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天数: 4241 天 连续签到: 456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
鹅头大坵,也有作 鹅颈大坵 丶鹅公大坵。可能是一个地名,也可能是不同的两个或多个地名。但它出现在很多地方的由江西迁出的家族族谱上面。
其他姓氏网对这个地名同样十分关注,如黄氏宗亲网()族史研究版块地名考证专栏就专题讨论"鹅颈大丘(坵)",能让大众普遍接受的是其中的"第二种说法":即"江西省吉安府泰和县十八都鹅颈大丘圳,其实也就是现在的泰和县中龙乡。一条名叫仙槎河的小河流经小龙丶中龙丶灌溪丶樟塘三镇一乡13个行政村丶在樟塘乡境内与仁善河丶宁溪河相汇后在江北村注入赣江,而所以所谓"太和圳上"和"十八都鹅颈大丘圳上"实为相距不到30公里远的二个自然村镇,均属泰和县内。所以即使是说江西省吉州太和圳与鹅颈大丘圳不是一个地方,也错不出几十里。"。
还有人和泰和县的网友专门讨论这个地名,兰陵萧氏论坛上一网友:"我今晨和泰和王山村的萧珠贤宗亲咨询;在泰和境内的中龙镇有个叫鹅颈的村子,有部分萧氏族人;[和王山同修]。有一小江叫鹅公圳汇入仙槎河,上面宗亲提到的大丘也是在泰和灌汲(应为灌溪--本人注,见上)附近,有没有萧氏族人就不清楚。"如果鹅头大坵在泰和县十八都,那么,我们只要知道十八都的范围即可。我没有泰和明丶清时期的地图(泰和县志上应该有)。但是,我们可以迂回一下。"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是与泰和相邻的吉安(吉州庐陵)人。据其《文氏族谱》载,文天祥之孙,"宏,字季谦,行三系升公之三子,配本府城南白马庙下胡氏,卒,合葬泰和十八都石砚坪文家山。生一子,讳美钟。"而"石砚坪"就在今天泰和县小龙镇,在小龙镇正南方。
现将泰和县行政区划沿革(部分)转载如下。
泰和自宋淳熙年间起设坊丶乡丶里丶巷,全县划分为若干个乡,乡分为里;泰和城内则为坊,坊下为巷。此后历宋元两朝二百余年沿袭未改。
明初坊改为厢,乡分为都,都再分图(图又称里)。全县共划分为6个乡,从东至西依次为:仁善乡丶仙槎乡丶云亭乡丶千秋乡丶信实乡和高行乡。6个乡再分为70个都,按数字顺序命名,县城位于四十五都,城内分为东西两厢。此后历明清两朝,除有少量图的增减外,沿袭未变[11]。注11:《泰和县志》清光绪四年刊本,卷二舆地志;《泰和县志》清道光六年刊本,卷四舆地志;《泰和县志》清乾隆十八年刊本,卷二舆地志。仙槎乡辖九至十八都,其范围为今天的灌溪镇丶中龙乡丶小龙镇。结合《文氏族谱》中"泰和十八都石砚坪",即使没有旧地图,最大可能的说,泰和十八都在小龙镇一带丶仙槎河上游流域。十八都的范围划定后,按照这个坐标,"十八都鹅头大坵"应该就好找了。我查过新地图和电子地图,可是,没有鹅头大坵这个地名,应该在某个时期改名了。
湖北与湖南的许多家谱,在确认江西入鄂丶湘始祖时,均将江西省吉州府太和圳与鹅颈大丘圳列为从江西迁鄂丶湘二地的祖望之地。
据考,吉州府系现江西省吉安市。而太和圳则是现在的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樟塘乡,曾称万合乡。至于江西省吉安府泰和县十八都鹅颈大丘圳,其实也就是现在的泰和县中龙乡。一条名叫仙槎河的小河流经小龙丶中龙丶灌溪丶樟塘三镇一乡13个行政村丶在樟塘乡境内与仁善河丶宁溪河相汇后在江北村注入赣江,而所以所谓“太和圳上”和“十八都鹅颈大丘圳上”实为相距不到30公里远的二个自然村镇,均属泰和县内。所以即使是说江西省吉州太和圳与鹅颈大丘圳就是一个地方,也错不出几十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