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和云谱--姚网专业修家谱,姚家修谱找姚网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楼主: 姚小平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典故故事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4120 天

连续签到: 11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201#
 楼主| 发表于 2012-11-5 10:05:11 | 只看该作者
姚家修谱找姚网
以德报怨,何以报德2 |/ g! V+ P( _. N
       “以德报怨”是我们最熟悉的一句话,通常将它理解为为人处世的准则:孔子教导我们,别人欺负你了,要用爱心去感化他,用胸怀去包容他。这样的道德情操真的很伟大,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受到不公平的对待,“以德报怨”,恐怕没有人能做到。但事实上,我们根本曲解了孔子的原意。
9 h3 ?0 Q2 u# N- i: b9 f/ \, L  “以德报怨”的原句出自《论语· 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原意为:一个学生问孔子:别人打我了,我用道德和教养感悟他,好不好?孔子就说,你以德报怨,那“何以报德?”别人以德来待你的时候,你才需要以德来回报别人。可是现在别人打了你,你就应该“以直抱怨”。可见,孔子是反对“以德报怨”的,之所以出现现在的现象,可能是断章取义地曲解。
4 H* y* g* b9 Z' j0 w. Z   与西方文化相比,东方文化一向以谦虚和坚忍著称。关于如何报怨的问题,东西方的答案截然相反。在西方,圣经里就提出:“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观点。而在东方,佛家崇尚“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哲学理念,面对困苦的态度是逆来顺受。根据佛经中的记载,大鹰要吃释迦牟尼的肉,他便从自己身上一刀刀帮大鹰割下肉来,这种坚忍已经超越西方人能够承受的范围。而孔子“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的观点,是以人为本的,更能让人接受。
! m5 C# }9 M  z: n. q! Y6 _* K7 f   孔子这句话为什么会被曲解?根源还是封建统治者的需要,他们希望民众成为“以德报怨”的顺民,只有“以德报怨”的民众,才会老老实实地服从他们的统治。皇帝残暴,要“以德报怨”,地主剥削,也要“以德报怨”,八国联军打到北京,还是要“以德报怨”,要想尽一切办法彰显自己的“德”,要“量中华之物力,结大国之欢心”,这种坚忍和迂腐与佛家的处事态度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U) ?2 m8 Q$ G3 p$ H5 C
7 {" q6 a5 r4 i( J, s

签到天数: 4120 天

连续签到: 11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202#
 楼主| 发表于 2012-11-7 10:20:55 | 只看该作者
因势利导
7 f9 T4 O; S" L0 d6 h2 k3 m( u 战国时期,齐国有位名叫孙膑的大将,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用兵如神。当时,魏国进攻韩国,韩向齐国求援。齐国便派田忌为将军,孙膑为军师,领兵攻魏。在战斗中,孙膑利用敌人骄傲狂妄、轻视齐军的心理,向田忌献策,他说:“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建议用逐日减灶的计策,伪装溃败逃跑,诱敌深入。田忌采纳了他的计谋。骄傲的魏军果然中计,大摇大摆地尾随齐军进入一个叫马陵的险恶地带。这时,早已埋伏好的齐兵万弩齐发,一举歼灭魏军。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马陵之战”。孙膑利用敌人的骄傲心理,诱敌上当,所以取得战役的胜利。5 H7 o. K* ?5 r, f' E
5 y0 l4 ~( }8 f0 k8 `% H

签到天数: 4120 天

连续签到: 11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203#
 楼主| 发表于 2012-11-8 10:43:56 | 只看该作者
有恃无恐' U6 I, l2 K- e0 ]/ B
     鲁僖公二十六年(公元前634年)夏天,鲁国发生了严重的灾荒。齐孝公乘人之危,亲率大军,浩浩荡荡来讨伐鲁国。鲁僖公派大夫展喜来出使齐军。 在路上展喜遇到了齐孝公。 # T+ s, S$ Z, |/ k" }5 G- f$ @! W) l
  展喜对齐孝公说; “我们大王派我前来慰劳贵军。” 齐孝公问:“你们鲁国人感到害怕了吗?”展喜说:“那些没有见识的人可能有些害怕,但我们大王却一点也不害怕。”
; V, X, ~5 Y5 f; V$ X, f  齐孝公说:“你们鲁国国库空虚,地里连青草也不长,你们凭什么不感到害怕呢?” 展喜说:“我们依仗的是周成王的遗命。 当初,鲁国的祖先周公和齐国的祖先姜太公,同心协力地辅助成王。成王对他俩十分感激,让他俩立下盟誓,子孙世代友好下去。我们的祖先这样友好,大王您怎么会背弃祖先的盟约,进攻我们呢? 我们依仗着这一点不害怕。”
9 [2 n0 `! l2 I
  u% Z0 ~  _( G# r  齐孝公无言以对,打消了讨伐的念头,只好班师回国了。3 J/ ^, p0 e2 w

  }+ @3 Y3 L% N$ m% y

签到天数: 4120 天

连续签到: 11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204#
 楼主| 发表于 2012-11-9 09:55:04 | 只看该作者
欲盖弥彰8 d8 N! |' V1 |3 K5 S
     春秋时,鲁昭公三十一年的冬天,邾国大夫黑肱,背离邾国而投靠鲁国,他的封地滥(今山东滕州东南)随之而并入鲁国的版图。(鲁国在今山东南部,曲阜是当时的首都;邾国是与鲁国接壤的一个小国,故城在今山东邹城东南。)
$ B! U6 @/ ?+ @) a1 B9 w' q" ]  孔子所著的《春秋》,在《昭公三十一年》中,记下了这段历史:“冬,黑肱以滥来奔。” 《春秋》的文笔,过去一般文人都认为它是最简练的,叙事和评论、贬责和褒扬,措词用句,都很严谨而恰合分寸。《左传》阐述《春秋》说:黑肱并非高贵人物,按《春秋》的编写原则,本可不必记载,更不必写出名字。但是因为国土有变动,那就是重大的事件,不能不记上一笔了。(“贱而书名,重地故也。”)《左传》还发表议论道:“这样看来,一个以封地叛国的人,即使他不是大人物,也会因此而出名,而且会因此而使他的叛国罪名永远无法掩盖,是故君子动则礼,行则思义,不为利回,不为义疚,或求名而不得,或欲盖而名彰(有的人要想得个美名而无法得到,有的人得了恶名要想掩盖也掩盖不了),惩不义也。” : s% S$ ~3 b$ @/ h: j: A
  清代学者顾炎武对于上述《左传》的议论加以补充道:“或欲盖而名彰,如赵盾伪出奔,崔杼杀太史,将以盖弑君之恶,而其恶益著焉。”(参看“董狐之笔”。崔杼,齐国大夫,他谋杀了齐庄公,却叫负责记载历史的“太史”,把齐庄公之死写成是病死的。太史不同意,因此被崔杼处死了。但是继任的史官仍然只记“崔杼弑君”的事实。崔杼一连杀了三个史官,他的弑君之罪不但隐瞒不了,反而愈闹愈大,罪行愈显著了)顾炎武举了赵盾和崔杼杀害了国君而不承认的人为例,说是“盖弑君之恶,而其恶益著”,和上述“欲盖而名彰”意思一样。
  S7 V3 Z/ a/ t7 j  《申鉴·时事》也有与此类似说法:“或欲显而不得,或欲隐而名彰”。
/ K$ X: i/ l& S5 j; m- W4 M. K1 m- n5 W& V" `+ j+ [: d
  “欲盖而名彰”后来一般都作“欲盖弥彰”。弥,更加;彰,显著。企图掩盖事实真相,结果反而更加暴露得清楚。' Y1 n+ z* V2 e8 s$ E
9 W3 k4 q1 K9 n& Q) C+ E* b

签到天数: 4120 天

连续签到: 11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205#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0 10:23:32 | 只看该作者
约法三章
7 h+ V. f& {1 ~) [, ^2 f      刘邦本来是沛县(今江苏沛县)人,在秦朝统治下,做过一名亭长(秦朝十里是一亭,亭长是管理十里以内的小官)。由于押送民夫去建阿房宫,修骊山墓,刘邦多次去过咸阳。他亲眼看到秦始皇在咸阳街道上出巡的情景,十分羡慕地叹息说:“唉!男子汉大丈夫,应当取得天下,当上皇帝啊!”
. @* m9 R( V3 ~* @, y, ~  后来,刘邦和项羽一起起义反秦,势力也不断壮大。朝末年,秦军在巨鹿被刘邦和项羽打了败仗,秦二世和赵高不但不发救兵,反而要查办章邯。章邯怕赵高害他,只好率领部下向项羽投降了。
9 U, K2 D9 Y' X, `1 Z  那时候,秦朝大权完全操在赵高手里。公元前206年,刘邦的人马攻破了武关(今陕西丹凤县东南),离咸阳不远了。二世吓得直打哆嗦,连忙派人叫赵高发兵去抵抗。但是,赵高却派心腹把二世逼死了。后来,二世的侄儿子婴找机会杀了赵高,派了五万兵马守住峣关(今陕西商县西北)。
) w$ H0 V5 E2 D5 U4 _  刘邦的军队进了峣关,到了灞上(今陕西西安市东),一路锐不可当,秦王子婴无奈,带着秦朝的大臣投降了。刘邦收了玉玺,把子婴交给将士看管起来。这样,秦始皇建立起来的强大的王朝,仅仅维持了十五年,就在农民起义的浪潮中灭亡了。
5 d4 z* V+ T- o+ s- I! o! }  刘邦派人把子婴看管起来,自己带着兵马进了咸阳。咸阳的阿房宫真是个迷人的地方,他本来只是个小亭长出身,见秦宫里富丽豪华,美女如云,于是赖在宫中饮酒作乐不愿离开。
" @* `4 P: i6 d  }7 l  樊哙、张良再三劝说,叫他不要贪图眼前的享受,应当以打天下的大事为重,六国的旧贵族都在向咸阳打来,可千万大意不得。刘邦一听很对,马上派人封了贮藏金银财宝的库房,带兵回到霸上。他派人去把守函谷关,阻挡六国旧贵族进入关中。
  [$ b2 }  X2 C5 X7 a  过了几天,刘邦召集各县有威望的父老豪杰到霸上,告诉大家说:“父老苦秦苛法久矣!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诸吏民皆案堵如故。”大意就是你们已经吃足了秦朝的苦头,什么诽谤一下朝政就要满门抄斩啦,偷偷议论一下时势就要杀头啦,这种法律实在太残暴了。今天,我跟诸位父老约定三条法令:第一,杀人的偿命;第二,打伤人的办罪;第三,偷盗的办罪。除了这三条,其余秦朝的法律一概废除。我是替父老们除害来的,决不坑害大家,希望大家不要害怕,也希望大家回去把我的话转告给老百姓!刘邦还叫各县父老和原来秦国的官吏到咸阳附近的各县去宣布这三条法令,刘邦的军队在关中的百姓中留下了好的印象。
+ T5 x- z0 `4 R7 m  父老们听了刘邦约法三章,高兴极了,赶快回去向老百姓宣传。老百姓听说沛公刘邦如此宽大仁慈,也都很高兴。他们争先恐后地拿着牛羊肉、酒和粮食来慰劳士兵。刘邦再三辞谢说:“军中有的是粮食,不可接受你们的礼物,若任意收礼,则违反了我刘邦进关的初衷了呢!”老百姓看到刘邦这样爱护他们,自然更高兴。他们都希望刘邦能够永远在关中做王,代替秦朝的统治。
& P0 b% |/ i8 Y; g$ O; C
. z7 V. M9 H* x' ^8 ~$ K) i  由于坚决执行约法三章,刘邦得到了百姓的信任、拥护和支持,最后取得天下,建立了西汉王朝。$ i/ s& i  T% e- K6 H
3 h) S. H" L% n9 ^, X' A- g$ W
5 Q/ M4 b4 l0 R; M# i
  

签到天数: 4120 天

连续签到: 11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206#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1 10:28:57 | 只看该作者
凿壁偷光" U; |' d$ f* F4 k& J
         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8 s2 z. O" l4 J# E$ e4 M7 k# o8 ^5 ?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3 B1 }8 B2 D/ t! _; N, z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9 M) T$ x, \9 s5 ~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7 l6 X7 S) G9 y5 q
   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5 \& i' k  u1 n; o* Z3 A! U- H2 ?/ B5 j3 a

签到天数: 4120 天

连续签到: 11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207#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2 10:04:25 | 只看该作者
重于泰山
) p2 a- p, K4 _& e' i  {# p* ^) e7 g    汉武帝时,诞生了我国一位伟大的史学家,他就是司马迁。
1 U- x, `& S" A- J! o: v( s5 `  少年时,司马迁受父亲影响,很是阅读古人的书籍。20岁时,他到各处去游历,搜集了很多古代名人的资料。后来,他被任命为郎中,可以常随皇帝出游。
. F3 a2 L7 ~% c5 r! d" f- H  西汉元封元年,汉武帝第一次封禅泰山,司马迁的父亲作为史官,本应来泰山参加封禅,但是他却因故留在洛阳。他对参加封禅视为他政治生命中的一件大事。不能东行参加封禅大典,令他异常遗憾和失望,终于忧锁成疾,卧床不起。 ) U1 J6 O5 i9 J7 N% d
  这时,恰好司马迁外游归来与父亲相见,于是他握着司马迁的手流着泪说:“我们的祖先是周朝的官吏,远祖还有大功于夏,是百官之长,后世逐渐衰弱,难道天将灭绝于我吗?你如果能继任太史官职,那就能继承祖业了。现在汉朝的天子继承了数千年来封禅泰山的大统,封禅于泰山,而我却不能随行,这是命中注定的呀!我死之后,你一定会继任太史官职的,做了太史不要忘了我所渴望的著书立说的意愿。”
$ d) e$ i  w8 C4 k& x, w  r$ L) O  父亲死后不久,司马迁接替他的职务做了太史令。做了太史令后,司马迁翻阅了很多图书,做了大量笔记。公元前104年,他开始写作《史记》。然而就在这时,不幸的事发生了。
, W/ J8 ~( L/ G  这一年,汉武帝派贰师将军李广利带兵三万,攻打匈奴,打了个大败仗,几乎全军覆没,李广利逃了回来。李广的孙子李陵当时担任骑都尉,带着五千名步兵跟匈奴作战。最后,李陵被匈奴逮住,投降了。李陵投降匈奴的消息震动了朝廷。汉武帝把李陵的母亲和妻儿都下了监狱,并且召集大臣,要他们议一议李陵的罪行。 * d4 z; X9 D% B- ~# N+ l: k
  汉武帝问太史令司马迁,听听他的意见。司马迁说:“李陵带去的步兵不满五千,他深入到敌人的腹地,打击了几万敌人。他虽然打了败仗,可是杀了这么多的敌人,也可以向天下人交代了。李陵不肯马上去死,准有他的主意。他一定还想将功赎罪来报答皇上。” ; W  p, T( g9 l$ C# p: S! c( @: ?* s
  汉武帝听了,认为司马迁这样为李陵辩护,勃然大怒,说:“你这样替投降敌人的人强辩,不是存心反对朝廷吗?”他吆喝一声,就把司马迁下了监狱,交给廷尉审问。 * `; Z8 C6 v) o9 j% E
  审问下来,把司马迁定了罪,应该受腐刑(一种肉刑)。司马迁拿不出钱赎罪,只好受了刑罚,关在监狱里。 6 ^% N) t, T* n$ S1 A- Z
  司马迁认为受腐刑是一件很丢脸的事,因此想到了自杀,但是他又想:从前周文王被关在羑里,写了一部《周易》;孔子周游列国的路上被困在陈蔡,后来编了一部《春秋》;屈原遭到放逐,写了《离骚》;左丘明眼睛瞎了,写了《国语》;孙膑被剜掉膝盖骨,写了《兵法》。还有《诗经》三百篇,大都是古人在心情忧愤的情况下写的。这些著名的著作,都是作者心里有郁闷,或者理想行不通的时候,才写出来的。我为什么不利用这个时候把这部史书写好呢?
7 A; N2 }4 S1 ]) s: K6 h  这这样,司马迁为了完成历史著作的人物,忍受痛苦,发愤编写。后来,终于获释出狱。出狱后,他在给好友任安的《报任安书》中,表达了他受刑之后的痛苦心情,并提到写作《史记》的意图和完成的决心。就在这篇著名的书信之中,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我不能轻易死去,我之所以忍辱负重,蒙着奇耻大辱而活下来,完全是为了完成自己的历史著作。 * P- c" M3 Q6 e. Q( b; T8 E; S
  司马迁凭借者坚强的毅力,发愤写作,经过十三个寒暑的努力,终于写成了我国最早的一部通史——《史记》。《史记》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为止,共编写成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字,内容涉及到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 " T: x; I5 Q7 q3 M; [8 w2 M
( x, @( ]* A7 _) m) }* z
  《史记》既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又是一部杰出的文学著作。他和他的著作《史记》在我国的史学史、文学史上都享有很高的地位。鲁迅先生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 M- M3 k$ Q3 j& ~; X

+ _- {5 b* R# Q; Z9 B5 i+ [ * l! Y5 Z+ Q) l* W5 B7 w
! M% M5 b" T5 k" |

签到天数: 4120 天

连续签到: 11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208#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3 09:45:57 | 只看该作者
逐客令8 O5 a$ ?3 T" K5 h; V$ R
     在战国的末期出现了一个集大学者、大权谋家、大政治家于一身的人,他就是李斯。李斯本是楚国人,为了能做求得荣华富贵,他勤奋求学,到齐国拜当时著名的儒学大师荀子为师,同荀子一起研究怎么治理国家、怎样当官的学问。学成之后,他审时度势,洞察时局,辞别荀子,来到秦国。 $ Q& P4 e4 k0 x1 K
  当时的秦国国王是太子嬴政,吕不韦因为帮助庄襄王取得王位而当上了相国,独揽朝政大权。当相国以后,他也学孟尝君的样子,收留了大批门客,其中有不少是其他国家来的,李斯就是吕不韦的之一。李斯在吕不韦的门下,待机接近秦王。为了引起秦王的注意,尽快崭露头角,他潜心揣摸秦王心理,在分析当时形势的基础上,上书秦王,力鉴秦王抓住机会,建立帝业,统一天下,深得秦王的赏识和器重,遂在秦国立足并开始崛起。 8 e1 p# \* S/ I! w) ^5 v
  正当李斯踌躇满志准备干一番大事业时,秦国却发生了一件叛乱。秦王嬴政二十二岁那年,宫里发生一起叛乱,牵连到吕不韦。嬴政觉得留着吕不韦碍事,再加上发现吕不韦势力不小,恐以后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于是就逼他自杀。 . Q3 a7 F2 M: q9 G5 p2 M8 B
  后来,又发生了一件事,就是当时的郑国人郑国修渠的阴谋被识破。当时,郑国为秦国主持开凿了一条灌溉渠,就是郑国渠,它把泾河水从云阳经三原、富丰、蒲城,同洛河连通起来(都在今陕西省境)。兴修水利本来是件好事,可是后来发现;郑国为了要削弱秦国的军事力量,才积极帮助秦国修渠的,目的在于消耗秦国的人力和财力。
) w2 `+ l( o; e; p8 N  吕不韦和郑国都不是秦国人,又先后出事,这让秦国一些贵族、大臣议论起来,说列国的人跑到秦国来,都是为他们本国打算,有的说不定是来当间谍的。他们请秦王把这些人统统撵出秦国。秦王听了,就采纳了他们的建议,下了一道逐客令,要求大小官员,凡不是秦国人,都得离开秦国,当时李斯也在被驱逐之烈。 5 l4 f2 o7 ~4 a: Q- }
  眼看自己的地位不保,李斯很不甘心,就在他离开咸阳的时候,给秦王上了一道奏章。李斯在奏章里说:从前秦穆公用了百里奚、蹇叔,当了霸主;秦孝公用了商鞅,变法图强;惠文王用了张仪,拆散了六国联盟;昭襄王有了范雎,提高了朝廷的威望,这四位君主,都是依靠客卿建立了功业。
+ C6 K: p6 q( E" h. g  李斯在奏章里又说:泰山不舍弃任何土壤,所以能那样高大;河海不排斥任何细流,所以能那样深广;帝王不拒绝任何臣民,所以能显示他们的恩德。因此,土地不论东西南北,民众不问那个国家,一年四季都充满美好,鬼神也降恩赐福,这就是五帝三皇之所以无敌于天下的原因。如今竟然抛弃百姓去资助敌对国家,排斥客卿以成就其他诸侯,使天下的贤士退缩而不敢向西方来,停步而不愿意进入秦国,这可就是所谓的“借给敌人兵器,送给敌人粮食”啊! , J0 q% x! H5 W6 R. `
  他又说:许多东西并不产于秦,然而可当作宝物的却很多;许多士人都不出生在秦国,可是愿意对秦尽忠心的却不少。现在驱逐客卿而帮助敌国,减少本国人口而增加仇人的实力,结果在内使自己虚弱,在外又和各国诸侯结怨,象这样做而想使国家不陷于危境,这是办不到的啊! ! @; z# F% S2 N7 r. |+ g9 ~
- X- F$ J& ^+ T9 ]5 l
  李斯的奏章言辞恳切,情意真诚,理据服人,令秦王大为感动。秦王政觉得李斯说得有道理,放弃了逐客的打算,连忙派人把李斯从半路上找回来,并重用他,后来,李斯做了秦国的丞相。0 v; |1 P9 Y* B: V% v
- L( ~; A7 Q) y8 W- D$ \* g. ~$ q
5 l) y9 ]4 l' P' ]/ ]7 `
) q5 ?7 {5 y) T) i, k
李斯塑像

签到天数: 4120 天

连续签到: 11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209#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5 11:26:4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姚小平 于 2012-11-15 11:28 编辑 ( b- x% X  k; c4 C

% J$ X2 Z( b0 y  ~0 U% o' F座右铭" i; z$ A- S# b4 b7 T
传说一9 a. Q' y+ j- x
" K+ _6 ?) d$ F0 u& x8 j9 g0 U) J
   宋朝时有个叫吴介的人很喜欢史书。史书中记载的可以吸取经验教训的事,他都抄下来,放在座位的右边,称之为“座右铭”。铭就是刻在器物上记述生平、事业或警惕自己的文字。时间长了,他家连墙上、窗上都贴满了警句、格言。以后就慢慢地传开了。“座右铭”的内容也不仅仅是可以借鉴的往事,形式也不仅仅是限于放在座位的右边了。
& m0 s( I! P  R; v9 ~4 t$ ?8 A( ^: L. i 说法二     
' i3 K( q* T0 \  v- Z8 ~. d- @         是有关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的故事。 ; B8 Y" o' I/ s) Z. h5 |$ ~5 u( r
  据古书记载,欹器是一种奇特的盛酒器,空着的时候往一边斜,装了大半罐则稳稳当当地直立起来,装满了则一个跟头翻过去。这种歌器给人以不能自满,自满就要翻跟头的启迪。
- Q5 n2 A5 e5 q  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生前非常喜欢这种歌器,座位右边总是放着一个欹器,用以警戒自己,不要骄傲自满。齐桓公死后,国人为他建造庙堂时也没忘记将此器皿放人庙堂之中供人祭祖。 3 M* ~; A0 V+ @6 j
  有一次,孔子带着学生到庙里来朝拜,见到这种器皿,觉得很奇怪,于是就向庙里管香火的人打听。管香火的人告诉他,这是欹(qī)器。孔子于是想起了有关齐桓公的故事。他指着欹器对学生们说:“欹器空着的时候就倾斜,把酒或水倒进去,到一半的时候就直立起来,欹器装满了就又会倾斜。所以过去齐桓公总是把欹器放在他座位的右侧,用来警戒自己决不可以骄傲自满。自满就会像欹器里装满了水,必然要倾斜倒覆。”说完,他就让学生取来水倒进欹器。果然一切正如孔子所说的一样。孔子又对学生说:“读书也是一样,谦受益,满招损。你们一定要牢牢记住。”回到家里,孔子也请人做了个欹器放在座位的右侧,用来警戒自己活到老,学到老,永不满足。南北朝时,著名科学家祖冲之也曾为齐武帝的儿子萧子良做过一个欹器,非常成功。
3 j4 _2 p  B6 _- Q4 B  可能是后来这种歌器失传了,也可能是后人感到用文字更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于是,欹器被刻在金属上的文字所代替,放在自己座位旁。书房里的铭文也并不都是金属戒训文字,还包括许多格言,警句。 说法三: `- y4 ~, L& {4 D' W, J
  东汉崔瑗杀了仇人,只身逃亡。后来,朝廷赦免,才回到家乡。知道自己犯了错,就作“铭”,放在座位的右边,用以自戒。后来,人们就叫做“座右铭”。$ A- H! Y; z  [$ U1 o0 h5 t- F

+ t% E! \) U# }+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5-10-30 23:42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