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pszyyao 于 2011-11-24 13:23 编辑
5 p2 ?* {6 b) R8 l, v
' f2 ?' w' D e2 I' N5 g& f+ P$ m: p; S引用原文两段:
0 |1 c" l% s0 N1 O 姚姓最早入闽时间在唐光启元年(885),姚崇的后裔姚綮,居温州。后唐天启二年(927),姚綮子姚廷义,王审知聘为盐铁副使、金紫光禄大夫,居宁德,姚廷义生二子,长子姚坦,唐开宝二年(969),为宁德县吏,居宁德。后代姚信,宋天禧年间(1017-1021),生子姚显,居侯官,生子姚存诚;姚存诚生四子,衍分为“福、寿、康、宁”四房,子孙散居各地。
" B2 f, h1 w% m) H }1 e8 D 莆田姚氏首登科第者为姚安仁,宋元符三年(1100)进士及第,官文林郎。其后有兴化县姚宗之,南宋绍兴二十七年,登王十朋榜进士第,宋孝宗朝官至国子学录,迁太常博士兼吏部郎官,《八闽通志》有传。姚宗之生二子,长姚粢,以父荫补官县尉;次姚榘,以父荫补官录事参军,《游洋志》有载。康房姚合,莆田县人,宋徽宗崇宁五年登蔡疑榜进士第,官任兴化参军、洪军教授。- G& M$ q+ [9 T9 y3 g% v( \# ~
; h4 e o8 s3 C% O' r- y5 T: y 这两段主要是福建姚氏源流的问题,但作者没说清楚,有的说混了。
5 c/ H" Y6 f8 ^* M) x. c2 Y9 R 姚姓最早入闽时间不是“唐光启元年(885)的姚崇的后裔姚綮”,应是武则天垂拱二年(686)陈元光报请朝廷辟漳州郡的时候, 当时随陈氏父子入闽者 ,有光州固始人姚廉洁,时任"府兵队正"。贞元二年(786)府治从漳浦迁龙溪(今漳州市),这是见诸志史之姚氏入闽第一人。* F% H5 I; e3 X: b
“姚崇的后裔姚綮”,名讳写错了,不是“姚綮”,应是“姚棨”。按照姚棨的后人、今人福州姚恩健考证姚棨是“姚氏入闽第三人”。/ {/ M/ Y' d# s; e. k, n
“姚綮(棨)子姚廷义,王审知聘为盐铁副使、金紫光禄大夫,居宁德”这句话有毛病。王审知是伪闽王或“闽王”,没搞聘任制,是封建制,是他封 姚棨子姚廷义为盐铁副使、金紫光禄大夫。
) h' @5 a2 w+ i4 c2 G5 l! a 姚棨的后代,今天主要不是分布在莆田地区和闽南地区,在这两地的是“姚氏入闽第四人”唐姚天明的后代。姚天明是姚思廉裔孙,莆福韶溪派始祖。莆田冲沁姚天赐1995年说:“估计天明公裔孙共有百万人以上,广东省最多,福建次之”不知道百万人之数是怎样估计的,而“广东省最多”不会错,只以潮阳姚氏和广府地区宗卿公后这两支来说,有二十万以上是保守说法。4 h/ R8 z( u4 r, B. D' K
说“康房姚合,莆田县人,宋徽宗崇宁五年登蔡疑榜进士第,官任兴化参军、洪军教授。”,说混了。此姚合是莆田人,但不是姚存诚康房的,而是姚天明的裔孙。不是“蔡疑榜”而是“蔡嶷榜”。说姚合公任“洪军教授”也有问题,姚合公可能任过洪州府教授。洪州府,今南昌是也,宋时是江南西路治所。
* P* n/ U4 L# o$ Q 作者的题名是《莆台姚氏》,对福建姚氏各派不明了还可推脱,而不提姚氏莆福韶溪派始祖姚天明及其在莆田的各房支派,有点令人遗憾。莆田是有名的文献名邦,而姚天明在莆田后代,历代簪缨济美,特别是在宋明两朝,人才辈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