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天数: 61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9]二品侍郎
|
玄宗这么做,姚崇有没有明白他的意思呢?我们多次说过,姚崇为人极聪明,以他的政治智慧,不会看不清楚。怎么办呢?按照我们的想法,最合适的做法就是及时收敛。小吏么,让他去死吧,丢卒保帅;儿子则是加强教育,避过风头。这样才能保住自己。那么,姚崇是不是这样做的呢?他没有。不仅没有,他还替自己手下这个小吏申诉了,想要救他。那么姚崇为什么要这么做呢?两个原因。第一个是姚崇有小集团意识,要保护自己人。通过这几集的讲述我们已经看出来了,姚崇不是一个嫉恶如仇的道德君子,而是一个喜欢搞一言堂的铁腕人物。要铁腕就得自己说了算,要想说了算,除了皇帝认可外,还要有人死心塌地追随你。而要想让人死心塌地,就一定要给人好处,给人庇护,让人觉得跟着你没错。所以,古往今来好多以能干著称的铁腕政治家都不免党同伐异,姚崇也是这样的人。因此,明知道赵诲犯了错误,姚崇还是要保他。从私人角度上讲,他不肯丢卒保帅,这是讲义气;但是,从公家角度上讲,他这就叫因私害公了。这是第一个原因。第二个原因,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姚崇对自己和皇帝的关系估计过高。他不是帮玄宗解决了那么多政治难题吗?皇帝不是一刻都离不开他吗?在姚崇看来,贪污受贿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这点面子应该给他吧。有了这样的想法,虽然姚崇明白皇帝的意图,但还是想跟玄宗叫上一板。
3 g/ F+ |( a% f, _; s8 D. T' C6 B- c \- O
姚崇叫板,玄宗怎么接招呢?开元四年十一月份,玄宗大赦京城罪犯。只要不是十恶不赦,一律免罪。按道理讲,赵诲的罪也可以免了。如果真是这个结局的话,也就意味着玄宗妥协了,这也是姚崇期望看到的局面。那么,玄宗会不会这么做呢?要知道,玄宗可不是被别人牵着鼻子走的人。如果宽恕赵诲,就等于说皇帝的权威不是权威,姚崇的权威才是权威!这不是自毁长城吗?所以,大赦是大赦,但是,玄宗在敕书里特意标明,中书主书赵诲不在此列。此人虽然依据宽恕的精神免除死刑,但是,杖一百,流放岭南!一句话,玄宗向姚崇表态了,你这个面子,我坚决不给!事情发展到这一步,姚崇总算明白了,皇帝并不是离不开他,相反,皇帝是怕他不离开了!如果他再不知进退,恐怕皇帝就要不客气了!怎么办呢?主动辞职吧。就在这次大赦令之后,姚崇屡次提出避位的请求。开元四年闰十二月,玄宗批准了他的请求,免去他中书令的职务。这个时间,距离姚崇拜相,刚刚三年零三个月。! f, Z, d T2 x; V H- G1 h& w
8 Z1 d' j: F2 t& ~; M
二、罢相原因: c0 F2 u6 r' o# R
% e+ [( i4 M8 m) F: s
大家可能会有点吃惊。姚崇号称一代贤相,原来才当了三年多宰相啊!他做了那么多工作,为什么这么轻易就被罢免了呢?表面看来,姚崇之所以辞职,玄宗之所以批准,就是因为姚崇纵容儿子和下属*,而且涉嫌树私恩,搞小集团。换句话说,玄宗让姚崇下台,也算是唐朝反*都镇的一个成果。但是,事情果真那么简单吗?从小吏赵诲的事情一露头就被玄宗揪住,我们可以感觉到,这个事情没那么简单,它看起来更像是玄宗的安排。所谓反*只是个借口罢了。事实上,姚崇罢相,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什么原因呢?* G, h! x2 a, s( T, Q; x
: l5 X* a" E f" O$ M
第一、宰相如果专任就不能久任,这是玄宗的一个行政原则。所谓专任,其实就是大权独揽。姚崇是不是大权独揽呢?当然是。姚崇在玄宗一朝担任中书令。虽然名义上还有门下侍中和他制衡,但是,我们前面讲过,在姚崇主政时期,担任门下侍中的,无论是卢怀慎,还是源乾曜,都是伴食宰相。完全不能起到制衡姚崇的作用。同僚唯唯诺诺,不会制约姚崇,那皇帝会不会制约姚崇呢?也不会。我们在第一集讲过,姚崇刚刚当上宰相的时候,因为郎官的任命去请求玄宗批示。念了一遍郎官的名字,玄宗没反应,眼睛看着房梁;再念一遍,玄宗还是没反应,继续看房梁。姚崇不明就里,非常紧张的退出去了。结果没过一会,宦官高力士传话来了。皇帝不是轻慢你,是要让你明白,一般的事情你完全可以做主,不必事事请示皇帝。皇帝有这样的气度,当然姚崇就可以放手开展工作了。玄宗为什么自己不制约姚崇,也不让同级的宰相制约姚崇啊?因为玄宗信任姚崇的政治才干,愿意创造条件让姚崇不受掣肘,充分地施展才华。可是,如果一个权相统治时间过于长久的话,就会形成过分的权威,就会威胁到皇权。而自从武则天晚年以来,政坛之所以动荡,关键就在于皇权不振。这是唐玄宗从血淋淋的*中得到的经验教训。要想避免这个问题,只能是采取我刚才总结的原则,就是专任而不久任。任期短,宰相的权力就不会失控。这就既发挥了宰相的才干,又不会威胁皇权。这时,姚崇已经干了三年多,羽翼丰满了,该让他下台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