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和云谱--姚网专业修家谱,姚家修谱找姚网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闽南姚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舜的传说(节选)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11#
 楼主| 发表于 2014-2-23 02:30:53 | 只看该作者
姚家修谱找姚网
舜帝巡盐
, v1 V, y2 K5 F. U! w. z  _
5 r6 \7 K5 ~9 f4 ]
. C( P! g6 k3 E; z& a, O3 T5 c0 n! R+ ~
在古河东这块宝地上,有一汪池水,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山西运城盐池,古称解盐。# L9 P* @3 y7 k" J3 X

0 ?4 x3 U  V, V& U# x运城盐池最早形成于一亿四千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到七千万年前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中,中条山弱部地壳沉陷。到第三纪末期,古汾河携带大量含盐物质自东北入池。到二十万年前形成闭流区,湖水与早日形成的淤积层盐类矿质融合蒸发,长期沉淀形成池盐。运城盐池东西35公里,南北9公里,盐的储量4413万吨,芒硝储量2000万吨,硫酸镁储量4413万吨,硝板储量2000万吨,另外,还含有澳、硼、锂、锶、镓、钵、铷等十多种宝贵稀有元素。实为宝池,形成特殊,全国罕见。7 ]+ ?4 s! x$ f- D$ ]6 b% H' v
% }% D0 N5 Y( F2 o3 _3 Y' k
有史料可查的,在舜帝《南风》中,对盐池生产开发已有最早记载。& Q% x: c1 C8 u' W; I1 P/ B9 ?% b
0 k% p- n( I( s, a
舜继尧帝位之后,迁都蒲坂。古解池在蒲坂东四十公里处。舜帝不仅带领百姓耕田务稼,而且劈山开池,发展工矿,为民所用。
( P+ n7 q5 x# `# x8 ?# ]' l2 w% F/ @$ E
盛夏七月,骄阳似火。舜帝率都城数十差役,离蒲坂,向东巡进。行至古解盐池,见一白发老翁带全家于池中小畦晒蒸刮盐,虽汗流浃背,但收益甚丰,满面喜色。舜帝躬身,和颜悦色,询问正在劳作的老人:“老人家,多大岁数啦?”答曰:“七十又八。”舜帝问:“你在此地住了多少年了?”答曰,三十年前在商洛山中,田地塉薄,干旱无收,便携家外逃于此。雨涝池边收稼,干旱池中收盐,真是一块不多见的宝地。于是,便定居下来,不到几年,十分富有。
7 j3 _: |% n- p. e4 n; {; o+ L9 ]5 ^! `4 F
舜帝听了老人一席话之后,夜宿池畔,便在这里住了几日,早出晚归,四处查考。向盐民学习晒盐技能,与盐民同议增产办法。5 @; Y! o  ]. v* A# A
2 ~/ {3 R, U; T& @) H. {
这一日起来,舜帝伫立池畔,南风吹来,一身爽意。畦中之水,蒸发变快,五日成盐,盐民喜获丰收。此时的舜帝,脸上也挂满笑容。他高兴地唱了起来:% `$ `. Z1 t$ {% f# P4 C
. [# g' F- C1 \) R9 N" Z
南风之薰兮
& S4 p) p  u9 q- _$ j9 k8 D3 t% b; v( h4 _+ c9 h
可解吾民之愠兮* o/ r+ n- H+ Y

% H2 _$ Y: i% \2 h6 _南风之时兮
0 }, W% Y& l0 _. |3 j% U1 [/ E# A
% H2 ~* p: T9 _! G可解吾民之财兮0 }% M/ I# z: x1 W

1 g& N) U4 s+ ?0 o& m5 w2 T5 T由于舜帝的组织,盐民队伍逐年扩大,这里生产的池盐行销大半个北方,而且给这里的经济发展带来勃勃生机。到了唐代鼎盛时期,唐王朝把全国18个盐池全收归中央直接管辖,其中河东就占了5个,而且规模大,产量高,年收入达150万缗,占到全国盐务收入四分之一,占当时全国财政收入八分之一。时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运城盐化局的硫化碱产量占全国30%,出口量占到全国60%,元明粉产量占到全国40%,出口量占全国63%,均居全国第一位。# z5 u1 M: K5 o! F" P+ u

/ H; y5 h+ S- q* U5 P, {( R时间进入九十年代,运城盐化局秉承舜帝“南风之薰兮”、“南风之时兮”词意,兼并了西安日化厂与本溪日化厂等企业,组建起“南风集团”,迅猛发展壮大,一跃成为全国洗涤剂行业最大厂家。1 g2 @7 h: _+ l. n3 p1 M/ s

% C7 \( |: X& C: R# L5 I舜帝“南风”,惠泽万代。
8 p, u* e% S* y1 q( E+ G6 b! B6 b8 m0 Y* I! A$ D. ^: y

2 E+ G% V7 _9 _% V6 Q) h
% c. E4 M0 Y% e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12#
 楼主| 发表于 2014-2-23 02:31:11 | 只看该作者
德教典范
& n  L' T+ f% R9 H6 g5 X1 v! P

% y: {& \0 e" t0 q" O$ D- n4 F; P  D( g* q6 N1 ?+ ?4 \
美德是中华文明古国贯穿于整个历史发展过程的一条精神红线。一个不讲道德的人就会被人们所唾弃,一个不讲道德的民族将无法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个民族就可能走向衰亡。“多行不义必自毙”,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 C2 P( |  U0 _
& u' B; n4 P5 b$ ?, f. H( U. }
中华民族文明史,起始于尧舜,特别是舜,正如《史记·五帝本纪》中所说:“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 \# w5 T. I+ [3 {) e2 d
/ K1 n$ Q! F  E- k
由于特殊的身世,舜的孝道与品德早已名闻天下。尧禅让舜,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舜的品德堪称民众典范,而且颇具以德施政的治国本领。尧给舜一个任务,让舜在民众中宣扬推行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方面道德规范,舜得心应手,很有办法,很有成效,很得尧的赞赏。6 R) s+ N7 }% c
" G+ L- g. K  S
舜称帝后,他施政的道德教育更有力、更系统、更规范化了。首先,在用人上,他重用有道德的人。有人给舜说,有个高阳氏与高辛氏,各生了八个儿子,由于他们教子有方,因此,这十六个人都很讲孝道,品德高尚,而且是德尚传家。他们的后代,也一个比一个品德高尚,且有治国的才干。舜帝说:“天下能兴,用人是最当紧的,用了有道德的人,就能治出一个好的天下,用了缺德的人,民众就要跟着倒霉。”因此,舜帝重用了尧帝时未曾启用的“八恺”、“八元”家族的德才兼备的人。他用稷来管农业,皋陶来管法律,契来管教育等等,特别是重用禹做为自己施政得力助手,同时主管治水。好人办好事,他们功绩突出,很得民众爱戴。舜帝不仅会用人,且用人有规范、有标准:“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盈,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这的确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遗产。
! F, Z( E+ ]/ Y5 ^5 |0 C
. l8 A6 ?9 a2 C' u) u! }舜帝想,仅仅制定标准与规范还是远远不够的,这些标准与规范必须让每个臣下、每个百姓都知道。因此,他用了各种办法,把制定的律条传播下去。舜帝是一个很有音乐天赋与才能的帝王,他懂得如何用诗歌音乐来把自己的主张宣教下去。他对夔说:“教导年轻人是最当紧的,年轻人道德好了,天下才能长久好下去。年轻人容易骄傲,容易走斜道,要教育他们一定要做一个正正道道的人,做一个有礼貌、讲道德的人。你把咱们定的律条编成歌,让他们唱,让他们记住,让他们照着去做。”
1 ^) h! w9 C; M# P
. J) i8 h2 r! G: e6 j夔按照舜帝的意见,不仅编歌编舞,还亲自参加演奏,吸引了不少人都来参加。尤其是青年人,唱着、跳着,大家都陶醉了,得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 D* t2 a" v- u+ {2 X% r2 d' |7 T8 m

9 ?2 Z# F8 ]; U6 _) T
6 n8 m/ Z6 r# w* N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13#
 楼主| 发表于 2014-2-23 02:31:27 | 只看该作者
舜帝择贤
2 B1 D5 Y  [- k
9 P! u: J' S: g" Z* E( i0 w8 t / F6 F3 h. A% x' M- j* I0 k
0 h: a7 K2 W' a: e; S
舜帝在位五十余载,他没有辜负尧王重托,百姓的厚爱。他善与人同,善纳百官与百姓的意见。每遇大政,必询四岳与十二州牧,广开言路,集思广益。舜帝极善用人之道:他命禹作司空,宅百揆;弃作后稷,播百谷;契作共工,理百工;益作虞,治山泽;伯益作秩宗,典三礼;夔典乐,教胄子;龙作纳言,出纳帝命。皋陶司法,治内降外;垂管百工。九官各尽职守,各负其责,百姓拥戴。舜崇德尚礼,身体力行,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天下大治。0 V# B5 S8 U# d1 @; B, ~

* `, c& k* g* w: r2 c$ }舜是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五帝之中最后一帝,他不仅继承了先帝的业绩,且具先帝之德之能。在位五十载,不到三十载时,就开始选择可以胜任继承帝业的人。
% c5 x1 a+ {( K+ i  ~; H& G) o$ I2 n7 s% r7 A
还在尧帝当政时,为除水患,鲧大兴徒众,作九仞之城以御水,让老百姓居住其中,哪知水大无比,洪水来时,城毁人亡。接着,鲧又企图以土石墙截塞水流,也是徒劳。鲧治水九年,九载无成,劳民伤财,怨声四起。舜继尧帝位之后,在百姓的强烈要求下,治鲧罪,殛诸羽山。/ Z) b# l" W. e7 x3 Y) c
/ o5 v2 d$ z$ i& D1 D8 b8 i
谁能担当治水大任呢?舜年五十五岁时,禹生。禹十七岁时,舜帝闻其聪明过人,胜过其父鲧百倍,而且敏而克勤,其德不违,其仁可亲。舜便命接替其父治水事业。禹治水,总结了父亲治水的教训,改堵为疏,顺水势,理河道,使天下之水汇流东归,水患彻底根除。而且禹一心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妇人生子名启,启已四岁,却未见过父面。一天,禹途经家门,妇人涂山氏抱子迎夫,启虽呱呱泣哭,禹却无暇看一眼。十三年的艰辛奔波,终于除却水患,天下为安,百姓无不称赞。
+ u* |. F5 C1 [0 l4 g, f8 T8 w/ j& @8 R
舜八十三岁那年,想让贤给禹,禹说他还年轻,做帝不胜。舜便委以重任,统帅百官。& M4 a! J# V7 }, K) V) F/ t7 a
/ l3 l( _$ A, L% z; n
一日,舜帝忽染病在床,急召禹与百官,商量继位之事。( M: y. i/ V+ j1 Y* N
* N# t! ?' }/ l* E6 c) S8 s
舜妃娥皇,一生不育。女英却连生九子,其中八人无才,十分平庸,唯义均聪敏,封于商,故号商均。这时,有人向舜帝建议,帝位传给其子商均最好。舜帝却说:“一国之君,应是一国之中最优秀的人。如果举国之中,有一人德才在商均之上,帝位就不应交他。官宦之子,不是都可为官宦的,帝王之子,也不是都可作帝王的。如果不论才德,不问百姓,以血缘相袭承,官将不服,民将不拥。硬要袭承,是国之祸,民之殃,我之不可,就是后之千秋万代,也万万不可。”
3 M5 N! m9 z2 q/ G) t2 d2 |" U0 a) f- u2 h
九十四岁的舜坚持把帝位让贤给功勋卓著、人民拥戴的大禹。1 p$ j7 z. c- F. I' H0 `
! s1 p$ g  H2 u, ]3 m( X+ ?8 w& w- ]
舜对禹说:“当年尧王给我语重心长地讲过,如果天下的人,都陷于穷困之中,上天赐给你的禄位就永远终止了。希望你也一定牢牢记住尧王的这个重要的教诲。”
2 c' G5 N8 }9 q6 b* o/ p  g& @" V: O# r% x
% U% k/ G' g3 E, z* `+ l( l! {2 c
' S  w5 G7 w, ]( z1 X7 t; v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14#
 楼主| 发表于 2014-2-23 02:32:20 | 只看该作者
德化东夷6 q+ P7 [. U: o) `

& c$ D$ Y* R7 _+ {5 W) y+ D 7 g$ B  L' f) s

" F1 _3 m6 ~' F6 n* O+ Y6 A五岳之首泰山一带,在舜的那个古老年代,就是中华大地的一块宝地,东方最繁华的地方。那里居住的东夷族,是当时华夏民族中数一数二的大部族,在整个中华民族棋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 A2 U) b& q/ W5 |
- L2 ^9 _8 T+ w4 U+ A$ q% b舜帝出巡,决定首先到东夷族那里去看一看。6 T2 a6 M0 _* O0 R4 F' l) n, ]
; V: Z& R) s& y! O2 u/ c$ z
这一天,舜的一族人马出发了。然而,东进不如南发,南渡黄河,是平展展的中原大地,而东进一举步就必须跨越巍峨的太行山。三天赶来,已人困马乏。有人建议,东夷那里不要去了,改道向南。舜帝说:“东之东,东之重,事有急缓,先急后缓,山再高,路再险,也不能改变先去东夷的主意。”5 X- M: a& y/ a+ ]. Y2 C

: `3 m' i; J( W在舜的决心与鼓励下,一族人马历时十天终于跨越巍巍太行,眼前呈现出一片平原大地。大家信心足了,眉开眼笑了,人不歇足,马不停蹄,星夜兼程,继续向东挺进。
% M/ C" f0 h( K- V+ B& m" @# x! {1 g
1 H% ~- J0 n4 G0 n: A这一天,到得今山东菏泽一带。这里土地肥沃,稼穑茂盛,物阜民康,舜的一族人马便住下来歇息了数日。临行前,有位老臣请求舜帝留他在菏泽地带长久住下来,这样可以把黄河中游发达的耕作技术在这里传播下去,又可以再把这里的先进文化经常传回去。
% T8 k! H' }- ~5 O" a* p; a3 q4 w5 G
舜帝认为可取,答应了这个请求。以至到后来,也有了舜帝生于菏泽之说,真伪待考,本文不再赘述。6 R  B; {: K! h6 t1 n4 y

. ?/ f. `6 |' x5 Z. h) Z' r舜帝一族人马终于抵达泰山,舜帝一看,山青水秀,真是一块风水宝地。东夷首领先是对舜帝到来有点漫不经心。过了数日,听下边禀报了舜给本部族教耕帮织的动人事儿和人品。东夷首领感动了,佩服了,觉得舜所在黄河中游农耕就是比东夷先进,天下之兴,在和不在抗。- d/ L; m3 H. {6 e9 t8 J: a2 W

8 c; M, K9 k9 _5 Q/ c于是,东夷人杀猪宰羊,盛情接待了舜帝一彪人马,东夷成为舜帝管辖之下的东部最大最富有的一个部族。' y$ k1 M9 b  x7 f' ~1 o: S4 M

" T3 n3 A7 O& C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15#
 楼主| 发表于 2014-2-23 02:32:37 | 只看该作者
舜帝南巡
: c9 ]8 z: m2 {+ i7 r: s/ R
$ |/ E2 x3 |: m' L# N
2 v1 h# ?3 l6 S, h5 {- J
: V: R' `* y$ z& X1 S年事已高的舜帝,住在禹为自己营造的鸣条行宫中,心里却放不下黎民百姓。5 T4 O: Y) Q9 o4 d
) A3 f1 d" F3 o; i, _
一个风和日丽的早晨,舜帝带领几名老臣,几名仆从,打鸣条出发,南渡黄河,经中原大地,向江南进发。
  O! E- O6 J; p0 Y3 q- H; L" i1 P8 }" r
毕竟是上了年纪,体力已大不如前。加之一生操劳,到得晚年,人老了病就多了。开始,日行百里,后来八十、六十、五十,行一日,息半日,舜帝的体力渐渐有些不支。一天,因雨中受寒,舜帝病倒了,身边的人劝舜帝说,还是返回蒲坂为好。舜帝说:“风寒小病,不是大事,住几日就会好的。”娥皇、女英两位夫人每日精心照料夫君。有的地方官与老百姓,听说舜帝病了,也纷纷赶来看望,有的送医送药上门,也有的劝舜帝不要南下了,就地住下也可。舜帝不肯,说江南偏远之地,有些地方至今还不懂农耕,他一定要去。娥皇深知丈夫的脾性,她附耳给劝舜帝的人说:“不要再劝了,他要办的事情,不会半途而废。”果然,将养数日,舜帝病初愈,挣扎起身,又继续过长江,向南进发。& _7 [; R3 t$ d. `' f5 {
7 e2 R. J, @8 n8 \
这一天,舜帝一行人来到苍梧一带。那里,主要居住的是三苗人的部落。舜帝带诸位老臣,走村串户,访问百姓。他亲眼看到:有的地方人仍住在山窑土洞里,阴暗潮湿,病倒的很多。舜帝便教他们营造土屋,改变居住条件。有的以兽犬皮为衣,又脏又厚,夏天热得要命,舜便教他们学习麻织,改变服饰。有的以人代牛,不懂牛耕,舜便教人们耕作技术,发展农业。三苗人对舜帝的英明早有所闻,这下更佩服得五体投地。
1 G) p+ \5 }: g: P% B6 g4 j) |# _
一个深冬的黄昏,积劳成疾、年事过高的舜帝,终于病逝苍梧。这一年是公元前2203年。“舜年二十以孝闻,年三十而尧举之,年五十摄行天子事,年五十八尧崩,年六十一代尧践帝位。”执政52年,享年113岁。他高德高寿,英明无比,惠及后人,万世敬仰。; E: N! _/ n) c, b5 w

  N$ o; ^& k  n, ?9 K舜帝死后,是葬于苍梧,还是葬于鸣条,这个问题留给史学家继续去争论、去考究吧。但本文则觉得舜是帝王,不是平民,且尧、舜、禹三位帝王均建都山西晋南,故认为,舜就是病逝苍梧,禹应朝野要求与俗规,将舜帝搬尸回蒲坂,厚葬今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鸣条岗舜帝庙村舜帝陵,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u9 A3 a+ g/ x0 n6 G' A& L$ g
" Y' u! W1 J( o% |* ~7 z
7 h1 b; o! J/ q3 L

6 s; H6 |3 ~7 T% U( z6 c5 `- J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16#
 楼主| 发表于 2014-2-23 02:33:00 | 只看该作者
湘妃斑竹; ^& Q5 c3 N9 Y& t. z. h8 A( e1 `
* q6 W% S0 i7 |3 |5 z( _! d1 q

8 A' \& V: n" S8 o- T' V* J. B& o1 k/ H3 R4 V* D( u  H7 [6 B
舜帝的病逝,使娥皇、女英伤感不已。丈夫的死,在她们意料之中,也在意料之外。
/ _5 C" T8 I* I4 K: D  q  J* a9 l. B6 a( ^3 @
娥皇原想,舜帝虽然年迈,但无大病。他心地善良且心胸宽阔。一般病都能抗得过去。她总觉得,在苍梧住一年半载,料理料理,再班师回朝,回鸣条居住养老,但不想,舜帝竟走得这样急。
* u2 z! [) Z5 b8 b; @# n6 D
) `1 w/ l" c! s0 a/ S娥皇已经整整三天未进粒米盅水了,女英不仅思念夫君,且疼怜姐姐,故而痛上加痛。两人泪眼相对,悲痛万分。& s  l4 l, h& Q2 P9 ^
* ?( C7 u: N# p& R; @
江南盛产毛竹,密密麻麻,铺天盖地。娥皇、女英在竹林里趔趔趄趄地奔跑着、嚎泣着,那哭泣声感天动地,连林中小鸟也为之动情。她们的泪哭干了,白色变成红色,血都哭出来了。这如血的泪滴洒在竹干叶上,入木三分,让草木动情,竟经久不失,无论风吹雨打留下数千年的斑斑痕迹。因此,至今泪迹可辨,后人便将此竹称为湘妃竹。
! ]6 x: I  ?2 x) G; f8 J0 ~1 T7 y1 H% i" B. i
一日,有人在湘江下游发现两具女尸,打捞出来一经辨认,是娥皇与女英的尸体。原来,他们在舜帝死后,也痛不欲生,恋追夫君,投湘江溺水而死,真是感天地,泣鬼神。& F- y  C: u9 {, A
/ }5 g; R% a. G9 U& {
! p2 V+ X4 D1 e4 k0 {! x1 r

* ^" i4 ^, H8 r% A6 k  M5 ?9 ~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17#
 楼主| 发表于 2014-2-23 02:33:19 | 只看该作者
封象南疆5 t' h8 O$ W. @
: h* i9 L) l& `9 y- M
1 N; z7 ~3 H5 `  |' A

1 J% e! U. J: c7 L. E$ p舜的同父异母兄弟——象,当年,协同生母屡屡虐待舜、迫害舜,但舜以德报怨以至后来被尧看重,娶了尧的两个女儿为妻,因德才超人,民众拥戴,万里挑一,尧禅让帝位。
* n4 n! {; v, B$ [3 R' o8 J
& ^3 g. E' f8 [8 o' U' u2 Z, y许多人是不断变化的,有的人由好变坏,也有人由坏变好。更何况,在舜执政的时代里,十分注重德教,确确实实也感化教育了不少品德原来不好的人,改邪归正。0 \1 O$ Y, j. @& |1 y
/ c$ t& ]2 V9 z
象,后来常常夜深人静,难于入睡。他恨自己不该那么心地狭窄,自私自利,不该顺生母助纣为虐,迫害自己的兄长。又回想起舜的所作所为,深感自己对不起兄长,无地自容。在良心深受自责的情况下,象开始变了,变得勤快了,有礼貌了,讲德性了,也开始跟着兄长学一些处世治国之道,这时的象,比以前简直判若两人。
& p" j1 X5 _) v3 F/ c8 K2 w8 r3 e+ F0 I
象的变化,舜看在眼里,喜在心里。舜的心胸宽大无比,而且他德政的原则就有“兄友、弟恭”两条,弟弟变好了,就不能记前仇,念旧恶,象有了治国的本领,就应让他报国。于是,舜帝决定封官给象。不过,他不让象在自己身边,也不让在中原做官,而是封象到江南边远偏僻的地方有庳国做官。这样一可体现自己的德政,二有利对象的考验与改造。
8 S) j( C3 e% u, k: U& m
" w/ H! T+ C5 u9 u2 m0 w象不负兄望,在有庳国,果然干得很不错。有庳国原始落后,条件艰苦,象便把黄河流域先进的文化道德、先进的耕作技术传到那里,得到当地民众的拥戴,那里的社会也有了大的发展。
6 r. a1 l8 Y  x# M/ j# @) r7 }1 Y: h+ j2 ?" B5 r; h) v: P) v" o
舜帝南巡,听到当地民众对象的反映,看到弟的不凡业绩,心里非常高兴。舜的到来,兄弟相聚,也格外亲热。
) ?- ]5 J6 r- l2 b$ E2 J
* ?; K: f7 J% @6 }7 O5 t$ x4 ^4 @然而,象万万没有想到,舜兄死于苍梧。象悲痛万分,他跪在舜的灵前三日不起,泣不成声。于是,后人便在象吊祭舜的地方,立了个神祠,取名鼻亭神。
; r- T. S+ D9 G) ?
2 ?# Y' w6 S% k, ~) a: K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18#
 楼主| 发表于 2014-2-23 02:33:38 | 只看该作者
鸣条英魂
" N# U- C% j9 m: \  r( m; n% Q9 ^" O* C

: g  k) d7 j/ F8 H" Q
( x2 C! J" z; o5 V8 b3 W孟子:“舜卒于鸣条。”
, h9 V5 ]9 k6 o5 R  ]3 O. W: U7 _! c) R
鸣条何在?即今山西运城市境内,中条山之北,柏王山之南,东起夏县,西延临猗的一脊黄土岗丘。
/ g! c5 }2 {' i' M5 Y
: z# l. o' A- I& K+ a《汉征士卫公讳皓之墓碑》称山西运城王范村南鸣条岗,“东南数十步临安邑道,北数十步临运城道,皆自走茅津入洛阳之大道也。背稷山,带涑水,面中条山,如列屏障。中开广原,为虞夏帝都所在。帝舜陵庙在其左,后稷庙在其右。禹都畿内风景此地最佳”。% U7 b% U: s" S/ W/ x! n

2 H4 b: W" A, ^4 I& d2 K卫皓,书圣王羲之的老师——东晋著名女书法家卫铄之祖。卫皓葬于今山西运城市王范村南鸣条岗上,其子孙亦家居王范。葬于鸣条者还有酒仙杜康(今运城市新杜村村南杜康垴)、纸圣蔡伦(今运城市王范村南鸣条岗)、史学家司马光等等。可见,鸣条岗远古至今就是一块“风水宝地”。鉴此,本书作者之一马长泰同志曾撰一联,由著名书法家、马长泰同志挚友赵望进书写勒石,悬嵌于鸣条岗下山西运城市新杜村马长泰同志家门两边,此联是:
* J2 e1 K; S( i: T/ u- A7 ?, }: ?8 Y; E! h  f
舜帝禹王蔡伦杜康温公卫铄寝鸣条
( ~" L0 J9 u8 Q! x) X! _% }5 P, ^, W2 D( w5 I. O  ?
其间灵光揽天下谁可与比; X( l: _0 l" d8 y, j& G& k
# ~6 g  W. t+ l1 M: l
香麦雪棉火柿相枣巨葡蜜果哺斯民# C! m/ q. x/ p7 A% @8 ]

* Y# j& b6 ~5 m- ^0 L& X+ ~! V此方瑞气惠后裔杰出无穷
; Q, b0 {" S' d) x4 X! @
% s- V( v; y0 M7 N  q舜帝爱民如子,为民奔波操劳,五谷丰登,天下太平。忽一日,噩耗传来,舜帝南巡因病长辞,天下同悲,举世哀痛。* h1 E& U" Z0 t" c+ }( E
# A- O. S& G& t  f7 T
舜帝应葬于何处?蒲坂城内,大家争论不休。有人主张葬于蒲坂城东土坡之上,多数人不同意,说那里土质含砂多,不牢固;有人主张葬于大河之滨,多数人认为,河水涨落无定,不宜埋葬。有人提议葬于风景秀丽、物产富饶的鸣条岗上,得到多数人赞同。
/ Y! H( N0 V' w+ y" T  U# @* y1 z, A( J9 T; ^! d  }! _
于是,舜帝陵便选在今山西运城市西北30里处的舜帝庙村林木葱郁、四野开阔的鸣条岗上。
/ ?3 L& b" ?1 h4 D. g
7 J! K) q5 V+ R+ n2 C出殡这一天,有些老人打数百里之外,赶来送葬。沿途路边,人流黑鸦鸦一片,哭声恸天。忽然,天落大雨,人们伫立雨中,泪落如雨,雨落如泪,痛送舜帝终归。
" Y& r6 g* b2 e$ B: u; _2 `, }- m6 ~7 t) h- B, [- j. E
东西长12米、南北宽125米、高3米的石砌舜帝陵的墓冢之上,长出一棵双臂难合的古柏,根扣大地,枝如盘龙,气势磅礴,遮天蔽日,巍然屹立,数千年不衰。人们说,那就是舜帝的英魂与化身,荫及万代。
2 m( G  r3 E& k
' w. n9 i4 h4 B. X: D/ C5 a
/ T- I. o' L. f, L
  b/ v- A# O1 Q/ [$ t4 g( U! L(马长泰等著:《舜的传说》,香港国际友人出版社,2001年)' l3 L7 z; O" Q; y
# c1 X$ Y' @! c( L5 V5 k9 F4 c8 @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19#
 楼主| 发表于 2014-2-23 02:33:54 | 只看该作者
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5-10-27 17:22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