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中方言与湖广填川2011年11月22日 11:53:22 : T6 T. t. y6 p/ } f7 V. j1 l
一、巴中方言主要构件——湘方言, I0 d/ P3 O! b2 r! g
7 K3 G7 t" g- c9 E% x# Z
巴中方言具有四川话的一般特征,但由于受“湖广”方言影响,“n”“ l”不分,把“拿”与“辣”,“南、难”与“篮、兰”,“农”与“笼、隆”,“奴、努”与“炉、鲁”等混读为一个声母。把“脑子”说成“老子”,把“男子”说成“篮子”,把“怒气”说成“露气”,“内人”说成“累人”。受粤方言影响把“刚才”说成“江才”,把“叫花子”读作 “告花子”,把“街道”读作“该道”,把“杏子”读作“恨子”。: x. ~( O# N w7 G6 k; |3 L* p, E
! c& w0 a) A7 X# G1 o$ a
从整体来看,巴中方言比较明显地承袭湖广方言的方词,十分庞杂,例如:老几、扯筋、撇脱、雀薄话、外当家、内当家、硬扎、倒霉、叉巴、盘回来、背时、背了气、耍、板眼、瞟一眼、整黄了。( J5 s' ?+ R' l/ @4 D
3 p' S( J) y4 ^; k3 E, J& |7 z 与此同时,巴中方言又承袭了很多山东、山西、陕西等地的方词,如:脑壳、电棒、麻溜、整挺、巴巴(小孩子大便)、抻、婆娘、周正、一下(读作ha)、遍、马勺、当家的、争讲、手贱。* J- `5 m p; l/ o
- P9 L! y5 X& e3 w) Y, t3 i
此外,巴中方言中还有一部分方词与湖广填川没有直接的关系,如北方话中的:屋里头的、虚火、眼气人、藏猫猫、男猫、女猫、鸡公、牙猪、青猪、包面、出坡。4 s( f4 K+ ? m& q2 B9 z
5 E* {, K4 T0 B* a0 Q5 j 由此似乎可以作出结论:巴中方言以湖广方言为主,同时兼容了其他地方方言,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 `- Q- q) M' n* k1 o* t8 g8 e F; m4 D5 \4 t
二、巴中方言形成的历史原因, N H( u [. `* \- R7 x
( _ o/ R0 a3 P0 p% @4 P* r
任何方言的形成都与人口的迁徙有着紧密的关系。巴中方言形成的原因,至少有两点是必须谈到的。
$ g9 W9 x8 P8 h) A: Z* i. \
+ {6 o7 G. v8 \0 D+ G4 o4 Y 第一,巴中历史上受五次移民的影响。
! \' H/ ~" u5 R4 L$ |$ q
4 w' d. @2 I% [* E0 ^* E( m 第一次是在秦灭巴蜀(公元前316年)之后,移民万户入蜀,计约四、五万人。
2 j; v/ c$ \- K1 `8 b
0 x8 L1 B& o% Y c4 t1 V 第二次在西晋末年,全国性的北方人口南迁,此时,陕西、甘肃移民大量从秦岭涌入四川,巴中亦是必经地之一。2 F! N1 ^+ X/ |9 d. i
8 i) I" n. \; Y) z$ a$ T4 Y( N/ L& I) ^ 第三次在北宋初年,全国性人口南迁,陕、甘移民最多。4 y$ k: M2 K! n' p# g8 y+ {, N5 Z
9 W' P. U f& `5 O
第四次是在元末明初。史载,明洪武中“徙楚实蜀”,自楚迁入者“插占为业”。南方移民进入四川,这就是以湖北省为主的南方移民入蜀,虽其中仍有少数北方移民,但比例不大。
" C$ x# H5 g9 n$ g8 r: A# h$ k) N; D/ Q3 ]4 J
第五次也就是对巴中方言影响最大的一次移民。在明末清初的数十年间,战乱瘟疫及天灾接踵而至,四川境内死亡甚重,又有一部分流亡省外,四川全境人口锐减,田土荒废。在这种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清王朝在百废待举之际,安邦定国的当务之急是解决劳动力和生产粮食的问题,于是采取了“移民垦荒”的举措。两湖两广两粤和陕西、福建、江西、山西、甘肃、江浙及云贵等十余省的移民,由官方组织,相继来四川定居、垦植。其中来者最多的是湖南、湖北人,其次是两广和陕西、福建等省。民间把这次大移民称之为“湖广填四川”。这次移民对四川对巴中方方面面都产生了很大影响。很多县志都有这样的记录:
% T) _, C. \1 I) D: y
3 `4 f- |+ M. u& }* k! ~8 O6 h 康熙十七年(1680)湖广之民陆续“奉旨移居县内”,史称第二次湖广填川。时政府规定,各省贫民携带妻子入蜀开垦者,“准其入籍”,“其开垦地亩,准令五年起科”,“凡流寓原垦荒居住者,将地亩给为永业。” B2 o2 i# b/ |! h9 `+ ~1 q
; K+ x+ p) Q% a, t3 y5 J8 h3 Q 其实,很多学者都认为,对四川方言产生影响的还有第六次大移民,那就是抗战初期,随着重庆作为陪都,大量官方人士和难民涌入四川,但由于巴中距陪都较远,影响不甚明显。
# M( X3 B6 [7 X7 k8 a
/ z; d3 V* M; J6 p, K 第二,清初“湖广填川”时巴中土着居民已经很少,据通江李氏宗谱记载,斯时,“今其土着者,强半为秦人”。容易接纳外来语汇,久而久之,巴地土着居民的方言在一小部分得以保存的基础上,较大部分被同化。
5 b( ]" e9 e. A" s2 p t; B# M# D4 r3 Y3 i+ ^
巴中四县区同属山地,交通不便,经济发展速度缓慢,本来人口就不多,加之清末战乱频繁残酷,不少人死于战乱兵燹,很多人离乡背井,逃亡他乡。当时,巴中地区和全川一样,都遭遇到满人入川的屠杀,张献忠屠蜀,南明王朝与满人的战争,三藩之乱的波及。史载,顺治四年(1647)“大旱”、“大饥”、“大疫”、“赤地千里,人相食”。据《巴中县志》载,斯时巴中县土着居民仅存十之二,通江县在康熙四十年(1701),“合县仅九百七十三丁三分零”。加上妇幼老弱,当时通江人口总计不会超过三千。全巴中市人口估计不会超过一万人,与现在380万相比,当然连1%都不到。0 ]( G% }3 A2 A! M* Y0 f! \7 ]
9 X5 B) P$ q Q. S
由于从公元前316年到清初的第二次“湖广填川”,其时间跨度大,人数众多,加之巴中历代土着居民不多,所以,十分自然地形成现在巴中方言的基本格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