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和云谱--姚网专业修家谱,姚家修谱找姚网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楼主: 闽南姚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郑国茂《舜帝之谜》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11#
 楼主| 发表于 2014-2-16 17:18:41 | 只看该作者
姚家修谱找姚网
11、关于唐尧访舜的传说与史实# N# E4 ?$ D! u1 S; d' {( l( a% C

4 T& u- U4 P8 T) I  n# |' J
( D, A% T5 Z4 G. I+ c3 h6 u' L- [; G+ u- C
传说,帝尧戴一顶黄帽子,穿一件黑色衣裳,用一匹白马驾着一辆朱红色的车子,带了大臣羲仲、放齐和两个女儿娥皇、女英,亲自去历山暗访虞舜。这次访舜,事关江山社稷,帝尧特把聪明伶俐,爱好文棋、音律、工艺的两个爱女带在身边做参谋。' R7 Y2 j; G  ^
+ D: ?+ f% q# J0 D$ I
春夏之交,沿途野桃染红,荒柳夹绿,山花烂漫。帝尧一边观赏山光水色,一边感叹荒地太多,田园太少,人烟寥寥。不觉到了离诸冯不远的历山。帝尧、羲仲、放齐、娥皇、女英,打扮成村夫农姑,独步直奔历山。7 Q1 z& q1 l9 h8 `/ K

6 G. C1 Z( k" q9 f5 s% I4 S历山与帝尧一路看见的荒凉情景大相径庭,被开垦了的田垄地垄之中,菜花绽放,麦子初黄。可以看见田间地头正在耕作的人星星点点,不时有牛声“哞哞”,不时有歌声此落彼应。帝尧心旷神怡,感叹说:“凿井而饮,自耕自食,天下若都能这样,我就可以安心颐养天年了!”
1 ^; k- a8 J- S2 u& K
  X( ^9 {2 w! |* k  V. G到了历山脚下。一个三十左右的后生赤着脚,光着膀子,驾着两头牛在犁田。两头牛一头黄,一头黑。这后生不像其它耕地的人一样手里握着牛鞭,而是在犁辕上挂了个斗笠。耕牛走得慢时,后生就敲敲斗笠。帝尧好生奇怪,便问道:“人们都说鞭打慢牛,你为何只是敲斗笠?”) z( X% v/ F# |4 g& t0 ^

2 w/ d& X4 X" A7 d$ B( |* t- s后生这时才发现地沿多了几个陌生人,而且有两个年轻漂亮的女子,不觉就脸红了,答道:“牛费力耕作,用血汗换来五谷供我衣食,而我还要鞭打它,怎么忍心呢?”
4 a6 c2 B2 h" O6 r+ o5 l; ?4 Q& [7 c% d$ _! |; J* c5 \, h
帝尧见年轻后生这样宅心仁厚,顿时产生了好感,进一步问道:“你敲敲斗笠,牛会理会吗?”7 g' s/ G- J/ f( O4 l( b- ^* U) F& a

: a$ a# W; x9 Y; N/ [, g: a后生答道:“我若用鞭子抽打黄牛,黄牛嗔怪;若抽打黑牛,黑牛嗔怪;我今天都不抽打,哪头牛走慢了,我就敲敲斗笠,这样,黄牛以为我打了黑牛,黑牛以为我打了黄牛,结果黄牛黑牛都没挨打,却都怕挨打,两头牛就都舍力快走了。我的目的是耕好地,又何必一定要抽打牛呢?”5 A* M/ e2 L$ }2 l
6 ?& t% P- W! _# n, Z" m0 _2 _8 {" k# Z
尧帝听了,心想:这后生说的是对待牛,揭示的却是他的通情达理。后生对牛尚且这样慈悲为怀,倘若举政,一定会爱民如子。尧帝估摸这人一定是虞舜,一问果然。与此同时,帝尧看见了垂挂在胸前的一块粗玉,仔细一看,粗玉上刻有一条云龙,两只彩凤。帝尧顿然想起了伊蒲子给的羊皮上的谶语:“玉在璞,璞中玉。龙凤簇,可妻珏。”谶语已解,帝尧大喜过望,把两个女儿叫到一边征求意见。娥皇说这人言语得体,行事得法;女英说这后生体格剽悍,虽为山野村夫,但是毫不俗气。羲仲、放齐也一致说好。帝尧当即跟虞舜说明了来意,并表示要把两个女儿嫁给他,一来通过爱女进一步考察舜的德行,二来今后娥皇、女英可以辅弼舜。" g) b- q' \9 C% {; R- O; S1 V& J
7 A/ M. c2 o5 y: z+ P; ?1 t: B
舜连连稽首说自己才疏学浅,是个村野匹夫,难当重任。帝尧说:“闲话少说,你跟我回帝都平阳再说。”
- C( I: ^' ?) m( {: ?% G% j& T4 `; W9 Q- ]) M
舜又说:“我素来不得后母喜爱,倘若不先告诉就擅自娶妻,这是不孝,恐怕以后会更伤感情。”" }$ K" n: v% `5 b; p- e

1 v$ K' `6 ], ?" B' P羲仲见舜推辞,说道:“不告而娶是不孝,但是你的后母是个荒谬的人,倘若你告诉她,她不同意你娶妻,日后再不告而娶,岂不更是不孝。再说,天子之命不能违啊!”
' X$ y, x! b! X- @- k+ r# c9 R3 }& f! G; o8 A
想来想去,虞舜体验尧帝其心拳拳,便跟随帝尧回了帝都平阳。
3 f* f! |# p0 q3 x4 t  A4 ~  q5 }% {  ?8 y0 `8 f" F( [0 I
唐尧访贤的传说有史实为据。0 C. B  B0 c# [: P8 _$ C( V
, J# `  |6 `  e- K2 J
《尚贤》说:“舜耕历山,陶河滨,渔雷泽,尧得之服泽之阳,举以为天子,与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
7 L8 z2 _9 ?; G0 l9 X% _# |( ?2 B
7 E* T5 N/ C1 L. \# T《史记·五帝本纪》载:“舜年二十以孝闻,三十而帝尧问可用者,四岳咸荐虞舜,曰可。于是尧乃以二女妻舜以观其内,使九男与处以观其外。”, |2 d7 C0 j7 `# m; V: ?+ x
/ s' s3 [  Q2 g2 r( u# G% |
《孟子·万章上》记载:
+ C% T! b" x2 S' U& o1 t0 A) \7 {6 I  t1 g( J5 i0 b5 Y
“万章问曰:《诗》云:‘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信斯言也,宜莫如舜;舜之不告而娶,何也?9 g- A0 S. C* t% F; F5 O& m

6 N) q3 a  @4 s1 f; c孟子曰:‘告则不得娶。男女居室,人之大伦也;如告,则废人之大伦,以怼父母,是以不告也。’
6 q2 |' v6 ?( ]* Q8 z
. b  r/ }. X1 `4 z- Z3 U万章曰:‘舜之不告而娶,则吾既得闻命矣;帝之妻舜而不告,何也?’
" }7 ^9 `) M/ o6 C! q! o5 X: D9 n1 o& {0 f, }
曰:‘帝亦知告焉则不得妻也。’; S$ n: {. B" N2 w# c. F
4 N7 C8 b3 u+ [- a; ^1 d" F
由此知,四岳荐舜,唐尧访舜,许之以二女以及以后的禅让有史为据,虽不无传说成分,但是都是在以史实作为根据情况下的演绎,绝非空穴来风。
8 D- |/ N, C) k: A) ~' D
4 X) }* Y( ]$ |& P " ^: `+ H  t2 v. x# h0 M$ h) t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12#
 楼主| 发表于 2014-2-16 17:18:58 | 只看该作者
12、 关于虞舜修廪遭焚; Q% ^9 ~5 T/ Q/ g! {

& l, a" D- V! e% ^
/ u0 P% e( T$ |' P( j2 t' r4 q$ q% `- o
  《尚书·尧典》记载:“女于时,观厥刑于二女。厘降二女于9 V# p; n6 R) m1 m; X
, h7 |0 p$ P% w
妫汭(rui),滨于虞。”& ^7 \* q6 a3 Q( a! \4 Z* ^+ O7 _
% U' L5 Z3 [$ U! D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舜饬下二女于妫汭,如妇礼。”
, M6 |* R, ]# G: ]2 }  m/ `, K% i, I4 ^. J
《尚书》的意思是说:尧决定把两个女儿嫁给舜,以便从两个女儿那里考察舜的德行。尧命令两个女儿跟舜到妫水转弯的地方去住下。《史记》的意思是说舜要娥皇、女英降下尊贵之心,住到妫水河边的家中去,遵守为妇之道。由这些史籍我们得知,尧得到舜以后,并没有马上让舜做官,而是继续考察舜。因此,舜在帝都平阳住过一段时间后,就带上两个美貌的妻子和尧帝赏赐的葛布、麻布和一架制作精美的五弦琴,前往妫水旁边的历山居住。帝尧重新为他们建了房子、仓廪,还赏赐了牛羊。
. T3 r9 z) K4 \' P4 v+ u) L; x, \$ p, h) H3 s
舜到家后,稍稍休息了一下,就带了娥皇和女英到姚圩看望父母和弟妹。舜一方面要向父母解释不告而婚的原因,二来把尧帝赏赐的细葛布、麻布等孝顺一些给父母。后母见到美若天仙的娥皇、女英以及丰厚贵重的礼品,不但不为舜的仁厚孝顺感动,反之妒意横生,认为这种好事自己的亲生儿子象才有福分消受。象呢,那双小眼睛直勾勾色迷迷地盯着玉貌姣容的两个嫂嫂。, h1 {9 c" `4 c! ?( n
! q% Z5 E" u; m; k2 i, n
第二天,舜把瞽叟、后母、象和婐手接到新房小住。后母左看看,右看看,见尧赏给舜的房子宽敞明亮,家具齐全,牛羊满圈,心里的妒火更盛。
4 q4 V* V1 ]/ I/ c. c. I8 a5 F# y4 L2 G! ]
回到姚圩后,后母壬女与象商量要害死舜。象迫不及待地对壬女说:“你是我亲娘,你是疼爱我呢,还是疼爱舜?你要疼爱我,就帮我······反正有他无我,有我无他。”壬女一双邪恶、阴险的眼睛被血充得通红。母子俩商量了一个自以为天衣无缝的办法。母子俩看来,只要神不知鬼不觉把舜害死了,娥皇、女英以及全部财产就归了他们。瞽叟虽然觉得害舜不妥,但是不敢反对。
6 U( `, i/ [' R: e1 t' s* b
  w: P$ R. `1 ?# ]' }. {: M后母假说家里装粮食的仓廪顶破了,要舜帮助修仓廪。
4 ^3 W6 S% X2 N, v. w$ F
4 y7 |- N$ B* p$ O3 X* A( F舜上了仓顶,聚精会神地查看和修补之时,象和壬女把梯子抽调了。瞽叟放起了火。当舜发现的时候,仓廪已经被猛烈的火圈牢,火舌往上猛窜,浓烟呛得人咳嗽不止。舜寻不着梯子,也不见后母和象。求生的本能,舜用两个斗笠保护着自己往下跳。两个斗笠张开像长了翅膀。
2 Z& ]1 Z2 j( a( _: U! T' V4 V; ^* U$ F3 n- W- \. v
仓库变成了灰烬,象和壬女欢喜若狂。象急不可耐地直奔舜的住处,却见舜正在弹琴。舜双目微闭,身子微摆,头部轻摇,完全沉醉在什么也没有发生一般的超然中。象浑身发抖,硬着头皮对舜说:“哥,你受惊了吧?你上仓廪干活,我和妹妹就跟娘去弄菜,好给你下酒,没料想······娘叫我来安慰两位嫂嫂。你没受伤,我就放心了。”
& X3 `: j( ^. i% v# C7 Y2 V1 Q2 o5 \
舜轻描淡写地说:“天灾人祸,始料不及,往后小心些也就罢了。”
* f; @% ^, W  _4 E+ D; n) L$ `. r  O2 v/ |. L4 r
关于舜修仓遭焚,《史记·五帝本纪》这样记载:“瞽叟尚复欲杀之,使舜上涂廪,瞽叟从下纵火焚廪。舜乃以两笠自捍而下,去,得不死。”《史记·正义》引《通史》云:“瞽叟使舜涂廪,舜告尧二女,女曰:‘时其焚汝,鹊汝衣裳,鸟工往。’舜既登廪,得免去也。”3 K: n: Y% |% u3 a) l

. w7 Z; }- G7 }& ~5 P《史记》与《通史》(南朝梁武帝萧衍命武均等编,上起三皇,下至南齐)都肯定了舜修仓遭焚确有其事,只是对舜是怎样从仓廪逃脱的说法有不同。《通史》说舜去修仓廪之前,娥皇、女英已经预料到壬女等居心不良,就拿了一件五彩鸟羽编织成的披风给舜穿上。当舜修仓遭焚时,舜纵身下跳,悬空以后,舜身上那领鸟羽披风张开,鼓满了风。舜像长了翅膀,飞离了火海。; u' O2 j( K# a
( ]9 v* q& T- w0 C' H- B. N
《列女传》亦有舜“服鸟工衣飞去”的说法。就有学者根据这些记载定论说:化鸟是由原生态图腾衍化派生。
5 x, N- y2 G& p9 i; N6 e* t% q; g; E( M! I2 v% i
中国历史的发展经历了传说时代以后,黄帝时期发明了文字,又经过了若干年,才有史籍记载可考。流传在民间的舜修仓遭焚的传说故事属于社会学与民俗文化范畴。对上古历史的研究,在注重史实的前提下,对民间传说与民俗文化以及社会学的研究亦不可忽视。关于舜修仓遭焚的故事在民间流传了数千年,后来的史籍也有详细记载,我们应该相信是真有其事。这是与史学界主张研究上古历史采用的“模糊史学法”观点相一致的。“疑古派”走的路才是一条死胡同。
. O% Z' d$ D& o2 D9 m+ _9 }- x$ F( P: B3 \+ u( ~7 B+ N

' Y; x0 a& Y5 s9 k! [) w5 c& P; C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13#
 楼主| 发表于 2014-2-16 17:19:14 | 只看该作者
13、关于虞舜陶井遇陷& |8 S" y  }" d6 p

! f' E# F- j9 C1 a) j/ _$ { 0 l" a, j* {( \, Y. |, n

# Y% b8 D( L' a4 m9 r0 b7 L6 b   《史记·五帝本纪》载:“尧乃赐舜絺衣,与琴,为筑仓廪,予牛羊。瞽叟尚复欲杀之,使舜上涂廪,瞽叟从下纵火焚廪,舜乃以两笠自捍而下,去,得不死。后瞽叟又使舜穿井,舜穿井为匿空旁出。舜既入深,瞽叟与象共下土实井,舜从匿空出。”
$ e. h' T: @7 O! I
! I. i* Q1 H* E+ ~' A3 [" o6 r    《史记·正义》引《通史》:“瞽叟使舜涂廪,舜告尧二女,女曰:‘时其焚汝,鹊汝衣裳,鸟工往。’舜既登廪,得免去也。舜穿井,又告二女,二女曰:‘去汝裳,衣龙工往。”入井,瞽叟与象下土实井,舜从他井出,去。”$ y: m  i7 t! x3 b% Y- U

6 z/ N  g$ o% m( A9 H8 ?% K太史公在这段文字中记载了尧帝妻舜以二女,并赏赐了细葛布做的衣和一架制作精细的五弦琴,还为舜在妫水筑了仓廪,送了牛羊。舜后母的嫉妒,父亲的愚顽,弟弟的骄横,导至利用修仓廪,陶井,欲置舜于死地、而舜得以逃脱的情景。《正义》则记述了舜遭焚于实井之害时得以大难不死的原因。& n: Z3 O/ Z$ {2 j8 v+ _
' N: m% p# t; G! L7 X" F! e$ ^3 j/ [/ F
舜修仓遭焚不死,壬女与瞽叟、象又生一计。于是象陪着瞽叟又到了妫水边舜的家里。刚坐定,瞽叟就说:“儿啊,你修仓那天仓失火,你娘和象都出去弄菜去了,怨我眼瞎······”没等瞽叟说完,舜安慰父亲说:“天要降祸,怨不得谁的。”瞽叟稍稍停顿了一下,说道:“我们家里的那口井自从你给打好后,好多年了都没淘过,井底淤泥太多了,要再不淘,那水就吃不成了。你能不能抽空把井淘一淘?”
2 I9 ~  p6 a# F  N$ g  \+ Q' `* U/ m4 m) m
舜毫不犹豫就答应了。4 Z% `2 q5 R/ d
+ Q' k' ~+ F7 t( b/ ?
娥皇、女英见舜又要去淘井,他们知道舜是一个出了名的孝子,阻是阻不住的,等瞽叟走了以后,便与舜商量自我保护的办法。娥皇从箱子里拿出一件龙鳞衣要舜穿上。舜安详地笑着,安慰娥皇、女英不用担心。; e- y; B5 r! u' L

+ ^' f1 X# i. j, O6 j第二天,舜带了淘井工具到姚圩。壬女跟象用绳子将舜吊进了井里。过了一阵子,绳子就被割断了,接着就是大块的石头和泥土铺天盖地地砸向井底,直到把井填满。; v9 E3 p  P2 B! v) ~! y
' e' ~# [: J6 E. l
象跟父母就舜的财产分配商量好了办法:娥皇和女英以及五弦琴归象,牛羊和仓廪归瞽叟与壬女。( l2 ~- j+ r6 `' i2 V+ a
' C3 w$ K0 E( Y) K" T
象欢喜若狂,直奔舜的家里。象心想:舜反正是死了,不妨先稳住两个嫂嫂的心,求得好感,再占之为妻不迟。于是就说哥怕两个嫂嫂寂寞,嘱托他来陪伴。象沉醉在兴奋中,要娥皇女英教自己弹琴。意想不到的是,中午过后,舜回到了家。象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两条腿颤抖着,结结巴巴地说:“哥,你好吗?我······我正在想念你呢!”舜道:“我知道呢,谢谢弟弟的想念。”象很尴尬,悻悻地走了。% r- g7 O3 I- M* C5 w  |
9 W& }/ d' C. k+ U/ S
娥皇、女英询问情况。舜平静地告诉了一切。. j% K8 G/ e, L% G2 K* A
) Y( S8 z1 U' Y$ c
原来当初舜帮打井的时候,打了丈余深便有了水,但水流很细。舜就顺着水线从井侧拓宽,泉眼被扩大得人可以匍匐而进时水仍不大。舜索性横向往深处打,直到与邻家的井串通了,口子从离邻家井的井口不远的侧壁穿出,水线倒不在了。原来早先发现的水只是一股渗水,真正的泉眼还没有找到。舜就退回到原位置,将井继续往深处打。又打了近一人深,水才旺了。这样一来,舜打的井与邻家的井之间就有了一条连通的暗道,舜打的井一端所处的位置低,离井口远;邻家井的那一端高,离井口也近。姚圩地下水位低,悬在两口井半腰的暗道很难被水淹没。纵使多雨季节,舜打的井这端被淹没了,邻家一端也淹不着,因此,这暗道的有无对两口井各自盛水并没有影响。
+ q& p, t5 ?7 z" ?; [* r% U' }- b5 _3 }% A  w
当舜淘井发现井绳被割断以后,立马便钻进了侧壁的暗道,并沿着暗道从邻家井口爬了出来,才免除了一死。  _6 [" N5 W! A% J8 t- t4 }

: r8 F' |  U$ t$ h, U3 D《通史》所说“舜穿井,又告二女。二女曰:去汝裳衣,龙工往。如井,瞽叟与象下土实井,舜从他井出去也。”事出有因。我们前面在介绍舜修仓廪遭焚“鸟工往”时曾说过:“化鸟是由原生态图腾衍化派生”,而舜遭遇实井之祸时的“衣龙工往”亦即化龙逃脱,则来自妻族,帝尧乃是黄帝之后,以龙作为氏族图腾。
$ g$ P8 U+ Y& w: N; ~# _7 Y" X* H4 {0 l, g
由前可知,舜淘井遇陷能够死里逃生一是舜思想上的有备无患;二是打井时无意间留下的暗道帮了忙,也算是天意吧。传说中的化龙逃生则暗喻了东夷族的舜与华夏族的帝尧的融合。即暗喻有龙、凤文化的融汇的意思。/ G1 @4 P  B( e$ O4 @
8 K4 B9 S1 O3 z+ v2 H' ?

3 F4 q" s( V, e. `4 h1 T, a* @4 X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14#
 楼主| 发表于 2014-2-16 17:19:35 | 只看该作者
14、为什么称虞舜为“孝祖”
9 o. W: k) P2 }) Z3 Y4 U* i; e  A# Z1 g  t
* `+ Y3 A7 q+ b: r* w$ t( \

8 s: J0 x2 [# B) Y! L舜出生于平民,却能被尧举用而成为“帝”,凭的究竟是什么?- e# ^  G4 X% ~; B+ D9 H- u4 D' E
3 o# c: E! a9 J( b7 v
《尚书·尧典》记载了这样一件事,说帝尧举政七十年的时候,要四岳为他推荐继承人。四岳即向帝尧推荐了舜。然而,舜当时只是个在历山耕作的平头百姓。四岳推荐舜的理由是:“瞽子,父顽,母嚚,象傲,克谐。以孝烝烝,乂不格奸”。意思是说,舜在父母及弟弟对他态度十分恶劣的前提下,却能与他们和谐相处,用自己的孝心,感化他们,使他们不至于作奸犯科。仅仅因为舜的“克谐以孝”,尧帝便同意了四岳的意见,并将两个女儿嫁给了舜。' h( m2 e5 O  m- v0 d

1 l4 w7 k( E( x《史记·五帝本纪》则详细记载了舜的父母和弟弟设计谋害舜的情景,“瞽叟尚复欲杀之,使舜上涂廪,瞽叟从下纵火焚廪。舜乃以两笠自捍而下,去,不得死。后瞽叟又使舜穿井,舜穿井为匿空旁出。舜既入深,瞽叟与象共下土实井,舜从匿空出,去。瞽叟、象喜,以舜为已死。象曰:‘本谋者象。’象与其父母分,于是曰:‘舜妻尧二女与琴,象取之;牛羊仓廪予父母。’象乃止舜宫居,鼓其琴。舜往见之,象愕不怿,曰:‘我思舜正郁陶!’舜曰:‘然,尔其庶矣!’舜复事瞽叟爱弟弥谨。于是尧乃试舜五典百官,皆治。”根据司马迁所说,舜的父母和象几次要杀舜,虞舜死里逃生,但却丝毫没有怨恨,对父母仍然孝顺如初。
% M! I5 u2 W! ?) i
$ n2 ]) @% m! g+ O$ J以上两段史实证实:舜的孝行感天动地。! A+ Y" Q1 i8 ]3 g6 x
# P) T9 s1 h5 w$ ^
“孝为百行先”。作为舜帝,生活在一个家庭环境极为恶劣的环境中,父亲非但眼瞎,而且顽固不化;继母又是一个心地十分狭隘且歹毒的泼妇,弟弟狂傲顽劣,无所不为。就在这样一个家庭环境中,在三番两次受到迫害的情况之下,舜始终遵守孝道,敬重父母,友爱弟象,以得报怨。纵使被帝尧举用,身事朝廷,仍然受到迫害,舜一如继往,不计前嫌,孝顺、友悌如初。0 n1 D( Q8 B; X8 v7 p5 N

( \& x- J4 @* ], Z% n6 c% S4 ^对内能孝顺父母,对外则能淳化风俗。以至“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之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6 R, N% e0 y- f: R
* E5 E! @# B7 K  D$ G3 f' }( m8 o故尔《山海经》中说舜耕历山,“象为之耕,鸟为之耘”。
) c6 e0 u3 L4 @' @4 W
. W1 @2 [6 {- x2 U  M因为舜的孝心感天动地,所以舜能被世人尊敬、拥载、效仿;所以得以被尧看重。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虞舜之所以能由一个普通山野村夫成为“帝”,其根本原因在于他的“孝感天地”。
, [" H& e. f% E1 t  V  z& {1 R
0 V1 q5 F; T$ |7 ]4 r中华民族从尧舜开始,治国以德,治家以孝。孝生礼,孝生忠,孝生博爱,孝生顺从。孝,千百年来成为华夏大地“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
7 f+ b5 Q2 a8 m  |+ s+ b& i7 X- K: l' a* D
人之孝重在养。曾子将孝分为三个层次:“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尊亲”?如何才能使父母“弗辱”呢?儒家提出的办法是:守身,修身,友悌,行仁。
9 F6 p5 i; c! \  A6 `% j0 t" V& g; ^2 v6 ?( Q
所谓守身,就是对身体的爱惜。《孝经》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论语》载:孟武伯问孝,孔子回答说:“父母唯其疾之忧”。因此,守身的出发点是为了解除父母之忧,这是人起码的孝心。
7 [7 A' h# @' R3 Z9 `1 ~( T6 Z, ]% _! e" \0 P, H% B
所谓修身,就是指品行的修为。曾子《大孝篇》说:“······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阵无勇,非孝也;五者不遂,灾及自身,敢不敬乎?”意思是说如因行为不端而招致灾祸,致使父母忧虑,这是不孝。孟子将人生中不好的品行全归于不孝之列,所以,修身比守身更为重要。7 {" M& A% l6 T0 i0 G

4 T( c! T# ~1 L所谓友悌,主要指家庭和睦。孝行不仅仅是对父母,还必须做到兄友弟悌。
9 L' x" X+ A" O1 i* c7 `3 ^" l6 [5 ^
所谓行仁,就是要和睦社会乃至治国平天下。“友悌”是齐家,“行仁”则是治国平天下。行仁是最大的孝。《孝经》说:“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孝经》又说:“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2 ]* R. [! h/ r0 k2 Q

# ^4 F1 N# s4 i+ {6 L舜帝在守身、修身、友悌、行仁诸方面都堪称表率。
/ M& R% Z6 c2 `5 K* D0 S
$ D* K) B! Z$ |5 w3 T6 s% f) O, N《孟子·万章上》有这样一段记载:“天下之士悦之,人之所欲也,而不足以解忧;好色,人之所欲,妻帝之二女,而不足以解忧;富,人之所欲,富有天下,而不足以解忧;贵,人之所欲,贵为天子,而不足以解忧;人悦之、好色、富贵,无足以解忧者,惟顺于父母可以解忧。人少,则慕父母;知好色,则慕少艾;有妻子,则慕妻子;仕则慕君,不得于君则热中。大孝终身慕父母。五十而慕者,予于大舜见之矣。”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舜处处受人欢迎和赞颂,又娶了好妻子,贵为天子,富有天下,却仍然很忧愁,这是由于得不到父母欢心的缘故。舜看来,惟有顺从父母的意愿,使父母欢欣和喜悦,才能真正化解他心中的苦闷。因此,孟子发表感慨说:人们少年的时候敬爱父母,青年时喜爱活泼美貌的异性,娶妻后疼爱妻子,出仕为官以后则忠君爱国。而大孝之人则一辈子孝敬父母。直到五十岁以后仍然那么孝顺父母,这样的典型人物只有大舜。也正因为如此,元代郭居正在列举中国历史上众口皆碑的二十四个孝子之时,将虞舜列于二十四孝之首。
9 D' F5 F) n! ?* s. @* f, @& q5 m4 ^' s4 k8 t
由于虞舜大忠大孝,“孝感天地”,所以我们称舜帝为“孝祖”。7 c* w2 O. g9 }9 n  O

+ o" q1 e, Y9 R6 O* }0 u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15#
 楼主| 发表于 2014-2-16 17:31:47 | 只看该作者
(二)德治九州/ D  x/ s0 G: Q8 D; s8 U

' p( t  {! A8 x+ j. L ! R* W/ Y( u" G% e

% J  C; @5 Y$ _! W5 u% Q1、国家形成的时间问题
/ V; j1 E1 X/ |1 V- u' i/ p) R, n  l
" F# q; T' S6 L0 z) x  v

9 t0 q1 ^" d, \# u- ?, @# ?《史记》载:“舜年二十而以孝闻,年三十尧举之,年五十摄行天子事,年五十八尧崩,年六十一代尧践帝位。”那么,舜在三十岁被尧举用后至五十岁摄行天子事这二十年中干了些什么?
7 A3 t: z& J. g) u% K
# g0 N/ J3 v0 V9 _: j8 J要了解舜的这段历史,我们十分必要先说明两个问题:一是关于国家;二是关于官的称谓。
& G* h' k. V! n
5 z* e, W1 ]6 l* u% h* E国家是什么时候形成的?以前说是夏代。可是,2000年6月公布的山西省襄汾县境内发现了尧舜古城遗址,专家们认为,中国国家的起源应该比人们原来认可的夏代早上一千多年,即是五帝时期已经有了国家。
" [$ o. u- K" q7 {2 o3 |0 k1 t  \6 ]! R
据《史记》记载,“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实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坂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擒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这段文字告诉我们,在轩辕时代,炎帝神农氏已经衰败,诸侯混战,残害百姓,神农氏没有力气征讨。于是轩辕氏就习兵练武,去征讨那些不朝贡的诸侯。各诸侯才归顺。后来轩辕修行德业,整顿军旅,研究节气变化,种植五谷,安抚民众,丈量四方土地,训练以猛兽为图腾的氏族军队,与炎帝在阪泉的郊野打了几仗,才征服炎帝。蚩尤不听命令,发动叛乱,轩辕调集军队,在涿鹿郊野与蚩尤作战,擒获并杀死了蚩尤。这样,诸侯就奉轩辕做天子,取代了神农氏,这就是黄帝。此后,天下有不归顺的,黄帝就前去征讨。平定一个地方以后就离去,一路劈山开道,从来没有在哪里安宁地居住过。
/ e  \; ?5 ]" b/ }( e
% u. K2 v1 J; {5 g; X/ s$ g2 Z由此可见,黄帝时期已有了军队。而到了帝尧时期,有了管理各方事务的官吏,比如四岳、天官、共工等。现今考古又发现了尧舜古城。所谓国家者,古代诸侯称国,大夫称家。《孟子·离娄上》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赵歧注:“国为诸侯之国,家为卿大夫之家。”后用“国家”为国的通称。由此可知,尧舜时代国家已经形成。: L- {8 ?, `% m

. C; S% k0 _! ]- ~9 q% J& U% H+ Y对官的称谓,有一个发展、演变过程。尧舜时期的“四岳”,史学家历来认为是管理四方诸侯的官,就职权和责任论,相当于夏、商的“巫史”,西周、春秋的“公卿”,战国后期的“宰相”,秦时的“丞相”。尧舜时期的“天官”是主管四方地理和气候、天象的。用《尚书·现代版》的作者王宝琳先生的话说,大致相当于现代的科学院院长。而“共工”则是具体负责水利工程的水官。
1 ^6 U9 w9 K) ^: f$ g) b& b/ d% e7 m
既然尧舜时代国家已经形成,舜就应该是“天子”而不是部落首领。以前我们把尧舜说成是部落首领,主要是对断代史研究不够造成。事实上,从黄帝开始至舜帝的五帝时代的君主就称帝,夏、商、周的君主称后、王,以后称皇帝。怎么称呼都行,反正都是一国之君。懂得了这个道理,以后我们说到舜在践帝位之前做过司徒、司空、司马、太尉的时候,就不至于质疑尧舜时代是否有此称谓了。我们说“司徒”在周时是主管教化的官,为六卿之一,相当于后世的礼部尚书,舜在尧时同样主管过教化,我们就说舜做过司徒;“司空”在周时是主管水土及营建工程的官,同样是六卿之一,相当于后世的工部尚书,舜在尧时曾负责管理政务和考察所有政府官员的人品和业绩,这就兼有了工、吏两部的职能,我们权且就说舜做过司空;“司马”在周时掌管军政和军赋,相当于后世的兵部尚书,舜在尧时曾总领百官,我们就说舜做过司马。; S) o7 h$ A# F

! z8 i0 L3 w! B* }% D" z. u; F6 E子张曾问孔夫子:“十代以后的事情你能知道吗?”孔子回答说:“殷代的人文制度是从夏代来的,周代是从殷代来的。这些制度虽然有的地方减少了,有的地方增加了,却不是不可以知道的。三代变迁既已了然,那么,即使是百代以后的事情,又有什么难以想见的呢?”我们不妨将孔子的话反过来思考:既然殷代、夏代的人文制度都知道了,尧舜时代的人文制度也就不难知道了。3 C. Y7 c9 {+ ?, m$ p$ G6 t

! r" }4 K% k* B综上所述归纳,舜在被尧举用至摄行天子事的二十年中,做过司徒、司空、司马,经受过各个方面的锻炼。" S* u, @* R0 U; c9 ?: V7 ]5 ~

; m+ L$ n+ M0 E* v4 O
( w$ i* K, @" b8 W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16#
 楼主| 发表于 2014-2-16 17:32:07 | 只看该作者
2、上古时期“五典之教”的内涵
6 E. h9 U% {( I6 `) p. Y  j
4 X4 _5 W2 T- q' I 4 \8 ]1 I& M$ `& F% m) h

: _2 {7 _8 u* W5 r$ \3 V1 l《尚书·尧典》载:舜“慎徽五典,五典克从。”
2 }2 p6 x: a" y$ v8 I$ C( _0 F. B  A8 q
《史记·五帝本纪》载:“尧善之,乃使舜慎和五典,五典能从。”
3 J# ]  t3 r2 \
. q# T7 Y2 v0 a- g9 S" m) H5 U《尚书》与《史记》记载的是:尧要舜负责推行五典之教,舜便谨慎地理顺五种伦理道德,用五种伦理道德去教育臣民。臣民们都能听从舜的教导而不违背。
2 e0 W. u7 O) e2 M7 f" a# ?: o5 ^' ]4 c/ G3 k" |2 U0 e
尧将两个女儿嫁给舜以后,舜带娥皇、女英到了妫水历山。舜告诫娥皇、女英,降下尊贵之心,遵守为妇之道,要以一个平常人的身份与家人,与他人相处。舜常常化导别人,要做好别人的父亲,就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要想做个好母亲,就必须慈爱、和善、富有同情心;要做个好儿子,就要孝顺,尽心地奉养父母,孝亲敬长,善待兄弟;要做一个好兄长,就要友爱、团结、亲近;要想做一个好弟弟,就必须恭顺谨慎而有礼貌;要想做一个好丈夫,就必须对妻子谐合,亲睦,体贴;要想做一个好的妻子,就必须有温柔的情感,柔软的心肠,深沉的爱。邻居之间要和睦,要保持友好关系;朋友之间要真诚;治家要勤俭;为国效劳要忠心耿耿;做人一定要讲究仁义道德。
7 T0 X& M$ h/ B- o  L
1 W& g/ o, y; N2 R$ {( V% s$ _帝尧从两个女儿那里进一步了解了舜的为人。因此,决定任命舜做主管教化的官,也就是做“司徒”。& G4 _8 o% w& l% `) _. N- v$ R+ c

. Y/ k: k( k' A# P; P2 A帝尧看到,所谓治理天下,九九归一,还是要以民为本,即是治理生民为本。人为血肉之躯,常为食、色、货、利所惑,倘若不抓教化,伤风败俗之事就会层出不穷。舜生在民间,长在逆境,让他去教化和治理民众,既发挥了舜的强项,也是治理天下的当务之急。
0 O6 l) r% O+ ]
* a7 a+ `* o4 v! B 所谓“五典之教”,就是指“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种伦理道德的教化。即是要使天下苍生都能够信守和履行“做父亲的应该仁义,做母亲的应该慈爱,做兄长的应该友善,做弟弟的应该恭敬,做儿子的应该孝顺。”, e5 {- F, g6 e/ k+ g8 ]0 }# U

5 r8 f, z3 j5 j“五典之教”是虞舜建立起的以孝道为核心的传统道德伦理体系和网络。在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以孝为核心。舜在一个环境恶劣的家庭中,身体力行地创造和实践着人伦道德,他笃诚孝悌,以德报怨,首倡人伦道德之风;他深知家庭是构筑文明社会的基本单元,而将家庭道德加以规范。把儿女对父母单向的孝,发展为双向的、含有“相互”意义的复线关系。即儿女对父母要孝顺,父母对儿女也要讲一个义字,也要慈爱。这应该作为一种双方均有的义务和责任。这样一来,就使得家庭中双方的关系达到正常,才会融洽。按照这个道理,顺推及到兄弟、朋友之间。把每个人与最亲近的人之间的关系,都编织成一种相互亲密的双线关系,形成一种亲人之间的关系网络,这就是人伦五典。
, b3 X  h2 p7 ?* [0 u7 {5 |: T) [+ A
虞舜然后再把自己身体力行创建和倾注全力推崇的家庭伦理道德与各种社会制度、各个社会领域有机结合起来,使家庭伦理道德与宗教、宗法、礼制、礼乐、官制乃至哲学、教育等等相互交织融汇,形成浑然一体的关系,由家庭行为影响整个社会行为。
1 W" K; f: `/ X4 M: O% A  }, x( Z/ \, `4 P! `  i3 R1 I- a
虞舜深明上行下效的道理。做司徒以后,狠抓了对贵族子弟的五常教育。他将帝尧的血亲九族集结起来,联系先代君王的德治和自己的亲身经历,十分透彻地讲解君臣之间、朋友之间、父子之间、夫妻之间、兄弟之间必须遵循的道德原则。要求他们不仅要懂得这些道理,更重要的是切实按照这些道理去做。舜做司徒之时就敢于举贤任能。《史记·五帝本纪》载:“舜举八恺,使主后土,以揆百事,莫不时序。举八元,使布五教于四方,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内平外成。”说颛顼高阳氏有八个德才兼备的儿子,做了很多好事,威望很高。人们称为“八恺”。帝喾高辛氏也有八个德才兼备的儿子,他们利物惠民,口碑很好,人们称为 “八元”。“八恺”“八元”十六族优良的族风、家风代代相传,美好的声名从未因岁月更替而受损伤。可是他们没有得到举荐,因此没有得到尧的重用,被无声无息地埋没在民间。舜做司徒后,就大胆启用了“八恺”,让他们主管后土,全面负责各方农林事宜。“八恺”勤奋工作,走遍天下,调查各地水土资源,根据天地时序变化,调动各地农业生产,干得十分出色。舜又启用了“八元”,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到四方教化万民,推行五典之教,使四方家庭和睦,邻里相待真诚。
; c; |# I% g; Y3 a2 R+ N5 E, i/ `3 B
虞舜身为司徒,严于律己,率先垂范,凡是自己说了的,就一定努力做到。他中道仁和,贵在笃实的人格力量,终于赢得了皇族的支持,得到了天下的肯定。赢来了华夏太平,世风大变。
9 V- l) C  [  Y5 a3 Q8 S: W9 z$ U2 `% y+ A# Y

% Z8 r% {) W% g$ ]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17#
 楼主| 发表于 2014-2-16 17:32:26 | 只看该作者
3、虞舜所任职官的称谓
- N  i8 F( M' E1 f! f
2 ]  {8 M9 @% _) }8 l5 G' W . I/ [- o9 T) J, Y+ ?0 _, A) H
; N, B2 Q) V* T
中国远古时候就有职官。初时,职官的名称、含义,与天地四时有联系。黄帝所设的职官中,春官为青云,夏官为缙云,秋官为白云,冬官为黑云,中官为黄云。颛顼以春官为木正,夏官为火正,秋官为金正,冬官为水正,中官为土正。帝尧则“既分阴阳四时,又命四子为之官。掌四时者,······掌天地者,······是有六官。”到了周代,《周礼》中有《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六篇。其中的司徒的职责是“教官之职”,掌管邦教,安抚万民;司马是“政官之职”,掌管邦政,平诸侯,平天下;司空则掌管邦事。/ x) Y# _1 T- \$ B# b: K1 m$ m

$ y" b5 [; @; j0 z' n* i4 k/ C# ~司空和司马以及司徒在史载清楚的周代,其职责与权力十分明白。尧让舜主管教化,布施五典之教,因此研究《尚书》《史记》的学者都说尧让舜最初做的官是司徒。事实上,鉴于文字发明和使用的原因,尧舜时期留下的典籍十分有限,尧舜时代是否有“司徒”这个官称,我们不得而知。但是,经过夏、商到周,文字使用多了,留下的档案资料也就多了,后来研究历史的人就都说司徒、司空、司马是周时的官称。其实,三个官称究竟始于何时,还有待进一步考证研究。2 A/ [, f" J5 k: y- F8 e8 h5 _" v

& h% u, v' S" @! \$ m《辞海》解释司徒说:官名,西周始置······掌管国家的土地和人民。《辞源》则就司徒解释说:司徒即司土,殷代官名,主管教化的官,为天子六府之一。既然周时有司徒,商时有司土,谁又敢肯定地说夏和尧舜之时没有司徒呢?我们没有必要去追究表面的官称,而应该把握住该官管什么事。据此,既然尧要舜主管的是五典教化,而舜启用“八恺”掌管土地,这就说明虞舜的职能是既管教化,又管土地,这恰恰就是西周时“司徒”的职能。
" P: X+ p. q) @% k8 U8 i* H4 O4 Y4 n, z
《尚书·尧典》载:舜“纳于百揆,百揆时叙。宾于四门,四门穆穆。”2 K/ S5 c, P- q; \( u: f& M; }

: J: ^  C, s" W* t2 Y由于舜担任司徒恪尽职守,华夏太平,世风为之一变,因此,尧又要舜总理百官,管理天下万邦政务,考察所有政府官员的业绩。舜兢兢业业,终日乾乾,勤勤恳恳,因此百官都能听从他的命令,纷乱复杂的政务经他管理都变得井然有序起来。由于舜尽职尽责,政绩斐然,帝尧十分满意,就进一步委以重任,要舜负责警卫平阳宫垣四门,负责保卫京畿之地的秩序和安全。这就相当于要舜担任中央帝国的卫戌部队总司令。与此同时,舜还兼任国家的迎宾长官,代表天子,迎接前来朝觐帝尧的四方诸侯、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的酋长以及各方宾客。九夷之国来朝,虞舜迎于东门之外;八蛮之国来朝,舜迎于南门之外;六戎之国来朝,舜迎于西门之外;五狄之国来朝,舜迎于北门之外;宾客毕至,来者若云,舜招待得体。各方诸侯有的原来只听过舜的名字,没有见过这个人,现在亲眼见了舜的威仪,听了舜的谈吐,目睹了国都官垣威仪赫赫,明堂四方端庄肃穆,对舜佩服得五体投地。从而对帝尧领导的国家无不肃然起敬。
# C; j# J- j3 _' Y7 d, x0 m2 ?( \6 i- _
根据舜所负责的工作,于是王宝琳先生在《尚书·现代版》中就说舜做了司徒以后,又被尧用做司空,后来又做了司马。
, u$ d2 ]! M6 J3 ?0 c7 H% X8 K4 @4 B2 r- Q! j+ n9 Y
依《辞海》和《辞源》的解释,司空在西周之时是主管建筑、车服器械制造,在东汉时主管水土和营建,在春秋战国时则主管工程。而司马在西周时掌管军政和军赋,汉武帝时则罢太尉置大司马;由此可见,司空与司马在各个不同的朝代的职责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王宝林先生把尧时总理百官、管理天下万般政务、考察所有官员业绩的舜说成是司空,而把负责警卫平阳宫垣四门,负责保卫京畿之地的秩序和安全,以及兼有迎宾任务的舜的职务认定为司马,这与《周礼》中所说司徒、司马、司空分别掌管邦教、邦政、邦事得职责是一致的。如果我们用权力演变后的司徒、司空与司马所履行的职责去套,设或有些不准确,但是,我们在批评说舜做过司空、司马官称不准确的时候,又有谁能拟出一个准确的官称呢?既然史籍找不到,为研究和表述的方便,我们不妨就说虞舜做过司徒,也做过司空、司马,这并不影响历史的本质。' x. Q& m! {& G7 ?; u

" C: m4 m, l2 c# M" ~2 x  A, S- K; |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18#
 楼主| 发表于 2014-2-16 17:32:44 | 只看该作者
4、舜帝惩治“四凶”6 c" x0 @# t1 r
9 r5 t! B+ S( k; @5 G7 {* p" r
) f( I" b8 k4 |" P+ b
, k0 J; R3 k, H- g2 o( g2 Z
《史记·五帝本纪》载:“昔帝鸿氏有不才子,掩义隐贼,好行凶慝,天下谓之浑沌。少皥氏有不才子,毁信恶忠,崇饰恶言,天下谓之穷奇。颛顼氏有不才子,不可教顺,不知话言,天下谓之梼杌。此三族世扰之。至于尧,尧未能去。缙云氏有不才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天下谓之饕餮。天下恶之,比之三凶。舜宾于四门,乃流四凶族,迁于四裔,以御魑魅,于是四门辟,言毋凶人也。”
. M7 q' j; z7 ^0 h8 O$ I, I
8 y; q5 B2 v# S; `9 v% ^这段史实是说:先前,黄帝有不肖之子,他们不仁不义,以行凶作恶为乐,残害百姓,冥顽不化,是不知是非善恶的榆木疙瘩,天下人嗤之以鼻,呼为“浑沌”。少皥有不肖子,诋毁诚信,打击忠直,强词夺理,粉饰恶迹,因为他们专门颠倒是非,天下人称之为“穷奇”。颛顼帝有不肖子,不通人性,不做人事,顽劣到了无药可救的程度,被天下人称为“梼杌”。长期以来,这三族恶徒肆无忌惮为害天下,虽然恶贯满盈,可是谁都拿他们没有办法。这股祸水到了帝尧时代,帝尧碍于种种不便,也未能将这三大凶族除掉。炎帝的苗裔缙云氏亦有不肖子,贪财越货,贪吃好喝,天下人唯恐避之不及,呼为“饕餮”。混沌、穷奇、梼杌、饕餮合称为“四凶”。虞舜忍无可忍,将这四个家族全族流放到离帝都平阳四千里之外的蛮荒之地,让他们在那里抵御魑魅,(传说魑魅是山林中的妖怪,人面兽身,四足,好惑人)。虞舜大刀阔斧地清除了国家内部的隐患。经过这次严厉整肃,四门肃穆,老百姓拍手称快,都高兴地传唱着:“真好啊,没有凶人了啊!”& j2 Q- v! f: B! O4 s# L

( G  z7 h; i6 @) ~' G) R4 Q据分析研究,舜除四凶应该是在担任司马期间。亦即是尧命舜“纳于百揆”“宾于四门”的时候。
# c4 X7 o9 t: S0 q# f6 b/ k4 s) J$ }+ M1 |: E. H! ~
《史记·正义》云,“浑沌”即驩兜的象征。驩兜一属仰仗自己是王子王孙,目空一切,肆无忌惮为害天下,恶迹流被深远,被后来的人写成了神话中的怪兽。《神异经》这样写道:“昆仑西有兽焉,其状如犬,长毛,四足,似熊而无爪,有目而不见,行不开,有两耳而不闻,有人知性,有腹无五脏,有肠直而不旋,食径过。人有德行而往抵触之,有凶德则往依凭之。名混沌。”《史记·集解》则说“穷奇”是共工氏的象征。关于共工氏,《史记·正义》云:“毁败信行,恶其忠直,有恶言语,高粉饰之,故谓之穷奇。”,《神异经》则说:“西北有兽,其状似虎,有翼能飞,便剿食人,知人言语,闻人斗辄食直者,闻人忠信辄食其鼻,闻人恶逆不善辄杀兽往馈之,名曰穷奇。”
# V2 `. `/ E4 X& d
+ g& p6 Q5 U# l/ i& A有人说“梼杌”暗指禹的父亲鲧。因为鲧仗着是帝裔,很骄横,自肆天下无双,目空一切,不听诏令,不可一世,难于训教。《神异经》说:“西方荒中有兽焉,其状如虎而大,毛长二尺,人面,虎足,猪口牙,尾长一丈八尺,搅乱荒中,名梼杌,一名傲狠,一名难顺。”
( v, w. }. p0 S% g' U: z
  p% ]& j+ q# [6 m7 P《史记·正义》说“饕餮”是“三苗”的象征。三苗是缙云氏的后代。《神异经》说:“西南有人焉,身多毛,头上戴豕,性狠恶,好息,积财而不用,善夺人谷物。强者夺老弱者,畏群而击单,名饕餮。” % L3 |$ j: H: Q/ d

/ H; w6 u8 w  s6 X《庄子》就“混沌”这样解释:“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混沌。倏、忽乃相遇于混沌之地,混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欲报混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混沌死。”庄子在这个寓言里告诉我们:人没有七窍才叫混沌,有七窍就是人。没有七窍的混沌倒是活得很好,有了七窍以后的混沌倒死了。他告诉我们,如果你是一个有七窍的人,就不要是一个糊涂虫!
2 j& c) b) J" _% c% H6 D/ r5 t# [
. L' i7 ]3 C4 d4 o# a7 c“四凶”所代表或是所象征的是邪恶,是人所深恶痛绝的异类。有人把虞舜除四恶之举理解为是出于权力斗争的需要,这种理解是有失偏颇的。虞舜将“四凶”流放到边远的地方,此举是大得人心的。
# \7 m& X( i) P9 s. g, j( q5 }( e0 S7 T% @5 c, o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19#
 楼主| 发表于 2014-2-16 17:33:30 | 只看该作者
5、共工治水与鲧治水
  q4 @* U3 i6 y0 d4 j
9 k) ~. r, @8 Q7 ?/ d  Y% {2 T
3 U: ]1 m* R; o! O6 x8 g; f, L6 D
1 Z& Q' `( E: F$ o( _+ i有一个上古时期的传说故事,叫“共工氏怒触不周山”。故事说的是在与颛顼帝同时代,有一个叫共工氏的人,他本领很高强。共工氏有个儿子叫后土。父子俩很懂得农业,人们很喜欢共工和后土,他们尊称共工为水师——也就是管理水利灌溉的神;尊称后土为社神——也就是土地神。共工与后土考察了九个州的土地情况,认为地势的高低不一不利于农业生产。因此,共工氏制定了一个计划,要把高处削平,低地垫高。可是颛顼不同意,千方百计阻挠。然而共工氏具有坚强的信念,认定自己平整土地的主张是正确的,所以决不服输,决定用生命来实现自己的理想。他猛然用脑袋去撞高耸入云的不周山(今昆仑山),想把不周山的峰顶撞下来,填平山边的洼地。不周山被共工氏一撞,立即拦腰折断,顷刻之间天空剧烈摇晃,地面剧烈颠簸,大地向东南塌陷,天空向西北倾倒。因为天空向西北倾倒,太阳、月亮、星星就每日里从东边升起,从西边降落;因为大地向东南塌陷,大江大河的水就都奔腾向东,流入东边的大海。共工氏撞坏了不周山,在我国北方就出现了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大片平原。神化中的共工氏,是一位令人钦佩的英雄。
9 M3 G1 o/ d- F1 @  N% I& D
. t. y/ G- u1 {  j( @/ c% |《淮南子》说:“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1 x$ F" ~$ n7 g. o0 e
/ \$ D5 c/ H& I$ K$ x8 R共工氏姓姜,是炎帝的后代,是个诸侯。虽然故事神化了,但是,共工氏是农业和水利方面的专家却真有其事。* ?  i- U1 }5 s) d3 ]  j# R
: b" R, W, h# `. q0 l
郑玄说:“共工,水官名,其人名氏未闻。先祖居此官,故以官氏也。”“共”即“洪”,“工”即“百工”,亦即高级技术员。因此,共工就是具体负责水利工程的世家大族。到尧时,水官仍为共工。& k1 s0 p0 i* p) }

3 M2 d- \& p. G* t0 o3 S  ~- }但是,尧时的共工却是一个玩忽职守的水官。《国语·周语》曰:“昔共工弃此道也,虞于湛乐,淫失其身,欲壅防百川,堕高堙庳,以害天下。皇天弗福,庶民弗助,祸乱并兴,共工用灭。”《淮南子·本经训》曰:“共工振滔洪水,以蒲空桑。”可知,尧时的共工氏在治水问题上,既是玩忽职守,又不懂得治水的方法。# U. {% D  E2 |5 J: w8 R6 A8 c$ @: c
! r) }/ O& K3 ]* x( ~7 O8 j
尧时治水的共工是驩兜极力推荐的。而鲧治水是四岳推荐的。
5 H5 t: G7 P6 P
7 r9 h& k7 S" s/ m《史记·夏本纪》有这样的记载:“当帝尧之时,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甚忧。尧求能治水者,群臣四岳皆曰鲧可。尧曰:‘鲧为人负命毁族,不可。’四岳曰:‘等之未有贤于鲧者,愿帝试之。’”是说共工治水失败,尧与大臣们再次商量治水的事。尧问四岳,洪水滔天肆虐,危害人类,包围了高山,淹没了丘陵。老百姓都在询问洪水是否能够得到治理。四岳与众大臣都推荐鲧能治水。帝尧也曾对鲧能否治水表示过怀疑,说鲧弃教违命,危害族人,怕难以担治水重任。一因四岳推荐,二来无奈再无合适人选,就同意了让鲧治水。5 v" i6 l9 T) t. j

4 s$ h) D' n; w传说鲧是黄帝的曾孙,颛顼的儿子,帝尧之族叔,曾被封于崇(今河南嵩县北),故称崇伯。
7 A) o6 O- l% U( g
2 Z" o7 k0 I8 d8 [《竹书纪年·帝尧陶唐氏》载:“六十一年,命崇伯鲧治河。. L: Y& i( t+ M) y0 n4 [9 A3 y+ k
" X, O& y! n2 a0 Q& r/ a
鲧本是一位天才的建筑专家,他的拿手好戏是筑城。正当洪水泛滥之时,共工因玩忽职守被革职,四岳举荐了管建筑而又刚愎自用的鲧。鲧治水九年,采用的是筑堤挡水的方法。由于洪水太猛,挡来挡去,这边挡住了,那边的堤又垮了。鲧妄想着筑一道比天高比地厚的长城去抵御那铺天盖地的大洪水,其结果城筑得越高垮时就越惨!劳民伤财,殍尸遍野,民不聊生。3 u0 J8 B8 E5 r  o7 T# e

, M8 M! _' G4 b8 ~《山海经·海内经》云:“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山海经》讲叙的是鲧为了堵住洪水,于是铤而走险,到天庭盗偷息壤的故事。就此论,我们不能不认为就治水而论鲧还是一个忠于职守,想治好水的人。不然的话,他到天庭,一不偷仙丹宝贝,二不偷美女,而是偷能够自长自息因而能堵住洪水的“息壤”干什么呢?
6 |! U0 q% J4 w$ m! U$ a
8 G( @4 o4 l* F* \) r' L/ f《唐虞书》所涉及的中国历史上大洪水时期负责过治水的有三人:共工、鲧、大禹。共工因不懂治水方法而又玩忽职守被尧免了职;鲧虽然治水很卖力,但同样因方法不当而酿成了灾难,初时被流放到羽山,最终被舜帝殛杀于羽山。( J' L+ B4 j5 o& f* u

& @; w% c" g, M$ }) c3 U' I    0 u) y- q) G' o, ?% z
9 s. Y' i) c: e" W+ b9 F% u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20#
 楼主| 发表于 2014-2-16 17:33:51 | 只看该作者
6、殛鲧于羽山的原因: q* w7 S4 d1 D9 o, v" H
6 ?9 ]' N% C. d, c5 j+ w; C

4 Y# F1 y5 ?$ K) K' a3 S' H' I. I6 |3 l% ]; E) P" {# K2 ]
凭心而论,鲧治水是十分卖力的,但是,由于自己的拿手好戏是搞建筑,在四岳推荐、尧启用他治水的时候,他改变不了由来已久的思维习惯,采用筑城堵水的方法,至使水越治水患越凶。《国语·周语》说鲧“称遂共工之过。”意思是鲧采取填塞和堵截的办法治水,这是对共工故技的重演。鲧治水多年,水患未除。《博物志·卷六》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昔彼高阳,是生伯鲧。布土取帝之息壤,以填洪水。”说鲧窃取息壤,用以填堵洪水。息壤是宝物,只须在山谷中横筑一道小堤,山谷洪水一来,水涨堤长,很快长成了一道道千仞长堤,先时硬是把水治住了。但是,水高风大,洪水不断冲击长堤。堤高千仞,万一垮了,后果不堪设想。当时,年方十四岁的禹在其母去世后到了其父鲧的身旁,禹发现父亲治水光采取堵水的办法,就提醒要以疏为主。鲧刚愎自用,将禹视为小孩,不理不睬。后来禹所担心的事果然发生了。孟门山上游水涨,长堤受不了大水的反复冲决,几处决口,平地水深数丈,死了不少人。/ n2 G: p& \! s* E

2 l) y+ M5 X! P9 C! \% P" s舜掌管朝庭政务,大臣们个个拥戴,有三个人却耿耿于怀。一个叫方驩兜,一个是共工,一个就是鲧。驩兜也就是被人们称为“浑沌”的,生性野蛮顽劣,喜好行凶作恶;共工荒淫无度,玩忽职守,被帝尧免了职;他们三人都出身帝胄贵族,对帝尧破格启用出身平民的舜极为不满,怪怨帝尧把天下让给一个山野村夫是老来糊涂,说帝尧欲将帝位传给女婿而不传给儿子丹朱是内外倒置。( M+ g; a; ], P) D) e* M: Q
2 n" f/ h8 t* ?0 s' [4 ?
《白话插图山海经》(任孚先、于友发著)记载了这样一件事。说驩兜、共工、鲧三人到平阳找帝尧理论。鲧问帝尧:“帝一向是十分圣明的,这次为什么糊涂到要将天下让给山野村夫?”帝尧不悦,说:“天下者,本就是天下人的。我取人,只问才德,不问贵贱。如果才德兼备,即便是个匹夫,又有何妨?如果才疏德薄,即使是个贵胄,也万万不能把天下传给他。”鲧气鼓鼓道:“帝拿了天下传给匹夫,请问这是效法何朝何帝?”帝尧道:“不必问效法何朝何帝。我只问做天下君主的人,是否德才兼备,仁义均有。”鲧听了,怒气更大,口不择言地说道:“古人说,得天道的人才可以称帝,得地道的人就可以成为三公。我就得地之道,何以不令我做三公,倒反叫匹夫做帝?”6 t! `! c% l" s/ o

/ |" N- c* X8 Q8 a鲧治水不力帝尧尚未追究,而今又出言不慎,毁谤虞舜,对帝尧大不敬,帝尧十分恼怒。没几天,帝尧接到报呈,鲧治水所筑堤城垮了大半,洪水滔天,人畜死伤无数。帝尧命令舜与大司农去查明原因回报。舜稽首领命。
9 ~* M9 [* V2 b+ T, j
. @" q( ~5 L2 D; ?舜和大司农一行逢山过山,逢水过水,晓行夜宿。由于洪水成灾,野兽蛇蝎觅食困难,舜遭遇过狼群,遭遇过虎豹,遭遇过毒蛇侵犯,舜都一一战胜了它们。当到达大麓的时候,山深林密,天气燥热,黑云低垂,狂风怒号,雷声炸响,山崩地裂。一行人如同进入了幽幽地狱,非但对面不见人影,连说话也听不见。大司农与随行人都吓得瑟瑟发抖,舜却镇定自若,叫后人之手牵住前人衣裾以免失散,众人相牵而行,终于走出了大麓。8 W: G. a% w4 O* ~
3 o+ ?* a& k( J7 R; b8 r+ L+ R# _
《尚书》记载:舜“纳于大麓,烈风雷雨弗迷。”《史记》说:“尧使舜入山林川泽,暴风雷雨,舜行不迷。”两本史书所记载的就是舜为考察鲧治水情况而心揣王命,在烈风雷雨中头脑清醒不辱使命这件事。9 u; b7 \& W8 |- S

0 k$ a# A  S( C% a( b虞舜亲眼目睹了由于鲧治水不力,所筑九仞之城垮塌,田园水没,殍尸遍野的惨景。回平阳后,便如实向帝尧作了汇报。帝尧痛心疾首,长叹连声。问众臣对于渎职殃民的鲧应该怎样处理?因为启用鲧治水是四岳极力主张的,四岳这时自然作不得声。舜与皋陶一致认为鲧非但是造成洪灾浩劫的罪魁祸首,而且与驩兜、共工有谋反之心,应该明正典刑。舜提议派德高望重的老臣祝融前往殛杀。帝尧接受了舜的意见。后来祝融一路寻访鲧到了羽山,用尧亲赐的宝刀杀鲧。宝刀穿腹而过,将鲧钉死在一株大树上。
. ^/ c4 E: Q6 d4 t9 {4 q4 ^. H4 c" Q+ X8 k
舜帝毕生重教化,反对任意诛杀。对鲧的处置却主张明正典刑,其目的还在于告诫人们:在洪水泛滥的非常时期,必须排除一切干扰,举全国之力,尽快解民于倒悬。0 M2 v1 C3 y5 z" V
4 f( B* b. J' d2 h( L

! o; F" q% z9 D0 w; 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5-11-5 20:30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