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和云谱--姚网专业修家谱,姚家修谱找姚网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楼主: 南阳姚文书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姚氏的发展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326 天

连续签到: 3 天

[LV.8]三品御史

11#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5 22:19:26 | 只看该作者
姚家修谱找姚网
著名文学家姚雪垠.其祖籍河南邓州市九龙乡姚营寨.先祖于明洪武初年从江西迁居而来

签到天数: 326 天

连续签到: 3 天

[LV.8]三品御史

12#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5 22:24:45 | 只看该作者
著名文学家姚雪垠的侄孙.其祖籍河南邓州市九龙乡姚营寨.先祖于明洪武初年从江西迁居而。著名文学家姚雪垠的侄孙.其祖籍河南邓州市九龙乡姚营寨.先祖于明洪武初年从江西迁居而来。4 ^0 t! j" m' U8 b2 ?! Z5 G+ s
: n3 b" Z  W2 g+ ~, Q8 l/ r) F
! F. ]/ N! S5 |( W+ C/ T" v
姚海云--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研究员,1936年(原湖北省文联主席姚雪垠长子) 姚海天--中国青年出版社自然科学编辑室编审,1941年(姚雪垠三子

签到天数: 326 天

连续签到: 3 天

[LV.8]三品御史

13#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6 06:48:1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南阳姚文书 于 2012-11-24 09:23 编辑
2 A3 w3 N0 t$ C
1 X& U2 j* V4 ]+ |姚思廉家族:吴兴姚敷之子姚信,仕三国东吴官至选曹尚书、太常卿,姚信六世孙姚郢仕南朝刘宋王朝,官至员外散骑常侍,受封五城侯。姚郢之子姚菩提,南梁高平县令,他常年受疾病的折磨,为了减轻痛苦,留心钻研医药,成为名医,受到梁武帝礼遇。姚菩提之子姚僧桓,为我国南北朝时期杰出的医学家,由于医术高超,皇室对他不断加官晋爵。北周静帝时,受封开府仪同大将军。隋开皇初年,封北绛郡公。姚僧桓长子姚察,隋代杰出的史学家,梁简文帝即位,姚察入仕。梁灭亡后,姚察入陈任秘书监,拜散骑常侍,后迁吏部尚书。陈亡后,姚察举家自吴兴迁关中,成为京兆万年(长安)姚姓的起家之祖,仕隋任秘书丞,袭封北绛郡公,敕命撰梁、陈二史。姚僧桓次子姚最,隋代杰出的画家、学者,任太子门大夫,袭封北绛郡公。著有《续画品》和《后梁略》十卷。姚最八世孙姚南伸,仕唐代宗、德宗,官至右仆射。姚察子姚思廉,著名历史学家,著有《陈》《梁》二书,是中国正史《二十五史》中的两部。唐太宗时,任著作郎、弘文馆学士,为唐太宗十八学士之一,死后追赠太常卿,陪葬昭陵。其孙姚璹,任中书舍人,封吴兴县男。武则天长寿二年,升任文昌左丞、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当了宰相。姚璹的弟弟姚珽,唐中宗时封为宣城郡公,任太子詹事兼左庶子,睿宗即位后,官至户部尚书。姚珽子姚昌润,官至宣州刺史。姚思廉家族五世封公爵,出宰相1人,持续显贵11代9 A& Q9 u  f2 V5 u

6 Y2 _9 G; \( q" u0 a8 P+ M 8 C; D" \0 p2 d  u7 i1 ]
姚崇家族:在北魏时期,吴兴姚氏的另一支姚纲仕魏,姚纲之子姚宣业仕南朝梁任征东将军,封吴兴郡公。后西魏军灭梁,姚宣业举家北迁陕州硖石(河南三门硖市),成为陕州姚姓的起家之祖。姚宣业之子姚安仁仕隋任青、汾二州刺史。姚安仁之子姚祥任怀州长史,检校函谷关都尉。姚祥之子姚懿仕唐任嶲州都督,并移居洛阳,成为洛阳姚氏的始祖。姚懿之子姚崇,相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四朝,史称唐有"房杜姚宋"四大贤相,玄宗朝封梁国公,显耀盛极一时。姚崇有三子,长子姚彝,开元初任光禄卿;次子姚异,任坊州刺史;少子姚弈,开元末任礼部侍郎、尚书右承。姚彝的儿子姚闳,任侍御史,后贬永阳太守。姚崇曾孙姚勖,长庆进士,进监察御史,佐盐铁使务,累迁谏议大夫,更湖、常二州刺史。姚崇之兄姚元景仕唐任潭州刺史,弟姚元素,任宗正少卿。姚元素曾孙姚合,元和进士,官至监察御史、给事中、秘书监,唐大诗人,与贾岛并称姚贾。姚崇家族三世封公爵,出宰相1人,持续显贵11代,为官者57人。

签到天数: 1656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14#
发表于 2012-10-16 12:35:2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3# 南阳姚文书 . ?3 J4 |/ G8 z+ n: M
1 H; _4 n$ ^2 D2 Z8 a
% m9 m9 g& U4 \* ?+ x9 J" ~  ~
13楼内容,与您本主题无关,应作专门的主题另发。

签到天数: 326 天

连续签到: 3 天

[LV.8]三品御史

15#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6 12:40:2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4# 卧龙姚建中 $ n) q: g+ D9 @# }7 o& F4 x' p' Z
& j, X# I& g1 X6 `$ k8 P
好的

签到天数: 40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5]六品通判

16#
发表于 2012-10-16 13:00:21 | 只看该作者
文书宗亲的这些资料皆珍贵难得!:victory:

签到天数: 326 天

连续签到: 3 天

[LV.8]三品御史

17#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6 21:53:5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6# / {' p* O6 i& ~" H8 C
( m4 G0 V$ s' o
    谢谢维侃宗亲的夸奖。

该用户从未签到

18#
发表于 2012-11-5 23:41:5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7# 南阳姚文书
" k- {- r2 E( R  K, h6 w% e# @7 m# {) {* j
% n4 D' s* r, h  {$ z- i% Q
    专家就是专家!呵呵!辛苦啦!:handshake

签到天数: 326 天

连续签到: 3 天

[LV.8]三品御史

19#
 楼主| 发表于 2012-11-6 10:58:19 | 只看该作者
姚枢,[元](1201~1278)字公茂,号雪斋,又号敬斋,柳城(今河南西华)人,后迁洛阳,元初重臣和著名理学家。姚枢本是金朝人,天资聪颖,志向远大,以勤奋好学著称于世。1232年,姚枢与另一名儒士杨惟中北投蒙古窝阔台汗,得到赏识与重用。自此,他为蒙军的挥师南下,为保存弘扬中原传统文化,特别是为程朱理学的恢复、传播并使之发扬光大,贡献了自己的全部聪明才智。 * H2 X* R( _+ e) O  P. h

) H: @* k; k- a2 {6 [* r  1235年,窝阔台命其次子阔出伐南宋,姚枢受命与杨惟中随军寻求儒、道、释、医、卜等学者。蒙军攻下德安(今湖北安陆),俘获宋儒赵复(字仁甫,世称江汉先生)。姚枢初遇赵复,见此人言谈不俗,甚感惊奇,便“挟以具卧”(汤斌:《洛学编》。见清嘉庆十八年《河南洛阳县志》卷四十四。以下引文凡出之该书者均注《洛学编》)。赵复见眼前戎服长髯之人,顿感悲切,为自己落难于异族人手中痛不欲生;待夜深人静姚枢睡熟之后,悄然逃去。姚枢醒来,发现赵复已走,遂乘月驰马,踏着积尸,不顾一切向前追去。及至水边,见赵复正披发赤脚,仰天哭嚎着走向水中。姚枢抢先上前,救出赵复,挽臂而回。赵复被姚枢的精诚之至、“委屈劝免”(《洛学编》)所感动,遂承认自己就是江汉先生,并答应与姚枢一同北上。1238年,在中书令耶律楚材的支持下,姚枢与杨惟中谋划的太极书院正式落成,请赵复为老师,系统讲解儒家经义,重点是讲授程朱理学。从此,程朱理学就在黄河以北地区广泛传播开来。
5 U) x1 w( Y1 Z& h4 }
) e6 X. ~, d* W  程朱理学又称程朱学派,是北宋程颢、程颐和南宋朱熹两学派的合体。二程是河南洛阳人,他们的学说被称为“洛学”;朱熹侨居建阳(今属福建),讲学考亭,他的学派被称作“闽学”。所谓的“洛闽之学”,也就是程朱理学。宋代理学原本发源于北方,但随着宋廷的南迁,周(敦颐)程(颢、颐)之学的主要人物也大都流落江南;朱熹继承和发展了二程学说,集理学之大成,建立起自己完整的理学体系,但由于南宋和金南北对峙,因此,程朱理学在北方中国并没有得到真正的传播。正是由于姚枢发现、保护并劝勉了赵复,又在燕京(今北京)建立太极书院及周子祠,“以二程、张、杨、游、朱六子配食,请赵复为师,选俊秀有识者为道学生”(《宋元学案·鲁斋学案》),而自己“首受其学”(《洛学编》),才使北方中国开始知道了“程朱诸经”的存在,继而传播开来。为此,元太宗对姚枢“赐锦衣金符”,授“燕京行台郎中”(《元史·姚枢传》)。由此可见,姚枢作为北方中国程朱理学传播的先驱者之一,该是当之无愧的。 3 e3 n, b& N8 S9 L; K

2 O& L4 r  N" Q# l6 L2 X2 ^: X- \# d  十三世纪四十年代,耶律楚材失势,姚枢也因鄙弃台长鲁瓦尔的为人,弃官携家退居辉州苏门(今河南辉县百泉)。在这里,姚枢“诛茅为室,作家庙,祀四世堂龛宣圣像,以周(敦颐)、程(颢、颐)、张(载)、邵(雍)、司马(光)六君子配,读书其间”(《洛学编》)。同时,精心刊刻《小学》、《四书》及《诗经》传注,传之四方,以化民成俗。姚枢对程朱理学的研读与传播,如痴如迷,“终日危坐”以治学,“鸣琴百家”以自娱,表现了这位“遁世乐天,若将终身”(《洛学编》)的理学家淡泊自甘、献身洛闽之学的坦荡胸怀和坚定信念。
5 U* ~' n  `& I) a3 W
, v: C" G  G3 i9 X' ]  怀庆河内(今河南沁阳)人许衡(字仲平)常来往于河洛之间,当他闻讯来到辉州,在姚枢处读了“伊洛程氏及新安朱氏书”(《元史·许衡传》)后,眼界大开,遂敬信如神,兴奋得“不知手之舞,足之蹈”(《许文正公遗书》)。他对自己过去所接受的和讲授的知识作了认真的反思,决心以程朱理学为范式,重新开始新的追求。他抄录了程颐的《易传》、朱熹的《论语集注》、《孟子集注》、《中庸章句》、《大学章句》、《中庸或问》、《大学或问》、《小学》等,“益大有得”(《元史·许衡传》),并将全家迁至苏门,与姚枢“相依以居”(《洛学编》),同姚枢、窦默(字子声)一起“慨然以道为己任”(《元史·窦默传》)。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姚枢作为北方程朱理学传播的先驱者,起到了承上启下、不可替代的中介、中枢、中坚作用。 1 m9 `' ]2 L; D- G+ i! A
以道事君 推行中国之道. f0 ]; W1 _5 }+ _
  姚枢在辉州“读书鸣琴,若将终身”时,并没有真正的“遁世”。当元世祖忽必烈征召姚枢等人时,他们慨然出山,乐意为元廷服务。元世祖非常高兴,对姚枢“待以客礼”,并征询救世治国之大略,姚枢“乃为书数千言,首陈帝王之道”,把“治国平天下之大经”归结为八目:修身,力学,尊贤,亲亲,畏天,爱民,好善,远佞;同时提出“救时之弊”三十条:立省部,辟才行,举逸遗,慎铨选,汰职员,班俸禄,定法律,审刑狱,设监司,明黜陟,阁征敛,简驿传,修学校,崇经术,旌节孝,重农桑,宽赋税,省徭役,禁游情,肃军政,周匮乏,恤鳏寡,布屯田,通漕运,倚债负,广储蓄,复常平,立平准,却利便,杜告讦。元世祖大喜所望,对姚枢的才思惊讶不已,以致在以后的举措中“动必召问”,并让他教授世子经书。此时的姚枢,实际上已成为元世祖称雄天下的一位高级幕僚。
+ e  m, M9 c6 R+ m- x  V2 }( H
) m3 S# b& k' M: y, n  姚枢等人在辉州“以道为己任”,讲习经书,却为何又要应召出仕,去为元廷效力呢?他们认为,这是影响元朝统治者,并利用统治者的权力传播儒道尤其是程朱理学的极好机会,不这样做,儒道很难推行,中原文明就有可能断送在这些游牧贵族统治者手中。程颐的“圣贤之于天下,虽知道之将废,岂肯坐视乱而不救”思想,正是姚枢一派儒生一召即起的驱动力,也是他们“慨然以道为己任”的体现。他们决心以自己的行动去保护、推动儒道的流行,去感化、影响、转变元统治者的旧俗。 7 ?& U: ]: A$ H9 I

6 e* ^# A+ ]7 g" L% h6 F  姚枢一派推崇的“道”,同程朱所说的“天”、“理”是同义语。“理谓之道”,“道”即“理”;“理”出自“天”,“天”即“理”;“理”、“道”都是绝对的、离开事物独立存在的抽象(精神)实体,它主宰和派生万事万物,一切封建的礼教、制度都归天理支配,并永恒而至尊。“行中国之道”是儒生们的孜孜追求,“为中国之主”是蒙古贵族的迫切需要,二者一拍即合。姚枢治国平天下之“经”,除弊救世之“策”,实际上是他“以道事君”思想的具体体现。这与儒生们经常向忽必烈讲解的“三纲五常”伦理道德,“为君难”及由此引发的“修德、用贤、爱民”治本观点,《资治通鉴》、《贞观政要》等为政思想,是相辅相成的。除了强调“帝王之学”外,姚枢还遵循朱熹“设学养士”的主张,上疏忽必烈“立学校以育才”,使皇子及庶人子弟都来接受教育。忽必烈采纳了姚枢的建议,在各路、府、州、县广设学校。与学校教育并起勃兴的,是各地书院活跃的讲学活动。由于他们讲授的内容基本上都是程朱理学的一套,蒙古统治者认为有利于自己的统治,因此,学校与书院的迅速发展,不仅为程朱理学的广泛传播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而且还使程朱理学在元代牢固确立了自己封建正统学说的地位。 8 X1 T+ ?6 M: Q" F" a% W3 ?
% E9 n/ U' `- S/ S
  作为元世祖的高级幕僚,姚枢曾向忽必烈提过很多好的建议,并发挥了重大作用。比如,宪宗即位后,忽必烈受命统领民富物丰的漠南地,为此忽必烈大宴群僚。姚枢劝忽必烈万万不可喜形于色,为防“廷臣间之”,而应当“维持兵权,凡事付之有司,则势顺理安”,世祖听后,如梦初醒,为之折服;1252年6月,在征伐大理时,姚枢建议忽必烈“不杀一人”,尔后又盛赞忽必烈“圣人之心,仁明如此,生民有幸”,大理百姓“得相完保”;1257年,当忽必烈的文功武治赢得中原民心,威望和权势逐渐扩大时,宪宗蒙哥受人挑拨,对其二弟忽必烈产生了疑忌,并派人严加查处。就在忽必烈性命岌岌可危时,姚枢说服忽必烈“尽王邸妃主”送归汗廷为质,之后,忽必烈又面见蒙哥,泪如雨下,宪宗终于消除了疑虑,下令停止对世祖的调查,避免了一场不测之祸;1260年,忽必烈登上汗位,先后拜姚枢为东平宣抚使、太子太师、大司农,诏姚枢到中书省议事,委托姚枢修订有关典章制度。姚枢把程朱理学与汉法融为一体,与几个老成大臣同心协力,圆满完成任务,“帝深嘉纳”;1276年,在元军攻取南宋临安时,姚枢透析了自夏至秋,一城不降,伤亡众多的原因,再一次建议元世祖“宜申止杀之诏,使赏罚必立,恩信必行”,禁绝滥用宋朝的鞭背、黥面等残酷刑罚,致使“圣虑不劳,军力不费”(以上均引自《元史·姚枢传》)等等。 ) [! {. p  {) \: [, [. }5 D
1 X; [& \/ Y; [$ i) [8 ^' z
  从这些建议中,我们可以看出,姚枢推行儒道(其核心是程朱理学),不仅是他为元廷服务的目的,同时也是他辅佐忽必烈一统天下的理论根据。这从他拜中书左丞之后,给元世祖的上疏中,也看得非常清楚。首先,他分析了从成吉思汗开创基业到以后数朝政治腐败的形势,称颂忽必烈“听圣典,访老成,日讲治道”,为日后入主中原、文治武功打下了良好基础。这里所说的“道”和“圣典”,指的都是儒家之道,是至高无上的性理之学;接着,他赞美忽必烈在“外侮内叛,继续不绝”的情况下,“能使官离债负,民安赋役,府库粗实,仓廪粗完,钞法粗行,国用粗足,官吏迁转,政事更新”,皆“信用先王之法所致”。这里所说的“先王之法”,就是窝阔台接受周孔之教,用中原汉族封建文明去改变蒙古国社会政治制度的治国方法。“治理汉地,必用汉法”的治国之道,使忽必烈把游牧的“大蒙古”国转变成了“大元”王朝;最后,姚枢托出自己的全部用心,力劝元世祖“创始治道,正宜上答天心,下结民心,睦亲族以固本,建储副以重祚,定大臣以当国,开经筵以格心,修边备以防虞,蓄粮饷以待欠,立学校以育才,劝农桑以厚生”(以上见《元史·姚枢传》)。忽必烈知人善任,对姚枢给以充分的理解与信赖,“凡内修外攘之政,咸委任焉”(臧励和等编:《中国人名大辞典》)。 3 \6 V* N& j5 u, h4 C

: R7 x) s6 d. ?% ]* m1 F  1274年,元世祖任命姚枢为昭文馆大学士,详细制定各种礼仪。孔、孟、程、朱的道德准则在姚枢手中再一次得到系统化,并成为元王朝汉化蒙古游牧民族的规范。1276年,姚枢官拜翰林学士承旨。四年后,这位承前启后,为程朱理学在北方中国的传播付出全部心血的理学家,无悔地完成了一个先驱者的历史使命,溘然长逝,终年78岁。忽必烈赐谥号“文献”之后,掩埋在百泉湖的东岸。
+ t7 j( U4 q% T/ y" `' |) q4 Y- G9 y, [, c7 t" E2 |' U# K" H

  ]) Y, h) k, Q+ l元世祖曾对侍臣说过一句肺腑之言,笔者愿以此作为本文结束语:“如窦汉卿(即窦默)之心,姚公茂(即姚枢)之才,合而为一,斯可谓全人矣。”(《元史·窦默传》)

签到天数: 326 天

连续签到: 3 天

[LV.8]三品御史

20#
 楼主| 发表于 2012-11-8 22:10:1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南阳姚文书 于 2012-11-24 17:10 编辑
2 V; l! x( E' [1 ~7 k& s8 Q7 q1 b% Q+ K5 @9 E4 J2 Y
姚姓是中国一个古老的姓氏,相传为上古时五帝之一舜帝的传裔。据《说文解字》所载,虞舜居于姚墟(在今山东省濮县南),因以为姓。到汉代,姚姓已繁衍为中原大姓族之一,较多聚居于吴兴、南安二郡,(吴兴郡相当今浙江省临安至江苏省宜兴一带;南安郡相当于今甘肃省陇西渭水流域。)所以姚姓既有以吴兴作为郡望的,也有以南安作为郡望的。 . ^2 o4 }. ~. d$ k; W  I
历史上姚氏名人不少。如汉代有姚平,河东人,著名经学家。唐代姚思廉,陕西万年人,官著作郎,弘文馆学士,撰《梁书》五十卷。姚崇,陕州硖石人,历任武则天、睿宗、玄宗朝宰相,爵封梁国公。睿宗时奏请太平公主出居东都,以削弱其权力,被贬职。开元初复相,奏请禁止宦官、贵戚干预朝政,禁绝佛寺道观的营造,奖励群臣劝谏等十事,并纠正当时不敢捕杀蝗虫的陋俗,推行焚埋之法,减轻了灾情,世称“救时宰相”。又如明代姚广孝,苏州长洲(今江苏吴县)人,原名道衍,小时出家,洪武中从燕王朱埭到北平,成为他的心腹谋士,助其政变成功,授太子少师之职。姚亦工诗文,曾参与重修《太祖实录》,与解缙等编纂《永乐大典》,著有《姚少师集》。清代有姚鼐,安徽桐城人,乾隆进士,官刑部郎中,历主江宁、扬州等地书院,饱学经、史、诗文,为“桐城派”主要作家,著有《惜抱轩全集》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中华姚网,全球姚姓“根”之网。欢迎您宗亲!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5-9-8 04:50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