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和云谱--姚网专业修家谱,姚家修谱找姚网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楼主: pszyyao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姚网有必要改叫为《中华姚姓宗亲网》吗?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
发表于 2011-7-24 00:14:25 | 只看该作者
姚家修谱找姚网
pszyyao宗亲我的所有跟帖就没有说要改名的意思,你可看一看我的贴,我说的是“当然称姚姓网准确些”是“称”。而不是“改”,还有必要争论吗。

该用户从未签到

12#
发表于 2011-7-24 00:20:08 | 只看该作者
现在人文化程度高了 勇于纠正过去先贤们的错误 感叹一下一并欣赏一哈 仅此!

该用户从未签到

13#
发表于 2011-7-24 00:21:36 | 只看该作者
如果我跟你这个主题帖,改与不改都一样。但姚是姓,而绝非氏,是舜帝的姓,而绝非舜帝的氏。

该用户从未签到

14#
发表于 2011-7-24 00:25:5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6# 姚建顺 . s, ]7 q! E9 x( ]$ p5 \7 o
' Q9 }7 Z& D4 q/ K5 ]9 V5 G, @
! s0 B" v& ]1 T! C4 T0 n% W
    此话说得好

签到天数: 6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五品郎中

15#
发表于 2011-7-24 00:26:41 | 只看该作者
学习学习!

该用户从未签到

16#
发表于 2011-7-24 00:28:40 | 只看该作者
当然姚是姓 那为什么老祖宗修谱修家庙非得要用“姚氏”一词呢 谁能告诉我:handshake

该用户从未签到

17#
发表于 2011-7-24 00:36:23 | 只看该作者
氏的中文解释& r1 C6 [' E5 C/ P( {4 r8 P  e
以下结果由汉典提供词典解释9 t. {! U% K2 J
氏 shì
4 w$ ~8 A# q4 h/ g部首笔画  c2 f& x  f/ _% l+ }
部首:氏  部外笔画:0  总笔画:4. C% p. l/ {5 n) q1 I8 B: f
五笔86:QAV  五笔98:QAV  仓颉:HVP( E( H2 x/ Q: K1 J0 \5 C
笔顺编号:3515   四角号码:72740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6C0F
  q' ]7 u: l+ A* ]4 q7 p, @. }# {0 I  @# [9 D- k
基本字义
/ q' y1 C0 U% L+ ]+ f' _" Y6 K# T1 Q/ a( C  x0 h8 e2 V
1. 古代“姓”和“氏”分用。姓是总的,氏是分支,后来姓和氏不分,可以混用。2 I! `  L6 b4 |1 R& X
2. 古代称呼帝王贵族等,后称呼名人、专家:神农~。太史~。摄~表。% |9 {0 I# W8 {$ v( u' f

! a* I/ q7 o" t' \: Y8 x7 v6 ]+ O4 I! s) S+ o5 c
详细字义6 s: Q8 X. _% ~# ^
〈名〉
7 t" z7 A2 c5 V* `& L' m  i, k" p5 c1 R6 B, A5 m8 [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物体欲倾倒而将其支撑住的形象。是“支”的本字。本义:古代贵族标志宗族系统的称号)
3 G5 K7 p( S7 T; i& Y2. 同本义 [family;family name]
/ @) R' w5 C! d9 x7 g; w7 |( x, t# \氏,姓氏。——《玉篇》。按,秦汉以前,“姓”和“氏”不同,“姓”为“氏”之本,“氏”自“姓”出。夏、商、周三代,氏是姓的支系,用以区别子孙之所由出生  o- C% i/ `/ t( A
三代之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通志·略·氏族》
& ^4 H0 c6 I) ]2 h- f4 Q" x赐姓刘氏,拜为郎中。——《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5 M' O5 k2 i% S
3. 也有以邑、官职、祖父的谥号或字为氏的0 w0 x5 r, \! u5 x% r3 o. _* _
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为一,本纪于 秦始皇则曰“姓 赵氏”,于 汉高祖则曰“姓 刘氏”。—— 顾炎武《日知录》: A$ P9 m- j. w4 u
丁氏穿井得一人。——《吕氏春秋·察传》
: l: D, }" L0 H" E0 x; u' |7 M5 z+ Z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乐府诗集·陌上桑》
& p. |) L) v' H4. 加在远古传说人物后面、世袭官职后面的称谓。如:伏羲氏;太史氏;夏后氏) h3 [; d6 Y- x: e4 X7 D8 A
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韩非子·五蠹》
! {1 X' m& L+ h$ E5 x5. 一家成员所共同采用的姓,以别于个别的名。如:张氏兄弟;王氏姐妹;氏姓(氏与姓;姓);氏胄(世家大族的后裔)* {$ y3 c. _% F; P) E* W3 L
6. 对学术、流派、专家、名人或宗教的称呼 [a form of address for celebrities and specialists]
9 I+ t1 P! I5 X2 `: K! e, W妙思六经,消遥百氏。——曹丕《与朝歌令吴质书》
1 g9 P2 ^' j6 L* K. `7. 又指古代世业职官的称号。如:保氏;职方氏;陈氏定理. r" H6 y6 M  e9 l
8. 旧时放在已婚妇女的姓后,或如通常在父姓前还加上夫姓的称呼 [a character placed after a married woman’s maiden name]
5 H/ C, h+ w% `3 Z9 U其下两冢,一为阿爷侍者朱氏,一为阿兄侍者 陶氏。—— 清· 袁枚《祭妹文》
6 g6 }2 \" B+ e; H( E9. 又如:夫人李氏;王张氏& q' ^$ V5 @( Q6 m; `0 Q
10. 姓2 }5 t/ Z, ]; W. {
) w4 v% l% Q: X# O

- C2 n2 G) _9 ^  T" U. d4 Q7 \1. 通“是”。此,这 [this]) n! i+ l0 q4 l, \% z( N% o& B
今知氏大国之君。——《墨子·天志下》。俞樾云:“知”字衍文。氏、是古通用。“今氏”即“今是”也。
* b; a2 k& W% a/ C; p. Z2 f0 t唯氏三族之不虞。——《白虎通·宗族》' }3 E) N% V, h' d
氏为庄公。——《汉书·地理志》
$ v* w8 G; s  T" M: @: j2. 另见 zhī" S4 K; v: |  U: x3 A+ B6 c

8 Y. P0 d+ Y0 r7 @常用词组  D' A, p) }( x& O3 Y
' W4 x4 p: [. ~1 a) Z+ ]7 `1 u9 r, z8 g
1. 氏族 shìzú
. ^9 c+ O( S1 w$ X+ M" c: A[clan] 原始社会由血统关系联系起来的人的集体。氏族内部禁婚,生产资料公有,集体生产和集体消费
8 L1 }# m% h' y' Z! q氏 zhī
; c9 s" z1 p' t" O3 z6 Q7 |基本字义
  J4 \9 [# A- g* ?
" B9 i  w1 z( ?, ]5 \# l1 u3 s9 q1. 〔阏(yān)~〕见“阏”。% J+ a5 ]& q  |' \, A3 F* w. T
2. 〔月~〕见“月”。
1 t8 s6 H9 b+ D, `8 p
) E2 _* G1 I! U: t详细字义
+ N& x4 D5 b. _: @/ I
; p+ P7 d0 }& `. p8 I3 }1. ——见“月氏”( Yuèzhī):汉代西域国名  \- N2 w7 {8 i' O5 K& t7 W
2. 另见 shì& e6 x6 O7 W% p6 J- j/ T0 F
! U! z9 d; x3 e6 G; L! \

% x& q5 `( a' D1 |0 c隐藏更多释义
% I& b/ U0 C, S8 y
  v$ n% V4 N8 u5 ~$ _* }以下结果由HttpCN提供字形结构
0 n% K/ C8 z# M/ w; j0 c& u汉字首尾分解:丿七  汉字部件分解:丿七3 U/ B9 u0 l$ u  S. `
笔顺编号:3515
# [, o2 I$ G, V8 Z$ ^( T* S笔顺读写:撇折横折

该用户从未签到

18#
发表于 2011-7-24 00:39:32 | 只看该作者
$ K- Z* v( J7 u$ H3 R. R* R
说文通训定声》中,释“氏”字本意为木本,是植物之根,为象形字,后来被转注为姓氏的氏,取木之根本之意。

该用户从未签到

19#
发表于 2011-7-24 00:43:31 | 只看该作者
你的也对。说文通训定声,清人朱骏声著。凡18卷,是一部按古韵部改编《说文解字》的书。全书以谐声声符为纲,按音分别归属古韵十八部。同从一声符孳衍的字都联缀在一起,秩然有序。每字之下,先释《说文》本训,引群书古注为证,即所谓说文;次陈述字的引伸义和因文字假借而产生的假借义,即所谓通训;最后举出上古韵文中的用韵来证明古音,凡同韵相押叫做古韵,邻韵相押叫做转音,阐明字音,即所谓定声。这3部分的主要部分是通训,对研究词义的发展和转变大有帮助。

该用户从未签到

20#
发表于 2011-7-24 00:44:21 | 只看该作者
朱骏声(1788~1858)   中国清代文字学家。字丰芑,号允倩,晚年又号石隐,清代大学者,自署元和人。雍正二年(1724)分江苏省长洲县置元和县,1912年元和县与长洲县并入吴县,有关传记或作江苏吴县人。博学无书不读,娴习经史,擅长诗赋词章。著作甚多,刻板的只有《说文通训定声》和《传经堂文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5-8-5 12:53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