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绍兴县史志》2007年第4期——《平台统帅福建总督姚启圣》
0 s$ l" ?/ K& |' |5 ~/ Phttp://www.sxxszb.com.cn/websit/sxfz20070411.htm - {1 Z" w1 ?9 l
倚诺(小弟的网名)
! i0 s0 H* z% G1 x姚启圣,浙江会稽(今绍兴马山姚家埭)人,字熙止,号忧庵。明朝诸生(诸生: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生于明天启四年甲子(1624年)。十岁能文,十三岁补弟子员(系秀才的一种)。
5 h% n8 M& ?: [3 F貌魁岸,性豪放不羁。清顺治初年(1644年,时年21岁),明南北两都相继覆亡,绍兴南明鲁王监国政权亦一载而散。公知人心已去,无可挽回,遂放弃无谓抗争,出游四方。游通州,为土豪所侮,于是游说清军,声称愿以家财充军,得授通州(扬州府)知州。任通州知州,执土豪杖杀之,弃官而归。 2 z" \. l! g: ^* k
喜任侠。顺治十六年(1659)游肃山,遇二健儿掠一女子行,其父随之哭,牵持汹汹,公怒,夺佩刀杀二健儿,纵翁与女子去。 , u: M! ^& H/ E. F
膂力过人。用20石弓,双手能勒住奔马。治军有方,赏罚分明,所养奇才剑客,皆能拼死效力。临阵应变如神,常能出奇制胜。性慈,不妄杀戮。
7 Q' d+ c5 c) i请开海禁,撤兵开界,复民田庐,让降卒垦荒为生,所复田庐以万万计,功德于闽尤深。平生慷慨仗义,尤恤文人,各属皆置学田。 5 j9 l( k L9 w! J
康熙元年,姚启圣以布衣上疏,请八旗开科。公于康熙二年(1663)中举,八旗乡试第一,授广东香山知县。前任因负课数万下狱,姚启圣代为偿还。其时,澳门人霍侣成弄兵作乱,姚以计擒之,俄而逃去,又率奇兵缚以归,海乱才告平息。 ! j) p" C3 g+ U+ F' K
督抚忌才。康熙七年(1668年),新任广东总督卢兴祖揭发平南王尚可喜等广东官员走私澳门,且多从香山县境出海。由是,姚启圣以“擅开海禁,私通澳夷”被罢官,“识者多悲其不遇,而公之志浩然不衰”。罢官以后,姚启圣充分发挥了他的经商才能,短短七年间就积累了数以十万两银子计的巨额财富。
3 X! [+ c0 l5 V' F& O0 P: T, x/ G姚启圣的擅开海禁之举,在清初汉人官吏中是绝无仅有的。他后来在福建总督任上再次开启海禁,在台湾回归中原政权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 Z! d8 ^& q i9 g" ]$ f* m+ z
康熙十三年(1674),耿精忠于闽叛清,兵入浙江境内,陷温州,及台、处州诸属县。康熙命康亲王杰书统兵进讨,姚启圣与子仪募健卒数百,赴亲王幕下效力,得以复职为诸暨知县。同年,耿精忠部何九、徐维英以枫桥为据点攻扰诸暨县城,姚启圣率兵与数万叛军先战于新店湾,叛军不敌向枫桥败退,又大战于枫桥,悉平叛军。 ' V% w1 q$ ]$ N8 H% O
康熙十三年,姚启圣任处州府知府。 : A4 O1 K/ C, n: ]5 |
康熙十四年,因剿平紫琅山土寇,且“屡献奇谋,亲王甚器重之”,康亲王疏陈姚启圣劳绩,超擢浙江温处道佥事。从都统拉哈达剿平松阳、宣平县叛兵。
" t- f) j2 S; s/ R康熙十五年,偕同副都统沃申、总兵陈世凯等协剿耿军,攻打石塘,焚其木城,斩获甚众,乘胜收复云和县。 6 C/ A, a: i: S4 Q# w' @
康熙十五年(1676年)九月,清军击败浙江、江西境内的耿精忠部队,分道入闽。十月,姚启圣父子随康亲王军合战精忠。姚启圣为清军前锋,姚启圣使子仪破精忠将曾养性于温州。师入仙霞关,趋福建。耿精忠见势不利,欲降,又恐不为清廷所宥,犹豫不决。姚启圣单骑入福州劝降,胸藏韬略,议论恢闳。耿精忠瞻其风仪,深为折服,说:“是殆李抱真之流,定不欺我。”遂降。从此,福建清军得以全力对付郑经。姚启圣以功升福建布政使。
& I! ~0 `4 K$ ^$ X早在顺治十八年(1661年),郑成功就从荷兰人手中收复了台湾。
4 P- P. R+ F* [9 ~& F# ^时耿逆初平,而海氛未靖。姚启圣自备衣粮,招募壮勇,有澄清海外之志。尝曰:“国家声教无外,今逆藩虽已削平,而以台湾一弹丸廑宵旰忧,使沿海居民不遑宁处,罪将谁归!”时郑成功子郑经踞漳州、泉州、兴化,清军进讨。
" x; n1 P+ E. o6 U姚启圣勤于公务,事无大小皆亲自处理。入闽时年54岁,“发浓黑,两眼如炬”,任总督后,仅3年时间,“鬓发皓白”。姚启圣除处理军务外,也关心地方行政。当时,大批八旗兵驻扎福建,经常骚扰居民,“淫其妻女,系其老幼,喑恶叱咤。稍不如意,棰楚横至,日有死者”。姚启圣蒿目伤心,在郑经退至沿海岛屿时,就上疏要求调回八旗军队。及至厦门克服,请益力,终将大部旗兵调离福建。旗兵撤离时,将驱使被虏掠的2万余名百姓同行,姚启圣又以重金贿赂康亲王,请其下令:“军中敢有挈归良民男妇者斩。”并出资30万两银子,赎回被掳百姓,让其回乡。在收复沿海岛屿后,即请“开海界,复民业”,以使闽人重获“耕渔衣食之资”。姚启圣任总督先后捐出十七八万两银子为军费,还捐资为各府、县购置学田共1000余亩。任上整顿吏治,“贪官即刻参处,蠹役立毙仗下”;并“革除大珰,严禁火耗,开浚河道,修理桥梁”等。 + J9 j7 _/ o, Z; i# e8 Y
康熙十六年(1677年),姚启圣从康亲王先后收复被郑经部占据的邵武、兴化、泉州和漳州等地,兵临广东潮州,郑经逃回厦门。据守潮、惠的郑经大将刘进忠派陈文弢谒康亲王,窥探虚实。姚启圣与陈文弢有旧交,乃合谋招抚刘进忠。
! N* V0 U& z: [1 y _' A下半年,叛军吴三桂将领韩大任,欲突围至汀州,下海投靠郑经。姚启圣以韩大任是骁将,“不可弃以资贼”,又单骑至其营劝降。康熙十七年(1678年)二月,韩大任降清,姚启圣选其精锐2000人作为亲军。 $ _% g2 W t$ P" X
同年春,郑经用刘国轩、吴淑、何佑等统兵反攻,连战皆捷,把清军主力围困于海澄。福建总督郎廷相见势不妙,要求康亲王急调姚启圣部来援,表示“愿以位代”。六月,清廷任命姚启圣为福建总督,筹解海澄之围。不数日,海澄食尽城陷,3万清军全部被歼,形势极为严峻。姚启圣连上十疏,请调各路大军赴援,并密陈郑经所以能在福建得手,“盖闽人为之用也”,建议“当先有以固闽人之心,而后贼可退”。康熙帝览奏大悦,对诸阁臣道:“闽督今得人,贼可平矣。”特降玺书褒扬。 2 C; ~& \/ Z X1 J4 M
康熙十七年,将军喇哈达、赖塔,总督姚启圣,巡抚吴兴祚,提督杨捷分道并进,贤、镐、子威以舟师会克平和、漳平、惠安,复解泉州围。七月,姚启圣偕海澄公黄芳度由永福进兵,收复平和、漳平二县,并调各路援军逼近泉州。经将刘国轩等进逼泉州,立营于蜈蚣岭。姚启圣率壮士出战,将军赖塔、都统沃申等夹击,连破其寨,斩其部将郑英、刘正玺等十余人。国轩兵败逃遁,姚启圣乘胜克复长泰县。因功授正一品。
8 @! S0 ] {3 Q九月,刘国轩放弃泉州,集中兵力转攻漳州。姚启圣率兵8000人出城迎战,冲破刘国轩的营垒,俘斩4000余人,扭转福建战局。姚启圣率部乘胜进攻,连克长泰、同安,刘国轩退守海澄。鉴于海澄与厦门、金门、海坛相首尾,不可猝下,姚启圣先后派遣张雄和黄志美到厦门与郑经议和,皆未成功。 ; |/ ]1 Y7 W' S/ p5 q3 h
同月,姚启圣复遣其子仪进兵同安,巡抚吴兴祚率兵赴援,攻复永春、德化。姚启圣会平南将军赖塔督大兵进攻国轩。国轩攻泉益急,而萧琛遣人驰报将军喇达哩(喇哈达、拉哈达)、提督杨捷统满汉兵、兴祚帅闽安水师并至,众将士益惧。国轩恐内变,遂断南门二桥遏追兵。全军道南安金鸡桥、雪岭抵同安。知琛妄报,以告经。遂斩琛,流其妻子于淡水。姚启圣等遂入泉州、攻海澄,败国轩于江东桥,又败之于潮沟。
. t+ ?9 X4 x( y- A4 I4 w/ G! a十一月,姚启圣在漳州设立修来馆,专门招抚郑氏官兵,凡来投诚者一律发给银牌以示奖赏。有官职的上报吏部以原职起用,有逃走再来冒领奖赏者也不追究。两年内,共招抚郑经官员5153名,士兵35677名,或就地入伍御敌,或随行征剿,推心置腹不疑,异于郎廷相之怀疑闽人而不敢用。姚启圣奏请复设福建水师提督,统一指挥各地水师;又与巡抚吴兴祚造船300艘,用投诚的郑氏官兵充水师员弁,很快组成2万余人的水师队伍。 ) V( ]3 ]8 [, w8 F4 \% A
年底,姚启圣奉命在福建再行迁界。于是,“上自福宁,下至诏安,赶逐百姓重入内地,或十里,或二十里。”在界线上安营扎寨,严禁百姓以物资接济郑军。
" |- d, J5 B. U- B十八年三月,侯袭爵败杨金日等于山头仔。喇达哩破东石寨,陈深战死。
; v; i6 o2 r" t! w* m: N十八年夏四月,国轩屯玉洲,吴淑屯萧井寨相犄角。丁丑(十三日)夜,大雷雨,淑为寨墙压死;国轩驰往恸哭曰:“是又断吾一臂矣!”
* N1 ^3 x8 x$ L9 M5 R) {五月,国轩攻江东桥,击败清军。 4 x6 F" Q3 ~' {& q
康熙十八年七月,福建总督姚启圣上疏请求重新设立福建水师提督,并先后两次上疏,极力保举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靖海将军,将万正色从水陆提督改为陆路提督,以谋伐台湾。经过议政王大臣会议讨论并决定,恢复设立水师提督(原设水陆提督,此后分设水师提督、陆路提督)的建议被采纳,但任命万正色为水师提督,而非施琅。
4 Y# c; y, \, _! `5 ^十九年二月,姚启圣与赖塔及总兵赵得寿、黄大来等分兵7路合击。二月,杨来嘉乞降。姚启圣会水师提督万正色出闽安,兴祚会宁海将军喇咯达、总兵王英等自同安分三路并进。郑经命诸镇将防御,人莫有斗心。乙丑(初五日),国轩率三镇拒海坛,正色麾众大破之;国轩力整营垒为自守计。癸酉(十三日),姚启圣会平南将军赖塔统水陆军七道并进,守将皆闻风纳款。丙子(十六日),水师将军朱天贵自海坛遁还,劝经速渡台湾。丁丑(十七日),国轩遂弃海坛,与苏堪、陈昌分守玉洲、石马、海澄,天贵守平海屿,郑经与施凤守铜山,左武卫林升等分守湄州、南日、平山、崇武诸屿,江机等分守金、厦左右十九寨。戊寅(十八日),平南军径取铜山。凤等思内应,执经以献。凤故经所最亲信者,傅霖密告经,经急执凤等诛之。然顾左右皆莫测,遂弃铜山,遁厦门,诸将降去。同日,姚启圣抵海澄,堪、昌皆开门纳降。国轩遁厦门见经,相持恸哭,出姚启圣、兴祚招书先后数十道,曰:“诸将皆如是,奈何!”庚辰(二十日),康亲王帅玉洲等降将为先道,进取金门、厦门。平南军还屯潮州。辛巳(二十一日),正色破天贵于平海屿;宁海军分克南日、湄州、崇武诸屿。壬午(二十二日),经率诸心腹乘舰东渡,尽以两岛委国轩、天贵。甲申(二十四日),王师克云霄,英等破海门。 5 s+ V4 X* {* Y. R1 q
康熙十九年三月庚寅朔,姚启圣督总兵赵得寿、黄大来会平南军分攻湾腰山、观音山、展旗等十九寨,皆破。己亥(初十日),兴祚督王英等会宁海军进攻厦门,五营将军江机等争先迎降,国轩手刃数人不能止,仅与天贵等出战,士卒不用命,天贵负重创先遁。姚启圣会诸军竞进,众益溃叛。国轩夜弃厦门,退泊辽罗,文武千余员、水陆兵数万出降。大军遂取金门,俘获无算。 N' T" s& x' k4 M& Q
康熙知道姚启圣了解东南沿海情况,且能担大任,便起用姚启圣征讨郑经,率兵收复台湾。姚启圣上任后,与地方官员和各路军队通力合作,大败郑军主力。同时采取招抚政策,瓦解郑军内部,先后大约有十三万郑氏官兵归顺清廷,从而使台湾郑氏集团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姚启圣也因此功而官加太子太保、兵部尚书,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加正一品。 3 x/ F# Y9 e7 z
康熙十九年,兴祚出同安,与姚启圣、捷会师,自陆路向厦门。提督万正色以水师攻海坛,分兵为六队前进,自统巨舰继,毁经师船十六、兵三千,余入水死,郑经部将朱天贵引退。正色督兵追击,斩经将吴丙、林勋;湄洲、南日、平海、崇武诸澳皆下,天贵出降。副都统沃申击破经将林英、张志,水陆并进趋玉洲;国轩走还思明,经将苏堪以海澄降。姚启圣分遣总兵赵得寿、黄大来从赖塔击破陈洲、马洲、湾腰山、观音山、黄旗诸寨;兴祚复与喇哈达等逐经兵至浔尾,遂克厦门、金门。经还台湾。
$ j1 n- ^" o( g夏五月,天贵穷蹙乞降,姚启圣待之有加礼,表为浙江平阳镇总兵。复遣人持书币招国轩。国轩谢使者曰:“善报熙止,努力事事,勿复以国轩为念。海水若涸,我心则降。士为知己者死,国轩受延平两世信任,无有贰参。且天下多才,何伋伋于二姓臣是贵?若天不殄明,延平再振,国轩敢不束矢操戈,追随熙止以畣嘉贶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