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家湖广填川及其英豪 ! c+ u( s& J8 r D+ P" r
- S& c' |0 f4 X) n, x( M
. r; J: |" \. s3 A, \! s
厦门大学图书馆参考咨询部 打印本页 来源:中华客家网 发布时间:2009-5-24 + G" P! y A1 x* n
y$ d3 j1 Q/ |* [7 k2 G--------------------------------------------------------------------------------
, P! ?% m5 \" V9 M( g. M! o& J c9 ]" b
* i+ K7 Z. X: t1 G# b! v. v$ M( N+ p
一、前言--四川在历史上的回顾 4 I2 |! _/ r& S; ~: p' e G+ ]* u
0 H6 K+ e6 N8 k$ Y0 o+ r2 C- x
, J/ U- D8 E, V$ k% @5 V# `$ N; ^ 历史上扬雄《蜀王本记》载:"蜀之先蠶业、柏灌、鱼凫、蒲泽、开明……"李白诗云:"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开国何茫然。"古蜀历史悠久约在公元前五世纪古蜀国开明王朝九世时将都城从广都樊乡(今双流县)迁往成都,构建城池。公元前三一六年,秦国大军入蜀,秦在蜀地设置蜀郡,秦大将司马错重筑成都城为蜀都首府,从此成都地名二千多年不变,为地方郡州府道省之首府所在地。
# U, B) y3 `) h
4 {0 y% N3 X, e6 R$ v& o* U 四川在中国素有"天府之国"的美誉。历史悠久,人文发达,物产丰隆,人口众多地域广大,处处都显现其优越性。早在史前有广汉三星堆遗址与青铜器等文物,秦李冰父子都江堰对水利的设计与灌溉对川西农业水利之发展二千多年前就奠定了基础。文教上汉文翁石室兴学为官办教育的先河,杨雄、司马相如等标名于时。三国西蜀人文蔚起广纳贤豪,刘备、诸葛亮君臣之经营西蜀,昭在史册。唐宋如李白、杜甫,陆游多人流寓成都。苏氏父子三人标名唐宋八大家之列。纵观史实列朝历代的四川人都有极优越的表现,烨烨光辉灿中华。$ K6 G* o% S8 ]" S; t
+ I" r8 s9 w: n) j* s/ U
# D1 `$ v0 P9 ~1 p二、湖广填四川
" v/ D& c' b1 r( J1 D& R1 j6 a3 r) [, S0 h# R, E' C# R
3 f" x+ f3 ` v g7 \' h
四川在清初顺治元年(1644)历张献忠起事攻入四川后,建立大西政权,多年的屠杀,人民外流,田园荒芜,户口凋零,战乱历30余年之久。继之康熙十三年(1674)吴三桂反清先后大规模战争,生灵涂炭,形成地旷人稀,正是"有可耕之地,而无可耕地之民"。清王朝建立之初基于事实,盱衡内外与社会全般状况,先后相继采取了移民垦荒的措施,对西蜀腹地政策优惠:鼓励移民携妻室儿女徙川落业定居,安插入户籍,编入保甲。对土地垦移权方面的优惠:如以一夫一妻为一户给水田三十亩或旱地五十亩,并对成丁的兄弟子侄也给予减半的田地等等。对川省招民垦荒赋税优惠:康熙时规定"五年起科",雍正时规定对新垦田地分年升科,即对徙川民人开垦"水旱田地,定于三年,五年升科",而对山地荒地耕种,甚至十年起科等;官给牛种口粮等经济援助,从清初顺治到雍正时,都在牛种、牛具、种籽等生产工具、物资方面给予支援;对移民及其后的入科考试,在蜀省给予保护;朝廷对四川各级官员的政绩考核,以招民复业、招民垦荒的家户多少记录政绩,职务的升迁直接与招民垦荒的成绩大小挂钩,极大地激发了各级官员在西蜀下大力气推行朝廷的移民垦荒政策的积极性;朝廷对西蜀的优惠政策保持连续性。
, L1 y8 ]% m. v- _# T) y( r' i- e9 P& _- q* J. w+ p
% M, W% Q q) N: s! G三、湖广填四川中的客家人
4 o8 K0 @) I% P' g* D- U
( V9 U" }8 k4 |' u8 X4 S4 a6 D9 r1 ~4 }! q [/ k
四川移民基于当时主客观因素,极需移湖南、湖北、广东、江西、福建等地之民,填川的大量移民,故在政策上采取优惠而有效率的做法。先是康熙十年(1671)清政府"特颁招垦条例"规定各省贫民携带妻子入蜀开垦者,准入四川籍。入籍四川,就可以享有各种正当的权利与义务。康熙二十九年十一月(1690)又规定,入籍的移民只要愿意开垦田土纳粮当差,除了将"地亩永给为业"外,还"应准其子弟在川一体考试","川省客民,同土著一例编查",明确了移民与土著相同的身分地位。直到雍正五年(1727)又谕令四川州县将移民"入户逐一稽查姓名籍贯……给荒地五、六十亩或三、四十亩,令其开垦。"四川的移民过程与移民的入籍定居过程几乎是同时进行的。提供土地及准子弟入学考试,更加吸引许多外省人口拖家带眷入川。而且移民的目的也十分明确,入川就是为了成家立业。据雍正十一年(1733)广东龙川县《往川人民告帖》称:"我等前去四川耕种纳粮,都想成立家业,发跡兴旺。"移民有目标与可见得的希望的落实。
) x/ |/ {, e3 S$ j; N% r; Y
, ~% U$ A" a! S6 ~" E+ @ 至于四川移民,除湖广地方外,闽粤赣来源亦有相当的数量,其来源地也十分广泛。清代填四川的众多移民来自广东的惠州府有:连平、和平、河源、永安(今紫金)、博罗、归善、龙川、海丰、陆丰;潮州府有:大埔、揭阳、普宁;嘉应州有:程乡(今梅县)、平远、长乐(今五华)、镇平(今蕉嶺)、兴宁;韶州府有:乐昌、曲江、仁化、乳源;南雄州有:始兴、保昌,以及罗定、广州等地。福建移民则来自于汀州府有:上杭、武平、永定、长汀、宁化;漳州府有:南靖、平和、龙溪和邵武(建宁),还有兴化府(莆田)、延平府(永安),以及龙岩州、永春州等地。江西移民则来自赣州有:赣县、雩都、兴国、宁都、石城、瑞金、会昌、寻乌、安远、定南、龙南、全南、信丰、南康、上犹、崇义、大庾等地,基本上闽、粤、赣边大多数系客家人聚居之地。客家人本著其勤劳刻苦、勇往向前、创新发展的精神,故能在填西川史上有诸多的成就,或谓西川客家是赣闽粤客家大本营中播迁出去的一支劲旅。民国罗香林氏称之为第四次客家人大迁移。
; \0 u0 o' n( `
+ _* L) d5 G" ^' [2 _
2 Z' k6 c+ y2 b, |/ x四、四川的客裔英豪 % a, V9 M# H+ R( G% U' T
4 e- }. z6 r+ P% Z0 `
2 O8 \) v8 x5 p$ d+ n, G$ i" e 清初治蜀方针是安民、裕民、便民。"湖广填西川"客家人在四川得到发展的良机,凭先祖千载流离经验的传承,而得以在四川大展身手。从祠堂会馆,聚族而居,留存语言、风俗习惯、血统与族群意识的认同感,团结奋斗,发扬祖宗遗传下来的"硬颈精神与文化",自立自强,辉映千秋。
. T/ A4 ?/ R: A, W9 c( P
% ?" J% |# W W* g, O: I8 P 湖广填四川中的客家人,四百多年成就荦荦大者多矣。兹举其著者以出生年先后为序,简述之以志其贤豪,以光族群,以励后之来者。
9 {1 I5 G2 s. r$ R. u3 \; g) F' D/ o- F
(一)刘光第(1861-1898),生于四川富顺县,祖籍福建武平湘坑湖,入川始祖为第十一世,光第为第十七世,在川已繁衍了六代,中举人,参加会试中榜。甲午战败,目睹时局阽危,悲愤忧虑,志切维新,曾加入康有为发起保国会。光绪百日维新,赏加四品卿衔在军机章京上行走,孰料慈禧与荣禄等发动政变,囚光绪帝于瀛台,逮捕维新分子,康梁走海外,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等被害于北京菜市口。光第灵柩由亲友护送回川后,葬于富顺赵化镇外沱江边普安寨。光绪三十四年(1908)富顺县知事请光第的生前好友赵熙写"刘先生墓"四字立碑于墓前,正是一代贤豪志未酬。
6 \& K7 L0 w. b8 j& u0 {; M2 p' e8 e; p* V. K2 p
(二)李宗吾(1879-1943),四川富顺县客家人,祖籍广东梅县,李火德公后裔。祖上随"湖广填四川"移徙四川,入川一世祖精通医术,又具文化修养,三世祖为教师,五子中有四子俱为秀才。宗吾广东入蜀之第八代,曾入同盟会,早岁毕业于四川高等学堂,先后任县视学、省视学、中学校长、省府编纂委员等职,著有《中国学术之趋势》《厚黑学》等,自许学说与道、儒、释相提并论,被誉为蜀中奇人,研究古之帝王将相权谋成功之道和英雄豪杰不外"面厚心黑"而已,触类旁通二十四史都可一以贯之。吴稚晖称其为当代的了不起的思想家。厚黑之说在抗战末期以后以至于台湾、海外都曾风行一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