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姚网喜迎二十大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楼主: 姚孝中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姚氏先贤(系列连载)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3909 天

连续签到: 124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11#
 楼主| 发表于 2012-11-9 12:34:43 | 只看该作者
姚家修谱找姚网
姚孝宁(宋朝时期)
; [. `8 B  E8 w& ?; ^宋代词人。5 m) ~: Y$ v9 F
姚孝宁为宣和太学生,其生平事迹不详。
; {$ B" I) d$ ?+ r2 V. L3 S8 n6 y附词一首:: E& s1 ]- c& p& ]% J
念奴娇咏月* R  {: @/ g. y7 ~$ w+ v
素娥睡起, 驾冰轮辗破, 一天秋緑。3 B. [: [0 W$ P+ P! O
醉倚高楼风露下, 凛凛寒生肌栗。. r" O8 s' {  X3 M% H
横管孤吹, 龙吟风劲, 雪浪翻银屋。
' p' a. t5 y  q0 I7 c壮游回首, 会稽何限修竹。8 S8 T) ~% ]7 w- w: |6 I* v
今夜对月依然, 尊前须快泻, 山头鸣瀑。) Z0 T) t- t. R6 C6 q
吸此清光倾肺腑, 洗我明珠千斛。/ Q3 E* Q! \- E% d
只恐婵娟, 明年依旧, 衰鬓先成鹄。: r( S) o  [8 A9 q
举杯相劝, 为予且挂团玉。

签到天数: 3909 天

连续签到: 124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12#
 楼主| 发表于 2012-11-9 12:34:56 | 只看该作者
姚述尧(北宋时期)
; C6 n$ e/ j  K3 H' g/ M号何山道人。华亭(今江苏松江)人。宋代词人。4 ]' b  _! q, K0 ]
有关姚述尧的生平事迹不详,仅知其卒于北宋。" x1 r/ _# V0 k6 }: p' u& i6 c! |
附词一首: 0 |( s: m" Y6 ?$ r6 r/ m
青玉案, v! C( a  h, Z6 i8 W
三年枕上吴中路。" S5 y$ u6 U6 X9 e( v, v( [
遣黄耳、随君去。
5 S. Q0 V5 ]  Y& R0 S君到松江呼小渡。
" w2 c7 T2 Z0 o$ \莫惊鸥鹭,四桥尽是,老子经行处。2 v# o0 k: L4 k7 `: x+ F% v
辋川图上看春暮。! r. |3 A! z( O( y
长记高人右丞句。% Y) G  D+ A( X- s7 r0 G1 U& j+ y
作个归期天已许。
- ]+ W' c" ~8 H6 W" \7 S' E) S$ A- ~春衫犹是,小蛮针线,曾湿西湖雨。

签到天数: 3909 天

连续签到: 124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13#
 楼主| 发表于 2012-11-9 12:35:08 | 只看该作者
姚遇仙(南宋时期)
: m/ g0 T% C9 [( t临安(今浙江杭州)人。杂技艺人。
! X, Z% z6 j: x3 L/ a2 n3 e据宋末元初人周密所撰《武林旧事》书内记载:姚遇仙为临安“撮弄”艺人。“遇仙”为其所取的艺名,以表示“撮弄”技艺的神秘和高超。姚遇仙似曾经遇到过神仙,有幸获得仙人的指授。

签到天数: 3909 天

连续签到: 124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14#
 楼主| 发表于 2012-11-9 12:35:20 | 只看该作者
姚述尧(宋朝时期)5 `/ u6 _) {5 g- G$ P& y
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宋代词人。& D. ~# ?0 ?4 b6 }' w8 h
姚述尧于宋朝绍兴二十四年(1154)登进士第。后入仕途, 姚述尧于干道四年(1168)知乐清县事,干道九年(1173)权发遣处州。淳熙九年(1182)知鄂州,放罢。淳熙十五年(1188)被任命知信州,后即改主管亳州明道官等职。
  Z' ^5 t9 K" @/ m姚述尧着有《箫台公余词》一卷。
& G" ?' S* y0 Q) Z5 x- L附词一首:
5 [4 Z0 d5 z' o, \  o9 o南歌子九日次赵季益韵
; ^6 Z3 p9 `& Y# K! f/ U& X% R% _) i人在烟云里,山横碧空旁。6 E, B6 `; {0 c9 N7 h) Y. U
望中缥渺是仙乡。
- j0 Z  i  B( [5 L- [7 Z* k幸有佳朋何惜、醉斜阳。! H; M. L. A7 X; l" I: w
公子传杯速,骚人练句忙。
, _) r1 F' `$ G  b悠然此兴未能忘。. ?1 ?$ H! J: B% F/ w! n. g# H9 x
似觉庭花全胜、去年黄。

签到天数: 3909 天

连续签到: 124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15#
 楼主| 发表于 2012-11-9 12:35:50 | 只看该作者
姚希德(宋朝时期)+ B3 w8 ?1 [6 _
字逢原、一字叔刚。潼川人。宋代宰相。
" T4 B4 i* T9 f4 m; j; A/ B嘉定十六年,姚希德于科举中登进士第,后授小溪主簿。待次三年,朝夕讨论六经,诸子百家之言,调任盘石令。其时四川有兵难,军需调度不扰而集,后来姚希德调任嘉定府司理参军,改知蒲江县。当时社会巨室挟世邑号难治。姚希德绥强扶弱,声闻着闻。同知枢密院事游似以姚希德名闻,召其审察,随后迁行都进奏院,通判太平州,改通判福州。赴任当日,姚希德步行至侯官,官吏不见车马轿夫,也无亲信随从,不知道姚希德就是新上任的上司。
& k. |0 @+ X( L/ ~姚希德被诏还京,任国子监丞,迁太府寺丞。当时暂书拟金部文字兼沂靖王府教授。其帝斥逐权奸,收召名德,举朝相庆。姚希德观察当时的国家形势,外表看似清明稳固的朝廷,但实际内部存在很大的问题,有危亡的象迹。姚希德上奏说:“尧、舜、三代之时,无危亡之事,而常喜危亡之言;秦、汉以来,多危亡之事,而常讳危亡之言。夫危亡之事不可有,而危亡之言不可亡。后世人主乃履危如履坦,讳言如讳病”。又言:“君子非不收召,而意向犹未调一;小人非不斥逐,而株犹未痛断。大权若操握,而不能无旁溪曲径之疑;大势若更张,而未见有长治久安之道。廷臣之所以讽谏,封囊之所奏陈,非不激切,而陛下固不之罪,亦不之行。自古甘蹈危亡之机,非独暗主,而明君亦有焉。此所甚惧。朝廷者,万化之所自出也,实根于人君之一心。夫何大明当天,犹百有可议者?内小学之建,人皆知陛下有意建储也。然岁月逾迈,未赌施行,人心危疑,无所系属。秦、汉而下,嗣不早定,事出仓卒,或宫闱出令,或宦寺主谋,或奸臣主议,此皆足以危人之用也。陛下何惮而不早定大计?诋第之盛,人皆知笃于亲爱也。然依冯者众,轻视王法,请托之行,捷于影响。杨干,晋侯弟也,乱行于曲梁,而魏绎戮其仆,晋侯始怒而终悔,晋卒以霸。平原君,赵王弟也,不出租税,而赵奢刑其用事者,赵王贤而用之,赵卒而强。皆足以兴人之国也。陛下何为而不伸国法?今女冠者流,众所指目;近挡小臣,时窃威福。此陛下之心乍明乍晦之所以,岂不谓之危乎?国有善类,犹人有元气,善类一败一消,元气一病一衰。善类能几,岂堪数消,消极则国随之矣。陛下明于知人,公于用人,固无权奸再用之意。然而道路之人往往窃语,此元右,绍圣将分之机也,祸根犹伏而未去,不几于平安其危乎?”皇上闻奏后,改容道:“朕决不用史嵩之。”
/ A  @& O; c8 V. I9 s. k姚希德迁知太宗正丞兼权金部郎官。李韶以病辞官告退,十次上疏。姚希德说:“韶有德望,虽以病告,曷若奉留内祠,侍经幄,亦足为朝廷重。”又言:“财用因竭,民生憔悴,移此不急之费,以实军储,以厚民生,敬天莫大于此,岂在崇大宫宇,庄严设像哉。”又条救钱楮三策,请置惠民局,皇上也认为可行。8 F# I) a, l, R# t8 b  g
姚希德进秘书丞,接迁任著作郎,授江西提督常平。役法久坏,临川富室有赂官吏求免的人,姚希德就判其有罪受罚。后提点刑狱,加任直秘阁。未几,加度知员外郎,又直宝章阁,移任赣州。当地有号称“崔太尉”的盗贼,占山据岭,连数乡郡,刘老龙等聚众烧杀掠抢,为乱一方。姚希德授谋略与征讨军,不出两个月,盗贼平定。后姚希德以直宝谟阁,广西转运判官兼权静江府。又授直微猷阁,知静江府。主管广西经略安抚司公事兼转运判官。后因母亲去世,辞去一切职务。9 u' v- d! F5 [/ l
孝期一过,朝廷召其为秘书少监兼中书同下省检正诸公事。入对,言君子小人正邪之辩,并说:“君子犯颜敢谏,拂陛下之意,退甘家食,此乃为国计,非为身计也。小人自直朋党,挤排正人,甘言丫佞语,一切顺陛下之意,遂取陛下官爵,此乃为身计,非国计也。”不久,姚希德任宗正少卿兼国史编修,实録检讨兼权给事中,兼权刑部侍郎、同修国史、实録院同修撰。6 p( D& e8 G0 d2 i/ j8 |0 s5 n
当时西域屯兵,欲侵犯边境,有些人认为复用史嵩方可平定,为史嵩造论纷纷。皇上也有意再用史嵩,知道姚希德必定极力反对,就诣询众臣之意,不少人同意史嵩复职,但姚希德决然反对,其具疏密奏,不报,又缴邓泳予祠之命,右正言邵泽、监察御史吴衍、殿中侍御史朱熠相继讨论,终于阻止史嵩复职。
* b$ p  }; U9 Y" H9 `姚希德以集英殿修撰提点千秋鸿禧观。未几,任职两淮宣抚使判官,接着加宝谟阁待制。移京西、湖南、湖北、四川。诏叙复元宫。姚希德以护江陵有功,召为户部侍郎。帝曰:“希德才望可为阃帅。”即进焕章阁待制。知庆元府,沿海制置使,相继升敷文阁待制。诏增沿海舟师,姚希德为之广募水军,造战舰,蓄粮食,蠲米一万二千石、旧逋一百万。' A; s7 R! w* a
后来,姚希德被召任工部尚书兼侍读。入侍经筵,帝问其庆元之政,希德甚熟悉。后以文华 ,直学士,沿江制置使知建康府、江东安抚使,行宫守留。其按行江上,慰劳士兵,众皆欢悦。8 F0 l3 R+ y9 z
溧阳饥荒,姚希德及时开仓发粮赈百姓,救活了众多平民。姚希德还亲手创建宁江军,从建康、太平至池州列砦置屋二万余间,屯戍七千余人。朝廷多次下诏嘉奬了姚希德。后姚希德加宝章阁学士,任刑部尚书,兼任淮西总领。9 a9 Y) |6 T4 ^: v0 _3 C! e
景定五年(1264),姚希德转任兵部尚书兼侍读。讲解用人才,修典事,治兵甲,惜财用四事。后任瑞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兼太子宾客。
+ D$ o- M$ P- c姚希德通晓星变天文,上疏引咎,乞解机务,兼权参知政事。度宗即位后,授其同知枢密院事兼权参知政事,继任参知政事。后授资政殿学士,提举洞霄宫。之后出任潭州知府,湖南按察使,其因病请辞,不久以旧职奉祠。
$ e! k5 \# @7 I4 ]姚希德请致仕,皇上诏不许。数番力请,诏许,以资政殿学士,金紫光禄大夫,依旧潼川郡公致仕。姚希德于咸淳五年(1269)去世,度宗皇帝悼其伤心而辍朝政,赠谥:少保。
& s- |. x' Z( ^, G4 ?0 `姚希德忠亮平实,清俭自律,好引善类,不要虚誉,盖有诵荐于上而其人莫知者。广西官署以锦为帟幕,姚希德:“吾起身书生,安用此。”命以缯缬换调。四川亲族姻旧相依者数十家,姚希德尽力助其终身,婚丧红白事亦尽力相助。8 y& I) R3 M' [1 R  y1 A
姚希德着有《续言行録》、《奏稿》及《橘州文集》等。

签到天数: 3909 天

连续签到: 124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16#
 楼主| 发表于 2012-11-9 12:36:17 | 只看该作者
姚勉(1216—1263); G. ~  B5 P% H4 x: W; U' k
字飞卿。号成一、又号雪坡。新昌(今江西宜丰县)人。宋代状元。+ \1 f* ~; ~2 h. |7 }( W$ p/ Q" q/ A
宋理宗保佑元年(1253)癸丑科进士第一名。& Y# `) c! Z7 N0 U- L7 F6 s
姚勉出生后,因他母亲的出身微贱,他曾被遗弃于野外雪地之中。第二天,过路的人们还听到婴儿的啼器声,将此事告知姚勉的家人,其父亲才命人将儿子抱回家中抚养。为了不忘本,姚勉就以“雪坡”为号。1 \1 T' J( f; P  Q2 k! s  G8 w
姚勉高中状元之后,因为他的恩师乐雷发屡试不第,他就上书给皇上理宗,请求将自己的科名让与老师。理宗被他的诚意打动,就特地召乐雷发上殿亲试,并赐特科第一。
% i* @% T) }: q3 @* I1 q( p" h2 k7 Q, R姚勉开始授职为平江节度判官,刚巧父亲因病去世,服丧三年。之后他又被任命为秘书省校书郎兼任太子舍人。
% L  S1 N+ C6 I* m. P当时,朝中丁大全专权,太学生刘黻、陈宜中等人因弹劾而被逐出。姚勉语甚切直,结果忤怒了丁大全而被迫隐归乡里。开庆元年(1259),丁大全因为隐瞒军情被罢免。吴潜再次被任命为宰相,姚勉被召为校书郎。当时理宗贾贵妃的弟弟贾以道专权跋扈。有一次,理宗到东宫探访,正遇见姚勉在讲学《易经》中的《否挂》,姚勉就趁机借题发挥,指斥权奸,从而得罪了贾以道,之后就被免职。+ p5 q% S9 q! Q
姚勉聪明异常,特别擅长诗文,他与黄梦炎、胡仲云、刘元高被当时世人称为“锦江四俊”。姚勉在还乡之后,不久因忧患而病逝于家中,年终四十七岁。
$ v# b) X' C4 }1 k姚勉的著作甚丰,留传于今的仅剩《雪坡文集》。

签到天数: 3909 天

连续签到: 124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17#
 楼主| 发表于 2012-11-9 12:36:33 | 只看该作者
姚镛(1191—?); t" x, o" A+ j6 I. H: m
字希声,一字敬庵,号雪逢。剡溪(今浙江省嵊州)人。宋代诗人。6 i: q. t7 z5 N
姚镛于宋宁宗嘉定十年(1217)科举登进士第。理宗绍定元年(1228)为吉州判官。绍定六年(1233),姚镛以平定寇贼战功迁知赣州。姚镛为人直言敢谏,疾恶如仇,不避权贵,后因忤逆帅臣被贬衡阳。嘉熙元年(1237)始,姚镛离贬所在地。后流落江湖,四方云游。景定五年(1264),掌教黄岩县学。在江湖派诗人中,姚镛是功底较深的一个,尤其是律诗,格律整齐,声调铿锵有力。而絶句也情至缠绵,音节圆美清丽可爱。被贬之后,诗文更恣肆无忌,大有刘禹锡之风。姚镛着有《雪逢稿》。《全宋词》辑入其词一首(另有存目一首)。
, O1 I2 W- M2 F  h+ w% H3 R附诗一首:
% E" I; a* J2 r% x4 a春日书怀
6 J/ X3 H# d: K' a) ~5 B柔风散原野,百草摇春心。: `' X4 B; w' y; H; b
丛溥曜阳彩,嘤鸣调好音。" V; M" {5 R7 X9 V% I+ `* r( V3 n
节物一以变,万感集素襟。: Q. w8 q( ]/ T! G* z. w/ w; s
玄发不常居,华景无停阴。
% Y3 ?: s: G& n1 q0 {& E胡为苦贫贱,征尘翳瑶簪。
" Q; d. E5 o- Q% p- y萱叶履堂阶,荆花感晴林。& @# n- @6 A5 k, z: O1 _; \
明当理星驾,归息清溪寻。

签到天数: 3909 天

连续签到: 124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18#
 楼主| 发表于 2012-11-9 12:36:47 | 只看该作者
姚訔(?—1275)
) V$ a$ C, y8 p$ L2 |" J' _南宋潼川(今四川省三台)人,寄籍宜兴。宋代官员。, K+ y3 f/ e5 @
姚訔官任常州知州。德祜元年(1275),元军攻陷常州,他亲自筹划百姓民兵组织反攻。数番激战,宋军终于收复州城。之后姚訔任知州。
5 r) T/ r. D- b1 F, V8 q* ]# A后来,元军元帅伯颜率兵前来攻城,他与通判陈怊、都统刘师勇、王安节等人率领全城军民坚决反击,在守城的战斗中表现英勇、幷且深有谋略。0 Y: o7 h3 U, H8 a9 h
但之后因宋朝政府的无能和失策,在敌军压城已久仍然未派援军解救。5 N* {; |2 U: q* T
姚知州只有与全城的军民团结一致,艰苦、顽强地坚守了半年。最后,常州城被敌人攻破,姚訔和众将士英勇不屈就义。

签到天数: 3909 天

连续签到: 124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19#
 楼主| 发表于 2012-11-9 12:37:06 | 只看该作者
姚卞(宋朝时期) . ]6 C- T, u1 r5 T- u
字伯善。嘉禾人。状元。宋代词人。& v1 r7 D" w: E6 u3 x* z
姚卞为宋仁宗时秀才,他父母双亡,生性聪明,好读史书,尤好扶剑谈兵,一度在外祖家教书度日。一天,有人寄书来,是父亲的故交成都安抚使特邀他前去求学。到成都之后,姚卞没有去游山玩水,他仰慕诸葛亮的罕世之才,专心苦读,广博群书。第二年朝廷科考,姚卞应试有如神助,登进士第一甲第一名。姚卞高中状元后官至参政知事一职。年老时无疾而终。0 H, b0 H) y3 \/ L% a1 C/ n
附词一首:$ ~4 C) u+ h1 v( A% C' I
念奴娇诸葛庙
2 X, O1 `7 m# p2 e1 v4 I小舟横楫, 看云峰高拥, 千重苍碧。
- l$ k* Z) P# k2 p$ J* w8 T. ~白帝城中冠盖换, 田野犹谈玄德。0 ^5 s& g% D& @7 e$ e/ e( M8 @7 w6 m
三顾频频, 两朝开济,何处寻遗迹
5 P- R1 V& o' Z" Q( d江堆石阵, 至今神拥沙碛。
+ _* a$ `8 @( |" t' Y8 u追忆当年诸葛, 幅巾高卧, 抱图王奇策。
3 _$ Z% v. r, G) W! u见说庙堂今尚在, 中有参天松柏。
* `  C. W7 a" L" M0 O据蜀英豪, 吞吴遗恨, 俯仰成今昔。
3 M% ~9 d" h) N$ w空令豪俊, 浩歌挥涕横臆。

签到天数: 3909 天

连续签到: 124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20#
 楼主| 发表于 2012-11-9 12:37:24 | 只看该作者
姚涣(北宋时期)
/ B* F4 O- b9 Q" |1 q; F( d字虚舟。普州(今四川省安岳)人。宋代官员,诗人。, {  X# N' `4 ]" ?) |7 C
姚涣世家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隋代开皇年中,姚涣先祖姚景彻,以征讨平泸夷战争,立战功被任命为普州刺史。姚景彻去世后,其子孙后代定居普州。* Y+ @' h" J, Y  w( E! s, @
姚涣于宋仁宗景佑元年(1034)科举进士及第,官任监益州交子务。姚涣发现主管暗中贪污的隐情,贪罪应当判死罪。但姚涣说:“戮人以于泽,非吾志也,义不蔽奸而不已。”于是勒令贪者退还赃财物,请使者裁决,他不愿因此而受奬赏。虽然贪官都受到制裁,但都保住了性命。《姚涣却赏》这个故典就是因此而来。4 N$ q( w/ ^3 Z6 J8 n0 k% }
后姚涣任知峡州。宜都平民被盗贼所伤害,知县将嫌疑犯押进监狱。姚涣重新审案,发现冤情,幷且将真凶捕获。
4 p4 S: I# V: y" X* P1 `: ~. y当年,暴雨连连,导致江河涨溢,姚涣亲自前往河岸动员工众,告戒百姓及时转移,搬运粮食财产,迁到地势较高的地方去。不久,全城被洪水淹没,因及时迁移而没有一个被水淹死,避免了财物的损失。$ t& |" ^1 D# t
姚涣根据地形的实情。率军民共同建筑新城子、堤坝、城台。姚涣将百米的河岸打桩加固,筑成长堤,幷且用石头巩固。之后发生洪涝,江水大涨,但都没有危害到城民百姓。人们纷纷赞扬姚涣的功劳和恩德。7 S5 l  a6 h+ p' Y  V; p! \* t
及姚涣调任知涪州,当时境外夷人常侵犯边界,姚涣以理服人,用恩信感化他们,结果各族首领都前来拜服。姚涣离开之后,他们也没有犯境作乱。. }6 G8 v0 M1 H: s" d
姚涣在担任光禄卿一职上去世,终年六十七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4-6-13 21:31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