 G+ w 去日子:亦叫"去大柬"。待婚事定好后,男方就请人"查日子",确定结婚日期,应用房屋,支床方位、时间,"娶女客"、"送女客"及双方亲朋"忌讳"属性,出嫁上头时间、位置,上、下轿(车)、坐帐方向,写在红纸上一式两份,称"年命帖"。随后择吉日由男方兄弟用"包袱"或"抬盒",将准备好的礼品,分四六八色,四六八身衣料,猪肉数斤,活鸡一对,鱼一对,点心6—10斤不等,化妆品一宗,艾一对,葱两根,高梁莛"筷子"一把,"年命帖"一份,一起送到女方家。
4 o. {) ^5 A' i5 k1 `" a 约客:女方在接到"大柬"后,其父母先口头与亲朋攀谈"孩子的婚事已定,到时请光临"之类的话,亲朋即准备相应礼品。待婚期临近,女方父母便正式到亲朋家发出邀请,讲明某天"约客"。是日各亲朋备好礼品,一同前往。婚女之舅父、母礼品较重,并且还须给甥女买灯盆。
0 g6 w3 Y, G9 E: E 下催妆衣:在结婚前两天,男方要下"催妆衣"。礼品比较简单,即为男方做好的红棉袄、棉裤,另外还有猪肉等。女方回帽鞋、成衣一身,称"回盒"。 & g) Q- q3 j* R" O5 d
结婚:男方在下"催妆衣"后,双方家中开始准备结婚之各项事宜。 , P: x1 J, q/ w! T2 l! ~, L
①铺床。按年命帖"要求"定方位,床上用高梁秸、麦穰、一对艾、几根芝麻秸铺设,上面铺花席、床单、被褥,放上枕头、压床鞋。床腿下用红纸包上砖与金钱垫好,床下放泥瓦盒一个。
; g5 d5 j* h3 m" s+ T ②贴喜联。结婚前一天下午自家及本家大门、屋门要贴对联,三年内无亲人病故者贴大红对联及双喜,亲人病故未满三年则要贴蓝对联。院内如有石磨,要用红席或红被盖上。同一天叫亲戚,姑舅等长辈要人用小车、毛驴去接来,同辈下辈多自己前往。
4 Y! h4 e: S& U- C0 d ③填箱。女方头天晚上要把礼品放入柜箱、桌、抬盒内,叫"填箱"。被褥放在桌子上,四角串好红绿花生,木柜内按嫁女岁数放馒头,一岁一个,四角各放一个大的,当中放一个最大的,此后再掐三大掐以示礼丰厚,再放一碗"宽心面"。桌子、箱子、抬盒各放点心、衣服、灯盆、化装品等。填箱要用灯照一照,以示明亮吉祥。舅父母、姑、姨、婶子、父母都要给嫁女钱,称"压腰钱"。 ! {; n/ S" ]3 ?/ x6 e: G
④上头。结婚之日早晨,嫁女根据"年命帖"上规定时间梳妆,头戴凤冠,上盖"蒙头红",身穿罗裙,脚登父亲或哥的一双鞋,坐在椅子上,由哥弟抬到轿前换上鞋上轿。
. V' d( p2 G/ Q; I. C! N ⑤行路。最前面是一撒青龙帖的,过桥、拐弯都要贴上"青龙"一张,以示吉祥或"压邪"。其次是抬嫁妆的,由小件、大件排序。再次是乐队,轿(车)两侧是小客,轿后是送女客、大客。轿为木制,高两米,四面各宽1米,为席装拱顶,前面留门,两面各留一小窗。轿衣为单扇四面一顶,顶四角用花线编织垂网及花穗。送嫁队伍在途中,遇到另有送嫁队伍,都要争上风头,靠北靠东走,以示吉祥高升。
& a& |7 k7 W! O$ M: I, g- V$ m 轿到男方门口即停,先收"落轿礼",后落轿,根据要求常要"转轿礼",此时小客派几个人到新房转转看看。
; A' H6 _8 \; `( Y ⑥迎大客。落轿后,由陪大客的着新郎至大客坐的车前,把毡铺在车门前,新郎恭敬的三鞠躬,陪大客的拱手施礼说客套话,大客即下车还礼,由陪大客的领到客厅,让至上首落座。 + W4 ^ T' z& e% a
⑦迎新娘。新郎与娶女客、提毡、抱升、"撒福"的一起到新娘轿(车)前,将升放到轿门口,娶女客先到送女客车前施礼,口中一套客气话,送女客随下车答礼客套,至新娘轿前掀开轿门,新郎在红毡上向新娘鞠躬,新娘在轿内还礼,随即踏着升下轿,新郎转身站到毡的前头,此时"撒福"的向新娘、新郎头顶撒三把"福",新娘走到新郎的一块毡上,提毡的将后一块毡提到前面,依次前进。到院中"天地桌"前夫妻并排站立,男东女西;由主持人主持"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进入洞房"。 ' }- V) {. M, J& V5 \$ m# d
进人洞房,抱升的将升放在床前,新娘踏升上床,按规定方向坐下,叫"坐帐"。新郎用备好的烟袋将"蒙头红"挑起,高举放到福棚上。上好酒菜、红鸡蛋、酒具、宽心面等,新人喝"交心酒",乐队同时奏乐。 * N. K' ]: R1 D% U+ f! z$ u
喜宴过后,大客送女客由陪客的带领至新郎父母房中,言谦虚之词:孩子小,不懂事,人情礼仪、针线饭食、田园活道不精细,多请亲家指导、教训、照顾等,再商定叫"对乐"的日期之细节。同时小客一人将新房窗上封的红纸撕开,以示明亮,将抬嫁妆的红绳一根扔到屋顶上,一根带回。
$ {5 A2 x: g7 `* l5 |( Z0 K过"对乐":按约定的日子,由新娘的哥弟去叫妹或姐。叫时男方一般不安排酒饭,只安排茶、糖果之类,坐坐即走。送"对乐"男方应设席招待,有陪客的共叙家常。新娘要给婆家长辈买鞋、做烟荷包子,并带一对锅饼。
0 @" e8 e' M; T, { 磕喜头:婚后第三天,新郎新娘要给本家长辈磕喜头。一人提毡,先从祖父母起,后父母、伯父母、叔父母,由近及远,都带点心,享受磕头的都要给磕头钱。
, V$ i5 o) E( S 上喜坟:在磕过喜头的下午,到祖坟上坟,谓上"喜坟",放鞭磕头。男女两人同去。用红纸压坟顶。 6 s9 C2 v% I, `8 o4 I4 M
过满月:结婚满月之日,女方娘家兄弟去把姐或妹叫回娘家,男方多数同往,带相应礼品,女方娘家诚意相待。以后女方走娘家随便常来常往,但每月初一、十五、二月初二、四月初八、五月初五、六月初六、七月初七、八月十五、九月重阳、腊月初八、十八、廿八、二十四都属禁忌之日,讲究的还要忌讳"杨公忌"之日。
- G, j% ^# s# a3 R$ F/ M' q 旧时夫妻不合,没有离婚之说,男方不要女方叫"休妻",女方离家出走称"逃婚"。
3 t' ?0 a* v. j# _& @男方"休妻"、"丧妻"再婚叫"填房"、"续房",女方亡夫再嫁叫"回头"。男方娶"回头"一般是夜间三更左右,女的到男家先在备好的锅前烧三把火,称"续火"。 # u8 S7 D+ h5 L# Z# r
三、生孩子 4 H. X2 [/ `0 y& G& h$ _
坐月子:父精母血,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开始"坐月子"。一个新生命来到世间,家庭亲属喜笑颜开。生男孩称大喜,喜气洋洋,生女孩称小喜,众人欢乐。 6 j Z& c1 I5 E k- ]$ S% W
挂红子:孩子出生第三天早晨,在自家大门前檐挂红布,称"挂红子"或"挑红子"。红布上边用莛子缝住,下面两角把小铜钱缝在角面,如生男孩,须系上三根红莛做的箭、一张小弓、三个蒜头,意能文能武,会打会算。挂红子,一是吉庆,二是向亲友邻居告知家中又添人丁。
& z% l( X! i/ d& }7 Q 报喜:孩子的父亲,也可别人代替,要到孩子姥姥家去报喜,报喜要有红鸡蛋及礼品若干。 8 D3 N- ]* Y6 p# N
送米糖:多为小米、面粉、红糖、鸡蛋,童衣、小被之类。送米糖同时剪头,男孩为十二天,女孩为十七天。母抱婴儿,舅剪头,表示三下,众人围着夸奖说喜庆话,随着往准备好的鞋筐内放钱。庄邻送米糖,主人都要回赠鸡蛋数个,同样以示感谢与共喜。
/ y. _0 n8 d/ y& s; b7 g+ B/ | "抓升":待孩子到一周岁生日,主人家备好生日升,内放笔、书、算盘、秤、弓箭,由婴儿任拿。如拿笔、书、算盘,能文会算;如拿弓箭,称能武;如拿秤,能做生意;如抓多样,称文武生意万事享通。
1 q, \9 n: b9 \ 种痘子:孩子周岁前后,于春天要种痘子(现称接疫苗)。在左臂上划破三个点,点上药水,以此婴儿可避免出天花,接苗三天内,孩子要吃"发物"。 + M' X6 Q+ `; x# B
谢花:孩子春天种上痘子,六月初一或六月初六,孩子的舅父去给外甥或甥女"谢花",以示小孩免灾难疾苦,表示祝贺。 1 T4 u p4 q5 P" ^. s2 z6 R
天社:每年秋分前后天社节,为吉利,天社前孩子的外祖父家要给男孩子做一兰布马褂,前胸后背各缝制一黄圆布,前胸为交天大社,后背为长命百岁,意为福命长寿。 7 ~% w3 o" m0 C
& p) C7 M. q- f6 W, \
四、丧葬
; y4 r1 [7 J! K4 J( m6 N1 i# [
0 F+ b; N2 J2 E 上灵床:病危时须将自家房屋(堂屋明间)拾掇干净,搭一草铺,备好寿衣,亲属守候跟前,详细观察试脉,发现眼发直,"抬头文"展开或脉博异常,随即抬上灵床,头南脚北,净面洗脚,穿上袜子、靴子,一般男上身穿长袍,外穿敞衣子,女下身穿裙子,上身穿大襟衣服,外套敞衣子。 . g/ R% N' X. B$ i& M* o+ w
元气:停止呼吸后,手握铜钱或洋钱,两手腕各挂一串打狗饼,身下放几枚铜钱,"灵床"前放一小木凳,上放一盏油灯,灯前放香炉。灯旁放一碗倒头饭。灯前放一泥瓦盆,送殡前烧纸用。大门外放一瓦罐,称"汤罐",男左女右扣在门旁。
" @ M# d7 B* o8 ~+ X 封门:人元气后,帮忙的把丧主家大门、屋门贴上黄、白纸,叫"封门"。
; }7 t4 u4 K- a 披头:不泼倒头汤前,虽悲痛,但不能大声哭,请理发师给亡人之子剃头,女执事用麻把白布扎在儿子头上,儿媳闺女把头发放开,编上麻批,扎成辫状,边哭边披,从长到幼,依次进行。 4 [ W+ u; I! c$ h$ u g
放腰绳:用苘批放成一头粗一头细的"腰绳",大头握一疙瘩,小头放二股细绳,以便系在腰上。一老过世,儿女子孙束单腰绳,二老过世,束双腰绳。
* w$ H# e6 e! J- @ 砍哀杖:要砍柳树枝杆,黄纸裹在中间。
9 _5 \. Z, [* P, m' O" C8 U 带孝:男的是孝帽(辈份不同,孝帽的样式不同),女的是手巾搭头,每次上坟都要戴着,孝帽五七坟后则撕开,不再戴了,女儿的手巾在上一年坟时由白色的换成黑色的,叫换孝。
5 {2 `; p+ K8 x/ }7 t 漫鞋:后生都要"漫鞋",儿、女、儿媳用白布包鞋为撒茬,侄、侄女、侄媳、孙子、孙女不撒茬,一个老的去世,鞋漫大半,二老双亡鞋要漫整的。
! }" f# k( }# g6 E& }7 j 泼倒头汤:帮忙的用谷秸扎成一头小驴,上面放亡者上衣一件,放在大门外烧掉。泼汤时,儿子必须赤脚、光头,头上用麻批系着,男的在前,女的随后,男女哭着先在灵前叩头,然后手拉哀杖,长子在最前面端着盘子,长媳打着"引魂旗"到土地庙,烧纸、泼汤、叩头。 : Z+ z5 O; ~- T) o; ^
停丧:一般三天。第二天要请主管人安排后事,请厨师支锅,请"鼓手",拿"扎彩",搭灵栅。门口挂一门帘,门帘旁放一座库(纸做的),门帘前放桌子,桌前放一口袋,内装高梁,口袋前放一领席,叩头用。两旁放纸人,每边二个,灵桌上放五碗四碟供品,三盘馒头,东头放酒壶一把,酒盅三个,香一对,筷子一双。 3 Y6 P: u. [: e' n7 y% }. B7 r! D
辞灵:送滨的头一天晚上要辞灵,先由死者娘家(男方岳父家)表兄弟,姐妹家,庄邻本家,后自家,先男后女,依次进行。先填库,边哭边填,填库时即放些供品、纸等,最后由长子封项,填完库开始行礼。 - g1 E$ K! x" V/ S( G- w
举纸:送滨当天早上,由执事人按亡人的岁数裁好相连的纸条,每岁一条,捆在一根丧杖棍上,叫"万岁纸",由执事的带领子、侄、孙将"万岁纸"请到大门旁,男左女右,叫"举纸"。 ; c' k1 `6 s2 g# b9 d( ?
吊唁:吊唁人先到执事桌登记,后由一执事人拿一刀纸领客人行礼。灵桌旁执事喊"客至",客人作揖叩头行礼,有叩四个头的,也有"四勤四懒"、"二十四孝"、"三六九叩"不等。执事人喊"谢客",吹三声号,吊唁人向守灵人作揖。吊唁人有哭着上灵旁的,不去的,回头向谢客的作揖,小辈磕头。送盘缠、行路祭,吊唁人还要如此行礼。
3 V4 [8 e2 ^9 q) c- |/ I% ]* L 打框:送殡之日早饭后,亡者的长子托着叠好的烧纸,由人带领,吹着喇叭,二宅先生跟着,同到祖林,由族人安排大体方位、山向,二宅先生用罗盘测定具体地点,插好木桩,叫"点穴",前、中、后挖土三锨,叫"破土",随后由打框的开始挖放棺材的墓穴,叫"打框"。合葬穴的左侧挖一方形洞,下葬时放上木棍,铺上宣纸,叫"搭桥",以便亡魂往来。
4 x( x+ L: O0 R# y1 d2 { 请牌位:中午送过汤后,执事叠好"牌位",上写某某之灵位。用两根高梁莛插在黄纸包好的"豆腐"上,上盖一块黑布,放在托盘内。亡者长子及"孝子"数人,跟着喇叭前去将牌位请到棺材前面。
8 D# t, X5 l2 y# ]( Z' D 送盘缠:这是泼汤的最后一次。执事给纸扎马童轿夫、书童丫环起名、开光、喂饭,马上或轿内放上一件亡者衣,送到土地庙旁侧。亡者长子双手端着牌位,"孝子"、"孝眷"随后,吹喇叭的在前,至土地庙前磕头浇汤,放上牌位、"引魂旗",点着轿(马),"孝子"、"孝眷"依次行礼后回家。
% M8 ~- {. H+ T+ ?8 l2 l 刹材口:送过"盘缠"即"刹材口",由执事的将亲人叫齐,这是最后一次见亡人,先不许哭,待执事的将棺盖移到一边,扶正尸体,拿开"蒙脸纸",用新碗盛少许水,棉花蘸水在面上示意几下,叫"静面"。盖上"蒙脸纸",把材盖移回,此时亲人痛哭。执事的用钉刹好材口。 & D) h: u5 q* N* F# C0 c) t% x
出棺:棺材托泥板处穿两根大绳,一声号令,棺起外出。前面有人双手在后背棺头,两侧后面人用手托,一直到架子上放稳。待架子工用绳稳好棺,架子头详细观察后,一声"前后搭肩,起——",棺材平稳升起,一执事将"老盆"在亡者长子头上一触,随着"起"声摔碎在石头上,叫"顶老盆"。
' N9 w% G- N. y" K/ r! s6 J1 P. e 行路祭:路祭桌摆有供品,桌前铺席,客人按辞灵的顺序依次行礼,待"孝子"行过礼后,起棺上路。"孝眷"解开腰绳疙瘩回家。回家路上不能哭。 ' g4 g" ~- Y7 l# g, s# G" b+ o
上林:至祖林,吹起喇叭,架子头一声号令,架子工小步慢跑到框旁,"孝子"跪拜,随号落棺。查看框深度、长度后,移棺人框,调好方位,盖好席,席上放三锨土,客人先行礼,"孝子"后行礼,回家。 ; Y' P0 f) v" z. Y7 j4 _
上坟:灵堂"五七"之内,天天夜间有人,不能关屋门。上三天坟前,每晚儿孙都要到坟前烧纸,叫"做伴"。上三天坟时坟顶应用泥三锨盖顶。"五七"之内,每七天的晚上要烧纸。"五七"坟下午上,要用纸钱领魂,由长子兜着上林放到坟前。上完"五七"坟,丧事才算基本结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