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和云谱--姚网专业修家谱,姚家修谱找姚网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查看: 4225|回复: 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家谱序言范文欣赏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89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五品郎中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3-17 14:21: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姚家修谱找姚网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 q6 {1 }2 B9 R) b陈氏家谱旧序(朱熹撰写)
: A/ `4 J9 R7 f- ?, ^  W* [; H# A1 f

7 D+ J  c! {. y0 l% T家法之建,仿于诸侯别子,而士庶之宗,则惟其所始焉。或姓或氏,或地域或谥,爵则称宗,宗之于族也,有本姓以合庶姓,有缀食以系群情,孙之于祖也,有植祫以省大事,有齐衰以服三月,百世而婚姻不通,周道然也。上溯夏殷,何莫不然,故其迹泯(未混),末季七族九宗,犹资周王封国之重,及王辙东,世臣沦丧,乐却降在皂隶(穿黑衣的官差衙役),从五皆为圭筚,宗法始荡然也。所赖以维持者,独周官莫繁世(一作独国官系世系),辨昭穆之制存焉尔,此谱帙所从出也。谱存而宗可考,是故君子重之。

$ X( U0 z0 q" e3 D0 D1 |; d
0 V8 p+ T0 g+ L( z0 \' c* n颖川陈氏,出先妫姓侯爵(侯国),自帝舜之后,传于有虞,虞幕裔孙阏父为周武陶王,能利器用,王赖之,以元女太姬下嫁其子满,而封诸陈,使奉虞祀(祭),满谥胡,公生申公犀,犀而下传十世,子孙散处,遂以国为氏,敦读书,说礼乐,绶若若而印累累,匪朝伊夕矣。但世历既久,从迁不定,或移家于八闽,或筑室于三吴,或寄迹于浙东,或寓居于古歙,椒聊远条,几不知有原本矣,然千流万派,归一原,叶茂枝蘩,不离一本。其名之最著者,莫如太邱先生实(即东汉陈实)其子元方、季方,世称二雄,凤毛麟角,岂虚岂虚语哉,元方子群美才懿,历仕魏帝,清节驰声。传霸先,梁祚下移,生民涂炭,相机观变,应天顺人,非择而取之也。厥后王(一作伯宣)为海内文宗,奉公为教子令范,天下已任。擅著作之奇才者,非古灵先生欤!与义河目海口,所赋梅诗,徽宗有见晚之叹。建(见)炎人恭大政,其出处气节,翰墨文章,为中与大臣之冠。协赞大议,社稷之勋臣者,非鲁公、文正公康伯欤,盖一世芳躅,千古播扬,一叶云礽,景行靡替。但人情以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一经疏(流)远,视若途人。然昭穆既明,本原自辨,后有作者,果能追念前由,无忘厥祖,披图按籍,孝思勃生,则勉旃不怠,庶兴前业矣。
# u5 j8 d. M% b
' I- H: r6 W/ `8 Y' y0 Y1 |; [
陈氏族谱源流序--王阳明
  r" A$ y+ I' l$ I7 _& B' w! L
  Y. z2 }! S6 `2 ^
9 {% ?/ n$ D: f4 ~0 t
自五宗九族之礼不行于天下,后世凡通能都大邑之间,号称巨室(族),而能仅谱其家者,不多得矣,若进而能谱其族者,则尤鲜焉!况推及天下同源异流者哉!能推及天下同源异游流,必其心之仁,志之远,力之徤、而学问之充博也。会祁间庠士陈君坚,一日思欲矫世俗之弊,溯本寻源,合陈姓而一之,其固大有功于陈氏矣!然便千万世之下,步尘蹈迹,伦理得以不冺,昭穆得以常明,维持名教于诚心真切之地,又谁之功耶,此此余喜得于观创见,而不容以辞请也,按陈之先本妫姓,出于胡公满,受周武王之封于陈,世(以)主虞帝之祀,传至愍公越,为楚所并,子孙因以国氏,赢秦之季,有曰平者,即越之十世孙也,家于阳武户牗,与张子房同为高帝谋臣,封户牖侯,拜相光显天下。  a: U9 \# X9 m. Q$ W3 O
" C& s  u, L' P1 Z8 i: C
(汉)元帝时,有讳汤者,又以平六代孙,拜西城副校尉。奉使方外,诛斩郅支单于及阏氏太子名王以下千五百余级,功上,锡爵关内侯,于平有光,汤之后,移家颖川。七传而生文范先生实(寔),以节义风四方,至谓在曰:宁为弄罚所加,不为陈君所短,厥子六皆贤,而元方、季方为最,世称难兄难弟,殆本诸此。
2 ?$ D; ]. t  [) C4 q
, [( ]' c0 M7 m4 `! A自是颍川之陈亦着,二方之子孙亦盛,显于魏同,丕播于晋,大行于宋、齐、梁、陈之间,如大司空群,尚书仆射泰,至讳逵而迁长城者,皆元方之后也。高源太守閠魏主簿,谭至为福建节度使,曰:迈而迁莆田者皆季方之后也,季方之后居蒲为多,泉、福、建、安之境次之,宋元间罕有会者,故其派无传焉。
4 m6 v9 k- h4 D: \" ^
5 J; o: R% x( g& h" F" C. }2 ~2 H
长城自逵之后十一(应为19?)世生武帝霸,继梁而有天下,传五君凡三十三年,故当时膏腴之地多为陈氏所居。

4 y% W3 z! f. H4 r
7 i; n. ?; P3 t' J3 Q( O9 C有曰新安者,则伯固[新安王,妃孔氏]之封,而其后居家绩溪若崇德(今浙江石门)、昌溪、霞溪(池州)、陈村(今江苏徐州)古山陉之云岑、昌化义千,类皆绩溪之分派也。

- R. B, _4 K# y0 v) L1 s- v* x* X  {
# D, U; V- Y' x1 s有曰宜都者则叔明[宜都王,妃方氏]之受封而而其后移家德安[今九江市德安],皆宁州,武宁[今九江市武宁,在柘zhe林水库上游],兴国[今赣州市兴国],安义[今南康义安],高安[今南昌市高安市],南昌,靖安[今南昌市靖安],建昌,丰城,瑞昌瑞昌[今九江市瑞昌市],奉新[今南昌市奉新],武昌[今湖北省武昌市],奉新,武昌类皆德安之分派也。

+ O" ?6 B% F. h8 }" D
2 y# e8 L- A" s1 X6 E有曰湘东[长沙]者,则叔平[湘东王,妃丁氏]之受封,而其后居家歙[安徽歙县]之黄墩,若乐平[江西上饶市]、临淮[安徽凤阳]、定海[今浙江宁波]、永嘉[今浙江温州]、昆山[江苏苏州]、金华[今浙江金华]、灵璧[安徽凤阳],类皆黄墩之分派也。
6 c; l0 o; G1 {6 A9 Y6 j9 M

; P5 U/ `! n/ b9 d0 y/ r6 w有曰豫章者,则叔英(豫章王,妃田氏)之受封,而其后移家吉州[江西吉安]黄金乡,若城东聚星街、吉水[吉安市吉水县]、赤岸[赤水县地]、崇仁[江西抚州]丹桂里、新淦[江西临江]之润陂、大塘、清江[临江市清江县] 之黄龙潭、类皆黄金乡之分派也(伯)仁,[妃褚氏]受封于庐陵[江西吉安]、而安陆、新昌、大姑、信沣、新田[永州市]、泞州、沙市、宣城、长安诸派皆祖之。(仁受封于庐陵而安陆新昌大姑,信丰,新田,宁州杉市宣城长安诸派,皆祖之,)允[叔宝子,封吴兴王,妃宋氏] 受封于吴兴[浙江湖州乌程县],而平湖[浙江市]、延津[河南卫辉县]、 嘉兴、东阳[浙江金华市]、义乌、琏市[湖州归安]、海盐[嘉兴市]、乍浦[嘉兴平湖] 诸派皆祖之。庄[叔庄,封会稽王,妃夏氏] 受封于会稽[绍兴市],而凤阳、涂山[凤阳怀远县]、广德苦竹墩、台州状元塘诸派皆祖之。献[叔献,封河东王,妃余氏] 受封于河东[山西],原武[开封市]、鄢陵[河南归德]、宁祥、祥符[开封市]、时和[巩昌西]、临颖[许昌]、新郑[开封市] 诸派皆祖之。(受封于河南而原武宁陵祥符时和临颍新郑诸派皆祖之) 俨[叔俨,封浔阳王,妃余氏] 受封于浔阳,而安仁、太原、陈营[河南陈留]、南河[开封河阴]、鄱阳、南村[河南黾池]、贵溪[江西]、永丰[吉安] 诸派皆祖之。(俨受封于寻阳而安仁大原陈营南河鄱阳南材赀溪永丰诸派皆祖之) 虞[叔虞,封武昌王,妃田氏] 受封于武昌,而江夏[武昌]、金沙[长沙市]、竹牌[黄州蕲水]、团风[黄冈市]、荆、襄诸派皆祖之。(虞受封于武昌而江夏金沙竹牌轩风荆襄诸派皆祖之)若赭山、山阴、淮阳、遂昌、奉化、乌城、无锡、常、镇之派则自恬王[叔宝子,封钱塘王,妃谌氏]于钱塘、俭王[叔俭,封南安王,妃干氏]于南安始也。 鄱阳、大园、南昌、石桥、进贤、罗岺、湖楠之派则自山王[伯山,妃乐氏]于鄱阳。
/ l3 v2 V7 W: @/ S4 I
( |6 c2 P8 ?! ]) v! x. W& ]4 d
谟王[叔谟,妃胥氏]于巴东[川东]始也。
  F( Y0 L1 v& z5 S
2 `% X, D  w! C至于西川东门[成都],又由太子深避隋所迁,而后亦移家保宁[成都]新井[成都南浦县],而卒宏大家声,如三尧者,亦有奉节[四川]出镇,因家浮梁[江西饶州]、盐仓岭[江西浮梁地],而殁能死职庙祀,如大夫轶者,亦有宦游江逝[浙江],爱其山水佳胜,而家桐卢[浙江],如观察使轻者,若吉水长松(一作重庆南川)、鄱阳礼城、婺源霍口[安徽]则托始于新井;而瓜分子折;如乐之城南[江西乐平],婺[安徽婺源]之金阐、五马、凤山沙源;又或有自礼城、自霍口者,与夫祁[安徽祁门]之竹源,休[安徽休宁] 之陈村、浮[江西浮梁]之引京、下连、镇市,则肇迹于盐仓岭;而溪殊径别,如祁之西方村、程村、磻溪,宣化[广西南宁]、崇善[广西太平]、棕榈[广西南宁宣化地]、谷木;如建德[江苏池州]小梅、青阳、湾里[青阳地];休之水潭、潜阜、罗坞;歙之慈孝坊、太平[宁州]之西乡;又或有自竹源、自陈村者也。
: A, m8 M% b2 Q. {# R

9 c( j% I5 I7 v# C- ^! d- k  N/ r至于祁门东山,则系出叔达封义阳王,居长安蓝田,而其后移家闽之莆田、赣州之马头、吉安之庐陵县大湖塘凤凰山;若西蜀之阆中,如三尧者;茶陵之东乡,如四汉者;分迁不一,若马头、蒲江、陵尾、长冲后港,祁阳、宜章、全州,永兴、耒阳、塘村[兴宁县]、石墩[兴宁县]、攸水、马头香山岭、攸县东江乡、马兜[江西安成]、石陂、栗源堡、葛田、文江[吉水]、类皆蓝田之分派也(有曰义阳者则叔达之受封,而其后移家玉山、隐螀,若半x口大门里阳戈、荣锦、坊德、兴之陈源暖川齐村上饶沙溪类皆隐分派也。)其余或出彼入此,或出此入彼,殆如断丝散绳,诚不可头绪也。

' Q4 \! c8 E" u
1 i# H; t/ a/ S9 E) E/ j, m[后]唐[明宗李嗣源]天成间,有天麒、万镒君子者,一倡是会,于是而相从三百余支,继之宋开庆,则得半焉,继之以元至正,则又半焉。自后各望其地,各宗其谱,虽咫尺之间(虽咫尺之远),而有泰越之分。回视古人家天下之心,殆天壤矣!(殆霄坏矣),今观二陈君之为是,岂直家天下云乎哉!散于天下,收于庙中,国之制也;散于天下,收于谱中,家之训也。陈君之意,盖欲拔浇漓之俗,挽回纯朴之风。使族之人,各自其身推及于其父,自其父推及于其祖。自其祖推及于其曾祖,自曾祖推及于其高祖,又自高祖而推及于无穷焉!
2 w/ I* O; _& S: F! q
/ g1 b0 l( x8 J, J/ N. O6 S" \则吾同身者,同吾祖者,同吾曾祖者,同吾高祖,同吾世分祖者,虽有亲有疎,有远有近,贫富贵贱,知愚,有贤有不肖之不同,自祖宗视之,则皆子孙也,(何有亲疏、远近、贫富、贵贱、智愚、贤不肖之分?则亲之于疏,思如何而敦睦之;近之于远,思如何而时会之;富之于贫,思如何而周恤之;贵之于贱,思如何而维持之;智之于愚,贤之于不肖,思如何而劝勉之。)殆见好恶相同忧乐相共,音问相通,声势相倚,纲纪相扶,有无相济,,出入相友,会遇相接,德业相勤,过失相规,农未相赀,商贾相合,水火盗贼相顾,疾病患难想恤,婚姻死丧相助,(乎弱,众不暴乎寡,大不欺乎小,)一宗之中和气周流仁风霶濡,上无愧于祖宗,次无愧于大家,次无愧于斯谱矣,善哉。
) F) B1 j- R! w0 `* V' v- p

+ `: l8 [( l$ v; O1 L9 C' h5 M陈君之为是也,(然其辑谱牒、表世系、叙节略、写遗像,即所谓匡之直之,辅之翼之,使自得之,或者指为无益之举,此不知谱者也,乌足为陈君议哉!)故曰能推乃天下同源异流,(不欲其异,而欲其同),其心之仁、志之远、力之建、而学问之充博也,嗟呼!举万钧之鼎,必乌获;而后能游千仞之渊、必津人;而后可胜斯任者,余固知非在斯人也。然谱学失传久矣!感发而兴起者亦多也,求如是谱,光明正大,简切真实而易观者,盖寥寥焉!余以是又知陈君为经纶之手,而是谱信哉为大成也,故并呈之,以为将来者劝。$ U( N; Z, G9 ?

+ {8 H8 A' V. p4 G) }
5 Q. c* @  |2 ?3 n. {) v* O
甘肃会宁万氏家谱序言
; W3 h2 j$ o- _$ z
& j7 Y& r  K' W
国家有史,述朝代、记政事;地方有史,明沿革,载土风;家族有谱,考世系,识宗支。此三者构成一完整体系,为华夏历史三大组成部分,记述中华民族繁衍生长之历程。史、志、谱或互相印证,或补缺钩沉,相得益彰,流传千古,实为我国传统文化一大特色也。
' I" P* ?# G; R. A+ T我国民族素重血缘、亲缘、乡缘之关系,历时既久,形成强烈之宗族观念,乡土观念,进而溶合为国家观念,此我民族之所以具有强大凝聚力,历五千年经久不衰之奥秘所在也。谱牒者,详生没,记葬处,别亲疏,睦宗族。自宋代以来,儒家认为先祖的嘉言懿行不宜听其湮没,家族世系不可以无考,亲族齿序不可以无稽。于是,士庶之家俱各修谱树牒。特别是文宗巨擘欧阳修、苏东坡诸公所创谱例,更趋系统化、科学化、人文化,至今为后人循蹈延袭。近年来,国泰民安,氏族文化研究盛行一时,建谱续牒者比比皆是。余曾浏览定(西)靖(远)会(宁)诸家新老谱牒百余本籍,然大多或掇拾高门,强为联络;或实出一本,不屑纪叙;或借重于名公巨卿之撰序;或假托隐逸文人之笔墨,大失谱谊,均难启后。且多仅记世系神主,史料支离,无传世价值。谱牒者,家之序也,有如参天巨树,论其树冠枝叶如何繁茂而其主干为一;亦如黄河发自青海,东流入海,毋论其沿途注入百千支流而主流仅一条耳。倘或谱牒不叙,不惟祖功宗德无由以彰,窃恐后之子孙支繁派广,世远年湮,而视亲支为途人,以近族为陌路者矣。谱牒作为家族之史料,对于研究家族史,乃至整个社会史,都是宝贵的原始资料,因而也是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族人岂有不重之理乎!

+ v) ?1 w) {) a' E6 x0 S" [8 X  ?; M' ~5 x/ \
余等曾与父辈多次切磋,推敲谱例,研讨体裁,确定吾族谱牒为八卷分叙式,即卷一序言概述,卷二家训族约,卷三大事年表,卷四世系图考,卷五坟冢图录,卷六人物简介,卷七艺文传说,卷八附录杂缀。各部分既独成体系,明其一端,又相互印证,合而为一。余不敢假托以失真,亦不敢借重以矜美,谨以祖宗实迹纂辑成册,以昭伦序,以传后世而已。
2 m# p% l$ i6 Y" e0 y' h! Z; Y4 \& i
/ M; j' X& v/ R5 V- Z
这次修谱的特色有五:一、新谱作为家族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史册,不带神秘色彩,不做祭祀工具,谨使子孙后代了解先世。二、祖、父现代接受新学,提倡男女平等,故将吾族有史可考之女性均列入世系录,有建树者均上外亲传介。三、鉴于家族成员多供职于国家机关,散居于各地,故新谱印刷每户一本,以便了解家族渊源,共享先人之荫泽。四、鉴于个人无法抗拒大型灾难,为免使谱牒失传,故将新谱分送省、市、县档案馆、图书馆、文史馆等部门收藏传世。五、新谱并送湖北武汉,四川万县,甘肃庄浪、通渭等地先祖曾经驻足过地方的万姓家族备藏,以互通历代流向动态。$ G3 A- n$ k  q0 z* c
3 {- T- f6 _, Q( D2 J6 D- k

. W* _: R6 q9 K! q- Q$ ]原《陇右万氏统谱》,据传修于明代万历年间,后有一本姓白而赐姓万者,不慎将谱焚于清初。迨后,以里公三子分房纂修,大房、二房之谱成于清代顺治年间,三房之谱成于清代道光年间。吾族本支为里公长子时显公之后也。清朝末年,宝成公续牒增谱,以记述会邑郭城之支派,惜毁于民国之兵燹。这次修谱,惟以得之先辈遗言,并借鉴庄浪老谱,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为指导,以史实为准绳,综述始末,幸宝成公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乡试中举时填写的家族齿序录载于会试朱卷,今藏于会宁县图书馆,自宝成公以上五代祖考名讳尚存,齿序井然,给此次修谱提供了重要史料依据,此乃不幸中之大幸也。: J5 O/ O: {9 h8 U4 e
/ e/ |7 ~( w, z" T/ s
此次修谱,始于一九九四年岁次甲戌春二月,为年届耋寿继臣公之倡导,天道不假,公竟于同年四月仙游,掌握有家族大量史料的绍华公亦过早辞世,实为修谱一大憾事也。余等整理父辈遗稿,翻检方志文献,并赴庄浪、平凉、通渭、陇西、定西、靖远及会宁各地,查阅老谱旧牒,搜集口碑史料,栉风沐雨,奔波颠簸,实属不易耳。今之修谱,虽发贤公之前已无从详考,其后犹可记叙,姑就所知所闻,详祖宗爵讳,记子孙行名,叙纂大略,以冀录刊。但余等德薄识浅,狂瞽之见,在所难免,惟望合族兄弟子侄及后世子孙共同斟酌焉。
" z! i  v4 w4 `) ]2 @/ I% ?0 n

) W: Z+ y$ |9 ~( k8 r
江西徐氏家谱序言

( p/ L* ]6 @9 c6 U! j; Q9 }9 X5 R* F6 Y" N& y) }. C  h

) g. S( C$ c; a; ~$ e- b; t" ?抚州城东,灵谷峰下,金临路旁,鸿塘岸边,是为邱坊,人称徐家,乃吾故乡。邱坊村隶属临川湖南乡洪塘村委会。乡志曰,邱坊因邱姓先居得名,后邱姓绝。《徐氏宗谱》载,今邱坊徐姓,系奉二于宋淳祐年间(1241—1250年),由金溪县印山源头迁此。3 b/ o) J2 P" B( j5 r
! d7 e8 Q$ G  g% i, t/ n+ S5 y
百家姓中,徐为大姓,列位十一。笔者搜索,徐姓,乃距今四千两百多年前虞、夏之际,即公元前2197年,繁衍于山东南部郯城至淮河流域一带。据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考证:“徐氏之先,出自黄帝三代孙伯益。其后,有若木佐禹治水有功,封为徐国侯,因地赐姓为徐氏。”历史学家范文澜、郭沫若曾曰,徐是夏商已存旧国。徐国势力强大,且依附者36国之多。滚滚红尘浪淘尽,千古绝唱千古情。徐姓大举南迁始于魏晋之时。南北朝五胡乱华,北方徐姓避居江南。徐姓以苏、粤、浙、川、鲁、赣、徽七省人数最多。

: J: w. x1 m, u' g
" f3 K7 @; D7 i# J$ ~灵谷飞峙,见千古兴替。鸿塘涟漪,载一池风流。吾先辈移居鸿塘已七百余年,世代繁衍,源远流长。村内现有徐氏人口500余,近120户。另五百余人创业于外,定居各地。此次修谱乃新世纪后邱坊徐家人丁大调查、大聚会、大团圆。

3 X% f- S) e9 Y: X+ n% d! u7 j  q9 R. b2 {! Z) p
穿时空星移斗转,逢盛世民富国强。今日徐家,继往布新,开拓进取。改革开放春风润万物,科学发展村民奔小康。政策时雨富千家,电脑汽车进村庄。青山秀景,生桃李百果。沃田厚土,产五谷杂粮。鸡公岭、阳岗上、面前山,桃花盛开,蜜梨满枝,橘园飘香。鸿塘鱼虾丰盈,农院六畜肥壮。抛秧、打工、开店、旅游、做生意、乘公交等等,这些与村民相关的新名词,展现了富裕和谐秀美的新面貌。
5 b% R  \! w' E. a5 n  W. m0 Q

' S+ [  e- t- w& o山水清越宜居地,人物共处乐融融。故乡民居,新旧并存,古今建筑融为一体。东西向公路穿村过,“别墅式”楼房立两旁。购物家门口,公交达抚州。几栋穿越历史风雨但保存不完整的清代建筑,古韵流芳,青石地面、古屋、古巷、古井,还有各类石刻、木雕匾额、传统生活用具等,彰显着徐氏村庄历史久远、人文兴盛。

$ ^: _' V& Z3 h7 G7 `+ m% H& j/ P9 _8 K
百年“广福殿”,点悟从善,度醒众生,净化心灵,抽离烦恼,乃徐氏精神家园。2012,戏楼、配房、拜殿、大殿维修重建,集资行善,功德无量。新殿坐北朝南,正对鸿塘,美丽而庄严。吾辈上香观世音,祭拜广福公。承祖辈礼节,保国泰民安。

3 ?2 u5 L, u( P$ k4 V6 p  i4 e8 E# L* e+ x% a: Q
厚德载物,启来者于征途。故乡人文霞蔚、人杰地灵。民风淳而骁勇,士好学而尚义。徐氏儿女,入大学者众,学至硕士、博士;官至七品、八品;富达百万、千万。兴教育贤,为师者众,十余教师,桃李满天。
$ {2 _! b8 y1 V) q

: P1 g2 A5 V2 v2 B2 J8 J" j民族复兴,中国梦,小康社会,百姓福。观往知来,蓄发展之势;再造绩勋,筑和谐之家。拙笔难绘鸿塘风光,短序不穷徐家内涵。吾辈喜作家谱序,续写华章看后生。
1 l- j& y: _; y- g4 @
/ C7 u4 e0 z+ I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1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签到天数: 89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五品郎中

推荐
 楼主| 发表于 2015-3-17 14:26:16 | 只看该作者
姚尚明 发表于 2015-3-17 14:23
0 ^+ f% o. Y- z/ B7 \' u赵氏家谱序
7 H0 N9 a: ^2 V6 G+ w/ a) J: S+ Y
1 \  }9 @8 a5 e" O3 k国家不可无史,地方不可无志,家族不可无谱。史可知古今,志可明衍变,谱,则可辩枝系、昭亲 ...
& q) g4 l9 i+ B; K
/ U( o( `9 i9 U! L1 R
临沂王氏谱序
1 W- s6 M. _1 \2 W! ?; @

& R( t# i: H3 d1 }9 l& e& ]琊瑯王氏系出晋太保休徵公。支派蕃延,代有闻人。其大宗世居城北双湖村,太保公祠墓在焉。所谓孝河凝冰者也。去双湖数里许,地名禹子城,王氏聚族而居,多历年所。后 之奇公一支,迁居郡城,子孙振振,世承先泽。逮吾 岳丈简斋公暨叔岳次垣、升甫二公,或列官于朝,或蜚声庠序,更能大亢厥宗。今吾内弟竹樵、雨村两司马,暨同堂弟恩普、恩荣等,俱以名诸生。敦宗睦族,慨然兴水源木本之思。因请命于其叔祖纲新公、绪公,于禹字城墓田自支祖以下创建谱碑。余薰沐请观,见其条分缕晰,暸于指掌。呜呼!观于此而孝弟之心可油然生矣.爰拜稽首而为之赞曰:

2 n/ [( y3 z  l: {
1 N) D! H0 R5 p0 v瓜瓞绵 蔓引长椒聊实 条远扬 阀阅盛 瑯琊王 我读唐书宰相表 世系惟有王家好 江左夷吾推茂宏诒谋乃自先太保 为臣忠 为子孝 短簿祠 尚有庙 潜德幽光各炳耀 愿书世谱诒俊少

. J% K# c8 d$ O9 u7 O2 {3 j7 j
3 ?% D7 K  @4 b2 d2 y8 i壬午科举人临县儒学教谕兰山赵善全顿首拜撰光绪十四年孟冬

' c* }" X# r) K' x% ]
9 n& Q1 d: F* \4 B3 c, L1 [
渝北袁氏家谱序言
# v: X: }9 T1 ?; r" u1 M6 n' s0 L

+ S' Z& ^! [! Z% Q4 {
  n5 D5 q# C8 S, w宇宙之内,天地之间,姓氏的起源流变、发展,论证起来是姓归宗,是同根,以正天道、文化的生生息息。自太昊(hao)伏羲氏统一万邦部落,创立“龙天下”。因此龙的子孙这位始祖,结束了野蛮社会,进入了文明社会,结束了数百年的群婚、抢婚;制嫁娶,通媒妁的一夫一妻制;倡偶婚、别血缘,近亲不通婚。提高了人的自身质量,促进了文明。从黄帝、轩辕,追溯到六千年前的炎帝、黄帝归伏羲。疏通了中国远古姓氏梗阻,中华归一。
+ ^5 F7 J3 r0 F6 |

5 N# I0 F" W. f/ q! ~, I8 W姓氏,起源于母系氏族社会。古训“慎终追远,民德归厚也”,自古就有讲孝道,讲寻根祭祖,讲求统一的美德,其风格特美。产生姓约5000年历史。姓和名产生于人类交际与人的区别的需要。因此我们都是同一姓的始祖,总姓相同。到周朝,就成功地辨别了种族,女子称姓,男子称氏。宗法社会时期,谱牒起源于汉代,南北朝时才称“某氏谱牒”。姓氏不仅是私人的事,亦是家族人的事;姓氏也是一种文化;姓氏不仅是讲祖宗,别血缘,一个重要的是讲亲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人人爱人,人人像爱自己父母一样推己及人,像爱自己父母一样博爱人人;人人不忘其祖,不忘其婚,不忘其亲情。

2 N# u+ z7 L8 a* c# U' B* B
; l6 K  |$ b2 D9 u! m+ }" [# q追踪姓氏,我们就知道了我们生命的由来。人人都希望知道自己是谁的子
孙,自己的父母、祖、曾祖是什么样的形象,这是本能。关于几代人的嗣(si)续关系,有口头记述,有丧仪、祭仪,都要视其亲疏、辈分高低。这是日常生活离不开的,从此打开了久郁心中的大结。未成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胧又是谁。我们知道自己的肉体、心灵、心中之血脉传承,从而使自己不至于太昧于自己的短暂人生。参天之木必有根,环山之水必有源,是谓根源。草木祖根,山祖昆仑,江河祖海,是谓问祖。寻根问祖,追根祭祖,不在祈福于祖先,而在明白自己的身躯。我们与祖先是血脉相连,祖先曾经的苦难与辉煌,一定会通过这血脉传到我们现在。0 N6 `+ _  ~8 w5 w
. j" E) _# d; u6 H

/ L7 o9 C; j# ]9 k( S追溯姓氏,我们就知道了古代的姓氏是有高低贵贱之别。“氏”是贵族所特有的,丢“氏”就是丢贵族的地位。故“氏”是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有“氏”者贵,无“氏”者贱,这是古之常理。据考三代以前有贵族身份的男子是称氏与名,而不称姓,只有妇人才称姓,至于庶民,当然无氏,故只能称名。追踪姓氏,就知道何人之间不能通婚,同姓是一道门槛。我们的祖先在三千多年前就已规定,所有的男女都不能跨越这道门槛,而走进婚姻的殿堂。同姓不婚,不是同氏不婚。“氏”重在别贵贱,“姓”重在别婚姻。氏同姓不同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婚姻不可通。“氏”可改变,“姓”是不可改变的。到秦汉时期,姓氏才合二而一,皆可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7 Q, \! w0 i* ]+ x. W# U

: j) K0 [5 y0 b/ e( t姓氏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我们千万不能小看它。姓者生也,因生而赐姓,这是血脉传统的关系,这是血缘传统的标志。氏者,旁支别属也。胙(zuo)士命氏,这是地位身份的像征。姓重血统,氏重地域,一纵一横坐标,两者交叉,把每个人固定在唯一的靶心上,给后人回溯历史,提供了无上方便。姓的那一边,中国人明白了地位,再建立起地域、身份之坐标。纵横坐标的发明,是一项伟大的发明,真可誉为中国人民的第五大发明。要知道多数的欧美国家迟到中世纪中期才开始采用姓氏制度。朝鲜,越南等亚洲国家亦在十世纪才相继使用姓氏,日本迟到1870年(民治三年)才准许百姓取姓,中国则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国家。

$ b5 z* ?, }+ [5 {& l7 v$ L) t
姓氏而外,中国人又发明了“名”,它是用来区别同姓同氏中不同个体的。姓氏名之外,中国人又发明了“字”。字是人名孳(zi)乳发展出来的另外的名。姓氏名字之外,中国人还发明了“号”。这号的发明,恰恰表现中国先人秩序中求活络,张弛中求自由的灵活精神。“号”精神是自由,取法灵活,不受限制。“号”可以说明姓氏文化中的一包调味剂,常常叫人回味无穷。

% W& J+ ^/ j4 ~: a; F  f8 ?
: ]- i; @" m. E6 {7 O# H" g由姓而家庭,由家庭而家族,由家族而家族文化与家族精神。一姓有一姓的个性。传统所养,基因所迫,个体很难逃脱其规律。或帝皇不足,或侧重政治、军事,或五世六公、九代封侯,或数世科名,门第清华,或专心干一门而成工商世家、书画世家、医药世家……。家族文化乃是中华文化之缩影,在家族文化里,吾人既可读到政治、经济、教育、道德,又可读到祖先之生存状态,处事心境,价值观念,更可读到吾氏吾民之悲欢离合,生灭盛衰,死去活来。

2 t! i7 O3 t7 q2 I" w, b7 d' v/ m/ O# @  Q) S$ \
寻根问祖,问祖归宗,渊源流长,先秦古诰,大多不传于后代,今传本
《大载礼记》和《名贤汉族言行类稿》记载,尧、舜、契、稷等的传承关系,至汉代谱牒就较详细了,东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谱牒专家,修谱甚行。为了避免冒认宗谱、虚夸、伪冒等现象,“统其祖考之所出,利其子孙之所分,别其姓族分其类”,使之相从,别其婚,其生不蕃。从而体现了姓氏文化渊远流长,博大精深,内涵深广,道明了姓氏在历史上的社会形态演变。在现实生活中,人口流动频繁,通婚的范围扩大,不求在血缘、甚至有的只有姓或只有名,或者根本不去区分名或姓。现代人所重视姓氏区分个体功能,而传统的血缘,辨别婚姻的作用在逐步减弱。为避免这些现象,完全有必要弄清楚。我们认为姓氏除为个人所用外,仍是社会处理血统、婚姻、财产传承等所考虑的基本依据,如果把它看得过于简单,未必可取。君不知不尊重祖宗数千姓氏的传统,强调符号性,随意创造新姓氏,势必引起血缘糢糊。各姓人口数量悬殊,变得越来越明显,甚至逐步加大,结果大姓人口越来越多,小姓越来越少,甚至淘汰。大姓同姓同名出现,与小姓距离逐步加大,取名随意性增强,现在同名成灾,这些现象吸引着我们,触动了我们心中追求溯源,寻根情结。姓沿何时何地,血缘、婚姻和始迁祖是谁,都无从考证。我宗族为何如此纷乱,至今尚无一卷完整、象样的族谱。本宗族在历史长河中经历过怎样的繁衍变迁,出过多少名人贤士及基本丰功伟绩,有那些人可以传承优秀的家族文化传统,激发本族文化兴趣,增长寻根热,让后人看到本族先人们的色彩,确实是缤纷多彩,洋洋大观,多么振奋人心。但就是找不着,看不到,这样的现象就让它下去吗?怎么可能!不然就是忘掉祖宗,就是背叛祖宗,也是枉活一世人,这样的家族也是有名无实。
3 \8 m2 g2 N1 w! T( p, G2 b9 w; F
. {* s" o8 R: m1 a$ t4 e

( l. I! y1 E, r! ?0 w* w0 s/ T; l/ c我“袁”氏来源比较单纯,在历史上出自“妫”(gui)姓,是上古有虞(yu)氏部落的首领,虞舜之后,上古五帝之一的舜是颛顼(zhuanxu)的后代,他生于姚虚(今山东河泽东北)而得姚姓。他又曾住在妫汭(guirui)河(今山东永济南),所以后代又为“妫”姓。以妫姓的后裔中,在周武王灭商后,以妫姓的后裔胡公满被封为陈侯,建都宛丘(今河南淮阳)。陈胡公妫汭第十一世孙有个姓诸的,字伯瑗,伯瑗的孙子涛涂以祖父的字令姓氏,称“瑗”氏。春秋时期世袭陈上卿,由因当时“瑗”字与袁、辕、援、爰、溒、榬等七字同音,古意相通,所以后来到了东汉(公元前206年)就以这七个字为姓,西汉之后演变专一以“袁”字为姓。
7 s  ~, u3 i# {0 o, P) F- _/ U3 \9 {- B6 U
袁姓得姓以后,在汝南汝阳(今河南商永西南)、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彭城(今江苏徐州)等地形成望族,后来汝南、陈郡(一作陈留,即陈郡是后来的名称)、彭城便成了袁姓三大郡望。东汉时,祖籍汝南、汝阳的袁安担任汉章帝司徒一职。袁安之子袁敝官至司空,袁敝之子袁汤也官至司空,袁汤之子袁逄、袁隗分别官至司空、司徒,这是袁氏门中最引以为荣的“四世五公”。当时天下士大夫无不奔走于袁氏门下,其权之重、势之盛,天下莫得而比(《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注引《吴录》)。至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袁绍依靠这些势力称霸于河北,袁術也称帝淮南。两位袁姓人一南一北,拥兵自重,是当时天下最具影响力的两个割据集团。进入三国以后,尽管袁姓人的势力不及东汉,但依然族大人多,特别是在西晋末年南迁以后,因袁姓累世佐命有功,又与王、谢、萧三姓并称天下盛门,直到隋唐时期,袁姓都一直保持着优越的地位。, [' r1 |) h* N+ [6 B( L9 ?! q

, m) ^( Z9 `, ~  P8 Q5 A隋唐以后,袁姓人口迅速增多,分布更为广泛,从南方到北方都有袁姓。在明清时期,袁姓开始迁世界各地,有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g# u- D* |" i( I- U
袁姓在汉代73个大姓中位列第33位,国家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袁氏人口占全国人口的0.54%,住在四川、重庆、河北、江苏、河南、江西、浙江、湖南、湖北、广东、广西、山东、安徽、云南、贵州等15个省市,几乎遍布全中国,都有袁姓人氏。
+ s% C# I9 y3 @& H

- E$ i# A( E. Y5 }$ s袁姓的繁衍发展,给人类社会做出了卓越贡献,造就了一大批历史人物,功勋卓著。根据《史记》、《辞源》、《辞海》考证,在东汉时袁安,汝南、汝阳(今河南商水西南)人,字邵公,汉明帝时任楚郡太守,河南尹,以严明著称,后历任太仆、司空、司徒,和帝即位,外戚窦宪专权,他不避权贵,多次弹劾窦氏。袁绍、袁術均系名臣,西汉大臣袁盎,东晋文学家、史学家袁宏,南北朝时名臣袁粲,史学家袁淑,唐代文学家袁郊,农民起义领袖袁晁,南宋史学家袁枢,元朝文学家袁桷,明朝诗人、文学家袁凯、袁宏道、袁中道,军事家袁崇焕,明臣袁黄,清朝诗人袁枚、袁江,戏曲家袁于令,外交家袁昶(chang),民国时期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共和国时期共产党领导人之一袁文才、袁仲,英雄袁孝文,戏曲家袁牧之,著名物理学家袁家骝(袁世凯之子),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国家体委主任袁伟民等……历代时期的有功有名的人仕达二、三千之多,真是举不胜举。

/ `2 Y/ }) I0 ~4 U4 i+ J+ ~% g$ r8 R. `- b, Y
历代名人不计其数,但时至今日,我袁氏宗族辈份,无论何时何地都难以清理,没有一个统一的行辈,何为如此错乱,是我们的祖先不重视吗?是我们后代子孙不尊重祖宗遗留下来的宗训吗?都不是的,其根本原因,据我们走访查询袁氏众多《族谱》,他们记载的方式方法,时代起止都不尽完美,班辈千差万别,有32字的,有20字的,有16字的,甚至有几个字的等等都不一致。还有措词遣句存有不少疑虑,为何出现这些令我袁氏宗族后代不满意呢?不责怪我们的祖宗。经过我们弟兄考证分析,主要原因有:
" M6 P- A: D& g, _+ w
3 L/ i: W+ L3 E. ^* L# P) c7 |
一、在东汉以前袁姓是以七个同音字的袁字为姓,各有各的规章制度和辈份,东汉以后,据唐李咒的《独异志》记载,才改七姓合一为“袁”字。
* c7 X) r5 _: N9 \% G' ~; Y; O
# J/ I1 F: v! @2 X1 ]" K+ b* f
二、历代战乱,兵燹(xian)纷征,民族矛盾突出,互相残杀,角斗至极,影响了祖先的正常生活,分崩离析,各自逃命,兼之毛泽东发动的“文化大革命”运动,把家谱当成“四旧”摧残毁掉,至使族人找不着依据。

2 z7 O4 O1 Y! A, T0 E( x
) r: E1 A4 T1 ?. ]4 S# d三、残酷无情的封建社会制度,它的法制压迫了我们的祖宗。如在公元1630年,明代军事家袁崇焕,广东东莞人,万历进士,天啟二年(1622年)单骑出山海关考察形势,返京自愿请求守辽、筑宁远(今辽宁兴成)等城,屡次击败后金(清)大军进攻,六年获宁远大捷,努尔哈赤受伤死亡,被授东巡抚,次年获宁锦大捷,皇太极大败而去,被崇祯帝任为兵部尚书,督师蓟(ji)辽。崇祯二年(1626年),金军绕道自古北口入长城,进逼北京,袁崇焕得诏,星夜驰援。崇祯帝中反奸计,诬袁崇焕通敌叛国。袁崇焕忠诚地为了他的朝庭浴血奋战,没有死在敌人的刀下,却被自己誓死保卫的皇帝杀害,一刀一刀地割尽全身血肉,一片一片地狂欢吃掉,至此无法抵抗后金,崇祯梅山上吊,明朝灭亡,清朝开始。袁崇焕的骸骨被践踏得杂乱不堪,后被他的部将佘某辞官冒死收殓遗骨,带回广东东莞老家,埋在自己的家中,日夜守护,立为家规,发誓辈辈守护,寸步不离。到现在已是372年,17代孙,未有片刻擅离。目前守坟的为佘幼之。他们这种“慎终追远”,对死者、对活着的慎重,表现出了一个“忠”字。自此以后的明朝对袁姓宗族格杀无论,有的被无辜殃及杀害,活着的各自逃命,逃往各地安家落户、而致乱。
$ Q* d; h: Z7 b3 O4 K' a" H3 d
. h, v' ?6 e+ ~( z* y+ [; w
四、湖广填四川:明末清初,从湖南、湖北、广东、广西移民到四川,来的很多,弟兄也很多,来到四川,以“插占为业”,兄弟们都各自分散,有的到了云南、贵州,留在四川也很分散,当时交通不便,难得来往会面,各自立宗主祠,致使不归统一。
5 i7 C9 J& X2 U5 @. U
9 n+ a) |6 J# ^8 a) J8 D
五、战乱逃命,易姓改名。如袁长合的祖宗杨安珠先祖,在1362年(元朝至正21年)协同姨兄明玉珍创业西蜀,建立巴子国,国号夏,定都重庆。后四年(1366年)明玉珍去世,其子明升战败于瞿塘峡,被迫投降,封为归义候;杨安珠长子杨荣、次子杨昭遭严缉,掘浮图关地道而逃。杨荣更名为甘玉珍落业于邻水,杨昭更名为袁自伦,落业于涪州铁里内河丁家渡石坂坵(今长寿狮子滩),立下宗祠字派至今,已九代人也。
( d8 _* i0 l5 Q' H, C

9 l3 W1 e0 ?5 v5 J0 T! |六、有些人对家谱的思想意识淡薄,不重视,认为是可有可无。袁氏家族如此错乱不统一,令子孙后代很难遵循。现已初步查明了,辈分不清,就以平辈称谓,长者为兄,小者为弟。此之千年离乱,实在难得,可谓大幸也。也算祖宗有德,后辈子孙的福分,我们要倍加珍惜、爱护,不得有半点玷污我袁氏宗族。因此,不能让其这样下去,要力求统一,应有高低辈分,应有规律顺序,应有所振兴,应有所创举,以显我袁氏宗族之风,屹立于民族之林,千秋万代,健康繁衍,永放光明,兴盛不衰。不管怎么说一笔写个袁字,袁氏都是一家亲。现在各分会的家谱,必须严格保护各位先祖用血汗遗留下来的史料,原封不动,不准擅加增删、废弃,若有不爱不敬,或可有可无,漠然视之,正合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的一句名言:“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因此我们必须无条件的处理好,每年祭祖,都要重温家谱,至于以后的祭祖,参拜祖宗的方式方法,可采取分散与集中的办法,各分会以祖宗的生长地(也就是祖籍)为基点,作为分会的祭祖参拜中心,可以在每年的“清明节”这天聚会一次,也可以两年一次,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来定。没有资金会餐,可以集资,也可以参加者一人出一餐伙食费,办法灵活多样,不拘一种办法,总之以达到拜祖的目的。凡我袁氏门中,族众人多,希望大力相助,或出钱,或出力,资助筹办,让我袁氏宗族家谱焕然一新,为袁氏家族众之所望也。: X1 N# m2 S6 q! b2 I
, ^! t2 G' G4 k7 p4 |; c) O: }
江西宁都廖氏族谱序

" j* r. Y& w, @( @: S

- g8 I+ q3 w3 I' ~+ ^2 U
% ~5 P# G# w( E0 ~1 N! Q; \4 Q
余观宁都廖氏族谱,叔安公而下,历世绵远。自子璋公受封左卫镇国大将军,子孙多荣膺显达,联芳接武,照耀宗谱,可尚也矣。子璋公后裔之崇德公,以明经任虔化县令,遂家焉。由是子孙居虔化者繁衍盛大,实乃崇德始也。及后六世孙俱受封尚书品秩,盖由子孙读书登第显宦,亦由累世好善积德而然也。绍兴年间,朝廷以世事不宁,改虔化为宁都,而民俗淳矣。于居翰林时,蒌典文衡,今淳熙戊戌进士廖光,宁都人,于所取也,光既为进士,而犹笃志向学,请益于余,因得观其谱,知其为簪缨望族。矧光学博才优,而任郎署之职,雅宜尽忠报国,上而至是君为尧舜之君,下而泽是民为尧舜之民可也。为子孙者尚当修身慎行,力学务,出处隐显,咸以忠孝为重,以昭令誉于无穷,不尤美乎。诗曰:子子孙孙,勿替引之。廖氏有焉,余因光请文,故述其概而书之。

+ _; _# c! j$ J  \* _  B8 S; Z" c. P, }
独山前冯氏族谱序言
7 v7 S' {$ `- q2 f% }) Q# i$ h
7 E2 p/ F) I9 m" g" ]3 L
0 w8 Q3 U7 i5 q( F% q' o7 p/ W3 |
明末清初,南阳地区连遭自然灾害和多次战乱,致使人烟稀少,土地荒芜。我高祖一贵公高瞻远瞩,开拓进取从湖北省黄岗县塔神社携妻带子来到宛北十五里独山下大冯庄定居。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奋斗,七世时人口已发展一百五十多口。大冯庄、小冯庄、冯楼、唐庄、道士庄和刘振河的土地均为冯姓所有;柳树庄和柳树店大部分土地为冯姓所属。广大族人过着农耕生活。为了明世系,继传统,增强宗族观念,六世前辈以新旧祖居地为内容,撰写族谱;明宅武昌 清居南阳 豫山岭秀 大树荣光 一九九四年经各村、社区的武、昌、清、居四代人商议续世系:洪范嘉谋、华夏传芳、普天同庆、世(事)业永康。我家族从七世起,后人起名概以世系为准。

9 g- F; \0 U" R2 L7 n
# L- j, ~- |, R+ m星转斗移,沧海桑田。我冯氏家族来宛已有四百多年历史。在这段历史长河中,不论时代如何变迁,我绝大多数族人都以先辈议定的族训为立身行事之本,继承和发扬家族的富贵不淫,贫贱不移;竭忠尽力,强我中华;不畏艰难,创业发展;亲族爱贤,积德行善的良好传统,深受世人的赞许。时至今日,我族人为了工作和事业,从故土散居于北京、辽宁、新疆、甘肃、四川、陕西、山西、湖北、湖南、上海和海南大中城市,育了后代。由于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后许多族人特别是年轻一代,宗族观念淡薄,对祖辈名字和事迹知道的甚少,对子孙也不以世系起名。上述诸多情况,不利于继承和发扬我家族的优良传统;不利于族居外地的后人寻根问祖和往来相助。我族六世时编纂的家谱不幸在文化大革命运动中遗失,一九九四年所续家谱仅增加了世系,却没有族人居住地和名册,为此续修一部完善的族谱已成为族人的共同责任。现根据一九八四年国家档案局、教育部、文化部关于协助编好《中国家谱综合目录》文件的通知精神,顺时代潮流,合族人意愿,各村、社区推选出代表,成立了独山前《冯氏族谱》续编委员会。

$ O5 C3 P; M  }  W( p$ V: Q5 G2 t7 n1 E5 e5 d4 @( l
我冯氏家族是一个团结和谐的大家庭,是一个对国家、对社会做出贡献的大家庭。时值社会进步,科学发展,政通人和,百业俱兴的大好时代,我族人要以族训、族规修身治家,教育后人,读书成才。伴随着全国人民奔小康的前进步伐,我家族定会兴旺发达,无愧于先辈的教诲。
5 x8 U) W$ C9 W$ a! r7 ?

; A7 Y: j- l) s
云南省巧家县东坪乡冯氏族谱序言
. U2 z* x$ W2 p/ y7 s# o

/ x- `$ v$ G- j8 S4 l
6 n4 u8 R4 ?: }1 M' X2 u6 L冯门起祖来自广东省粤江三角洲北端珠江两岸京广广九广三等地,因现年战乱,族中兄弟各散四方,久不通信,故不知其下落也。

9 B1 x' T( h) s2 k' i! S+ Q5 q9 V. b. o3 y
族中先辈口传:广东祖先生有八子,后抱养一子,共九弟兄从广东分支。大清雍正至乾隆年间离开广东后,曾移居贵州遵义府,再迁入云南省昭通府恩安县由义西乡中洒渔河冯家湾定居。道光初期,云九祖公从昭通洒渔河来在云南省东川府会泽县巧家抚彝府归治里九甲(东坪)杨柳树蜂子岩教私塾,致死未归昭通洒渔河。其他族亲或留居昭通洒渔河,或迁镇雄县。云九祖公妣李氏,生三子,长子冯时明、次子冯世润、三子冯时发。时明公妣彭氏,移居巧家九甲杨柳树回龙沟;时润公妣陈氏,迁居云南省巧家县江外下五甲六城新村(今四川省宁南县六城镇和平村);时发公下落不明。这次修谱,因前面的祖先名讳和考妣不知道,就以居住在昭通洒渔河长生祖公为第一世。

6 V; }* S4 y  c% a# w6 S( B! F/ {/ g1 H' H8 b1 b
现在知道:云南省巧家县东坪公社杨柳大队的杨柳、坡脚、大沟和四川省宁南县骑骡沟胜利大厂坝、赵家田坝、金江公社黄草坪的冯门弟子都是亲家族,分祖辈三世冯云九也。
7 a% ~: g. F) \

+ \* c, D; D% F) M+ N3 Q
内蒙古达拉特旗米氏家谱序言
8 |1 g' d0 n  }% Y7 y
, J& K' w5 N& S$ p# H1 a
; s( @% ~% M4 a. t
共和建国,雄立东方;改革开放,国运渐隆。我中华民族百多年后迎来伟大复兴之曙光,借民族复兴之大势,我米氏家族亦迎来自清咸丰年间迁至达旗以来之兴旺时期。
& M3 N; m3 M8 B9 \+ _7 Q* Y
: L* j$ ^( Y* I( R; j) [
祖宗者,子孙之根本;子孙者,祖宗之枝叶,根深者叶茂枝繁。尊祖敬宗是炎黄子孙之美德,寻根溯源乃人类秉承之天性。所谓“盛世宜修典”,编修家谱,目的是弘扬家谱“叙本系、述始封”之传统,旨在“明世次、别亲疏”,记载本族在历史长河中经历的繁衍变迁,传承、弘扬优秀的家族文化,让后人知道本族历史上的名人贤士及其丰功伟绩,追仰先人风采,激励后世子孙。国史家谱诠释国家之兴亡,民族之命运,回望历史长河,凭吊历代先贤,发怀古之幽思,念祖先之功德,忆往昔之艰辛,绘未来之蓝图。由此,编修家谱乃我等后辈义不容辞之责任。古人云:“读史使人明智”,又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编修我米氏家谱,必将愈加激励我米氏子孙读书立身,修身齐家,厚德勤业,拼搏奋斗,以告慰我列祖列宗;并不负时代召唤,投身潮流,耕读并重,与时俱进,建功立业!
$ f" o& G& ^4 D% G+ h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我先祖自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迁至陕西榆林米家园子,至今已逾五百年,而自榆林迁至达旗米家壕也已一百五十余年。我先祖以勤劳立家,以宽厚待人,起家室于穷白,立基业于乱世,方有我米氏家族今天人丁兴旺,事业方成之大好局面。

% S( x4 |, h, j) }4 |' i1 y$ |% i# `# S2 |2 g( ]
一部家族之历史,见证国家民族之历史;一部家族奋斗史,见证先祖创业之艰辛。我先祖自明代移民实边迁至陕西,又在清咸丰年间逃避灾荒战乱迁至达旗,流落他乡,就陋而居,发奋勤殷,遂成家业。遥想先祖当年,别离故土,挥泪而西;槐枝依依,关山重重;风餐露宿,艰苦卓绝。数百年前大槐树下生死别离之悲壮一幕,迁徙途中艰难困苦之危难境况,开立基业百折不挠之创业精神,远非区区我辈可以想象一二。五百年间我历代祖先以勤劳为本,代代相依,薪火传家,历经数百年到今世,先祖功业可歌可泣,令人敬仰。回望历史烟云,憧憬未来前程,我辈更应谨记先辈功德,发扬家族精神,团结奋斗,奋发有为,为我米氏家族,乃至我中华民族之繁荣昌盛,作出各自贡献。惟如此,我米氏先祖必以此为荣耀,含笑于九泉!
* T% s$ Y1 F  c$ ]3 m/ m8 d
) i3 }, |# n3 W& ?. I) K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为族之更兴,进之有力,不忘本源,团结凝聚。值此编修家谱之际,惶惶落笔,抚今追古,万千心声,溢于言表。殷鉴不远,卧薪尝胆;淳厚家风,世代相传;祖先功德,谨记毋忘。书之,是为序。
+ k! E) g" C: m" E+ f( _
7 }4 ]4 H2 @1 @( y

该用户从未签到

推荐
发表于 2015-3-22 17:13:09 | 只看该作者
姚尚明 发表于 2015-3-17 14:26
3 }, X/ `, W) Q" V临沂王氏谱序9 ^8 g( m) m$ Y& b" b" }% @

+ i% k9 `0 N9 M& u: i4 B5 i1 \4 P琊瑯王氏系出晋太保休徵公。支派蕃延,代有闻人。其大宗世居城北双湖村,太保公祠墓在 ...

2 M1 }0 `% o0 r5 t5 {* o1 y% b" U' h+ y2 w, j$ L8 a) u
        什么是范文?或什么谱序能看成范文?这是范文之一
, k  K7 ^: }4 \2 F
渝北袁氏家谱序言

+ L0 u6 r- _% q. Y& \9 v0 ~4 b8 ?

1 i# Z, o8 m% C5 V1 B" M- `& E/ E  M4 Y& l+ e: O/ }9 z8 I5 k' h) e; v
宇宙之内,天地之间,姓氏的起源流变、发展,论证起来是姓归宗,是同根,以正天道、文化的生生息息。自太昊(hao)伏羲氏统一万邦部落,创立“龙天下”。因此龙的子孙这位始祖,结束了野蛮社会,进入了文明社会,结束了数百年的群婚、抢婚;制嫁娶,通媒妁的一夫一妻制;倡偶婚、别血缘,近亲不通婚。提高了人的自身质量,促进了文明。从黄帝、轩辕,追溯到六千年前的炎帝、黄帝归伏羲。疏通了中国远古姓氏梗阻,中华归一。
0 g  r( y, S. {6 A! t$ D
3 J. H7 |5 H# i2 @/ F3 b+ _& t4 K% ]# k3 E9 N6 a6 o/ R$ ?( l+ @
姓氏,起源于母系氏族社会。古训“慎终追远,民德归厚也”,自古就有讲孝道,讲寻根祭祖,讲求统一的美德,其风格特美。产生姓约5000年历史。姓和名产生于人类交际与人的区别的需要。因此我们都是同一姓的始祖,总姓相同。到周朝,就成功地辨别了种族,女子称姓,男子称氏。宗法社会时期,谱牒起源于汉代,南北朝时才称“某氏谱牒”。姓氏不仅是私人的事,亦是家族人的事;姓氏也是一种文化;姓氏不仅是讲祖宗,别血缘,一个重要的是讲亲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人人爱人,人人像爱自己父母一样推己及人,像爱自己父母一样博爱人人;人人不忘其祖,不忘其婚,不忘其亲情。

! t0 Q# H' l# g' M2 W. T! ?8 Q: \4 b2 o
  u5 J4 F  x6 q$ F- z# i% d9 C+ n追踪姓氏,我们就知道了我们生命的由来。人人都希望知道自己是谁的子
孙,自己的父母、祖、曾祖是什么样的形象,这是本能。关于几代人的嗣(si)续关系,有口头记述,有丧仪、祭仪,都要视其亲疏、辈分高低。这是日常生活离不开的,从此打开了久郁心中的大结。未成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胧又是谁。我们知道自己的肉体、心灵、心中之血脉传承,从而使自己不至于太昧于自己的短暂人生。参天之木必有根,环山之水必有源,是谓根源。草木祖根,山祖昆仑,江河祖海,是谓问祖。寻根问祖,追根祭祖,不在祈福于祖先,而在明白自己的身躯。我们与祖先是血脉相连,祖先曾经的苦难与辉煌,一定会通过这血脉传到我们现在。/ Q3 ~; ?8 t1 |' ^' p" @# r' n) }8 z* c1 {) O

6 C, t# i9 X5 h% o0 k8 p) E
( P9 }! |3 q' {! L; i/ E% {
追溯姓氏,我们就知道了古代的姓氏是有高低贵贱之别。“氏”是贵族所特有的,丢“氏”就是丢贵族的地位。故“氏”是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有“氏”者贵,无“氏”者贱,这是古之常理。据考三代以前有贵族身份的男子是称氏与名,而不称姓,只有妇人才称姓,至于庶民,当然无氏,故只能称名。追踪姓氏,就知道何人之间不能通婚,同姓是一道门槛。我们的祖先在三千多年前就已规定,所有的男女都不能跨越这道门槛,而走进婚姻的殿堂。同姓不婚,不是同氏不婚。“氏”重在别贵贱,“姓”重在别婚姻。氏同姓不同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婚姻不可通。“氏”可改变,“姓”是不可改变的。到秦汉时期,姓氏才合二而一,皆可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
( N4 N; `4 [. e* B6 [# z
8 @8 c4 U! ~3 _$ q( C姓氏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我们千万不能小看它。姓者生也,因生而赐姓,这是血脉传统的关系,这是血缘传统的标志。氏者,旁支别属也。胙(zuo)士命氏,这是地位身份的像征。姓重血统,氏重地域,一纵一横坐标,两者交叉,把每个人固定在唯一的靶心上,给后人回溯历史,提供了无上方便。姓的那一边,中国人明白了地位,再建立起地域、身份之坐标。纵横坐标的发明,是一项伟大的发明,真可誉为中国人民的第五大发明。要知道多数的欧美国家迟到中世纪中期才开始采用姓氏制度。朝鲜,越南等亚洲国家亦在十世纪才相继使用姓氏,日本迟到1870年(民治三年)才准许百姓取姓,中国则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国家。
. d9 R1 r$ _- g% L4 I9 m1 {$ s
! A4 ]: O" K4 |4 W5 x: m5 u8 P9 W8 y5 |- d9 Y' l+ ~  `/ i: V9 a. [- F! p3 r
姓氏而外,中国人又发明了“名”,它是用来区别同姓同氏中不同个体的。姓氏名之外,中国人又发明了“字”。字是人名孳(zi)乳发展出来的另外的名。姓氏名字之外,中国人还发明了“号”。这号的发明,恰恰表现中国先人秩序中求活络,张弛中求自由的灵活精神。“号”精神是自由,取法灵活,不受限制。“号”可以说明姓氏文化中的一包调味剂,常常叫人回味无穷。
5 Z6 d: k" v7 `7 A! E  r  |! l/ [! n$ D1 {( G7 @& T) l
; a& j  a  M+ ?# J0 I! H+ F9 G* a- [
由姓而家庭,由家庭而家族,由家族而家族文化与家族精神。一姓有一姓的个性。传统所养,基因所迫,个体很难逃脱其规律。或帝皇不足,或侧重政治、军事,或五世六公、九代封侯,或数世科名,门第清华,或专心干一门而成工商世家、书画世家、医药世家……。家族文化乃是中华文化之缩影,在家族文化里,吾人既可读到政治、经济、教育、道德,又可读到祖先之生存状态,处事心境,价值观念,更可读到吾氏吾民之悲欢离合,生灭盛衰,死去活来。
( o$ [7 c5 e* ], l, r
  S7 v( p6 Z& z0 t' b* X' Q, t9 `7 `% C% Y, H0 C. i7 u: N1 T$ w% ?4 n; R; a  |9 v
寻根问祖,问祖归宗,渊源流长,先秦古诰,大多不传于后代,今传本
《大载礼记》和《名贤汉族言行类稿》记载,尧、舜、契、稷等的传承关系,至汉代谱牒就较详细了,东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谱牒专家,修谱甚行。为了避免冒认宗谱、虚夸、伪冒等现象,“统其祖考之所出,利其子孙之所分,别其姓族分其类”,使之相从,别其婚,其生不蕃。从而体现了姓氏文化渊远流长,博大精深,内涵深广,道明了姓氏在历史上的社会形态演变。在现实生活中,人口流动频繁,通婚的范围扩大,不求在血缘、甚至有的只有姓或只有名,或者根本不去区分名或姓。现代人所重视姓氏区分个体功能,而传统的血缘,辨别婚姻的作用在逐步减弱。为避免这些现象,完全有必要弄清楚。我们认为姓氏除为个人所用外,仍是社会处理血统、婚姻、财产传承等所考虑的基本依据,如果把它看得过于简单,未必可取。君不知不尊重祖宗数千姓氏的传统,强调符号性,随意创造新姓氏,势必引起血缘糢糊。各姓人口数量悬殊,变得越来越明显,甚至逐步加大,结果大姓人口越来越多,小姓越来越少,甚至淘汰。大姓同姓同名出现,与小姓距离逐步加大,取名随意性增强,现在同名成灾,这些现象吸引着我们,触动了我们心中追求溯源,寻根情结。姓沿何时何地,血缘、婚姻和始迁祖是谁,都无从考证。我宗族为何如此纷乱,至今尚无一卷完整、象样的族谱。本宗族在历史长河中经历过怎样的繁衍变迁,出过多少名人贤士及基本丰功伟绩,有那些人可以传承优秀的家族文化传统,激发本族文化兴趣,增长寻根热,让后人看到本族先人们的色彩,确实是缤纷多彩,洋洋大观,多么振奋人心。但就是找不着,看不到,这样的现象就让它下去吗?怎么可能!不然就是忘掉祖宗,就是背叛祖宗,也是枉活一世人,这样的家族也是有名无实。, I1 x2 C+ l; M
3 w. [# |3 `  ~! _, B* l; Z
8 Q- e3 H: g3 o! E/ }: r
我“袁”氏来源比较单纯,在历史上出自“妫”(gui)姓,是上古有虞(yu)氏部落的首领,虞舜之后,上古五帝之一的舜是颛顼(zhuanxu)的后代,他生于姚虚(今山东河泽东北)而得姚姓。他又曾住在妫汭(guirui)河(今山东永济南),所以后代又为“妫”姓。以妫姓的后裔中,在周武王灭商后,以妫姓的后裔胡公满被封为陈侯,建都宛丘(今河南淮阳)。陈胡公妫汭第十一世孙有个姓诸的,字伯瑗,伯瑗的孙子涛涂以祖父的字令姓氏,称“瑗”氏。春秋时期世袭陈上卿,由因当时“瑗”字与袁、辕、援、爰、溒、榬等七字同音,古意相通,所以后来到了东汉(公元前206年)就以这七个字为姓,西汉之后演变专一以“袁”字为姓。. I7 d" M. l, Z/ l% n8 P8 H4 ~1 b7 Z  V% J* ~" t3 C) M! ^2 M
8 _; g' P+ `0 {' y4 Y+ M
袁姓得姓以后,在汝南汝阳(今河南商永西南)、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彭城(今江苏徐州)等地形成望族,后来汝南、陈郡(一作陈留,即陈郡是后来的名称)、彭城便成了袁姓三大郡望。东汉时,祖籍汝南、汝阳的袁安担任汉章帝司徒一职。袁安之子袁敝官至司空,袁敝之子袁汤也官至司空,袁汤之子袁逄、袁隗分别官至司空、司徒,这是袁氏门中最引以为荣的“四世五公”。当时天下士大夫无不奔走于袁氏门下,其权之重、势之盛,天下莫得而比(《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注引《吴录》)。至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袁绍依靠这些势力称霸于河北,袁術也称帝淮南。两位袁姓人一南一北,拥兵自重,是当时天下最具影响力的两个割据集团。进入三国以后,尽管袁姓人的势力不及东汉,但依然族大人多,特别是在西晋末年南迁以后,因袁姓累世佐命有功,又与王、谢、萧三姓并称天下盛门,直到隋唐时期,袁姓都一直保持着优越的地位。' ]" R/ A; C- r+ M& i1 ^. h0 D
% z' O  E5 d+ i! B4 h+ l* |% [7 c9 V- g" u; N5 j; `  K3 ]2 t4 p+ c( i
隋唐以后,袁姓人口迅速增多,分布更为广泛,从南方到北方都有袁姓。在明清时期,袁姓开始迁世界各地,有了更为广阔的空间。9 t! p/ j% |; E4 e  w5 n- \5 D+ @2 {  d9 x8 |: Z; Q: {. v
袁姓在汉代73个大姓中位列第33位,国家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袁氏人口占全国人口的0.54%,住在四川、重庆、河北、江苏、河南、江西、浙江、湖南、湖北、广东、广西、山东、安徽、云南、贵州等15个省市,几乎遍布全中国,都有袁姓人氏。
( H; x% @) Y( c$ `( H
" D, ]) H" B4 F  N' H% Z$ o9 y) s4 A, o# O
$ g1 R/ |% Z& d( Q6 |& ~袁姓的繁衍发展,给人类社会做出了卓越贡献,造就了一大批历史人物,功勋卓著。根据《史记》、《辞源》、《辞海》考证,在东汉时袁安,汝南、汝阳(今河南商水西南)人,字邵公,汉明帝时任楚郡太守,河南尹,以严明著称,后历任太仆、司空、司徒,和帝即位,外戚窦宪专权,他不避权贵,多次弹劾窦氏。袁绍、袁術均系名臣,西汉大臣袁盎,东晋文学家、史学家袁宏,南北朝时名臣袁粲,史学家袁淑,唐代文学家袁郊,农民起义领袖袁晁,南宋史学家袁枢,元朝文学家袁桷,明朝诗人、文学家袁凯、袁宏道、袁中道,军事家袁崇焕,明臣袁黄,清朝诗人袁枚、袁江,戏曲家袁于令,外交家袁昶(chang),民国时期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共和国时期共产党领导人之一袁文才、袁仲,英雄袁孝文,戏曲家袁牧之,著名物理学家袁家骝(袁世凯之子),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国家体委主任袁伟民等……历代时期的有功有名的人仕达二、三千之多,真是举不胜举。

% p& ?& P, ^- q! e% f/ ]0 u+ A8 y, a
  O# m  [+ E6 V$ L! ^7 n历代名人不计其数,但时至今日,我袁氏宗族辈份,无论何时何地都难以清理,没有一个统一的行辈,何为如此错乱,是我们的祖先不重视吗?是我们后代子孙不尊重祖宗遗留下来的宗训吗?都不是的,其根本原因,据我们走访查询袁氏众多《族谱》,他们记载的方式方法,时代起止都不尽完美,班辈千差万别,有32字的,有20字的,有16字的,甚至有几个字的等等都不一致。还有措词遣句存有不少疑虑,为何出现这些令我袁氏宗族后代不满意呢?不责怪我们的祖宗。经过我们弟兄考证分析,主要原因有:
+ m! Z; b6 N5 V) X/ H3 ?
+ e- J  G5 ?/ v% B5 b. ?. `- Y# w7 k+ e3 v& O
5 v4 c0 K! [& [" W% n! z2 \2 R, A一、在东汉以前袁姓是以七个同音字的袁字为姓,各有各的规章制度和辈份,东汉以后,据唐李咒的《独异志》记载,才改七姓合一为“袁”字。
( B8 K3 g7 s  K0 j/ P9 K6 E
7 e+ ^' a7 H. l2 X6 L/ C% `  V  C9 L
二、历代战乱,兵燹(xian)纷征,民族矛盾突出,互相残杀,角斗至极,影响了祖先的正常生活,分崩离析,各自逃命,兼之毛泽东发动的“文化大革命”运动,把家谱当成“四旧”摧残毁掉,至使族人找不着依据。
: B  E( i1 v" V

5 Z% V. y- i4 S8 h/ U. _. t; l三、残酷无情的封建社会制度,它的法制压迫了我们的祖宗。如在公元1630年,明代军事家袁崇焕,广东东莞人,万历进士,天啟二年(1622年)单骑出山海关考察形势,返京自愿请求守辽、筑宁远(今辽宁兴成)等城,屡次击败后金(清)大军进攻,六年获宁远大捷,努尔哈赤受伤死亡,被授东巡抚,次年获宁锦大捷,皇太极大败而去,被崇祯帝任为兵部尚书,督师蓟(ji)辽。崇祯二年(1626年),金军绕道自古北口入长城,进逼北京,袁崇焕得诏,星夜驰援。崇祯帝中反奸计,诬袁崇焕通敌叛国。袁崇焕忠诚地为了他的朝庭浴血奋战,没有死在敌人的刀下,却被自己誓死保卫的皇帝杀害,一刀一刀地割尽全身血肉,一片一片地狂欢吃掉,至此无法抵抗后金,崇祯梅山上吊,明朝灭亡,清朝开始。袁崇焕的骸骨被践踏得杂乱不堪,后被他的部将佘某辞官冒死收殓遗骨,带回广东东莞老家,埋在自己的家中,日夜守护,立为家规,发誓辈辈守护,寸步不离。到现在已是372年,17代孙,未有片刻擅离。目前守坟的为佘幼之。他们这种“慎终追远”,对死者、对活着的慎重,表现出了一个“忠”字。自此以后的明朝对袁姓宗族格杀无论,有的被无辜殃及杀害,活着的各自逃命,逃往各地安家落户、而致乱。

( x0 u& Z" Y# w% D0 S" P9 `4 ^% w3 Q: E* @0 B" m- n, ]# F
) a4 i2 W% E/ |6 w4 ^' R* k四、湖广填四川:明末清初,从湖南、湖北、广东、广西移民到四川,来的很多,弟兄也很多,来到四川,以“插占为业”,兄弟们都各自分散,有的到了云南、贵州,留在四川也很分散,当时交通不便,难得来往会面,各自立宗主祠,致使不归统一。
/ M# a" z/ P9 P- H
. v5 g2 O8 F" B/ m# {# i+ R/ p( A, Y7 W- `
五、战乱逃命,易姓改名。如袁长合的祖宗杨安珠先祖,在1362年(元朝至正21年)协同姨兄明玉珍创业西蜀,建立巴子国,国号夏,定都重庆。后四年(1366年)明玉珍去世,其子明升战败于瞿塘峡,被迫投降,封为归义候;杨安珠长子杨荣、次子杨昭遭严缉,掘浮图关地道而逃。杨荣更名为甘玉珍落业于邻水,杨昭更名为袁自伦,落业于涪州铁里内河丁家渡石坂坵(今长寿狮子滩),立下宗祠字派至今,已九代人也。
* A. T! U5 P+ h- e1 n9 I/ ?. D# H! S& K; U; @+ C) ]$ k' p
4 O# R" E% o9 z$ `' f, H. b; ~
六、有些人对家谱的思想意识淡薄,不重视,认为是可有可无。袁氏家族如此错乱不统一,令子孙后代很难遵循。现已初步查明了,辈分不清,就以平辈称谓,长者为兄,小者为弟。此之千年离乱,实在难得,可谓大幸也。也算祖宗有德,后辈子孙的福分,我们要倍加珍惜、爱护,不得有半点玷污我袁氏宗族。因此,不能让其这样下去,要力求统一,应有高低辈分,应有规律顺序,应有所振兴,应有所创举,以显我袁氏宗族之风,屹立于民族之林,千秋万代,健康繁衍,永放光明,兴盛不衰。不管怎么说一笔写个袁字,袁氏都是一家亲。现在各分会的家谱,必须严格保护各位先祖用血汗遗留下来的史料,原封不动,不准擅加增删、废弃,若有不爱不敬,或可有可无,漠然视之,正合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的一句名言:“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因此我们必须无条件的处理好,每年祭祖,都要重温家谱,至于以后的祭祖,参拜祖宗的方式方法,可采取分散与集中的办法,各分会以祖宗的生长地(也就是祖籍)为基点,作为分会的祭祖参拜中心,可以在每年的“清明节”这天聚会一次,也可以两年一次,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来定。没有资金会餐,可以集资,也可以参加者一人出一餐伙食费,办法灵活多样,不拘一种办法,总之以达到拜祖的目的。凡我袁氏门中,族众人多,希望大力相助,或出钱,或出力,资助筹办,让我袁氏宗族家谱焕然一新,为袁氏家族众之所望也。

  N4 e! d* k( R$ i2 V

签到天数: 89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五品郎中

推荐
 楼主| 发表于 2015-3-17 14:23:36 | 只看该作者
赵氏家谱序
! D% M+ O, E4 l, B* ^4 M# D
! w. l2 M% P# y
国家不可无史,地方不可无志,家族不可无谱。史可知古今,志可明衍变,谱,则可辩枝系、昭亲睦、别长幼。是故,凡家修谱,旨在弘扬家风,继传家训;承先人优良之传统,励后代奋发之志气。吃水不忘源头,望木而思根本家有谱,犹如水之清源不断,木之根本不失也。
! V# D- ]* D, ?7 G2 W7 S

; F) N2 Y. x/ P3 u: ?+ D. L: q考赵姓,本出自赢姓,形成于西周。祖先伯益,始祖为造父。伯益乃颛顼帝裔孙,舜赐姓赢。造父为伯益之九世孙。西周时,造父在桃林得骏马八匹,献于周穆王,并为周穆王驾驭马车,外出打猎,游玩。一次西行至昆仑山,得见西王母,乐而忘返。忽闻徐国徐偃王造**之急报,国事危,军情急,幸懒造父驾车,日驰千里,才得以及时返回镐京,发兵破徐,叛乱乃平。为彰造父之功,周穆王赐赵城给造父,造父族自此史称赵氏。

# C( G- R4 m+ U" R: ?/ [5 t5 u9 A
4 u9 S( q) I( T5 V3 L! F' R2 z至周穆王时,造父七世孙叔带离周仕晋,后赵氏子孙世代为晋大夫。战国初年,叔带十二世孙 赵襄联合魏氏、韩氏三家分晋,建立赵国。赵襄之孙赵藉时,获周烈王承认,与韩、魏两家并列为诸侯。

! _  m* a4 V8 R$ G6 Q* \' w& g/ b; q  z- u% {, M
赵氏, 原有族谱,因年久失传,慨为憾事。今有赵公利祥,曾供职沧州检察院副检察长。为人耿正,历有厚德,余引以为兄长。离休谢任后,享天伦之乐之余,启修谱惠家之事,其举可赞。历时年余,谱成,堪称一大功也。
; h0 }! P, h  A+ D# I6 [
  \  A5 n5 R" U6 a1 e3 h! E, Y- I1 V
此谱,追本溯源,分枝明晰,祖上之德得以昭彰,后世孝悌从此有序;且新撰家训,世代绵延,规范行为,昌族荣我荣,家耻我耻之风,弘扬良优,抵抑劣行,于赵氏一族,繁延生机,旺盛精神均可谓有大益也。/ u+ z7 S2 ]: V
尊利祥仁兄嘱,敬草以上几行文字,是为序。# ^* |9 T2 t0 ^
    * Y8 _+ z& r; K) w7 G
癸未年冬月
/ G" B' M$ `" _# @- s中水余畅# h5 a3 e+ t- `
附:
赵氏家训   (余畅拟): J6 \' `! p' y' a
    
/ r6 `: X4 N2 e/ H9 B奉公守法,爱国敬业,奋发进取。
+ P) _$ N8 _! h2 ~; u2 W) `亲贤者,远小人;重礼仪,讲诚信。
1 V3 y! _" x! ?2 W) I重视道德修养,严肃情操品性;扶正义,斥邪恶。0 Z1 ?3 C  J$ Q* a" R' m
爱憎分明,刻苦求知;长才干以为立业,增智慧从而济世,富学问扶助众人。( }) X. s6 U% J$ M3 h. O
艰苦创业,勤俭持家;贫贱不移心智,富贵不忘济贫。
6 z9 N3 _) H# x( S3 q: k, x4 C% |孝敬老人,严教子孙;尊老爱幼,亲穆存心。
2 m4 K) h! o$ L3 _; o( e4 Z. Y" N; k3 b念念不忘吾之先祖,时时抵励善良精神;以无愧祖先,无愧于国,无愧于民。

& D& f$ |. h! m' ]4 }
7 n5 i  _; r; `: Q3 o
广西韦氏家谱序言

# ]# C6 q* \7 i5 c" K# B& R
- S+ E! G& [( r* k/ a$ z
" l4 g) A" k( X. h! e% e' k
树有根,水有源。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史所以纪一国之事迹,谱所以叙世代之源流。盖祖宗以一人之身,散而传之千百人之身;且四方错落,有见面莫相识,尊卑莫能辨者;虽一本之亲,几何不秦越视之,世序之淆乱散涣极矣。家谱之修,上以敬宗,下以收族。大宗小宗列其序,昭穆世次绘为图。由本支百世,上而溯之,同出一源,此涣而受之以萃之义也。
2 ~! ~: |2 J, b. j1 o
' R6 H9 ~) a/ }2 ~9 f/ l
稽吾族自始祖元哲,相传西汉初年功臣韩信被吕后所杀,萧何暗中派人将韩信的儿子送往南粤躲避,韩信的儿子为了避仇,以“韩”字的半边“韦”作为姓氏世代相传下来。──系出江西省临安府猪市坝,洪武1368年,朱元璋在位时,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封建政权,发动了调南征北逾诏,韦氏始祖带着自己的妻子和子女逃到贵州、广西两省安家立业。

* J5 ?9 s4 u4 S  K& J6 z4 d' w& q, M5 ?2 X8 H8 w& w) h  K
厥後皆耕读为业。五传至烈祖韦天贡,天祖韦有道。家日益饶,复迁翰堂,遂卜居焉。是时土寇窃发,蹂躏乡里,追源溯流,欲创修家谱,志焉未逮。

5 P2 z! [: r5 Z" {4 w0 Q$ o) J3 B$ k/ V/ {, c) G
迄今又数十余年,生齿日繁,支派愈盛。族愈远而支愈分,更再踵而不修,则一脉之贻如同陌路,无以动其水源木本之思,又何以笃其睦族敦伦之谊。爰是悉心采访,详加纂辑,务令昭穆不紊,世次井然。凡祖宗之行述、事迹、名号、爵秩与历代墓所、祭产及生忌年月之可以考查者,悉行纂录,寿诸枣梨,传为家乘。
' M3 O& [1 ~$ h( G3 H) ]- W0 T
7 |8 l# v# l  `" j% V6 F
由今日逆而溯之,原其本出自一人。自始祖顺而推之,溯其流一十三世。所以联属族人,使览斯新谱者,父兄宗族俨在庭帏,长幼尊卑秩然不紊。俾咸之一本之谊,共敦九族之亲,而尊祖敬宗,敦伦收族之心有不感发而兴起者乎。
5 L2 N+ o4 a+ T- N8 D, f, X
% P. k6 |' W3 m* b6 G
天地生物人为贵。曷贵乎尔?以其具天秩之彝伦,有以笃水源木本之念,凛凛然统族属而不昧厥初也。
8 K7 B1 L7 A- z% L( G2 ?: T

8 ~4 @9 m5 @6 v; q夫祖宗往矣,而若子若孙若曾元以下,非一脉之留贻乎?故尊祖者不可不敬宗,敬宗者不可不收族。诚哉老泉之言曰:情见乎亲,亲尽则情尽如途人也。吾所相视如途人者,其初兄弟也;兄弟其初一人之身也。分而至于途人者,势也。势无如之何也,幸未至于途人也。使之无至于忽忘焉,可也。噫!人各有心,未有闻老泉之言而孝悌之心不油然以生者,此吾谱之所以不容缓也。
) y. n+ s/ a, a2 H' z6 {

- \' K( \3 a  s
黄冈林氏家谱序言(清朝名臣林则徐撰写)

8 _1 C# M$ V8 u. K8 ?; O( X7 W
8 G, z: |$ {6 p6 g( u

" f- H# m* w& G4 W6 r% [5 o1837年出任湖广总督的林则徐撰写黄冈林家谱序言,《闽楚同源序》:“吾族殷少师比干之后裔也.蒙周赐姓,承天发祥,其后孝子慈孙,代不乏人.总由相继积德以结天心,故历久而弥光.是以我祖披公,由唐进士肇基,莆田九子,咸为刺史.确守前勋,兰桂丛发,散处遐方,迄今数千余载,蕃衍几遍天下.余初历楚藩司,阅楚省郡诸志,早知守亲发迹之黄者,大有人焉.思通悃愫,以扣来由,旋因入观未果,兹幸复膺圣命,节驻楚邦,公退之暇,适逢守亲执谱来署.余遍阅守图,深悉公等本循州刺史蕴公之后,与余上共披公,虽关山阅离,未列雁行,而要知邓林之竹发千寻,总有一本;黄河之水泻千里,究出一源.千支万派,自我鼻祖视之,未尝不犹然一家人也.窃愿与我同源之人,奋志诗书,效法圣贤,其无负仁人孝子之后也可.道光丁酉年,兵部尚书,湖广总督,披公后嗣孙少穆则徐谨撰。”

# o, n5 {# {1 p% w4 `1 X7 N4 ^4 E- y& {3 X' k
卫氏家谱序言
0 }$ m$ `" J7 I5 }) d

# Y) m) a- l- Z; b0 U/ ^8 E5 t* h) f$ d2 m0 i. v
自清道光一十九年迄今,凡一百七十载。我卫氏族人承先辈基业,继先贤懿德,披荆斩棘,耕读不辍,虽历经战乱,、时局动荡,仍子孙繁衍,人丁日隆。聚而成村者,盖菜园乡卫庄、卫家寨、周家沟、宫前乡宝疙瘩,计余口;迁徙各地之卫氏余脉亦难以计数。期间,列强欺凌,民生凋敝;民国战乱,生灵涂炭;十年浩劫,生计日蹙。族人亦如国人,虽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终日劳碌,然殷实之家中落,贫弱之子饥馑,以窑洞为居,时有断炊之虞,焉有余暇修续家乘哉!
" f2 f6 F+ E- o. i! q! Z8 t% F9 R
+ U5 d7 _) [; L$ G! A2 x
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改革开放,吐故纳新,雨露播撒,盎然生机;自新世纪惠农政策惠及黎庶,泽被百姓,翻天覆地,百业勃兴。族众遍享福祉,奔小康,求大同,以平房、楼房为居,用电视、电脑休闲。先人有知,亦当载歌载舞、载欣载奔于仙宫,与我等生民同歌盛世乎!然谱牒累世未修,世代递迁,光阴荏苒,沧海桑田,先辈之业绩行将泯灭,每每念及先贤遗子孙以宗祊为己任之教诲,族之贤达深以为忧。族人卫庄退休干部全业、现职干部保朝、耆老占国、卫家寨耆老增德、退休教师德寿、族之明达凤祥、宝疙瘩退休干部卫华等志趣高洁,意气恢宏,诚恐懿德之不立,惟忧风流之将湮,毅然于公元二零零七年六月倡议修续族谱,而嘱余作序。
# e+ F) W( F8 i
$ ^- n9 ^  n! h( s7 ~
公等遂废耕罢商,不辞劳苦,不计廪资,赴卢氏、奔洛宁,遍访族之耆老;其余族众亦饮水思源,追念先祖,馈赠钱财,以作墨资。历时一载有余,卫庄、卫家寨、周家沟、宝疙瘩四村族谱修续成集,并附各村简介。至于远适它乡,年代久远,杳无音讯,无从稽考者,亦不乏其人,终致谱集月缺,我族人无不扼腕叹惜。
4 ]1 F3 L. k3 F& H

. U' r5 v/ W8 x! H2 x5 ^* r) w晚辈生性愚钝,识见浅陋,岂敢与族之先贤比邻,惟知以宗祊是务,勉为其难,岂有它顾也哉!勖我后世子孙,当秉祖宗之遗训,亲宗祊、睦邻里、敬执事、兴家邦!
* a9 K- C6 Y& U5 i; o# I

. S. c, a# b6 {  c) }) W4 m% @

该用户从未签到

推荐
发表于 2015-3-22 17:22:37 | 只看该作者
姚尚明 发表于 2015-3-17 14:26
# a- A- m0 q1 O3 k6 d! J. Y临沂王氏谱序* v' ^1 ], p: v% s) R9 G, N

5 @& l( J# o7 D" O' ^; v7 s琊瑯王氏系出晋太保休徵公。支派蕃延,代有闻人。其大宗世居城北双湖村,太保公祠墓在 ...
5 z& m- E" j# S* D+ a4 A; c
   袁氏是舜裔百姓之一,在此《渝北袁氏家谱序言》有所反映。
1 w  s$ y* L6 U$ U
渝北袁氏家谱序言
" M- `& E/ E  M4 Y& l+ e:
3 P$ @. E0 @5 h! x  [     我“袁”氏来源比较单纯,在历史上出自“妫”(gui)姓,是上古有虞(yu)氏部落的首领,虞舜之后,上古五帝之一的舜是颛顼(zhuanxu)的后代,他生于姚虚(今山东河泽东北)而得姚姓。他又曾住在妫汭(guirui)河(今山东永济南),所以后代又为“妫”姓。以妫姓的后裔中,在周武王灭商后,以妫姓的后裔胡公满被封为陈侯,建都宛丘(今河南淮阳)。陈胡公妫汭第十一世孙有个姓诸的,字伯瑗,伯瑗的孙子涛涂以祖父的字令姓氏,称“瑗”氏。春秋时期世袭陈上卿,由因当时“瑗”字与袁、辕、援、爰、溒、榬等七字同音,古意相通,所以后来到了东汉(公元前206年)就以这七个字为姓,西汉之后演变专一以“袁”字为姓。. I7 d" M. l, Z/ l% n8 P8 H4 ~
  _$ H& q5 F* f( K  A# u
4 f, D. X) \2 |1 R0 F1 W/ @     袁姓得姓以后,在汝南汝阳(今河南商永西南)、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彭城(今江苏徐州)等地形成望族,后来汝南、陈郡(一作陈留,即陈郡是后来的名称)、彭城便成了袁姓三大郡望。4 ?6 D2 r; \$ @" d7 f
    袁姓在汉代73个大姓中位列第33位,国家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袁氏人口占全国人口的0.54%,住在四川、重庆、河北、江苏、河南、江西、浙江、湖南、湖北、广东、广西、山东、安徽、云南、贵州等15个省市,几乎遍布全中国,都有袁姓人氏。
( H; x% @) Y( c$ `( H
6 j+ k3 s5 v. C9 F) n! v9 . `- Y# w7 k+ e3 v& O  q# I$ z" ?1 o0 A9 @
     一、在东汉以前袁姓是以七个同音字的袁字为姓,各有各的规章制度和辈份,东汉以后,据唐李咒的《独异志》记载,才改七姓合一为“袁”字。
( B8 K3 g7 s  K0 j/ P9 K6 E9 o- F2 r3 w4 G. ?  P; f9 X9 H
& X9 e# f+ j: M3 k1 t; K9 C  Y
: O2 W' q9 M7 r7 R' C

, G: E! O1 o" W$ K- M& j. t- F& D6 j; g8 q& x+ Y5 e8 ~- o
% V, O) ~) s. ]. j' v& n

该用户从未签到

推荐
发表于 2015-3-22 14:55:45 | 只看该作者
   朱熹序陈氏家谱有句:, {: _* n; K0 a& N6 l
    颖川陈氏,出先妫姓侯爵(侯国),自帝舜之后,传于有虞,虞幕裔孙阏父为周武陶王,能利器用,王赖之,以元女太姬下嫁其子满,而封诸陈,使奉虞祀(祭),满谥胡,公生申公犀,犀而下传十世,子孙散处,遂以国为氏。3 W+ D1 [3 r# R1 x4 \. F9 @+ @8 g
——可知周武王以元女太姬下嫁(阏父)其子满。& j2 `, m7 q& W4 ^
    妫满,封陈,谥胡,陈胡公是也。陈姓的始祖。( Z( I/ s: W+ j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4#
发表于 2015-3-17 17:46:13 | 只看该作者
各个姓氏的。

签到天数: 280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5#
发表于 2015-3-19 06:31:36 | 只看该作者
姚尚明 发表于 2015-3-17 14:26
" u" h' \- `) e/ a; |临沂王氏谱序2 `9 y9 v0 @/ e7 X9 J
( F0 Z7 m1 U3 S, ]. a. \3 H: k" q
琊瑯王氏系出晋太保休徵公。支派蕃延,代有闻人。其大宗世居城北双湖村,太保公祠墓在 ...

  n8 D7 ?6 \, Q. D! O# p欣赏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签到天数: 4048 天

连续签到: 5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6#
发表于 2015-3-19 12:51:56 | 只看该作者
了解,学习!
  b1 J! I! N9 [7 u' x

签到天数: 2083 天

连续签到: 4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8#
发表于 2015-3-22 16:03:19 | 只看该作者
上姚网长知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中华姚网,全球姚姓“根”之网。欢迎您宗亲!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5-9-7 14:34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